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阿城力作:
这是阿城先生多年来对于中国古代文明的思考和研究之作,观点令人震撼、耳目一新。首次从造型的独特角度梳理上古文明的发展脉络,还原出两千多年来传说中的河图、洛书图形和意义。
2、 印制精美典雅:
皮面软精装,全彩内文,近四百幅彩色大图,精彩再现古代中国文明的发展线索。
3、 全新修订:
此书自2014年6月出版以来,三次印刷,每次都有内容及图片的增删和修改,这次推出修订本,是对前几次修订的总结,以期为读者提供更加完善的版本。
《洛书河图:文明的造型探源(修订本)》是阿城新的学术随笔集。
由当代天文考古学学术研究,从1985年安徽凌家滩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玉板中,还原出两千多年来传说中的河图、洛书图形。
由此考证结果,循以田野考查,证明中国贵州苗族刺绣的图型构成原理,完整保存了河图、洛书的意义和造型。
此一原理,同样保存在彝、瑶、僮、黎等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工艺造型中,唯不及苗族的完整。
再由民族迁徙的考古发掘、文献勾沉研究证明,中国西南上述几个少数民族是在新石器时代由中国东南地区迁徙到西南横断山脉地区,是中国古中原文化的幸运保存者,保存延续的时间长达近五千年。
《洛书河图:文明的造型探源》自上市以来,已经印刷三次,每次重印都有修订,增加内容,替换图片等。这次做一个修订本,并且重新换封面。
阿城,作家、学者。代表作有《棋王》《树王》《孩子王》《威尼斯日记》《闲话闲说》《常识和通识》。
缘起
导读
概说
洛书
河图
天极
天极与龟
天极与蝴蝶
夏商周青铜器中的天极
涡纹、蝉纹
移形借位
虎食人卣
屈原《九歌》
中国文明造型之源在天象
天极与先秦哲学
东亚文明的猜测
附录
收藏者言 何海燕
九十年代末,李安拍《卧虎藏龙》,他有个台湾编剧写的本子,请我改改。我看了之后请教他为什么要命名周润发演的角色用的是玄牝剑法,他说这样会觉得很玄呐。我讲了玄牝的意思,他很吃惊,但也不想改。我说那就让周润发拿一把黑剑好了。
《老子》不是在给我们放四A 级影片,它是将玄牝比之于道,谷神不死,天地之根,玄牝当然是在上位。这样的比喻,这样的图景,应该是殷乃至上溯到初民的母权社会的意涵吧?
《老子》出现在诸侯争霸的战国,这样来讲哲学,有忧虑专制的现实性。上位,天,最高权力,阴,坤,应该是柔软的,下降,像丝绸一样随下位的形而覆盖。或者像水一样,自己并没有固定的形,只是随下位的形而已。下位,也就是地,阳,乾,应该是刚,上升,有自己的形,有创造力。这样才会形成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如果上位是刚,一块钢板,落下来,下位就会都给砸平了,不是吗?
《老子》是返回式的觉醒。孔子是现世型觉醒,目标是自由状态,随心所欲不逾矩;《老子》的觉醒,同样不语怪力乱神,只讲坤乾冲气以为和。
原始儒家和原始道家,并不冲突,他们共同构成了中国在轴心期的觉醒,昭示我们子子孙孙。
联想到殷《易》称为“归藏”,我们会不会说,一年始终,最后归于冬藏?
总之,从图像上来看,卦象很像是测量的标格,它的最初应该是用规观看测量日影的变化?后来又加入一些变化气温气象的记录?农耕社会对历法的要求是严格的,不能以人的意志而改变,不因人的外在感受而迷惑,例如,虽然天寒地冻,但是,立春了。这样的态度,其实有科学态度的成分。
当然,我们从甲骨和青铜器上可以看到,商周时期刻划的卦象是另外的样子,多是“一”和“八”的样子;又当然,卦从很早就用来测算吉凶命运,但这不是我们的课程,我们的课程是图像的分析。
《老子》的宇宙观,与这个是有联系的。
庄子呢,当然是道家,与《老子》天道观相一致。《庄子?田子方》写道,“至阴肃肃出乎天,至阳赫赫发乎地”,同样是天阴地阳,上坤下乾。但是庄子的人生观和社会观与《老子》不太一样,重避世,重肉身保全。
这个意识,在魏晋时期有充分的体现,《世说新语》里,嵇康等竹林七贤,还有大大小小的名士,无一不避,装癫僧,玩儿怪诞,所谓名士风度。要知道,当时的那些名士,其实都是各级官员,只有官员玩儿怪诞,才是名士风度。寒士,不在职场的,再怎么怪,对不起,不算风度,没人理。我这条裤子有日子没洗了,胡子没刮,名士风度?错,我不在系统里,也不是真教授,邋遢而已。现在如果一个外交部长出席什么仪式,敢赤脚穿皮鞋,才叫名士风度,但敢吗?
嵇康知道随时有性命之虞,于是卖呆打铁,结果还是被杀头。杀头之前,露相了,弹了一曲《广陵散》。《广陵散》是讲聂政刺侠累或说刺韩王的故事,嵇康弹完后,长叹“广陵散于今绝矣”,琴曲怎么会绝呢?意思是说,侠义精神再也没有了。
……
缘起
这本书的内容之所以被出版,是很偶然的。
好像是2005 年,刘小东和喻红让我去他们的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的三画室给本科进入毕业创作的学生讲讲。结果讲了一个星期,讲线。后来陆续还有各种讲,讲来讲去,2009 年的时候,由美院的造型学院聘我做他们的客座。造型学院是老美院的部分,也就是油画、雕塑、版画几个洋画系统,再加上壁画系。客座常常有外国人做,我是中国人,没有什么麻烦,而且身处体制之外,也不需备讲义之类。每学期讲五个星期,而且研究生们希望晚饭后开课,不累正好。讲什么呢?讲造型史和色彩。
这个内容的缘起要再往前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在台北帮侯孝贤导演做一些电影的顾问事情,其间得识长澍的谢屏汉先生。交往聊天之中,谢屏汉问起我有什么事情可以做,我说可以弄下中国造型的来龙去脉啊,于是画了一个表格,将各种造型的关系勾连了一下。不料谢屏汉是认真的。首先的一项是文字的造型,当然这得感谢祖先创造了象形文字,结果是唐诺汪洋恣肆的那本《文字的故事》。之后的进程被我拖累了。所以后来在美院开造型史的课,内容无非就是上个世纪的那张表,谢屏汉说表已经作为公司资产存到保险柜里了。不过一说到史,说到体系,麻烦就很大,大到你还要不要做。我采取的是,必也正名乎的事由别人去做,我先讲我的意思。这个意思讲出一些来了,于是就有了这本书和之后的书。几年下来,学生反应尚可,蹭听的教师课后反应兴奋,类似的私人讲座反应有些兴奋,我自己呢,觉得还蛮有一点意思。
要提醒注意的是,授课前我并无讲义,因为内容早已烂熟于心,只是费力于寻找相关图片,这当然要感谢谢东明先生的容忍与大度。及至出书,亦是按授课录音和校外同类讲座的录音,弃重取简整理出文字,所以虽然有关学术,但无论文标准体例。讲述中枝蔓丛生,离题千里,亦是讲座时气氛、议论、质疑所致,只是将离题万里的删除。
借此机会,要感谢的是何海燕女士,她让我对她多年收集的苗族服饰进行扫描和拍照,用到课室的放映与释读,及此次出版。她对资料信息的记录非常重要,等同田野考察。再要感谢的是由旭女士慨然拆开自己购买的十六巨册《中国青铜器全集》,以利我对图片重新排序。本书中的重要例证后(司)母戊鼎耳外侧找不到图片,由旭为我到国家博物馆去拍摄,其间得到王春元先生联系安排关系,感谢感谢。同样地是马保平先生为我联系保利艺术博物馆的关系,使我借到其青铜藏品的反转片和到馆内拍摄青铜器的细部,大大超出我的奢望,感谢感谢。由于此书源于授课,讲述造型,图片是比对结论的关键,有时甚至意义大于讲述,不讲自明,因此在书的编排上成为殊例,即图片就是讲述。由此要感谢康康初期对巨量的数码图片的整理和页面排列处理,此工作烦琐重复枯燥,非八零后一般青年人能够忍耐。此书责任编辑朱玲女士本可略去感谢,因为一切劳苦均在其职责之内,就像旧式炼钢工人不可抱怨车间温度过高,但此书的编辑形式为殊例,审查通稿不能循序完成,其所承担的压力可想而知,在此特殊
感谢。由此也感谢中华书局的容忍和大度。
2013年7月北京
这本探讨古代图谱与文明起源的著作,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作者在开篇就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叙事框架,将我们带入一个充满神秘色彩和深刻哲思的上古时代。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万物初开、秩序萌芽的洪荒之际,感受到了先民们试图理解天地运行规律的强烈冲动。书中对于早期符号系统的梳理,尤其是一些看似简单的几何图形,如何演化为复杂的宇宙模型和治理蓝图,描述得极为细致入微。不同于许多晦涩难懂的学术专著,作者的文笔流畅且富有画面感,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些古老学问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其思路的推进。特别是对某些关键概念的引入和阐释,总能找到一个绝佳的切入点,让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可感。整个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学习,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考古之旅,让人对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有了更直观、更具象的认识。那种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论证方式,极大地增强了说服力,让人忍不住一页接一页地往下翻,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妙的推断。
评分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次阅读体验,我会选择“拓展”。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增加,更是思维维度的拓展。书中对于“秩序”和“变动”在早期模型中如何被同时表达的论述,尤其发人深省。它提醒我们,古人对世界的理解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辩证。很多现代人将古代思想简单地标签化,但这本书却在细微之处展现了那种内在的张力与平衡。我合上书卷后,脑海中留下的不是一堆需要记忆的知识点,而是一种全新的框架——一个关于人类如何通过造型和符号来构建初始秩序的宏大图景。这种内化的结构性理解,才是这本书最宝贵的馈赠。它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理解东方哲学底层逻辑的一扇门,让人对文化传承的韧性有了更深层次的敬意。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类主题抱持着一丝疑虑,担心会陷入繁复的图解和晦涩的术语泥潭。然而,这本书的出色之处恰恰在于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沟通古代智慧与现代思维的桥梁。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现代学术领域的概念,比如系统论、信息论的某些思想,来重新审视那些古老的图式。这种跨学科的对话,使得原本沉睡在古籍中的智慧重新焕发出活力。阅读时,我经常会停下来,对照着文中的图表反复揣摩,试图在脑海中重现作者的推演过程。那些关于“天人合一”理念在早期图谱中的具体体现,被分析得入木三分,远超我此前对这一概念的肤浅理解。它不是在歌颂过去,而是在理性地解剖过去,挖掘其具有普适性的结构原理。整本书读下来,收获的不仅是对古代知识的了解,更是对人类认知发展史的一种深层体悟。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结构安排上展现出一种老派的严谨和匠心。它不像当代很多流行的快餐式读物那样追求即时满足感,而是要求读者投入相当的耐心去品味其中的细节。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相关文献的引用和比对,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献功底。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那些模棱两可的历史节点时的审慎态度,没有急于下定论,而是将多种可能性并置,引导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这种克制的学术姿态,在如今这个崇尚“定论”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没有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强大的分析工具和观察视角,让读者自己去构建理解的路径。读完后,我发现自己对许多传统文化符号的解读方式都发生了微妙的转变,不再停留在表面化的认知,而是开始探究其背后的逻辑结构和文化意图。这才是真正的好书,它改变了你看待世界的方式,而不是仅仅提供信息。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也值得称赞,它在保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兼顾了阅读的舒适度。特别是一些关键图例的放大和对照处理,非常人性化,大大降低了阅读理解的难度。我尤其注意到作者在处理某些争议性观点时所展现出的学术担当。他没有回避那些学界尚未解决的难题,而是坦诚地展示了证据的局限性,并提出了自己基于现有材料的最优解释。这种透明的论证过程,极大地提升了读者对作品的信任感。与其说这是一部结论性的著作,不如说它是一部精彩的“研究过程展示”。它引导我们看到,真正的学术探索是充满曲折和不断修正的,而非一蹴而就的完美陈述。这种对求真精神的展现,本身就是对读者最好的教育。我期待未来能看到更多基于这种严谨态度进行的研究。
评分好书,趁打折收入囊中
评分插图丰富,装帧精美,适合阅读和收藏
评分很好!希望京东多多搞类似书香节这样的购书活动
评分整体还不错,还没来得及细看,看完再补评价
评分京东购物,多快好省,值得推荐给大家分享
评分太太太太太满意了......这是一本让人震撼的书......谁买谁知道。
评分.....................
评分很满意很不错!
评分应该是正版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