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文献学史(修订本 套装上下册)

中国古文献学史(修订本 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钦善 著
图书标签:
  • 古文献学
  • 中国古代文献
  • 学术史
  • 历史学
  • 文化史
  • 文献学
  • 古籍学
  • 中国文化
  • 历史研究
  • 版本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00532
版次:2
商品编码:11631057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91
套装数量:2
字数:10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参照古文献学史的分期,《中国古文献学史(修订本 套装上下册)》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及近代七章。除第一章外,其馀每章第一节为概述,分专题介绍本章所含朝代古文献学的概况,其馀各节论述该时期有代表性的古文献学家,以求点面结合,得以反映每一时期的概观。同时注意前后照应,以期反映古文献学发展的脉络和规律。

目录

上册
绪言
第一章 先秦
第一节 夏商周时代文献典籍的产生、保存和整理
第二节 我国古文献学的开拓者孔子
一 孔子与《周易》
二 孔子与《尚书》
三 孔子与《诗经》
四 孔子与礼
五 孔子与乐
六 孔子与《春秋》
第三节 孔子后学与古文献整理
第四节 先秦诸子与古文献学
一 《墨子》
二 《荀子》
三 《韩非子》
第五节 秦始皇焚书坑儒及其对先秦文献流传的影响
第二章 两汉
第一节 概述
一 政治思想概况及其对古文献学的影响
二 秦火之后,先秦文献典籍在汉代的流传整理情况
三 经今古文学
四 纬学与纬书
第二节 董仲舒
第三节 司马迁
第四节 刘向刘歆
第五节 王充
第六节 许慎
第七节 郑玄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
第一节 概述
一 政治概况及其对古文献学的影响
二 魏晋玄学的产生及其对古文献学的影响
三 汉语言文字和语言文字学的发展及其对古文献学的影响
四 古书四部分类的确立及经史子集各类书籍的整理概况
五 魏正始三体石经的刊刻和汲冢竹书的发现与整理
……
第四章 隋唐五代
第五章 宋辽金

下册
第六章 元明
第七章 清及近代
后记

精彩书摘

  《中国古文献学史(修订本 套装上下册)》:
  此外,郦道元还善于利用名实不副的情况以考地理变迁,例如《(氵隐)水注》:“(氵隐)水又东径(氵隐)阳城北……余按(氵隐)阳城在(氵隐)水南,然则此城正应为(氵隐)阴城,而有滁阳之名者,明在南犹有(氵隐)水,故此城以阳为名矣。颍水之南有二渎,其南渎东南流,历临颍亭西,东南人汝,今无水也,疑即(氵隐)水之故渎矣。”
  郦注辨资料之误,以辨《水经》为主,亦兼及所涉他书。前者如《济水》:“又东过彭城县北”,注:“济水又南径彭城县故城东北隅,不东过也……盖经误证。”《漯水》:“过广阳、蓟县北”,注:“又东北径蓟县故城南,《魏土地记》日:'蓟城南七里有清泉河,,而不径其北,盖经误证矣。”《濡水》:“又东南过海阳县西,南入于海”,注:“濡水于此南人海,而不径海阳县西也,盖经误证耳。”《瓠子河》:“又东北过祝阿县为济渠,又东北至梁邹县西分为二”,注:“脉水寻梁、邹,济无二流,盖经之误。”《沔水》:“又东过牛渚,……(戴校:有脱文)县南,又东至石城县”,注:“经所谓石城县者,即宣城郡之石城县也,牛渚(山名)在姑熟、乌江两县界中,于石城东北减五百许里,安得径牛渚而方届石城也,盖经之谬误也。”《比水》:“泄水从南来注之”,注:“应劭日:'比水出比阳县东,入蔡。'经云:'泄水从南来注之',然比阳无泄水,盖误引寿春之沘泄耳。余以延昌四年,蒙除东荆州刺史,州治比阳县故城,城南有蔡水,出南磐石山,故亦日磐石川,西北流,注入比,非泄水也。”此以实地考察以证《水经》之误。例子尚多,兹不赘举。后者如《渠注》:“华水又东径棐城北,即北林亭也。春秋文公与郑伯宴于棐林,子家赋鸿雁者也。《春秋》宣公元年,诸侯会于棐林以伐郑,楚救郑,遇于北林。服虔日:'北林,郑南地也。'京相瑶日:'今荥阳苑陵县,有故林乡在新郑北,故日北林也。'余按林乡故城在新郑东如北七十许里,苑陵故城在东南五十许里,不得在新郑北也。考京、服之说,并为疏矣。杜预云:'荥阳中牟县西南有林亭,在郑北。,今是亭南去新郑县故城四十许里,盖以南有林乡亭,故杜预据是为北林,最为密矣。”又《沭水注》:“沭水左与箕山之水合,水东出诸县西箕山,刘澄之(《永初山川古今记》)以为许由之所隐也,更为巨谬矣。其水西南流,注于沭水也。”
  郦道元所运用和总结的科学考证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把文献、传闻与实地情况互相印证,把地理名称的语文辨析(包括音、义及文字字形)与地理考证结合起来,是郦道元考证的基本原则。前面所举的例子,有些已足以说明这一问题。又如他提出“脉水寻经”的方法,即考察实际水流的脉络,按寻《水经》的记述,例如《决水》:“又北入于淮”,注:“俗谓之浍口,非也,斯决灌之口矣。
  ……

前言/序言


好的,这里为您撰写一份关于《中国古文献学史(修订本 套装上下册)》之外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旨在提供一份内容丰富且风格自然的文本。 --- 璀璨星河:中国古代文学与思想的群像 书名:璀璨星河:中国古代文学与思想的群像(全三卷) 作者:[此处可虚构一位资深学者或团队名称,例如:李子华 / 国学研究中心编著] 出版社:[此处可虚构一家知名人文社科出版社,例如:中华文史出版社] 定价:[虚构定价,例如:RMB 388.00 / 套] 装帧:精装 / 函套 页数:约 1800 页 ISBN:[虚构ISBN] --- 卷一:文心雕龙——先秦至魏晋的文学风骨与哲思脉络 《璀璨星河》的第一卷聚焦于中国文学艺术在滥觞之初,如何从朴素的口头吟诵逐渐发展为精雕细琢的文体,并与同期蓬勃发展的诸子百家思想紧密交织的历程。本书不满足于简单的作品罗列,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思潮如何塑造了文学的“风骨”。 重点内容概述: 一、 上古诗歌的祭祀与史诗传统: 本卷首先梳理了《诗经》的社会功能与艺术成就,重点探讨了“赋、比、兴”手法的原始形态及其在不同地域流派中的变异。随后,对《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及其与巫术、神话体系的关联进行了细致的考察。我们分析了屈原的个体情感如何在那个特定时代被升华为一种政治道德的象征,而非仅仅是抒发个人的哀怨。 二、 诸子百家的“文”与“道”的辩证统一: 先秦时期,散文的成熟标志着思想的精炼化。本卷花费大量篇幅来比较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在散文风格上的迥异。例如,庄子哲学的汪洋恣肆与韩非子论述的冷峻犀利,构成了后世散文风格的两极。我们通过文本细读,揭示了“道”如何通过不同的“文”体被有效地传达和阐释。 三、 汉赋的鼎盛与衰微的结构性分析: 汉代文学以铺陈、博大见长。本卷深入探讨了司马相如、扬雄等人如何将辞赋推向一个形式上的巅峰。然而,我们并未停留在赞美其华丽,而是分析了汉赋在结构上的过度藻饰和内容上的空泛,如何为其在魏晋时期的衰落埋下了伏笔。同时,史迁《史记》作为“史传文学”的里程碑,其叙事艺术与人物塑造的成功,被置于整个历史叙事传统中进行评价。 四、 魏晋玄学的审美转向: 魏晋时期是文学自觉的黄金时代。本卷详细考察了“竹林七贤”对个体生命和自然本真的回归,以及玄学对文学审美趣味的根本性改变。曹植的清俊,嵇康的疏狂,阮籍的沉郁,构成了文学情感表达的新维度。我们特别分析了“建安风骨”如何为后来的山水诗派奠定了抒情写志的基础。 --- 卷二:唐宋气象——格律的铸就与情理的交融 第二卷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的双子星——唐诗与宋词。本书认为,唐宋的繁荣并非偶然,而是建立在对前代经验的继承、制度的稳定以及城市文化的勃兴之上。 重点内容概述: 一、 唐诗的体系化与风格的多元展开: 本卷首先梳理了初唐宫体诗到盛唐浪漫与现实主义高峰(李白、杜甫)的演变轨迹。对于盛唐气象,我们侧重于分析边塞诗派(高适、岑参)如何将家国情怀融入广阔的地理空间,以及田园山水派(王维、孟浩然)如何将禅宗思想融入自然描绘。 中晚唐的转变同样引人注目。本书详细区分了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对散文形式的革新,与白居易“新乐府运动”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我们尤其关注格律诗(近体诗)的成熟,探讨了格律对诗人创作的限制与激发,以及它如何成为一种高度精密的“语言工程学”。 二、 词体的兴起与婉约、豪放的文化根源: 宋词的勃兴被视为文学重心从“言志”向“言情”的转移。本卷以温庭筠、韦庄为起点,系统考察了词从“艳科”向严肃文学形态转变的过程。 对于宋词的两大主流,本书采取了一种文化史的视角:婉约词(柳永、李清照)是对市民阶层审美需求的满足,其细腻入微的笔触是对个体情感经验的最高度尊重;而豪放词(苏轼、辛弃疾)则是士大夫知识分子在政治抱负受挫后,将“诗”的格调和“史”的襟抱融入词体的尝试。我们剖析了苏轼“以诗为词”的突破性意义,及其对后世词人风格边界的拓展。 三、 宋代散文的平实与理趣: 唐代韩柳的散文革新,在宋代被欧阳修、苏轼等人继承并发展为“唐宋八大家”的成熟风格。本书强调了宋代理学思潮对散文的影响,使得“平易畅达”成为一种追求,文字叙事更贴近生活与哲理的思辨。 --- 卷三:元明清变奏——俗语的胜利与小说、戏曲的崛起 第三卷关注的是在士人文学相对沉寂,而市民文化蓬勃发展的元明清时期,白话文学的全面胜利及其对中国叙事传统的影响。 重点内容概述: 一、 元曲的兴盛:民间情绪的剧场表达: 元代杂剧的成熟是文学民主化的重要标志。本卷详细分析了关汉卿、王实甫等人的剧作如何摆脱文人的精英视角,直接面对社会矛盾和市井情爱。我们考察了“一人唱、众人和”的演唱结构如何影响了剧本的节奏和人物语言的风格。散曲的通俗俚白,则反映了语言在日常使用中的巨大生命力。 二、 小说的世俗化与意识形态的重塑: 明清时期是中国长篇章回小说的黄金时代。本书不再将四大名著视为孤立的经典,而是将其置于明代中晚期社会结构松动、市民阶层壮大的背景下考察。《三国演义》的“尊刘贬曹”体现了王朝更替的史学观;《水浒传》则折射出社会底层对“替天行道”的朴素诉求;《西游记》的奇幻外衣下,是明代佛道思想的融合与对人性弱点的诙谐批判。 三、 晚清的转型与现代文学的曙光: 清代小说在“人情小说”(如《红楼梦》)中达到了古典叙事的巅峰,其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和对家族命运的史诗性描摹,已经超越了传统小说的范畴。晚清时期,随着西学东渐,小说被知识分子视为“启蒙之器”,从谴责小说到立宪小说,文学承担起了改造社会的重任,为“五四”新文学的诞生铺设了道路。 总结评价: 《璀璨星河》旨在提供一个宏观、立体、相互关联的古代文学思想史图景,强调文学体裁的演变是社会经济、哲学思潮、技术条件(如印刷术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不是一部文献目录的汇编,而是一部关于“中国精神如何在语言中被构建、表达和传承”的深度研究。阅读本书,读者将能领略到从《诗经》的质朴到《红楼梦》的繁复之间,那条绵延不绝、充满创造力的文化长河。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确实让人眼前一亮,纸张的触感温润而厚实,即便是经常翻阅,页边也不会轻易磨损。装帧设计上,古朴中又不失现代审美,字体选择和排版布局都非常考究,阅读起来既舒适又不费力。尤其是那些复杂的古籍引文和表格的呈现,清晰度极高,这对于需要反复核对原文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初次上手时,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在细节上倾注的心血,这在当今许多出版物中已属难得。能看得出,他们不仅仅是想出版一本书,更是想打磨一件值得收藏的知识载体。对于长期关注中国古典文献研究的同好来说,光是这种实体书的质感,就已经值回票价了。它让阅读古籍文献的学习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而非负担。

评分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贡献是革命性的。它没有固步自封于某一学派的既有框架,而是积极地吸收了近现代西方文献学、目录学乃至档案学的先进理念,并将其巧妙地熔铸于本土的传统研究范式之中。特别是对“版本异文”的系统性处理,它不仅罗列了差异,更重要的是深入剖析了造成差异的社会文化和技术因素,这使得文献比对不再是单纯的文字游戏,而上升到了对历史实践的深度反思。这种跨学科的视野,为我们思考未来古籍整理和数字化保护提供了全新的思维工具。阅读此书,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现代学术前沿的窗户,视野豁然开朗。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它不像传统的教科书那样刻板说教,反而更像是一场由博学的老先生带着你穿越时空,亲身走访历代藏书楼和抄写作坊的田野考察记录。其中穿插的一些学术轶事和名人小传,生动活泼,极大地冲淡了文献学本身的枯燥感。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某一版本流传过程中遭遇的劫难时,那种饱含感情的笔触,仿佛能让人感受到纸张在战火和风雨中挣扎的“生命力”。这种富有人文关怀的叙述,使得冰冷的文献考据拥有了温度,让读者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中华文化传承的艰辛与不易。它不仅仅是学术著作,更像是一部献给文献保护者的颂歌。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低,对于初次接触文献学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一定的耐心和背景知识储备。开篇的理论建构部分,术语密集,逻辑推演严密,初读时可能需要反复咀嚼才能完全消化。但正如攀登高山,越往上走,风景越是壮丽。一旦跨过了最初的难关,接下来的阅读体验就会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作者以极其审慎的态度对待每一个结论,几乎不留任何可以被轻易攻击的薄弱环节,这种严谨度令人肃然起敬。它要求读者也必须以同样的严谨态度去对待它所呈现的知识体系,这本身就是一种高水平的学术训练。这是一部需要“用心”去读的书,而非“用眼”扫过之作。

评分

我花了好几天时间仔细研读了其中关于中古时期抄本流传体系变迁的那几章,其梳理之细致,令人叹为观止。作者似乎将毕生的精力都倾注在了对零散史料的钩沉和比对上,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又严谨的逻辑框架。尤其是在论述某一特定学派的文献主张如何受到当时政治气候和地域文化的影响时,那种层层递进的分析,让你不得不停下来,细细揣摩每一个论断背后的文献证据链条。它不是那种蜻蜓点水的概述,而是深入到源头,对原始档案进行细致入微的“手术刀式”解剖,读完后,之前许多模糊的概念一下子变得清晰锐利起来。这对于试图建立扎实文献学基础的后学者来说,无疑是一座灯塔,指引着研究的方向和深度。

评分

经典图书,大家作品,值得收藏。印刷精良,读起来舒服。

评分

《中国古文献学史》,中华书局,1994年

评分

物流一般,东西不错,趁着活动,再加上券,价格还可以接受。值得再次趁着活动叠加优惠券购买。如果没有活动,或者没有优惠券,或者两个都没有,那就太贵了。

评分

优质商品,价格便宜,包装完好,物流快捷。

评分

能买到这本书太不容易了,上下两册,讲解的相当好

评分

包装挺好,没有折损,可以长期存放

评分

放寒假了。给自己和女儿充电,买了好几单书。坚持阅读,总有收获。

评分

京东速度快,质量不错,下次还来。

评分

内容非常好,不过略专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