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抽象入手,培养形体创造能力!由基础课进入专业课!
前言
第一章 平面构成
第一节 平面构成概述
一、平面构成的概念
二、平面构成课程的确立及发展
三、学习平面构成的目的
第二节 平面构成的工具及工具的应用
一、制作工具与材料
二、现代化教育技术设备在平面构成中的应用
第三节 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
一、点
二、线
三、面
四、点、线、面的综合构成
第四节 平面构成的形式规律
一、重复构成
二、渐变构成
三、近似构成
四、发射构成
五、密集构成
六、特异构成
七、对比构成
八、肌理构成
九、错视构成
十、图底构成
第五节 平面构成在设计中的运用
一、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运用
二、在工业设计中的运用
三、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四、在空间环境设计中的运用
五、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第二章 立体构成
第一节 立体构成概述
一、形态
二、构成与立体构成
三、立体构成中的空间
第二节 立体构成的基本元素
一、形态元素
二、材料元素
三、形式元素
第三节 立体构成的表现形式
一、半立体构成
二、线立体构成
三、面构成
四、块立体构成
五、综合构成
参考文献
随着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设计艺术与社会经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近年来各类院校纷纷开办设计专业,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因此设计艺术教育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十分迅猛。作为艺术设计的基础—设计构成必须秉承与时俱进的精神,能够贴近市场与企业的需求,在内容上要突出新颖性,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设计构成作为造型训练的一种手法,它通过构造、解构、重构、组合的方式,不再束缚于传统美术的具象表现手法,从抽象形态入手,培养学生对形的创造能力。它主要包括三大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与立体构成。日常生活中围绕我们周围的生活用品、工艺品、家
居、建筑、环境等方面的设计,都是设计者运用三种构成理论设计创作的结果。作为设计者要完成这些综合类的设计创作,在基础学习阶段就必须将这三大构成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入地理解与研究。
本书主要包括平面构成与立体构成。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这两门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训练学生对形式法则的掌握,对已知形式创造性地应用,在训练过程中打破旧的思维方式,冲出陈旧观念的束缚,将形式法则与物质运动、文化信息、新型材料、专业设计等紧密结合,使设计训练的过程既是培养设计思想的引导训练,又是对材料和构造的认识和开发。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充满了某种“构成感”,厚重的纸张和大量的黑白插图,营造出一种严肃且略带复古的学术氛围。但真正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负空间”的极端化处理,在某些页面中,设计师似乎有意地将主要的文字内容压缩到极小的区域,而让大面积的留白成为主角,这本身就是对平面构成原理的一种极致演示。内容上,作者对“韵律”的探讨极其细致,但这种韵律并非指简单的重复,而是指一种基于节奏变化的、动态的视觉流动。书中对比了音乐中的切分音与视觉设计中不规则留白的张力效果,这种跨媒介的比较,让原本枯燥的几何关系变得生动起来。然而,对于习惯了直接、高效阅读的现代读者来说,这种对“过程美学”的过度强调,可能会让人感到阅读效率低下。它需要你投入大量的时间去辨别图例中的细微差别,去体会作者通过墨迹浓淡、线条粗细变化所试图传达的微妙情绪。这本书更像是一件艺术品,值得慢慢品味,但绝不是一本可以速查速用的参考书。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提升自己在视觉传达中的“组织能力”,即如何高效地将信息层级化,并以一种令人愉悦的方式呈现出来。但这本书的重点似乎完全偏离了信息论的方向,它更像是一本关于“秩序的生成”的宇宙法则手册。书中花费了极大的篇幅来探讨“生成性设计”的可能性,即通过一套基础规则的迭代和演化,自然而然地产生复杂的形态。我看到了许多关于分形几何和自然界中螺旋结构如何被抽象为设计语言的案例分析。它几乎没有涉及现代设计中常见的网格系统或信息图表的设计方法,反而强调的是一种由内而外的生长逻辑。读完后,我开始重新审视我的每一个设计决策,不再仅仅是考虑“这个元素放这里是否美观”,而是去思考“如果我设定了这样的基本生成规则,这个元素是否必然会出现在这个位置”。这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彻底转变,它要求设计者从一个“布局者”退化成一个“规则设定者”。尽管它没有直接教会我如何设计一个海报,但它教会了我如何思考一个世界的构造,这对于构建更深层次的视觉认知是极其有益的。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和叙事方式,与我之前看过的任何一本设计理论书籍都大相径庭。它不是那种标准的教科书式的讲解,而更像是某个资深艺术家对自己多年创作心路历程的梳理和提炼。作者似乎不太关心读者的接受程度,而是全凭一股对“结构之美”的执着在进行论述。阅读的体验是充满挑战性的,因为很多概念的引入是跳跃式的,需要读者自己去填补中间的逻辑链条。比如,书中某一章节突然从分析古希腊神庙的柱式比例,跳跃到了探讨某种现代派音乐的节奏结构,然后又回到了如何通过线条的粗细变化来表达重量感。这种跨学科的借鉴和类比,虽然拓宽了视野,但也使得对某个具体知识点的把握需要反复琢磨。我发现自己不得不经常停下来,合上书,对着空白的纸张尝试去画出作者描述的那些抽象关系,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这本书更适合那些已经有一定设计基础,并且热衷于探究理论“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做”的深度学习者,它像是一个思想的催化剂,而不是知识的搬运工。
评分说实话,当我开始阅读这本书时,我感觉自己像一个学徒,被师傅领进了一个堆满了各种几何体和抽象模型的工坊。这本书的重点似乎完全放在了三维空间的塑造上,而不是我们日常接触到的平面印刷品或网页界面。它详细地描述了如何从一个简单的体块出发,通过切割、穿插、旋转、叠加等一系列操作,来创造出具有内在逻辑和外部张力的空间结构。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负形空间”的讨论,作者用非常精妙的图例展示了,在三维雕塑设计中,物体周围被物体形状所定义的“空”的部分,其重要性有时甚至超越了实体本身。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脑海中构建那些复杂的几何关系,比如如何通过不同材质的透光性来影响整体的空间感受,或者如何利用模块化的重复来产生一种秩序感。这本书对材料特性的探讨也十分深入,它不仅仅是告诉你“用木头”或者“用金属”,而是深入到不同材料的纹理、密度、反射率如何影响最终的视觉和触觉体验。如果你是学习建筑、工业设计或者雕塑专业的学生,这本书提供的思维框架无疑是宝贵的,但对于纯粹的平面设计师来说,书中关于体块和空间转化的阐述,可能需要进行大量的二次转换和思考,才能将其与自己的工作领域联系起来。
评分这本书拿到手的时候,我原本是想找一本能系统讲解色彩理论和版式设计的工具书,毕竟现在做设计,版式和色彩的运用是基石。然而,当我翻开目录,发现里面大篇幅地在讨论二维空间中的点、线、面如何相互作用,以及如何通过这些基本元素去构建视觉的韵律和张力。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深入剖析“构成”原理的哲学著作,它没有直接给出“如何用红配绿”或者“如何排版三栏”的实用技巧,而是探讨了为什么某些排列组合会让人感到和谐,而另一些则会引起不安。比如,它用了大量的篇幅去分析黄金分割在线条切割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在有限的画布上通过对白空间的精确控制来引导读者的视线流动。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讨论了“动态平衡”和“静态平衡”,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古代建筑和现代艺术作品作为案例,用一种非常学术且略带抽象的方式,阐述了构图背后的数学逻辑和心理学基础。如果你期待的是一本教你快速上手的软件操作指南或者设计模板集,这本书可能会让你感到有些“失落”——它要求你慢下来,去理解构成背后的底层逻辑,而不是急于求成地去套用表面的形式。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挖掘了形式美的本质,而非其应用技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