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 NB 35057-2015 水电工程防震抗震设计规范 | |
| ISBN: | 155123.2860 | |
| 出版社: | 中国电力出版社 | |
| 出版时间: | 2016年5月 | |
| 装帧: | 平装 | |
| 页字: | 72页/62千字 | |
| 新编编码: | ||
| 作者: | 国家能源局 | |
| 定价: | 22.00元 |
根据《国家能源局关于下达2011年第二批能源领域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国能科技〔2011〕252号)的要求,规范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内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规范。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水电工程场址选择、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地震设防标准、枢纽布置及建筑物、地基与边坡、金属结构、机电设施、通信、对外交通、地震监测、地震应急管理等方面的设计原则和基本要求。
本规范由国家能源局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解释,由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提出并负责日常管理,由能源行业水电勘测设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六铺炕北小街2号,:100120)。本规范主编单位: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有限公司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员:周建平 李 昇 杨泽艳 彭土标 袁建新 党林才 赵 琨 魏志远 王惠明 杨志刚 龚建新 黄晓辉 贾俊田 王润玲 范俊喜 严永璞 李福
1 总则
2术语
3基本规定
4选址与场地类别
4.1选址
4.2场地类别
5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6地震设防标准
7枢纽布置及建筑物
8地基与边坡
9金属结构
9.1 -般规定
9.2闸门
9.3启闭机
10机电设施
10.1 -般要求
10.2电气设施
10.3厂用电系统
10.4直流电源系统
11通信
II.I -般规定
11.2卫星通信
11.3通信电源
11.4水情自动测报系统通信组网
12对外交通
12.1对外交通运输方式
12.2交通道路及其设施
12.3 交通线路及主要设施的布置
13地震监测
13.1枢纽工程区
13.2水库区
14应急管理
14.1地震应急预案
14.2地震应急组织机构
14.3地震应急物资及其存储要求
14.4应急避难场所和安全疏散场地
本规范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NB 35057-2015 水电工程防震抗震设计规范》这个书名,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了一幅画面:技术人员在电脑前,密密麻麻的图纸上,一丝不苟地标注着每一个数字,每一个细节。水电工程的抗震设计,在我看来,是一种将科学的严谨与工程的智慧完美结合的艺术。它不仅仅是遵守规定,更是在理解自然的规律,并试图与之和谐共处。 我特别想知道,书中对于“罕遇地震”的定义和应对策略是如何阐述的。罕遇地震,是指工程设计寿命内,发生概率极小但一旦发生后果极其严重的地震。对于如此极端的情况,设计是否仅仅考虑“不倒塌”,还是有着更高的要求,例如“保持基本功能”?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哪怕是理论上的推演,来说明在面对这类极端情况时,我们是如何通过设计来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NB 35057-2015 水电工程防震抗震设计规范》,让我第一时间联想到了那些在地震频发的区域,无数建设者们付出的汗水和智慧。这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部关于安全与责任的宣言。我一直相信,工程的最高境界,便是“安全至上”。而对于水电工程而言,一旦发生严重的安全事故,其后果往往是灾难性的,不仅会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更会严重破坏生态环境。 因此,我非常关注这本书在“规范”的制定过程中,是否充分吸取了过往工程事故的教训?是否引入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监测技术?例如,对于场地地震动参数的选取,是否存在多种场景下的考虑,以应对不同强度和频率的地震?对于地下厂房、引水隧洞等深层结构的抗震设计,是否有专门的章节进行阐述,因为这些结构所处的环境更为复杂,受到的影响也可能更为隐蔽?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全面而系统的指导,让设计者能够有章可循,做到未雨绸缪。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那一刻,我并没有立刻翻阅,而是花了些时间去感受它。它的厚重感,纸张的质感,以及封面上传递出的专业气息,都让我对其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技术规范,不应该是枯燥乏味的条文堆砌,而应该是一门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它既要遵循最严谨的科学原理,又要考虑到工程实践的可行性与经济性。这本书,从名字上看,似乎就承载了这样的使命。 我特别想知道,在“防震抗震”这一块,是如何在水电工程的特殊性中找到切入点的。水电工程往往涉及到巨大的水体,水体本身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学效应,如溃坝风险、空腔效应等,是如何被纳入考量的?以及,那些巨大的混凝土结构,它们在地震力作用下的变形和破坏模式,是否有着与常规建筑不同的处理方式?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哪怕是示意图,来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这些复杂的问题。
评分当我看到“NB 35057-2015”这个编号时,我便知道这是一份有着官方权威性的文件。规范的生命力在于其前瞻性和适应性。我很好奇,在2015年这个时间点,中国的水电工程设计发展到了一个怎样的水平,使得这份规范的出现成为了必要?它是否反映了我国在水电工程抗震设计领域的最新突破和技术积累? 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抗震设防烈度”与“工程重要性”的关联性感兴趣。不同的水电工程,其社会经济价值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是不同的,那么在设计时,是否会赋予它们不同级别的抗震要求?例如,一座大型水力发电站,与一座为灌溉而建的小型水库,在抗震设计上的考量是否会有显著的区别?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清晰地界定这些界限,并提供相应的计算方法和设计原则,确保每一个工程都能得到与其重要性相匹配的安全保障。
评分看到“NB 35057-2015 水电工程防震抗震设计规范”这个标题,我立刻想到了那些高山之上,依水而建的宏伟工程。在壮丽的自然景观中,这些人工奇迹是如何巧妙地与大地融为一体,并在其中潜藏的能量面前,展现出惊人的韧性?我一直对这类技术规范背后的“匠心”感到好奇。 我尤其关注的是,在“规范”中,对于不同类型的水电工程构筑物,是否有差异化的抗震要求?例如,大坝主体结构(如混凝土坝、土石坝)、厂房(地下或地上)、输水系统(引水隧洞、压力钢管)以及相关的附属设施,它们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和破坏机理可能大相径庭。我希望这本书能针对这些不同的构筑物,提供详尽的计算模型、荷载选取原则、材料性能要求,以及关键部位的加固措施。我期待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为我娓娓道来,讲解每一步的设计逻辑。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叫做《NB 35057-2015 水电工程防震抗震设计规范》,我当初之所以对它产生兴趣,完全是因为我个人对于“规范”这两个字本身就带着一种莫名的好感,觉得它们代表着严谨、科学和一丝不苟。水电工程,这个在我眼中一直代表着宏伟与力量的领域,再加上“防震抗震”这个充满挑战与智慧的议题,就自然而然地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想象着,在那些雄伟的水坝、蜿蜒的输水隧道背后,隐藏着怎样一套精密的计算和深思熟虑的设计,才能让这些庞然大物在面对大自然的狂暴时,依旧屹立不倒,安然无恙。 我特别关注的是,这本书是如何将抽象的地震力转化为具体的工程设计语言的。地震,这种无形的、不可预测的破坏力,是如何被量化、被分析,最终体现在每一条钢筋、每一立方米的混凝土之上的?我期待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是利用了哪些先进的数值模拟技术?是否考虑了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地震响应差异?对特殊构件(比如闸门、涡轮机房等)的抗震措施是否有着详尽的阐述?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更能深入浅出地解释“为什么这么做”,让读者能够理解背后的科学原理和工程逻辑,从而形成一种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当我看到《NB 35057-2015 水电工程防震抗震设计规范》这个标题时,脑海中浮现的不是冷冰冰的数字和公式,而是那些在大山深处,为了建设安稳的水电工程而辛勤付出的工程师们。这本规范,在我看来,就是他们智慧和责任心的凝结。 我对于书中如何处理“动力相似性”和“动力相似比”等概念非常感兴趣。在模拟地震作用时,我们往往需要将真实的地震波转化为模型中的荷载。这个转化过程,涉及到复杂的动力学理论。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清晰地解释,在水电工程的特殊环境下,我们是如何确定这些参数的,又是如何通过模型试验(例如振动台试验)来验证设计的可靠性的。我期待能够从中了解到,工程界是如何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一座坚实的桥梁,从而确保这些宏伟工程能够抵御大自然的挑战。
评分我一直对工程领域的“规范”抱有一种近乎崇拜的态度。在我看来,规范就是经验的结晶,是无数次实践与理论碰撞后诞生的智慧。这本书的标题,《NB 35057-2015 水电工程防震抗震设计规范》,更是直接点明了其核心价值——在水电工程这样高风险、高投入的领域,如何通过科学的设计来规避地震带来的潜在威胁。 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对“隔震”和“减震”等主动的抗震技术在水电工程中的应用有所论述。我知道,传统的抗震设计更多地依赖于结构的强度和刚度来抵抗地震力,但近年来,隔震和减震技术的发展,为工程安全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在诸如溢洪道、闸门启闭机房等对运行精度要求极高的设备区域,这些技术的应用是否可行?书中是否提供了相关的设计参数、材料选择建议,以及具体的施工工艺要求?我希望它能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能给出一些可操作的指导。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NB 35057-2015 水电工程防震抗震设计规范》,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份技术文件,更是一种对未来负责任的态度。水电工程的生命周期往往非常长,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而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地球的板块运动并不会停止。因此,如何确保这些巨大的基础设施在面对不可知的未来地震时依然安全可靠,是每一个工程师必须深思的问题。 我非常好奇,这本书在考虑地震作用时,是否还考虑了地震引发的其他次生灾害?例如,地震可能导致边坡失稳、滑坡,进而影响到水库的稳定性。或者,地震可能导致地基变形,影响到大坝的受力均匀性。这些复杂的相互作用,是否在规范中有相应的考虑和应对措施?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更宏观的视角,将地震的影响从单一的点,扩散到整个工程系统,给出多维度、全方位的安全设计指导。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NB 35057-2015 水电工程防震抗震设计规范》,让我联想到那些在实验室里,经过无数次试验和数据分析,最终被转化为可执行标准的科学成果。我一直相信,真正伟大的工程,是建立在扎实的科学基础之上的。而对于水电工程这样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项目,其抗震设计的重要性更是毋庸置疑。 我非常好奇,书中对于“非结构构件”的抗震设计是否有提及。通常,人们更关注主体结构的抗震性能,但水电工程中,许多非结构构件,如电力设备、控制系统、门窗、管线等,一旦在地震中损坏,同样可能导致工程的瘫痪,甚至引发次生灾害。例如,涡轮机组的固定,控制室的抗震保护,以及高压电缆的敷设方式,是否都有相应的抗震要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全面的视角,涵盖从主体结构到附属设施的每一个细节,真正做到“全方位的安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