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奖与川端康成奖得主青山七惠代表作
★她曾以《一个人的好天气》扰动无数寂寞心灵,又以《离别的声音》温暖每个心有牵系的人
★六个故事,六种道别,每一种都能击中心弦
★翻译家竺家荣经典译作,字字珠玑,清丽淡雅
★在淡漠疏离的世间,每一次擦肩而过都值得珍惜
★华丽精装典藏版,手绘水彩封面,赠和风明信片2张
海报:
《离别的声音》是青山七惠小说集,她曾以《一个人的好天气》深受读者喜爱。六个故事,描绘了六段寻常生活中的遇见与别离:欢送会上的百合香,地下街英俊的修鞋匠投来的一瞥,陌生人不知所谓地发来的电邮,多年前路过的苏黎世的点点灯火……在淡漠疏离的世间,每一次擦肩而过都值得珍惜。青山七惠的文字清丽淡雅依旧,却风骨日渐明朗,将我们带进平凡却充满温情的世界,如同一杯色泽温和的红茶,一尝始知是后劲强劲的长岛冰茶,余韵悠长,令人难忘。
青山七惠,作家,1983年生于埼玉县,筑波大学毕业。2005年,处女作《窗灯》获得第42届文艺奖,在文学界崭露头角。2007年,《一个人的好天气》荣获第136届芥川奖。2009年,《碎片》夺得第35届川端康成文学奖。
★在人际关系日渐稀薄的现代,所有的邂逅好像都不会留下痕迹。《离别的声音》让我想起被雨水冲洗过的树叶,每一片好像都有了不同的颜色。
——稻叶真弓(作家,川端康成文学奖得主)
★青山七惠有猫科的秉性,亦动亦静,出没于晨昏,在光天化日读解出人世的欢欣,在寂寥黑夜,却又透过窗帘的薄纱窥视出看似枯燥无味地过着日子的人们,那隐藏在心中的尘世的悲怆。
——《新京报》
新大楼
修鞋的男人
自己的女儿
近况报告
肖像画
法比安家的回忆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雪子把一个每天都来吃裙带菜面条的女学生当自己的女儿看了。
雪子每周四天在这个位于高楼林立的市中心地带的大学食堂里打工。
虽说已在这儿干了三年,可是,她觉得那些端着托盘在打饭台前排队的学生脸色从没有好看的时候,一个个表情阴郁,说话声跟蚊子叫似的。然而,到了中午十二点前后,这个体育馆一样宽敞的食堂一旦被他们占领,也不知是从哪里发出的喧嚣声便立刻充斥了整个空间,食堂的面积仿佛都缩小了两圈。
那些阴郁的学生中,到底是谁在说话呢?雪子一边往开水锅里放着一团团冷冻面条,一边朝餐桌那边瞄了一眼。只见那些学生像是与不断被墙面弹回并膨胀起来的噪音无关似的,全都满脸疲惫地吸溜着大酱汤,啃着炸章鱼脚和姜烧肉,咀嚼着白米饭。这情景常常令雪子觉得不可思议,她总是一边这么琢磨一边煮大量的面条,补充调味料,腾出手来的时候,就洗洗学生送回来的脏餐具。
那个姑娘总是下午两点多才一个人来吃饭。那时的餐厅里,只剩下几个在餐桌上摊开图表或伏在桌上睡觉的学生。她推开入口的玻璃门,嘀的一声从自动购券机里买了餐券,便直奔雪子负责的面食区。每次她都小声说着“请给我裙带菜面条”,把橘黄色餐券递过来。
姑娘长得很好看,眉清目秀的。她也和其他学生一样紧闭嘴唇,似乎背负着沉重的个人问题,无论晴天还是雨天,脸色都不太好。不过,她有时会露出笑容。当雪子把面碗递给她时,她肯定会道声“谢谢”,脸上浮出微笑。那是非常非常浅淡的转瞬即逝的一笑,浅得要是使劲盯着她的脸瞧的话,都会融化进她那苍白的皮肤里去。
雪子意识到姑娘的微笑,是对她有了印象后不久的事。
那天,姑娘递出餐券和雪子伸手接餐券的时机偶然重叠,有不足一秒钟的时间,两人的指尖碰到了一起。姑娘的长指甲轻轻划到了雪子的食指肚。“啊,对不起。”姑娘立刻道了声歉,然后不好意思地微微一笑。这笑容距离太近了,甚至令雪子稍稍犹豫了一下,才说了声“哪里”。把面碗递给姑娘时,姑娘说了声“谢谢”,又微微一笑,然后转身朝餐桌走去。雪子下意识地扫视四周,确认了这件小事发生时没有目击者。
说不定那个姑娘以前也一直像刚才那样朝我微笑吧。想到这儿,雪子不由得感觉很歉疚,决定从明天开始,在端给姑娘面条时一定要瞅一眼她的脸。果然不出雪子所料,几乎每一次,姑娘都冲她笑一笑。偶尔没有笑的时候,雪子心里就会犯嘀咕,目送着姑娘的背影,观察她在餐桌一角哧溜哧溜吃面条的神情。
在学生食堂的正中央,就像直插到操作台里的脊梁骨一样,竖着摆了一张细长的白桌子,在它的左右两边,各排列着八行肋条般的餐桌。望着那些伏在餐桌上睡觉的年轻人,雪子总感觉自己的肋骨上也沾了什么东西似的,内脏里头直痒痒。那姑娘喜欢坐的地方是左肋。
“有个女孩子每天都吃裙带菜面条。”
雪子洗完最后一个餐具,坐在操作台旁边的钢管椅子上,跟同事一起喝茶聊天的时候,曾经说起过那个姑娘。
“瞧,就是那个孩子。”
她朝那姑娘的背影抬了抬下巴。姑娘把放着面碗的托盘推到一边,不知是在看书还是在摆弄手机,一直身体前倾坐着。
“嘿,真的吗?”同事田卷太太打开一小袋歌舞伎仙贝①,嘎吱嘎吱地嚼着,看着姑娘的背影感叹道,“真瘦啊。”
“就是因为每天都吃面条呀。午饭光吃那玩意哪儿受得了啊。”
“现在的孩子都不好好吃东西,尤其是女孩子。”
“大概是想减肥吧,都那么瘦了,还……”
“其实,胖点儿怕什么呀。对年轻人来说,年轻就是本钱嘛。”
“就是啊。应该多吃点儿才对。”
“好喝。”田卷太太啜着热茶,眯起眼睛说道。雪子也打开了一小袋仙贝,享受着又甜又咸的酱油风味。
“真好吃啊。”
雪子忽然想拍拍那个寂寞的姑娘的肩膀,给她几块仙贝吃。可是,那姑娘远远的背影,仿佛被涂了一层玻璃溶液般坚硬的空气膜似的,看上去宛如某种神圣的东西,那是正悠闲地喝茶的自己不能触碰的。雪子为刚才心血来潮的亲昵欲望不自在起来。
雪子开始每天都有意识地等待那个姑娘来食堂吃饭了。
这既是一个临近下班的信号,也是雪子自己独享的乐趣。雪子瞒着同事,也不让姑娘发现,往姑娘的面碗里多放一些裙带菜或葱花。她甚至还想加上一块油豆腐或炸牡蛎,可是这样很容易被姑娘发觉,便适可而止了。雪子把姑娘当作自己的女儿看,是为了赋予这一独享的乐趣更深的含义。
雪子原本就是个好幻想的少女。从小她就特别喜欢夜晚。一天结束后,临睡之前,幼小的雪子总是闭着眼睛,站在脑中想象的一个房间的门外,轻轻敲着那扇在黑暗之中发出朦胧光亮的门。在那个房间里,她俨然成了电视剧里那位长发飘飘的英俊男演员的恋人,并和他喜结良缘,生儿育女。有时候,她变成了长发披肩、个子高挑的美女,穿着华丽无比的服装,微笑着面对噼里啪啦的闪光灯。有时候,她变成了平安时代的女歌人,或者聚集到巴士底狱的无数民众中的一员。可是,与每夜每夜不断在这个房间里展开的美好画卷无关,睡了几个小时之后,清晨来临时,她便长大了一天。在现实世界里,雪子告别了少女时代,长大成人,谈情说爱,和不是演员的男人结了婚,生了两个男孩。在这个过程中,她渐渐不再进入那任她驰骋想象的广阔无垠的房间了。晚上,即使闭上眼睛,她也看不见那扇闪光的门了。尽管那个房间比现实中的任何房间都离得近,都让她安心,她却不知什么时候被推进了如果没有地图,就连方向都辨别不清的最远的地方。
然而,现在一边把面碗端给那些年轻人,一边等着姑娘来吃面,雪子感到自己重新站到那扇房门跟前了。这也许就叫一个轮回吧,她茫然地想。雪子已经五十岁了。半个世纪的生活阅历给予她某种奇妙的感慨。从几年前开始的身心躁动正逐渐趋于平复,但与此同时,组建家庭、相夫教子这忙碌的二十几年来的记忆也在日渐淡薄。仿佛要把这段漫长的时间驱逐出去一般,少女时代熟悉的那种莫名的兴奋再度浸染了雪子疲惫的身心。
我的心止步于十九岁。现在,雪子开始以年轻时无法想象的认真劲儿,念叨起这句二十多岁时无数次说过的话来。别人听了也许只是苦笑了之,雪子却时常在心里想象它,勾勒它,期待着它以某种更具体的形态呈现出来。可是,每当那形态呈现之前,自己映在镜子里的面孔,以及丈夫和儿子们的形象就会率先进入视野。于是,她觉得自己精神世界的问题是这个世界上最不值一提的事情,此时此刻,擦去溅到洗手池上的泡沫或刷掉池子里的茶色水垢才是最想做的事。
“妈妈,看见我的套头衫了吗?深蓝色的那件。我记得上周你拿去洗了。”
雪子正在用铝丝海绵擦刷池子时,听见小儿子在起居室里大声问。
“深蓝色套头衫?”雪子摘掉橡胶手套,来到起居室问道,“有几个数字的那件?什么81、41的……”
“就是,就是。”
“好像看见了。”
“可是,衣柜里没有啊。”
儿子坐在沙发上摆弄着手机说道,没有看母亲。
“上周的衣服,应该全都洗了啊。”
“没有找到呀。我找了半天呢。是不是放进你们的衣柜了?”
“会吗?你等一下,我去找找看。”
“明天我要穿的。拜托。”
儿子头也不抬,摆了摆手,躺倒在沙发上。
雪子按照儿子的吩咐去了自己卧室,一边在衣柜里翻找衣服,一边想,这个儿子要是个女孩子该有多好。此时,她想起了学生食堂里那个女孩子。
这个家里要是有那么个漂亮乖巧的女孩子……那么,在她小的时候,要精心地给她梳漂亮的小辫子,送她去学钢琴,教她对人生怀着谦逊的心态。还要教她怎么做饭啦,水垢怎么除得干净啦,还有怎么洗衣服不会出褶子的诀窍等等。而且,要像对两个儿子一样送她去读大学,把她培养成一个头脑聪明、善解人意、独立自强的女子……
雪子在夫妻俩的衣柜里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那件套头衫。大概是在大儿子衣柜里吧,可是,她又不想在大儿子不在的时候去翻。
“没找着。”
雪子回到起居室里告诉儿子,儿子不满地“啊?”了一声,终于抬起头瞅了雪子一眼。小儿子是瓜子脸,更像他爸爸。
“没准在你哥哥房间里。”
“也可能吧。”
“他回来后,你问问他吧。”
“什么时候回来?”
“今天打工,会晚一点。”
“明天我要早走呢。”
听到儿子不耐烦的语气,雪子有点不高兴了。
“我找不着。反正我都洗了。”
“也是妈妈叠的吧?拜托,我和哥哥的衣服别给放混了。”
那你自己洗好了。但雪子咽下了这句话。为了保险起见,她又去露台找。用手电筒四处照了照,在空调室外机旁边只发现一只灰袜子,没有套头衫。然后又去了卫生间,翻了一通堆在洗衣筐里的脏衣服,还看了一眼为保持清洁总是空着的洗衣机里面。
贴近空无一物的洗衣机往里瞧的时候,雪子又想起了那个姑娘。真想看到生下那样一个女儿,抱着她,给她喂饭,把她培养成一个温柔善良的姑娘的情景……儿子们小时候可爱极了。雪子怎么也不相信世上竟然有这样可爱而纤细的生物,而且正是自己把他们制造出来的。
两个儿子长大成人后,雪子依然很爱他们。
而现在,凝视着洗衣机,想象着要是有个那样的女孩子就好了的雪子,却是早在生儿子以前的少女时代的她。
深蓝色套头衫原来掉在洗衣机和墙壁的夹缝里了。雪子拎起来瞧了片刻,潮乎乎的,沾了些地上的灰尘。她把套头衫扔进洗衣机,又把剩余的脏衣服和洗涤液倒进去,按下了开关。
天渐渐冷起来,那个姑娘开始穿着一件鲜艳的粉红色羽绒大衣来食堂吃饭了。
第一次看见她穿这件大衣,雪子就差点脱口说出“这大衣,可不适合你穿哟”。
从姑娘的肤色和整体感觉来看,这个颜色太花哨了。选择再雅致一些的粉色,或者一般的黑色或藏蓝色就好了。那样的大衣要穿一冬天呢,居然选择那么艳的颜色。雪子不明白她为什么选择那种颜色,便推测那个姑娘的母亲多半是缺乏审美的眼光,不由得为姑娘惋惜不已。
雪子像以往那样目送着姑娘的背影,心不在焉地把一碗清汤面递给下一个学生时,对方说:“这不是我要的。”雪子回过神一看,一个留着直到耳根那么长的褐色头发、长着一对吊眼儿的年轻人,满脸不悦地站在面前。
“不是清汤面?”
“我要的不是清汤面,是牡蛎面。”
雪子慌忙看了一眼手里的餐券。和姑娘刚才那张餐券放在一起的确实是牡蛎面餐券。
“对不起。我马上换一下。请稍等。”
“不重新煮吗?”
“啊?”
“我要的是牡蛎面。这个不是清汤面吗?味道怎么能一样呢。”
雪子刚刚从清汤面碗里夹出油炸豆腐,拿着夹子的手停在半空中,注视着年轻人的脸。从他的表情中,雪子读出了某种用冷淡这个词概括不了的阴暗的东西。
雪子把滴答着调味汁的油炸豆腐放回面碗里,又在上面加了一个油炸牡蛎,将面碗放到打饭台上,说道:“对不起啊。给你多加个油豆腐吧。”
不等对方反应,雪子就装作特别忙碌似的,赶紧去洗餐具了。年轻人在打饭台前站了片刻,也许是等得不耐烦了吧,转身快步走了。
真搞不懂现在的孩子都在想什么,故意找碴。雪子感觉受了极大的侮辱,乒乒乓乓地洗着碗筷,脸涨得通红,心里祈祷自己的两个儿子可千万别像他这样对待别人。
“那个女孩子,好像有男朋友了。”
听见田卷太太的声音,雪子扭头一瞧,只见坐在那条肋骨边上的姑娘对面,刚才那个年轻人正吸溜吸溜地吃面条呢。
“你瞧,就是你说的那个裙带菜面条女孩,连我都记住她了。她一直都是自己一个人来,不过今天是和男孩子一起。”
田卷太太一边把盛酱汤的塑料碗收到碗架上,一边随口说着,就像在谈论亲戚的女儿。
“是吗?”雪子停下了洗碗的手问。
“不过,为什么她总是在这个不上不下的时间来呢?说不定不是学生吧?”
“不是学生?”
“比如讲师什么的。也可能是附近的OL吧。”
的确,附近公司的上班族有不少夹在学生里来就餐。这些人是不具备每天去饭馆吃饭的时间和财力的年轻职员,所以看上去和正在找工作的学生没什么两样。
“她哪儿像讲师啊?那么年轻的老师,现在的学生根本瞧不起的,怎么上课呀。”
“是吗?不过,对于学生来说,年轻老师更容易亲近,更有人缘吧?而且那姑娘还是个美女。”
听田卷太太这么一说,雪子的脸又红了起来。
“那个女孩子肯定不是老师。哪有那么年轻的老师啊。”
“可是,如果是OL的话,好像有点太单纯了。不易啊,现在在公司工作。”
“不易”就是“不容易”的意思,是田卷太太的口头语。
“是啊,不易……”
雪子表示赞同。田卷太太来到她的身边,说:“我帮你洗吧。”
雪子把水中堆着的盘子拿出来递给她,又一次看向和那个让人讨厌的年轻人面对面吃饭的姑娘。她问田卷太太:“那两个人,是在交朋友吗?”
“什么?”田卷太太停了手,好像一下子没听明白。“啊,那两个人呀。”她很快反应过来,一边哗哗地冲掉盘子上的泡沫,一边说,“你不觉得吗?两人脸离得那么近,多亲热啊。不过,现在的年轻人交朋友,怎么说呢,可以说是随随便便吧。不是男女朋友,瞧着却特别亲密似的,真是没法说。”
接着,田卷太太说起了自己正在上大学的二十岁女儿。
“就拿我女儿来说吧,也是这样啊。前几天,大半夜的,我女儿和一个男孩子喝得醉醺醺的回来了,两人都进了女儿的房间。我让那个男孩子在客厅里睡觉,可他们俩醉得一塌糊涂,根本不理我。我也是困得要命,就没管他们。我以为那个男孩子是女儿的男朋友呢,其实根本就不是。第二天早上一问,女儿说,只是一般的朋友。可是因为要好,就在一个房间里睡觉,你说正常吗?女儿还说,年底要和几个男孩女孩一起去欧洲旅行呢。说是一起买飞机票,到了地方就各玩各的。我跟她说最好预订了饭店再去,可人家说,不用不用。”
雪子笑着听田卷太太唠叨,但心里头还是放不下坐在肋骨那儿的那对年轻人。
雪子一直搞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单单对那个女孩子特别上心。姑娘虽然很好看,可是在食堂里吃饭的女学生比她好看的多了。
也许和自己认识的什么人长得像?雪子也曾经一个一个地回想以前见过的人。可是无论想多少遍,她也找不出那个“什么人”是哪个人。难道说可能和年轻时的自己长得像?于是雪子抱着一线希望,从卧室的书架上拽出年轻时的相册。在膝盖上把相册打开来看的时候,怀旧感使她一时间老了好多。做姑娘时的自己很丑。那个姑娘还是谁也不像。
可是,不管她是什么人,雪子都不希望她和那样的男人交往。一想起那个男人刚才那副不快的表情,屈辱感就仿佛消毒液般使雪子的心一阵发麻。
我得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对我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它读起来有一种非常古老的、近乎于史诗般的庄重感,但同时又非常具有现代的疏离感和锐利。作者似乎对词汇的选取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每一个形容词和动词都像是经过千锤百炼,绝无冗余之笔。很多句子结构非常独特,常常出乎意料地将主语和谓语拉得很开,营造出一种悬浮的、疏离的阅读质感,迫使你不得不放慢速度,去咀嚼每一个词语之间的关系。这种写作手法,无疑会筛选掉一些偏爱直白叙事的读者,但对于我这种追求文字美感的读者来说,简直是酣畅淋漓。尤其是在描绘那些宏大场景或激烈情绪爆发时,作者会突然使用一些非常古典且富有张力的表达方式,瞬间将整体的基调拉高。这本书更像是一件艺术品,而不是单纯的消遣读物,它要求读者投入极大的注意力去解码其中的美学密码。读完之后,我甚至会忍不住倒回去,去重读那些措辞精妙的段落,单纯为了欣赏作者驾驭语言的强大能力。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组织简直像一个精密的瑞士钟表,每一个齿轮都紧密咬合,推动着故事向一个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方向发展。我原本以为这是一个相对简单的线性叙事,没想到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多重视角和穿插的闪回片段,使得原本可能显得单薄的故事一下子变得立体饱满起来。不同人物的视角切换得极其自然流畅,每一次视角的转换,都像是为读者提供了新的地图碎片,让人不断地拼凑出事件的全貌。我特别喜欢作者处理冲突的方式,它不是那种你死我活的激烈对抗,而是充满了生活本身的“摩擦感”和“宿命感”。那些矛盾的产生和激化,都源于人物性格的必然走向,而不是为了戏剧性而刻意为之的巧合。这种“必然性”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代入感和共情,仿佛自己也身处其中,为人物的每一个选择感到揪心。而且,作者在行文中时不时抛出的那些哲学思考,并没有显得生硬或说教,而是水到渠成地融入了情节,让人在被故事吸引的同时,也不自觉地被引导去思考一些更深层次的人生议题。这种叙事上的复杂性和艺术性,是当代文学中难得一见的精品。
评分从装帧设计和排版来看,这本书也透露出一种毫不妥协的匠人精神。纸张的选择非常考究,那种略带粗粝感的纹理,与书中的主题气质高度契合,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有一种踏实感。内文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在关键时刻通过大片的空白来烘托情绪,这种视觉上的留白,实际上也给了读者思考的空间。即便是最微小的标点符号使用,都似乎经过了深思熟虑,它们不是被动地充当语法工具,而是主动参与到节奏的控制中。这种对实体书制作的极致追求,在如今这个数字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着我们,好的故事值得用最好的载体来承载。阅读这本实体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在获取信息,不如说是在参与一种仪式,一种对文字和意境的郑重对待。这种全方位的、从内容到形式的完美统一,使得这本书的整体阅读体验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准,让人心悦诚服。
评分这本书的氛围营造得实在太到位了,读进去之后,感觉自己就像是掉进了一个充满了潮湿泥土和腐朽落叶的气息的森林深处。作者对于细节的捕捉简直令人惊叹,那些微小的声音——比如风穿过松针的“嘶嘶”声,或是远处不知名鸟类的几声尖锐鸣叫——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耳朵边真的能听到一般。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精准,不是那种一泻千里、让人喘不过气的快节奏,而是像一个老人在慢悠悠地讲述一件陈年的往事,每一个转折都恰到好处地吊着你的好奇心。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人物内心活动的刻画,那种深藏在平静表象下的暗流涌动,那种欲言又止的复杂情感,处理得极其细腻和克制。读到某些段落时,我甚至能清晰地感受到主角那种如负重行的压抑感,那种在巨大困境面前无力挣扎的苍凉。这本书需要的不是一目十行地快速阅读,而是需要静下心来,沉浸其中,去体会那种缓缓渗透的意境。它像一杯需要慢慢品味的陈年老酒,初尝可能觉得平淡,但回味之后,那股醇厚的味道便会一直留在舌尖,久久不散。这本书的文字功底,绝对是上乘之作,让人由衷地敬佩。
评分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是它对“人性底色”的挖掘。它没有将人物塑造成绝对的善或恶,而是展现了人在极端压力下,那些复杂、甚至有些灰暗却又真实无比的选择。故事中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难以言说的创伤和动机,他们的行为逻辑,初看或许令人费解甚至不齿,但当你顺着作者给出的线索去深入探究时,就会发现,在那种特定的环境和心境下,他们的选择,或许是唯一的出路。这种对人性的温和而又残酷的审视,让我感触极深。它没有给予简单的道德审判,而是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让读者自己去体会那种“局中人”的无奈。这种对“灰色地带”的关注,使得故事远远超出了情节本身的范畴,触及到了更深层次的生存哲学。它让你开始反思,如果换作是你,你是否能做出比他们更好的选择?这种引人深思的力量,才是真正优秀文学作品的价值所在,它不只是讲述一个故事,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自我认知的大门。
评分豆瓣高分图书,书柜又多了一本
评分书很好,值得一看!!活动买的好划算!
评分东西很好,物流很快
评分开卷有益,用券后太便宜了。希望多多优惠活动。
评分京东的服务绝对值得信赖!
评分非常平静的文字,还有两张好看的明信片
评分挺好的。。。。。。
评分满意
评分青山七惠的文字还是那么淡淡的,有点欲言又止的微妙,又有点未语先笑的灵犀。附赠的明信片是很温柔的小卡片,刚刚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