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说 以文学为志业——“80后”学人三人谈

新民说 以文学为志业——“80后”学人三人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庆祥,金理,黄平 著
图书标签:
  • 文学批评
  • 文化研究
  • 80后
  • 知识分子
  • 访谈录
  • 学术著作
  • 新民说
  • 思想文化
  • 当代文学
  • 社会思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76784
版次:1
商品编码:11852312
品牌:新民说
包装:精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书写纸
页数:236
字数:200000
正文语种:中文简体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一代有一代的文化,亦有一代的学人,“80后”一代学人的身影在本书中化为对文学问题的发现、回应及反思。三位年轻学人良好的学术修为与担当的气概由此可见。此书虽为三位志同道合者的共同记忆,亦呈现了“80后”学人独有的见解。

内容简介

《以文学为志业》是三位“80后”学人的文学对话录。该对话录从自我的阅读经验、文学趣味、知识型构谈起,追问在当下语境中以“文学为志业”的人生蕴藉和担当使命。在此基础上,对话录由近及远,分别论述了“新世纪历史写作”“八十年代文学”“社会主义文学”以及“现代文学传统”“未来文学备忘录”等系列话题。因为“80后”的特殊身份,该对话录还专门论述了“80后写作与当下中国”的种种话题,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全面剖析了“80后”写作的历史和趋向。“三人谈”不追求统一的批评标准,相反,它在尽可能的限度上展示了一代人面对共同话题时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思想立场。其中的一部分发表后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被视作“80后学人”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性事件。


作者简介

杨庆祥,1980年9月生于安徽,文学博士,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出版有《重写的限度》《分裂的想象》《现场的角力》等著作。曾获《南方文坛》优秀论文奖、《人民文学》2011年度青年批评家奖,第十届《上海文学》奖理论奖,第三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


金理,1981年1月生于上海,文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出版有《从兰社到<现代>:以施蛰存、戴望舒、杜衡与刘呐鸥为核心的社团研究》《历史中诞生:19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小说中的青年构形》等。获“第一届全国青年作家、批评家主题峰会”推选“2012年度青年批评家”,《当代作家评论》《南方文坛》年度优秀论文奖。


黄平,1981年2月生于辽宁,文学博士,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从事当代文学研究。出版有《贾平凹小说论稿》等著作。曾多次获《当代作家评论》《南方文坛》年度优秀论文奖。


目录

以文学为志业

“80后”写作与“中国梦”

什么是“80后”文学

新世纪以来的历史想象和书写

改革时代:文学与社会的互动

反思社会主义文学

现代文学研究的历史性和当下性


抵抗没有历史的历史——谈杨庆祥的文学批评 /孙郁

这样的年代,批评何为?——致黄平 /倪文尖

见证一个人的成长 /张新颖

致谢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部假想图书的详细简介,该书名为《古韵新声:中国古典诗歌的现代演绎与传播》,内容聚焦于当代学者如何运用新视角和新媒介,激活和推广中国古典诗歌的生命力。 --- 图书名称:《古韵新声:中国古典诗歌的现代演绎与传播》 作者: 陆嘉树、苏清越、韩知远 出版信息: 盛世文华出版社,2024年秋季版 定价: 88.00 元(精装典藏版) 字数: 约45万字 开本: 16开 内容简介: 《古韵新声:中国古典诗歌的现代演绎与传播》并非一部传统的诗歌鉴赏指南,也不是枯燥的文献考据集。它是一部面向二十一世纪读者的、充满活力的跨界对话录,由三位在各自领域卓有建树的青年学者——古典文学研究专家陆嘉树、数字人文与传播学教授苏清越、以及独立诗人与跨媒介艺术家韩知远——共同撰写。全书以中国古典诗歌(涵盖先秦至清代)为核心议题,探讨如何在信息爆炸、文化碎片化的时代背景下,重建古典之美与当代生活的情感连接,实现“古韵”的“新声”。 全书结构精妙,分为“溯源:经典在当代的语境重构”、“演进:媒介变革与审美迁移”、“展望:数字人文赋能下的未来传承”三大核心板块,层层递进,展现了对古典诗歌研究与传播的全面思考。 第一部分:溯源——经典在当代的语境重构 本部分着重于学术的深度与思辨性。三位作者不再满足于对传统“知人论世”的解读,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古典文本在现代社会结构、价值体系中的“语境漂移”与“意义再生”。 陆嘉树的章节聚焦于“宋词的现代情感谱系重估”。他挑战了过去将宋词固化为“婉约”或“豪放”的二元对立框架,通过对社会心理学和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引入,重新发掘了李清照、吴文英等词人作品中蕴含的日常性焦虑、个体身份的探索以及对环境的细微感知。例如,书中详细分析了李清照晚期作品中,那种超越了家国之痛的、更为深沉的“时间消逝感”,并论证了这种情感与当代都市人群的普遍疏离感之间的深刻共鸣。 苏清越则从“文本可见性与知识权力”的角度切入,考察了“诗歌选本的意识形态塑造”。她对比了上世纪中叶与新世纪以来不同版本的《唐诗三百首》,揭示了选本编纂过程中所折射出的教育政策变迁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侧重。书中对杜甫诗歌的“民间叙事化”倾向进行了批判性反思,认为过度强调其“人民诗人”形象,可能掩盖了其诗歌中复杂的知识分子困境与哲学思辨。 韩知远则以其敏锐的艺术触觉,探讨了“魏晋风度在当代青年文化中的潜意识投射”。他认为,阮籍、嵇康等人的“非主流”姿态,并未随着历史消亡,而是以“赛博朋克式”的疏离感、对效率至上的反叛精神,悄然栖居于当代亚文化之中。 第二部分:演进——媒介变革与审美迁移 如果说第一部分是理论基石,那么第二部分则是全书最具实验性和可操作性的探讨,关注古典诗歌如何跳脱出纸张的束缚,在新媒体环境中完成“审美迁徙”。 苏清越贡献了详尽的“数据诗学”案例分析。她详细介绍了团队如何利用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对唐诗进行了大规模的韵律、意象频率和情感倾向的量化分析。书中展示了他们如何构建一个“唐诗意象网络图谱”,直观呈现了“月”这一意象在不同朝代诗人笔下的词频变化与情感极性转移,揭示了诗歌创作的宏观规律。 韩知远在本部分主导了对“声音与视觉的跨模态转化”的深入研究。他并未满足于简单的配乐朗诵,而是将重点放在了“诗境的沉浸式重建”上。书中收录了数个项目案例,包括如何利用三维声场技术,模拟出“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中“人语响”的空间定位与混响效果,以及如何通过抽象光影艺术,对苏轼《赤壁赋》中的“变幻莫测”进行视觉抽象表达,强调的是“体验”而非“解释”。 陆嘉树则关注了“网络社群中的诗歌再创造现象”。他深入分析了豆瓣、知乎等平台上的“打油诗”、“戏仿”以及“表情包”文化中对古典诗词的引用与戏谑。他主张,虽然这些行为看似是对经典的“亵渎”,但实际上是一种基于现代人特有幽默感和焦虑的“民间再激活”,是生命力旺盛的体现,关键在于如何引导这种再创造,使其不至于沦为肤浅的消费。 第三部分:展望——数字人文赋能下的未来传承 第三部分着眼于未来图景,探讨了如何利用前沿技术和教育创新,确保古典诗歌的传承具备可持续性。 三位作者共同提出了“情境化学习模型”。他们认为,传统的诗歌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抽离了语境。新模型主张,应将诗歌学习与历史地理、气候变迁、生活器物等知识体系整合。例如,学习王维的辋川诗时,同步展示唐代长安周边的水文图、当时的农业技术,甚至复原一天的光照变化,让学习者“进入”诗人的世界。 韩知远重点介绍了“交互式古籍重构项目”。通过虚拟现实(VR)技术,他们试图重建《诗经》中描绘的场景,让使用者可以“行走”在周代的麦田或淇水的岸边,亲身体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真实环境温度与视觉感受。 陆嘉树和苏清越则在教育政策层面提出了建议,呼吁将“诗歌的跨媒介素养”纳入基础教育体系,培养学生不仅能“读懂”诗,更能“运用”诗歌进行跨平台表达的能力。他们强调,未来的传承者不仅是解读文本的学者,更是数字时代的文化“策展人”。 本书的独特价值: 《古韵新声》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打破了传统人文学科的壁垒,将古典研究的严谨性、数字人文的技术前沿性、以及艺术传播的感染力熔于一炉。它不仅为古典诗歌研究者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参考,更为文化传播、教育创新和艺术创作领域的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本书语言流畅,逻辑缜密,既有扎实的学术支撑,又不失面向大众的启发性,是一部极具时代意义的文化探索之作。它宣告了:古典诗歌不仅属于历史,更应是当下最鲜活的文化创造力源泉。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搭建了一个观察“80后”一代文人精神肖像的微观窗口。我们总是在谈论“未来”,但“未来”的模样往往就藏在那些正处于上升期的个体选择之中。这三位学者的选择——有人可能更侧重于理论建构,有人或许更倾向于文本的细读与修复,而另一位可能更关注文学的社会功能——共同勾勒出了一个多元并存的图景。这并非是铁板一块的“八零后现象”,而是一种在多元化压力下寻求独特声部的努力。在我看来,他们所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写出好的作品,更是如何在被资本和流量裹挟的时代,维持住一份作为“学者”和“作家”的清醒与纯粹。这种内心的角力,比任何外在的学术成就都更具戏剧张力,也更贴近我们对“志业”二字的理解:它不仅是工作,更是一种宿命式的选择。

评分

我倾向于将这部作品视为一份精神地图,它标记出了当代中国文学知识界前沿地带的险滩与高地。不同于那些宏观的历史叙事,它聚焦于个体经验和具体论述,因此更具可触碰的真实感。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们对前辈大师的敬重,以及对当下文化环境的某种疏离感。这种疏离感并非是傲慢,而是一种在快速变化世界中保持审慎距离的必要姿态。这种“保持距离”的姿态,恰恰是“志业”得以维系的某种心理屏障。他们所讨论的文学,必然是带着锐利感的,是无法被轻易消化的,是试图在日常的琐碎和浮躁中,开辟出一方纯净的精神领地的。因此,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与其说是获取信息,不如说是一场与年轻一代知识分子精神同频的“修炼”。

评分

阅读时,我仿佛进入了一场高密度的智力对话现场,三位学者的观点交锋,展现出当代文学批评的活力与复杂性。他们没有采取那种居高临下的论述姿态,而是用一种近乎“同侪互诘”的方式,探讨着文学本体论、文化权力结构以及个体在宏大叙事下的抵抗。尤其令人赞叹的是其语言的密度与跳跃性,它要求读者必须全神贯注,稍有分神便可能错过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或一个精妙的比喻。这种“高难度”的文本本身,就是对“文学为志业”这一理念的一种实践——它拒绝平庸化和大众化的妥协,坚持对思想深度的挖掘。我欣赏这种对智识挑战的坦诚,它使得这部作品超越了普通访谈录的范畴,上升到了一种关于知识分子职责的严肃探讨。那种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语言的敬畏与对思想边界的不断试探,让人深感振奋,也让人反思自己阅读的姿态是否足够严肃。

评分

这部作品的选题视角相当新颖,聚焦于当代文学思潮中的一个特定群体——“80后”学人,并以“文学为志业”这一宏大命题作为切入点,探讨了在传统与现代、商业化与纯粹性之间徘徊的年轻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与实践路径。我之所以会对这类文本抱有期待,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去窥探那些在学术圈和评论界逐渐崭露头角的新生力量是如何自我定位和构建其文学观的。他们无疑继承了前辈的某些遗产,但更重要的是,他们面对的是一个信息爆炸、媒介多元的全新语境。这种代际间的思想碰撞,以及他们如何处理学术规范与个人创造力之间的张力,才是最引人入胜的部分。我特别关注他们如何定义“志业”——在社会价值不断被量化、娱乐至死的风气下,坚守文学这一看似“无用”之学的决心,究竟是源于何种内在驱动力?是某种浪漫的理想主义,还是对现实的深刻反思与批判?这种对核心价值的坚守,本身就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揣摩。

评分

从整体的阅读体验来看,这本书的结构处理得相当巧妙,它不仅仅是单向的观点输出,更像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讨论场。你读到A的观点,会立刻联想到B如何对其进行辩证,紧接着C又提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维度来审视他们。这种内在的辩证法,使得书中的内容保持了一种动态的张力,避免了陷入某种僵化的教条主义。它似乎在暗示,真正的“志业”不是一个固定的终点,而是一个持续不断的、与自身和时代进行对话的过程。对于长期关注当代文化生态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内参”级别的视角,让我们得以绕开那些被媒体过度包装的符号,直抵知识分子群体内部关于“何为文学价值”的核心争论。这种对内在逻辑和方法论的细致剖析,是其不可替代的贡献所在。

评分

要掌握现代艺术的游戏规则,你需要知道些什么?&mdash;&mdash;涵括近百位艺术家及其代表作,梳理二十多个现代艺术流派的渊源流变,勾勒现代艺术的发展历程。这一百五十年来艺术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到了今天,一件看似五岁小孩也能捣鼓出来的东西,居然会是艺术史上的旷世之作?

评分

《智慧算术&mdash;&mdash;加减谋略论(1997年)》

评分

物流很快,包装很好,感谢京东

评分

...................

评分

普利策小说奖获奖作品,《时代》杂志年度好书

评分

觊觎已久的书,618大促时错过了,这次终于买到了,很厚一本,轻型纸,质量挺好,内容有点专业,法律史书籍吧,可以翻一翻。

评分

我喜欢的一本书,很喜欢的一本书!

评分

作者凭借扎实的史料、严谨的考证及推理,辅以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动人心弦的故事、幽默诙谐的语言,展现了汉代社会的历史图景诸多精彩断面,其中不时穿插深邃的洞察力与精辟的学术分析。是一部学术性与可读性兼具的佳作。

评分

羽戈作品,2006年7月1版1印。广西师大新民说系列。读来真若乡间袅袅炊烟,悠远绵长,如雨前龙井,回味无穷!感谢京东双十一图书促销活动,物美价又廉,感谢京东金融,感谢快递小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