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集:小说 戏剧 翻译 书信

林徽因集:小说 戏剧 翻译 书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徽因 著,梁从诫 编
图书标签:
  • 林徽因
  • 文学
  • 现代文学
  • 散文
  • 诗歌
  • 戏剧
  • 书信
  • 翻译
  • 建筑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04826
版次:1
商品编码:11641650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林徽因集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6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这部《林徽因集》是迄今完备、严谨、精致的林徽因作品全编,相当数量文稿、书信、照片首度曝光;三卷四册精装,全方位展现了林徽因先生在文学、建筑、美术领域的卓越成就。这部《林徽因集》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是喜爱林徽因,喜爱文学、建筑的读者不可多得的好读本。《林徽因集》的出版耗时多年,得到了梁思成、林徽因家属及许多单位、个人的大力支持;它的出版,是对国内林徽因作品出版乱象的一次正本清源,也是对广大读者、研究者的一个庄重、严肃的交代。
  


  

内容简介

  《林徽因集 小说 戏剧 翻译 书信》系《林徽因集》之一种,收有迄今可以找到的林徽因小说、戏剧、翻译领域的全部及迄今可以发表的林徽因书信全部,注释详尽,校勘严谨。书信部分更有大批内容曝光,其中英文书信均载入英文原文与译文对照,林长民致林徽因书信及林徽因批注、徐志摩致林徽因书信手迹等也将第1次面世。
  林集正文包括前插数百幅林徽因原版影像、林徽因手迹均高清印制,整书布脊精装,集阅读价值、研究价值、收藏价值于一体。

作者简介

  林徽因,(1904—1955),女,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出生于浙江杭州。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建筑师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

  梁从诫,
(1932-2010),男,祖籍广东新会,出生于北京市。祖父梁启超,父亲梁思成,母亲林徽因。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中国文化书院·绿色文化分院)创办人、会长。1999年,获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和香港地球之友颁发的“地球奖”,以及国家林业局颁发的“大熊猫奖”。2010年10月28日下午4时,在北京病逝,享年79岁。

内页插图

目录

小 说

九十九度中
钟绿
--模影零篇之一
吉公
--模影零篇之二
文珍
--模影零篇之三
绣绣
--模影零篇之四
戏 剧
梅真同他们
[四幕剧]
翻 译
夜莺与玫瑰
--奥司克魏尔德神话
书 信
致胡适 一九二七年二月六日
致胡适 一九二七年三月十五日
致胡适 一九三一年十一月三日
致胡适 一九三一年十一月
致胡适 一九三二年一月一日
致胡适 一九三二年一月一日
致胡适 一九三二年春
致胡适 一九三二年六月十四日
致沈从文 一九三三年十一月中旬
致沈从文 一九三四年二月二十七日
致沈从文 一九三五年十一月下旬
致沈从文 一九三七年十月
致沈从文 一九三七年十一月九日至十日
致沈从文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九日
致沈从文 一九三八年春
致张兆和 一九四九年一月三十日
附:张兆和致林徽因、梁思成 一九四九年二月二日
致梁思庄 一九三六年夏
致梁再冰 一九三七年七月
致梁再冰 一九四一年六月
致朱光潜 一九三七年
致费正清、费慰梅 一九三五年八月
致费慰梅 一九三五年九月七日
致费慰梅 一九三五年十月
致费慰梅、费正清 一九三五年十一月至十二月间
致费慰梅、费正清 一九三六年一月四日
致费慰梅、费正清 一九三六年一月二十九日
致费慰梅 一九三六年五月七日
致费慰梅 一九三六年五月二十九日
致费慰梅 一九三六年六月三日
致费慰梅 一九三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致费慰梅、费正清 一九三八年三月二日
致费慰梅、费正清 一九三九年四月十四日
致费慰梅、费正清 一九四○年九月二十日
致费慰梅、费正清 一九四○年十一月
致费慰梅、费正清 一九四一年八月十一日
致费正清 一九四三年六月十八日
致费正清 一九四六年一月
致费慰梅 一九四六年二月二十八日
致费正清 一九四七年二月一日
致费慰梅 一九四七年十一月十日
致费慰梅 一九四七年十月四日
致费慰梅 一九四七年十二月二十日
致费慰梅、费正清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八日至十二月八日
致傅斯年 一九四二年十月五日
附:傅斯年致朱家骅 一九四二年四月十八日
致金岳霖 一九四三年十一月下旬
致梁思成 一九五三年三月十二日
致梁思成 一九五三年三月十七日
附:林长民致林徽因 一九一二年十二月十九日
附:林长民致林徽因 一九一三年(约)
附:林长民致林徽因 一九一三年五月二十九日
附:林长民致林徽因 一九一三年七月十三日
附:林长民致林徽因 一九一六年四月八日
附:林长民致林徽因 一九一六年四月十九日
附:林长民致林徽因 一九一六年五月五日
附:林长民致林徽因 一九一七年八月八日
附:林长民致林徽因 一九一七年八月八日
附:林长民致林徽因 一九一七年八月十五日
附:林长民致林徽因 一九一七年八月十五日
附:林长民致林徽因 一九一八年四月十六日
附:林长民致林徽因 一九一八年四月
附:林长民致林徽因 一九一八年五月十九日
附:林长民致林徽因 一九二○年三月三日
附:林长民致林徽因 一九二一年八月二十四日
附:林长民致林徽因 一九二一年八月二十五日
附:林长民致林徽因 一九二一年八月三十一日
附:徐志摩致林徽因 一九三一年七月七日
跋 方晶

精彩书摘

  Feb, 28th 1946
  Kunming
  staying with Chang Shiro to Mar, 2
  Dearest Wilma,
  ...[1]此处有删节。I am at last again in Kunming, of the three things I came here for, one at least has been thoroughly realized, as you know, I came here to have a good opportunity to become well, then I came to see the uniquely glorious lights and colors of this sun-soaked wind-teased and flower-filled city and lastly, and not least , I came not only to see again but to communicate with my old friends, the first two objectives were not yet realized, since I am still as sick as, and even less well than when I was in Chongqing, and have been confined to bed ever since my arrival. But of the last, I do now enjoy more than ever, when I had hoped that I would be able to enjoy, but even the most extravagant hopes I had entertained when I was alone in Lichuang and he compared with the real and over-whelming delightful experience of these days.
  It took 11 days to get all sorts of odd information of both the lives progressing along under to special circumstances of Kunming and the lives lived in their inevitable pattern in Li-chuang community straightened out for the convenience of the conversing friends now at last meet and gather here, the old bridge of deep mutual love and understanding set up and expanded in less time than any of us has expected it to take. In two days or so, we know very perfectly where each of us has been emotionally and intellectively.
  Views on national political situations, family economics, persons and societies, in and out of wars in general, were freely discussed and none of us has difficulty understanding how each of us come to feel and think that way. Even when the conversations were most ramble, there is always between the several of us that soothing flow of limpid current of mutual confidence and interest, not to say the added new gratification and fresh stimulations which are the result of this sudden coming together at an eventful time.
  ...[1]此处有删节。Not until this time was I aware of the delights of ancient (say TANG or Sung,)poets who had lacked means to travel suddenly encountered their friends en route to their meager official poets here and there in a little inn, or on the same river in boats, or in a temple with monks as their hosts. How they had poured out their souls to each other in their long talks!
  Our age may be different from theirs, but our meeting this time has many similar points, we have all aged greatly, gone through peculiar form of poverty and sicknesses endured long war and poor communications and are now apprehending great national stifles, and a difficult future.
  Besides, we meet at a place distanct from our home and where we were compelled to live by circumstances and not by choice, the longing for going back to the place where we spent are happiest times are somewhat like the Tang people for their 长安[1]此处原文系中文。, and Sung people for their 汴京[2]此处原文系中文。, we are torn and shattered, we emerged through various trials with new integrity good ,bad or indifferent; we have not only tasted life, but have been tested by its grimness and hardship; We loose much of our health though none of our faith, we know now certain enjoyment of life and suffering are one.
  ...[3]此处有删节。How am I to describe it all!!! Everything that is most beautiful standing sentry all around the garden, up in the clear blue sky and down below the cliffs and beyond to where the hills are. ...[4]此处有删节。This is my tenth day in this new house. I have already grown so used to this place that now I have lost the urge to describe to you the variety of furniture, the ingeniousness furnishing in this room, the room is so spacious and the window so large that is has the effect of early Gordon Greig stage design. Even the sun light in the afternoon seemed to have obeyed his instruction by coming through the window in a certain illusive manner with splashes of fraint morning shadows thrown on the ceiling by the swaying branches outside. [5]本部分文字系林徽因对张奚若为她安排居住的唐家花园的描述。
  If only Lao-chin and I would invent dialogue to suit, it could have been a part of a masterpiece of a drama. I am sure. But he sat at present at a little round table with his back against the light and myself (hat on as usual), and intent on his writing.
  ...The height and whatever it is that is so trying to me, made me so short breathed that often I felt like one who had just run for many miles. I had to be ever so much more quiet than when I was down in Sichuan, In order to give myself the rest I need. Since I am not allowed to talk at all, then I manage to have a little more than allowed my ration. This so called “conversation” is often slack and broken and really not doing justice to this setting, but then such is life.
  Kunming is still being Kunming, and this garden knows its own charms. The only questions remained be myself which is unfortunately still too cock-eyed in health and spirit. ...[1]此处有删节。I am mostly alone, very quiet and getting a good deal of rest...[2]此处有删节。
  All my love to you and J.
  Phyllis
  [译文]
  最亲爱的慰梅:
  我终于又来到了昆明!我来这里是为了三件事,至少有一件总算彻底实现了。你知道,我是为了把病治好而来的,其次,是来看看这个天气晴朗、熏风和畅、遍地鲜花、五光十色的城市。最后但并非最不关重要的,是和我的老朋友们相聚,好好聊聊。前两个目的还未实现,因为我的病情并未好转,甚至比在重庆时更厉害了——一到昆明我就卧床不起。但最后一件我的享受远远超过了我的预想。这次重逢所带给我的由衷的喜悦,甚至超过了我一个人在李庄时最大的奢望。我们用了十一天才把在昆明和在李庄这种特殊境遇下大家生活中的各种琐碎的情况弄清楚,以便现在在我这里相聚的朋友的谈话能进行下去。但是那种使我们得以相互沟通的深切的爱和理解却比所有的人所预期的都更快地重建起来。两天左右,我们就完全知道了每个人的感情和学术近况。我们自由地讨论着对国家的政治形势、家庭经济、战争中沉浮的人物和团体,很容易理解彼此对那些事为什么会有那样的感觉和想法。即使谈话漫无边际,几个人之间也情投意合,充溢着相互信任的暖流,在这个多事之秋的突然相聚,又使大家满怀感激和兴奋……
  直到此时我才明白,当那些缺少旅行工具的唐宋时代的诗人们在遭贬谪的路上,突然在什么小客栈或小船中或某处由和尚款待的庙里和朋友不期而遇时的那种欢乐,他们又会怎样地在长谈中推心置腹!
  我们的时代也许和他们不同,可这次相聚却很相似。我们都老了,都有过贫病交加的经历,忍受了漫长的战争和音信的隔绝,现在又面对着伟大的民族奋起和艰难的未来。
  此外,我们是在远离故土,在一个因形势所迫而不得不住下来的地方相聚的。渴望回到我们曾度过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的地方,就如同唐朝人思念长安、宋朝人思念汴京一样。我们遍体鳞伤,经过惨痛的煎熬,使我们身上出现了或好或坏或别的什么新品质。我们不仅体验了生活,也受到了艰辛生活的考验。我们的身体受到严重损伤,但我们的信念如故。现在我们深信,生活中的苦与乐其实是一回事。
  ……我该如何描述啊!所有最美丽的东西都在守护着这个花园,如洗的碧空、近处的岩石和远处的山峦……这是我在这所新房子里的第十天。我已经适宜待在这里,以致我失去了向你描述房间里各样家具和精巧陈设的冲动。这房间宽敞、窗户很大,使它有一种如戈登?克雷早期舞台设计的效果。甚至午后的阳光也像是听从他的安排,幻觉般地让窗外摇曳的桉树枝丫把它们缓缓移动的影子映洒在天花板上!
  如果我和老金能创作出合适的台词,我敢说这真能成为一出精彩戏剧的布景。但是此刻他正背着光线和我,像往常一样戴着他的遮阳帽,坐在一个小圆桌旁专心写作。
  这里的海拔或是什么别的对我非常不利,弄得我喘不过气来,常觉得好像刚刚跑了几英里。所以我只能比在李庄时还更多地静养。他们不让我多说话,尽管我还有不少话要说。可是这样的“谈话”真有点辜负了那布景。
  昆明永远那样美,不论是晴天还是下雨。我窗外的景色在雷雨前后显得特别动人。在雨中,房间里有一种难以言状的浪漫氛围——天空和大地突然一起暗了下来,一个人在一个外面有个寂静的大花园的冷清的屋子里。这是一个人一生也忘不了的……
  爱你和正清。
  菲丽丝
  一九四六年二月二十八日
  ……

前言/序言

  建筑家的眼睛 诗人的心灵(代序)
  梁从诫
  一座低低的石墓,默默地隐在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陵园一个僻静的角落里。墓碑上的姓名,在那连死者都不能不呻吟的年月中被人毁去了,只留下一方已经黯淡缺损,但总算幸存下来了的汉白玉,上面镌刻着一簇有着浓厚的民族韵味,丰满而又秀丽的花圈。偶来的凭吊者很少会知道,这花圈原是为天安门前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的,是那碑座上雕饰的一个刻样。一九五五年,它被移放到这座墓前,作为一篇无言的墓志,纪念着它的创作者,墓的主人:女建筑学家和诗人林徽因。
  林徽因(早年写作徽音)一九○四年生于福建闽侯一个官僚知识分子家庭。童年时全家迁居北京。当还是一位少女的时候,她在文学和艺术方面的敏感和能力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一九二○年,林徽因随父亲去英国。一年后回国时,这个中国女中学生典雅的英语和对英国文学的修养曾使她的英国教师们称赞不已,而她那热情的性格和长于审美的气质也吸引了不少比她年长的新文学界朋友。在英国期间,由于一位同窗英国姑娘的影响,她开始对建筑艺术发生兴趣。
  二十年代初,林徽因结识了著名的维新派政论家、学者梁启超先生的长子,当时的清华学生梁思成。在这两个年轻的艺术爱好者之间,很快就建立起了亲密的友情。不久,他们先后来到美国,就读于宾州大学,并共同决定要以建筑学为终生事业。由于当时这所大学的建筑系不收女生,林徽因只得入该校美术学院,但选修的主要却是建筑系的课程。一九二七年,她以学士学位毕业于美术学院;同年,梁思成获得建筑系硕士学位。此后,她又转入著名的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在G.P.贝克教授的工作室中学习舞台美术设计,成为我国第一位在国外学习舞美的学生。一九二八年,这一对新婚的同行回到了祖国。
  虽然人们常常把林徽因说成是一位诗人、文学家,但实际上,从整个一生来说,文学创作并不是她的主要事业。三十年代,在梁思成作为一个年轻、热情的建筑学家所进行的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开创性的科学研究活动中,林徽因始终是他最密切、最得力的合作者之一。她不仅陪同梁思成多次参加了对河北、山西等地古代建筑的野外调查旅行,而且还同梁思成合作或单独撰写了调查报告多篇,发表在专门的学术刊物——《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上。它们至今仍被这个行业的专家们认为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她为我国古代建筑技术的重要工具书《清式营造则例》所写的“绪论”,可以说已成为这个领域中所有研究者必读的文献了。
  然而,严肃而又十分专门的科学研究工作并没有限制林徽因文学家的气质。相反,这两个方面在她身上总是自然结合、相得益彰的。她所写的学术报告独具一格,不仅有着严谨的科学性和技术性内容,而且总是以奔放的热情,把她对祖国古代匠师在建筑技术和艺术方面精湛的创造的敬佩和赞美,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达出来,使这些报告的许多段落读起来竟像是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散文作品。
  也是在三十年代,林徽因在学术研究活动之外,开始发表了一些文学作品,包括中、短篇小说,剧本,散文和诗。数量虽然不多,却引起了读者相当的反响。
  虽然出身于旧式的上层家庭并生活于优裕的环境,但可贵的是,林徽因确实表现出某种突破自身局限的倾向。她早期的几篇文学作品,如小说《九十九度中》,散文《窗子以外》、《吉公》和未完成的多幕剧《梅真同他们》等,从一个侧面分明地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的阶级分野以及由此而来的各个领域中的矛盾和斗争。尽管她所表现的主题和人物同当时真正严酷的社会现实和矛盾的焦点还有着很大的距离,但从中却可以看出她对自己“窗子”以外的生活的探索和追求。她的感情也是分明的:一切同情都在被压迫、被损害的弱者的一边,而对那些权势者,不论是“旧派”的还是“洋派”的,即或是以“文化人”面目出现的也罢,都投之以直率的敌意和鄙薄。她个人的生活背景,使她对后者的揭露和批判,虽然还谈不上有革命的含义,却表现了一种特有的深刻性和说服力。而且,也许正因为她不是出自对某种政治伦理的概念化的追求,反而使她所表达的爱和憎显得格外真诚而自然。这一切,使她的这一部分作品完全不能同被有些人讥为“客厅文学”的那类东西相提并论。
  同样难得的是,以林徽因那样的社会处境,却能够相当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同广大劳动人民之间的隔膜,孕育着一种要走向人民的愿望。多次在华北农村地区进行的古建筑野外调查,使她有机会亲眼看到当时那些偏僻农村中困苦的生活,多少体会到劳动者的艰辛、质朴和憨厚。她对他们充满了同情,但又发觉自己同他们之间有着一道她在当时还不能理解也无法逾越的无形的墙,于是写下了以这种矛盾心情为基调的散文《窗子以外》。
  林徽因曾以诗闻名于当时的文学界。但她的诗却和上面谈到的其它作品有所不同。如果说,她通过自己的小说、剧本和散文,是有意识地要对当时她所观察到的社会现实有所反映的话,那么,她的早期诗作,除少数几首曾表露了对民族命运所怀的忧患感和深沉的爱国心之外,更多地却是以个人情绪的起伏和波澜为主题的,探索着生活和爱的哲理;是一种恬静生活中内向的精神发掘,因而其社会意义不如前一类作品那样显著,题材也显得比较狭窄。她的诗之所以受到一些读者的赞赏,主要是因为诗中所流露的情感的真挚、细密和纯净,以及在表现形式上和手法上的清新和完美。她在诗中所用的语言,明快而隽永,常能准确、生动地捕捉和描绘出瞬息即逝的意境的幻动和思绪的微妙变化,并有着鲜明的韵律性。特别是在她自己朗读的时候,常常像是一首首隐去了曲谱的动听的歌。她的诗,又长于用写景的手法来抒情。尤其具有特色的是,她对中国古代建筑的了解、热爱和她在美术方面的修养,常常使她的作品中出现对建筑形象和色彩的描绘,或以之作为文学上的比喻。例如,在她的诗《深笑》中,人们就可以读到这样的句子:
  是谁笑成这百层塔高耸,
  让不知名鸟雀来盘旋?是谁
  笑成这万千个风铃的转动,
  从每一层琉璃的檐边
  ?摇上
  云天?
  在写于抗日战争初期的《昆明即景》中,她曾把当地民居底楼高八尺、二层高七尺的典型制式也纳入了自己的诗句:
  那上七下八临街的矮楼,
  ?半藏着,半挺着,立在街头,
  瓦覆着它,窗开一条缝,
  夕阳染红它,如写下古远的梦。
  …………
  这一切,使她的诗别具一格,在我国白话诗的园地里,走了一条旁人没有走过的路。
  同他们那个时代的大多数留学生一样,林徽因虽然在国外留学多年,却有着强烈的民族感情。她和梁思成在美国攻读建筑学期间,读到的是欧洲建筑史:古希腊、罗马建筑的遗迹,西欧哥特式、罗柯柯式的宫宇、教堂,几乎每一处拱门、每一根石柱,都有着详尽的记载和分析;而中国建筑,那无数古朴的寺庙、辉煌的宫殿,在西方建筑界眼中,却像是不存在一样。对中国古建筑稍微认真一点的论述,甚至要到日本学者的著作中去寻找!这种情况,正是激励他们立志用现代科学技术的观念来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基本的推动力。然而,当这项事业刚刚开始不久,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就踏遍了我国华北的大片土地,他们的研究工作被迫中断了。一九三七年七月,当日寇的炮火在卢沟桥畔响起的时候,林徽因正和梁思成在山西五台山地区进行野外调查。当他们由于在深山里发现了国内最古老的一座木结构建筑——建于唐代的佛光寺大殿而欣喜万分的时候,却传来了战争爆发的可怕消息。由于正太铁路已不通,他们历尽艰辛才辗转回到日军已兵临城下的北平。这时,林徽因曾用大而整齐的字体给正随亲戚在外地过暑假的八岁的女儿写信说:“如果日本人要来占北平,我们都愿意打仗。我觉得现在我们做中国人应该要顶勇敢,什么都不怕,不怕打仗,更不怕日本人,要什么都顶有决心方好。”
  此后不久,林徽因、梁思成便全家离开了已经沦陷的北平,跋涉数千里,迁到了昆明。在途经长沙时,日寇的飞机曾把他们的住处炸成一片瓦砾,全家人仅以身免。一九四一年冬,他们又从昆明迁到了四川宜宾附近一个偏远的江村。
  八年抗战,艰难的生活、飞腾的物价、日寇的空袭、不断的“逃难”、越来越差的生活条件,使林徽因肺病复发。从一九四一年起,她就经常发烧卧床,从此再没有享受过健康人的欢乐。然而这一切,都没有能遏止住她在精神上的创造活动。这个时期,她基本上已经无暇从事认真的文学创作了。在这方面,除了若干诗稿之外,已没有什么重要的作品。但是,战时“大后方”知识分子艰苦的生活,同社会现实更多的接触和更深的了解,对战局的忧虑以及个人的病痛,已使林徽因的精神面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反映在她的诗稿中,三十年代那种安逸、婉约的格调已不多见,而开始发出某种悲怆、沉郁,甚至是苦涩的音响;诗中也不再限于捉摸个人心绪的沉浮变幻,而渐渐出现了更多尖锐的社会乃至政治主题。为哀悼在与日寇空战中捐躯的弟弟而写的诗稿《哭三弟恒》和鞭笞恶劣的社会风气对年轻知识分子心灵的侵蚀的长诗《刺耳的悲歌》(已佚),表现了她创作思想的这种转变。
  这个时期,学术上的研究和创作活动在林徽因的生活中有着更加重要的地位。她在疾病的折磨下,在那穷乡僻壤几乎不蔽风雨的几间农舍里,常常是伴着如豆的菜籽油灯光,用了几年时间,帮助梁思成反复修改并最后完成了《中国建筑史》这部重要著作的初稿和用英文撰写的《中国建筑史图录》稿,初步实现了他们早在学生时代就已怀有的学术宿愿。除了她身边的亲人和最接近的合作者之外,也许没有人会知道,林徽因为了这两部著作曾贡献了多少心血,在自己的健康方面,又做出了多大的牺牲。
  一九四六年夏,梁思成应聘到清华大学主持建筑系的创建工作,林徽因终于回到了她在八年战乱中所日夜思念的北平。然而,她却无可奈何地发现,曾经成为她创作基调的那种战前闲逸的生活,同她自己的青春和健康一道,都已成为往日的回忆而不能再现了。这时,她同中国人民大革命的洪流仍是隔膜的,但对于旧政权的腐败和帝国主义的压迫,却已有了切身的感受。多年忧患的生活和长期卧病,曾使她产生过相当灰暗的情绪,并写了一些调子低沉的短诗。然而,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她一再谢绝了外国朋友的邀请,不肯到美国去长期疗养,而宁愿留国内,同自己的同胞共命运。解放前夕,她曾在朋友们面前激动地表示过:深信一个有爱国心的中国知识分子,是不会也不该选择这样的时机离开祖国的。也许多少有点偏激吧,她对于不信奉这个原则的人,始终是不能理解也不肯原谅的。
  一九四九年初,林徽因所住的清华园已经解放了,而解放大军对北平的包围正紧。林徽因和梁思成一样,不仅为城内亲友、百姓的安危而日夜担心,而且一想到这座举世无双的文化古都,城内那无数辉煌的古代宫殿庙宇,可能即将毁于攻城的战火时,就忧心如焚,几乎夜不能寐了。就在这时,一天,突然有两位解放军来到家中求见,在大吃一惊的梁思成面前摊开了一幅大比例的北平军用地图,请他用红笔圈出一切重要的文物古迹的位置,以便在大军万一被迫攻城时尽一切可能予以保护……这生平第一次同解放军的直接接触,使这一对以中国古建筑为第二生命的夫妻激动得热泪盈眶,而几乎在一夜之间,就消除了他们对共产党的一切疑虑,从此便把自己的命运同新中国凝在了一起。
  解放以后,林徽因的病势虽更加沉重,但她却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以极大的热忱,忘我地投入到人民共和国的经济、文化建设事业。她被聘为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北京市人民政府任命她为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不久,又被选为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她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病痛的折磨,认真地参加了首都的城市规划工作,和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同志们一道,提出了很有远见的总体规划草案;她还以极大的科学勇气和对人民、对历史负责的精神,抵制了当时来自各方面,包括来自“外国专家”的许多武断的、错误的意见,力主保存北京古城面貌,反对拆毁城墙、城楼和某些重要古建筑物,提出了修建“城上公园”的新颖设想;她十分关心供普通劳动者居住的小型住宅的合理设计问题,为建筑系研究生开了专题课,亲自做出了多种设计方案;她热心于北京传统手工艺的复兴,应工艺美术界一些同志的邀请,扶病来到当时濒临停业的景泰蓝、烧瓷等工艺工场调查研究,熟悉生产程序,为这些工艺品设计了一批具有民族风格而又便于制作的新式图案并亲自参与试制,同时还热情地为工艺美术学院培养研究生。她还热心于文化普及工作,在百忙中曾为《新观察》等刊物写了一系列介绍我国古建筑的通俗性文章。常常为此在病榻上就着一块小画板写作到深夜。
  建国后不久,林徽因和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几位教师一道,接受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设计国徽图案的光荣任务。连续几个月,她把自己的全部热情都倾入了这件工作,呕心沥血,一次次地参与修改设计,又一次次带病亲自和同事们一起把图纸送到中南海,请周总理等领导同志审查、提意见,直到方案最后确定。在讨论国徽图案的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上,林徽因被特邀列席。当她亲眼看到在毛主席的提议下,全体代表以起立方式一致通过了她所参与设计的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国徽图案时,禁不住流下了激动的热泪。而这时,她已经病弱到几乎不能从座椅上站起来了。
  这以后,林徽因又参加了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和修建工作,并承担了为碑座设计饰纹和花圈浮雕图案的任务。她凭自己对中国古代雕刻纹饰方面的深刻了解和工艺美术方面的素养,十分出色地完成了这一创作。同时,她也耗尽了自己的最后一分精力,以致没有能亲眼看到这座历史性建筑物的落成。
  熟悉林徽因的人还不会忘记,在从事上述这些工作的同时,她又是一个多么热心于培养、引导青年的人。常常一连几个小时为他们讲课,同他们交换意见、谈话,全然不顾自己已是一个多么衰弱的病人。为了启发后学者,她不仅贡献着自己的学识,也贡献了那仅有的一点健康。
  一九五五年四月,林徽因教授终因久病医治无效而与世长辞了,终年只有五十一岁。虽然她参加人民的革命工作只有短短的五年时间,但由于她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人民给了她以很高的荣誉,遗体被安葬在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中。
  作为一个文学、艺术家,林徽因是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由于她对中国和西方传统文化、艺术的广博知识和深厚的修养,她总是孜孜不倦地探求怎样吸取其中最优秀的成分以表现现代的、民族的题材与风格。她的作品,无论是文学方面的,还是建筑或造型艺术方面的,都明显地表现出她在这种探索中所做出的可贵努力。民族的形式已成为她在艺术风格上的一个鲜明特色。她发表过的文学作品虽然不多,但它们在一个时期中,对于我国白话散文和诗歌,在形式、韵律、风格和技巧方面是有一定影响的。可惜的是,现在所能收集到的,仅是她早期作品中的一小部分,而在她思想和艺术上更为成熟时期的许多诗稿、文稿,却再也没有可能同读者见面了。在那灾难性的十年中,它们也遭到了和她墓碑上的名字相同的噩运,毁失殆尽了。
  林徽因的一生,也可以说是不幸的。这样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被誉为“一代才女”的女性,在旧社会,潜力却从来没有得到过真正充分的发挥;而她最好的年华,又大半被消磨在动乱的生活和疾病之中了。直到解放后,她的知识和才干才第一次真正找到了施展的天地。时代的需要、对新中国的挚爱,在她身上激发出了令人感佩的创造热情。然而,她心中那曾经是炽烈的生命之火,却过早地燃到了尽头,“蜡炬成灰”,无可奈何地熄灭了。这使一切熟悉她、爱慕她的人都不能不感到深深的惋惜和悲哀。
  尽管如此,在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白话文学发展的道路上,林徽因毕竟还是留下了自己那明晰、轻盈的足迹;在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工作中,她也以开创者之一的身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特别是解放以后,她在建筑教育和美术创作中播出的种子和洒下的心血已开花结果,有的更已凝于历史的丰碑,获得了与人民共和国共存的殊荣。对于死者来说,这也应是具有深意的安慰了。

林徽因集:小说 戏剧 翻译 书信 序言:一位才女的多面人生 林徽因,这个名字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她不仅是卓越的建筑学家,更是备受瞩目的作家、诗人,她的才华横溢,如同一颗璀璨的宝石,在各个领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而《林徽因集:小说 戏剧 翻译 书信》正是她生命中不同侧面的生动写照。这套集子,以一种更为全面的视角,向我们展现了林徽因作为一位女性,一位创作者,一位思想者的多重魅力。我们在此精心编撰,意在呈现这位传奇女性最真挚、最丰富的情感世界与思想轨迹,让读者得以穿越时空的阻隔,与她进行一场深入心灵的对话。 一、 小说:情思的絮语,时代的剪影 在林徽因的文学创作中,小说占据了不可忽视的地位。虽然其数量不及诗歌,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细腻情感、敏锐观察以及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却足以引起读者的共鸣。这些小说,如同一幅幅精美的画卷,描绘了民国时期特定阶层的生活图景,也折射出那个时代女性的命运与挣扎。 她的笔触,总能精准地捕捉到人物内心最幽微的情绪。在《林徽因集:小说 戏剧 翻译 书信》的小说部分,我们会读到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或坚韧、或迷茫、或勇敢的女性形象。她们可能身处富裕的家庭,却面临着婚姻的束缚;她们可能接受了新式教育,却依然被传统观念所困扰。林徽因的叙事,并非简单地陈述事实,而是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让读者感同身受。她善于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将个人的情感体验与普遍的人类境遇巧妙地结合起来。 例如,在她的一些短篇小说中,我们能窥见一个特定时代的社会风貌:咖啡馆里的低语,交际场上的周旋,知识分子的理想与现实的碰撞。这些场景的描绘,既有艺术上的精致,又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她笔下的人物,并非脸谱化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个体。她们的喜怒哀乐,她们的爱恨纠葛,都真实而动人。 此外,林徽因的小说也常常流露出她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她笔下的情感关系,常常超越了简单的爱情叙事,而触及到更深层次的理解、牺牲与成长。字里行间,她对自由的向往,对独立的追求,对生命意义的探索,都在不经意间展现出来。这种对个体价值的关注,与她对社会变革的思考,形成了一种内在的联系。 《林徽因集:小说 戏剧 翻译 书信》中的小说部分,是理解林徽因作为一位观察者、思考者、以及情感丰富者的重要窗口。它们或许篇幅不长,却承载着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细腻的人生感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她内心世界的独特视角。 二、 戏剧:舞台上的悲欢,人生的写照 林徽因的戏剧创作,同样展现了她独特的艺术才华。虽然她留下的戏剧作品数量不多,但其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却不容小觑。这些作品,或取材于历史,或关注现实,都蕴含着作者对社会、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在《林徽因集:小说 戏剧 翻译 书信》的戏剧部分,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跌宕起伏的情节,更是人物内心的挣扎与碰撞。她笔下的戏剧人物,往往背负着沉重的命运,在时代的漩涡中,或抗争,或妥协,或选择牺牲。她用精练的语言,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她的戏剧,有时会以历史故事为蓝本,但却赋予了传统叙事以新的生命和意义。她关注的往往是历史事件中那些不为人知的个体命运,以及他们在宏大历史背景下的选择与困境。这种视角,使得她的戏剧作品具有了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 有时,她的戏剧也直面现实社会中的问题。她敏锐地捕捉到社会变革时期人们的精神困惑,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矛盾与冲突。她的人物,可能在爱情、事业、家庭之间摇摆不定,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艰难求生。林徽因以一种冷静而富有同情心的笔触,展现了这些人物的痛苦与挣扎,也引发了观众对自身命运的思考。 《林徽因集:小说 戏剧 翻译 书信》中的戏剧部分,也体现了林徽因在语言运用上的功力。她的台词精炼而富有张力,能够准确地传达人物的情感和思想。同时,她也善于通过情节的设置和人物的对话,来推动故事的发展,并逐渐揭示出作品的主题。 尽管林徽因的戏剧作品在数量上相对有限,但它们所展现出的艺术成就和思想深度,足以证明她在戏剧领域的才华。这些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那个时代社会图景和人性百态的独特视角。 三、 翻译:跨越文化的桥梁,智慧的传递 林徽因的翻译工作,是她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她连接中西文化、传递思想的重要方式。《林徽因集:小说 戏剧 翻译 书信》中的翻译部分,呈现了她对文学的热爱,以及她驾驭不同语言和风格的能力。 她的翻译,不仅仅是文字的转换,更是对原文精神的理解与再创作。她以严谨的态度,力求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展现出译文的艺术魅力。无论是小说、诗歌还是剧本,她都能够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找到最恰当的表达方式。 通过翻译,林徽因将许多西方优秀的文学作品介绍给中国读者,为当时的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她所翻译的作品,往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林徽因集:小说 戏剧 翻译 书信》中的翻译作品,也反映了她作为一位知识分子的广阔视野和文化担当。她不仅关注文学,更关注思想的交流与传播。通过翻译,她搭建起一座座跨越文化的桥梁,让中西方之间的思想碰撞得以更加深入和广泛。 她的翻译,也展现了她对语言的精妙把握。她能够准确地捕捉原文的语气、情感和节奏,并用汉语生动地再现出来。这种对语言的敏感度和驾驭能力,是她能够成为一位杰出翻译家的重要原因。 通过阅读林徽因的翻译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她作为一位文化使者的情怀,以及她对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的珍视。这部分内容,是理解她思想深度和文化贡献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 书信:情感的载体,思想的对话 在《林徽因集:小说 戏剧 翻译 书信》中,书信部分无疑是最具私人色彩、也最能触动人心的部分。这些信件,是林徽因与亲友、同事、以及她生命中重要人物之间情感交流的真实记录。它们如同一扇扇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她内心最真实的情感世界,以及她与那个时代其他杰出人物的交往细节。 在她的信件中,我们能感受到她作为一位妻子、一位母亲、一位朋友的热情与细腻。她对家人的关怀备至,对朋友的真挚情谊,都跃然纸上。这些书信,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也流露出她作为一个普通女性的情感需求和内心独白。 更重要的是,这些书信也承载了她丰富的思想内容。她与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等人的通信,不仅是日常生活中的交流,更是关于文学、艺术、建筑、以及人生哲学等问题的深入探讨。通过这些信件,我们可以看到她对于当时社会现实的关注,对于人生意义的追问,以及她独特的思想见解。 林徽因的信件,语言风格多样,或活泼俏皮,或深沉隽永。它们时而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与憧憬,时而又透露出对现实的忧虑与思考。这种情感与理性的交织,使得她的书信具有了独特的魅力。 《林徽因集:小说 戏剧 翻译 书信》中的书信部分,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更为立体、更为鲜活的林徽因形象。它让我们看到,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她不仅仅是一位才女,更是一位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女性。这些书信,是她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理解她人生轨迹和思想演变的绝佳材料。 结语:穿越时空的对话 《林徽因集:小说 戏剧 翻译 书信》的出版,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认识林徽因的全面而深入的平台。通过这些小说、戏剧、翻译作品以及书信,我们得以触摸到这位传奇女性复杂而丰富的人生,感受到她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她的小说,描绘了时代风貌,触及了女性命运;她的戏剧,展现了人性的悲欢,引人深思;她的翻译,沟通了中西文化,传递了智慧;而她的书信,则让我们近距离地感受她的情感,聆听她的心声。 这套集子,不仅仅是文学作品的汇集,更是林徽因生命轨迹的真实记录,是她思想火花的闪耀呈现。我们希望通过这套《林徽因集:小说 戏剧 翻译 书信》,能够让更多读者走进林徽因的世界,感受她的人格魅力,汲取她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并从中获得启示和力量。这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一次与伟大灵魂的亲近。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读《林徽因集:小说 戏剧 翻译 书信》,我本以为会是关于她那些更为人熟知的诗歌和建筑研究的集合,然而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另一番天地,是她生活中更为私密、更为动人的片段。小说的部分,她笔下的女性形象,或是独立自主,或是怀揣着不为人知的忧伤,她们的言谈举止,情感的波动,都带着那个时代的烙印,又闪烁着超越时代的智慧。读这些小说,仿佛在窥探着民国女性的内心世界,那些压抑的爱恋,对自由的渴望,以及在传统束缚下的挣扎。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个故事,女主角在面对婚姻和个人理想时的抉择,那种纠结和痛苦,写得如此真实,让人感同身受。她对细节的描摹也极其到位,一段对话,一个眼神,一个场景的渲染,都能勾勒出人物的性格和当时的氛围,让人身临其境。戏剧的部分,则展现了她更为宏大的叙事能力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无论是展现社会变革下的家庭变迁,还是个人命运的跌宕起伏,她都能用简洁而有力的笔触,勾勒出深刻的主题。我尤其对其中一出戏印象深刻,它探讨了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和精神追求,其中的台词充满了哲思,引人深思。这本书不仅仅是文学作品的堆砌,更是林徽因思想和情感的一面多棱镜,折射出她内心深处的丰富与复杂。

评分

初读《林徽因集:小说 戏剧 翻译 书信》,我并没有抱太高的期待,毕竟我一直认为她的主要成就集中在诗歌和建筑领域,那些“ ancillary”的作品可能只是她才情的附带产物。然而,这本书却给了我巨大的惊喜,它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林徽因更深邃内心世界的大门。她的小说,虽然不像某些名家那样跌宕起伏,却有着一种沉静的力量,将笔触深入到人性的细微之处。那些女性角色的内心独白,那种在时代洪流中的迷茫与坚守,都被她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尤其欣赏她对于生活细节的捕捉,一个眼神,一个场景,都能传递出丰富的情感信息。她的戏剧作品,虽然舞台化程度可能不如专业剧本,但其思想的锐利和对人物命运的关注,却足以引人深思。那些台词,既有时代的印记,又不乏深刻的哲学思考。而她所翻译的作品,更像是她个人品味和文化修养的直接体现,她能敏锐地捕捉到原作的灵魂,并用汉语将其重塑,赋予新的生命力。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立体、更完整的林徽因,她不仅是那个时代的“女神”,更是拥有着丰富情感和深刻思想的独立个体,她的才华,远不止于我们所熟知的那些。

评分

翻开《林徽因集:小说 戏剧 翻译 书信》,我以为会看到一些比较浅显或者不那么重要的作品,毕竟她的光芒大多集中在诗歌和建筑上。但事实证明,我的想法太片面了。她的小说,虽然篇幅不长,但构思精巧,人物刻画生动,很多细节的处理都极其到位,让人读来津津有味。我尤其欣赏她对于情感描写的细腻之处,那种不张扬却直击人心的力量,是很多作家难以企及的。比如其中一篇关于旧时女子婚姻的描写,那种压抑的情感和无奈的命运,读来让人心头一紧。再看她的戏剧作品,虽然可能不如专业剧本那样场面宏大,但其思想的深度和人物塑造的张力,却着实令人称道。她能用寥寥数笔勾勒出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深刻的社会矛盾,尤其是在对知识分子精神困境的探讨上,有着独到的见解。而翻译部分,则展现了她扎实的语言功底和对西方文学的深刻理解,她不是简单的转译,而是将原文的韵味和精髓,用汉语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这本书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林徽因更广阔的才华和更丰富的内心世界,她不仅仅是一个时代的符号,更是具有独立思考和创造力的艺术家。

评分

我一直以为林徽因是属于那个遥远的、充满诗意的时代,是梁思成身边那个才华横溢的伴侣,是“人间四月天”的化身。然而,这本《林徽因集:小说 戏剧 翻译 书信》却让我看到了她身上更为接地气、更为鲜活的一面。她的翻译作品,尤其是那些欧陆文学的片段,展现了她宽广的文化视野和对不同语言精妙之处的把握。读她的翻译,你能感受到那种跨越文化隔阂的敏感和细腻,仿佛她本人就曾在那异域的土地上生活过,体会过那里的风土人情。更让我惊喜的是她的书信部分。这些泛黄的纸页,承载了她与亲友、同事、学生的真实交流。信中的她,有时是充满温情的朋友,有时是严谨认真的学者,有时又是为生活琐事烦恼的普通人。她谈论生活中的点滴,对时事的看法,以及对艺术创作的感悟,都朴实而真挚。读她的信,如同与一位故友隔着时空对话,感受着她性格中的温暖、幽默和坚韧。特别是她与一些文化名家的往来信件,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不仅是思想的碰撞,更有深厚的友情和对彼此才华的欣赏,让人不禁为那个时代留下的深厚人文情怀而感慨。

评分

说实话,在拿到《林徽因集:小说 戏剧 翻译 书信》之前,我对她“小说、戏剧”这些领域的了解几乎为零。我对林徽因的印象,更多停留在她的诗歌和建筑成就上。所以,这次的阅读体验,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场惊喜的探索。她的小说,没有那种波澜壮阔的叙事,更多的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描绘,那种淡淡的忧伤,不易察觉的喜悦,被她写得入木三分。我特别喜欢她对女性心理的刻画,那种在社会规训下的自我认知,以及对独立人格的渴望,都写得非常到位。读她的短篇小说,就像在品一杯清茶,初尝微涩,回味甘甜,能咂摸出许许多多的滋味来。而戏剧部分,则让我看到了她不同于小说的那一面。她的剧本,有着更强的结构性和冲突感,在有限的空间里,她通过人物的对话和情节的推进,展现了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和人性挣扎。那些台词,既有时代的风骨,又不失现代的锐利。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林徽因,她不只是一个诗人,也不只是一个建筑家,她还是一个对人性有着深刻理解的艺术家,一个用文字描绘世界的灵魂。

评分

这部《林徽因集》是迄今最为完备、严谨、精致的林徽因作品全编,相当数量文稿、书信、照片首度曝光;三卷四册精装,全方位展现了林徽因先生在文学、建筑、美术领域的卓越成就。这部《林徽因集》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是喜爱林徽因,喜爱文学、建筑的读者不可多得的好读本。《林徽因集》的出版耗时多年,得到了梁思成、林徽因家属及许多单位、个人的大力支持;它的出版,是对国内林徽因作品出版乱象的一次正本清源,也是对广大读者、研究者的一个庄重、严肃的交代。

评分

东西不错物流也很快服务态度也很好下次还会再来。

评分

说无论自己阅读家人阅读,收藏还是送人都非常有面子的说,特别精美;各种十分美

评分

新书,对林徽因先生东西的总结,很喜欢的!

评分

很好的作品一看就是大师级的

评分

你才是那人间四月天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第一印象中,就可以你让别人看出你是什么样的人。所以多读书可以让人感觉你知书

评分

包装很精美快递员太度一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