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体育是事业,其意义在于奉献;
体育是科学,其价值在于求真;
体育是精神,其生命在于创新。
《2014年上海市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报告》是上海体育发展科学性、前瞻性、独特性和可操作性的“四位一体”组合。《2014年上海市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报告》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体育科学理论为基础,透析上海体育发展渐进过程,探索上海体育发展前瞻趋势,提出上海体育发展进步方向。期望《2014年上海市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报告》能给读者带来探索的勇气和严谨的思考。
目录
第1篇 群众体育
基于GIS的上海市中心城区社区公共运动场可达性研究
从O2O视角探索提升公共体育服务效能途径的研究
上海青少年群体参与“30分钟体育生活圈”健身活动需求与供给结构的对策研究
“区校联动、打造市民30分钟体育生活圈”模式研究——以杨浦区长白街道社区与上海理工大学共建为例
上海残疾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上海杨浦区社区居民参与健身活动的供需矛盾研究
第2篇 竞技体育
上海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多元化培养路径研究
上海区县少体校转型发展研究
上海英式橄榄球运动发展对策研究
依托“青少年30分钟体育生活圈”的建立推动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可行性研究——以徐汇区为例
静安区中小学体育专项化教学实践与探索
第3篇 体育产业
基于收益管理视角的上海体育场馆运营策略研究
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上海健身服务产品网络团购意愿研究
上海居民对大型体育赛事影响的感知调查研究
城市居民参与市内体育休闲旅游影响因素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第4篇 体育法制
上海市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方式与运行机制研究
近十年来(2004~2013)上海市游泳场所夏季开放溺亡事故调查
研究
第5篇 体育管理
上海市民运动会中的体育法律规制问题研究
上海体育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建设与完善研究
编后语
精彩书摘
《2014年上海市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报告》:
2.第二阶段:资源整合,优化配置阶段
(1)整合公共体育服务信息,加强资源共享和应用服务
首先,要促进公共体育服务内外部资源整合。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质量和规模直接影响着服务效能。体育政府主管部门在保障自身供给基础上,要充分发挥和调动市场营利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即第三方或非营利组织在公共体育服务领域的供给能力,将区域现有的所有公共体育内外资源调研梳理,加强综合整合利用,出台相关政策导向,引导和吸纳这些组织融入信息智能化平台,实现存量资源的共享。
其次,要促进公共体育服务与其他公共服务信息资源的整合。实现“大体育”概念下的共建共享,为教育、健康、卫生福利和人权等其他公共问题的合作解决提供路径。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客观形势也要求体育事业要与医疗卫生、科教文化、社会福利、城市建设、旅游休闲等相关领域全面对接,与建设中的“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等相融合,节约信息资源同时也促进各项公共服务一体化,更加方便居民享受公共服务,多元提升公共服务效能。
(2)推进重点区域项目试点,发挥宣传引导和示范效应
首先,要选择先行先试项目做好示范效应。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信息智能化建设既有基础信息建设又有创新智能推进,而信息技术领域本身发展迅猛,市场变化节奏不断加快,区域有自身条件特色,居民有不同层次体育需求,因此实现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帆风顺、一步到位,这必然是个不断摸索、反复尝试、逐渐完善的过程。这就需要体育管理者敢于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和理念,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及时追踪国内外发展趋势和区域公共体育服务特色特点,选择合适项目在重点区域优先试点,本着“创新一个试点一个,成熟一个普及一个”的理念循序渐进的促进公共体育服务信息智能化的创新转型。
其次,要做好多元信息智能平台的宣传、引导和推广工作。居民对新技术新手段的接受速度和应用程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广泛有效的宣传引导。公共体育服务信息智能化过程推进中一要注重新技术新手段以及平台的使用培训和宣传,二要加强互联网思维和信息智能化理念的引导,三要充分利用不同营销方式,创造各种体验模式,吸引居民享受信息智能化服务。
(3)严格监管考评措施保障,注重民意反馈和绩效评估
首先,要开辟多元双向互动沟通渠道注重民意反馈。公共体育服务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其所供给的各个方面不能完全由政府所提出,应当广泛听取居民意见,开辟多元沟通渠道,特别是对于新技术手段的改进创新至关重要:一是让居民自由、方便地直接对话公共决策者,依托群众路线更有助于制定和实施贴合居民意愿的有效政策。二是体育行政管理部门也可通过各种信息智能化技术公布、实施与修订阶段性目标,实现双向互动,优化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信息智能化建设。
……
2014年上海市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报告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2014年上海市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报告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