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库·佛教书系·白马驮经:白马寺

华夏文库·佛教书系·白马驮经:白马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谷新春 著
图书标签:
  • 佛教
  • 白马寺
  • 华夏文库
  • 历史
  • 文化
  • 宗教
  • 中国佛教
  • 经典
  • 寺庙
  • 佛教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4848315
版次:1
商品编码:1165361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0-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白马寺是释迦牟尼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种下的第1颗种子,其后众多菩提道场出现在这片神州大地上,所以历来被中国佛教界尊称为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

内容简介

  自东汉明帝年间白马寺初立至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早期的寺院——白马寺已历经两千年的岁月洗礼。朝代的更替、佛法在中华大地传播过程中的几多阻碍,为白马寺增添了许多故事与传说。本书梳理了白马寺的历史沿革,并对白马寺的建筑布局、佛教造像、供器碑刻、日常法事活动、历代高僧大德等内容作了详细的介绍。

目录

一 释源祖庭,仁寿千年——白马寺的历史沿革
1 汉魏晋时期
2 北魏时期
3 隋唐时期
4 宋元时期
5 明清民国时期
6 1949年以后

二 洪钟托古刹,清梵送晨昏——白马寺的建筑布局
1 山门
2 天王殿
3 大佛殿
4 大雄殿
5 接引殿
6 清凉台、毗卢阁
7 齐云塔院
8 焚经台
9 泰国佛殿与印度佛殿

三 皇家造像缘至此,谁解其中味——白马寺佛教遣像、供器及碑刻
1 明代夹芝造像
2 明代泥塑造像
3 清代造像
4 现代造像
5 供器
6 碑碣、塔铭、石刻
7 墓地

四 朝参暮礼皆如此,在处皆通极乐城——白马寺法事活动
1 日常礼佛
2 重大节日
3 重大佛事

五 谁谓腾兰衣钵香,一花一草一枝禅——白马寺的高僧大德
1 汉魏晋高僧
2 南北朝高僧
3 唐代高僧
4 宋元高僧
5 明清高僧
6 近现代高僧

精彩书摘

  《白马驮经:白马寺·华夏文库佛教书系》:
  主要是慈宁宫大佛堂佛教文物,其中包括故宫东路某配殿里的各式家具和名人字画。在此前后,外交部副部长韩念龙带领各国使馆人员到河南参观,建议由河南省委提出修复报告并报总理批准。河南省委迅速行动,使得白马寺的修复工作紧锣密鼓开展起来。
  此次修复,由文化局负责成立领导班子,组织专门人士,前后进行了十年。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白马寺重现其规模。
  1973年10月,白马寺内成立汉魏故城文物保管所,主持寺院内日常工作,作为恢复寺院面貌的专门机构;11月,故宫文物全部移交白马寺汉魏故城文物保管所,保管所挑选出弥勒佛、三世佛、十八罗汉等佛像,分别置于寺院殿堂内。
  1979年6月1日,修葺一新的白马寺以新的面貌重启山门,对海内外游客开放。
  1984年,白马寺移交市宗教事务部门领导,由僧人自主管理,白马寺汉魏故城文物保管所对寺内文物进行监督和管理。
  1990年,白马寺扩建齐云塔院区,成为河南省第一座比丘尼道场。
  1992年,泰国内务部部长瓦塔纳先生和友人朝拜洛阳白马寺,捐给白马寺一尊高7.2米的铜质镀金卢舍那大佛,并出资与白马寺共同修建了泰式卢舍那大佛殿一座。
  2004年6月,印度前总理瓦杰帕伊访问白马寺时,萌生修建印度建筑风格佛殿的意愿。后经过温总理和印方总理的共同努力,承载着中印两国美好愿望的印度佛殿于2007年竣工。
  ……
白马驮经:白马寺 历史的回响,信仰的灯塔,文明的交汇 巍巍乎,洛阳城外,洛河之畔,千年古刹白马寺,静默地矗立着,如同一个饱经风霜的智者,诉说着中华文明与佛教文化交融的恢弘史诗。她是中国佛教的肇始之地,是印度佛法东渐的第一站,更是无数信徒心中神圣的净土,以及历史研究者探索古老智慧的宝库。本书《华夏文库·佛教书系·白马驮经:白马寺》,并非仅仅是一册简单的介绍,而是试图穿越时空的尘埃,深入挖掘白马寺那厚重而丰富的内涵,呈现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千年古刹。 一、 肇始的曙光:佛法东渐的传奇 白马寺的建立,是中国佛教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相传,在东汉明帝时期,中原王朝与西域的交往日渐频繁。梦中得见金光,明帝遣使西行求法。使者一行在西域有幸遇到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他们口诵经文,带来了佛陀的教诲,并用一匹驮载经书的白马,翻越千山万水,抵达了这片古老的土地。为了供奉和翻译佛经,明帝下诏修建了这座寺庙,并以驮经的白马之名,将其命名为“白马寺”。 这个故事,如同黎明的第一缕阳光,照亮了中华大地对佛教的认知。它不仅是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一种文化符号的象征。白马,不仅仅是一匹驮载的坐骑,更是跨越地域、沟通心灵的桥梁;经文,是智慧的结晶,是普度众生的法门。白马寺的建立,标志着佛教正式传入中国,开启了中华文化的新篇章。本书将详细梳理这一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考证相关史料,还原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以及对佛教传播的深远影响。我们将探讨汉代对外交流的开放性,佛教如何在中国这片土壤上生根发芽,以及早期翻译的佛经对中国文化思想带来的冲击和融合。 二、 建筑的述说:千年风雨的印记 白马寺的建筑群,本身就是一部凝固的历史。历经千年的兴衰更迭,几经毁坏与重建,如今的白马寺,依然保留着多代风格的建筑遗存,诉说着它不凡的命运。从山门、天王殿、大佛殿,到藏经阁、钟鼓楼,每一处砖瓦、每一根梁柱,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和历史的故事。 本书将带领读者,以细致入微的视角,品味白马寺的建筑艺术。我们将深入了解不同时期建筑风格的演变,从汉魏的古朴,到唐宋的雄浑,再到明清的精致,这些建筑上的差异,反映了不同时代的审美情趣、工艺水平以及佛教思想的发展。寺内的石窟造像、壁画、碑刻等艺术珍品,更是价值连城。例如,那历经风雨却依旧栩栩如生的壁画,以及雕刻精美的佛像,都蕴含着深厚的艺术造诣和宗教寓意。我们将对这些艺术瑰宝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解读,探讨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以及它们在佛教传播和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更为重要的是,本书将着重分析白马寺的整体布局和空间设计。寺庙的建筑布局,往往蕴含着深刻的佛教哲学思想。从入口到核心佛殿,从前院到后院,每一个区域的功能划分,都体现了佛教的修行次第和精神追求。我们将结合中国传统的建筑理念和佛教的宗派特点,解读白马寺的建筑语言,让读者在欣赏其宏伟壮丽的同时,也能体会其中蕴含的深邃哲理。 三、 文化的交响:中外文明的熔炉 白马寺不仅仅是一座宗教场所,更是中华文明与外来文明深度交融的见证。佛教的传入,不仅带来了新的宗教信仰,也带来了新的哲学思想、艺术形式、文学体裁,甚至对中国原有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伦理道德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书将深入剖析白马寺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我们将探讨早期佛教经典的翻译过程,这些翻译工作由中外僧侣共同完成,是语言学、文学学和宗教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些汉译佛经,不仅是佛教经典的载体,更是对中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和发展,对中国文学、哲学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同时,白马寺也孕育和传播了独特的佛教文化。从寺院的宗派传承,到僧侣的修行方式,再到节庆仪式的举办,这些都构成了白马寺独特的文化景观。本书将介绍白马寺历史上著名的僧侣高僧,他们的学说、著述以及对中国佛教发展所做的贡献。我们将探讨白马寺如何成为佛教研究的中心,如何吸引了来自各地的信徒和学者,如何成为佛教思想传播的重要枢纽。 更值得一提的是,白马寺见证了佛教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渗透和演变。佛教思想如何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死观、价值观,佛教艺术如何融入了中国绘画、雕塑、建筑等领域,佛教传说如何渗透到民间故事和文学作品中,这些都是本书将着力探讨的方面。白马寺,就像一座连接东西方的桥梁,它不仅承载了印度的佛法,也孕育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并由此进一步影响了东亚其他国家。 四、 智慧的传承:精神的灯塔 白马寺的意义,远不止于历史和文化。它更是精神信仰的寄托,是无数信徒寻求心灵慰藉和精神升华的场所。在浮躁的现代社会,白马寺依然是人们远离喧嚣、回归宁静、探寻生命意义的重要去处。 本书将关注白马寺的精神内涵。我们将解读寺内佛像的象征意义,探讨佛教经文的核心思想,以及历代高僧大德所倡导的修行方法。我们将努力呈现白马寺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成为人们的精神寄托,如何为社会提供伦理规范和人生智慧。 即便时过境迁,白马寺依然是重要的佛教道场,吸引着各方信徒前来参拜、学习。本书将关注当下白马寺的宗教活动和文化传承,展现其作为活态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我们将探讨白马寺如何在新时代继续发挥其精神引领作用,如何吸引年轻一代,如何将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结语 《华夏文库·佛教书系·白马驮经:白马寺》是一次深度探索,一次精神的朝圣,一次文化的追溯。它不只是一部关于寺庙的书,更是一部关于文明碰撞、智慧融合、信仰传承的史书。通过对白马寺历史、建筑、文化以及精神内涵的深入挖掘,本书旨在为读者呈现一个真实、立体、鲜活的千年古刹,让人们在感受其庄严与神圣的同时,也能领略其背后蕴含的深厚历史底蕴、灿烂文化成就以及不朽的精神力量。这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一次与古老智慧的心灵碰撞,一次对中华文明独特魅力的深刻体验。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总觉得,一本优秀的文化历史读物,最终应该能触动读者的内心,引发一些关于“永恒”与“变迁”的思考。白马寺千年不倒,见证了朝代的更迭、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这种历经沧桑而不朽的精神内核,是这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我期望作者的笔触能够捕捉到这种时间沉淀下来的独特韵味。它不应该只是冷冰冰的文字堆砌,而应该像一首深沉的散文诗,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一种庄严、宁静的力量,这种力量源自于对真理的坚守和对精神家园的构建。读完之后,我希望自己能对“信仰”二字,产生一种更深层次的敬畏与理解,仿佛自己也站在那古老的寺门前,沐浴着历史的光辉,聆听着梵音的回响,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阅读体验。

评分

《白马驮经:白马寺》这本书给我的感觉,简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虽然我没有直接阅读这本书,但光是它的名字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宗教的神秘色彩。我猜想,这本书一定深入挖掘了白马寺这座千年古刹的兴衰荣辱,那些关于佛教东传的传奇故事,那些高僧大德的足迹,想必都会被细致地描摹出来。我特别期待作者能用生动的笔触,还原出汉明帝时期,那位远道而来的印度僧侣,是如何将佛法智慧带入中土的壮阔图景。光是想象那匹白马驮着经卷缓步走入洛阳城的画面,就足以让人心潮澎湃,感受到信仰的力量是如何跨越千山万水,深深扎根于华夏文明的沃土之中的。这本书若能配上一些详实的文物考据和建筑细节,那无疑会是一部极具学术价值和人文情怀的佳作,让人在阅读中不仅能领略到佛教的哲学思辨,更能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在吸收外来文明时的博大胸襟。

评分

说实话,我对古代史,尤其是佛教传入史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很多书籍往往过于学术化,读起来晦涩难懂。如果这本《白马驮经:白马寺》能够以一种更贴近普通读者的叙事方式展开,那简直是太棒了。我设想作者会巧妙地穿插一些民间流传的故事和野史轶闻,让那些冰冷的史料变得鲜活起来。比如,围绕着白马寺的建立,必然有着许多宫廷秘闻和文臣武将的博弈,这些“人情味”的故事,远比纯粹的教义讲解更能吸引人。我希望作者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我们走过白马寺的每一座殿宇,每一块碑刻,去探寻那些被时光掩盖的细节,去感受历史的温度。这样的书,不应该只是供研究者把玩的工具书,而更应该成为一本能让大众走进历史、感悟信仰的“心灵地图”,让人在读完之后,能对“白马寺”这个符号产生更立体、更丰满的认知。

评分

从图书系列的归属来看,《华夏文库·佛教书系》这个定位,就说明了这本书的严谨性。我推测,这本书在史料的引用和考证上必然是下足了功夫的。尤其是在探讨“白马驮经”这一核心事件时,作者必然要面对不同史料之间的矛盾和空白,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权衡和解读这些历史疑点的。是采用了比较主流的观点,还是大胆地提出了新的见解?如果能看到详尽的注释和引文出处,那就更好了,这能让这本书的信服力大大增强。对我而言,阅读历史类书籍,最怕的就是那种信口开河、缺乏根据的论述。因此,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体现出学者严谨治学的态度,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下,是对每一个细节的精雕细琢,用无可辩驳的证据,来支撑起白马寺在中国佛教史上无可替代的地位。

评分

如果这本书仅仅停留在叙述白马寺的建立历史,那就显得格局小了。我更希望它能探讨白马寺作为一个文化枢纽,对周边区域和后世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比如,它如何影响了中原地区的宗教艺术风格?它与同时期其他佛教名刹之间是否存在着学术上的交流与竞争?再者,佛教传入中土后,必然经历了本土化的过程,白马寺作为“官办”的开端,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书中是否涉及到了译经工程的具体细节,那些在译场中默默无闻的僧侣和学者们的故事?这些关于文化融合与演变的内容,才是真正展现中华文明生命力的所在。我希望这本书能超越单纯的“寺庙志”,而成为一部展现文化交融与创新的“思想史”的切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