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食脑之徒
他手里拿着的是一张照片,那个女性被害人坐在餐桌的另一边。卷宗显示,这个女性被害人30岁,然而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年轻得多。照片上的她,发髻高高绾起,显得雍容典雅,身上穿的是一件黑色的低胸晚礼服,半个酥胸都露在外面。然而,她的脸色也同样苍白,双目紧闭。
“老师,到了。”
警用涂装的帕杰罗越野车驶过了哨卡,在铁门前停了下来。秦玲嘘了一口气,松开了方向盘,手心已满是汗水。作为刑警学院的应届毕业生,第一次任务就是公安部刑侦局直接安排,来到了这个让警方内部都闻之色变的地方,她没法不紧张。
“嗯。”后座的唐贺功应了一声,睁开了一直闭着的双眼,看了一眼车外。
门前挂着一块庄严肃穆的牌匾,白底黑字,上面写着“公安部变态心理研究中心”几个字。再加上门口荷枪实弹的警卫,将所有想要一探究竟的人拒之于门外。
这怨不得任何人。这个研究中心阴暗而冰冷,在公安系统内部,还有一个代号——6号监狱。所有关押在这里的被研究者无一不是令人闻之色变的大案、要案的凶手。
举两个例子吧。这里有一个凶手割掉了被害人的头,给死者换上了一只猫头鹰的脑袋,因为猫头鹰的头可以旋转270度,加上它眼睛本身的视角,可以做到360度的视野,凶手想让人也如此。还有一个凶手把人脑放进了电脑的主机,因为凶手认为电脑的计算速度虽然更快,但是缺乏了人的智能……
因为这些人被鉴定为有严重的精神疾病,作案时部分或全部失去自控能力,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不能对他们追究刑事责任,但若任由他们回归社会,势必会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因此,公安部才斥巨资在这个偏僻的角落里修建了这个监狱,并对外声称,这里是公安部指定的精神疾病康复中心。
名义上,它还是我国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研究基地。
上面提到的那两个案子,其凶残程度在6号监狱里只能排在中级。
秦玲和唐贺功要找的人就在这里,和那群疯子一样,被关押在这里的另一个疯子。
半个月前,S市高新园区某企业老总被人杀死在办公室里。凶手将办公桌布置成了一张餐桌,被害人就坐在餐桌的一头,穿着整洁的西服,围着白色的餐巾,左手持叉,右手持刀,一副正在进餐的样子。
餐桌的另一头也摆放着全套的餐具,但并没有人坐在那里。
警方从餐盘的残留物中提取到了被害人的DNA,但在接下来的调查中,警方却没有发现任何与嫌疑人有关的线索。
鉴于凶手残忍的行为,警方将此案上报了公安部刑事侦查局,请求组建专案组指导工作。
接到报告后,刑侦局局长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抽了一小时的烟,最终决定暂不组建专案组,而是拨通了一个电话。
“老唐,我需要你的Z小组。”
“除非你能让他回来。”
“他对你就那么重要?”
“对,没有他,我什么也做不了。”
局长沉默了。
上任伊始,为了能够最大化地利用警方的优势资源,指导重特大案件的侦破工作,改革以往专案组均为抽调各地精英力量临时组建,使命完成后便就地解散的诸多弊端,局长亲自挑选了三个人组建了刑侦局史上第一个常态特勤小组,这就是Z小组。
组长是时任犯罪行为分析科科长、犯罪行为分析专家唐贺功。组员杜婧,那一届刑事警察学院最优秀的法医和痕迹学毕业生。组员郑岩,曾在美国留学深造,拒绝了美国联邦调查局的招募而回到国内的犯罪行为侧写师。
Z小组成立后,马不停蹄地行走于全国各地,接连破获困扰当地警方多年的重特大案件,也因此有了“大案克星”的美誉。杜婧被誉为天才法医,很多痕迹学专家需要借用仪器检测才能得出的结论,她往往看一眼便知结果。郑岩更是被称为“能够进入罪犯脑子的人”,他的精准侧写让警方对犯罪嫌疑人的寻找变成了按图索骥,他对现场的重建和对犯罪嫌疑人心理的分析就连凶手都感到恐惧。
然而,这种好景仅仅维系了不到三年,就在杜婧和郑岩准备步入婚姻殿堂的时候,一起重特大案件打乱了他们的计划。
那是一起连环开膛杀人案,在刑侦局内部,他们称这个凶手为“厨师”。
“厨师”以24~30岁的年轻女性为目标,对她们实施局部麻醉后杀害。
这是公安部向案发地的警方发出的通告。
那是Z小组承办的最后一起案子,郑岩精准地分析出了凶手的作案模式,细心的杜婧也成功地提取到了凶手遗留在现场的一滴血迹。然而,在随后的案件中,“厨师”的作案手法不断提升,再没留下任何线索。就在“厨师”最后一次作案,郑岩完成了侧写,杜婧上前准备提取痕迹时,郑岩却突然说出了这样一句话:“我就是这样杀了她们。”随后,他利用凶手遗落在现场的作案工具袭击了杜婧,用与“厨师”完全相同的手法杀害了杜婧。
因为郑岩在进行侧写的时候要求除了杜婧外,其他人禁止靠近,当唐贺功发觉异常,闯入现场的时候,一切都已经晚了。清醒过来的郑岩看着眼前血腥的一幕完全不敢相信,他冲到一边,不停地呕吐。
那一天,他反复念叨着“他是故意留下这些东西的,他知道我,他比我更了解我”。
当时,公安部犯罪心理特别顾问、美国FBI犯罪心理特邀分析专家、变态心理学专家顾维曾第一个指出郑岩可能会在某个时段迷失,并亲自完成了对他的鉴定——郑岩患有严重的偏执型臆想症,案发当时,他并不具备控制行为的能力。这份鉴定结果一经公布,公众的质疑便接二连三地袭来,“警方竟用疯子破案”“一个疯子警察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我们还能相信警方能保护民众吗”等媒体报道让局长迫于压力,解散了Z小组,将郑岩关进了6号监狱,组长唐贺功被清退,就连顾维都被迫辞去了公安部顾问的职务。
“局长,没什么事的话,我就睡了。现在可是半夜12点,明天一早还和人约了广场舞呢。”电话那头传来唐贺功略显疲惫的声音,打断了局长的回忆。
……
我很少会因为一本书而改变自己对某些事物的基本判断,但这本书做到了。它没有采用那种悬疑小说惯用的“上帝视角”,而是让我沉浸在一种极度主观的、却又无比真实的体验中。文字的节奏感极强,有时候长句如同一条蜿蜒的长河,带着你缓缓流淌过复杂的心理活动;有时候,短句如同一记重锤,精准地击中你最脆弱的认知防线。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灰色地带”的手法,他没有简单地将角色贴上好人或坏人的标签,而是细致地描绘了他们如何在特定压力下,选择了那条不可逆转的路径。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关于“选择的重量”的哲学探讨。它关于的不是具体的案件,而是关于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适应性和破坏性。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同理心阈值”被大幅度提高了,同时也更加警惕那些看似无害的“群体意识”的形成过程。这本书不会告诉你答案,但它会把探寻答案所需的工具箱,完整地交到你的手中,要求你自己去面对那些最令人不安的可能性。这是一次漫长而深刻的心灵洗礼。
评分坦白说,我拿到这本书时,是抱着一种“猎奇”的心态翻开的,毕竟书名听起来就充满了刺激和戏剧性。然而,我的期待很快就被一种近乎学术研究的严谨性所取代。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克制,几乎没有使用任何煽情的词汇,但恰恰是这种缺乏情感的描述,才更显得力量十足。它更像是一份详尽的案例报告集,但每一个案例都经过了精心的打磨,细节的呈现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比如,书中对犯罪现场痕迹的描述,精确到光线的角度、灰尘的沉积方式,仿佛是通过显微镜在观察世界。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案件时,展现出的那种极高的同理心——不是对罪犯的同情,而是对“人是如何运作”的彻底理解。这种理解,使得那些原本让人感到不可理喻的行为,在书的语境下,有了一种残酷的合理性。这本书读起来不轻松,它会让你不断地在“理解”和“排斥”之间拉扯,挑战你对“正常”的界限认知。它不提供廉价的答案,而是将每一个谜团赤裸裸地摆在你面前,让你自己去品尝其中滋味的复杂。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揭示人类心理深层机制的作品抱有极大的兴趣,而这本书,简直可以称得上是这方面的教科书级别范本。它没有采用传统悬疑小说那种跌宕起伏、制造反转的叙事手法,反而采取了一种近乎人类学考察的冷静视角,去剖析那些被社会定义为“异类”的心灵结构。作者对于犯罪动机的挖掘,简直是入骨三分。他似乎能轻易穿透谎言和伪装,直达潜意识的源头。书中对特定环境因素、童年创伤乃至社会结构压力如何共同作用,塑造出一个特定行为模式的论述,让我这个自诩为“理性”的读者都感到阵阵寒意。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对“模仿性犯罪”的分析,那种如同基因复制般的行为传递,被阐述得逻辑严密,让人无法反驳。我读到后面,甚至开始反思自己身边的一些行为模式,是不是也深受某些看不见的“程序”所驱动。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观察世界的全新滤镜,你开始用更深邃、更复杂的眼光去看待那些平日里习以为常的人际互动和日常冲突,意识到简单的是非对错标签背后,往往隐藏着错综复杂的心理动力学。它需要的不仅仅是阅读,更是一种深度的内省和批判性思考。
评分这本厚重的书册,光是拿在手上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质感,仿佛里面锁着无数不为人知的秘密。我刚翻开序言,就被作者那种冷静到近乎冷酷的叙事笔调所吸引。他似乎有一种天赋,能将最血腥、最令人不安的犯罪现场,描绘得如同精密的几何图形一般清晰可见。文字的密度极高,没有一句多余的赘述,每一个词语都像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弹头,直击人心的最深处。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享受故事,不如说是一场智力上的马拉松。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在脑海中一遍遍重构那些复杂的动机链条,试图理解那些游走在道德边缘的“人物”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深渊的。尤其是在描述那些高智商犯罪时,作者的逻辑推演细致入微,仿佛他本人就是那个在迷雾中摸索的侦探,或者,是那个在阴影中布局的幕后操纵者。这本书的魅力,不在于提供一个简单的正邪对立,而在于它强迫你去直面人性的幽暗面,去探究“为什么”比“谁干的”更令人不寒而栗。我得说,读完某一章节后,我在夜里关灯睡觉都变得格外小心翼翼,生怕自己刚才忽略了某个微小的细节,从而错过了潜藏在生活表象下的巨大危机。这绝不是一本能让人放松心情的小说,它更像是一剂强效的神经兴奋剂,让你的思维时刻保持在最高警戒状态。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不是线性的故事展开,而更像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螺旋结构。每一章似乎都在重复探讨同一个核心主题——人性的边界,但每一层都比前一层更接近那个冰冷的真相核心。阅读体验是渐进式的、累积性的,你感觉自己像一个考古学家,小心翼翼地剥开层层泥土,揭示出一个埋藏已久的文明遗迹。我注意到作者在引述大量心理学理论和历史案例时,处理得非常自然流畅,没有生硬的“知识点灌输”感。那些理论知识仿佛是自然生长在故事脉络中的藤蔓,支撑着整个叙事框架。最让我震撼的是,作者似乎总能找到那个被所有人都忽略的“盲点”,然后用几段极其精炼的文字将其放大,成为照亮整个案件的聚光灯。这本书对那些热衷于深度解构、渴望探究事物底层逻辑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场盛宴。它迫使你跳出娱乐至死的表层,去思考隐藏在光鲜外表下的那些阴影和结构性缺陷。读完后,我会忍不住去回味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对话和场景,因为我知道,在这本书的世界里,绝不存在“不经意”三个字。
评分喜欢的书嘞!!!!!非常喜欢!!!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京东自营的货品还是值得信赖的,物流也非常给力。
评分故事案情过于简单,没什么意思,尤其是结尾,故弄玄虚。
评分正在看
评分好看好看好看
评分很不错,很喜欢希望能出更多的活动
评分书本的纸质量好,值得购买,速度快,就是喜欢京东速度。
评分很不错,还会继续购买的
评分内容一般不太好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