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专题史·第五卷:国民政府执政与对美关系

中华民国专题史·第五卷:国民政府执政与对美关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维开,陈红民,吴翎君,吴淑凤 等 著,张宪文,张玉法 编
图书标签:
  • 中华民国史
  • 国民政府
  • 对美关系
  • 近代史
  • 政治史
  • 外交史
  • 历史研究
  • 民国史
  • 史学
  • 二十世纪中国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5148361
版次:1
商品编码:11691755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华民国专题史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71
字数:5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七十位专家,十八个专题,重构民国历史,两岸四地历史学者首次合作完成。“亲美”外交一直是国民政府外交的一个重要路线,尤其是对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后期的外交而言。《中华民国专题史·第五卷:国民政府执政与对美关系》将专题研究国民政府执政状况与对美关系。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五院制国民政府的建立
第一节 孙中山对中央政府的设计
一、孙中山与五权宪法思想
二、五权宪法思想精义
三、孙中山未能落实五权宪法
第二节 广州、武汉国民政府的尝试
一、广州国民政府
二、蒋介石与迁都之争
三、武汉国民政府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与训政制度的确立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二、训政制度的实施
第四节 五院制的国民政府
一、五院制国民政府的建立
二、国民政府的地方政治制度
第五节 “训政约法”与“五五宪草”
一、约法之争
二、国民会议与《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
三、“五五宪草”

第二章 南京国民政府的执政环境与演变
第一节 国民党内的政治军事纷争
一、国民政府的政治妥协与派系
二、中原大战前后的政治纷争
三、宁粤冲突
第二节 九一八事变与国民政府的抗战准备
一、蒋、汪合作
二、“安内攘外”政策
三、加速抗战准备
第三节 西安事变与国民政府政策的调整
一、西安事变
二、国民政府政策之调整

第三章 重庆时期的国民政府
第一节 全面抗战爆发与国民政府西迁
一、全面抗战爆发
二、国民政府移驻重庆
第二节 凝聚抗战意志与党政军统一指挥
一、召开国防联席会议
二、成立党政军统一指挥机构
三、军事委员会改组
第三节 《抗战建国纲领》与设置战时民意机构
一、党派合作,团结御侮
二、策定抗战建国大政方针
三、国民参政会的成立

第四章 战后的国民政府
第一节 抗日战争胜利前后的国内政局
一、战后接收与复员
二、伪币兑换之流弊
三、黄金风潮
第二节 国共重庆会谈与政治协商会议
一、国共重庆会谈
二、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第三节 第一届国民大会的召开
一、解读政协决议的纷争
二、美国的调解
三、召开制宪国民大会
四、行宪国民大会召开及代表选举纠纷

第五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中美关系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初的中美关系
一、中美宁案交涉
二、中关关税谈判和对南京政府的承认
第二节 中国的求援和美国的孤立主义1
一、从“九一八”到珍珠港事件时期的中关关系
二、中关经济关系与外交交涉
第三节 美国在华企业的投资活动与外交
——以大来和英美烟公司为例
一、美国大来青岛分行的经营
二、英美烟公司在华北
第四节 战时同盟与国共内战时期的中美关系
一、太平洋战争时期中关关系的缩影——史迪威事件
二、美国与国共内战之调停
第五节 战后新局势——重探《中美商约》
一、中关商务条约关系的历史回顾
二、战后重建与《中关商约》之签订
三、舆论评价与外交部之回应

结语
一、新史料的开发
二、从国际史视角展开的研究
三、以中国作为主体的国际化议题
四、数据库的运用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前言/序言


中华民国专题史·第五卷:国民政府执政与对美关系 历史的回响,民族的抉择 《中华民国专题史·第五卷:国民政府执政与对美关系》深入剖析了中华民国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历史时期。本书聚焦于国民政府的建立、发展及其在内忧外患的复杂格局中,如何维系国家统一、推动现代化建设,并在此过程中与当时世界格局中的重要力量——美利坚合众国,展开了一系列深刻而影响深远的外交互动。 第一章:国民政府的奠基与巩固 本卷的开篇,将详细描绘国民政府自北伐胜利后,如何逐步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我们将追溯国民党内部的权力结构演变,国民政府的组织架构,以及在统一国家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策略。 北伐的余波与统一的艰辛: 北伐战争的胜利并非终点,而是新挑战的开始。本书将细致梳理北伐后,国民政府如何应对地方军阀的残余势力、共产党运动的兴起,以及如何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推行其施政纲领。我们将审视国民政府在统一全国、建立有效统治过程中采取的政治、军事及行政手段。 政治体制的构建与运作: 国民政府的政治体制,尤其是国民党的一党专政,是本书关注的重点。我们将分析其宪政框架的初步尝试,如“训政”时期的制度设计,以及国民党在国家治理中的核心角色。此外,本书还将探讨国民政府在地方行政、司法体系、财政税收等方面的改革与实践,以及这些改革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国家建设的初步探索: 在巩固政权的同时,国民政府也开始了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本书将重点关注其在经济建设方面的努力,例如发展民族工业、建设基础设施(如交通、通讯)、推行金融改革等。同时,也将触及教育、文化、社会福利等领域的政策与实践,描绘出当时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图景。 第二章:风雨飘摇中的外交挑战 国民政府的执政时期,恰逢中国内忧外患、国际局势剧烈动荡的历史节点。本章将聚焦国民政府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特别是与西方列强的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重大外交事件。 “主权独立”的追求与曲折: 在经历了长期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后,国民政府将实现国家主权独立视为核心目标。本书将详细分析国民政府在废除不平等条约、收回海关管理权、争取关税自主权等方面的外交努力,以及这些努力在国际法和国际政治环境下的实际效果。 对日侵略的严峻考验: 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全面抗日战争开始,这是国民政府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本书将详细叙述国民政府在外交层面为争取国际支持、抵抗日本侵略所做的努力。我们将分析其与苏联、英国、法国等国的关系,以及这些国家在抗战初期对中国态度的转变。 世界大战的阴影与转向: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国际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本书将深入探讨国民政府如何在美国参战前后,调整其外交策略。我们将分析国民政府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如何从被动的抵抗者转变为同盟国的重要一员,以及这一转变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 第三章:中美关系的曲折与演进 本书的第三章,也是核心章节之一,将集中笔墨,深入剖析国民政府与美利坚合众国之间的复杂关系。这段关系不仅是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对当时的中国乃至全球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早期接触与初步认知: 在国民政府成立初期,美国作为新兴的太平洋强国,与中国之间便有着初步的接触。本书将梳理这一时期的外交往来,包括美国对中国革命的态度,以及双方在贸易、投资等领域的初步互动。我们将考察美国对国民政府建立的认知,以及这种认知如何影响了早期对华政策。 抗战时期的“特殊盟友”: 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全面爆发,中美两国在战略上出现了共同的敌人。本章将详细考察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与美国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合作与博弈。我们将分析美国对华援助的性质、规模和影响,以及国民政府如何利用美国的支援来维持抗战。同时,也会探讨两国在抗战战略、战后安排等问题上的分歧与妥协。 意识形态的碰撞与政策选择: 中美两国在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上存在显著差异。本书将分析国民政府的“三民主义”与美国的民主理念之间的互动,以及这种差异如何影响了双方的互信和政策选择。我们将探讨美国在中国政治内部的活动,包括其对国民党、共产党以及其他政治力量的态度,以及这些活动对国民政府执政的影响。 战后格局的重塑与中美关系的转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巨变。本书将重点分析国民政府在战后如何争取美国对中国内战的支持,以及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我们将审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等重要条约的影响,以及美国对国民政府提供援助的动机和效果。同时,也会探讨两国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中的互动,以及这些互动如何预示着未来关系的走向。 援助背后的动机与影响: 美国对国民政府的经济和军事援助,是塑造这一时期中美关系的关键因素。本书将深入探究美国援助的动机,包括其地缘政治考量、意识形态输出以及经济利益。同时,也将全面评估这些援助对国民政府的经济发展、军事力量以及政治稳定所产生的实际影响。我们将审视援助过程中的问题与挑战,例如援助的效率、腐败以及美国政策的局限性。 第四章:国民政府的内政外交交织 历史的发展并非孤立的事件串联,内政与外交往往相互影响,相互塑造。本章将着重考察国民政府的内政政策如何在外交压力和机遇中演变,以及外交决策如何反过来影响其国内治理。 经济政策的转型与挑战: 在国家建设过程中,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经历了多次调整。本书将分析其在金融稳定、货币改革、农业发展、工业化推进等方面的努力。同时,也将探讨这些经济政策如何受到国际经济形势、对外贸易以及外国援助的影响。 社会改革的尝试与局限: 除了经济建设,国民政府在社会层面的改革,如教育普及、司法独立、社会保障等,也是本书考察的重点。我们将分析这些改革的成效与不足,以及它们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社会阶层中所产生的差异性影响。 统一战线的维系与破裂: 在应对外部侵略和国内复杂局势时,国民政府面临着维系国内团结的巨大压力。本书将深入分析国民政府在与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及随后统一战线破裂过程中的策略和失误。这将有助于理解其国内政治的复杂性,以及这种复杂性如何与国际关系交织在一起。 第五章:历史的回顾与深远影响 《中华民国专题史·第五卷:国民政府执政与对美关系》的最后一章,将对整个国民政府执政时期,特别是其与美国关系的历史进程进行总结性回顾。 历史经验的教训: 本卷将提炼出国民政府执政时期,特别是其对美关系中的宝贵历史经验和深刻教训。这包括其在处理复杂国际关系、平衡国内政治、推动国家发展等方面的得失。 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国民政府的执政经历,以及其与美国关系的演变,对后来的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本书将探讨这一时期在中国现代化道路选择、国家认同构建以及区域和全球格局演变等方面留下的印记。 史学研究的再审视: 本卷在借鉴现有史料的基础上,也将尝试提出新的研究视角和解读,以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国民政府执政与对美关系的历史真相,为相关的史学研究提供新的素材和思路。 通过对国民政府执政时期,特别是其与美利坚合众国关系的细致梳理与深入分析,本书旨在为读者呈现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展现中华民族在特定历史时期所经历的艰难抉择与不懈奋斗,并揭示这段历史对当今中国乃至世界格局的重要启示。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填补了我长久以来的一个空白。一直以来,我都很想深入了解那个动荡年代的中国,特别是国民政府如何在那复杂的国际局势中维系和发展,尤其是与当时世界格局中举足轻重的美国之间的互动,这其中蕴含着太多值得探究的细节。这本书的名字就直接点出了核心,让我对内容充满期待。我渴望看到书中是如何细致地梳理国民政府成立后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的运作,以及在内忧外患之下,他们是如何应对的。更令我好奇的是,国民政府在处理对美关系时,是如何平衡国家利益、外交策略以及意识形态的差异的?书中是否会深入分析具体的谈判过程、条约签订,甚至是民间层面的文化交流和影响?我期望能够从这本书中读出历史的脉络,理解那些影响深远的决策是如何做出的,以及这些决策又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怎样的连锁反应。这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的回顾,更是对一个国家在特定时期如何应对全球挑战的深刻洞察。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一次酣畅淋漓的历史探险!作者的叙事能力非常强,将原本可能枯燥的史料,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尤其是关于国民政府执政期间的许多细节,以及它与美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历史人物的刻画,他们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名字,而是有了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个体。书中对国民政府如何平衡国内政治斗争和对外关系,尤其是如何处理与美国这个超级大国的关系,做了非常深入的分析。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大量史料时付出的心血,他不仅提供了事件的经过,更重要的是,他试图去解读事件背后的逻辑和影响。这本书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中国在那个时期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厚重感和研究的深度,让我不得不停下来,仔细回味。它不仅仅是一本讲述历史事件的书,更像是一次对某个特定时期中国与世界关系的一次深度剖析。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国民政府与美国之间关系的论述,这其中包含着太多值得玩味之处。从抗日战争时期的战略协作,到战后的地缘政治博弈,再到意识形态的冲突与融合,这本书为我展现了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互动图景。我惊讶于书中对具体外交事件的还原度,那些谈判桌上的唇枪舌剑,那些协议中的字斟句酌,都让我仿佛置身其中。同时,本书也让我思考,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是如何受到其国内政治环境、经济实力以及国际局势等多重因素影响的,国民政府在这方面的尝试和困境,在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评分

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国民政府那段历史的窗户,尤其是它与美国的关系,更是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另一面。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他没有回避那个时代的一些复杂性和争议性,而是以一种客观、理性的态度去呈现。书中关于国民政府如何在全球格局中定位自己,以及如何运用外交手段来维护国家利益的描述,让我受益匪浅。特别是与美国之间关系的处理,从最初的战略伙伴,到后来的信任危机,再到意识形态的对抗,书中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看到了国民政府领导人在那个时代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和艰难抉择,以及他们是如何在各种力量的拉扯中寻找出路的。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的回顾,更像是一次对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哲学思考。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历史的进程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尤其是关于国民政府时期的描述,书中并没有简单地将那个时期的人物和事件脸谱化,而是深入挖掘了背后的动机、权谋和无奈。对于国民政府与美国的关系,这本书提供了极为详尽的视角,让我看到了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两个国家之间并非简单的盟友或敌人关系,而是充满了利益的博弈、信任的建立与瓦解,以及战略的相互倚重与制衡。书中所展现的,不仅仅是官方层面的外交辞令,更深入到实际的经济援助、军事合作,甚至是情报交流等具体细节。我印象尤其深刻的是,书中对一些关键历史节点,比如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两国之间的战略协调与分歧的描写,让我对当时的国际政治有了更立体、更鲜活的认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理解一个国家的外交,必须将其置于其国内政治、经济现实以及全球大背景下去审视,这种层层递进的分析,非常具有启发性。

评分

“此次编写中,台湾地区的学者占了将近一半,这是史无前例的”,张玉法如是认为,在民国史的研究上,这套书基本上是保持中立的,不去论断是非,而仅仅是把历史的真相写出来。”

评分

中华民国专题史是由南京大学资深教授张宪文和台湾著名史学家张玉法,策划统筹组织大陆、台湾、香港与澳门四地70余名学者,历时五年,编著而成,总计18卷,由南京大学出版社正式发行,随后也将在台湾发行繁体版。[1]

评分

2书籍意义

评分

“1970年代之后,海峡两岸开始重视民国史研究,起初大陆和台湾对民国史的认识分歧很大,但是经过二十余年两岸历史学者的学术来往和交流,对民国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观点渐趋一致”,南京大学资深教授张宪文分析道。

评分

谈起这套书,张宪文先生感慨颇深,“虽然编著中还有一些分歧,但不影响双方的学术合作,仍可以在合作中求同化异,求同存异”,他表示,将真实的历史展现给两岸广大人民群众是历史学者的时代责任。

评分

编辑

评分

京东一贯让人比较满意,放心,最近买了很多书,快递小哥几乎天天来送。没法一个一个评价了。希望以后把发票保护好。

评分

谈起这套书,张宪文先生感慨颇深,“虽然编著中还有一些分歧,但不影响双方的学术合作,仍可以在合作中求同化异,求同存异”,他表示,将真实的历史展现给两岸广大人民群众是历史学者的时代责任。[1]

评分

七七事变爆发,平津很快陷落。1937年8月,奉部令,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在长沙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2月西迁入滇,4月抵昆明后,更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战胜利,1946年7月31日联大结束,三校各自返回平津。据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称:“9年之中,先后在联大执教的教授290余人,副教授48人。前后在校学生约8000人,毕业生有3800人。”[1]日后,这些教授与学生中英才辈出,这所大学因而永垂不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