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彩图书请点击:
妙趣横生:《汉字树3》围绕着大自然中的“植物”,从“屮”“木”“禾”“糸”四个方面,将一棵枝繁叶茂的汉字之树呈现在读者面前,形象生动又富有趣味。
★ 《汉字树3:植物里的汉字之美》内容通俗易通,妙趣横生,是一本兼具实用性和趣味性的汉字解说读本,读者在拿到书的第一时间,即能被其中的内容所吸引。
★ 《汉字树3:植物里的汉字之美》以自然界中的植物为切入点,详细解读与其相关的将近800个汉字的基本含义,并以图画形式描述汉字构形源流,同时也详细列出了与这些汉字有关的甲骨文、金文、篆文等内容。
★ 《汉字树3:植物里的汉字之美》以“树”的形式来解读汉字,将看似没有关联的汉字形象化地展现出来,让读者在趣味阅读的同时,轻松掌握汉字的不同意义及用法,既能丰富文字学知识,又能提高国学素质。
《汉字树3:植物里的汉字之美》共收录将近800个与植物相关的汉字,详细解释这些汉字的基本含义、常见用法以及汉字背后的趣味故事,同时搜集并标注这些汉字的甲骨文、金文、篆文等字体以及繁简写法等,由简入繁、由浅入深逐步揭示汉字的发展脉络。读者可以迅速了解不同汉字之间的逻辑关系,即便是毫无文字学根基的读者,也能凭借自己对汉语的使用经验,很快读懂汉字的来龙去脉。
★廖文豪,现任中国台湾台北商业大学副教授,钟情于古汉字研究,钻研甲骨文十余年,发表过《汉字龙原来是一条逆天之龙》、《文身习俗对汉字的影响》、《在汉字里遇见上帝》、《品茗汉字里的酒香》等文章,所著《汉字树》系列已授权中文简体版、韩文版。
作者常年浸淫于文字的天地,寻索字与字之间的逻辑关联,试图通过系统梳理汉字的构件,找出更有说服力的解释。在本书中,作者巧妙地将这些与植物相关汉字的部首作为汉字构件,浓缩在“汉字树状图”中,再通过清晰、简要的说明,让读者在趣味阅读的同时,系统学习古文字学的入门知识。
序
植物里的汉字之美
第一章 屮
“屮”的衍生字
“艸”的衍生字
“丰”的衍生字
“生”的衍生字
“木”的衍生字
“竹”的衍生字
“耑”的衍生字
第二章 木
“木”——树木
“木”制用具
“耒”——以木杆及犁头刀所组成的农具
“东”——木担架
“才”——木桩
“干”——木制叉器
“于”——沿着梁柱缓缓上升的烟
“爿”——半木
“束”——捆柴
“柬”——挑选
第三章 禾
“禾”的衍生字
“朿”的衍生字
“帚”的衍生字
第四章 绳索
“糸”──两股交缠的绳子
“玄”──从源头牵引而出
“幺”──接连不断的长绳
“糸”──绳索
“系”──用绳子牵系着某物
“玆”──一条条绳子从绳头牵引而出
“絲”──细丝线或丝弦
“己”一条弯曲的绳子
“西”──束紧布袋的绳子
《汉字树》系列发行以来,读者的支持与鼓励让我非常感动。有读者表示要带着《汉字树》前往国外教中文,又有分别从美国、澳洲等教授中文的老师来函问候,并希望我能建立网站并发行电子版本,使外国学生能透过图像来认识汉字。此外,也有从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的读者来函表示对繁体字的热爱等等。这些鼓励,我铭记在心,也将更努力以不辜负读者的期望。
《汉字树》先后出版了两册,陆续有读者问到共有几册?整体的结构与内容为何?我的规划是,《汉字树》共有六册。第一至四册是讨论有关“生物”的汉字,第五至六册是讨论无生物的汉字。就生物部分而言,又分成第一册人篇,第二册人体器官篇,第三册植物篇,第四册动物篇;就无生物部分而言,则分成第五册器物篇,第六册自然界篇。这六册可以说网罗了大部分的常用汉字。
《汉字树3》主要介绍汉字里的植物。汉字对于植物的表达非常绝妙,光是一株“屮”(音草)的汉字树就几乎将所有的植物一网打尽。“屮”的古字代表一棵向上生长的植物,有茎有叶,因此,许多与植物有关的重要汉字构件都包含这个符号,由这些基础构件又可衍生出非常多的汉字,不仅包含了各种植物,也包含了以这些植物所制造出来的各式用具。
过去一年,非常感谢各教育部门、台北市文化局、国立台湾大学、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敏隆讲堂、元智大学、国立宜兰大学等十余单位的演讲邀请,使我能将《汉字树》分享给许多听众。在龙安国小演讲时,孩子们的热烈回应让我印象深刻。本以为小学生很难听得懂汉字字源的解说,没想到他们透过图像所产生的直觉性反应、认知能力往往超越于会思考的成人。我期望能将古人的造字文化透过图像来启发孩子,借以激发孩子的艺术与创造能力,并激起他们对汉字的热爱。
有些国外大学教授以此方式教授中文,受到外国学生的喜爱。当他们看见象形字,往往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其中意义并玩起猜字游戏。可见,图像传达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与渴望。我们拥有全世界最完整的图像文字系统,若不加以开发利用,诚然是浪费了祖先所赐的丰厚文化资产。
《汉字树》简体字版发行后,非常感谢同处于汉字文化圈的读者给予的热烈支持。相信透过两岸的交流与合作,未来一定能发展出最有逻辑系统、最有趣且易学的汉字图像文化。
廖文豪
候教处
我发现这本书最令人惊喜的一点,是它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完全没有传统工具书的刻板印象。作者的文字功力深厚,行文流畅自然,仿佛一位博学的长者在庭院中与你对弈,不疾不徐地引出那些隐藏在字形深处的秘密。举例来说,它探讨某些草本植物的字源时,那种层层剥茧、追根溯源的逻辑推演,让人不得不拍案叫绝。它不像冷冰冰的字典那样只给出定义,而是构建了一个生动的语境,让你能切实体会到古人是如何观察世界、并将这种观察转化为符号系统的。读着读着,我甚至开始对着家里的盆栽冥思苦想,试图从中找出更多未被解读的“象形密码”。这种主动的参与感和探索欲,是很多同类书籍所欠缺的。它成功地将植物学知识、汉字学知识和美学鉴赏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多维度的知识网络,让人读完后感觉自己的认知维度都被拓宽了不少。
评分从整体的阅读体验来看,这本书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填充,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滋养。在如今这个信息碎片化、节奏飞速的时代,能静下心来,沉浸在这样一本慢节奏、重思考的读物中,本身就是一种奢侈。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意境”的把握,他似乎总能捕捉到植物在不同季节、不同状态下,所蕴含的那种特定的“气韵”,然后将这种气韵精准地投射到汉字的结构中去。这种将“形”与“神”完美结合的表达,让这本书拥有了超越一般科普读物的艺术价值。它让你在了解汉字构造的同时,也重新学会了如何用诗意的眼光去欣赏身边的一草一木,感受到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古老智慧。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时常翻阅,每次都能带来新发现的宝藏之书,强烈推荐给所有寻求深度阅读体验的同道中人。
评分这本《汉字树3:植物里的汉字之美》的封面设计真是太抓人眼球了!那种将古老的汉字与生机勃勃的植物元素巧妙融合在一起的视觉语言,让人一眼就感受到了一种跨越时空的文化厚重感和自然韵律。我记得我第一次拿起它,就被那种精致的插图吸引住了,每一个笔画的演变,都仿佛在讲述一段关于自然界如何启迪人类造字的古老故事。尤其是那些细节的处理,比如“叶”、“木”、“草”这些与植物紧密相关的字,在书中的呈现方式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它不仅仅是教你认字,更像是一次深入的文化漫步,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日常使用的每一个方块字背后的哲学和美学意蕴。装帧的质感也相当出色,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那种纸张的触感和油墨的散发出的淡淡香气,都让人愿意花上更多时间去细细品味。这本书无疑是送给所有热爱汉字文化、喜爱自然艺术的读者的绝佳礼物,它完美地平衡了学术的严谨与艺术的灵动,使得学习过程不再枯燥,而成为一种享受。
评分这本书对于我个人学习和工作上的启发是巨大的,尤其是在需要进行创意设计或撰写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文案时。我过去总觉得汉字的结构是固定的、既定的,但阅读完《汉字树3》后,我才真正理解了“活的文字”这一概念。每一个字的演变轨迹,都清晰地映射了古代农业社会的生产生活状态和对自然万物的敬畏之心。比如书中对某些体现生命力的植物形态的描摹如何影响了某些动词的造字,那段论述的精妙程度,简直让人拍案叫绝,直接为我的一个设计项目带来了灵感突破。我开始用更具象、更富于生命力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汉字,这极大地提升了我文字表达的画面感和感染力。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植物和汉字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观察世界”的方法论指南,这一点价值无可估量。
评分坦率地说,我原本以为这类主题的书籍会比较偏向小众学术研究,阅读门槛可能会比较高,但这本书的排版和内容组织完全颠覆了我的预设。它在保证专业深度的同时,大量运用了对比图示和清晰的注释,即便是初次接触汉字文化史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节奏。而且,作者在选择案例时非常讲究,没有陷入晦涩难懂的冷僻字中,而是精选了许多日常生活中常见却又容易被我们忽略的植物相关汉字,这种贴近生活的处理方式极大地增强了读者的亲切感和代入感。每一次翻开,都能在熟悉的字里行间发现未曾察觉的新奇乐趣,让人忍不住想要把书里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分享给身边的朋友。这本书成功地将“阳春白雪”的学术探讨,转化成了“下里巴人”的共同阅读体验,这一点非常值得称道。
评分收到了,包装很好,搞活动很划算。
评分看了别人推荐的就买了,这本书特别好。
评分感觉书还是不错的,买了给孩子!
评分据说是说文解字至尊版。活动赶紧收了,给娃囤货。觉得从汉字的起源衍变认识汉字,更有助于理解记忆
评分内容还没有看,不过这本书的纸质质量超级好,非常厚
评分书很好的,但是包装真的是不行啊不行,把书都弄脏了弄皱了,我的书啊!
评分挺不错的书,可以用来当工具书。有的字容易写别字的查一下字源更容易理解
评分这套书关注了很久,终于在活动的时候下单了,内容很棒,有助于孩子理解各个偏旁部首之间的关连
评分这个很好用 家里一直是用在个 推荐给朋友了都很喜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