编辑推荐
《韩非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韩非的著作,共有文章五十五篇,其文章风格严峻峭刻,干脆犀利,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为法家集大成之作品。该书就其主体来看,是一部政论性巨著,它重点阐述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其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积极的主张,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高峰。时至今日,《韩非子》对于我们了解中国的社会政治、思想文化仍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内容简介
《韩非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韩非的著作,共有文章五十五篇,其文章风格严峻峭刻,干脆犀利,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为法家集大成之作品。《韩非子全鉴(典藏版)》就其主体来看,是一部政论性巨著,它重点阐述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其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积极的主张,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时至今日,《韩非子》对于我们了解中国的社会政治、思想文化仍有较强的借鉴意义。《韩非子全鉴(典藏版)》甄选了《韩非子》最精彩的篇章,对原典作了精准的注释和翻译,便于您更好地品读国学精粹,感知先贤智慧。
目录
初见秦
存韩
爱臣
主道
有度
扬权
八奸
孤愤
说难
和氏
亡征
三守
备内
解老
喻老
说林上
观行
安危
守道
用人
功名
大体
外储说左上
经一
说一
经二
说二
经三
说三
经四
说四
经五
说五
经六
说六
外储说左下
经一
说一
经二
说二
经三
说三
经四
说四
经五
说五
经六
说六
问田
定法
说疑
六反
五蠹
显学
忠孝
心度
制分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现在普通人家治理产业,用忍受饥寒来相互勉励,用吃苦耐劳来相互督促,即使遭到战争的祸患、荒年的灾难,仍然能吃饱穿暖的,一定是这种人家;如果家长用丰衣足食来怜爱家庭成员,用安逸享乐来相互照顾,一旦遇上自然灾害所造成的饥荒,卖掉妻子和子女的,一定是这种人家。所以把法令作为治国原则,虽在开始时艰苦,但能够获得长远的利益;把仁爱作为治国原则,虽有一时的快乐,但后来却会陷入困窘的境地。圣人权衡法令和仁爱的轻重,从长远的最大利益出发,所以用法令来相互强制,而抛弃仁人的相互怜爱。学者的话都说要减轻刑罚,这是一种导致国家动乱灭亡的做法。大凡赏罚坚决,是为了鼓励立功和禁止犯罪。奖赏丰厚了,想要的东西就会迅速得到;惩罚严厉了,厌恶的东西就能很快禁止。想要获取利益的人就必然厌恶灾难。祸害是和利益相反的东西。既然祸害与自己希望获取的利益相反,怎能不令人厌恶呢?希望国家安定的君主必然会厌恶国家动乱,动乱是安定的反面。因此那些特别希望国家安定的君主,赏赐一定优厚;那些特别厌恶国家动乱的君主,刑罚一定很严厉。那些采取减轻刑罚这一措施的君主,不太厌恶动乱,也不太想治理好国家。这样的君主不仅不懂得治国之道,而且也没有合乎法治的德行。因此判断一个君主贤明与不贤明、愚钝与聪明的方法,就在于他执行赏罚的轻重。况且严厉的刑罚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惩治这个罪犯本人;英明君主的法度,是供人度量行为的准则。惩治大盗,不只是惩治大盗本人;如果仅仅是为了惩办这个大盗本人,那不过是惩治了一个死囚。对小偷用刑,并不只是为了惩治小偷本人;如果只是惩治小偷本人,那就是在惩办即将服苦役的囚犯了。所以说:严惩一个坏人的罪行来禁止境内的奸邪,这才是惩罚邪恶之人的目的。受到严惩的是盗贼,因而害怕犯罪的是良民。希望国家安定的君主怎么能够怀疑严刑的作用呢?至于优厚的赏赐,其目的也并不仅仅是为了奖赏那个建立功劳的人,还可以勉励全国民众。获得奖赏的人因为得到利益而感到快乐,未得赏赐的羡慕受赏者的功业。这是酬劳一个人的功业而勉励了国内民众。希望国家安定的君主叉怎么能够怀疑丰厚奖赏的作用呢?现在不懂治国的人都说:“严刑会伤害民众,如果轻刑已能制止那些坏人坏事了,何苦定要实行严刑呢?”这是不懂得治国之道的观点。用严刑能制止的,用轻刑未必能制止;用轻刑能制止的,用严刑一定能制止。因此君主设立了严刑的,那些坏人坏事全能得到制止;那些坏人坏事全能得到制止,对于百姓又有什么伤害呢?所谓严刑,是要使奸人得到的利益小,而君主加到他们头上的罪名却很大。人们不想因小利而蒙受大罪,因此那些坏人坏事就一定会被禁止。所谓轻刑,是要使奸人得到的利益大,而君主加到他们头上的罪名却很小。百姓羡慕那些大的利益而忽略了很轻的惩罚,因此那些坏人坏事制止不了。所以先圣有句谚语说:“人不会被高山绊倒,却会被小土堆绊倒。”山大,所以人们会小心遵循;土堆小,所以人们粗心大意。现在如果刑罚很轻,民众一定忽视它。百姓违反了法律而不被惩处,等于驱使国人犯罪而抛弃他们;等到百姓违反法律之后再去惩处他们,等于给民众设置了陷阱。因此,轻刑正如会使民众不经意而摔跤的小土堆。由此可见,把轻刑作为治理百姓的原则,不是导致国家混乱,就是为民众设置陷阱,这才是伤害了百姓啊!
……
前言/序言
战国末期,中国社会面临着一次重大的转型。从社会结构上看,县和郡在列国已经出现和普及,作为地方政府,它们直接听命于国君,成为君主集权的有力手段。与此同时,传统的世族世官制迅速瓦解,出现了全新的官僚制度。经过不断升级的兼并战争,列国的经济军事优势逐渐集中到少数大国,结束诸侯混战、实现统一的趋势越来越明朗化。所有这一切都朝着中央集权的方向演进,建立一个统一的、君主专制的大帝国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了。
面对这样的社会巨变和即将出现的大一统政治局面,各主要学派都在自己的学说理论上做出了反映。当时影响深远的,除了儒、道二家之外,以韩非、商鞅为代表的法家,在当时的诸侯各国应用最为广泛。尤其韩非,其所著《韩非子》一书,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秦始皇在初见韩非的著作时就佩服地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在韩非去世后,当时各诸侯国的君主与大臣竞相研究其著作《韩非子》,秦始皇在他的思想影响下,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帝业。可以说,《韩非子》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武器。
《韩非子》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有着极其广泛的思想渊源。重点阐述了法、术、势的法治理论,强调了专制君主的主张。
围绕“法、术、势”的理论来说,《韩非子》着重总结了商鞅、申不害和慎到的思想,把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融为一体。他推崇商鞅和申不害,同时指出,商鞅和申不害之学说的最大缺点是没有把法与术结合起来;其次,“未尽”商鞅和申不害之学说的第二大缺点是“申子未尽于术,商君未尽于法”(《定法》)。韩非从自己的观点出发,论述了术、法的内容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国家想要得到治理,就需要君主善用权术,同时臣下必须遵法。同申不害相比,韩非对“术”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术以知奸”方面。他认为,君主对臣下不可太信任,还要“审合刑名”。在“法”的方面,韩非特别强调了“以刑止刑”的思想,强调“严刑”、“重罚”。除此之外,韩非还认为,仅仅依靠法和术还不足以治理好国家,必须有“势”做保证。“势”,即权势、政权。他非常欣赏慎到所说的“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为天子能乱天下”(《难者》),提出了“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难势》)的论点。由此可见,韩非的法治思想继承并发展了战国以来早期法家特别是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的法治思想,形成了一个法、术、势结合的思想体系。
司马迁说《韩非子》“归本于黄、老”(《史记·;老庄申韩列传》),是有道理的。韩非在其《解老》《喻老》两篇,发展了老子的思想,直述自己思想源自于老子,故后世称之为道法家,这意味着《韩非子》是从道家里面延伸出来的新法家思想。在韩非看来,道是变化的,天地、人、社会乃至治理社会的方式方法也是变化的。但道也有其相应的稳定性,而所谓的稳定,就是人们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在现实中就是“法”。法依着道而建立,法必须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必须得到每一个人的遵守。因为认识到万事万物的变化,韩非同老子一样,也是反传统的。《韩非子》取《老子》“无为”的思想,在老子看来,处世不需要拘泥于固定的形式与方式,只要顺着大道即可。韩非认为“无为”,落实在君王统治上,应该是无论特定喜好或不喜好都不能被臣下推测与掌握,此观点还包括施政习惯、统驭方式等,应该阴晴不定,难以掌握。此外,《韩非子》改造了老子的自然天道观,叫作“理定而物易割”,从而为其法理提供理论依据。韩非说“欲成方圆而随其规矩,则万事之功形矣。而万物莫不有规矩,议言之士,计会规矩也,圣人尽随于万物之规矩”(《解老》)。规矩是法家的逻辑根据。因此,在韩非那里,老子的“无为而治”,转而为“中主守法而治”;老子的非仁义的思想,转而为“言先王之仁义无益于治,明吾法度,必吾赏罚”,“不乘必胜之势,而务行仁义则可以王,是求入主之必及仲尼”;老子的“去私抱朴”,转而为“去私”、“抱法”;老子的对立物同一的主张,转而为“执一以静”。可见,韩非这位法家的巅峰人物,从老子那里得到了丰富的营养。
坚决而全面地推行法治是《韩非子》思想的基本特点。他在《问辩》篇中说:“明主之国,令者,言最贵者也;法者,事最适者也。言无二贵,法不两适,故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除法令之外不再有别的东西,可见这种法治的全面。与此同时,韩非还认为立法应该因时制宜,因时变法:“古今异俗,新故异备。”因而圣人立法“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五蠹》)。改革图治,变法图强,是韩非思想中的一大重要内容。他继承了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思想传统,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观点,主张“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五蠹》)。尤可称道的是,韩非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法不阿贵”的思想,主张“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这是对中国法治思想的重大贡献,对于清除贵族特权、维护法律尊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韩非子》的认识论继承了先秦哲学中唯物主义的思想传统。他提出的反对“前识”和“因参验而审言辞”的观点,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韩非反对“前识”的观点。所谓“前识”,就是先验论。韩非主张“虚以静后”,通过观察事物得到认识而非妄加揣测。韩非提出了“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奸劫弑君》)的著名论题。“参”就是比较研究,“验”就是用行动来检验。韩非认为,不经过“参验”而硬说是如何如何,是无知的表现;不能确定的东西而照着去做,是自欺欺人。因此他主张“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显学》)。
《韩非子》反对天命思想,主张天道自然。它认为“道”是万物发生发展的根源,“道”先天地而存在。有了“道”才有了万物,“天得之以高,地得之以藏,维斗得之以成其威,日月得之以恒其光”“宇内之物,恃之以成”(《解老》)。同时,韩非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理”这一哲学概念,并阐明了它与“道”之间的关系。在韩非看来,“道者万物之所成也,理者成物之文也”(《解老》)。他认为“理”,即事物的特殊规律,人们办事应该遵循客观规律。
《韩非子》的思想中有不少辩证法的因素。看到事物不断地变化着,指出“定理有存亡,有生死,有盛衰。”“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后衰者,不可为常。”(《解老》)韩非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矛盾”的概念。他所讲的矛与盾的故事,对人们分析问题和表达思想,至今仍有着深刻的启迪意义。
《韩非子》的进化历史观在当时是进步的。他看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并用这种发展的观点去分析人类社会。《韩非子》还把社会现象同经济条件联系起来,这在当时是难得的。韩非对经济与社会治乱的关系有了初步认识,注意到人口增长与财富多寡的关系,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人民众而货财寡”会带来社会问题的思想家。
《韩非子》是一部立论鲜明、论谈犀利、文势充沛、气势磅礴的散文杰作,其文章构思精巧,描写大胆,文锋犀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比如《亡征》一篇,分析国家可亡之道达47条之多,实属罕见。《难言》《说难》二篇,无微不至地揣摩所说者的心理,以及如何趋避投合,周密细致,无以复加。韩非还善于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外加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论证资料,说明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体现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凭着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许多寓言故事一直流传至今,成为我国文学创作史上的宝贵财富。
鲁迅说过:“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未来的命运。”虽然历史不能重演,但却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能给现实以启迪和借鉴。《韩非子》在千年的流行过程中,其社会价值和学术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在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多种价值观并存、多种道德观念碰撞的今天,重提韩非的“法治”思想非常有必要。虽然韩非与我们处于不同的时代,但同属新旧观念、新旧体制更替之际,我们也有必要把“法”放在首位,来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辅之以权威和手段,即“抱法、处势、行术”,使我们的国家更具竞争力,保证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稳步发展。
总之,历经千年的岁月,《韩非子》的著作和深邃思想一直熠熠生辉,它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之一。时至今日,《韩非子》对于我们了解中国的社会政治、思想文化仍有较强的借鉴意义。本书对《韩非子》的原典作了精准的注释和翻译,便于您更好地品读国学精粹,感知先贤智慧。
愿本书能成为您全面感受和理解《韩非子》这部传世名作的良师益友!
解译者
2014年9月
《韩非子全鉴》(典藏版)图书简介 《韩非子全鉴》(典藏版)并非一部孤立存在的著作,而是中国古代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子思想的全面梳理与深入解读。本书旨在以一种全新的视角,系统性地呈现韩非子及其所代表的法家学派的精髓,帮助读者理解其在历史长河中的独特地位与深远影响。 一、 编纂缘起与本书定位 历览中国古代思想史,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法家以其务实、严谨、重治的特点,在诸多思想流派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一席之地。而韩非子,作为法家集大成者,其思想的深刻性、系统性以及对后世政治实践的指导意义,至今仍为学者们所津津乐道。然而,传统的韩非子文本阅读,往往受限于古文的晦涩,以及解读角度的局限,使得理解其思想的内在逻辑与时代背景成为一项挑战。 《韩非子全鉴》(典藏版)的编纂,正是源于对这一现状的深刻认知。本书并非仅仅是对《韩非子》原著的简单校勘与注释,而是试图构建一个更为广阔的知识体系,将韩非子的思想置于其所处的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背景中进行考察,并追溯其思想的源流与演变。本书旨在成为一座连接古今的桥梁,让现代读者能够跨越时空的阻隔,领略韩非子思想的独特魅力,并从中汲取智慧。 本书的定位,并非要取代任何一部经典的《韩非子》校注本,而是作为一部“全鉴”——即全方位、系统性的鉴赏与解读之作。它将涵盖对韩非子生平、时代背景、法家思想源流、韩非子核心理论(法、术、势)、其学说的继承与发展、以及其思想在历代政治实践中的应用与影响等多个维度。通过这种多角度、立体化的呈现,本书致力于为读者提供一个更为完整、深入的韩非子思想图景。 二、 内容构成与深度解析 《韩非子全鉴》(典藏版)的构成,力求做到内容的全面性与解读的深度性相结合。本书将分为以下几个主要部分: 1. 时代背景与韩非子生平: 任何思想的产生都离不开其所处的时代。《韩非子全鉴》(典藏版)将首先为读者勾勒出春秋战国时期波诡云谲的政治格局、社会变革与思想碰撞。在这个充满动荡与创新的时代,各诸侯国为求生存与发展,纷纷寻求变法图强之道,也孕育了诸子百家丰富多彩的思想。 在此基础上,本书将深入探究韩非子的生平事迹。从其贵族出身,到师从荀子,再到游说列国,以及最终被李斯陷害而亡的悲剧命运,韩非子的个人经历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也深刻地影响了他的思想形成。本书将通过史料的爬朔,力求展现一个真实、立体、鲜活的韩非子形象,理解其思想的形成逻辑与情感温度。 2. 法家思想源流与韩非子地位: 法家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有着漫长的发展脉络。本书将系统梳理早期法家的思想,如管仲的“法”、“制”、“权”,以及商鞅的“重农抑商”、“奖励耕战”等改革措施。通过追溯这些思想的源头,读者将更能理解韩非子思想的继承性与发展性,以及他如何集诸子百家之长,最终形成其自成体系的法家理论。 尤其重要的是,本书将深入阐释韩非子在法家思想史上的关键地位。他并非仅仅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更是集大成并予以升华者。他将“法、术、势”三者融为一体,形成了完整的君主统治理论,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3. 韩非子核心理论精讲: 这是本书的重中之重。《韩非子全鉴》(典藏版)将对韩非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进行详尽的解读。 “法”的理论: 韩非子认为“法”是治国之本,是君主驾驭臣民、实现统治的工具。本书将深入剖析韩非子对“法”的理解,包括法的普遍性、公开性、强制性,以及其与时俱进的特性。我们将探讨韩非子如何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视同仁地执行法律,以及他对“重刑罚”的强调,并分析其背后的逻辑。 “术”的运用: “术”是指君主驾驭臣下的手段和方法。韩非子认为,君主之所以能够统治臣下,全在于运用“术”。本书将重点解读韩非子关于“不明”、“不露”、“不言”、“不党”等一系列“术”的运用原则,分析这些原则如何帮助君主保持权力的神秘感与威严,防止臣下窥测和反抗。我们将探讨“术”与“法”的辩证关系,理解为何韩非子认为“法”是外在的规则,“术”是内在的驾驭。 “势”的力量: “势”是指君主所处的地位和权力。“势”是君主之所以能够推行“法”和运用“术”的根本保障。本书将深入解析韩非子关于“势”的论述,包括君主如何凭借“势”来确立权威,如何利用“势”来驾驭臣下,以及“势”与“君主个人能力”之间的辩证关系。韩非子强调“君无势则 M 显, M 显则位危”,深刻揭示了权力在君主统治中的核心地位。 除了这三大理论支柱,《韩非子全鉴》(典藏版)还将探讨韩非子关于“君臣关系”、“赏罚制度”、“国家治理”、“民心向背”、“君主品德”等诸多方面的重要论述,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而深刻的韩非子思想体系。 4. 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韩非子思想的影响力远不止于其自身。本书将追溯法家思想在其之后的传承与演变。特别是汉代黄老之学与法家的融合,以及历代统治者在实践中对法家思想的吸收与扬弃,都将是本书考察的重点。我们将分析法家思想如何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留下的深刻印记,以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被赋予的新的内涵。 5. 理论与实践的辩证: 《韩非子全鉴》(典藏版)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注重将韩非子的思想置于历史实践中进行考察。本书将选取历代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政治实践案例,分析其中是否体现了韩非子的法家思想,以及这些思想在实践中产生了怎样的效果。通过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读者将更能体会到韩非子思想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三、 读者收益与价值体现 《韩非子全鉴》(典藏版)的出版,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以下方面的价值: 深度理解中国古代政治智慧: 通过对韩非子思想的深入解读,读者将能够深刻理解中国古代统治者是如何构建国家机器、维持社会秩序、实现统治目标的。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政治的运作逻辑,及其深远的文化影响。 提升个人管理与领导能力: 韩非子的“术”与“势”理论,虽然是针对君主统治,但其背后所蕴含的权力运作、人际关系处理、激励与约束机制等原理,对于现代社会的管理者、领导者,乃至普通职场人士,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书将尝试从现代视角挖掘其理论在个人成长与职业发展中的借鉴价值。 拓展历史视野与思维模式: 深入了解韩非子及其法家思想,将有助于读者打破对历史的刻板印象,形成更为辩证、全面的历史观。同时,韩非子那种直面现实、不回避矛盾、强调实效的思维模式,对于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也具有积极作用。 鉴赏中国古代哲学文化的独特魅力: 韩非子以其犀利、精准、充满智慧的语言,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韩非子全鉴》(典藏版)在解读其思想的同时,也将力求展现其语言文字的魅力,帮助读者领略中国古代哲学文化的独特风采。 四、 结语 《韩非子全鉴》(典藏版)是一部集学术性、思想性、实践性于一体的著作。它不仅仅是对一部古代经典的梳理,更是对一种影响深远的思想传统的深度挖掘与现代阐释。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够激发更多读者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兴趣,并在其中汲取智慧,启迪人生。 本书的每一个字,都凝聚着编者对韩非子思想的理解与敬意,也寄托着我们希望将这份宝贵的思想遗产传承下去的美好愿望。我们相信,《韩非子全鉴》(典藏版)将成为您探索中国古代政治智慧,理解思想文化演变,乃至提升个人格局与视野的得力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