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对新生儿成长的关注越来越多了,年轻父母与祖辈们的殷切之情愈加浓郁了,“赢在起点”的竞争格局左右着当前中国众多家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焦虑心态,开放婴幼儿潜能的图书应运而生可谓琳琅满目,那么到底该怎么看待与理解婴幼儿的成长与烦恼,怎么养成孩子健康阳光的性格,怎么针对每个孩子的差异有的放矢地因势利导,怎么看待那些经常失败的孩子,诸如此类问题也随之凸显出来。本书会带给你有益的启迪。
《培养不怕失败孩子的51个策略》是一本关于孩子教育的书。俗话说:“天下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孩子终究需要独自面对生活的磨练,这并不是父母所能掌控的。与其做孩子的永远的保护者,不如赋予他们不怕失败的特质,这才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成长礼物,它可以让孩子获得真正的生存本领,用不畏惧失败的态度微笑过生活,这也是本书出版的最大目的。
钱源伟,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第一章 孩子对失败的恐惧和不服输的精神
害怕失败的孩子
1. 保护孩子免遭失败不是父母的责任
2. 父母的面子,不应成为孩子失败的"心魔"
3. 找出孩子反复出现相同失败的原因
不服输的孩子
4. 良好的应对能力,是孩子不服输的先决条件
5. 分辨孩子需要什么样的帮助
6. 不要让孩子背上绝对不能失败的包袱
第二章 教孩子怎么做比一味批评更有效
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7. 和孩子一起思考"以后该怎么做"
8. 父母要改掉凡事代劳的恶习
9. 反复指点,不如寻求解决的要领
与成败息息相关的人际关系
10. 孩子之间的争端,要有孩子自行解决
11. 帮助别人时,不要害怕失败
12. 没有结果的帮助也要被感谢
生活中的小细节也能决定成败
13. 让守时成为好习惯,而非规定
14. 从动物身上学会乐活每一天
15. 比惩罚和责备更有效的方式
第三章 用语言的魔法来激发孩子的潜能
使孩子更能接受的说话秘诀
16. 不要对孩子说"没办法"
17. 请对犯错的孩子说"没关系"
18. 放下强权问孩子"怎么做才好"
父母的鼓励是孩子前进的动力
19. 就算结果不理想,也要认可孩子的努力
20. 认同的话,比赞美更有效
21. 赞扬孩子的勇气
教孩子建立人脉的说话技巧
22. 跨出友谊的第一步
23. 如何面对不友善的朋友
24. 大方承认"我输了"
第四章 帮助孩子充满活力地接受挑战
潜藏在表面下的真相
25. 孩子隐瞒失败的根源
26. 找出孩子撒谎的目的
27. 拿掉孩子怕羞的帽子
不断地鼓励,让孩子重新出发
28. 改变半途而废的坏习惯
29. 鼓励缺乏挑战的孩子
30. 用角色扮演的游戏让孩子找回自信
不要放过任何帮助孩子的机会
31. 给孩子创造练习的机会
32. 让孩子学好语言表达
33. 把自我主张的权利还给孩子
第五章 丰富的体验才是成功的前提
不要阻挡孩子体验的机会
34. 掌握方法才能避免危险
35. 了解危害背后的魅力
36. 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失败
直面不愉快是为了将来更快乐
37. 道歉也是一种重要的体验
38. 让孩子学会说"不"
39. 学会处理不愉快的事
在新环境中锻炼孩子的适应能力
40. 鼓励孩子寻找新朋友
41. 学会区分"恶作剧"和"恶意"
42. 不要逼孩子去喜欢他讨厌的人
父母为孩子创造体验的机会
43. 向孩子承认自己的过错
44. 错的是方法,不是人
45. 在孩子面前不必永远出色
第六章 从失败中教育孩子
面对失败的态度
46. 只有失败的事情,没有失败的人
47. 跳出比较,看进步
48. 抛开结果,看过程
在失败中寻找机会
49. 告诉孩子他做得很棒的事情
50. 提示孩子多一种方法
51. 乐于帮助他人的热忱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遭遇挫折和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就像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的:“人生下来第一声啼哭就是一首歌曲、一篇诗歌是不可能的。”没有人能够拥有真正平顺的人生,想要真正创造出辉煌的人生,就得经历必要的磨炼,因此,培养孩子面对失败的正确心态,是提高孩子挫折容忍力的关键。
……
本书具有尖锐的针对性,指出当前最悲哀的是中国许多家庭希望培养出“必须永远赢”的孩子,这个可怕的欲念将会对未来投下严重的阴影。本书能帮助家长调整视角,以正常心态从容健康地面对未来。
我最近对儿童心理学和积极教育方面的内容挺感兴趣的,所以手里也堆了不少相关的书籍,但坦白说,大部分都流于表面,讲的都是“要爱孩子”“要鼓励孩子”这种老生常谈。然而,这本读物给我的震撼在于它对“失败”这个概念的解构和重塑。作者似乎非常懂得现代父母的痛点——我们既希望孩子强大独立,又害怕他们因为受挫而产生心理阴影。书中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展示了如何巧妙地在孩子的生活中设置那些“低风险的失败场景”,让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下体验“搞砸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感觉。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提到了一种“失败复盘法”,不是指责,而是引导孩子像科学家一样分析失败的原因,找出下一次优化的变量。这套逻辑非常清晰,它把“失败”从一个负面标签,成功地转化成了一个学习和迭代的工具。读完后我才意识到,我过去处理孩子失误的方式可能过于功利化了,总是急于纠正,却忽略了让孩子自己从错误中提炼经验的宝贵机会。这本书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提供的不是罐头式的答案,而是一套思考的框架。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育儿路上的及时雨,我最近在阅读过程中,深感它提供的视角是如此的贴近生活,又充满了实用的操作性。它没有陷入那种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非常扎实地从日常的亲子互动中提炼出可执行的步骤。比如,书中对于“挫折教育”的阐述,不是简单地告诉家长要让孩子去尝试失败,而是细致地描绘了在孩子遭遇挫折后,父母应该采取的情绪引导和后续支持的技巧。我记得有一个章节专门讲到如何帮助孩子区分“努力的过程”和“最终的结果”,这对我家那个追求完美的小家伙特别有效。他以前会因为一道题做不对就彻底放弃,但读了这本书后,我开始有意识地在他遇到困难时,先肯定他思考和尝试的过程,而不是直接关注答案是否正确。这种潜移默化的改变,让家庭氛围都变得更轻松了,孩子不再那么畏手畏脚,愿意主动去挑战那些他以前觉得“太难了”的事情。而且,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流畅,没有那种学术著作的距离感,读起来就像一位经验丰富、非常理解父母焦虑的邻家长辈在和你娓娓道来,让人读完后心里踏实,手边立马就想去实践。
评分整体阅读下来,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温和而坚定”。它没有用激烈的口吻去批判那些焦虑的家长,而是用一种非常理解和包容的态度,引导我们认识到,一个真正强大的人,不是没有跌倒过的人,而是那些知道如何优雅地、快速地从每一次跌倒中重新站起来的人。它教会我一个至关重要的转变:我的角色不是“保护伞”,防止孩子遭受任何风吹雨打,而是“安全网”,确保他们在尝试和跌落时不会受到致命的伤害。这种心态的调整,极大地缓解了我自身的焦虑。我开始学着享受孩子尝试新事物时那种笨拙和可笑,因为我知道,每一次笨拙的尝试,都是在为他未来的独立和坚韧打地基。这种从“结果导向”到“过程欣赏”的转变,是这本书带给我最深远的影响,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成功”的定义,并愿意用更长远的眼光去培养我的孩子。
评分我必须承认,我最初对这类育儿书是抱有一定程度的怀疑的,总觉得那些“策略”听起来太理想化,脱离了中国式家庭的复杂现实——比如来自长辈的压力、学业竞争的残酷等等。但深入阅读后,我发现作者对这些现实困境有着非常清醒的认知。它并非鼓励孩子“躺平”或“无所畏惧地乱闯”,而是在有限的范围内培养他们的抗逆力。例如,书中提到如何与祖辈的育儿观念进行有效沟通,去解释为什么要允许孩子经历“不完美的成功”或“体面的失败”,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满分和第一。这一点对我来说至关重要,它提供了一套语言系统,让我有底气在家庭会议上坚持自己的育儿理念。这本书的视角是全面的,它不仅仅是关于孩子,更是关于如何构建一个支持孩子成长的家庭生态系统,让整个家庭成员都能理解和支持“培养不怕失败”这一核心目标。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结构也让我非常欣赏,它不像那种厚重的指南,读起来需要巨大的专注力。它更像是为忙碌的家长准备的“工具箱”,里面的每一个策略都像是一个独立的模块,可以随时取用。我尤其喜欢它在每个策略后附带的“给家长的自检清单”和“场景对话示例”。比如,当孩子因为比赛失利而沮丧时,我可以直接翻到相关章节,书里提供的那些对话模板,比如“我看到你现在很难过,告诉我,你觉得哪一部分的努力没有得到回报?”这种开放式的提问,一下子就能打开孩子的心扉,让他愿意倾诉,而不是简单地敷衍一句“没事”。这套对话技巧的精妙之处在于,它既表达了共情,又巧妙地将焦点拉回到孩子自身的感受和行动上,而不是外界的评价。这种细腻的文字处理和极强的实操性,让这本书成为了我书架上那种“遇到问题就拿出来翻一翻”的常备手册,而不是读完一次就束之高阁的装饰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