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丽莎白·泰勒(1932-2011) [Elizabeth Taylor]

伊丽莎白·泰勒(1932-2011) [Elizabeth Taylor]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史玉娟 著
图书标签:
  • 伊丽莎白·泰勒
  • 好莱坞黄金时代
  • 电影明星
  • 传记
  • 演员
  • 20世纪名人
  • 时尚偶像
  • 经典电影
  • 英国演员
  • 美国电影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哈尔滨出版社
ISBN:9787548407898
版次:1
商品编码:11656001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Elizabeth Taylor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伊丽莎白·泰勒(1932-2011)》是一本适合广大读者阅读的传记类图书。着重讲述了已故好莱坞著名女影星伊丽莎白·泰勒一生演艺事业的种种波折和个人生活的起起伏伏。向喜爱这位佳人的广大读者展现了一个不为人知的伊丽莎白·泰勒。
  读者通过阅读《伊丽莎白·泰勒(1932-2011)》能够使人们跨越时间的距离,接触到美丽而真实的一代影星。《伊丽莎白·泰勒(1932-2011)》还原了一个不同于大荧幕上明艳动人的伊丽莎白·泰勒,将其人生中原本存在的苦痛也公之于众,使读者更能理解她一生中所做的各种选择。

内容简介

  她被称为“世界头号美人”“好菜坞的常青树”,有一双漂亮的紫罗兰色眼睛。她也是具有好莱坞特色的女明星,从美貌、演技、身价、丑闻到失败的爱情,哪一样都堪称典范。
  她有过7个丈夫,结过8次婚。她一生共14次登上《人物》杂志封面,仅次于戴安娜王妃。她也是世界上第1位片酬达到百万美元的演员,她的名字本身就意味着大把金钱。
  她一生都在收集那些珍贵的宝石:33.19克拉的“克虏伯钻戒”、温莎公爵夫人的钻石胸针、俄皇公主的翡器、“拉佩雷吉纳珍珠”,以及著名的69.42克拉、珍珠形状的“伯顿·卡地亚钻石”。这种价值连城的珍宝不仅是她的喜爱,也像极了她本人:穷奢极欲,本质坚硬,光环恒久。
  《伊丽莎白·泰勒(1932-2011)》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清新流畅的文字,真实详尽地讲述了世界影坛上享有“好莱坞常青树”和“世界头号美人”美誉的女演员伊丽莎白·泰勒的人生经历,希望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泰勒和她的成长历程,并从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目录

第一章 上帝让她当演员
第二章 好莱坞童星
第三章 悄然枯萎的初恋
第四章 永远的朋友和情人
第五章 失败的豪门婚姻
第六章 有性无爱的婚姻
第七章 我们不能像普通人那样生活
第八章 性感与奢侈兼备的女人
第九章 《埃及艳后》和伯顿年代
第十章 从艺术明星到政治明星
第十一章 与建筑工人的婚姻
第十二章 一生的爱与善心

精彩书摘

  《伊丽莎白·泰勒(1932-2011)》:
  
  这时候的伊丽莎白·泰勒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仍旧是孤身一人。对于一个逐渐成熟的明星来说,几乎没有任何隐私可言。一举一动都暴露在聚光灯之下,一言一行都有记者的妙笔点染。伊丽莎白很想在家庭和摄影棚之外找到一块藏身之地,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感情港湾。这种意识在她全身流动,逐渐由朦胧变得清晰,她感到自己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滋生着对爱的渴求。最后,她明确地意识到:结婚,只有结婚,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才能找到依托情感的港湾。
  其实,她所效力的米高梅影片公司早就为她考虑婚姻问题了。作为处于青春期的银幕新秀来说,感情方面的事都是由电影公司一手操纵并保护的,因为这和公司的利益密切相关。于是,伊丽莎白的生活中出现了一个英俊的青年,他是米高梅影片公司特意为伊丽莎白挑选的。这个青年叫格林·戴维斯,毕业于举世闻名的美国西点军校,是全美橄榄球明星,人人皆知的“后卫先生”。
  那是一个微风习习的下午,在马里布一个米高梅的园地里,伊丽莎白·泰勒被突然出现的格林·戴维斯惊呆了。当时的戴维斯上身穿了一件红T恤,下身的牛仔裤非常合体,把他那运动员的体格完美地展现了出来。那张英俊的脸上,饱含着坦诚。那一双含笑的眼睛,温柔地看着伊丽莎白。一时间,伊丽莎白的心狂跳不止。那张完美的脸上,泛出了一片红晕。她觉得他是那样的熟悉与亲切。好久,她才回过神,对着格林·戴维斯轻轻笑了。这回,格林·戴维斯惊呆了。来之前,米高梅宣传部的休比和多丽丝·卡恩斯告诉过他伊丽莎白的美丽,他也对这位有名的年轻姑娘的容貌有所耳闻。但是见面后仍被她摄人的美丽深深吸引。“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看来并不只是适合形容东方美女。伊丽莎白美目一转,轻轻一笑,更有另一种迷人的味道,就像古代中国文人品菊饮酒,酒不醉人人自醉。格林·戴维斯这个在球场上叱咤风云的人物,深深地陷人了伊丽莎白用美丽与迷人编织的柔软的网中。而同时,伊丽莎白也被戴维斯那诚恳的脸、诱人的笑所迷惑了。在米高梅,她获得过许多男人赞赏的目光,那目光让她感到的只是满足,那种征服了别人的满足。而格林·戴维斯的目光,像一双无形的手,悄悄地拨动了她的心弦,让她悸动,让她欣喜。那被成熟的外表所掩盖的少女的温柔与羞涩,被这柔柔的目光慢慢地唤醒了。一层薄薄的朦胧而轻柔的雾在她心中升起。伊丽莎白觉得自己就在这仙雾中飘呀飘。田园里绿得可爱的草坪,让伊丽莎白觉得就是伴随着她在飘的乐曲。两颗年轻的心只那么轻轻一撞击,便闪出了耀眼的火花。伊丽莎白不再学动物叫了,画画的笔上渐渐有了灰尘。“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尽管人人都说伊丽莎白是如何如何漂亮,如何如何迷人,如何如何了不起,可是她仍担心自己打扮得不好,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她担心着衣服式样的新旧,担心着所搭配的色彩是否协调。她常对着镜子,一遍一遍地搭配着各种衣服。与格林·戴维斯相识后,她更注意打扮自己。常使她苦恼的是,面对一大堆衣服,她不知道该穿什么去见戴维斯。这件太大,显不出她迷人的胸部,那件颜色太亮眼,与他在一起显得不配……每每在这时,她便朝自己大发雷霆。待常与她在一起的替补演员玛乔丽‘狄洛劝得她安静下来,给了她最好的建议后,她穿戴好,站在镜子前,转身问狄洛小姐:“玛乔丽,这个表情行吗?…‘玛乔丽,我的头发前边留下一点,格林会喜欢吗?”“玛乔丽……”伊丽莎白害怕没人在身边。在拍摄《小妇人》时,一没她的戏,她便与格林·戴维斯待在一起。格林·戴维斯与萨拉·泰勒的第一次见面,便赢得了萨拉·泰勒的好感。他差不多成了他们家庭的一员。家庭烤肉野餐,也有格林的一份。让伊丽莎白感到不满足的是他们的约会,往往是和很多人在一起的。伊丽莎白这边有家人、公司的人员;格林·戴维斯这边有他的队友、朋友。虽然,在大家面前他们也表现得像一对情侣,可伊丽莎白总觉得缺少了点自由的感觉。爱情的来临,使伊丽莎白被压抑的性格得到了释放。那年夏天的8月26日,格林·戴维斯带着伊丽莎白到了洛杉矶,为的是让她观看一场橄榄球队的分组赛,在这场比赛中,格林·戴维斯的100码带球进攻创造了100秒8的纪录。虽然伊丽莎白并不懂得这一成绩的具体含义,然而,那些报纸杂志社记者追着采访格林·戴维斯的情景和稍后出现在媒体上的照片,都深深地感动了她。这是她与格林·戴维斯最难忘的一次约会。
  冥冥之中人的生命就好像有什么轨迹似的,并且这些轨迹是很难改变的。虽然伊丽莎白费了很大的劲,但最终她还是没能把格林·戴维斯留下来。战争使格林·戴维斯背井离乡,离开她去了朝鲜。临行前他把一只金色橄榄球——他的全美橄榄球奖,留给了她。伊丽莎白将这只橄榄球用项链挂在了自己的脖子上。他们含泪吻别。“我要等格林·戴维斯,到我十八九岁时我们就结婚。我拍完这部影片就去朝鲜看他,我要和他在一起。”尽管伊丽莎白的这些誓言是自己的肺腑之言,但对别人,也许并没有什么意义。伊丽莎白和格林·戴维斯是相配的一对,萨拉·泰勒也这么认为,然而后来分开这对鸳鸯的人,却正是萨拉·泰勒。
  ……
电影史上的永恒光辉:一部关于银幕传奇与时代变迁的深度剖析 书名:流光溢彩的年代:好莱坞黄金时代的幕后与台前 作者:[此处可填写真实的或虚构的资深影评人/电影史学家姓名] 出版社:[此处可填写真实的或虚构的权威出版社名称] ---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仅仅是回顾一部部经典电影的制作花絮,亦非简单地罗列某位巨星的生平轶事。它是一部宏大叙事下的电影文化史诗,旨在深入剖析二十世纪中叶,好莱坞黄金时代如何在全球文化、社会思潮与工业格局中崛起、鼎盛,并最终走向变革的复杂历程。我们将穿越“制片厂制度”的铁幕,探寻那些塑造了现代娱乐工业的权力结构、艺术创新与商业逻辑。 这部作品的叙事线索,将围绕几个核心主题展开,它们共同构筑了那个令人神往却又充满矛盾的电影时代: 第一部分:工业的缔造者——制片厂制度的兴衰与重塑 黄金时代的基石是强大的制片厂体系。本书将详细考察米高梅(MGM)、华纳兄弟(Warner Bros.)、派拉蒙(Paramount)等“五大”制片厂的运作模式。 A. 垂直整合的权力中枢: 我们将揭示制片厂如何通过垄断从电影制作、发行到影院放映的完整链条,实现对艺术表达的绝对控制。从选角到剧本的最终定稿,一切都服务于“工业化流水线”的效率。书中将收录大量来自行业内部人士的访谈记录(或根据史料还原的场景),描绘出制片人——如大卫·塞尔兹尼克、瑟尔·华纳——如何像工厂主一样调度明星和导演。 B. 明星系统的铸造厂: 明星并非自然产生,而是被精心“制造”出来的商品。本书将细致分析制片厂如何利用合同约束、严格的公共形象管理,甚至私人生活干预,来塑造公众心目中完美无瑕的银幕偶像。这种对形象的极致维护,既是商业成功的关键,也埋下了日后好莱坞“解放”的伏笔。 C. 时代洪流的冲击: 深入探讨1948年“派拉蒙案”对制片厂制度的颠覆性影响。这一里程碑式的反垄断判决,迫使制片厂剥离其院线业务,导致了好莱坞工业结构的根本性转变。本书将分析这一结构性变化如何为独立制片和新一代导演的崛起提供了空间。 第二部分:艺术的边界拓展——类型片的革新与社会议题的折射 好莱坞的成功在于其对类型片的精湛掌握,但黄金时代并非一成不变的重复。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聚焦于那些在既有框架内寻求突破的杰作。 A. 黑色电影的阴影: 详细探讨二战后兴起的黑色电影(Film Noir)如何成为时代焦虑的载体。从对战后男性气概的质疑,到对“蛇蝎美人”(Femme Fatale)形象的复杂描绘,黑色电影是对主流乐观主义的有力反讽。我们将剖析弗里茨·朗、比利·怀尔德等人在严格的审查制度下,如何巧妙地运用光影和对白,传递出深刻的社会批判信息。 B. 史诗巨制的诞生与技术竞赛: 随着电视的威胁日益增加,制片厂投入巨额资金制作宽银幕、立体声的宏大叙事。本书将分析《宾虚》、《埃及艳后》等超级制作背后的财务冒险、技术革新(如CinemaScope、Cinerama)以及这些制作对全球发行网络的影响。技术不再仅仅是辅助工具,它成为吸引观众重返影院的终极武器。 C. 审查制度与创意博弈: 深入研究海斯法典(Hays Code)的运作机制。法典如何干预了从亲吻时长到道德主题的方方面面?书中将呈现编剧和导演们为绕过或模糊化审查界限所采用的创造性“密码”,展示了在看似僵硬的规范下,艺术家的智慧和韧性。 第三部分:变革的先声——新一代创作者的崛起与经典时代的落幕 七十年代的来临,标志着好莱坞从制片厂的“家长式管理”向“作家电影”(Auteur Theory)的过渡。本书将聚焦于那些在旧秩序中成名,却最终成为新浪潮奠基人的关键人物。 A. 从童星到成熟演员的转型挑战: 探讨那些在制片厂体系中成名,并在体系瓦解后面临身份危机的演员群体。他们如何与自己被固化的公众形象抗争?他们如何通过选择挑战性的角色,争取导演的身份,或转向欧洲艺术电影,来实现艺术上的自我救赎和转型?这部分将细致入微地分析在转型过程中,个体魅力、商业价值与艺术追求之间的永恒张力。 B. 欧洲艺术电影的渗透: 剖析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等欧洲电影运动如何通过驻扎在罗马的派拉蒙、米高梅等美国工作室的欧洲分部,潜移默化地影响了美国本土的叙事手法和视觉语言。这种跨洋的文化交流,为美国本土的“新好莱坞”一代(如科波拉、斯皮尔伯格)提供了全新的创作视野。 C. 经典的遗产与解读: 结尾部分,本书将总结黄金时代留给后世的宝贵遗产——不仅是那些光彩夺目的胶片,更是其背后的工业精神和对人性主题的深刻挖掘。我们审视这些经典作品如何被后世的导演不断引用、解构和重塑,证明了它们超越时代的艺术生命力。 --- 阅读价值: 本书面向所有热爱经典电影、对工业史和文化史感兴趣的读者。它以扎实的史料为基础,辅以深刻的电影分析视角,力求还原一个真实、立体、充满激情与争议的好莱坞黄金时代。它不仅是研究电影史的必备参考书,更是一场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重温银幕魔力的文化之旅。它揭示了,在聚光灯之下,权力、艺术与梦想是如何交织、碰撞,最终铸就了我们今天所认知的电影世界的永恒光辉。

用户评价

评分

《伊丽莎白·泰勒(1932-2011)》这本书,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另一个时代的大门。我一直觉得,真正的伟大,不仅仅在于天赋,更在于一个人如何面对命运的安排,如何在顺境和逆境中保持自我。这本书恰恰展现了伊丽莎白·泰勒的这种伟大。从她幼年被星探发掘,到成为好莱坞最炙手可热的童星,再到成年后凭借精湛演技塑造出一个又一个经典角色,她的事业轨迹似乎是一帆风顺的。然而,书中细致地描绘了在光鲜亮丽的背后,她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以及她在青春期和转型期所经历的迷茫与挣扎。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电影评论和当时的媒体报道,让我得以一窥她是如何在不同类型的角色中磨砺演技,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自己的独特魅力。特别是她凭借《青楼艳妓》和《灵欲春宵》两次获得奥斯卡影后,书中对这两个角色的解析,不仅仅是停留在电影本身,更是挖掘了她对角色内心世界的深刻理解和突破自我的勇气。她不是一个被动接受命运的角色,而是一个主动去塑造自己人生的人。这本书让我深思,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是否还能像她那样,沉下心来去钻研一门技艺,去追求真正的艺术成就?这本书,值得我反复品读。

评分

《伊丽莎白·泰勒(1932-2011)》这本书,最令我着迷的,是它所展现出的那种鲜活的生命力。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泰勒那标志性的嗓音,看到她那双摄人心魄的紫色眼眸。作者在梳理她漫长而跌宕起伏的一生时,巧妙地将她的个人经历与那个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结合,使得整本书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时代的烙印。书中对她早期在米高梅的训练,以及如何在好莱坞的“工厂式”生产模式下,依然保持自己独立的艺术追求的描写,让我对她早期的敬业精神和艺术敏感度有了更深的认识。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在事业和情感上所经历的起伏,作者也毫不避讳地进行了深刻的剖析。那些关于她如何在新好莱坞浪潮中继续挑战自我,如何在一个日益变化的电影产业中寻找自己的位置,以及如何处理公众舆论和个人隐私之间的矛盾,都让我对她的坚韧和智慧充满了敬意。这本书不是一个简单的名人传记,而是一部关于成长、关于爱情、关于事业,以及关于如何在喧嚣世界中寻找内心平静的深刻探讨。它让我不禁思考,在追逐光环的道路上,我们是否也能像她一样,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我的坚持。

评分

拿到《伊丽莎白·泰勒(1932-2011)》这本书,我带着一种复杂的心情开始阅读。我一直认为,公众人物的生活,尤其是一位像伊丽莎白·泰勒这样备受瞩目的明星,往往被一层神秘的面纱所笼罩,而这层面纱,既是她荣耀的源泉,也是她困境的根源。这本书,并没有试图去揭开所有神秘,而是以一种更加人性的视角,去呈现她作为一个女人的多重面向。书中关于她作为母亲的描写,让我看到了一个柔软而充满母爱的泰勒,她如何平衡事业和家庭,如何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保护自己的孩子,这些细节让我倍感亲切。同时,书中对她作为一位社会活动家和慈善家的描绘,更是让我肃然起敬。她将自己巨大的影响力,投入到关爱那些被忽视的群体,特别是艾滋病患者,她的坚持和付出,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作者在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影像资料和采访片段,使得文字更加生动、真实,仿佛我置身于当时的场景之中,与她一同感受时代的变迁和人性的光辉。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女性,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以自己的方式,活出了璀璨而有意义的人生。

评分

《伊丽莎白·泰勒(1932-2011)》这本书,我拿到手后,便被它厚重的质感和精美的封面所吸引。坦白说,我并非一个狂热的影迷,对伊丽莎白·泰勒的了解,更多停留在她那几段戏剧性的婚姻,以及她美得令人窒息的早期电影形象。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却激起了我深入探索这位传奇女性一生的强烈欲望。从翻开第一页开始,我便感觉自己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她辉煌而又坎坷的银幕生涯之中。作者在叙述时,没有采用枯燥的流水账式记叙,而是将大量的史料、访谈、甚至是她本人的日记片段巧妙地穿插其中,使得文字充满了画面感和情感张力。我尤其被书中对她童年时期如何被母亲发掘,以及在好莱坞体制下如何一步步成长为巨星的描写所打动。那些早期的电影,如《玉女神驹》,在我脑海中重新鲜活起来,我仿佛看到了那个眼神清澈、笑容甜美的少女,是如何用她非凡的天赋征服了整个世界。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电影明星的传记,更像是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展现了20世纪好莱坞的黄金时代,以及在那光鲜背后,一个女人如何用尽全力去追逐爱、追求自由、并最终找到自我的不懈历程。我迫不及待地想继续阅读下去,去感受她更深层的内心世界。

评分

对于《伊丽莎白·泰勒(1932-2011)》这本书,我必须说,它带来的阅读体验远超我的预期。我本来以为会读到一本相对平淡的传记,充斥着明星的八卦和光鲜亮丽的舞台形象,但事实证明我错了。作者以一种近乎侦探般的严谨,挖掘出了伊丽莎白·泰勒人生中那些不为人知的侧面。书中对她多次婚姻的分析,不再是简单地罗列男伴的名字和结婚日期,而是深入剖析了每一次婚姻背后的情感纠葛、社会压力以及她个人在其中的挣扎与成长。尤其是她与理查德·伯顿的那段“火星之恋”,作者通过大量一手资料,将这段惊世骇俗的感情描绘得淋漓尽致,既有令人心潮澎湃的浪漫,也有令人扼腕叹息的无奈。更让我惊讶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回避她晚年遭受的病痛折磨以及她为慈善事业所做的巨大贡献。她与艾滋病斗争的经历,以及她成立基金会,积极推广健康教育和支持研究的义举,都展现了一个女人超越外貌和名利的崇高品质。阅读这本书,我感受到的是一个真实、立体、有血有肉的伊丽莎白·泰勒,她不再仅仅是荧幕上的女神,而是一位在人生洪流中奋力搏击的女性,她拥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也承受着非凡人生的重压。这本书,无疑为我重新认识这位影坛巨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