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历史的教训,是对现实和未来的启迪。
说古道今,有趣有料,洞察官场千百态
以史为鉴,立足中国,传递廉政正能量
长期奋战在“反腐第一线”的中纪委干部的读史感悟
纪检干部以笔为刀,真实勾勒千百年来中国吏治的历史影像,浓缩反腐倡廉的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24篇感悟文章,对中国历史不断叩问与省思,书写了纪检干部对勤廉奉公目标、对光明大道的追寻。
★第1本由纪检监察干部写作的历史读物
作者紧随党中央反腐的脚步,对于启发党政干部自觉勤廉奉公、树立纪检监察工作者形象,均有积极意义
★说古道今,洞察官场百态,有趣有料
以特写镜头放大了古今中外不同类型公职人员的奇异形象,有的伟大得让人拍案叫绝,有的卑劣得让人不可思议,有的愚蠢得让人顿足捶胸,细致爬梳史料,鲜活有趣
★以史为鉴,传递廉政新思维正能量
总结了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并非就腐败问题进行长篇大论的说教,而是以生动的故事把一个个反腐小主题串起来,新颖、明快而不枯燥,让读者看得进去、深受启发
★2015年反腐斗争热度不减,为打虎拍蝇做好文化准备
2015年,中国将在“打虎拍蝇”新常态中持续收获“民心红利”和国际赞誉。《中国历史的教训》立足中国文化,植根中国国情,它所展示的警示意义将会为反腐倡廉工作带来巨大推动,有助于实现中国梦。
更多精彩,点击进入中信出版集团品牌店》
内容简介
《中国历史的教训》,是一本以人物故事为主线、以廉政思想为内核的中国历史通俗读物,也是第1本由纪检监察干部倾注心血、联系反腐败斗争的实际而写就的读史感悟。
作者习骅在“反腐第一线”工作多年,全书收录了他创作于2012年—2014年,并发表在《中国纪检监察报》等多家媒体上的24篇“说古道今”的文章,以轻松的笔调通过众多令人嗟叹与沉思的人物故事,来讲述历史风云变幻中的不变正道。作者巧妙地从古今历史,特别是明清治国、吏治等历史典故中寻求成败教训、总结得失经验。
《中国历史的教训》有趣、有料,叙事流畅生动,见解独到深刻,传递廉政新思维正能量。
作者简介
习骅,现在中央纪委派驻机构工作,法学博士。曾先后师从南京大学林仁栋教授、北京大学黄宗良教授,研究廉政立法和苏共问题。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2015年的第1本荐书,我们从反腐开始。《中国历史的教训》的特别之处,不仅在于它是一本鉴古知今的读史笔记,更在于作者习骅是一位在“反腐第一线”工作多年的纪检监察干部。我们推荐这本书,是希望更多的读者以史为鉴,读史明智,从历史中寻找被尘封的华夏治理精义。
——《人民日报》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1军机处的纪律
2雍正治吏的非常举措
3赵匡胤与官二代
4朱元璋为何暴打茹太素
5崇祯本可不上吊
6雍正皇帝的另一面
7慈禧收礼
8庆亲王的作风问题
9皇帝的伙食费
10一把扇子与制度设计
第二部分
11苏联政治笑话中的干群关系
12共产党员是如何“买通”陈嘉庚的
13高级干部的低级错误
14谁是最快乐的人
15笨拙的行贿
16苏联帝国的背影
17巧官曹振镛
18作风建设与历史周期律
19御史的冤屈
20张之洞借钱
21布贩子买官
22吴江县令的从政环境
23将军的烟瘾
24晚清的两个奇官
结语
精彩书摘
军机处的纪律
导语:公务人员是政权大厦的四梁八柱,严明的纪律是梁柱的防腐剂,是保持其长久支撑力的基础。
历史的经验是:法纪越严,官越不好当;官越是不好当,国家越是前途无量,人民越是充满希望!
朱元璋得了天下不久,就召集大臣开研讨会,主题十分严肃:元朝曾经那么强大,为何不到百年就灭亡了?大臣们普遍认为,元朝的统治太宽松了。朱元璋纠正说:元朝是对官员太宽松了!
朱皇帝发现了一条重要的执政规律,史鉴凿凿。
一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一场政变推翻了越南政府,国王黎维祁紧急求救。两广总督孙士毅受命带兵平叛,马到成功。黎维祁十分感激,主动要求孙士毅当国王,自己退居二线。
乾隆当然很高兴,封孙士毅为一等谋勇公,调他回京出任军机大臣、兵部尚书。
此时的孙士毅何等威武,直到遇到和珅。
回京第二天,孙士毅早早等在皇帝办公室外,静候乾隆接见,手里把玩着什么东西打发时间。军机大臣和珅过来了,笑眯眯打招呼:
“大英雄回国,带啥奇珍异宝了?”
孙士毅说:“哪有?哪有?”
和珅假装不高兴:
“没有?您手里是啥宝贝?”
孙士毅敷衍道:“啊,就一鼻烟壶。”
和珅一把夺过来,只见这鼻烟壶在阳光下玲珑剔透、美轮美奂,竟然是一颗特大珍珠雕成的,足有鹌鹑蛋那么大。
和珅简直爱不释手:“这东西真不错,送给我吧?”
孙士毅赶紧解释:“不好意思,这是献给皇上的,我都报告过了,下回再给你弄一个。”
和珅拍拍孙士毅的肩膀:“开个玩笑,我哪里配玩这个。”
过了几天,和珅突然来到孙士毅办公室,压低嗓子,神情诡秘地说:
“巧了,我也弄了个鼻烟壶,但是不知道好不好,你帮我看看?”
孙士毅一看,大吃一惊:这正是自己送给皇上的!
孙士毅是个细心的人,他悄悄查阅了皇上的赏赐登记簿,近期并无任何赏赐记录!
时间久了,孙士毅懂了,和珅可以随意出入宫廷任何一个禁区,如同在自家一样。和珅没事最喜欢去内务府库房转悠,只要发现喜欢的东西,拿了就走,不跟任何人打招呼。后来嘉庆皇帝抄他的家才知道,国内外进贡给乾隆皇帝的宝贝,最好的都在和珅家。
孙士毅不禁暗自叹息:宫中那么多管理制度,在和珅面前竟然如同一张废纸,这不是什么好现象!
岂止是资产管理规矩,就是军事制度照样是一纸空文,后果也更加严重。乾隆帝的养子福康安,领兵镇压苗民起义。到了前线受不得苦,居然把军事指挥权交给副手代劳,自己整天待在司令部里喝酒行令,欣赏歌舞表演。西南苗民起义始自雍正时期,一直到同治时期才勉强了结,前后拖了120多年,把大清拖得疲惫不堪,这是一个重要原因。
康熙皇帝晚年身体不好,工作积极性不比当年,特别是对干部过于宽容,奉行的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政策,埋下了官场风纪滑坡的种子。乾隆皇帝宠信和珅之后,纲纪废弛,吏治败坏,官员们逍遥自在,康乾盛世便走到了末路。自嘉庆时期开始,各种规矩都不作数了,于是大清国运一路下滑,所有皇帝没过过一天安生日子。
嘉庆帝最为无奈的是,内部经常发生泄密事件,皇上要处理谁、提拔谁,还没发文,当事人就知道了。调查结果令他十分震惊:消息是从军机处泄露出去的!
军机处是皇帝最高办事机构,贯彻落实的都是军国大事,保密纪律自然少不了,怎么会出这种事呢?
原来,不知道从何时起,军机处俨然成了通讯社,各种国家机密源源不绝外流,国家权力中心一点儿严肃性都没有。嘉庆帝本人对此有详细叙述:许多人没事就往军机处跑,办公室和走廊里,整天吵吵嚷嚷、人来人往,活像闹市区。如果问他们来军机处做什么,回答有两种,一是来汇报工作的,二是来找领导签字的。实际上都是来打探消息甚至做交易的!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嘉庆十八年(1813年),几个农民差点儿把皇宫连锅端,这一点儿都不奇怪。
二
嘉庆皇帝的爷爷雍正皇帝,当年的做法完全不同。
康熙归西,雍正登基,朝鲜国王派特使来北京庆贺。这个特使具有超凡的观察力,回国后报告国王:大清很有希望,康熙朝的兴盛将会延续。国王问理由何在,特使用细节说话:
“康熙晚年,我每次到北京,看到紫禁城内外的警卫人员,个个松松垮垮,没个站相,根本不像军人。夏天更糟,有的干脆脱掉军服、扔下枪械,光着膀子喝茶、睡觉、下棋、吃西瓜,互相打闹戏耍。这回大不一样,警卫部队风纪严谨,态度严肃,着装整齐划一,目光炯炯有神,一副随时准备出击的样子,让人顿生畏惧之心。”
朝鲜特使没有看错,雍正确实是胸怀大志、锐意进取的大政治家,在中国历代帝王中排名靠前。为了大清的长治久安,他创设了军机处,集中权力推行新政。他严明纪律、规范行为,从重从快打懒肃贪,铁血凛然整顿官场。在很短的时间内,官场风气和社会风气竟然焕然一新,行政效率大幅提高。政治清明,经济自然发展,库存充盈,迅速弥补了前朝赤字。
其中,雍正时期军机处官员的作风情况,跟嘉庆朝有着天壤之别,很能说明问题。
对军机处,雍正一开始就要求很严格、很明确。一是规定大家必须在凌晨五点之前到岗,并且保证今日事今日毕,不得拖拉;二是改变惯例,减少递送公文的层级,做到直接送达,竟创造了日行800里的纪录,很像今天的“快递”,保证了政令畅通;三是严格保密纪律和廉政制度,决不允许跑风漏气和以权谋私。
四川布政使程如丝犯了大罪,在死刑判决书送达成都之前一周,程如丝就知道了结果,并以自杀逃避了法律制裁。雍正抓住这个案例,严肃处理了泄密者,开展了警示教育,完善了制度,为军机处工作人员画了一道醒目的红线。
最早在军机处工作的张廷玉,深受皇帝信任,几乎所有重要文件都是他起草的,是知道秘密最多的人。但他一脸严肃,一个铜板不收,昼夜埋头干活,没有任何人敢到军机处找他聊天。和珅那样的军机大臣,在雍正时期根本没有生长土壤。
三
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堪称“盛世”的黄金时代寥若晨星,康乾盛世是其中之一,且绵延百年不断,超过整个清朝历史的三分之一。但是,连接康熙和乾隆这两座高峰的桥梁,正是雍正时期,雍正皇帝是康乾盛世成型的关键。
设想一下,假如没有他的创新精神和严刑峻法,康熙朝后期的弊政持续发酵,乾隆帝就不可能那样成功,所谓的“康乾盛世”,顶多是“康熙盛世”。所以不少史家主张,所谓的“康乾盛世”,实际上是“康雍乾盛世”。
奇怪的是,康熙和乾隆都享有“宽仁”的美誉,雍正这样负责任的帝王,却背着“严苛”的恶名。殊不知,无视法纪是官员责任意识缺失的结果,也是贪污腐败的前奏。如果朝廷热衷于当好好先生,带头把规矩当摆设,官员肯定舒服无比、为所欲为,老百姓的日子就不舒服了。老百姓活得痛苦,政治统治能长久吗?载舟的水一旦沸腾,清朝一定是另一个元朝,哪会享有近300年江山!
公务人员是政权大厦的四梁八柱,严明的纪律是梁柱的防腐剂,是保持其长久支撑力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壮士断腕的气概、秋风扫落叶的力度,狠抓干部作风建设,全面围剿“四风”现象,一个节点一个节点缩小越轨空间,对违纪违法行为零容忍、严处罚、快了结。短短一年多时间,人民群众亲眼看到干部作风、社会风气一天和一天不一样,谁不喜出望外、欢欣鼓舞!
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纪律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阐述,掷地有声地宣示要“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严肃提醒全党:“遵守党的纪律是无条件的,要说到做到,有纪必执,有违必查,不能把纪律作为一个软约束或是束之高阁的一纸空文。”(参见新华网新闻报道《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编者注)
事实上,随着规定越来越细、笼子越扎越紧、查处越来越频繁、高压线的电流越来越强,广大干部对纪律和制度的敬畏,从未像今天这样强烈;心存侥幸的人,从未像今天这样稀少。于是,“官不好当了”的慨叹出现了。
这样的叹息声,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好现象、好消息、好兆头,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多见。历史的经验是:法纪越严,官越不好当;官越是不好当,国家越是前途无量,人民越是充满希望!
2014年1月28日发表于《中国纪检监察报》
……
前言/序言
白胡子老人讲古今
在我的老家故事不叫故事,而叫“古诫”,如同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或者叫“古今”,相当于克罗齐所谓“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我小时候最爱听人讲古今。
记得毛主席还在世的时候,有一天黄昏,我耍累了准备回家,看到两个白胡子老人蹲在老街街头,抽着烟袋,正眉飞色舞地讲古今。那时候人们都喜欢蹲着,可能是为了减少热量的消耗吧;而且言多必失,蹲着讲目标要小一点儿。于是我悄悄凑过去,蹲下来偷听。
不知不觉天完全黑了下来,突然,其中一位老人家举起烟袋锅指着我说:“这孩子将来会看到不少大事,我们赶不上了。”
从此我幼小的心灵里满是期待和焦虑,好比填满了烟丝的烟袋锅,动不动亮一下冒冒烟:我到底会看到什么大事?什么时候时候才能看到?
后来“四人帮”倒台了,再后来我考上了大学,同时整个社会从漫长的冬眠中苏醒,伸伸懒腰,动了起来。人们整天忙碌着,脸上洋溢着笑意,头发烫了,裙子短了,在电视机大声播放《射雕英雄传》的间隙,房子盖起来了,甚至开上了汽车,过去全县只有一辆,是县委书记坐的……这一切如同变戏法一样,是在慢吞吞的中国历史的一瞬间实现的,今天细细回想,仍然以为在梦中。
想着想着,有一天我终于恍然大悟:改革开放改变了亿万中国人的命运,改变了中国历史,这事还小吗?
其实这只是故事的开始。
政治家好比家庭主妇,永远有做不完的事。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如果说邓小平做了一块大蛋糕,基本解决了效率问题,那下一个要解决的就是公平问题,也就是如何把蛋糕做得更大、切得更合理。干部的作风问题和腐败现象既是社会不公的重要表现,又是社会不公的重要原因,成了中国现代化转型的拦路虎。
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大,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严肃的历史课题。白胡子老人的预言再次应验:十八大之后,中国的改革列车陡然提速,正党风、反腐败风暴更是摧枯拉朽,速度和力度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网上网下,一片欢呼。在人的思想逐渐多元的今天,这种一致并不多见,何况它更多来自于理性:一个国家只有安上了效率和公平两个翅膀,才能昂首飞翔于世界,所谓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非如此。
邂逅伟大的历史节点自然幸运,更重要的是参与。党的十八大闭幕24个月了,我借《中国纪检监察报》讲了24个“古今”,以特写镜头,放大了古今中外不同类型公职人员的奇异形象。看起来我在说故事,其实是在写时评,目的是与广大公职人员共同思考过去、现在和未来,共同加深对中央大思路的理解,共同增强创造历史的责任感和自觉性,不在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所称的“输不起的斗争”(反腐败)中掉队或脱逃,不与历史车轮背道而驰。
同时,我也在悄悄告诉非公职人员,对反腐风暴不能止于欢呼,更不能止于围观和猎奇,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民族的共同梦想,没有全民族群策群力就不可能实现。
24个“古今”里既有清官能吏忠臣,又有贪官懒官巧官;既有守规矩识大体的普通党员,又有犯了低级错误的高级干部;既追溯了中共成功的历史文化根源,又透过表象挖掘了苏共溃败的深层原因。24个古今里的人和事,有的伟岸得让人拍案叫绝,有的卑劣得让人不可思议,有的愚蠢得让人顿足捶胸,个个似曾相识、如在左右,不是成功的经验就是“历史的教训”。根据读者的反馈和领导的指示,现将报纸上的24个“古今”稍加修整,奉献于此。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用心的作者加上思考的读者,等于一本书的完整价值。读了这本书,如果你的头脑中闪现了这样的问号:100年后,当白胡子老人讲述今天这段历史的时候,你会是24个“古今”里的哪个人呢?为了超越历史的教训,你做过什么呢?——那就是值得欣慰的好事。
中国历史的教训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历史的教训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