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现实主义女作家孙未首部推理小说
深度剖析单身人群的骄傲与孤独 尽写无法逃离社会和现实的纠结
海报:
内容简介
多情的“准新娘”在咖啡馆惨遭毁容,警方介入时,她却选择了逃亡;
浪漫的女主编死于自己的公寓,她的父母却为何将医药公司告上法庭;
紧接着,又一位女白领倒在血泊之中……
她们都聪明敏感,事业有成,却都患有轻度抑郁症,还都上一个“就是想让你知道”的论坛。
她们都单身太久。
品牌大学毕业、二十九岁的预备役剩女周游,与刑警王小山、男闺蜜比尔联手调查,就在真相呼之欲出时,她却收到了凶手发出的死亡预告……
作者简介
孙未,上海女作家。热爱安宁的生活与动荡的梦想。
曾为丹麦黑尔国际写作计划成员、爱尔兰科克市驻市作家、瑞典波罗的海文学中心驻地交流项目成员、美国爱荷华大学交换项目访问作家等,其作品在海内外获得过多种奖项,已出版《豪门季》、《爱欲季》、《钱美丽》、《寻花》、《我爱德赛洛》、《我们这个时代的病》等十三部作品。现为上海市作家协会专业作家。
作为当代中产阶级写作者,她细腻敏感地捕捉到都市人群的种种心理问题,把他们的孤独、骄傲和疏离描摹得入目三分。文风犀利洒脱,不乏可爱的狡黠,对人性极具洞察力的同时又怀有乐观和积极的善意,是我们这个时代不可多得的现实主义小说家。
精彩书摘
五月十五日,长假过后的第一个周六。上海市区气温陡高,阳光饱满。徐家汇的汇洋商厦里人流如鲫。下午三点十分左右,张约和徐鸣之已经出现在中央大厅,向咖啡吧走来。据六号服务生回忆,应该就是这个时间。
距离约定的三点三十分,还有足足二十分钟。
两人的手里都没有购物袋。他们也许是约了提前在商厦的东门或南门见面,本来想先逛逛楼上的商铺,结果大家都没什么兴致,就直接来了约定地点。也许,他们根本是从同一个住处而来,张约或徐鸣之的公寓,起床之后,吃了一顿早午餐,看了一会儿电视,心神不宁,彼此谁也没法安抚谁,于是干脆决定早些出门赴约。
张约三十五岁,大江集成电路株式会社的高级工程师。如果不是今天的表情,他应该是看上去比较开朗的类型,长方脸,眉毛架眼镜,头发剪得很短。不规则条纹的灰色T恤衫,一双运动鞋。一米七五的中等身材,还没有发胖。他一边向咖啡座走近,一边不停地环视四周,错过了咖啡吧的入口,又不得不折回来。
徐鸣之三十岁,《新申晚报》的副刊编辑。身材修长挺拔,忽略鞋跟应该也有一米六八以上,五官说不上漂亮,借着出奇白皙的皮肤,显出一种特别的清秀。苹果绿的大领针织衫很衬她的肤色,束着马尾,修身长裤,高跟鞋。与张约相比,她似乎是细致打扮过,脸上有得体的淡妆。她挽着灰色的手袋,走在张约身边,几次抬起右手,似乎是想挽住他的胳膊,又被他手肘僵硬的姿态提醒,再次放下。
这家商厦的大厅特别宽阔,像是一整个街区似的。我也在里面逛过几次,如果绕一圈,走得不快的话,足足需要一刻钟。而且这里还有九层楼高的穹顶。在闹市地段有这么大的空间,着实让人感觉气派和心情开朗。
坐在大厅中央咖啡吧软绵绵的座位上,抬起头,可以望见自动扶梯在九个楼层中穿行,还没摘尽的彩色纸带和亮闪闪的纸花从天穹中垂下来。这时候,最好是微微眯上眼睛,因为商厦的穹顶是全透明的。水流般的阳光正充盈着大厅的每一寸空间,尤其是正对天顶的这片咖啡吧。好不容易熬过了上海阴雨绵绵的季节,谁不愿意在休息日的下午,坐在这里尽情地沐浴太阳、发呆、做梦呢。
如果不是正好睡了个午觉,这个时候,也许我也乘着地铁来到徐家汇,带上一本推理小说,在几乎满座的咖啡吧里占一个座位,晒着太阳,翻着书,啜着卡布基诺的奶泡。也许一抬眼间,我就亲眼看到张约和徐鸣之向我走过来。也许我刚好占了唯一剩下的位置,他们只能怏怏地站在一边,等待约见他们的人。也许这样的话,后面的事情就会发生在我的身上,或者任何一位在座的年轻女士身上。
可是我不在那里。所以,当他们向咖啡座走过来的时候,发现在最靠近外围的地方,还剩下最后一个空座位。一个小方桌,两个面对面的沙发座。
他们先是各自坐了一个沙发座,因为沙发座有点窄,坐一个人略嫌宽敞,坐两个人就嫌拥挤。他们当时都心不在焉,张约在看周围,而徐鸣之留意着张约的表情。座位窄,两个人就下意识地这么坐下了。坐了两三分钟,据说是服务生已经看见他们,还没来得及把冰水和饮料单送过来之前,也许是徐鸣之发觉不对劲,提醒张约说:“可是,这样的话??她来了坐在哪里呢?”
于是张约站起身。徐鸣之往沙发里让了让,张约挤着她坐下来。这沙发座确实太窄了,也许根本就是为一个人设计的。第二个人要是想让整个臀部坐进座位里,两个人就不仅是手肘挨着手肘,简直是两个身体都紧紧贴在一起,分外亲密的样子。
这时候,六号服务生正好把饮料单递到张约手上,这是一个足足八开大的褐色皮面本子。张约像是自言自语地说:“这么挤,翻也不好翻。”又重新站起来,坐回徐鸣之对面去。
徐鸣之说:“这样她来了怎么坐?跟你挤在一起,还是跟我挤在一起?”恼怒的片刻,她白皙的脸上升起一片红晕。六号服务生正在欣赏着这么细白的好皮肤,这么文静又纤弱的女人,忽然的这一下发作,让他也有些尴尬了。好在张约似乎料到她今天会有这么一下子,他说:“别紧张,至于这样吗?”他站起来,又挤坐到她的身边,还故意往里再挤紧一点,一只手放在她的手背上,用力握了握,对她露出了一个足以让她安心的微笑。
徐鸣之点了一杯热的低因蓝山。张约要了冰摩卡。
之后,因为阳光过于充沛,连这位最勤勉的服务生都昏昏欲睡了一段时间。他只记得服务台接到一个电话,说是找“张约先生”。他在各个座位间依次询问了好一阵,最后在徐鸣之诧异仰视的目光中,这个戴眉毛架眼镜的摩登男人起身走到吧台接了电话,但是电话已经挂断了。
已经是三点四十分。张约拿了几本咖啡吧的免费杂志在翻阅,只坐了大半个臀部,斜着身体,半个背对着徐鸣之。在约定时间快要到达和已经到达的那一阵,他曾经表现得有些坐立不宁,左顾右盼,现在他似乎已经拿定主意要让自己休息一下,整个人都钻进了杂志里,该来的迟来的或不来的人,爱来不来吧。
徐鸣之坐在张约的内侧,虽然被他半个背对着,却并不觉得生气,因为这是一个保护她的姿态。如果约他们的人走进咖啡吧,肯定是从张约的那一侧朝他们走过来。张约会第一个看见,并起身跟来人打招呼。那时候徐鸣之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所以她的状态也很放松。
她先是靠在沙发里,懒洋洋地眯着眼睛,望着周围发了一会儿呆。有人坐在远处的大理石台阶上读书,有人在后方立柱边上的投币电话厅打电话,更多的人匆匆埋头走过,即使在假日里,也保持着他们平时工作的一贯焦虑。有的人还冒失地踢到了她左侧的花架。花架是当作咖啡吧围栏用的,其实就是一条松木制作的狭长花槽,才十五公分宽,紧贴着她这一侧的咖啡座,杂色石竹种得还没她的肩膀高。所以,那些路人踢到花架,其实就跟直接踢到她的座位差不多。
她发呆得无趣了,就掏出手机开始发短信。
“今天是你打电话到咖啡吧找张约吗?”她发送给她的闺密任锦然。今天的约见她只告诉过任锦然,也许是她故意跟他们开玩笑也说不定。
很快,短信回来:“没有呀。你们见着了吗?谈得怎么样?”
她按着键盘打字道:“别提了,人都还没来呢,我们很早就来了,一直等到现在??”
忽然间,屏幕上的光线被挡住了一瞬,她感觉到左边脸颊一阵冰凉,从耳根一直到嘴角,随即是横亘了半个脸的痛楚。她细细地叫了一声,扔下手机,摸自己的脸颊,摸到了满手火热的液体,还有更多的正蜿蜒流淌下来,沿着她的脖颈,沁入她的前胸、她的针织衫,有些就直接滴到她的修身长裤上。
前几秒钟,极大的疑惑让她处于一种惊人的平静状态。她呆呆看着自己满是鲜血的手掌、米色长裤上殷红的点点滴滴。直到张约惊慌失措地推开小方桌,转到她正面,用恐慌的眼神直愣愣地看着她的脸颊时,她猛然意识到发生了什么,尖声大叫起来,一声连着一声,攥着一手浓稠的血,瞪大着眼睛,连哭都忘记了。
从沾满血点的手机屏幕的倒影中,她看见自己左边的脸颊上多了一道骇人的口子,从耳根一直延伸到嘴角,现在它正像一片嘴唇那样一点点翻张开来,血还在往下流。
据六号服务生说,当时的一幕,恐怕任何见过一眼的人都不容易再忘记。前一分钟,还是姣好白净的一个美人,而且她似乎也知道自己的出色之处,即使只是随随便便靠坐着发一条短信,也显出几分骄矜。可是后一分钟呢,她方才所有的长处,都成了这个伤口最可怖的衬托。请你想象一下,小半身殷红的血,在特别白皙的肌肤和苹果绿的针织衫的映衬下,是怎样地鲜艳,乃至妖冶;而那个足足占了半张脸的残暴作品,在她漂亮的修长身段上,又是怎样地让人震惊。
张约的两只手一高一低举在半空,也许是想要用一些温柔的动作抚慰她,或是做什么救护的措施,比如拿起桌上纸巾替她按住伤口止血之类。可是举高的右手只是绕了一个弧线,绕开徐鸣之鲜血淋漓的左边身体,飞快地在她右肩上拍了拍,就收了回来。
这个时候,人们才想到,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回想起来,就是眨眼的瞬间,她的脸就忽然涌出鲜血,咖啡吧里没人走动,周围大厅里的行人步伐如常。在这么多双眼睛面前,阳光是如此充沛而安宁,就连一只苍蝇飞过时翅膀的振动都躲闪不过呢。可是,包括张约在内,谁也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
……
前言/序言
这本书并非讲述任何关于“单身太久会被杀掉”的故事情节。它所呈现的是一幅更为宏大、深刻且引人入胜的图景,触及了人类存在的本质、文明的演进以及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 《单身太久会被杀掉》—— 一部关于连接、共生与宇宙回响的深度探索 本书以一种非线性、多视角的叙事方式,邀请读者踏上一场穿越时空的思想旅程。它摒弃了传统意义上的情节驱动,而是将重点放在对“关系”这一概念的哲学性、社会学性乃至生物学性的多维度审视。书名本身,或许是一种极具张力的隐喻,指向的并非字面意义上的生存危机,而是更深层次的、关于个体内在需求与外在连接的辩证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个体、群体乃至整个宇宙层面的重要性。 第一部分:个体存在的孤独与渴望 故事从对个体内心世界的细致描摹开始。作者深入探索了人类个体在面对广阔宇宙时的渺小与孤独感,以及由此产生的对意义、归属和连接的深切渴望。这里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而是细腻入微的心理剖析,通过一系列的“场景”——或许是某个深夜的窗前凝望,或许是人群中的擦肩而过,亦或是独处时对过往的回溯——来呈现个体心灵的潮汐。 我们看到的是,即使是最为独立的灵魂,其存在也并非完全孤立。每一个思想的萌芽,每一次情感的波动,都可能源于或指向某种形式的“连接”。这种连接可以是过去的回忆,可以是未来的憧憬,可以是对他人的想象,甚至是与自然万物的无声对话。作者在此试图回答一个古老的问题:我们究竟是谁?当我们独自一人时,我们是什么?而当我们渴望与他人建立联系时,我们又变成了什么? 这部分并没有刻意营造一种绝望的氛围,而是强调了孤独本身所蕴含的丰富性。孤独是反思的土壤,是创造的温床,是认识自我的契机。然而,当这种孤独感过于强烈、过于持久,当个体意识到自己无法触及、无法分享、无法被理解时,一种深层的“危机感”便可能悄然滋生。这种危机感并非外在的威胁,而是源于生命本身对共生、对回响的本能需求。 第二部分:社会结构的张力与共生 从个体的内心世界,本书将视角转向了更为广阔的社会层面。在这里,“关系”不再是抽象的心理概念,而是具体而微的社会互动、权力结构、文化传承以及群体认同。作者以一种冷静而又洞察的笔触,剖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探讨了群体如何形成、如何维系、又如何在不断的变迁中寻找平衡。 我们看到,无论是最初的部落联盟,还是后来的城邦、国家,再到如今全球化的浪潮,所有社会形态的出现和演变,其核心驱动力都离不开“连接”的需求。人们需要合作以获取生存资源,需要分享知识以促进进步,需要建立规范以维持秩序,需要形成情感纽带以获得安全感。 然而,社会结构本身也充满了内在的张力。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界限,自由与秩序的博弈,传统与革新的冲突,这些都构成了社会不断发展的动力,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书中通过对不同文明、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形态的“断面式”观察,揭示了当群体内部的连接出现断裂、当个体之间的信任瓦解、当社会规范失去共识时,所可能产生的“脆弱性”乃至“瓦解”的迹象。 这并非是鼓吹某种社会模式的优越性,而是旨在揭示人类社会在追求稳定与发展的过程中,对“连接”的依赖性。当这种连接不再稳固,当个体感到被疏离、被边缘化,当曾经紧密的社群关系变得疏远,一种集体的、隐性的“危机”便可能悄然蔓延。这种危机,其根源在于生命作为一种“被连接”的存在,其本质是对生存和繁衍的持续追求,而这种追求在社会层面,往往需要群体的力量和协作来支撑。 第三部分:宇宙意识的宏大叙事 将视野进一步推向宇宙尺度,本书开始探讨生命在宇宙中的普遍性与独特性。作者并不急于描绘外星文明的奇观,而是从更为基础的层面,审视生命存在的物理、化学基础,以及信息传递、演化规律在宇宙中的潜在共性。 在这里,“连接”被赋予了更为宏大的意义。它不仅仅是社会层面的互动,更是宇宙万物之间存在的、看不见的联系。从星系间的引力纠缠,到量子层面的粒子叠加,再到生命体内部的信息流,作者试图展现一个万物互联的宇宙图景。 书中会探讨生命起源的多种可能性,以及生命在不同星球上可能呈现的形态。但更为核心的是,作者会思考,如果生命是宇宙普遍存在的现象,那么,生命体之间是否也会存在某种形式的“交流”或“共鸣”?即使我们尚未发现确切的证据,但从信息论、进化论以及天体物理学的角度,是否存在某种跨越时空、超越物质层面的“连接”的迹象? 这一部分的论述,将引导读者进入一种对宇宙的敬畏与好奇之中。我们所知的“生存”,在宇宙的尺度上,或许只是一个更为广阔的“存在”过程。而“被杀掉”这一概念,在这里被重新解读,不再是物理意义上的终结,而是“连接”的断裂,是信息流的停止,是意识与宇宙整体的“失联”。 贯穿始终的哲学思辨 整本书的核心,并非在于构建一个情节跌宕起伏的故事,而是提供一套观察世界、理解生命、思考未来的独特视角。作者通过对“连接”这一概念的层层剥离与深入挖掘,试图回答以下一些根本性的问题: 个体存在的意义: 在浩瀚的宇宙中,个体的渺小与孤独如何与对意义的追求并行不悖? 社会形成的逻辑: 人类社会为何需要不断地构建与维系各种形式的“连接”? 文明的脆弱性: 当个体与群体之间的连接出现断裂时,社会会面临怎样的挑战? 宇宙生命的未来: 我们如何理解生命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我们自身存在的“连接性”? 本书采用了一种“静默的观察”和“有力的提问”相结合的方式。它不会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精妙的构思、严谨的逻辑和富有启发性的论述,引导读者自行去探索、去思考。每一章、每一个“场景”的铺陈,都如同精美的拼图碎片,最终组合成一幅关于“连接”的宏大而深刻的图景。 关于书名《单身太久会被杀掉》的解读 如前所述,书名并非字面上的恐怖宣告。更恰当的理解是: 个体层面: 过于长久的、无法打破的“隔绝”,可能导致个体心理上的“停滞”或“衰退”,如同“被剥夺”了生命活性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这种“杀掉”是内在精神的消亡,而非外在肉体的终结。 社会层面: 当社会成员之间的连接性普遍减弱,个体被疏离、社群变得原子化,整个社会的“生命力”就会受到威胁。这种“杀掉”是集体活力的丧失,是社会结构的瓦解。 宇宙层面: 生命作为一种对“连接”的渴求,在宇宙的尺度上,其存在的根本意义或许就在于与宇宙整体的信息流动与共鸣。当这种“连接”被彻底断绝,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说,生命的存在便失去了其最核心的价值。 总而言之,《单身太久会被杀掉》是一部极具思想深度和哲学高度的作品。它不是一本故事书,而是一次对人类存在、社会演进和宇宙奥秘的深刻反思。它邀请读者放下对情节的期待,而是沉浸在对“连接”这一核心概念的探索之中,从而获得一种全新的、更为广阔的生命视角。它所呈现的,是关于我们为何存在、我们如何存在、以及我们未来可能走向何方的,一幅令人震撼的哲学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