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杨奎松教授历史求真之作,利用大量一手材料,深度解读国共之间的激流与暗涌。全书修改近百处,部分章节做了较大增补,内容更为全面、详尽、准确。
(2)国民党曾是中国具实力的革命大党,最后分崩离析、退守台湾,而孙中山眼中“对政治生活毫无用处”的共产党,却多次绝处逢生,最终成为主宰中国命运的决定性力量。回顾二十余年风雨飘摇,在国共命运攸关的一次次重要抉择面前,国民党何以胜,又何以败?
(3)深入国民党的决策机制,剖析对共政策形成的前因后果,揭示意识形态争斗背后的权力漩涡。
近代中国有两个革命党:国民党和共产党。中国革命究竟走向何种方向,决定于国共两党的力量消长与较量。这场较量持续了将近三十年,最终,后起的、弱小的共产党战胜了国民党,并左右了中国后来的历史。两个革命党长期以来分分合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国民党何以败,共产党何以胜?本书首度利用国共双方的各种档案文献及其他史料,对涉及国共关系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全面深入的考察和研究。
杨奎松,历任中共中央党校《党史研究》编辑部编辑、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现代史,著有《“中间地带”的革命》、《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忍不住的“关怀”》、《西安事变新探》、《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等专著十余种,并在China Quarterly、Diplomatic History、Cold War History,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及日本等地学术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二百余篇。
前 言 / i
第一章、孙中山与国共合作 / 1
第二章、“容共”,还是“分共”? / 69
第三章、蒋介石走向“三二〇”之路 / 111
第四章、从“三二〇”到“四一二” / 145
第五章、武汉国民党的“联共”和“分共” / 199
第六章、南京国民党的“清党”运动 / 261
第七章、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与“剿共”战争 / 303
第八章、以政治方式解决“共党问题” / 355
第九章、抗战开始后的妥协与磨擦 / 443
第十章、皖南事变及其善后 / 487
第十一章、国共两党攻防态势的转换 / 531
第十二章、抗战结束前后的和战选择 / 583
第十三章、战后国民党人的反共困扰 / 635
第十四章、阻止内战的最后尝试 / 671
第十五章、四平战役与内战爆发 / 707
第十六章、从“戡乱”走向崩溃 / 747
第十七章、国民党对中共的最后一搏 / 793
在购物车放了好久,扯着这次活动便宜赶紧收了。
评分杨奎松老师的书,很严谨。学者楷模。
评分这次发货速度很快,上午下订,下午就收到货。而且最重要的是每本书都完好无损。一次满意的网购。
评分囤了很多书,没有看无法详细评价,以后再说,不过杨奎松的书都值得收
评分梅天穆,美国北乔治亚大学文学院教授、副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蒙古帝国史及军事史。1996年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内陆欧亚系获得硕士学位,2004年获得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历史学博士学位,著有《蒙古战争艺术》《蒙古的文化与习俗》等。
评分这本可与《红太阳是怎样升起来的》,《开放中的变迁》两本对读。KMT失败的核心因素应该是1.政治工作;2.组织的严密性;3.运气。换言之,成功者不代表一定正确,但必有其合理性。关于国共关系的历史考察,中共早期的活动,在国内既是重点热点同时又是禁区,于是那些党校学院的一大批党棍学阀们就一直以媲美苏联联共党史的真实度炮制一本又一本重复谎言与废话的垃圾,以至于对广大文艺青年来说,中国革命史完全成了一个不值得关注的阅读领域。
评分可以的 大家加油 多看书 送到农村家里了 这几天还下雪 虽然好像角有点磕了???
评分对于延续了两千年文化传统的古老中国来说,近代一两百年面临*严峻的现实莫过于“鬼子来了”。这里的“鬼子”,不仅是指当年侵占中国半壁江山的“日本鬼子”,从更广阔的意义上讲,自始至终都是挟西方现代工业文明而来的“西洋鬼子”。古老在这个异质文明的冲击下,沿海和内地、城市和乡村、精英与民众,乃至各种不同人群之间,在行为、观念和生活交往方式上都益现悬隔、碰撞,社会乱象丛生、矛盾层出不穷,人们在思想、观念上的差距,也近乎天壤之别,越来越多的读书人“日日夜夜在新、旧、中、西中打滚”,在迷思和困惑中前行。
评分非常厚实的两大本,豆瓣评价很好,推荐大家购买,十分想电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