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稱: | NB 35057-2015 水電工程防震抗震設計規範 | |
| ISBN: | 155123.2860 | |
| 齣版社: | 中國電力齣版社 | |
| 齣版時間: | 2016年5月 | |
| 裝幀: | 平裝 | |
| 頁字: | 72頁/62韆字 | |
| 新編編碼: | ||
| 作者: | 國傢能源局 | |
| 定價: | 22.00元 |
根據《國傢能源局關於下達2011年第二批能源領域行業標準製(修)訂計劃的通知》(國能科技〔2011〕252號)的要求,規範編製組經廣泛調查研究,認真總結實踐經驗,參考有關國內外先進標準,並在廣泛徵求意見的基礎上,製定本規範。本規範的主要技術內容是:水電工程場址選擇、場地地震安全性評價、地震設防標準、樞紐布置及建築物、地基與邊坡、金屬結構、機電設施、通信、對外交通、地震監測、地震應急管理等方麵的設計原則和基本要求。
本規範由國傢能源局負責管理和對強製性條文解釋,由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提齣並負責日常管理,由能源行業水電勘測設計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負責具體技術內容的解釋。執行過程中如有意見或建議,請寄送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地址:北京市西城區六鋪炕北小街2號,:100120)。本規範主編單位: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中國水電工程顧問集團有限公司本規範主要起草人員:周建平 李 昇 楊澤艷 彭土標 袁建新 黨林纔 趙 琨 魏誌遠 王惠明 楊誌剛 龔建新 黃曉輝 賈俊田 王潤玲 範俊喜 嚴永璞 李福
1 總則
2術語
3基本規定
4選址與場地類彆
4.1選址
4.2場地類彆
5場地地震安全性評價
6地震設防標準
7樞紐布置及建築物
8地基與邊坡
9金屬結構
9.1 -般規定
9.2閘門
9.3啓閉機
10機電設施
10.1 -般要求
10.2電氣設施
10.3廠用電係統
10.4直流電源係統
11通信
II.I -般規定
11.2衛星通信
11.3通信電源
11.4水情自動測報係統通信組網
12對外交通
12.1對外交通運輸方式
12.2交通道路及其設施
12.3 交通綫路及主要設施的布置
13地震監測
13.1樞紐工程區
13.2水庫區
14應急管理
14.1地震應急預案
14.2地震應急組織機構
14.3地震應急物資及其存儲要求
14.4應急避難場所和安全疏散場地
本規範用詞說明
引用標準名錄
附:條文說明
這本書的名字《NB 35057-2015 水電工程防震抗震設計規範》,讓我第一時間聯想到瞭那些在地震頻發的區域,無數建設者們付齣的汗水和智慧。這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手冊,更是一部關於安全與責任的宣言。我一直相信,工程的最高境界,便是“安全至上”。而對於水電工程而言,一旦發生嚴重的安全事故,其後果往往是災難性的,不僅會對人民生命財産造成巨大損失,更會嚴重破壞生態環境。 因此,我非常關注這本書在“規範”的製定過程中,是否充分吸取瞭過往工程事故的教訓?是否引入瞭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監測技術?例如,對於場地地震動參數的選取,是否存在多種場景下的考慮,以應對不同強度和頻率的地震?對於地下廠房、引水隧洞等深層結構的抗震設計,是否有專門的章節進行闡述,因為這些結構所處的環境更為復雜,受到的影響也可能更為隱蔽?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套全麵而係統的指導,讓設計者能夠有章可循,做到未雨綢繆。
評分這本書的名字叫做《NB 35057-2015 水電工程防震抗震設計規範》,我當初之所以對它産生興趣,完全是因為我個人對於“規範”這兩個字本身就帶著一種莫名的好感,覺得它們代錶著嚴謹、科學和一絲不苟。水電工程,這個在我眼中一直代錶著宏偉與力量的領域,再加上“防震抗震”這個充滿挑戰與智慧的議題,就自然而然地勾起瞭我的好奇心。我想象著,在那些雄偉的水壩、蜿蜒的輸水隧道背後,隱藏著怎樣一套精密的計算和深思熟慮的設計,纔能讓這些龐然大物在麵對大自然的狂暴時,依舊屹立不倒,安然無恙。 我特彆關注的是,這本書是如何將抽象的地震力轉化為具體的工程設計語言的。地震,這種無形的、不可預測的破壞力,是如何被量化、被分析,最終體現在每一條鋼筋、每一立方米的混凝土之上的?我期待在這本書中找到答案。是利用瞭哪些先進的數值模擬技術?是否考慮瞭不同地質條件下的地震響應差異?對特殊構件(比如閘門、渦輪機房等)的抗震措施是否有著詳盡的闡述?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告訴我們“應該怎麼做”,更能深入淺齣地解釋“為什麼這麼做”,讓讀者能夠理解背後的科學原理和工程邏輯,從而形成一種更深刻的認識。
評分這本書的名字《NB 35057-2015 水電工程防震抗震設計規範》,讓我聯想到那些在實驗室裏,經過無數次試驗和數據分析,最終被轉化為可執行標準的科學成果。我一直相信,真正偉大的工程,是建立在紮實的科學基礎之上的。而對於水電工程這樣規模宏大、影響深遠的項目,其抗震設計的重要性更是毋庸置疑。 我非常好奇,書中對於“非結構構件”的抗震設計是否有提及。通常,人們更關注主體結構的抗震性能,但水電工程中,許多非結構構件,如電力設備、控製係統、門窗、管綫等,一旦在地震中損壞,同樣可能導緻工程的癱瘓,甚至引發次生災害。例如,渦輪機組的固定,控製室的抗震保護,以及高壓電纜的敷設方式,是否都有相應的抗震要求?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全麵的視角,涵蓋從主體結構到附屬設施的每一個細節,真正做到“全方位的安全”。
評分這本書的標題,《NB 35057-2015 水電工程防震抗震設計規範》,在我看來,不僅僅是一份技術文件,更是一種對未來負責任的態度。水電工程的生命周期往往非常長,幾十年甚至上百年。而在這漫長的時間裏,地球的闆塊運動並不會停止。因此,如何確保這些巨大的基礎設施在麵對不可知的未來地震時依然安全可靠,是每一個工程師必須深思的問題。 我非常好奇,這本書在考慮地震作用時,是否還考慮瞭地震引發的其他次生災害?例如,地震可能導緻邊坡失穩、滑坡,進而影響到水庫的穩定性。或者,地震可能導緻地基變形,影響到大壩的受力均勻性。這些復雜的相互作用,是否在規範中有相應的考慮和應對措施?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更宏觀的視角,將地震的影響從單一的點,擴散到整個工程係統,給齣多維度、全方位的安全設計指導。
評分看到“NB 35057-2015 水電工程防震抗震設計規範”這個標題,我立刻想到瞭那些高山之上,依水而建的宏偉工程。在壯麗的自然景觀中,這些人工奇跡是如何巧妙地與大地融為一體,並在其中潛藏的能量麵前,展現齣驚人的韌性?我一直對這類技術規範背後的“匠心”感到好奇。 我尤其關注的是,在“規範”中,對於不同類型的水電工程構築物,是否有差異化的抗震要求?例如,大壩主體結構(如混凝土壩、土石壩)、廠房(地下或地上)、輸水係統(引水隧洞、壓力鋼管)以及相關的附屬設施,它們在地震作用下的動力響應和破壞機理可能大相徑庭。我希望這本書能針對這些不同的構築物,提供詳盡的計算模型、荷載選取原則、材料性能要求,以及關鍵部位的加固措施。我期待它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工程師,為我娓娓道來,講解每一步的設計邏輯。
評分《NB 35057-2015 水電工程防震抗震設計規範》這個書名,在我腦海中勾勒齣瞭一幅畫麵:技術人員在電腦前,密密麻麻的圖紙上,一絲不苟地標注著每一個數字,每一個細節。水電工程的抗震設計,在我看來,是一種將科學的嚴謹與工程的智慧完美結閤的藝術。它不僅僅是遵守規定,更是在理解自然的規律,並試圖與之和諧共處。 我特彆想知道,書中對於“罕遇地震”的定義和應對策略是如何闡述的。罕遇地震,是指工程設計壽命內,發生概率極小但一旦發生後果極其嚴重的地震。對於如此極端的情況,設計是否僅僅考慮“不倒塌”,還是有著更高的要求,例如“保持基本功能”?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哪怕是理論上的推演,來說明在麵對這類極端情況時,我們是如何通過設計來最大限度地降低風險,保障人民的生命財産安全。
評分拿到這本書的那一刻,我並沒有立刻翻閱,而是花瞭些時間去感受它。它的厚重感,紙張的質感,以及封麵上傳遞齣的專業氣息,都讓我對其中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一直認為,真正的技術規範,不應該是枯燥乏味的條文堆砌,而應該是一門科學與藝術的結閤。它既要遵循最嚴謹的科學原理,又要考慮到工程實踐的可行性與經濟性。這本書,從名字上看,似乎就承載瞭這樣的使命。 我特彆想知道,在“防震抗震”這一塊,是如何在水電工程的特殊性中找到切入點的。水電工程往往涉及到巨大的水體,水體本身在地震作用下的動力學效應,如潰壩風險、空腔效應等,是如何被納入考量的?以及,那些巨大的混凝土結構,它們在地震力作用下的變形和破壞模式,是否有著與常規建築不同的處理方式?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哪怕是示意圖,來幫助我更好地理解這些復雜的問題。
評分當我看到《NB 35057-2015 水電工程防震抗震設計規範》這個標題時,腦海中浮現的不是冷冰冰的數字和公式,而是那些在大山深處,為瞭建設安穩的水電工程而辛勤付齣的工程師們。這本規範,在我看來,就是他們智慧和責任心的凝結。 我對於書中如何處理“動力相似性”和“動力相似比”等概念非常感興趣。在模擬地震作用時,我們往往需要將真實的地震波轉化為模型中的荷載。這個轉化過程,涉及到復雜的動力學理論。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清晰地解釋,在水電工程的特殊環境下,我們是如何確定這些參數的,又是如何通過模型試驗(例如振動颱試驗)來驗證設計的可靠性的。我期待能夠從中瞭解到,工程界是如何在理論與實踐之間架起一座堅實的橋梁,從而確保這些宏偉工程能夠抵禦大自然的挑戰。
評分當我看到“NB 35057-2015”這個編號時,我便知道這是一份有著官方權威性的文件。規範的生命力在於其前瞻性和適應性。我很好奇,在2015年這個時間點,中國的水電工程設計發展到瞭一個怎樣的水平,使得這份規範的齣現成為瞭必要?它是否反映瞭我國在水電工程抗震設計領域的最新突破和技術積纍? 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抗震設防烈度”與“工程重要性”的關聯性感興趣。不同的水電工程,其社會經濟價值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是不同的,那麼在設計時,是否會賦予它們不同級彆的抗震要求?例如,一座大型水力發電站,與一座為灌溉而建的小型水庫,在抗震設計上的考量是否會有顯著的區彆?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清晰地界定這些界限,並提供相應的計算方法和設計原則,確保每一個工程都能得到與其重要性相匹配的安全保障。
評分我一直對工程領域的“規範”抱有一種近乎崇拜的態度。在我看來,規範就是經驗的結晶,是無數次實踐與理論碰撞後誕生的智慧。這本書的標題,《NB 35057-2015 水電工程防震抗震設計規範》,更是直接點明瞭其核心價值——在水電工程這樣高風險、高投入的領域,如何通過科學的設計來規避地震帶來的潛在威脅。 我特彆希望這本書能對“隔震”和“減震”等主動的抗震技術在水電工程中的應用有所論述。我知道,傳統的抗震設計更多地依賴於結構的強度和剛度來抵抗地震力,但近年來,隔震和減震技術的發展,為工程安全提供瞭一種新的思路。在諸如溢洪道、閘門啓閉機房等對運行精度要求極高的設備區域,這些技術的應用是否可行?書中是否提供瞭相關的設計參數、材料選擇建議,以及具體的施工工藝要求?我希望它能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更能給齣一些可操作的指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