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信用創造、貨幣供求與經濟結構》是一本研究中國貨幣與宏觀經濟問題的書。作者在本書中使用多部門和結構主義的方法探討瞭貨幣總量的來源以及貨幣供求、經濟增長、通貨膨脹之間的關係問題。本書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一是信用貨幣創造機理及其與經濟結構變化的關係。二是運用信用貨幣創造理論來分析存貸差等問題。三是離岸市場發展與貨幣創造的關係。四是潛在經濟增速與貨幣需求問題。五是研究産齣與通脹動態問題。六是有關貨幣供求與産齣、通脹動態變化的研究。七是貨幣總量需求和貨幣化比率(M2/GDP)在不同經濟體之間存在差異的原因和機理。八是貨幣與結構性通脹問題。通過作者這些科學的研究、規範而清晰的理論解釋和實踐分析,有助於讀者更充分地理解我國經濟中的很多重要的貨幣和宏觀經濟現象,深化對諸如貨幣“超發”問題、存貸差問題、人民幣“走齣去”以及貨幣政策的功能與定位等問題的認識。相信每個關注中國宏觀經濟和金融的讀者,閱讀此書後都會有重要的啓發和收獲。 《信用創造、貨幣供求與經濟結構》作者李斌研究員和伍戈研究員長期在中央銀行從事貨幣政策工作,具有較廣的宏觀經濟視野和豐富的一綫政策操作經驗,本書的邏輯思路也是他們在實踐工作中不斷積纍形成的。世界銀行前任首席經濟學傢兼副行長、北京大學國傢發展研究院林毅夫教授和中國社科院副院長、學部委員李揚教授親自為本書作序,中國人民大學黃達教授對本書給予瞭充分肯定,孫冶方經濟科學基金會理事長李劍閣、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講席教授、副院長白重恩、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院講席教授許成鋼聯袂推薦本書。本書對於我們觀察和理解經濟轉型期中國的宏觀經濟以及貨幣政策提供瞭一個窗口,具有較強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作者簡介
李斌,經濟學博士,研究員。現供職於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曾在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其主要研究方嚮為宏觀經濟與貨幣政策。曾在《經濟研究》、《經濟學(季刊)》、《金融研究》、《世界經濟》、《管理世界》等學術刊物發錶論文數十篇。李斌是中國人民銀行青年五四奬章獲得者,曾主持國傢哲學社會科學基金等研究項目。曾獲中國人民銀行重點研究課題一等奬、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奬、中國人民銀行"金融調控與經濟發展"論文一等奬、金融圖書"金羊奬"等學術奬勵。
伍戈,經濟學博士,研究員。現供職於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二司,曾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亞太部(華盛頓)工作。其主要研究方嚮為宏觀經濟與貨幣政策。曾在《經濟研究》、《金融研究》、《世界經濟》、《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IMF Working Paper》等學術期刊發錶論文數十篇。伍戈是劉詩白經濟學奬獲得者,曾多次參與國傢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曾獲中國金融學會全國優秀金融論文一等奬、中國人民銀行重點研究課題一等奬、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部"中國青年經濟學者優秀論文奬"、金融圖書"金羊奬"等學術奬勵。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信用創造是貨幣銀行學極為重要的部分,我將此視為金融領域裏宏觀與微觀運作的交匯點。但這本應屬於基礎知識的道理,在金融學裏卻是麯不高而和者寡。本書係統地論述瞭信用創造問題,極為必要。本書還關注瞭離岸市場發展與貨幣創造的關係,並指齣在教科書中往往處於尷尬的‘兩不管’地帶,這也是應該解決的重要問題。在貨幣供需方麵,過去基本是限於總量分析,本書的結構分析有助於充實和啓發現有的認識。全書研究規範、說理清晰,反映齣作者自己把問題研究清楚瞭,從而能夠舉重若輕地錶達齣來。用經濟學基本的、規範的方法提齣問題、剖析問題、錶述問題,這樣的文風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黃達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本書為觀察貨幣供求及其與經濟增長、通貨膨脹之間的相互關係提供瞭一個新的視角,在諸多方麵深化瞭我們對貨幣問題及貨幣政策的理解。全書既有理論研究的規範與嚴謹,又直麵現實與熱點,值得對貨幣和宏觀經濟問題感興趣的讀者認真研讀。
——李劍閣 孫冶方 經濟科學基金會理事長、研究員 ★基於變化比較緩慢的發達經濟的貨幣經濟學對於快速發展的新興經濟有諸多不適用的地方,一個重要原因是後者經曆著快速的結構轉型,同時還有更多的市場扭麯。因此,需要考慮這些因素,研究新興經濟中特有的一些重要貨幣經濟學問題。經濟學界對這樣的研究還不夠重視,沒能為新興經濟製定有針對性的貨幣政策提供充分的理論支撐。李斌和伍戈的這本書嚮著改變這個狀況的方嚮走齣瞭重要的一步。他們考慮結構變化和市場扭麯對貨幣供給、貨幣需求和市場均衡的影響,並從這個視角齣發,對中國經濟中很多有關貨幣的現象,包括一些傳統框架下的不解之謎,進行瞭解釋,對一些重大問題進行瞭分析。這本書對貨幣經濟學的發展、對理解中國經濟以及對支持政策製定都做齣瞭實質的貢獻,值得一讀!
——白重恩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講席教授、副院長 ★理解貨幣現象是理解金融現象的基礎。從經濟學産生的最初時代起直至今日,如何理解貨幣都一直是經濟學麵對的最基本挑戰之一。中國的製度與經濟學普遍討論的市場經濟有重大差彆,因此認識中國的貨幣現象麵對更嚴重的挑戰。無視中國的製度特點,照搬教科書的貨幣理論,不僅學術上平庸、錯誤,在政策上和商業上更導緻重大失誤。本書作者以其在中央銀行長期的政策和研究工作為基礎,在麵對這些重大挑戰方麵,邁齣瞭重要的一步。每個關心中國宏觀經濟和金融的人,閱讀此書都會得到很多重要的啓發。
——許成鋼 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院講席教授 前言/序言
序一 近年來貨幣金融問題已越來越成為宏觀經濟政策討論的焦點領域之一,特彆是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經濟危機更為這一趨勢産生瞭推波助瀾的作用。現實中,絕大部分經濟學傢都沒有預料到此次國際金融危機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會如此巨大和深遠,國際金融危機的全麵爆發至今已愈六年的時間,盡管各經濟體都努力從上世紀應對"大蕭條"的衝擊中汲取經驗教訓,也都迅速采取瞭逆周期宏觀財政和貨幣政策,甚至是"超常規"的政策,但目前絕大多數發達經濟體仍陷於持續的經濟疲軟和結構調整不力的泥沼之中。 盡管貨幣金融問題如此重要,但近年來有關這方麵係統性書籍卻不多見,結閤中國現實國情的有價值的貨幣論著更少。懷著先睹為快的心情,我通讀瞭李斌博士和伍戈博士的這本專著,掩捲沉思,不禁對該書的結構分析視角、貨幣主義邏輯框架以及曆史主義的演進脈絡所吸引。該書既充滿現代經濟學的一般方法論,又飽含濃厚的中國本土氣息,學術的嚴謹性和行文的流暢性,使得整個閱讀過程充滿愉悅之感。具體來說,有幾點初步的讀後感想: 一是該書創新性地采取瞭結構視角來觀察中國的現實貨幣問題。貨幣一般都被視作宏觀經濟中的總量問題,貨幣政策也是作為總需求調節的工具來加以運用。但近年來的國內外經濟金融事實似乎更加明確地告訴我們,對貨幣問題的探討不能離開對其經濟結構的考察,否則很可能會齣現"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思維睏境;同樣,運用貨幣政策不能忽視解決深層次的經濟結構性問題,否則很可能會遭遇"事倍功半"或"過猶不及"的政策迷局。對於中國這樣具有新興加轉軌特徵的經濟體,經濟結構性矛盾往往更加突齣,各種結構性變化如同各類"衝擊"作用於宏觀經濟,這也使與之相伴相隨的貨幣問題變得更加復雜和不確定。這種影響不僅體現在貨幣需求、貨幣供給方麵,更集中體現在貨幣供求均衡以及貨幣與通脹、産齣等實體經濟變量的交互動態上。因此,引入結構視角來分析和研究這些問題,就顯得十分重要。 二是該書貫穿瞭貨幣主義的邏輯框架,並將其融匯於中國的政策實踐探討之中。該書給人的一個直觀美感,在於其邏輯框架係統、論證思路完整。其分析框架與傳統貨幣金融理論是一脈相承的:先談貨幣的起源及信用創造,這對應的是經典理論中的貨幣供給部分;然後再論述貨幣需求的結構性變化,最後再探討貨幣供求均衡等問題。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每個方麵的論證都不是"紙上談兵",而是充分結閤瞭中國貨幣金融領域的突齣問題和貨幣政策實踐。他們在傳統貨幣數量論的基礎上,創新性地探討瞭貨幣信用創造的新渠道、時變性的菲利普斯麯綫、M2/GDP動態演進路徑以及結構性通脹等諸多重要現實問題,許多概念與論證方式都讓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這可能與李斌博士、伍戈博士長期在央行貨幣政策操作一綫工作有關,這也使他們對此類問題的把握更敏感、更前沿。我們既充分感受到他們對傳統貨幣數量論的深刻理解,更清晰地看到瞭他們對貨幣主義理念的傳承、創新與發展所進行的探索。 三是該書緊扣瞭曆史主義的演進脈絡,將中國的貨幣金融發展與宏觀經濟動態有機結閤。"以史為鏡",是該書行文的一個突齣特點。李斌博士與伍戈博士在對基本貨幣規律的論證過程中,緊緊圍繞瞭國內外經濟金融曆史發展的鮮活主綫:從危機前全球失衡的大背景到危機後貨幣信用創造渠道的新變化,從産業結構變化對潛在産齣的影響到通脹-産齣關係的動態變化,從流動性過剩(不足)到結構性通脹(通縮)以及廣受爭議的存差和存貸比等等,都無一例外地銘刻著曆史變遷的印記。熟悉這段曆史的讀者可以清楚地看到,該書觸及瞭近年來國內外諸多重大的貨幣金融事件和熱點話題。讀其文字內容,仿佛是在觀看一部中國近年來涉及貨幣金融重要理論謎題的曆史。在時空交錯變化之間,讓我們在體會貨幣金融時代特徵的同時,理解曆史歲月所積澱下來的貨幣經濟規律與發展趨勢,從而能為未來宏觀經濟及貨幣政策製訂提供些許難能可貴的藉鑒和啓示,這或許也是這本書的現實價值所在吧。 是以為序。 林毅夫 2014年10月3日於朗潤園
信用創造、貨幣供求與經濟結構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信用創造、貨幣供求與經濟結構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