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城镇丛书:昆明市域传统风貌村镇调查及保护策略研究

历史文化城镇丛书:昆明市域传统风貌村镇调查及保护策略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单彦名,梅静,陈云波 等 著
图书标签:
  • 昆明
  • 传统村镇
  • 历史文化
  • 城市规划
  • 风貌保护
  • 文化遗产
  • 地域特色
  • 民俗文化
  • 乡村规划
  • 云南省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2179503
版次:1
商品编码:1170089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历史文化城镇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9
字数:14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昆明市是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滇池周边地区是古滇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中原王朝为统辖西南边陲早设立治所的区域,有2000多年的建城历史,形成了发达的城镇体系和驿路交通网络,传统村落分布其问,是这一体系末端的组成部分,承担了多种不可或缺的历史职能。昆明市域的地形地貌十分丰富,在高山和平坝之间,小气候复杂多变,传统村落为适应地形气候,形成了多样的布局类型和建筑特征。
  《历史文化城镇丛书:昆明市域传统风貌村镇调查及保护策略研究》制定出了适合于本地传统风貌村镇价值评估的指标体系,筛选和分级评价出昆明市域的传统风貌村镇。调查及保护策略研究的目的是对市域内传统风貌村镇的数量、分布、价值类型及保存情况进行摸底,为今后系统性地保护、利用和发展传统村落做好基础准备工作。同时,也为今后申请各级保护名录建设一个信息库。

作者简介

  单彦名,女,1978年10月生。2002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系城市规划专业。2005年获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硕士学位。任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所规划师。2005年参与《新农村社区规划设计研究》编写工作。
  
  陈云波,男,云南省昆明市人,1971年9月出生,1995年毕业于西南工学院(西南科技大学)工程测量专业,2004年毕业于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学院测量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任昆明市测绘研究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云南省测绘学会理事,昆明市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学院硕士生导师。一直从事数字城市以及城市规划测绘、RS、GPS城市控制网建设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研究及应用集成,主持或作为核心技术人员开发完成了测绘院100余项测绘新技术工程项目、近20个项目获得国家或省级优秀测绘工程奖,多个项目获得省市级技术进步三等奖,在国内公开发表论文10余篇。
  
  梅静,女,1984年1月出生。毕业于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同年进入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城镇规划设计院工作,现担任城镇规划院历史名镇所主任规划师。

目录

第1章 背景、目的及框架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整体框架

第2章 昆明市域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行政区划概况
2.3 历史文化概况
2.4 少数民族概况

第3章 调查工作概述
3.1 调查前期研究
3.2 调查对象及内容
3.3 调查总结分析

第4章 价值评估分析
4.1 评价指标体系
4.2 认定保护名录
4.3价值类型分析

第5章 保护发展策略
5.1 现状问题总结
5.2 保护管理策略
5.3 保护发展建议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图书的详细介绍,内容不涉及《历史文化城镇丛书:昆明市域传统风貌村镇调查及保护策略研究》。 --- 《古韵新篇:中国传统建筑的传承与创新》 作者: 张文涛、李明哲 出版社: 时代建筑出版社 页数: 480页 定价: 168.00元 ISBN: 978-7-80288-123-4 --- 内容简介 《古韵新篇:中国传统建筑的传承与创新》是一部深度聚焦于中国传统建筑本体特征、历史演变及其在当代语境下如何实现有效传承与创新的学术专著。本书不仅是对传统建筑技艺、形制与哲学思想的系统梳理,更是一次关于如何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保持文化基因的深刻探讨。 全书结构严谨,内容翔实,分为四大核心部分,层层递进,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认知框架。 第一部分:地域性与体系构建——传统建筑的“语汇” 本部分着重于解析中国传统建筑在不同地域间的显著差异及其内在的共通性。作者首先从气候、材料和地方文化三个维度,细致描绘了北方宫殿式建筑的恢弘气势、江南园林的精巧婉约、西南吊脚楼的因地制宜,以及西北夯土建筑的浑厚古朴。 深入探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逻辑,特别是“抬梁式”与“穿斗式”两大骨架体系的力学原理和美学表现。书中通过大量详尽的测绘图、剖面图及工艺流程图,详细解析了斗栱的结构作用、榫卯连接的精妙之处以及台基的承重与象征意义。强调了传统建筑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对特定生存环境的智慧回应。例如,书中对徽州民居的“马头墙”进行了专题分析,阐释了其防火、聚水以及遮蔽视线的功能性,并探讨了这种功能性如何演化为独特的文化符号。 第二部分:匠心独运——工艺技法与材料科学 这一部分是本书的精髓所在,它将焦点投向了支撑起宏伟建筑的“工匠精神”。作者深入田野一线,记录了失传或濒临失传的传统营造技术。书中详尽记载了传统木材的选材标准、防腐处理工艺,以及不同地区独有的瓦作、砖雕和石作技术。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花了大量篇幅介绍“清水泥活”和“灰塑”工艺。通过对特定古村落(如福建土楼群中的夯土技术)的案例剖析,揭示了古人在缺乏现代机械条件下,如何通过对天然材料的深刻理解,达到超越现代工程学的耐久性和适应性。书中还收录了大量的口述史资料,采访了数十位尚在人世的传统木匠和石匠,他们的经验和感悟,为冰冷的图纸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 第三部分:空间哲学——天人合一的文化意境 传统建筑的魅力远不止于其物质形态,更在于其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古韵新篇》清晰地梳理了儒、释、道三家思想对建筑空间布局的影响。 书中阐释了“中轴对称”体现的礼制秩序,“院落组合”所代表的家族伦理,以及“虚实相生”在园林艺术中的极致运用。例如,在对苏州园林的分析中,作者不再仅仅关注“借景”的技术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框景”如何引导观者的心绪,实现人与自然的精神交流。同时,本书也关注了民间信仰在建筑中的投影,如门神、镇宅兽的象征意义,以及风水理论在选址和朝向决策中的实际作用。这部分内容旨在引导读者理解,每一根梁、每一块砖,都承载着古代中国人对宇宙、社会和自身位置的认知。 第四部分:当代挑战与未来路径——传承的张力与融合 在本书的最后一部分,作者将目光投向了当代。面对全球化和工业化的双重挤压,中国传统建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人才断层、材料替代以及观念冲突。 本书并未采取简单的复古主义立场,而是提倡一种批判性的“活态传承”。作者提出,真正的传承并非是对历史形式的机械复制,而是在尊重地域文脉、维护结构逻辑的前提下,对传统建造智慧的现代转译。书中列举了若干成功的当代实践案例:如何将传统木构的模数系统应用于现代公共建筑的设计中,如何利用新型环保材料,在保持传统肌理的同时提升建筑的能效和居住舒适度。作者强调,未来的方向在于建立一套适应现代标准的“传统营造方法论”,让古老的技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 本书特色: 1. 跨学科视角: 融合了建筑学、人类学、材料科学和历史哲学的研究方法。 2. 图文并茂: 包含数百幅原创测绘图、工序图以及清晰的实景摄影作品。 3. 田野实证: 大量基于一线调研和老匠人口述的第一手资料。 4. 思想深度: 不仅描述“如何建造”,更阐释“为何如此建造”。 适合读者: 建筑设计专业师生、城市规划与遗产保护领域研究人员、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工艺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历史爱好者,对那些承载着岁月痕迹的古老村落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本《历史文化城镇丛书:昆明市域传统风貌村镇调查及保护策略研究》的书名,一下子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昆明,这座我向往已久的城市,它的市域范围内竟然还隐藏着如此多的“传统风貌村镇”,这本身就充满了神秘感。我猜想,书中一定详细描绘了这些村镇的独特风貌,或许有精美的插图,展示它们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比如那些古老的民居,是依山而建,还是沿河而居?屋顶的瓦片,墙体的材质,门窗的雕刻,每一个细节都可能蕴含着一段历史。我更期待的是,书中不仅仅是简单的风景描绘,而是深入挖掘这些村镇背后的文化内涵。比如,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在历史上扮演过什么样的角色?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习俗、甚至传说故事,是否都与这些风貌村镇息息相关?而“保护策略研究”这一点,更是让我觉得这本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一直认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不只是为了留住过去的记忆,更是为了让它们在当下焕发新的生命力。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提出的保护策略,是如何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生活的?它是否考虑到了如何让当地居民能够从保护中受益,从而积极参与到保护的行列中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昆明这座城市的另一面,那隐藏在繁华都市背后,却同样璀璨的历史文化瑰宝。

评分

这套《历史文化城镇丛书》的出版,对我这个一直关注中国传统村落发展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份惊喜。尤其是关于昆明市域的这一卷,我非常看重它所提出的“调查及保护策略研究”。现在很多地方都在追求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似乎总是忽略了那些散落在乡野间的、承载着中国传统建筑智慧和人文精神的村落。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我猜想,书中的“调查”部分,应该不仅仅是对村落的现状进行记录,更可能涉及到对村落历史演变、建筑风格特征、空间布局、以及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的深入分析。例如,它是否会讨论不同村落的选址原则?建筑材料的选择与运用?以及社区组织和邻里关系在村落形态形成中的作用?而“保护策略研究”这一部分,我觉得是本书的核心价值所在。我非常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创新性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保护方案。是侧重于修缮加固,还是活化利用?是鼓励原住民回归,还是吸引新的居民和产业?它是否能够提出一些“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平衡之道,让传统村落不仅得以保存,还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些深刻的洞见,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珍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并且找到一条适合它们的、充满希望的发展之路。

评分

作为一名对地域文化研究充满热情的人,我尤其关注那些能够深入挖掘地方特色的学术著作。《历史文化城镇丛书:昆明市域传统风貌村镇调查及保护策略研究》这本书名,瞬间就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我一直认为,每一个地方的村镇,都如同一个微缩的文化载体,承载着当地的历史、民俗、经济发展乃至生活哲学。而昆明,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其市域范围内的传统村镇,想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我非常好奇,这本书的“调查”部分,将从哪些维度来呈现这些村镇的“风貌”?是仅仅停留在建筑的外观层面,还是深入到聚落的肌理、空间关系的演变?有没有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聚落的特色进行区分和比较?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这些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考察,比如他们传承下来的生产生活方式、传统节日习俗、甚至是独特的民间艺术和口头文学。而“保护策略研究”这一点,更是让我觉得这本书具有极高的实践价值。在当前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如何科学有效地保护和利用这些历史村镇,是一个非常复杂但又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有前瞻性、差异化的保护思路,而不是千篇一律的“保护模式”。它是否能够探讨如何激发村民参与保护的积极性?如何通过文化旅游、特色产业等方式,为村镇注入新的活力,实现经济效益和文化传承的双赢?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们揭示昆明市域传统村镇的独特魅力,并为它们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评分

这套《历史文化城镇丛书》我真是太喜欢了,尤其是这本关于昆明的,虽然我还没有真正有机会去实地探访,但光看书名就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对云南这个地方有着特殊的感情,总觉得那里藏着无数的故事和不为人知的风情。每次在电视上或者网络上看到那些古老的建筑、依山而建的村落,都会让我心生向往。这本书的题目正好击中了我这个“探古寻幽”的爱好者的心。想象一下,翻开书页,就能跟随作者的脚步,穿梭于昆明市域那些被岁月沉淀下来的传统村镇,感受它们独特的气息,聆听它们诉说的历史。我特别好奇那些“风貌村镇”到底是什么样的?是依水而居的白族村落?还是依山而建的苗寨?书里会不会描绘出它们精致的建筑细节,比如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或是那些承载着生活气息的青石板路、古老的院落?而且,仅仅是调查似乎还不够,书中提到的“保护策略研究”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在现代化的浪潮中,这些珍贵的历史遗迹往往面临着消失的危险,这本书是否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让这些古老的村镇能够焕发生机,同时又保留其原有的风貌?我特别希望书里能够有一些关于当地居民生活方式、传统手工艺、甚至是独特的饮食文化的介绍,那样的话,这本不仅仅是关于建筑的学术著作,更是一部鲜活的生活史,能够让我身临其境地体验那份宁静与美好。

评分

我一直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话题很关注,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这套《历史文化城镇丛书》,特别是关于昆明这一卷时,立刻就被吸引住了。从书名来看,这本书似乎在做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对昆明市域的传统风貌村镇进行一次细致的调查,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保护策略。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我们都知道,很多有价值的历史遗迹,如果保护不当,很容易在发展过程中被破坏殆尽。我非常好奇,书中的“调查”部分是如何进行的?是采用了什么样的研究方法?有没有绘制出详尽的地图、测绘图纸,或者拍摄了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我尤其想知道,书中是如何界定和识别“传统风貌村镇”的?是不是包含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建筑风格、聚落形态、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元素?更令我感兴趣的是“保护策略研究”这部分。这本书提出的策略是哪些?是侧重于物质层面的修复和维护?还是更加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比如当地的民俗、语言、技艺?有没有考虑到如何平衡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具有前瞻性的保护思路,不仅是对昆明,也能为其他地区的历史文化村镇保护提供借鉴。这本书的价值,我觉得就在于它能够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的保护行动,让那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得以长久传承下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