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歌钢琴曲集(汉族卷)

中国民歌钢琴曲集(汉族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毕长城,贾延飞 编
图书标签:
  • 民歌
  • 钢琴曲
  • 中国民歌
  • 汉族民歌
  • 钢琴谱
  • 艺术歌曲
  • 民族音乐
  • 古典音乐
  • 音乐教材
  • 独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ISBN:9787515327891
版次:1
商品编码:1159444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32
字数:1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民歌钢琴曲集(汉族卷)》的音乐语言不拘一格,风格多样。这些青年作曲家是中国音乐的新生力量,他们在编配钢琴曲时,在保证民歌原有风味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怀着对弘扬民族音乐的崇高使命感,创作中,在呼应西方各流派钢琴音乐的同时,着力探索中国音乐元素的内涵,解构其基因,笔触力图形象生动,着力突出旋律性,对众多开拓者研究出的中国和声语言予以继承,并着重以传统与现阶段内更具先锋性和声语言的开发使用。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部分
1.卖扁食
2.茉莉花
3.打花巴掌
4.逮老翮
5.画扇面
6.五指山上英雄多
7.数蛤蟆
8.王大娘钉缸
9.歌唱宁夏川
10.拥军花鼓
11.摘葡萄
12.小放牛
13.八月桂花遍地开
14.打济南
15.五一劳动节
16.挂红灯
17.康定情歌
18.盘查通行证
19.请朋友
20.十里亭
21.采花
22.台湾岛
23.小白菜
24.太阳出来喜洋洋
25.青年参军

第二部分
26.东方红
27.天黑黑
28.摇篮曲
29.日头出来晒山岗
30.八路军拉大栓
31.看社火
32.石榴青
33.买菜
34.打秋千
35.沂蒙山小调
36.赶牲灵
37.单槌打鼓鼓不响
38.摘石榴
39.东北风调
40.绣荷包
41.风吹竹叶响叮当
42.走西口
43.彩云追月
44.摇囡仔歌
45.绣金匾
46.乡里妹子进城来
47.放风筝
48.新塘花船簇簇新
49.沙田柚子满船头
50.落水天

第三部分
51.一对鸽子虚空里飞
52.挖泥鳅
53.毛风细雨
……
第四部分
第五部分
好的,以下是一份为您构思的、与《中国民歌钢琴曲集(汉族卷)》内容完全无关的图书简介,力求内容详实、风格自然: --- 《敦煌壁画中的丝路文化密码:历史、艺术与宗教的交汇》 内容简介 主题范围: 艺术史、文化人类学、宗教史、中外交流史 目标读者: 历史爱好者、艺术史研究者、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对中亚和丝绸之路历史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字数: 约1500字 --- 导言:穿越千年的飞天回响 敦煌,这座莫高窟畔的古老绿洲,不仅是地理坐标上的交汇点,更是人类文明史上东西方思想、艺术与信仰熔炉的象征。然而,当我们凝视那些历经千年风沙侵蚀、色彩依旧绚烂的壁画时,我们看到的绝不仅仅是精美的宗教画像,而是一部以石窟为载体的、关于丝绸之路繁荣与变迁的宏大史诗。《敦煌壁画中的丝绸路文化密码》旨在剥开艺术的表象,深入挖掘这些壁画所蕴含的深层文化信息,揭示它们如何成为记录、融合并传承多元文明的“活化石”。 本书摒弃了传统艺术史著作中侧重于朝代更迭和风格演变的线性叙事,转而采取“密码学”的视角,将敦煌壁画视为一套复杂的符号系统,系统梳理其在宗教传播、世俗生活、技术交流和审美变迁中的文化密码。我们相信,理解敦煌,即是理解丝绸之路这条伟大动脉上,不同文化如何相互渗透、碰撞并最终孕育出独步世界的中华艺术高峰。 第一部分:宗教的“丝路语境”——信仰的传播与本土化 敦煌壁画的核心主题无疑是佛教艺术,但其呈现方式绝非单一的印度或中原模式。本部分着重分析佛教艺术在河西走廊的“丝路语境”下的独特演变。 第一章:犍陀罗、笈多与中原艺术的初次交锋 本章细致考察了壁画早期(十六国至隋代早期)中,来自古印度、中亚的犍陀罗艺术风格和笈多王朝的健硕、写实的造像手法如何影响了敦煌的佛本生故事和佛陀形象的塑造。我们将对比分析反弹琵琶、供养人形象的早期面貌,指出这种借鉴并非简单的复制,而是在中原传统线条勾勒技法和佛教叙事需求下的第一次成功“翻译”。重点讨论了中原“吴带当风”的飘逸气质是如何与异域的厚重感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早期敦煌风格。 第二章:密宗、萨满与本土神祇的融合图景 随着唐代中后期和吐蕃统治时期,佛教教义体系的复杂化,壁画面临着如何向更广泛的、包含本土信仰的民众传达教义的挑战。本章深入探究了密宗(金刚乘)壁画中复杂曼荼罗的构建逻辑,并分析了在壁画中偶尔出现的、与道教神祇或西域本土神灵相似的形象。探讨了“佛道融合”在敦煌的特殊表现形式——壁画中如何巧妙地处理“护法”与“地祇”的关系,以及这些处理方式如何反映了河西走廊多元民族的宗教包容性。 第三章:经变故事的“剧场化”叙事策略 敦煌壁画的伟大之处在于其高超的叙事能力。本部分聚焦于《法华经变》、《维摩诘经变》等大型经变画。我们将阐述敦煌画师如何将宏大的佛教经典转化为易于理解、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壁画剧场”。分析其空间布局、人物层级和动势设计,揭示这些叙事布局如何服务于弘法目的,以及它们如何借鉴了当时流行的世俗宴饮和宫廷场景的元素,实现了宗教主题的“大众化传播”。 第二部分:世俗的镜像——丝路生活的百科全书 如果说佛经是壁画的骨架,那么描绘世俗生活的场景则是支撑起这座艺术殿堂的血肉。敦煌壁画是研究中晚唐至宋元时期河西走廊社会风貌最为生动、细节最为丰富的史料。 第四章:衣冠之变:纺织技术与时尚风向标 通过对供养人画像以及伎乐、飞天服饰的微观分析,本章全面梳理了丝绸之路沿线不同民族的服饰特点。从唐代流行的窄袖、高腰襦裙,到西域风格的翻领、长袍,再到宋代以后的汉化趋势,壁画清晰地记录了中国古代服饰史的重大变革。特别关注了纺织品纹样(如联珠纹、宝相花纹)的来源和传播路径,揭示了丝绸之路对中原时尚审美的直接影响。 第五章:胡食、乐舞与器具:饮食与娱乐的跨文化交流 壁画中的宴饮场景和乐舞场面是研究古代物质文化的重要窗口。本章详细辨析了壁画中出现的乐器组合(如箜篌、筚篥、琵琶的早期形制),以及饮食器具和食物种类。通过对比唐代长安的宴乐壁画,突出敦煌在吸收外来音乐元素并进行本土化再创造方面的特殊贡献。研究显示,许多被后世视为“传统”的器乐和饮食习惯,其根源可追溯至丝绸之路上的文化移植。 第六章:技术与劳作:农耕、商业与交通图景 壁画中不仅有神佛,也有着脚踏实地的普通劳动者。本章聚焦于那些描绘农业生产、水利工程(如莫高窟的灌溉系统暗示)以及商业往来的壁画片段。分析了画作中对骆驼商队、栈道运输的描绘,这些细节不仅是艺术创作的陪衬,更是研究古代河西走廊经济生态和交通组织方式的珍贵图像文献。 第三部分:艺术的技法与材料的“地理学” 敦煌壁画的材料和技法本身就是丝绸之路物质文化交流的直接体现。本部分转向艺术本体,探讨其技术密码。 第七章:色彩的秘密:矿物颜料的全球采购网络 敦煌壁画的鲜艳色彩依赖于颜料的获取。本章运用科学分析的成果,系统追溯了壁画中主要颜料(如石青、石绿、朱砂、铅丹)的地理来源。揭示了敦煌画师如何利用来自中亚、西域甚至更远地区的矿物资源,构建起一个跨越数千公里的颜料供应链。讨论了不同时期、不同画派对特定颜料的偏好如何影响了壁画的整体色调和审美取向。 第八章:笔法流变:从“兰叶描”到“铁线描”的融合路径 敦煌的线条艺术是其艺术成就的基石。本章详细对比了早期石窟(如榆林窟、榆林窟)和晚期(如西夏、元代)的线条运用差异。重点分析了“凹凸法”的运用,并探讨了印度-波斯画派对阴影和立体感塑造的影响,如何逐渐与传统中原的平面勾勒技法相融合,最终形成了敦煌独有的、富于表现力的绘画语言。 结语:活着的遗产与未来的对话 《敦煌壁画中的丝绸路文化密码》试图证明,敦煌壁画并非静止的艺术古董,而是一个持续对话、不断被重新解读的文化场域。本书的最终目的,是引导读者以更具历史纵深感和跨文化视野的方式,去阅读和欣赏这些不朽的艺术杰作,理解它们如何记录了人类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文明交汇时刻,并为当今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交流提供深刻的启示。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中国民歌钢琴曲集(汉族卷)》实在是一场惊喜的音乐之旅!我一直对民歌情有独钟,总觉得它们蕴含着最质朴、最动人的民族情感。收到这本书,仿佛打开了一个宝藏,里面收录了那么多熟悉的旋律,从《茉莉花》的婉转悠扬,到《在那遥远的地方》的深情款款,再到《康定情歌》的欢快跳跃,每一首都勾勒出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和生活画面。更让我惊喜的是,这些耳熟能详的民歌被改编成了钢琴曲,这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去欣赏它们。原以为民歌改编钢琴曲会失去原有的韵味,但事实恰恰相反,钢琴的细腻与多变的音色,将民歌的旋律衬托得更加丰富饱满,也赋予了它们更强的表现力。一些曲目在保留了民歌原有的质朴感的同时,又融入了现代音乐的元素,听起来既熟悉又新鲜,仿佛是古老的故事用现代的语言讲述,别有一番风味。我迫不及待地想拿出我的钢琴,去尝试弹奏这些改编曲,相信这不仅仅是技巧的练习,更是一次深入的文化体验,是对祖国音乐宝库的一次深情回望。这本书的编排也非常用心,难度适中,既适合有一定钢琴基础的爱好者,也能让初学者逐步尝试,逐步深入。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音乐是没有国界的,它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触及人心最柔软的地方。这本《中国民歌钢琴曲集(汉族卷)》就是这样一本让我深有感触的书。它不仅仅是一本钢琴谱,更是一部流动的中国文化画卷。我一直对中国的大好河山和风土人情充满好奇,而这本书中的每一首民歌,都像是一扇窗,让我窥见了不同地区的独特魅力。听着《新疆舞曲》,我仿佛看到了那里的热情奔放;听着《康定情歌》,我仿佛置身于雪山草地之间;听着《渔光曲》,我仿佛感受到了江河湖海的宁静与辽阔。这些旋律本身就充满了画面感,而钢琴的演绎,更是将这种画面感具象化,甚至将那些无法用言语描述的情感,通过音符传递出来。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些改编,既保留了民歌的淳朴,又增添了现代钢琴的细腻和色彩,使得这些古老的旋律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它让我更加热爱我的祖国,更加热爱中国的音乐文化,也更加期待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作品出现,让更多人能够通过音乐了解中国。

评分

我是一名普通的老年爱好者,年轻的时候就喜欢唱歌,也喜欢听歌,对中国民歌有着深厚的情感。现在年纪大了,想找点事情做,就重新拾起了年轻时搁置的钢琴。拿到这本《中国民歌钢琴曲集(汉族卷)》的时候,心里别提多高兴了!里面好多歌我都会唱,听着就觉得亲切。这本书的优点实在太多了,首先,它的选曲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民歌,这对我来说非常重要,能让我一下子就找到共鸣。其次,它的编曲很用心,既保留了歌曲的原汁原味,又改编得适合钢琴弹奏,不会太难,也不会太简单,恰到好处。我试着弹了几首,发现弹起来得心应手,感觉就像是在重新唱那些熟悉的歌一样,只不过是通过钢琴来表达。而且,这本书的纸张质量很好,印刷也清晰,看谱子的时候眼睛不累,这对于我这个年纪的人来说,真的很贴心。最重要的是,通过弹奏这些民歌,我感觉自己和我的祖国,和我的文化又近了一步,心里特别温暖,也很有成就感。这本书让我找回了年轻时的快乐,也充实了我的晚年生活。

评分

我是一名音乐学院的学生,平时接触的主要是西方古典乐,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了解相对有限。这次偶然间接触到这本《中国民歌钢琴曲集(汉族卷)》,着实是打开了我认识中国音乐的一扇新窗口。这本书的选曲非常经典,都是流传甚广的汉族民歌,这使得我即便初次接触,也能对旋律产生亲切感。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的钢琴改编非常具有学术性和艺术性。作者在保留民歌原有旋律和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融入了许多西方音乐的理论和技法,比如复杂的和声进行、多样的节奏型,以及丰富的对位手法。这些改编作品既有民歌的质朴悠扬,又不失古典音乐的严谨与深度。我尝试弹奏了几首,发现其中一些作品的改编甚至达到了奏鸣曲的结构和精神,这让我对中国民歌的艺术潜力有了全新的认识。这不仅仅是一本练习曲集,更是一本研究中国民族音乐在现代语境下如何传承与创新的教材。里面的和声处理和织体安排,都值得我深入研究和学习,对于我未来的音乐创作和理论学习,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意义。

评分

作为一名热爱古典音乐的听众,偶然间翻到这本《中国民歌钢琴曲集(汉族卷)》,初衷只是想了解一下中国民歌在器乐改编方面的可能性,没想到却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这本书的改编水平之高,着实令人赞叹。作者在处理这些耳熟能详的民歌时,并没有简单地将旋律移植到钢琴上,而是注入了深刻的音乐理解和精湛的编曲技巧。他巧妙地运用了各种钢琴的表现手法,如琶音、连奏、断奏,以及不同力度的变化,将民歌的旋律线条勾勒得更加清晰动人。尤其是一些较为抒情的曲目,例如《梁祝》的片段改编,通过钢琴的织体和和声的营造,将那种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感同身受。而一些节奏感强的民歌,在经过改编后,更是充满了活力和感染力,让人听了忍不住想要跟着节奏舞动。这种将民族音乐的根基与古典音乐的技法完美融合的尝试,无疑为中国音乐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我尤其欣赏书中一些作品在配器上的巧思,有时候是简单的分解和弦,有时候是厚重的赋格,每一次改编都充满了创意,将民歌原本的情感内核放大,甚至赋予了更深的哲学意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