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姐姐讲历史故事(插图珍藏版 套装共15册) [10-14岁]

吴姐姐讲历史故事(插图珍藏版 套装共15册) [10-14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涵碧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故事
  • 儿童文学
  • 科普读物
  • 历史普及
  • 青少年读物
  • 套装
  • 插图
  • 吴姐姐
  • 10-14岁
  • 亲子阅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ISBN:9787510453212
版次:1
商品编码:1170663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2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吴姐姐讲历史故事》内容上起远古,下终明代中叶,作者选取这段漫长历史中富于教益和人和事,写成一系列轻松而富于情致的短篇故事。全书凡1075篇,200万言,故事之间相互勾连,前后贯通,连缀起来,即成一部规模颇大的中国通史。作者吴涵碧女士,台湾著名学者、作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以“吴姐姐讲历史故事”为题,在台湾《中华日报》、《国语日报》开辟专栏,连载历史故事,每周一篇,21年未有间断,本书即这些专栏文章结集而成。专栏读者对象原定为青少年,却得到成人和青少年的一致喜爱,这得益于其诸多特点:所采史实,皆出自信史,对流传甚广的野史及民间传说,偶有采择,皆指明其非为史实,并以信史与相对照;所选史材避开艰深的历史问题,选取其中意义浅白易懂、富于情趣的故事,务使读者轻松明了其中要义;故事标题皆富于意趣、亲切可观,内容富于情致、浅易畅晓,不以森然面目以待读者;故事皆两千字以内,读者略有空闲即可进入,开卷即有收获。吴姐姐一生埋首典籍,深知历史的严肃性和学术性,讲历史故事时,不曾妄开言论,不曾逞才使气,未曾沾染纤毫意识形态之论调。见解之持正,论史之谨慎,与中国历代史家所恪守准则一脉相承。即使是对于残暴的独裁者,吴姐姐也不吝排列他们的良政和善行,指责与激赏、恶行与善政,并行不悖;吴姐姐希望读者放下成见,客观地认识人和事物。

作者简介

  吴姐姐,本名吴涵碧,从小生长在书香世家。她尤其对中国文学、历史学特别有兴趣,常常向往能与古人交朋友。
  大学毕业后,吴姐姐决定开始一项浩大的工程——写一系列《吴姐姐讲历史故事》。她每天到图书馆借一厚叠深奥难懂的古籍,拚命用功研读,然后做详细的分类和考证,再融会贯通、从中摘取最精彩的真实事件,改写成明白通晓、自然飘逸的白话文。让成年读者、青少年、小朋友,都能从这套书中看到英雄豪杰的丰功伟业、各朝各代皇帝臣子的百样面貌和整个历史洪流的演变。
  中国历史太丰富,太有趣,吴姐姐一投入就无法停止,立志要继续讲这许多“好久好久以前”的故事,希望所有大小读者也一直陪着她深入体会中华民族的伟大。

内页插图

目录

《吴姐姐讲历史故事·第1册:先秦秦远古-前207年》
《吴姐姐讲历史故事·第2册:西汉东汉魏前206年-264年》
《吴姐姐讲历史故事·第3册:西晋东晋南北朝265年-588年》
《吴姐姐讲历史故事·第4册:隋唐589年-906年》
《吴姐姐讲历史故事·第5册:唐618年-906年》
《吴姐姐讲历史故事·第6册:唐五代618年-959年》
《吴姐姐讲历史故事·第7册:北宋960年-1126年》
《吴姐姐讲历史故事·第8册:北宋南宋960年-1276年》
《吴姐姐讲历史故事·第9册:南宋1127年-1276年》
《吴姐姐讲历史故事·第10册:元1277年-1367年》
《吴姐姐讲历史故事·第11册:明1368年-1643年》
《吴姐姐讲历史故事·第12册:明1368年-1643年》
《吴姐姐讲历史故事·第13册:明1368年-1643年》
《吴姐姐讲历史故事·第14册:明1368年-1643年》
《吴姐姐讲历史故事·第15册:明1368年-1643年》

精彩书摘

  《吴姐姐讲历史故事·第2册:西汉东汉魏前206年-264年》
  许皇后遇害
  自从宣布病己为皇帝以后,霍光的太太霍显一心一意想把女儿成君纳入宫中,做一个现成的皇后。在霍显看来,霍家财大势大,连汉宣帝也是霍光一手扶上帝位的,谁还比成君更够资格当皇后?何况成君长得楚楚动人,人见人夸。
  偏偏天不从人愿,汉宣帝竟然立他在做平民时就结婚的妻子许平君为皇后。平君是个织染工的女儿,曾和别人订过亲,没想到对方病死了,改嫁给宣帝。而她的父亲还犯过罪,被判了刑。霍显认为,这样的一个女子,实在不配当皇后。因此非常失望,成天长吁短叹,满怀不平。
  汉宣帝本始三年的春天,许皇后怀孕了,眼看着就要分娩,忽然身体不舒服,吃不下饭,也睡不好觉。
  汉宣帝非常着急,找了许多御医会诊,并且宣召女医生入宫,以便日夜在旁照顾。
  其中,有一个掖庭户卫淳于赏的妻子衍,略通一些医道,被征召入宫。衍常去霍家走动,和霍显的私交不错。
  淳于赏曾对衍说:“你有便就去求求霍显,请她帮忙在霍光面前说一说,让我换一个安池监做,那可比现在的掖庭户卫要强得多。”
  衍趁着要人宫伺候许皇后之前,把丈夫的请求转告了霍显。霍显一听,眉毛一挑,努努嘴,左右都知趣地离开了。
  “来!”霍显亲热地拉着衍的手,走到了一个秘密的小房间,说,“坐下,我们慢慢儿谈。你丈夫的事情,绝没有问题,你放心好了。不过,我也有一件事想麻烦你,不知道你肯不肯。”
  衍没有料到这么容易便办妥了丈夫交代的事,正想着回去以后,一家人不晓得有多欢喜,感激地笑道:“夫人的命令,哪儿有不肯的呢?”
  “那就好!”霍显满意地点点头正色道,“霍光大将军最疼四女儿成君,希望她荣华富贵。”
  衍心想,每一个做父母的,都希望儿女过得好,这是人之常情,但和自己有什么关系呢?衍狐疑地望着霍显,不好意思地笑笑:“我不懂夫人的意思。”
  霍显附在衍的耳旁悄悄地说:“女人生产很危险,九死一生,现在皇后要生产了,你正好可乘机把她毒死。她一死,成君便有希望了。到时候,我会好好报答你的。”
  衍一听,呆若木鸡,脸色死白,愣了好一会儿以后,才双手乱摇道:“药是医生配好的,吃药之前,还要先经别人品尝,我恐怕帮不上忙。”
  “哼,只要你肯,怎么会没有办法?现在霍将军掌管天下,谁敢多言?除非是你不愿意帮忙。”说着,霍显塞了一包毒药在衍的手里。不多时,许皇后顺利生下一个女孩子,只是产后身体虚弱,需要调养,御医配了一服药,衍乘机把毒药掺进去。许皇后吞下后气喘如牛,转身问衍:“我头好疼,好疼!快要裂了,莫非药里有毒?”衍答道:“怎么会呢?”问御医,御医也不知什么原因。只见许皇后额上直冒冷汗,两眼一翻,一命归天了。幸好,她在此前已生下一个儿子奭(shi),就是后来的汉元帝。
  霍显母女狼狈为奸
  汉宣帝听说许皇后死了,大为震怒,下令彻查。
  刚做过亏心事的淳于赏的妻子衍一进家门,就被捕吏逮个正着,关进了大牢,眼看着要供出背后的阴谋者。
  霍显接到消息,吓得花容失色,手心直冒冷汗,硬着头皮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霍光。
  “什么,竟然是你派人干的?”霍光一听又气又怒,狠狠地把霍显臭骂了一番。为了保全身家性命,霍光跑去找汉宣帝。
  “陛下,许皇后崩逝,一定是命中注定的,如果一定要把过失加在医生头上,未免有伤皇帝的仁慈,谁有这个胆子毒害皇后呢?”
  汉宣帝认为霍光分析得有理,下令将医生们一律释放,淳于赏的妻子衍被放出来以后,以泄漏此一秘密为要挟,不断地勒索霍显:盖房子,雇佣人,买田产,霍显也只有依着她。
  许皇后过世后,霍显立刻进行为女儿成君拉拢的事,宣帝也答应了,封她为霍皇后,小两口非常恩爱,霍显总算如愿以偿。
  宣帝地节二年,此时霍光已年老病死。宣帝以为储君未立,有碍国本,下令立许皇后所生的儿子奭为太子。
  泼辣的霍显为此气得吐血,滴水不进,她又着腰骂道:“呸!这个小孩是皇上在没有当皇帝以前在民间生的,怎么可以当皇帝?而且他当了皇帝,那以后我女儿生的儿子岂不只能封王了吗!天下哪有比这个更不公平的事?我费尽心机才帮忙抢到皇后的位置啊,天啊!”
  于是,残忍的霍显又重施下毒的伎俩,她塞了一包毒药给霍皇后,悄悄地说:“找个机会把太子干掉,知道吗?”
  从此,霍皇后对太子奭疼爱得不得了,不是喂他吃饭,便是命令厨房做小点心,准备把毒药掺在里头,拔除自个儿的眼中钉。
  怪的是汉宣帝似乎早有预感,他派了一个保姆跟在小太子的身后,寸步不离。太子喝的每一滴水,吃的每一口饭,都要先由保姆尝过以后,太子才吃。霍皇后没有法子下手,气得牙齿吱吱咯咯作响,恨不得下个命令把保姆杀了。
  汉宣帝冷眼旁观,发现霍皇后虽然表面上极力笼络太子,其实呢,只要宣帝一走,立刻换了一副嫌恶的脸色。他心中疑云大起,开始回忆许皇后去世时的细节,如今想来,不无可疑之处……
  经过汉宣帝的仔细调查,愈来愈发现霍显嫌疑最大,难脱关系。
  于是,宣帝渐渐疏远霍家的人,当时霍光的儿子霍禹,霍光的侄孙霍山、霍云都在朝廷担任要职,他们也感到宣帝对他们开始不信任。
  不久,宣帝把霍家的子弟们逐渐调离中央去做地方官,霍显和霍禹、霍山、霍云见霍家的权势日渐没落,常常相对哭泣。
  有一天,霍显等人又聚在一起,霍山说:“最近朝廷上许多人都在指摘大将军(指霍光)的过失,批评我们霍家,皇上显然渐渐相信他们的话,更可怕的是近来民间传说我们霍家的人毒杀许皇后,哪有这种事?真是胡说八道,岂有此理。”
  听了霍山的话,霍显脸色惨白,知道事态严重,便把自己如何主使女一医毒杀的事全部说了出来。霍禹、霍山、霍云听到霍显的自自,一个个大惊失色。
  “竟有这样的事,为何不早告诉我们?”霍禹说,“这是大事,如果被揭发出来,那我们霍家就完蛋了,该怎么办?”
  大家商量的结果,准备谋反。
  这时,霍禹、霍山家里常闹鬼怪,霍家的人都很忧虑。霍山设计,太后设宴邀丞相与大臣入宫,乘机埋伏军队杀掉丞相与重要大臣,并且废去皇帝,立霍禹为皇帝。
  霍家的计划被家奴听到,立刻告密,宣帝下诏逮捕霍家的人,霍显、霍禹被处死,霍山、霍云自杀,霍家的亲戚朋友受到牵连的多达一千多人,有些被杀、有些坐监牢、有些被免官。霍皇后也被废,打入冷宫,十年以后,霍皇后在冷宫中自杀身亡。
  ……
穿越时空的智慧之旅:中华文明瑰宝典藏系列(精选共20册) 献给所有渴望探索中华文明深邃内涵的求知者 本套《穿越时空的智慧之旅:中华文明瑰宝典藏系列》汇集了二十部重量级著作,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引人入胜的视角,去领略中华文明数千年来的演变脉络、思想精髓与艺术成就。这不是一部单一的断代史叙述,而是一场跨越古今、横贯文理的知识盛宴,致力于构建一个宏大而细腻的文化图景。全套书共计二十册,装帧典雅,内容扎实,是书架上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 --- 第一部分:思想的基石——先秦至汉代的哲学与制度(1-5册) 本系列的前五册,聚焦于中华文明“立本塑形”的关键时期——先秦至汉代。我们深知,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核,往往孕育于其早期思想的碰撞与制度的奠定。 第一册:《诸子百家争鸣:中国古代思想的源头活水》 本书深入剖析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与思想内容。重点并非简单罗列各家观点,而是细致描摹了儒家“仁义中和”如何逐步确立主流地位,道家“无为而治”如何成为民间与帝王平衡的智慧,法家“集权与效率”如何塑造了秦朝的制度框架,以及墨家“兼爱非攻”在社会理想层面的独特贡献。通过对核心文本的精准解读和历史情境的还原,读者能真切感受到那个时代思想家们对于“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安顿个体生命”的深刻追问。文字力求保持学术的严谨性,同时运用生动的比喻,使晦涩的哲学概念得以通俗理解。 第二册:《礼乐文明的构建:周代宗法与封建制度的运作机制》 本册详尽考察了周王朝如何通过复杂的“礼”和“乐”构建起一套维持数百年稳定的社会结构。我们不仅关注分封制的地域划分,更深入探讨了宗法制度对血缘关系、政治权力继承以及社会等级秩序的决定性影响。书中通过对《礼记》等文献的梳理,展现了礼仪如何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维护社会和谐的无形契约。对于理解后世王朝的制度沿革,尤其是宗室管理和等级观念的形成,本书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基础视角。 第三册:《大一统的实现与巩固:秦汉帝国的行政与军事架构》 本书将笔触聚焦于秦朝短暂而深刻的改革,以及汉承秦制、并进行优化发展的历史进程。重点分析了郡县制的推行如何彻底打破了旧有的贵族政治,中央集权体制(包括三公九卿制)的运作流程,以及对文字、度量衡的统一所产生的深远意义。在军事上,我们探讨了汉代卫戍制度和募兵制的演变,以及对匈奴的战略方针,揭示了一个庞大帝国高效运转背后的组织智慧。 第四册:《汉代经学与史学:官方意识形态的定型》 随着董仲舒将儒学“今文化”并上升为官方哲学,一个以伦理道德和历史诠释为核心的意识形态体系逐渐形成。本册梳理了汉代对先秦经典的整理、注释和推广过程,分析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动因。同时,它也详细介绍了《史记》等巨著的诞生,探讨了中国传统史学“纪传体”的开创性贡献,以及史家如何在记录历史的同时,构建“褒贬劝戒”的道德评价体系。 第五册:《丝绸之路的开辟与早期中外交流图景》 本册将视野扩展至帝国边陲,描绘了张骞凿空西域的历史场景。重点探讨了丝绸之路不仅仅是商贸通道,更是文化、技术和宗教传播的动脉。书中收录了丰富的考古发现和出土简牍资料,辅以地图分析,生动再现了汉代对西域的经营策略、中原物产(如丝绸、漆器)如何影响周边民族,以及异域文化(如大宛良马、佛教萌芽)如何传入中原,为后世的多元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 第二部分:转型与融合——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变革(6-10册) 这一时期的中国,经历了长期的分裂与民族大融合,是中华文明吸收外来养分、实现结构性重塑的关键阶段。 第六册:《玄学与士人精神:魏晋风度的兴衰》 在政治动荡与玄学兴起的背景下,知识分子群体展现出独特的美学追求和精神风貌。本书深入剖析了“竹林七贤”所代表的清谈之风,探讨了老庄思想如何在士大夫阶层中被重新诠释,以及“名士风度”与儒家传统之间的张力与融合。重点解析了魏晋时期对个体生命价值的重新审视,以及这种思潮对文学艺术(如山水诗的兴起)产生的深刻影响。 第七册:《佛教的中国化进程:从初传到禅宗的本土实践》 佛教作为外来宗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深度融入中华文化土壤。本册以清晰的脉络梳理了佛教自东汉传入后的流传轨迹,分析了其与本土思想(尤其是道家)的交融互渗。重点详述了庐山慧远、鸠摩罗什等高僧的贡献,并着重解析了“中国禅宗”的形成,探讨了禅宗如何以其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理念,成为最具有本土特色的佛教宗派。 第八册:《隋唐盛世的制度再造:科举与三省六部制的成熟》 隋朝的统一,是继秦汉之后又一次重大的政治整合。本书细致考察了隋朝开创的科举制度,分析了它如何打破门阀垄断,扩大统治基础,并阐述了三省六部制如何通过职权的分化与制衡,将皇权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唐代对这些制度的继承与完善,使其达到了古代官僚体系的顶峰。 第九册:《盛唐气象:诗歌、音乐与长安城的国际化视野》 唐诗,作为中华文学的最高成就之一,是盛唐气象的最好注脚。本册不仅赏析了李白、杜甫等大家的名篇,更着重于分析唐诗的题材变化、格律成熟以及其背后的时代精神——自信、开放与兼收并蓄。同时,本书也结合考古发现,重建了当时的长安城,展示了其作为世界性大都会的多元文化景观,包括胡乐、胡舞的流行。 第十册:《唐末的社会危机与中晚唐的思潮转向》 盛极而衰,唐朝中后期面临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一系列挑战。本书分析了这些政治困境如何催生了新的社会思潮。重点阐述了韩愈、柳宗元等人倡导的“古文运动”,探讨其复古外表下对儒家正统的重塑与对社会弊病的批判。同时,也考察了晚唐时期经济结构的变化对社会稳定的冲击。 --- 第三部分:内敛与精细——宋元明清的文化深化(11-15册) 宋元明清时期,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社会经济重心南移,文化开始转向注重内省、理学深化和市民阶层兴起。 第十一册:《宋代士人的生活与审美:理学精神的日常化》 宋代是文人精英阶层生活趣味和审美情趣发展到极致的时期。本书不拘泥于政治史,而是深入探究了宋代士大夫的日常生活:点茶、插花、焚香、收藏古董。核心在于阐释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如何渗透到日常行为规范和艺术创作中,体现出一种高度的自律与内敛的精致美学。 第十二册:《商业革命与城市生活:宋代市民阶层的崛起》 宋朝城市坊市制度的瓦解,催生了繁荣的商业活动和成熟的市民文化。本书以开封、杭州等城市为案例,描绘了夜市的繁盛、瓦子勾栏的说唱娱乐,以及发达的印刷业对知识传播的巨大推动作用。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等图像资料的解读,还原了彼时社会经济的活力。 第十三册:《蒙元统治下的文化张力与民族关系演变》 本册聚焦于汉族与其他民族政权共存的特殊历史阶段。重点分析了元朝的民族等级制度如何影响社会结构,以及汉族知识分子在“晦迹隐居”与“入仕补缺”之间的艰难抉择。同时,本书也强调了元代在交通、医药以及戏曲艺术等方面取得的突破,这些都是跨民族交流的成果。 第十四册:《明代的心学觉醒与早期海洋意识的萌动》 明朝中叶,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高唱“知行合一”、“致良知”,是对宋代理学的一种深刻修正与突破,强调主体内在的能动性。本书详细比较了心学与理学的差异。此外,本书也关注了明初对海外贸易的管控政策(海禁)及其松动过程,为理解后续的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提供了铺垫。 第十五册:《清代文化的全盛与思想的压抑:考据学与文化专制》 清朝前期,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的统治下,文化活动达到了一个高峰,表现为对前朝典籍的系统性整理(如《四库全书》的编纂)。本书深入分析了乾嘉学派的“考据学”——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是士人避开政治敏感区,转向对文献细节的深耕细作。同时,本书也不回避文字狱等文化专制对思想活力的扼杀。 --- 第四部分:科技、艺术与社会结构(16-20册) 最后五册,跳脱出严格的年代顺序,从横向视角对中华文明的关键成就进行专题剖析,以达到对整体文明的立体认知。 第十六册:《中国古代的工程奇迹:水利、运河与建筑技术》 本书侧重于中国古代卓越的工程实践能力。详细介绍都江堰、大运河的建造原理与历史功绩,分析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独特的模数制和榫卯结构。重点剖析了从夯土到砖石,再到木构体系的演变,展现了古代工匠在有限工具下对力学和材料学的深刻理解。 第十七册:《陶瓷的千年流变:从原始陶器到青花瓷的工艺密码》 陶瓷是中国对世界文明最伟大的贡献之一。本册以时间为轴,梳理了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到汉代的绿釉,唐三彩,宋代的五大名窑,直至元明清的彩绘瓷器。重点解析了釉料的配方、烧制温度的控制,以及不同时期审美趣味如何体现在器型和纹饰之上。 第十八册:《医学的整体观:中医理论体系与经典医案解析》 本书带领读者进入中医学的独特逻辑世界。详细阐释了阴阳五行、藏象学说、经络理论等核心概念,强调了中医“治未病”的预防观和整体平衡的治疗思想。通过对《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医案的分析,展现了古代医家对复杂病理的精妙辨识能力。 第十九册:《儒家伦理的延伸:孝悌、宗族与社会治理的底层逻辑》 本册聚焦于儒家思想在社会结构层面的具体体现。深入探讨了“孝”如何成为维系家族、宗族乃至国家秩序的最高道德准则,宗族在地方治理中的实际作用,以及乡绅阶层在维护地方稳定中的角色。这有助于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组织单元的稳定性和韧性。 第二十册:《中国古代的宇宙观与历法系统:天人合一的科学体现》 探讨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从浑天说、盖天说,到先进的历法制定。重点分析了古代帝王如何通过祭天、观象来强化其“君权神授”的合法性。本书展现了古代中国在观测天象、精准预测历法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揭示了“天人合一”观念在科学实践中的体现。 --- 本套二十册典藏系列,以严谨的史料为根基,以深邃的文化洞察为指引,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立体、多维、深化的中华文明全景图。它不是简单的故事堆砌,而是一部关于思想起源、制度演变、艺术高峰和民族精神的百科全书。

用户评价

评分

天呐,我刚收到这套《吴姐姐讲历史故事(插图珍藏版 套装共15册)》,光是捧在手里沉甸甸的分量,就觉得值回票价了!包装非常精致,每一本书的封面都充满了复古的韵味,色彩搭配也特别舒服,一点都不像那种粗制滥造的童书。我女儿是个对历史有点“恐韩症”的孩子,总觉得那些年代久远的事情枯燥乏味,一提起来就皱眉头。但自从我给她买了这套书,她的态度简直来了个180度大转变!她现在每天都会缠着我要看,还会主动跟我讲书里讲到的故事。我偷偷翻了几页,发现吴姐姐的文笔是真的绝,把那些复杂的人物关系、朝代更迭,讲得跟说故事一样生动有趣,一点都不说教,而是让人身临其境。而且,里面的插图也太美了吧!每一页都有精美的配图,不是那种敷衍了事的简笔画,而是充满艺术感的水墨画或者工笔画,仿佛把我们带回了那个遥远的时代。女儿说,看着这些画,她就能想象出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感觉历史不再是冰冷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人物和事件。这套书简直是激发孩子历史兴趣的“神器”!

评分

这次入手《吴姐姐讲历史故事(插图珍藏版)》,完全是出于一个母亲对孩子教育的考量,想着给孩子多一些课外读物,增长见识。但没想到,这套书的品质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首先,它的内容编排非常合理,不是那种零散的知识点,而是按照时间顺序,把中国历史的大脉络清晰地呈现出来,让孩子能够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历史认知框架。吴姐姐的叙事逻辑非常清晰,语言也通俗易懂,即使是复杂的历史事件,她也能讲得条理分明,让孩子容易理解。而且,她非常注重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引导孩子去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最让我惊喜的是,这套书的插图真的是一大亮点!每一幅图都经过精心设计,不仅美观,而且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甚至可以从中学习到一些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和风格。我女儿现在看到书里的插图,就会忍不住指着问我这是什么朝代的服饰,那是什么建筑风格,这无疑是最好的历史启蒙。

评分

不得不说,这套《吴姐姐讲历史故事》真是给我家那个12岁的小捣蛋鬼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他平时对阅读就没什么耐心,更别提历史这种在他看来“遥不可及”的学科了。但收到这套书后,他居然主动捧着看了起来!我有点不敢相信,就凑过去看了一下,发现吴姐姐的叙述方式真的非常巧妙。她不是一味地堆砌史实,而是善于捕捉历史事件中的“人情味”和“故事性”,把那些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甚至市井小民的喜怒哀乐都描绘得栩栩如生。我儿子最喜欢的是里面讲到一些英雄人物的故事,比如岳飞、文天祥,他说吴姐姐把他们写得特别有血有肉,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神,而是有优点也有缺点,有奋斗也有彷徨的普通人。而且,插图的风格也很有特色,不是那种呆板的写实,而是带着一种写意的美感,很有东方韵味,我儿子说看着很有感觉,像在看一部精彩的动画片。我个人也非常欣赏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纸张厚实,印刷清晰,作为珍藏版来说,是非常有分量的。

评分

我一直觉得,想要让孩子真正喜欢上历史,光靠课本上的那些文字是不够的,还需要一些能够吸引他们眼球、触动他们心灵的东西。《吴姐姐讲历史故事(插图珍藏版)》恰恰就做到了这一点。我儿子是个比较活跃的孩子,对书本的接受程度一直是个挑战,但这套书却完全抓住了他的兴趣点。吴姐姐的叙述方式非常贴近孩子们的语言习惯,她会用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来解读那些看起来“高大上”的历史事件,让孩子觉得历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而且,她特别擅长挖掘历史故事中的戏剧性冲突和人物的内心世界,让孩子们能够产生共鸣,甚至会为书中的人物感到担忧或高兴。当然,这套书最吸引我儿子的,还是那些精美的插图。每一张插图都设计得非常有创意,色彩鲜艳,线条流畅,仿佛将历史人物和场景“活”了过来。我儿子常常会指着图画,跟我讨论某个角色的表情,或者某个场景的氛围,这让我觉得,这套书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更是在点燃孩子对历史的探索欲。

评分

坦白说,我以前对历史故事类图书并不是特别在意,总觉得它们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就太过浅显。但《吴姐姐讲历史故事(插图珍藏版)》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我为我外甥女挑选的这套书,她收到后爱不释手,经常会捧着翻阅。我趁着她不注意,也偷偷翻了几本,发现吴姐姐的笔触真的非常细腻,她能够将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情感变化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融为一体,描绘得淋漓尽致。她讲故事的方式,不是那种枯燥的说教,而是充满了智慧和趣味,常常会在不经意间点醒一些道理,让孩子在听故事的同时,也能有所感悟。我注意到,书中的一些细节描写也非常到位,比如人物的穿着打扮,生活习俗,甚至当时人们的对话方式,都力求还原历史的原貌,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且,这套书的插图也很有讲究,并非简单地配合文字,而是和文字相互呼应,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增加了阅读的乐趣和深度。

评分

内容类似上下五千年,故事讲的还算有趣,打算自己先看,然后讲故事,大一点自己看

评分

特别喜欢这套书,孩子大爱,内容丰富!

评分

很好的一套书

评分

送给同事家小朋友的 发货很快

评分

很好,孩子大人都喜欢看。假期正好慢慢看。

评分

书籍的质量非常好,包装也十分到位,这次的书没有一本有褶皱。京东的送货速度还是一如既往的好,希望继续保持下去。

评分

这套书不错

评分

质量不错,内容丰富!喜欢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