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临床研究:保元堂三世医案/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国医大师临床研究:保元堂三世医案/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灿玾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国医大师
  • 临床经验
  • 医案
  • 保元堂
  • 传统医学
  • 养生
  • 疾病防治
  • 中医药学
  • 医学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35200
版次:1
商品编码:1167508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2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国医大师临床研究:保元堂三世医案/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包括保元堂医学世家三代人的临床病案记录及习医必读的主要医籍两大部分。医案部分包括中医临床各科200多种病证1200多例的病案记录。均以个案形式介绍,充分反映中医诊疗的望闻问切、理法方药及辨证论治的诊疗特色及保元堂医学世家的临床经验。旨在体现中医思想、中医理论与临床结合的学术特点。修业必读部分,主要反映其医学世家习医必读之基础性、理论性、知识性及临床应用方面的基础医著,也是一条学好中医学必须遵循的正规途径。选取内容,大都为歌诀性、条段性著作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以便于习读和背诵,利于日后的发展和提高。

目录

《国医大师临床研究》丛书序
弁言
编写说明
三世医案
一、 时行温疫
1.感冒
2.时疫流感
3.春温
4.暑温
5.大头瘟
6.时行发颐
7.湿温
8.伏暑
9.肠伤寒
10.麻疹
11.水痘
12.白喉
二、 内科
一 呼吸系统脏器病
1.肺痨
2.肺痈
3.肺痿
4.肺痹
5.咳喘
6.梅核气
二 水谷运化脏器病
1.胃上脘痛
2.胃脘痛
3.嗳气
4.脾胃虚寒
5.肝胃不和
6.肝胃气痛
7.肠胃不和
8.翻胃呕吐
9.消化不良
10.胃肠结滞
11.水饮留结
12.痞满腹胀
13.腹痛
14.痢疾
15.噤口痢
16.休息痢
17.泄泻
18.便秘
19.便血
20.脱肛
21.肠痈
三 肝胆脏器病
1.胁痛
2.黄疸
3.蛔厥
4.头痛
5.眩晕
6.中风
7.外中风
8.肝风
9.肝郁
10.肝阳
四 心脑神志脏器病
1.心痹
2.胸痹
3.惊悸
4.癫狂
5.痫病
6.失眠
7.抑郁
五 水液运化脏器病
1.水肿
2.癃闭
3.淋浊
4.热淋
5.血淋
6.遗尿
7.消渴
六 生育之脏器病
1.遗精
2.阳痿
3.疝气
七经脉筋骨之病
1.痹病
2.腰腿病
3.足跟痛
4.历节风
5.鹤膝风
6.肩臂痛
7.关节痛
8.麻痹
9.劳损
八 气血津液病
1.自汗
2.盗汗
3.衄血
4.吐血
5.咳血
三、 儿科
1.发热
2.腹痛
3.食积
4.泄泻
5.咳喘
6.惊啼
7.鼻塞
8.口疮
四、 妇科
一 月经病
1.月经不调
2.痛经
3.经闭
4.崩漏
5.经前咯血
6.经期乳胀痛
7.经前身痛
8.经期咳喘
9.经期吐泻
10.经期浮肿
二 带下
1.白带
2.黄白带
3.带下恶臭
三 胎前病
1.妊娠恶阻
2.胎动不安
3.胎动下血
4.胎漏
5.堕胎
6.子悬
7.子烦
8.子痫
9.子嗽
10.子肿
11.胎前腹胀痛
12.妊娠腿痛
13.不妊证
四 产后病
1.儿枕痛
2.恶露不绝
3.腰腿痛
4.身痛
5.麻木
6.咳喘
7.伤食
8.泄泻
9.头痛
10.产后中风
11.腹痛
12.肿胀
13.手足心热
14.产后伤神
15.产后乳肿
五 乳病
1.乳汁不行
2.乳房胀痛
3.乳中结核
4.妒乳
5.乳头破裂
6.乳疽
7.乳痈
六 前阴病
1.前阴肿疡
2.阴吹
3.淋浊
4.子宫下垂
七 杂病
1.脏躁
2.癥瘕
五、 外科
一 痈疽
1.头面部
1 颊病
2 耳根毒
2.颈项部
1 脑疽
2 上石疽
3 瘰疬
4 颈疽
3.肩背部
1 肩疽
2 上搭手
4.胸腋部
1 腋疮
5.胁腹部
1 胁疽
2 腹疽
3 臀痈
6.上肢部
1 手臂肿毒
7.下肢部
1 阳痈
2 阴疽
3 股疽
4 足疡
8.全体部
1 疔疮
2 流火
3 脓毒败血证
4 脱疽
5 冻疮
6 疮疖
7 血风疮
8 脏毒
六、 皮肤科
1.津淫疮
2.风热痒疹
3.湿热痒疹
4.�a瘰痒疹
5.癍疹疙瘩
6.风热疙瘩
7.风热肿毒
8.虎口肿毒
9.湿热肿痒
10.天泡疮
11.赤游风
12.皮肤皲裂
13.鱼鳞癣
14.手足癣
15.肘窝癣
16.牛皮癣
17.鹅掌风
18.紫癜风
19.白癜风
20.白疕风
21.丹毒
22.臁疮
23.坐板疮
24.纽扣风
25.肾囊风
26.吃野物中毒
七、 五官科
一 目病
1.外障
1 迎风泪出
2 天行赤眼
3 目睛云翳
4 胬肉攀睛
5 肝火上炎
2.内障
1 乌花如雾
2 视物不明
3.外伤
4.目生云翳
5.眼睑病
6.杂病
7.辘轳转关
二 鼻病
鼻渊
三 耳病
1.耳聋
2.脓耳
3.耳环肿痛
四 口齿病
1.实火牙痛
2.虚火牙痛
3.齿槽风
五 咽喉病
1.急性乳蛾
2.慢性乳蛾
3.咽喉肿痛
八、 跌打损伤
1.跌挫伤腰
2.闪挫伤筋
3.打击伤气
4.跌打血肿
5.闪挫伤肩
6.外伤胸胁
7.坠跌伤神
8.跌挫伤血气
9.劳损筋骨
修业必读
启蒙颂经习医必读小引
《医学三字经》简介
医学三字经
《药性歌括四百味》简介
药性歌
《本经便读》简介
本经便读
中药歌诀
《汤头歌诀》简介
汤头歌诀
《濒湖脉学》简介
《濒湖脉学》歌诀
《医宗金鉴》简介
《医宗金鉴杂病、妇科、外科心法要诀》方歌
《温证论治》简介
温证论治
《温病条辨》简介
《温病条辨》之《外感温病篇》及《湿热病篇》
《温热经纬》简介
温热经纬节选
《内经知要》简介
内经知要
《伤寒论》简介
长沙方歌括
《金匮要略方论》简介
金匮方歌括
三世传承人简介
士洲公传略
树乾公传略
张灿玾生平及学术简介
张春兰生平简介
编后语

精彩书摘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医大师临床研究:保元堂三世医案》:
  三 世 医 案
  一、 时行温疫
  1.感冒
  【士洲公案】
  1.孙某某男成年荣成县打铁孙家村
  初诊:先感风寒,发热恶寒,头痛身痛,迁延失治,病情加重,高热不退,口渴引饮,汗自出,小便短赤,脉浮数有力。此邪已化热,传入阳明。当以辛寒清泄之。
  处方:生石膏五钱知母三钱麦冬三钱粳米五钱桑叶二钱薄荷二钱(后入)竹叶二钱生甘草一钱水煎温服遣人去滕家药店购药,时有邻村栾先生适在,见方曰:冬不用石膏,夏不用麻黄,当此寒冬,取用石膏,此方不当。购药者空回,问何故,遂实告,乃与同往问栾,栾仍如前言,顿譬之,遂取药归。
  复诊:服上方一剂,热已轻,病人自感舒适,口渴亦减,脉虽浮大但不数。此热邪将退,可再为清解。
  处方:生石膏三钱知母三钱沙参二钱麦冬二钱竹叶二钱薄荷一钱(后入)生甘草一钱水煎温服
  服用此方二剂后,热退而愈。
  玾按昔日祖父在农村行医,善用简便验廉之小方、偏方,此方系仲景方白虎汤,稍加清泄之药,透热外出,方简而效速,亦善用仲景方也,若栾某者,愚医也,不识通变,何足言医。
  2.徐某某男中年荣成县崂山屯村
  初诊:患者任商号经理,因生意之事,操劳上火,适值感冒,遂内传化火,身热不退,不恶寒,反恶热,口渴,头痛目赤,小便黄甚,尿短少,舌红苔黄而燥,脉沉数有力。此热郁不发,化火上炎,此当辛寒透其热,佐以苦寒折其火。
  处方:生石膏五钱知母三钱黄芩二钱黄连二钱生山栀二钱竹叶二钱连翘二钱生甘草一钱水煎温服
  复诊:服上方二剂后,身热减轻,头痛口渴等证皆有所缓解,脉象趋于缓和,此火热有减缓之势,当从缓而治。
  处方:生石膏三钱知母三钱黄连二钱生山栀二钱连翘二钱薄荷二钱(后入)竹叶二钱生甘草一钱水煎温服
  复诊:服上方二剂后,身热已退,诸证均大减,脉亦缓和,邪热已祛,当再解其余热,复其阴津即可。
  处方:竹叶三钱生石膏三钱知母二钱党参二钱麦冬二钱天花粉二钱粳米五钱生甘草二钱水煎温服
  服上药二剂,病已康复,休息调养,复其元气可也。
  玾按此外感内传,从阳化火之证,治本河间解利之法,相机而行,效亦颇佳。此外感又一法门,不可不知,祖父治此证时,吾已应诊矣。
  【树乾公案】
  1.毕某某男28岁马草夼村
  1964年2月26日初诊:身痛,头痛,恶寒,咽痛,脉浮数。此温邪初感。
  处方:杏仁三钱连翘三钱薄荷一钱半(后入)霜桑叶二钱甘菊三钱桔梗二钱甘草二钱牛蒡子三钱黄芩二钱水煎温服一付
  2月27日复诊:服上方一付,诸症均好转,原方继服一付即愈。
  2.王某某男24岁
  1964年5月25日初诊:初起恶寒发热,胸胁痛,溏泄,继而口疮,小便黄赤,口苦,现已四十多天,表证已退,脾土已衰,肝木承之,食欲不振,大便不调,脉弦细数。此太阳少阳合病,下痢胁痛,口苦,食欲不振。
  处方:黄芩三钱白芍四钱甘草三钱大枣三枚水煎温服一付
  复诊:服初诊方一付,大便好转,腹内已觉舒适,原方二付继服。
  3.张某女9岁下回头村
  1964年9月15日初诊:温热头痛,身热,舌苔白干,中心黄,口干渴,脉浮数。此热邪转入气分,以清气分达邪外出法。
  处方:连翘五钱双花五钱桔梗三钱甘草二钱石膏一两花粉五钱牛蒡子三钱薄荷一钱(后入)淡竹叶五钱芦根五钱水煎温服一付
  复诊:服一剂,已痊愈。
  4.彭某某男14岁马草夼村
  1965年10月9日初诊:感受温热,头痛,发热,恶寒,舌苔薄白,脉浮数。此温病初感。先宜辛凉解表法。
  处方:连翘三钱双花三钱桔梗二钱薄荷二钱(后入)甘草一钱半芥穗一钱豆豉二钱牛蒡子三钱水煎温服一付
  复诊:服上方一剂,头痛,寒热已减大半,原方继服,即当痊愈。
  5.郭某某男69岁西滩村
  1966年5月8日初诊:初发热,恶寒,头痛,身痛,咳嗽,食欲不振,舌苔薄白,脉浮数。此温病。
  处方:前胡三钱杏仁三钱桔梗二钱霜叶二钱连翘三钱桑白皮三钱陈皮三钱牛蒡子二钱甘菊二钱水煎温服一付
  5月10日复诊:服初诊方,恶寒,身痛已止,但身热未解,又加口渴,咽干欲饮,舌苔微黄,此热灼肺胃,调方。
  处方:连翘四钱麦冬四钱石膏五钱知母三钱花粉五钱牛蒡子三钱蒌仁三钱黄芩三钱水煎温服一付
  5月15日复诊:服10日方一付,身热,口渴,咽干均减,饮食增加,原方加减,调方。
  处方:连翘四钱麦冬四钱石膏四钱知母三钱花粉五钱蒌仁三钱黄芩二钱牛蒡子三钱甘草二钱水煎温服一付
  6.郭某某男成年税务所。
  1966年12月21日初诊:风温感冒,咳嗽,恶寒发热。
  处方:杏仁三钱连翘三钱薄荷一钱半(后入)霜叶三钱甘菊二钱桔梗二钱甘草一钱半茅根五钱前胡三钱紫菀二钱百部二钱黄芩二钱水煎温服一付
  服上方一剂即愈。
  【张灿玾案】
  1.某某某男壮年长清六里庄
  1960年,吾在灵岩寺中医进修班任课。某星期日,有六里庄一病家来请求出诊,以门诊病人较多,谢校长遂遣我去。
  初诊:患者卧床不起,蒙被呻吟,寒热往来较重,胁腹部不适,二便正常,口渴不甚,头痛无汗。舌红,苔白微黄,脉弦数。此当系感冒风寒后,太少合病之证,当以小柴胡桂枝汤方,令其微汗,使邪从外解,既可和其太少两经,又可和其荣卫也。
  处方:柴胡三钱桂枝二钱黄芩二钱党参二钱制半夏二钱白芍二钱生甘草一钱生姜三片大枣三枚(去核)水煎温服
  次日,病家来告,此药服后特效。病人自云,药下后,似觉那里有病,药向那里去。药后全身汗出,已觉热退身安,腹部与胁部亦无不适感,遂以前方减量再服一剂小和之。
  按柴胡桂枝汤方,本在《伤寒论 中篇》,本云:“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仲景虽未明言太少合病,实则伤寒六七日,太阳症未尽解,阳明病未现,“微呕,心下支结”,属少阳也,故以小柴胡汤与桂枝汤合为一方以两解之。又此方本云“如柴胡法”,详小柴胡汤下云“温覆微汗愈”,是此类方虽云“和解”,仍需得汗而从外解。吾治外感前期,类此证者,常用此方,每收奇效。
  2.孙某某女中年荣成
  初诊:患者初因感冒,发热恶寒,头痛、身痛,不曾及时治疗,身热不退,适值经来,有往来寒热之状,夜间忽作谵语,舌红苔微黄,大便不干,小便微黄,脉弦数,此为热入血室也,遂仿仲景先生方义,以小柴胡汤治之。
  处方:柴胡三钱黄芩三钱制半夏三钱党参三钱甘草三钱生姜三片大枣三枚(去核)水煎温服
  服一剂后,证候减轻,身热稍退,按方继服一剂,身津津汗出,诸证悉减,再服一剂,热退身安,经水如常,无他变,遂停药,以饮食调养而康复。
  按仲景先生《金匮 妇人杂病篇》,有热入血室证4条,其一用小柴胡汤,以其寒热有时,如疟状之证,其一云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治之,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不曾言方。注家众说不一,余二条均用刺期门法,一者曰胸胁满如结胸状。谵语者;一者曰阳明病下血谵语者。详本案与上述4条,均不是完全一致,然有经水适来,寒热往来,谵语之证,可断为热入血室无疑,故用小柴胡汤取治而愈。是则治热入血室之证,不可拘于经水适来适断,一者辨其外证,一者血之结与未结,辨证用药,不可拘于经文,家父常云,有是证用是药,即所谓师古而不泥古,师其法而不拘其方也。
  3.张某某女成年荣成县烟墩村
  初诊:产后外感,发热恶寒,微咳,二便正常,无产后杂证,舌红苔薄白,脉浮数。此新产后,气血虚弱,偶感风寒,虽非重症,然已入少阳,治当以小柴胡汤方加减,以和解之。
  处方:柴胡三钱黄芩二钱制半夏三钱党参三钱干姜一钱五味子一钱生甘草一钱水煎温服
  不曾复诊,不知愈否,数年后因患别病再来求诊,始告知当日仅服用头煎,全身微汗,起后,霍然若失,不曾再服二煎,即愈。故自云服半剂药便愈。
  按此在仲景《伤寒论 太阳上篇》桂枝汤方,亦有明训。详该方本言煎取三升,每服一升,“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本病案,正合此意。
  又按小柴胡汤方,后世虽入和解剂,然《伤寒论》104条曾云:“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在阳明篇230条,用小柴胡汤亦云:“身濈然汗出而解。”是知用小柴胡汤,亦当求其汗解,为邪求去路也。又仲景治风寒犯肺而咳者,每以干姜、五味合用,详干姜之辛以散,五味之酸以敛,正以应肺气开阖之机。故风寒袭肺而犯肺者,不论新久,用之咸宜。
  4.王某某男中年干部济南教育局
  初诊:一月前曾患感冒,经某医院治疗,发热恶寒等症均已解除,唯每日吃饭或活动时,头身皆易汗,且汗后有畏风感,大小便及食欲均正常,舌红苔白薄,脉浮缓。此感冒病时,因汗出过度,有伤卫气,表阳不固,营卫不和也。治宜调和营卫,扶阳固表。
  处方:桂枝三钱白芍三钱制附子二钱黄芪五钱甘草二钱生姜三片大枣三枚(去核)水煎温服
  复诊:上方服二剂后,已见效果,汗出恶风之证,俱已减轻,此卫阳已有所增强,表气渐固,可继服前方。
  复诊:继服前方四剂后,已基本痊愈,嘱再服两剂以巩固之。
  按仲景先生《伤寒论 太阳病上篇》20条曾云:“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详此条所论,与本案所治,就病机而论,基本相同。均因大汗伤及表阳,导致营卫不和,故以桂枝汤调其营卫,加附子以助表阳。本案特再加黄芪,以助补气固表之力。凡表证发汗,必应适度,不可太过,过则为灾。如《伤寒论》言桂枝汤,服后虽亦云:“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言麻黄汤亦云:“覆取微似汗。”此其所以然者,为防发汗太过,伤津亡阳,或表虚之人,卫气失调,漏汗不止也。
  5.杜某某男中年济南市某医院职工
  初诊:8日前开始发烧,烧至38.5℃左右。头痛、身痛、关节痛,医用退烧药、抗生素与激素等药,连续数日,体温虽降至38℃左右,但诸证未减;自昨日起,肠鸣水样便。经查喉部红肿,汗出较多,每日下午5时至9时发烧,右侧头、牙疼痛,颈部有小肿核。舌红,苔白腻,脉弦数。此初起感冒在表,未得及时汗,强行退烧,反致表邪入里,复伤脾胃,治当表里双解,以防他变。
  处方:柴胡10克黄芩6克制半夏10克党参10克桂枝6克白芍6克双花15克葛根15克扁豆15克藿香10克佩兰10克生甘草6克水煎温服
  复诊:服上方一剂后,体温即降至37℃以下,大便已不泻,头微痛,稍微汗,服二剂后,不再汗出,饮食亦可。舌红,苔白薄,脉弦数,喉部尚不适。此邪势已减,余热未尽,再加清宣上焦之药以解之。
  处方:前方加菊花10克桔梗10克薄荷6克(后入)水煎温服
  服上方二剂后,诸证均退,完全恢复,未误外出开会,特致谢意。
  按感冒初起,务需辨明风寒风热,在表在里。在表需汗,在里需清;汗宜辛散,清宜辛寒。汗应腠理开营卫和,若过发其汗或迫汗出者,虽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或热虽少退,然顷刻复升,往往导致热久不退,或变生坏证,皆治之大禁也。
  本案初起时,曾用多法,强令退烧,故热反缠绵不解。复因药不对证,又伤及脾胃,致生肠鸣腹泻,而外邪犹在太少二经。故初服以柴胡桂枝汤以解其外,复加藿香、佩兰等芳香之药以化里湿,葛根以升津液,扁豆利湿气,共奏表里双解之功。
  患者服一剂即见效,二剂腹泻即止。所谓“一剂知,二剂已”者,正此意也。又因余热尚未尽除,故再加菊花、薄荷、桔梗等轻清宣散之药,病遂愈。噫!医之为务,“勿致邪,勿伤正”。不可不慎。
  6.陈某某女老年离休干部济南某银行
  初诊:患者素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房颤等病多年,本次因发烧,住省某医院,采用西药治疗,并加服中药(处方:苦参20克黄连20克黄芩15克生地12克赤芍20克柴胡15克葛根20克鱼腥草20克石膏20克双花12克甘草3克砂仁12克),服后即大便泄泻不止,日一、二十次,有时不及入厕,势若滑泄,小便亦失禁。遂邀我为之诊治。经检视,病人已极度虚弱,面色苍白,舌白淡红苔白滑,脉沉弱,且促结之脉频繁出现,不思饮食,身热畏寒。此病原系外感风寒,病在太阳卫分,当以辛散解表为是,而医者竟以大剂苦寒沉降及清热药与之,且观其处方,亦毫无章法,遂导致外邪未解,而伤及脾胃,遂成大阴寒虚之里证,时下急当救里为主,务当先顾护脾胃,兼收滑泻。然其外邪未解,用方当以平和为要,且肠胃中腐恶之气,亦未尽解,不可固涩,免致谷道顿关,腹满痞胀,则变证丛生。
  ……

前言/序言


《国医大师临床研究:保元堂三世医案》图书简介 本书是一部集学术研究、临床实践与医学传承于一体的重量级中医著作,由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及“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隆重推出。它以“保元堂”三世名医的丰富医案为核心,深入挖掘并系统梳理了三代中医大家在临床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旨在展现国医大师深厚的学术造诣、精湛的临床技艺以及对中医理论的独特理解与创新。 内容概述: 本书共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全面展现“保元堂”三世医家的医学思想与实践精髓。 第一部分:传承与奠基——首世医案精粹 本部分聚焦于“保元堂”的开创者,一位深受后世尊敬的国医大师。在此部分,我们将深入剖析其早期的临床经验,重点呈现其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的辨证论治思路。通过精选的医案,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大师如何运用经典方剂,结合时令、地域、个体差异等因素,灵活遣药,疗效显著。此部分不仅展示了首世医家扎实的理论功底,更体现了其对中医“天人合一”、“辨证施治”等核心理念的深刻把握。同时,本部分还将探讨其在特定疑难杂症治疗方面的独到之处,例如在痹证、泄泻、咳喘等常见病症上的创新疗法,为后世学习者提供了宝贵的实践范例。 第二部分:创新与发展——二世医案典范 承袭乃父之学,第二代“保元堂”传人进一步发扬光大,并在继承中寻求创新。本部分选取了二世医家的代表性医案,重点在于展现其在发展中医理论、拓展临床应用方面的贡献。他不仅精研先辈医理,更结合自身丰富的临床实践,对某些经典病证的认识提出了新的见解,例如在温病、内伤杂病领域的深入研究,以及在妇科、儿科疾病诊疗方面的独到经验。本书将详细阐述二世医家如何将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知识相结合,探索新的治疗手段,并通过大量详实的医案,展示其在复杂病情处理上的高超技艺,如对于久治不愈的顽疾,他往往能从多角度切入,通过调整治则治法,最终达到治愈或显著改善的目的。本部分还将重点介绍其在药物使用上的精微之处,如对配伍的讲究、剂量加减的艺术等,这些细节无不体现其深厚的临床功力。 第三部分:集大成与新拓展——三世医案与学术思想 作为“保元堂”的第三代传人,当代国医大师集三世之大成,并在继承的基础上,以更开阔的视野,将中医的理论与实践推向新的高度。本部分精选了当代大师最具代表性的临床医案,深入剖析其辨证思维的形成过程、临证遣药的独特策略,以及对疑难重症的治疗心得。读者将看到,大师如何在尊重中医经典的同时,大胆创新,将现代科研成果与中医临床实践相结合,探索新的治疗模式。本部分尤为侧重于展现大师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如何应对新发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等挑战,其创新性的疗法和对病机认识的深化,为中医应对现代医学难题提供了宝贵的思路。此外,本部分还将系统梳理大师的学术思想,包括其对中医养生、治未病理念的阐述,以及对中医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深刻见解。通过这些医案和论述,读者可以深刻感受到当代国医大师的仁心仁术与崇高医德。 本书的特色与价值: 权威性与代表性: 作为国家级重点项目,本书汇聚了国医大师的宝贵经验,具有极高的学术权威性和临床指导价值,是研究和学习中医的珍贵资料。 系统性与全面性: 跨越三代传承,本书系统展现了“保元堂”家族中医思想的演变与发展,从理论到实践,从经典到创新,内容详实,脉络清晰。 实用性与借鉴性: 大量精选的临床医案,详尽的辨证施治过程,生动的临证体会,为广大中医师、中医药爱好者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丰富素材。 传承性与创新性: 本书不仅是对中医经典的传承,更是对中医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性发展,为当代中医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学术研究价值: 深入研究本书,有助于理解和掌握不同历史时期中医名家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特色,为中医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坚实的基础。 《国医大师临床研究:保元堂三世医案》是一部集学术性、临床性、传承性于一体的医学巨著,它不仅是对“保元堂”三世名医医学成就的系统总结,更是对中华传统医学宝库的又一次重要充实。本书的出版,将对推动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培养新一代高素质中医药人才,以及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产生深远的影响。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这本书,首先被吸引的是那浓厚的学术氛围。尽管我是一名业余爱好者,但书中的行文风格严谨又不失人文关怀,让人感觉即使是面对复杂的病案和深刻的医理,也不会感到枯燥乏味。我特别关注的是书中对于“保元堂”三代医者在临床诊疗过程中所体现的辨证思维方式。对于同一种疾病,不同时代、不同医者的处方用药是否有所侧重?又是如何根据时代背景、社会变迁以及个体差异进行调整的?这本书似乎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观察窗口。我一直在思考,在中医理论体系不断发展演进的过程中,究竟有哪些核心的东西是亘古不变的,又有哪些是需要与时俱进的。通过“保元堂”三代人的实践,我期待能够看到中医智慧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保持其生命力,并不断适应新的挑战。书中的“临床研究”部分,我相信会以详实的案例和数据来支撑其理论观点,这对于我这样希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者来说,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我希望能够从中学习到更系统、更深入的辨证论治思路,以及更精妙的遣方用药技巧,让我的中医认知能够更上一层楼,真正体会到中医的博大精深。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惊喜远不止于其理论深度,更在于其生动鲜活的临床实践。作为一个对中医充满敬畏之心的读者,我一直希望能够看到真正“落地”的中医知识,而不是流于表面的理论。而“保元堂三世医案”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一愿望。“临床研究”的侧重点,让我期待书中能够包含大量真实、详尽的病案记录,并对这些病案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我渴望从中学习到,一位“国医大师”是如何通过望闻问切,抽丝剥茧,最终抓住病机,制定出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的。特别是“保元堂”三代人各自的诊疗特色,我想知道他们之间在继承和发展上有什么样的体现,又是如何将家族的医学智慧一代代传承下去的。我深信,每一个病案背后都蕴含着医者的智慧、经验与人情。这本书如果能让我感受到这种温度,那么它将不仅仅是一本医学著作,更是一部关于生命和关怀的史诗。它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中医的魅力所在。

评分

坦白说,我一开始是被这本书的“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和“‘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的 title 所吸引,这足以说明其学术价值和重要的地位。然而,真正让我投入其中,并且越读越感到充实的,是“保元堂三世医案”所承载的丰富临床实践。我一直认为,中医的精髓在于临床,在于那些历经千锤百炼的医案。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让我能够跟随“保元堂”三代医者,一同走进他们的临床世界。我非常想知道,他们是如何看待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疾病时,他们是如何运用中医的理论和方法进行辨证论治的?“临床研究”的提法,更是让我对书中内容的严谨性和系统性充满了信心。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不仅能够学习到具体的病案处理经验,更能够领悟到一种治学态度和医学精神。这不仅是对中医知识的积累,更是对我自身中医认知的一次深刻的洗礼和提升,让我对中医的理解更加立体和全面。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有古典韵味,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厚中医底蕴。装帧也相当考究,纸张的手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属上乘,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件赏心悦目的艺术品。作为一个热爱中医文化,特别是对传统医案感兴趣的读者,我一直以来都在寻找能够真正反映中医精髓的著作。这本书的题目就极具吸引力,“国医大师”、“临床研究”、“保元堂三世医案”,这些词汇组合在一起,让我对内容的期待值瞬间拉满。它不仅关乎一位“国医大师”的学术造诣,更指向了一个传承三代的“保元堂”,这暗示着一种家族式的、世代相传的医学智慧和实践经验。我尤其好奇“保元堂”这三个字背后所代表的独特医理、用药习惯以及治病理念,是否与当前主流的中医体系有所不同,又或者是如何在其基础上发展和创新的。同时,“临床研究”的字样也让我看到了严谨的学术态度,相信这本书不仅仅是经验的堆砌,而是经过深入的理论梳理和实践验证的。而“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和“‘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的双重加持,更是为这本书的权威性和学术价值做了有力背书,这让我坚信这是一部值得认真研读、能够带来深刻启发的佳作,它很可能成为我中医学习道路上的一块重要基石。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医学对话。我被“保元堂”三代医者的医德医风深深打动。在现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能够看到一个家族数代人,将悬壶济世作为毕生追求,并且不断总结经验、提升医术,这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保元堂”家传的独特疗法或诊治理念感到好奇。是不是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方?或者在某些疑难杂症的治疗上,他们有着与众不同的独到之处?“临床研究”这几个字,让我相信这些独到的方法背后,一定有严谨的科学依据作为支撑,而不仅仅是经验的积累。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窥探到中医在不同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疾病时的应对策略,以及“保元堂”家族如何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这不仅仅是对医学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对生命、对健康、对医者责任的深刻理解。我相信,通过学习“保元堂”三代人的临床经验,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中医的价值,以及它在维护人类健康方面所能发挥的巨大作用。

评分

不错的书!不错的书!

评分

不错很喜欢很结实很棒

评分

不错很喜欢很结实很棒

评分

不错的书!不错的书!

评分

收藏!!!!!!!!!!!!!!

评分

不错的书!不错的书!

评分

保元堂三世医案 ,宝贵经验

评分

很有参考价值,印刷质量好,纸张材质很好!

评分

确实是医案 大大的一本书 纸质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