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經典的書,我要半年讀完全套。
評分編輯
評分藉助於報紙公告、電颱廣播、私人通信等,獲得信息的三校學生紛紛曆盡艱險,趕往長沙報到。1937年11月1日,學校正式上課。上午九點,響起瞭空襲警報,師生並未逃避,校史上加瞭個括號“實在也無處可躲”[2]。作者的本意是,當時尚未來得及挖防空洞;我則理解為,已經沒有退路瞭,故師生們置生死於度外,大義凜然地走進教室。此舉頗具象徵意義,就在這連天炮火中,大幕徐徐拉開——“萬裏長徵,辭卻瞭五朝宮闕,暫駐足衡山湘水,又成離彆,絕檄移栽楨乾質,九州遍灑黎元血。盡笳吹弦誦在春城,情彌切。”[3]
評分“1970年代之後,海峽兩岸開始重視民國史研究,起初大陸和颱灣對民國史的認識分歧很大,但是經過二十餘年兩岸曆史學者的學術來往和交流,對民國史上的一些重大問題,觀點漸趨一緻”,南京大學資深教授張憲文分析道。
評分二、陝甘寜邊區及敵後各抗日根據地不 學遷重慶)。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西南地區文史資料協作會議編《抗戰時期內遷西南的高等院校》
評分八年抗戰,中國大學不僅沒被戰火摧毀,還發展壯大,這實在是個奇跡。據史傢稱,1937年,抗戰爆發前夕,全國專科以上學校(含國立、省市立、私立)108所,教員7560人,職員4290人,學生41992人;1945年,抗戰勝利時,專科以上學校(含國立、省市立、私立)141所,教員11183人,職員7257人,學生83498人[4]。具體到某著名大學,情況尤其明顯。比如,浙江大學1936年有教授、副教授70人,在校生512人;到1946年復員返杭時,教授、副教授達到201人,在校生2171人[5]。中央大學1937年度有在校生1072人,教授、副教授133人,全校教師290人;到抗戰結束前的1944年度,在校生3837人,全校教師590名,其中教授、副教授290名[6]。唯獨聲名最為顯赫的西南聯大,因係三校閤一,發展規模受到很大限製。同樣以1944年度為例,西南聯大各類學生加起來,不過2058名,至於教職員382名,其中教授、副教授179名,數量上遠不及中央大學[7]。也就是說,作為整體的西南聯大,其辦學規模約略等於中央大學的三分之二。考慮到中央大學和西南聯大均為國立大學,其經費來源一樣,單看這兩組數字,便能明白國民政府的態度[8]。對於大學來說,規模不等於水平,更不等於貢獻;但無論如何,中國的高等教育沒有被戰火摧毀,反而越戰越強,這點很讓人欣慰。
評分二、陝甘寜邊區及敵後各抗日根據地不 學遷重慶)。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西南地區文史資料協作會議編《抗戰時期內遷西南的高等院校》
評分京東一貫讓人比較滿意,放心,最近買瞭很多書,快遞小哥幾乎天天來送。沒法一個一個評價瞭。希望以後把發票保護好。
評分中華民國專題史編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