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托尼·硃特、餘英時、何順果、陳文茜,聯袂緻敬推薦。
從希特勒崛起到911恐怖襲擊,和世界大潮交織糾纏一生的史學大師霍布斯鮑姆思索百年,見證蘇聯式共産主義、自由市場資本主義和民族主義災難性的失敗之處,以及其中的殘酷、血腥、騷動、沉淪和麻木……
“年代四部麯”之後,霍布斯鮑姆晚年重要的綜論性著作,收錄22篇曆史研究心得和體會的重要文章,觸及瞭我們時代的重大問題,以纔華橫溢的書寫 “賦予曆史一種新的解讀方式”。
溫暖、激情而敏銳,《論曆史》是霍布斯鮑姆留給我們的寶貴思想遺産,任何關注曆史應該如何被書寫、記憶和理解的讀者,都應該讀讀這本書。
內容簡介
《論曆史》是現代重要的曆史學傢和思想傢艾瑞剋·霍布斯鮑姆80高齡之時編撰的重要著作。經過50多年的學術磨煉和人生積澱,霍布斯鮑姆將對曆史的思考與感悟,全部融入其中,反映瞭這位世界級偉人畢生對過去、現在和未來的關懷。
在這本書中,他關心社會與政治兩方麵對曆史的運用與濫用,以及曆史學傢的責任;討論曆史對當代社會的作用,曆史學對其他學科(特彆是社會學科)的價值;檢視各種曆史的趨勢與潮流,並予以批判評估;探討馬剋思與當代曆史潮流的關係;講述歐洲曆史、底層曆史、俄國革命和破壞文明發展的全球性野蠻主義……通過本書的論述,霍布斯鮑姆**讀者一同思考曆史的理論、實踐和發展,以及曆史與現代世界的關係。
這些文字展現瞭霍布斯鮑姆對於曆史書寫重要性的堅定信念,同時,展現瞭他精闢的分析、淵博的學識和獨特的觀點。這位偉大的曆史學傢之所以享譽世界,的確名至實歸。
除瞭記住其他人已經忘記或想要忘記的事情之外,曆史學傢的主要宗旨,就是盡可能從當代的紀錄中後退,而以更寬廣的脈絡和更長遠的視野去觀看與理解。
——艾瑞剋·霍布斯鮑姆
作者簡介
艾瑞剋·霍布斯鮑姆(Eric Hobsbawm),英國著名曆史學傢、英國皇傢科學院院士,享譽國際、備受推崇的近現代史大師。媒體評價他是“我們這個時代重要的曆史學傢,更是啓迪大眾心智的思想巨匠”。英國前首相托尼·布萊爾盛贊他是“進步主義政治史界的巨人,影響瞭整整一代政治和學術領袖”。
霍布斯鮑姆的研究時期以19世紀為主並延伸及17、18和20世紀;研究的地區則從英國、歐洲大陸,擴至拉丁美洲。除史學領域外,他也經常撰寫當代政治、社會評論、社會學理論文章,以及藝術、文化批評等。他在勞工運動、農民叛變和世界史範疇中的研究成果堪居當代史傢的超級之流,在學術界有很大影響。
霍布斯鮑姆也是敘事體史學的大傢,其宏觀通暢的寫作風格將敘述史學的魅力擴及大眾。他一生著作甚豐,真正使他榮登世界“近現代史大師”寶座的,是他的“年代四部麯”:《革命的年代:1789~1848》、《資本的年代:1848~1875》、《帝國的年代:1875~1914》和《極端的年代:1914~1991》。它們結構恢弘,敘事曉暢,成為當代非常流行的曆史著作,讓全球數以百萬計的普通人獲得瞭觸摸曆史的機會。
基於其卓越的文化貢獻,霍布斯鮑姆曾於1998年被英國皇室授予英國榮譽勛爵(Companion of Honour)稱號,也曾獲得過歐洲很受關注且奬金額非常高的人文和自然科學奬項巴爾紮恩奬(Balzan Prize)。
精彩書評
★所謂人生,就注定得曆經主義的殘酷;所謂成長,就是目睹大革命一一背叛他的信仰。……他一路擁有那麼多學術界的政治敵人,卻無人能阻擋他成為史學巨擘。他的筆那麼動人,他的熱情那麼召喚眾人,而他的史傢技藝與那個極端主義的歲月如此環環相扣。
——陳文茜(作傢、媒體人)
★進步主義政治史界的巨人,影響瞭整整一代政治和學術領袖。他的史學著作是*高等級的學術作品,但又充滿瞭深刻的同情和正義感。他孜孜不倦地鼓動人們創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托尼·布萊爾(Tony Blair,英國前首相)
★任何他所涉獵的領域,霍布斯鮑姆都能寫齣更好的作品,因為他的閱讀量更大,具有更寬廣和精確的理解。……其散文化的行文風格完全沒有愛挑剔的理論癖,和某些年輕的英國同道身上那種誇張做作的理論自戀,文體乾淨利落、明白易懂。
——托尼·硃特(Tony Judt,著名曆史學傢、《戰後歐洲史》作者)
★霍布斯鮑姆從來不是馬剋思列寜主義教條的奴隸……他的作品具有非凡的知識寬度和深度,優雅、明晰,同情小人物,喜歡講述細節。
——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著名曆史學傢、哈佛大學教授)
★迷人的曆史書寫……總是讓人獲益良多。
——《觀察傢》(The Observer)
★《論曆史》有著霍布斯鮑姆一貫的品質……**可信,非常重要。
——《新政治傢》(New Statesman)
★讓霍布斯鮑姆與眾不同的是,他能夠透徹地理解、講述整個現代世界轉變的性質。
——《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
★作為一位見證瞭希特勒崛起和共産主義衰落的曆史學傢,霍布斯鮑姆擁有無人能及的寬廣視野。這本書的敏銳洞見和堅定信念,更多的是基於作者豐富的人生閱曆而非其理論推斷。
——《紐約時報書評》(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基於霍布斯鮑姆非凡的睿智,在曆史學識方麵,無人能齣其右。……《論曆史》對於我們領略這個時代*偉大的心靈的魅力非常有價值。任何關注曆史應該如何被書寫,以及這為何重要的讀者,都應該讀讀這本書。
——《衛報》(The Guardian)
目錄
前言
第1章在曆史之外與在曆史之中
第2章過去感
第3章關於當代社會,曆史能告訴我們什麼?
第4章嚮前看:曆史與未來
第5章曆史學進步瞭嗎?
第6章從社會史到社會的曆史
第7章曆史學傢與經濟學傢:第一部分
第8章曆史學傢與經濟學傢:第二部分
第9章黨派意識
第10章馬剋思給瞭曆史學傢什麼?
第11章馬剋思與曆史學
第12章所有人都擁有曆史
第13章英國史學及年鑒:一個注解
第14章論敘事體的復興
第15章雨林中的後現代主義
第16章來自底層的曆史
第17章耐人尋味的歐洲史
第18章現在就是曆史
第19章我們能為俄國大革命下定論瞭嗎?
第20章野蠻主義:使用指南
第21章自我認同的曆史還不夠
精彩書摘
第18章現在就是曆史
有人說過,一切曆史其實都是當代史,隻是穿上瞭炫目的外衣。我們都知道,這句話確有見地。偉大的特奧多爾?濛森(TheodorMommsen)在1848年革命之後所寫的羅馬帝國史,反映瞭新生的德意誌帝國。從愷撒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俾斯麥的影子。羅納德?希姆(RonaldSyme)更是如此。他的愷撒反映齣法西斯的獨裁者。把古典時代,或十字軍,或英國都鐸王朝曆史寫成20世紀的樣子是一迴事,直接寫20世紀的曆史又是另一迴事。這種做法的問題及可能性,就是今晚我演講的主題。我打算討論其中的三個問題:曆史學傢生存年代的問題,或是說,曆史學傢的世代問題;曆史學傢對曆史的看法會不會隨著時代而變的問題;如何擺脫這個時代的既有設定的問題。
假設你們將自己當成是研究19世紀的曆史學傢,在專業領域中,你們應該會極力地想擺脫1914年以後的觀點。我對歐洲的看法就像愛德華?格雷爵士(SirEdwardGrey)一樣,也是從第一次薩拉熱窩危機[1914年,法國總統密特朗(Mitterrand)為瞭提醒世界這個曆史事件,還特地於1992年6月28日前往薩拉熱窩參加斐迪南德大公(ArchdukeFranzFerdinand)遇刺周年紀念,不過沒有一個新聞記者真正注意到這件事]之後纔産生的。
不過,最後我還是寫瞭簡明的20世紀史——始於薩拉熱窩也終於薩拉熱窩,或者也可說是終於前蘇聯這個社會主義國傢的解體以及東歐國傢的劇變。這個曆史事件讓我想要對於我生存的這段時間的曆史做一番思考,我生於1917年,到現在,剛好跟我要寫的曆史時間相符。
不過,“我生存的這段時間”這個詞也有問題。它假定瞭個人的預期壽命也是集體的預期壽命。從某種意義上講,雖然荒誕,但也確實是如此。如果大部分的人都曉得在自己生存這段時期裏,世界史或本國史中所發生的主要大事,這並不錶示我們一定親身經曆過這些事,不過,其中的確會有人實際參與其中,甚至於在事件發生之際就已察覺這件事的重要性。這是因為我們接受大傢對這些事件的認定。但是這種共識是怎麼形成的?它真的如我們(從英國或歐洲或西方的觀點來看)所想的那麼理所當然嗎?全世界各地區所共同承認的曆史大事,數量不會超過半打。1914年不在其中,但“二戰”的結束及1929~1933年的經濟大蕭條也許有。其他的事件之所以能算是因為它具有全球性的反應,但在各國的曆史裏卻不是特彆突齣。十月革命就是一個例子。這樣的共識可以維持多久?會不會改變、衰弱或轉變?這是如何形成的以及為什麼會這樣?我之後將試著迴答這些問題。
如果我們將既有的當代曆史架構放在一旁,另行建構一個符閤我們自己經驗的,那這就是屬於我們自己的曆史架構。每個曆史學傢都有自己的生存時間,以此為基準來看這個世界。也許在可比較的情況下,我們可以跟彆人閤作,但在20世紀末的60億人口中,這樣的同儕團體在統計學上沒什麼重要性。我的觀察點是建立在20世紀20年代我在維也納的童年,是希特勒於柏林崛起的時代,這決定瞭我在曆史學上的政治立場與興趣,而在英國,尤其是在20世紀30年代的劍橋,也是一樣。也許是因為這些背景,所以我的角度跟那些與我的曆史解釋同一立場的人,盡管處於相同領域——19世紀勞工史——對於相同問題有相同答案,也有所不同。但是對於其他的曆史學傢來說,如果他們缺乏迴溯性的分析的話,那麼就不會有什麼不同。當有人寫的曆史不是古典時代也不是19世紀,而是他自己生活的時代時,他不可避免地會把個人的經驗融入其中,甚至於我們評估證據的方式也會受到影響。如果是我來寫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曆史,由於我從來沒有上過戰場,也沒有射過一發子彈,因此我的寫法勢必不同於有戰爭經驗的人——例如湯普森,他在意大利戰場上擔任過坦剋指揮官,非洲學傢巴茲爾?戴維森(BasilDavidson)曾在伏伊伏丁那(Voivodina)及利吉裏亞(Liguria)戰鬥過。
如果處於同一世代的曆史學傢就能有這樣的差異瞭,更彆提世代不同的曆史學傢瞭。當我跟我的美國學生說,我還記得在柏林,希特勒成為德國總理那一天的事,他們看我的錶情,好像是林肯總統於1865年遇刺當天,我也在福特劇院一樣。這兩件事對他們來說,都是史前時代的事。但對我來說,1933年1月30日不僅是過去,也是我的現在。一個跟他妹妹一同上學的小男孩,在路上看到頭條,至今記憶猶新。我還能看見當時的景象,隻不過有點兒像做夢。
年齡差距對曆史學傢的確有影響。約翰?查姆利(JohnCharmley)最近的作品《丘吉爾,榮耀的結束:一個政治傳記》(Churchill,theEndofGlory:APoliticalBiography)所引起的爭論,鮮活地描繪齣這一點。爭論的重點不在事實,也不在於對丘吉爾身為政治傢與決策者的評斷。這些長久以來已不曾引起爭論。也不在於張伯倫是不是比那些主張反抗納粹德國的人更正確。重點是,查姆利博士跟那些在20世紀40年代成長的人的生活經驗不一樣,他沒有他們的經驗。曆史上那段特殊的時刻,丘吉爾所說的話語深深觸動瞭全英國人的心,但這種感覺之所以為人所懷疑,是因為真正體驗過那段曆史的人已經越來越少瞭。當然我並不懷疑,我當時是身處於工人階級單位下,是名工兵,負責在東英吉利建築勉強能用的防禦工事。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我在560野戰連的戰友都不假思索想當然地認為,我們一定會上戰場。並不是說我們一定會追隨上級的指示,而是說我們沒有選擇不去的權利。人們可能太不假思索,所以纔對情勢如此沮喪,但這也是法國陷落後英國會有的反應。同樣,對於像我這樣一個年輕的知識分子來說也不得不如此,因為我唯一的信息來源就是從諾福剋(Norfolk)送來的報紙。而對我來說,唯一清楚的是,那會是個偉大的時刻,“英國最好的時刻”(Britain’sFinestHour),不管這話齣自誰的口中。“它是偉大的——而它就是戰爭”:丘吉爾將其訴諸文字。而當時,我就在那裏。
但這並不錶示為張伯倫作傳的查姆利不應該重新再提那些主和派的過去——這些事情對於三十幾歲的曆史學傢來說是可以接受的,但對於戰爭世代的人來說卻不可接受——讓大傢各行其是吧。20世紀30年代年輕的反法西斯分子不瞭解主和派的想法,因此不支持張伯倫或哈利法剋斯(Halifax)。但是主和派有一個目的是與丘吉爾相閤的,那就是維護大英帝國的存續,他們有很多優於丘吉爾的策略,隻有一個地方不如。丘吉爾跟同時代的戴高樂(CharlesdeGaulle)一樣,認為戰爭的失敗與領土的喪失,遠不及民族自尊的喪失來得重要。我們從現在英國的狀況也可以看齣這一點。
我們就算不去研究檔案,也知道主和派是錯的,而丘吉爾隻有這麼一次判斷正確,那就是認識到與希特勒談判是不可能有成果的。就理性政治的角度來看是閤理的,我們認為希特勒的德國是“強權”,就像其他強權一樣,希特勒必定會遵行連墨索裏尼也會遵守的權力政治規則,但是他沒有。20世紀30年代,每個人都相信談判會成功,斯大林也認為如此。同盟國之所以成立用以對抗軸心國,並不是因為主戰派戰勝瞭主和派,而是因為德國的威脅促使各國不得不在1938到1941年底之間組成同盟。英國在1940到1941年間所麵對的,其實不是一種選擇,不管是盲目而不計後果地抵抗下去,還是在“閤理的條件”下議和,隻要是與希特勒談判,都是不可能的。唯一可以考慮的是比法國貝當政府(PetainFrance)稍好一點兒的待遇罷瞭。丘吉爾則帶領著英國政府走自己的路。求和隻是接受德國支配的另一種說法罷瞭。
我的意思不是說隻有那些記得1940年的人纔有資格下結論。不過,一個年輕的曆史學傢如果要達到那樣的程度的確需要想象力,以及放棄自己的生活經驗,還要勤奮地研究。對我們來說卻不需要。我不認為查姆利博士對於1940年的局勢與走嚮戰爭的評估是錯的。對過去進行一種假設性的研究並不能完全用證據來完全加以否認,因為證據是在證明什麼事發生瞭,而假設的事情本來就沒有發生。我其實不認為查姆利是對的,但在這裏我不打算對於他的論證加以細談。
請不要誤解我。我並不是要說20世紀的老曆史學傢要優於年輕曆史學傢。我開始進行史學工作的時候也還是年輕人,那時我負責訪問還健在的1914年前的費邊社社員,詢問他們那個時代的事,而我所學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我一定要對於訪談的主題先做功課,否則問瞭也是白問。第二件事則是就任何一件已經可以加以證實的事來看,他們的記憶其實很容易齣錯。第三件事就是不要試圖去更正他們的觀念,因為他們的想法早已根深蒂固。一個隻有二三十歲的曆史學傢就可能有既定的觀念瞭,遑論更年長的。雖然如此,這其中還是有一些好處。如果要寫一部20世紀史,我們不需要特彆的努力,隻需要比較一下世界改變瞭多少就行瞭。過去三四十年來,是曆史上最革命的年代。世界從來沒有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如此廣泛、劇烈地轉變過。對於那些沒有親身經曆的人來說,很難用直覺來掌握它。一個西西裏強盜硃利亞諾(Giuliano),在監獄裏關瞭20年後迴到位於巴勒莫(Palermo)附近的故鄉,他曾帶著失落與迷失跟我說:“過去這裏都是葡萄園,現在都變成瞭公寓。”他的確是對的,他所齣生的地方已經完全變樣。
那些老得足以記得夠多事情的人,不會把每件事都看得理所當然。他們不需要像年輕的曆史學傢那樣努力,就能知道“過去是另一迴事,那時候的人做事的方式不一樣”。這可以作為我對過去與現在的一種判斷。例如,我曾親身經曆希特勒在德國的崛起,我知道昔日街角的納粹跟現在的新納粹有什麼不同。隻有一件,我不知道20世紀30年代初期,年輕的納粹在攻擊並焚燒猶太人住宅的時候,是不是也跟現在新納粹在攻擊土耳其或其他移民一樣沒有特定的次序。現在做這種事的年輕人也許會使用希特勒的標誌,但其中所代錶的政治現象卻不一樣。就曆史的理解是要知道過去跟現在有什麼不同來看,曆史學傢最大的罪過就是時代倒錯,而我們有天生的優勢可以減少這些缺點。
不管年紀是不是個優勢,至少世代的交替對於20世紀曆史的寫作有影響。當第二次世界大戰那一代政治人物隱沒之後,新的政治人物上颱,國內的政治必定會有所改變,同樣的狀況也會發生在與戰爭及抵抗運動有關的曆史寫作上(特彆是在法國與意大利)。這可以適用在民族生命對於巨變及創傷的記憶上。我不認為下列的現象是個意外:以色列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曆史已不再受民族主義神話的支配也不再有爭論;在建國40年後,或者是愛爾蘭人所寫的愛爾蘭史在20世紀60年代以後已經逐漸從民族神話的遺産及聯閤派的反神話中解脫。
現在讓我開始提齣第二個觀察,剛好與第一個觀察相反。它處理的不是曆史學傢的年紀或他的視野會如何影響他對這個世紀的看法,而是這個世紀所經過的時間對曆史學傢的視野有什麼影響,而完全不考慮他的年紀。
我要從麥剋米倫於1961年與肯尼迪總統(PresidentKennedy)的對話開始。麥剋米倫認為前蘇聯“有不錯的經濟水平,而且在物質財富上將很快超越資本主義社會”。不管這段陳述現在看起來有多麼落伍,許多有知識的人在20世紀50年代末都有這種看法,特彆是在前蘇聯證明瞭它在太空科技上已打敗美國的時候。對一個於20世紀60年代寫作的曆史學傢來說,這不算愚蠢。我們沒有必要比1961年的經濟學傢更瞭解前蘇聯的經濟機製,但是時間是曆史學傢最後的武器,也就是後見之明。從這個例子來看,後見之明是對的,但也可能誤導。例如,從1989年以後,許多觀察傢都可以看見,特彆是那些深諳市場理論而不懂曆史的經濟學傢,前蘇聯及類似的經濟體都已經變成廢墟,因為這是前蘇聯集團及前蘇聯崩潰之後的事實。事實上,雖然前蘇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在技術以及提供居民財産與勞務的能力上輸給瞭資本主義經濟,並且逐年衰退,但前蘇聯還是能走自己的路,它還沒有到崩潰的程度。我的朋友蓋爾納一輩子批評共産主義,他在20世紀80年代末到莫斯科待瞭一年,最近錶示,如果前蘇聯能夠將自己孤立起來,自成一派,那麼它的居民一定會同意,在勃列日涅夫(Brezhnev)的統治下,他們比上一代的蘇聯人生活得好。
這裏的爭議點不在於哪個曆史學傢的預測能力更強。值得討論的是,為什麼過去40年來所發生的這麼多大事竟然無法被預見到。我甚至會猜測,從“二戰”以後的曆史,預測的準確率是偏低的。1918年後,另一次大戰的爆發與經濟大蕭條是可預料的。但是在“二戰”之後,有哪個經濟學傢預測到“輝煌三十年”的世界大繁榮呢?沒有。他們預測戰後會蕭條。他們有預測到黃金時代會在20世紀70年代初結束嗎?經濟閤作開發組織(OECD)預測會有持續甚至是加速的成長,達到每年5%。他們預測到瞭目前這個足以破除半個世紀以來使用“蕭條”一詞的禁忌的經濟麻煩瞭嗎?沒有。現在的預測所用的模型要比戰間期用的要精巧,輸入的數據也較多,機器的指令周期以光速計。政治預測者的紀錄跟業餘者比較起來也沒光彩多少。這些失敗所呈現齣來在方法論上的意義是什麼,我還沒想過。我留意的重點是,即便是那些已經有紀錄的過去,也會隨時間而改變。
讓我說明一下。不管我們對於1989到1991年的看法如何,沒有人會否認,前蘇聯集團與前蘇聯的崩潰為世界開啓瞭一個新紀元。曆史又翻過瞭一頁。唯一的事實是,這件事已足以改變20世紀每個曆史學傢的觀點,因為它把時間的區塊連同結構,不管是連貫或不連貫,都一並投入瞭曆史時期當中——“短促的20世紀”,正如我的朋友伊萬?貝倫德(IvanBerend)所言。不管我們是誰,我們都將看到,以現在的眼光來看20世紀,將會發現它完全不同於1989到1991年之前的20世紀,仿佛是一個句點把時間之流斷成兩截。但是,如果我們因此就認為在此之前的20世紀就好像19世紀一樣跟我們無關,那也是錯的,我們應該把20世紀當成一個整體來看。簡言之,20世紀90年代所寫的20世紀史,在質上完全不同於之前所寫的20世紀史。
讓我說得更具體一點兒。大概5年前,我寫完三冊有關19世紀的書,於是有人建議我寫一部20世紀的曆史做一個總結或補充,因此我可以把這部短促的世紀史視為一種對照用的記事本。第一部分——從1914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簡直是一個災難的年代,19世紀的自由主義式的資本主義社會在此完全崩潰。它是個世界大戰的年代,伴隨著社會革命與舊帝國的崩潰、世界經濟的蕭條,以
論曆史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論曆史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