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莫理循 [Morrison of Peking]

北京的莫理循 [Morrison of Peking]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澳] 西里尔·珀尔 著,檀东鍟,窦坤 译
图书标签:
  • 传记
  • 历史
  • 文化
  • 北京
  • 传教士
  • 近代中国
  • 美国
  • 宗教
  • 外交
  • 社会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3436643
版次:2
商品编码:11637972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Morrison of Peking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07
字数:46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西里尔·珀尔(1906~1987)是澳大利亚记者、作家和文学评论家。他于1967年出版的《北京的莫理循》这部传记至今已再版三次。《北京的莫理循》是迄今为止研究莫理循生平比较著名、完整的一部。《北京的莫理循》在援引了大量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全面再现了莫理循从一个喜好冒险旅行的少年成长为世界知名的新闻记者和中国北洋政府政治顾问的传奇历程。珀尔在描述莫理循在中国工作、生活的这20年经历的过程中,引用了他的日记、通信、笔记、通讯、回忆录、备忘录和欧美、东方的报刊、档案等原始资料,为我们从新的角度审视清末民初的历史与社会提供了鲜活的内容。其中,由于莫理循的日记、笔记、回忆录等尚未公开出版,对于中国学者来说,就显得弥足珍贵。

内容简介

  《北京的莫理循》是根据澳大利亚作家西里尔·珀尔的同名作品翻译而成的。原作基本上是依据莫理循的日记所写的传记。莫理循从1897年开始作为《泰晤士报》驻华记者,1912年被北洋政府任命为袁世凯的政治顾问,在中国生活了20年,是中国近代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的亲历者和参与者。他对中国的感情是非常矛盾、复杂的……

作者简介

  西里尔·泊尔,1906年4月11日生于澳大利亚墨尔本,曾任记者、编辑多年,后成为职业作家,出版有Wild Men of Sydney(1958),Always Morning(1960),The Three Lives of Gavan Duffy(1979)等18本书。1987年3月在悉尼去世。 檀东鍟,1949年生。副教授,留美博士。现任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生导师。曾译有《儿童学习法》、《袖珍十万个为什么》和《袖珍少年百科全书》等著作。 窦坤,1963年生。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硕士,北京大学博士,从事中外关系史的研究工作。现就职于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北京社会科学》杂志社,副研究员。已发表《评珀尔<北京的莫理循>》、《中法汉学研究所与中法文化交流》等文章多篇。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后记
精选参考书目
译后记
主要外国人名英汉对照表
主要外国地名英汉对照表

精彩书摘

  《北京的莫理循》:
  18岁以前,乔治·厄内斯特·莫理循一直生活在季隆学院里。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不是很用功的学生,但是我们的日子过得很快活,个个朝气蓬勃,户外活动的时间比学习的时间还多。”尽管校长的训诫棍常常威胁着学生,但是学生们似乎仍享有相当大的自由。在一篇学生时代的日记中,年轻的莫理循不加评论地记录了一件趣事:寄宿生警告新舍监马丁先生,“他上任后一直没洗澡,希望他第二天能洗澡,做好个人卫生。”“第二天,四个人高马大的男生对马丁先生采取了行动。马丁先生扳住床头,拼命挣扎,但是那几个男生不管三七二十一硬把他从床上拖了下来,头朝前抬下了楼梯。一路上他像牛一样拼命地吼叫着。”莫理循还写道,当马丁先生被塞进澡盆时,他“浑身上下油腻腻、脏兮兮的,腿上的泥垢都结成了块。不过,马丁先生硬说那只是汗毛。”学生还威胁说,如果两星期后他还不自愿洗澡,他们就会请他再洗一次。
  莫理循是个全能运动员。1877年,在维多利亚州首届校际划艇对抗赛中,他参加了四人划艇赛,对手是霍桑文法学校。他重148磅,人们说:“他高兴时,会成为船上最佳桨手。”1878年,在季隆学院的校运会中,他赢得了赛跑项目的季隆学院杯。
  1878年初,莫理循16岁时开始写他自称为“奇特的日记”,而且几乎不问断地写到临终为止。他学生时代的日记大体上都和体育运动有关,不过也有一些对男生和教师的坦率描写(“杰里头很大,个子很高。由于缺乏锻炼,眼圈因脂肪堆积过多而显得胀鼓鼓的,脸上长满了青春痘。”)。有些日记显示了他对世界和地方事务的广泛兴趣。当爱丁堡公爵夫人又添一个女儿时,他在日记中写道:“更令人高兴的是,我们的小母牛星期四生了一头小小母牛。”1878年10月发生的一件事,后来成了澳大利亚的民间传说。他在日记中很简练地叙述了这件事:“在离亚瑟叔叔家大约20英里的曼斯菲尔附近发生了一场悲剧。四名山贼(其中两个是凯利兄弟)杀害了三名警察。警方悬赏800英镑(每人200英镑)捉拿他们。不过要捉到他们可不容易。”(莫理循的预言相当准确。这个凯利帮共有四个成员——内德·凯利、丹·凯利、乔,伯恩和史蒂夫·哈特,两年后才捉拿归案。)第二天,他在日记中写的是家庭趣事:“我们家的女仆安妮被辞退了。她在星期六、星期天和今天都喝得烂醉如泥。”那一年的“墨尔本杯”比赛也发生了一些趣事。
  “大约九万人观看了比赛……切斯特眼看就要赢了,却碰到了栅栏。一名胖绅士为此气得癫痫都发作了。
  ”当赫克托·麦克门(苏格兰学院板球队前队长,被认为是维多利亚州最有前途的板球运动员之一)因偷窃墨尔本板球队队员的钱被抓获时,莫理循宽宏大量地评论说:“我为他感到非常难过。他显然迷上了某个妓女,她老是向他要钱。”有时莫理循的日记会显示,他的一些理念和他祖先的加尔文教徒的信念不协调:“星期天。该死的一天。我指的是早上和晚上都得上教堂。”另一篇日记写道:“星期四。令人愉快的一天。意大利已故的国王维克多·伊曼纽留下了95个私生子。”日记还摘录了大量诗歌,从莎士比亚到奥利弗·温德尔·霍姆兹的诗都有。
  莫理循一家每年都到昆斯克利夫欢度圣诞节。那是个在渔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海滨地区,离菲利普湾港口入口处约三英里,深得上流社会人士的青睐。
  19世纪70年代末,昆斯克利夫的常住人口大约有1000人,假日季节人口会增加一倍以上。莫理循在这里形成了他保持一辈子的爱好:步行、打猎和收藏。16岁时,一天早上他3点45分起床,从季隆步行到昆斯克利夫,来回全程共42英里。从季隆到昆斯克利夫他花了五个半小时,在离季隆9英里半的惠灵顿酒店还稍作休息,喝点掺柠檬汁的啤酒。到昆斯克利夫后,他洗了个澡,休息了半个小时,接近中午时分,就连忙赶回家。他在日记中写道:“12小时15分钟步行了42英里。回到家后,我把脚泡到热水中,常得累坏了。”
  ……
好的,以下是为您创作的一篇关于《北京的莫理循 [Morrison of Peking]》的图书简介,严格遵守您的要求,不包含书中任何具体内容,旨在描述其背景、主题和可能吸引读者的角度,以一种非AI的、详实的风格呈现: 书名: 北京的莫理循 [Morrison of Peking] 书海拾遗:一段跨越文明的探寻与追忆 本书并非仅仅是关于一位名叫莫理循(Morrison)的欧洲人在古老东方首都的个人传记,而是一部深入挖掘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中西文化剧烈碰撞与交融时期的史诗性文献。它将读者带回一个风云变幻的北京城,一个在帝制黄昏与现代曙光之间徘徊的城市。 要理解“北京的莫理循”,我们必须首先理解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背景。那是一个充满矛盾与张力的年代——义和团运动的怒火尚未完全平息,八国联军的阴影仍笼罩在紫禁城的上空;维新变法的尝试昙花一现,而帝国的结构正在不可逆转地走向瓦解。在这个宏大历史的背景下,莫理循的个人经历,无论是作为一名外交官、学者、还是观察者,都成为了解读那个特定历史剖面的绝佳切入点。 本书的魅力在于其多维度的叙事结构。它巧妙地避开了对单一人物生平的流水账式记录,而是将叙述的焦点放在了“视角”的交汇上。莫理循,作为一名身处异域的欧洲人,他眼中所见、耳中所闻的北京,无疑带着强烈的文化滤镜。然而,正是这种“异见”,使得他所记录的宫廷礼仪、市井百态、士大夫阶层的挣扎以及底层民众的疾苦,具备了一种外来者独特的、近乎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细致和冷静。 书中的章节布局,似乎遵循着一种对地理空间和时间深度的精心编排。读者将被引导穿行于胡同深处,感受老北京特有的气味与声响;继而登上高墙,俯瞰权力中心那令人窒息的威严与衰败。这种空间感上的转换,使得阅读体验不再是平面的文字堆砌,而更像是一次沉浸式的历史漫步。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本书对“信息传递”这一主题的探讨,达到了相当的深度。在电报、邮政和有限的印刷品构成了信息传播的全部图景的时代,莫理循如何获取信息?他与中国知识分子、满清遗老、甚至革命党人之间的交流,是如何塑造了他对中国政治走向的判断?这些互动细节,往往比宏大的政治宣言更能揭示时代的脉搏。 本书的笔触极其细腻地捕捉了文化隔阂的瞬间。例如,在描述中西礼仪冲突时,作者并未简单地进行褒贬,而是呈现了双方在面对未知时的困惑、误解,以及偶尔产生的、脆弱而珍贵的相互理解的片刻。这种对细微差别的捕捉,是理解晚清社会心理结构的关键。 此外,如果将莫理循视为一个文化符号,那么本书也间接探讨了西方“中国观”的演变。从早期的浪漫化想象,到甲午战争后的幻灭,再到庚子事变后的警惕与重估,莫理循的观察轨迹,恰好可以作为西方精英阶层认知东方变迁的一个缩影。书中的论述,鼓励读者反思,当我们审视历史时,我们究竟是在看被观察者,还是在看观察者自身投射的影子? 本书的语言风格,典雅而考究,又不失新闻报道般的锐利与洞察力。它拒绝使用陈旧的刻板印象来定义复杂的历史人物或事件。相反,它更倾向于呈现人物的矛盾性与历史的不可预测性。通过对大量原始资料——私人信件、官方电文、早期报刊的引用与交叉比对,作者构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时代景观。 我们或许可以这样概括:这本书献给所有对“交界点历史”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它不是一本教科书,它更像是一面棱镜,折射出旧时代结束时的复杂光影。它邀请我们重新审视那个看似遥远、实则影响深远的年代,去体会身处剧变前夜的每一位参与者所背负的沉重与希望。阅读此书,是一场对失落文明的回望,也是对现代性如何在东方扎根的深刻追问。它让“北京”这个地名,不再仅仅是一个地理坐标,而成为一个承载着无数未竟之梦与权力博弈的象征符号。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北京的莫理循》,乍一听就很有故事感。我虽然对“莫理循”这个名字的背景了解不多,但“北京”这个关键词,却立刻勾起了我的兴趣。我一直以来都对老北京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那种古老与现代交织的韵味,那些历史的沉淀,都让我着迷。而当这个“莫理循”被冠以“北京的”这样的限定时,我便开始想象,这位莫理循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为什么会来到北京?他在这里经历了什么?他又以怎样的视角,来描绘我们这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进入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从一个外国人的眼中,重新认识北京。我希望书中能够有生动的描写,那些鲜活的人物,那些充满烟火气的市井生活,那些不为人知的历史片段。我希望能够通过这本书,去感受那个年代北京的独特气质,去体会莫理循与这座城市之间,可能产生的奇妙碰撞与情感连接。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就很有意思,“北京的莫理循”。一听这名字,我就联想到那种老北京的胡同,巷子深处,充满了故事和烟火气。而且“莫理循”,这个名字自带一种探险家、外国人的感觉,瞬间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画面:一个身材高大的外国人在上世纪初的北京街头,穿着得体的长袍,可能手里还拿着一个老式相机,眼神中带着探究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温柔,穿梭于那些蜿蜒的胡同,观察着这里的人文风情。他究竟是谁?为什么会在北京?他在北京又经历了怎样的故事?这些问题就像钩子一样,牢牢地抓住了我的阅读兴趣。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个时光机,把我带回到那个遥远的年代,让我亲身感受那个时代北京的独特魅力,体会莫理循在北京的点点滴滴,他的视角,他的感受,他的发现。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外国人在北京的故事,更可能是关于一个时代,一段历史,一种文化碰撞的缩影。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他看到了怎样不为人知的北京,又为我们留下了怎样珍贵的记忆。

评分

我刚翻开《北京的莫理循》这本书,书名就让我眼前一亮。虽然我可能不太熟悉“莫理循”这个人,但“北京”这个词,就如同一个充满魔力的咒语,瞬间将我的思绪拉回了那个金戈铁马、风云变幻的时代。我脑海里立刻勾勒出一幅画面:一位身着异域服饰的外国人在古老的北京城中穿梭,他可能是一位观察者,一位记录者,用他独特的视角,捕捉着这座城市的脉搏。我猜想,他一定是一位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厚兴趣的人,否则又怎会如此痴迷于北京?我期待书中能够描绘出那个时代的北京,不仅仅是宏伟的建筑,更重要的是那些鲜活的人物,那些市井的生活,那些隐藏在深处的历史故事。或许,他与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有过交集,或许,他记录下了某些被遗忘的细节,或许,他的存在本身,就成为了一段有趣的历史。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一把钥匙,能够打开一扇尘封的门,让我得以窥见那个年代的北京,以及一位外国人在其中留下的独特印记。

评分

《北京的莫理循》这个书名,极具画面感和想象空间。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个穿着长衫、戴着礼帽的外国人,在灰蒙蒙的老北京街头,好奇地打量着周围的一切。他可能是一位学者,一位旅行家,或者是一个对东方文化充满好奇的探险家。我一直都很喜欢阅读那些关于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的书籍,因为他们往往能捕捉到我们自己可能忽略的细节,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解读我们熟悉的事物。所以,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我希望它能够展现出那个特定时代北京的独特风貌,那些古老的胡同、热闹的市集、淳朴的民风,以及在那背后隐藏着的历史沧桑。我更希望能够透过“莫理循”的眼睛,去感受他在这里的所见所闻,他的思考,他的情感,以及他与这座城市之间可能产生的微妙联系。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故事,更可能是一段历史的缩影,一次文化的对话,一份珍贵的记忆。

评分

坦白说,我拿到《北京的莫理循》这本书时,对“莫理循”这个名字并没有太多概念,但“北京”这两个字,却有着天然的吸引力。我一直对老北京有着浓厚的兴趣,那种古朴、厚重的文化底蕴,以及那些隐藏在街头巷尾的市井生活,都让我着迷。而当书名里加上了一个“莫理循”,并且是以一种“北京的”前缀来强调时,我的好奇心就被点燃了。我开始设想,这位“莫理循”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他是怎样来到北京的?他的到来,是否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我猜测,他可能是一个作家、一个摄影师,或者一个外交官,用他独特的视角,记录下了那个时代的北京。我特别期待书里能够展现出那种生活气息,那些在镜头下或者文字里定格的北京瞬间,比如小贩的叫卖声、孩童的嬉戏声、老人们在树下喝茶聊天,甚至是一些不为人知的历史事件的细节。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亲眼”看到那个久违的北京,感受它的温度,它的声音,它的味道,并且通过“莫理循”的眼睛,去理解这座城市的灵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