猿猴家书:我们为什么没有进化成人

猿猴家书:我们为什么没有进化成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鹏 著
图书标签:
  • 进化论
  • 动物行为学
  • 灵长类学
  • 人类学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 猿猴
  • 科普
  • 动物认知
  • 行为生态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10648
版次:1
商品编码:11672981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自然感悟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猿猴是世界上神奇的动物,激发我们无限的遐想。猿猴与人类都属于灵长类。我们虽然能立即指出他们与人的差别,但是又难以否认他们与人类有相似的手脚、体形、表情和行为特征。黑猩猩与人类近缘,其基因序列与人类的相似度高达98.7%。他们可以制作和使用60余种工具,甚至推翻了‘人类是会使用和制造工具的动物’的经典定义。站在黑猩猩笼舍前,不禁会怀疑栏杆的两边是我们在观察他们,还是他们在观察我们。我们常常疑惑,黑猩猩为什么没有变成人?黑猩猩什么时候会变成人?

  20世纪以来,灵长类研究为理解人类自身提供了新的视角。越来越多的学者们意识到我们不能只关注人类自身,而可以通过比较人类与其他670余种灵长类的异同探索人性本质。如黑猩猩具有文化行为、懂得制造和使用60余种工具等,这些特征一次次推翻了‘人类是有文化的动物’、‘人类是会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动物’等古典人类定义。灵长类研究迅速发展成为跨越生物学和人类学的新兴研究领域。在欧美日本等国家的知名大学都开设了灵长类进化论或生物人类学的通识课程,成为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科学思维方法的重要内容。

  我国是世界上猿猴分布丰富的国家,但是人们一般只见过动物园里的猴子,对野生猿猴并不了解。经常有人问:人是猴子变的吗?如果猴子变成了人,那动物园里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猴子;猴子需要多长时间能变成人?神农架的野人是猴子吗?这些问题我们对近亲猿猴物种的知识渴求,也反应了我国市场上缺乏关于猿猴进化的科普资料。

  本书是一本综合介绍猿猴的科普书籍。在讲述人和猴的共通性以外,这本书更强调猿猴与人类之间差异性。为了增加可读性,书中略去繁琐的数据图表,增加大量图片。文中以一问一答的方式介绍了猿猴进化、身体、生态、性与繁殖、行为、社会、智能等几个主要方向的综合知识。读者可以从头至尾地传统阅读,也可以挑选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展开阅读,提高读者们的探索兴趣。本书为大众性科普读物,适合于中学生、大学生、学者,以及对野生动物生态和人类进化感兴趣的读者群。具体框架见附件。



作者简介

  张鹏,1978年生,西安人,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百人计划引进人才。兼任联合国自然保护联盟(IUCN)灵长类专家组成员,联合国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委员,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中国兽类学会理事,中山大学博雅学院驻院学人,《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imatology》和《兽类学报》客座编辑,《American Journal of Primatology》、《Current Zoology》、《Integrative Zoology》、《Primates》等国际刊物的评审人。获2013年中国动物学会青年科技奖、2012年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培养人才、‘2010年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年陕西省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年中国优秀自费留学生奖’、‘2008年京都大学校长奖’。著书《灵长类的社会进化》(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猴、猿、人-思考人性的起源》(中山大学出版社,2012)

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第一章 进化与分类
1.1 猴和猿有什么区别?
1.2 我是谁?
1.3 好奇异的果子狸!
1.4 猴子为什么爱上树?
1.5 爱旅游的猴子墙
1.6 怎样分辨真假猿猴?
1.7 为什么说黑猩猩与人是近亲?
1.8 动物园里的猴子为什么没有进化成人?
1.9 人为什么要直立行走?
1.10 人类是怎样出现的?

第二章 身体与健康
2.1 谁是最强壮的猿猴?
2.2 求精致型小男生
2.3 猴子都是五根手指的吗?
2.4 猴子的指纹有什么用?
2.5 无能的脚趾
2.6 我的尾巴为什么这么短?
2.7 脱毛的烦恼
2.8 人类为什么全身赤裸?
2.9 人为什么有眼白?
2.10 为什么我天生是色盲?
2.11 我能为人类输血吗?
2.12 猿猴的百米纪录是多少?
2.13 我为什么不流汗?
2.14 我还能活多久?
2.15 我老婆怀孕了
2.16 孩子几岁可以断奶?
2.17 怎样才能减肥?
2.18 我这是感冒了吗?
2.19 艾滋病从哪里来?
2.20 猿猴还有什么疾病?
2.21 更年期的烦恼
2.22 猴宝宝和人宝宝有什么区别?

第三章 美食与生活
3.1 为什么毒死我的哥哥?
3.2 一日三餐好不好?
3.3 猴子都怕冷吗?
3.4 哪里是我的安乐窝?
3.5 猿猴能不能自觉上厕所?
3.6 我为什么总爱迷路?
3.7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3.8 夸夸我的好邻居!

第四章 性爱与繁殖
4.1 为什么老公不爱孩子?
4.2 谁是雄性们喜爱的灰姑娘?(1)
4.3 谁是雄性们喜爱的灰姑娘?(2)
4.4 谁是雌性们喜爱的白马王子?(1)
4.5 谁是雌性们喜爱的白马王子?(2)
4.6 “性皮”丑陋还是美丽?
4.7 难以启齿的事(
4.8 难以启齿的事(2)
4.9 难以启齿的事(3)
4.10 为什么他比她还漂亮?
4.11 雌性也有阴茎吗?
4.12 猿猴会近亲交配吗?
4.13 我被强奸了!
4.14 如何治疗我的体臭?
4.15 妈妈为什么爱在我身上撤尿?
4.16 我是同性恋吗?
4.17 人的性行为和性关系有什么特点?

第五章 行为与文化
5.1 猴子理毛是为了捡盐粒吗?
5.2 猿猴是否也有青春期?
5.3 老公会照顾我和孩子吗?
5.4 还有谁会帮我带孩子呢?
5.5 猿猴有没有养子?
5.6 他杀了我的孩子
5.7 我怎样才能保护我的孩子?
5.8 人类为什么战争不断?
5.9 哪些猿猴喜欢吃肉?
5.10 猿猴会自己治病吗?
5.11 为什么有的猿猴不怕水?
5.12 猿猴有没有文化行为?
5.13 猿猴是否会使用工具?

第六章 社会与交往
6.1 猿猴有没有宅男和宅女?
6.2 群体生活有什么好处?
6.3 夸一下我的好老公
6.4 坚守一夫一妻婚配
6.5 一夫多妻的赤猴
6.6 一妻多夫的杰氏狨
6.7 群婚的日本猴
6.8 家庭之间的关系
6.9 麻烦的“第三者”
6.10 诱拐少女的“好心叔叔”?
6.11 女儿性格孤僻怎么办?
6.12 猿猴有朋友吗?
6.13 没事吵什么!
6.14 猴王是怎么炼成的?
6.15 黑猩猩的政治学
6.16 人类为什么如此强大?

第七章 智能与心理
7.1 怎样学好一门语言?(1)
7.2 怎样学好一门语言?(2)
7.3 猿猴的口才
7.4 猿猴的视力好不好?
7.5 猿猴的听力好不好?
7.6 猴子会害怕吗?
7.7 猴子是左撇子还是右撇子?
7.8 猴子是否会听音乐?
7.9 猴子的模仿能力高不高?
7.10 他为什么撒谎?
7.11 长相有多重要?
7.12 脑袋越大越聪明吗?
7.13 猴子的智商有多高?(1)
7.14 猴子的智商有多高?(2)
后记 猿猴为什么没有进化成人?
灵长类的相关网络信息
《生命的长河:一次跨越亿万年的演化之旅》 在浩瀚的宇宙中,生命以其令人惊叹的多样性和顽强的生命力,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从最微小的单细胞生物,到繁复复杂的生态系统,再到能够仰望星空、探索未知的智慧生命,演化的脚步从未停歇。这本书,正是想要带领您踏上这场跨越亿万年的演化之旅,去探寻生命如何从混沌初开的原始状态,一步步走向如今的丰富多彩。 第一章:生命的黎明——从元素到细胞的奇迹 故事始于地球诞生之初,一个炽热、充满化学反应的原始世界。当第一个能够自我复制的分子出现时,生命便由此萌芽。我们将追溯那些关于生命起源的假说,探讨在极端环境下,无机物如何通过一系列精妙的化学反应,孕育出第一个原始细胞。这个微小的奇迹,是所有生命形式的共同祖先,也是我们今天所见一切生命奇迹的起点。我们将会深入了解早期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它们如何在贫瘠的环境中生存、繁衍,并为后续的演化奠定基础。从原核生物的简单到真核生物的复杂,细胞的演化史本身就是一部充满智慧的自然选择篇章。 第二章:多样的探索——从单细胞到多细胞的飞跃 生命并非止步于单一细胞的形态。在漫长的岁月中,细胞学会了协同合作,形成了多细胞生物。这一飞跃,极大地拓展了生命的可能性。我们将探索不同类型的多细胞生物是如何出现的,它们如何组织自己的细胞,形成特化的组织、器官和系统,从而应对更为复杂的生存挑战。从海洋中的简单海绵,到具有基本神经系统的水母,再到更复杂的蠕虫和节肢动物,每一个物种都代表着演化在不同方向上的大胆尝试。我们将看到,协同合作和分工合作是演化中的重要策略,它使得生物体能够达到更高的组织水平,并占据新的生态位。 第三章:登陆的冒险——水生生物到陆地居民的转型 当陆地环境逐渐变得适宜生命生存时,一次更加重大的演化革命发生了——生命的登陆。这是一场充满艰辛的冒险,生物体需要克服失水、支撑身体、进行呼吸等一系列挑战。我们将聚焦于那些从水中走向陆地的先驱者,了解它们是如何逐渐适应陆地环境的。鱼类如何演化出能够在陆地上呼吸的肺和支撑身体的鳍?植物又是如何发展出维管束和根系,以抵抗重力和干燥?昆虫、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它们各自在登陆的过程中又经历了怎样的独特演化路径?这次转型,不仅改变了生物体的形态,也重塑了整个地球的生态格局。 第四章:感知世界——感官的演化与神经系统的崛起 生命的存在,离不开对外部环境的感知。从简单的化学感受器,到复杂的眼睛、耳朵和鼻子,感官的演化是生命信息获取能力的关键。我们将深入探讨不同生物体是如何发展出多样化的感官系统的,以及这些感官如何帮助它们寻找食物、躲避捕食者、繁衍后代。更重要的是,我们将追溯神经系统的演化历程。从简单的神经网,到复杂的脑,神经系统的出现使得生物体能够整合信息、做出反应,甚至产生学习和记忆的能力。我们将探讨不同动物大脑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着动物的行为和智能。 第五章:生存的智慧——适应与共生的艺术 演化并非单打独斗,而是充满了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生物体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发展出了各种各样的生存智慧,其中最显著的便是适应与共生。我们将剖析生物体是如何通过形态、生理和行为上的适应,来完美契合其生存环境的。例如,沙漠中的仙人掌如何储存水分,北极熊如何在冰天雪地中生存。同时,我们也将深入探讨共生关系的重要性。从植物与授粉者的合作,到微生物与宿主的相互依存,共生关系不仅促进了个体的生存,也深刻地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我们将了解寄生、互利共生、偏利共生等不同形式的共生关系,以及它们在演化中的作用。 第六章:生殖的策略——延续生命的不竭动力 生命的延续,离不开生殖。从简单的无性生殖,到复杂的有性生殖,生殖方式的演化是物种得以繁衍的关键。我们将探索不同生殖方式的优势与劣势,以及它们是如何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得以演化的。我们将看到,有性生殖的出现,极大地增加了基因的多样性,为物种的适应性进化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同时,我们也将会讨论生殖隔离的形成机制,以及它们如何导致新物种的产生。从卵生到胎生,从简单的求偶行为到复杂的社会性繁殖,生殖的演化是生命最 fundamental 的驱动力之一。 第七章:行为的奥秘——演化塑造的行动指南 生物的行为,是演化留下最生动的痕迹。从觅食、防御、迁徙到复杂的社会行为,一切行为的背后,都蕴含着演化的逻辑。我们将深入探究各种生物行为的演化起源,了解它们是如何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帮助生物体提高生存和繁殖的几率。我们将讨论动物的通讯方式,如声音、气味、视觉信号;我们将解析动物的社会结构,如群体生活、等级制度、合作捕食;我们将探索动物的迁徙行为,以及它们是如何在地球上进行大规模的生命之旅。行为的演化,是生物体适应环境、争取生存空间的重要手段。 第八章:思维的曙光——智能的演化与认知的发展 当神经系统发展到一定程度,智能的曙光便开始显现。智能,是生命对环境进行复杂认知、解决问题、甚至进行抽象思考的能力。我们将追溯智能的演化历程,探讨不同物种的智能表现。从简单的条件反射,到复杂的工具制造和问题解决能力,我们将看到智能是如何在演化过程中逐步发展的。我们将研究灵长类动物的认知能力,它们是如何学习、记忆、使用工具,以及它们复杂的社会交往。我们还将思考,人类智能的独特性何在,以及它是在怎样的演化背景下出现的。 第九章:演化的疆界——环境、灭绝与新生的可能性 演化并非一帆风顺,环境的变化和灭绝事件是演化史中不可回避的篇章。我们将回顾地球历史上几次重大的灭绝事件,了解它们是如何重塑生命世界的。这些灾难性的事件,虽然带来了生命的消亡,但也为新的物种腾出了生存空间,催生了新的演化机遇。我们将探讨气候变化、地质活动、小行星撞击等因素是如何影响演化的进程,以及生物体又是如何在这种挑战中顽强生存、适应甚至反弹。灭绝是演化的催化剂,它迫使生命不断革新,寻找新的生存之道。 第十章:未来的回响——演化的未来展望 演化的故事仍在继续,它没有终点。站在今天的时点,我们可以眺望演化的未来。我们将思考,人类活动对当前演化进程的影响,例如基因工程、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这些因素将如何塑造未来的生命形态?我们又将如何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新的演化挑战?这本书旨在揭示生命演化的宏伟图景,让我们明白,我们是这漫长演化史中的一部分,而我们今天的存在,也必将对未来的生命产生深远的影响。通过理解演化,我们不仅能更深刻地认识生命本身,更能获得对自身以及对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敬畏与责任感。 《生命的长河:一次跨越亿万年的演化之旅》将以生动详实的语言,辅以精美的插图和最新的科学发现,为读者呈现一幅波澜壮阔的生命演化画卷。它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探索,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们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以及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文字风格来看,作者的语言驾驭能力非常高超,他似乎对不同的语域有着游刃有余的切换。在描述生物学机制时,他能精准地使用专业术语,保证信息的准确性;而在探讨人类文化、工具制造等社会性演化议题时,笔锋又变得如行云流水般流畅,充满了洞察力和人文关怀。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时间尺度”的表达。我们习惯于用日常的时间概念去衡量生命史,但这恰恰是理解演化的最大障碍。作者通过一系列精妙的比喻——比如将数十万年比作一眨眼,将数百万年的变化压缩成一次呼吸——帮助读者建立起一种更符合地质学和演化学的宏观视角。这种对时间维度的重新校准,是阅读体验中最具颠覆性的部分。它迫使我跳出“现在”的舒适区,去感受生命脉络的漫长与深邃,对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人类特性”产生一种全新的敬畏感。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简直是天马行空,作者仿佛化身为一位时间旅行者,带着我们穿梭于生命演化的各个关键节点。他没有采取那种枯燥的、教科书式的讲解,而是用一种近乎于散文诗的笔触,描绘了那些决定我们物种命运的偶然与必然。我尤其喜欢他对“选择压力”的刻画,那种将复杂的遗传学概念融入到生动的场景描写中的技巧,让人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自然选择的残酷与精妙。例如,描述早期灵长类动物在森林冠层中为了争夺资源而进行的微妙竞争,就让我仿佛能闻到雨林中潮湿的泥土气息和树叶的芬芳。这种细腻的感官描写,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更令人称奇的是,作者似乎拥有与那些远古祖先对话的能力,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展现了他们在面对生存挑战时的挣扎、疑惑与偶尔闪现的智慧火花。这种拟人化的叙述,非但没有降低科学的严谨性,反而以一种更温暖、更人性化的视角,拉近了我们与数百万年前的生命之间的距离,让人在掩卷之后,对“我们如何成为我们”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考。

评分

这是一本挑战传统思维定势的杰作,它不满足于讲述“我们进化成了什么”,而是着力探讨了“我们本可以成为什么”的那些被遗弃的道路。作者的文风充满了学者的批判性,却又带着一丝不羁的幽默感,使得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演化生物学议题变得极其引人入胜。他擅长设置“如果当初”的假设情景,比如如果我们的祖先在某个关键的时间点选择了不同的栖息地,或者对某种特定的环境刺激反应不一,那么今天的世界将会是何等光景。这种反事实的推演,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我们对“进化终点”的固有迷思,让我们明白,人类的出现绝非某种必然的、预设好的目标,而更像是一连串幸运(或不幸)的概率事件叠加的结果。阅读过程中,我数次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关于适应性与局限性的论述。作者对细节的把握极其精准,引用了大量最新的古人类学发现和分子生物学证据,但处理得非常得当,没有堆砌术语,而是巧妙地将它们编织进论证的网络中,形成了一张结构严密却又不失美感的知识网。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它对“缺失环节”的坦诚探讨。作者没有回避科学研究中的空白地带和未解之谜,而是将这些“不知道”的地方,作为进一步探索的邀请函,而不是作为知识的终结。他以一种非常谦逊的姿态,展示了科学探索的动态本质。书中对于那些最终未能存活下来的旁支的描绘尤其动人,它们并非是“失败者”,而仅仅是在特定时空背景下,未能适应最新变局的生命形式。这种包容和理解,使得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人性的温度。我从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科学知识,更是一种看待生命多样性和自身在自然界中位置的全新态度。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所拥有的每一个特征,都携带着来自遥远过去的沉重包袱和无数次擦肩而过的可能。这本书无疑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审视之旅,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慷慨地赠予读者更深层次的、关于存在本身的疑问。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堪称精妙,仿佛是一部层层递进的悬疑大片。开篇便抛出了一个宏大而引人深思的疑问,接着便带领读者踏上了一段追溯源头的旅程。作者似乎深谙节奏的掌控之道,时而放慢脚步,细致描摹某一特定生理特征(比如拇指的对握能力)在演化树上的关键作用;时而又加快节奏,对跨越数百万年的宏观趋势进行宏伟的概括。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讨论人类与其他灵长类关系时的那种克制而又充满敬意的态度。他没有过度美化或贬低任何一个物种,而是将它们置于一个动态的生态棋盘上进行分析。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简单地接受知识,而是参与了一场与作者共同进行的科学探险。书中穿插的那些关于化石记录的“侦探故事”,那些关于基因突变的“命运抉择”,都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不仅仅是一本科普读物,更像是一部关于“可能性”的哲学寓言。

评分

不错的一本书,值得推荐一读。

评分

产品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

好书,印刷精美,讲解清晰,实用

评分

很好的一本书!!!!很好的一本书!!!!

评分

正版书就是好

评分

都是自己列的必买的书,当然很不错啦。。

评分

不错,价钱非常划算的说。

评分

我们上课的老师写的书,跟他上课一样精彩,图文并茂深入浅出

评分

给朋友买的书,,据说比较满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