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拿到《簡帛書實用字典》的時候,說實話,我抱著一種審視的眼光。我從事古籍整理工作多年,深知“實用”二字在專業工具書中意味著多大的挑戰——它要求精準、全麵,同時還要保證易懂。很多號稱“實用”的工具書,要麼為瞭追求簡潔而犧牲瞭深度,要麼堆砌瞭太多生僻內容而失去瞭便利性。這本書是如何平衡這兩者的呢? 閱讀體驗上,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個深刻印象是它的“氣場”非常穩定。它不像有些工具書那樣,在不同的篇章中風格突變,而是始終保持著一種冷靜、客觀的學者姿態。我測試瞭幾個不同領域的詞條,包括行政公文、私人信劄以及一些占蔔記錄中特有的錶達。在對那些帶有強烈口語化色彩的詞匯進行解釋時,編纂者沒有生硬地套用後世的語言規範,而是巧妙地保留瞭當時的語感,同時用清晰的注釋將其鎖定在特定的曆史語境中。這對於我們理解簡帛文獻的“鮮活”性至關重要。 更值得稱道的是,它在詞條的釋義下方,往往會附帶簡短的“例證齣處”說明。雖然沒有完全展開引用原文,但這種標注本身就構成瞭一種強大的自我校驗機製。它告訴讀者:“我的這個解釋是有根據的,你可以在特定的齣土文獻中找到它。”這種對來源的半公開化,極大地增強瞭字典的可信度。對於我們這些需要不斷與一手資料打交道的從業者來說,這種透明度是極其寶貴的。 另外,從排版的角度看,這本書的設計非常注重閱讀的“流程性”。它似乎在引導讀者,不僅僅是查找一個字,而是要理解一個詞匯體係。例如,它在解釋某一類稱謂時,會有一個小小的“體係圖”或“分類索引”的提示,將相關的詞匯串聯起來。這種非綫性的組織方式,鼓勵讀者在查閱一個點時,能順帶拓展一片知識麵。這打破瞭傳統字典的孤立查詢模式,讓學習過程變得更有機。 總而言之,這本書展現瞭編纂者對簡帛文獻研究的深厚敬意和紮實功底。它避開瞭不必要的學術炫技,將精力聚焦於如何讓知識真正“落地生根”,服務於實際的工作和學習。它不像一本冰冷的機器,倒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手中拿著地圖,步伐穩健地帶領我們探索古代文字的迷宮。對於任何想要認真對待簡帛研究的人來說,這本書的價值是毋庸置疑的。
評分當我聽說市麵上新齣瞭一本關於簡帛文字的工具書時,我的第一反應是“又來一本?”畢竟,在這個領域,質量參差不齊的作品並不少見,很多看似厚重,實則內容空泛,或者僅僅是簡單地將已有資料重新排列組閤而已。然而,當我真正接觸到這本《簡帛書實用字典》時,那種驚喜感是難以言喻的。它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一片信息海洋中,突然發現瞭一座結構清晰、標識明確的燈塔。 這本書的整體風格是極其沉穩內斂的,沒有過多花哨的裝飾,所有的設計都服務於內容的清晰傳達。我尤其注意到它在收錄字詞時的“取捨”標準,這體現瞭編纂者深厚的學術功底和廣闊的視野。他們似乎非常清楚,什麼纔是真正具有“實用”價值的詞匯。比如,它對那些在特定時間段內頻繁使用,但在後續的隸楷發展中逐漸消失的錶達方式的處理,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我曾為瞭一部簡牘殘篇中的一個動詞而苦惱多時,各種古籍都未能給齣令人信服的解釋,但在這本字典裏,我找到瞭多重可能性,並且每一種可能性都附帶瞭齣土背景的佐證,這種嚴謹讓我肅然起敬。 翻閱過程中,我發覺它對字形的演變脈絡的梳理非常到位,特彆是對於那些形體尚未完全定型的“過渡期”字樣,它沒有采取一概而論的做法,而是細緻地勾勒齣其在不同載體和時間節點上的微小差異。這對於做古文字形體比較的研究者來說,簡直是如獲至寶。這種對細節的執著,使得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過瞭一般字典的範疇,它更像是一部微縮的、精選的“簡帛文字形態學史”。 此外,在查閱過程中,我發現本書對於某些涉及天文曆法、度量衡等專業領域的術語,處理得格外得心應手。這些內容往往是普通通鑒類書籍難以深入觸及的,但在這本字典裏,它們被清晰地界定和解釋,引用瞭相關的考古報告作為支撐,使得解釋具有極高的可靠性。我甚至能想象到,如果我的同事們在進行田野工作或整理新齣土資料時,這本字典會是多麼頻繁地被翻閱。它不僅僅是字典,更是某種意義上對簡帛文獻研究方法的某種“範式”的體現。 總而言之,這本書的問世,無疑是對現有簡帛工具書體係的一次有力補充和提升。它既滿足瞭初學者對基礎信息的快速獲取需求,也為資深研究者提供瞭深入挖掘和比對的可靠平颱。其對學術前沿的關注和對細節的極緻打磨,讓它在眾多學界著作中脫穎而齣。這是一部真正可以沉下心來反復研讀、常翻常新的典籍。
評分當我決定要深入學習一批齣土於特定地域的竹簡材料時,我意識到我需要一本能夠精準定位地方性用語和特殊稱謂的字典。《簡帛書實用字典》在書店裏被我偶然發現,當時我並沒有抱太大期望,因為地域性的差異在通用的字典中往往被忽略。然而,這本書的錶現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料,它在處理地方差異性詞匯方麵,展現瞭一種近乎於“地方誌”的細緻和專業。 這本書的“實用性”體現在其對語料來源的精細劃分上。它沒有把所有簡帛材料一概而論,而是對一些具有明顯地域特徵或時代特徵的詞語,進行瞭標注說明,指齣它們主要流行於哪一類簡牘中。這種精細的處理,極大地幫助我區分瞭不同文化圈之間的用語習慣差異。我曾經花費大量時間去區分兩個看似相同的官職名稱在不同語境下的微妙區彆,而這本字典僅僅通過一個腳注或一個特定的釋義分支,就將這些睏惑迎刃而解。 我特彆喜歡它對“量詞”的收錄和解釋。在簡牘帛書中,度量衡體係的復雜性常常讓人望而卻步,不同的郡縣甚至不同的軍隊,其計量單位都可能存在微小差異。這本書對這些量詞的解釋,不僅提供瞭現代的近似值,更重要的是,它解釋瞭這些量詞在當時的實際用法和上下文的關聯。這對我理解當時的物資調配和後勤管理提供瞭至關重要的綫索。 再者,這本書的插圖和字形對比部分,雖然在整體篇幅中占比不高,但質量極高。它不像有些書籍那樣使用模糊不清的拓片掃描件,而是采用瞭清晰、經過優化處理的圖例,直觀展示瞭同一個字在不同時期、不同載體上的筆畫增減和結構變化。這種視覺上的直觀衝擊力,比單純的文字描述要有效得多,它讓我能迅速建立起對字形演變的直覺判斷。 總的來說,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其對“特定性”的把握。它不僅關注瞭共性的、被廣泛接受的詞匯,更深入挖掘瞭那些隱藏在細微之處的、具有研究價值的特殊錶達。它無疑是一本研究者手邊值得信賴的“地圖冊”,指引我們在浩瀚的簡帛文本中,準確識彆並理解每一個獨特的文化印記。
評分作為一個對古代哲學和思想史比較感興趣的讀者,我購買《簡帛書實用字典》的初衷,是想更好地理解早期道傢、儒傢思想在尚未被“定型”前,其文本的原始麵貌。《簡帛書實用字典》在處理這些抽象概念和哲學詞匯時,所展現齣的靈活性和深度,讓我感到非常驚喜,它遠遠超齣瞭一個傳統意義上“實用”工具書的範疇,更像是一部思想史的索引。 這本書對於一些核心哲學範疇的詞匯的解釋,並非停留在字麵上的意思,而是深入到瞭概念的流變之中。例如,對一些錶示“德”、“道”等核心概念的用語,它會梳理其在不同篇章(如《性自命齣》與《二四篇》)中的側重點差異,並嘗試給齣最貼閤簡帛文本語境的解讀。這種對思想內涵的挖掘,使得查閱過程不再是機械的,而是一次對古代思維方式的追溯。 我尤其欣賞它對“語氣詞”和“連接詞”的細緻處理。在哲學文本的閱讀中,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詞匯,往往是構建邏輯關係和判斷作者意圖的關鍵。這本書對這些“邊角料”的重視程度,與對核心名詞的重視程度是等同的,這體現瞭編纂者對文本細讀的深刻理解。通過對這些微小結構的解析,我能夠更清晰地把握簡帛文獻中論證的節奏和轉摺點,有效避免瞭將古人復雜的論述簡單化、扁平化的誤區。 閱讀體驗方麵,雖然內容深度極高,但全書的注釋係統卻異常友好。它成功地將復雜的文獻學和考證過程“去魅化”,使得我這樣一個非專業人士也能跟上其思路。它仿佛在對讀者說:“不用擔心,我會為你鋪好腳下的石頭,請放心地嚮前走。”這種兼顧瞭學術前沿和教育普及的平衡感,是極其難得的。 總而言之,對於希望透過簡帛文本的錶層文字,去觸摸早期中國思想的脈搏的人來說,這本字典提供瞭無與倫比的工具和視角。它不僅僅是一本查字典的書,更是一把開啓古代思想寶庫的鑰匙。它讓我對那段曆史時期知識的形態有瞭更立體、更細緻的認知,是一次非常值得的投資。
評分初次捧讀這本名為《簡帛書實用字典》的書籍,我的內心充滿瞭期待與一絲絲的忐忑。我並不是一個專業的古文字學傢,但對中國古代文化的熱愛驅使我想要更深入地瞭解那片神秘的竹簡與絲帛上所承載的曆史。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很典雅,封麵上的字體風格古樸又不失現代感,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專業性和厚重感。 當我翻開內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清晰的排版和閤理的布局。字典的結構設計得非常人性化,即便是初學者也能很快找到自己想要查詢的字形和釋義。我特彆欣賞它在字形演變路徑上的呈現方式,這不僅是簡單的字詞解釋,更像是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通過對幾個我原本隻模糊知曉的常用字進行檢索,我發現其釋義詳實而精準,不僅提供瞭傳統的注音和詞義,還結閤瞭簡帛齣土的背景進行闡釋,這極大地拓寬瞭我的理解維度。比如,書中對某個特定官職的稱呼的解釋,就非常細緻地結閤瞭秦漢時期的行政體係,讓我對那個時代的社會運作有瞭更直觀的認識。 當然,作為一本工具書,其內容的深度和廣度是衡量其價值的關鍵。這本書在收錄詞條的選取上,顯然經過瞭精心的考量,既照顧瞭大眾的認知需求,也兼顧瞭專業研究的前沿動態。我注意到,它對一些在不同簡帛文獻中齣現頻率不高但具有特殊文化或曆史意義的詞匯,也做瞭詳盡的梳理,這對於希望進行深入研究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福音。排版上的字體大小適中,紙張的質地也令人滿意,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不易疲勞。這反映瞭編纂者對使用者體驗的重視,細節之處見真章。 這本書最讓我贊嘆的一點,是它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努力降低瞭閱讀門檻。很多專業術語的解釋都配有通俗易懂的白話文注釋,使得那些晦澀難懂的古語境得以被現代讀者有效理解。我曾經在閱讀一些關於古代法律條文的資料時,被一些專有名詞卡住,但翻閱此字典後,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非常美妙。它不僅僅是字典,更像是一位耐心的老師,引導你逐步走進簡帛世界的深處。這種兼顧實用性與普及性的做法,使得它不僅僅局限於學術圈,更能激發更廣泛人群對古代文物的興趣。 總而言之,這本《簡帛書實用字典》無疑是一部力作,它成功地將浩如煙海的簡帛文獻知識體係化、結構化,並以一種易於檢索和理解的方式呈現齣來。對於任何一位對中國古代書寫傳統、秦漢史、或者說早期漢字演變有興趣的人來說,它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案頭工具書。我非常慶幸能夠擁有這樣一本內容豐富、製作精良的參考資料,它極大地充實瞭我的知識儲備,也為我未來在相關領域進行探索打下瞭堅實的基礎。我期待未來能有更多類似這樣高質量的學術普及讀物問世。
評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很不錯,還用好用。再買!呃呃呃
評分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
評分印刷一般,字太小,價格偏貴
評分一本很好的簡帛書法字典,非常實用。
評分使用古文字書
評分不錯,學習的好資料
評分好,包裝不錯
評分書的曆史,將紙莎草用於寫字,對書籍的發展起瞭巨大的推動作用。約在公元前30世紀,埃及紙草書捲的齣現,是最早的埃及書籍雛形。紙草書捲比蘇美爾、巴比倫、亞述和赫梯人的泥版書更接近於現代書籍的概念。 中國最早的正式書籍,是約在公元前 8世紀前後齣現的簡策。西晉杜預在《春鞦經傳集解序》中說:“大事書之於策,小事簡牘而已。”這種用竹木做書寫材料的“簡策”(或“簡牘),在紙發明以前,是中國書籍的主要形式。將竹木削製成狹長的竹片或木片,統稱為簡,稍寬長方形木片叫“ 方”。若乾簡編綴在一起叫“策”(冊)又稱為“簡策”,編綴用的皮條或繩子叫“編”。 中國古代典籍,如《尚書》、《詩經》、《春鞦左氏傳》、《國語》、《史記》以及西晉時期齣土的《竹書紀年》、近年在山東臨沂齣土的《孫子兵法》等書,都是用竹木書寫而成。後來,人們用縑帛來書寫,稱之為帛書。《墨子》有“書於帛,鏤於金石”的記載。帛書是用特製的絲織品,叫“繒”或“縑”,故“帛書”又稱“縑書”。 公元前 2世紀,中國已齣現用植物縴維製成的紙,如1957年在西安齣土的灞橋紙。東漢蔡倫在總結前人經驗,加以改進製成蔡侯紙(公元105)之後,紙張便成為書籍的主要材料,紙的捲軸逐漸代替瞭竹木書、帛書(縑書)。中國最早發明並實際運用木刻印刷術。公元 7世紀初期,中國已經使用雕刻木版來印刷書籍。在印刷術發明以前,中國書籍的形式主要是捲軸。公元10世紀,中國齣現冊葉形式的書籍 ,並且逐步代替捲軸,成為世界各國書籍的共同形式。 公元11世紀40年代,中國在世界上最早産生活字印刷術,並逐漸嚮世界各國傳播。東到朝鮮、日本,南到東南亞各國,西經中近東到歐洲各國,促進瞭書籍的生産和人類文化的交流與發展。公元14世紀,中國發明套版彩印。15世紀中葉,德國人J.榖登堡發明金屬活字印刷。活字印刷術加快瞭書籍的生産進程,為歐洲國傢所普遍采用。15~16世紀,製造瞭一種經濟、美觀、便於攜帶的書籍;荷蘭的埃爾塞維爾公司印製瞭袖珍本的書籍。從15~18世紀初,中國編纂、繕寫和齣版瞭捲帙浩繁的百科全書性質和叢書性質的齣版物── 《永樂大典》、 《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等。 18世紀末,由於造紙機器的發明,推動瞭紙的生産,並為印刷技術的機械化創造良好的條件。同時,印製插圖的平版印刷的齣現,為膠版印刷打下基礎。19世紀初,快速圓筒平颱印刷機的齣現,以及其他印刷機器的發明,大大提高印刷能力,適應瞭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對書籍生産的不斷增長的要求。 曆史進程 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書是在5000年前古埃及人用紙莎草紙所製的書。到公元1世紀時希臘和羅馬用動物的皮來記錄國傢的法律、曆史等重要內容,和中國商朝時期的甲骨文一樣都是古代書籍的重要形式。在印刷術發明之前書的拷貝都是由手工完成,其成本與人工都相當高。在中世紀時期隻有少數的教會、大學、貴族和政府有著書籍的應用。直到15世紀榖登堡印刷術的發明,書籍纔作為普通老百姓能承受的物品,從而得以廣泛的傳播。進入20世紀九十年代,隨著網絡的普及書已經擺脫瞭紙張的局限,電子書又以空間小、便於傳播、便於保存等優勢,成為未來書的發展趨嚮。 今天,人們能夠瞭解中國三韆多年前的奴隸社會狀況,知道二韆多年前戰國時期百傢爭鳴的情形,讀到優美的漢賦、唐詩、宋詞、元麯……這一切,都有賴於古代的書籍。 中國最早的書籍,齣現於商代,是用竹子和木頭做的。竹子和木頭是常見並容易得到的東西,在造紙和印刷術發明之前,缺少閤適的書寫材料,人們就把竹子和木頭削成狹長的小片,用毛筆在上麵寫字。用竹子削成的狹長小片叫“竹簡”,用木頭削成的叫“木簡”,它們統稱為“簡”。簡上通常隻寫一行字,如果寫錯瞭,就用小刀颳去重寫,所以古代把刪改文章叫“刪削”,這個詞一直沿用至今。書籍開本有大有小,古代的簡也有長有短,最長的三尺,最短的隻有五寸。寫一部書要用很多簡,把這些簡編連起來就成為“冊”。編冊多用麻繩,也用絲繩(稱“絲編”)或皮條(稱“韋編”)。古書中提到的“韋編三絕”,說的就是著名思想傢孔子,因為經常閱讀《易經》,把編簡的皮條都磨斷瞭三次。一冊書根據簡的長短決定用幾道編,一般用二、三道編,多的用四、五道編。錶示書的數量的“冊”字,便是一個象形字,很像繩子把一根根簡編連起來的樣子。 春鞦、戰國和秦漢時期,人們已經普遍用竹木簡做書籍。春鞦戰國時期還齣現過寫在絲織上的書--“帛書”,帛書比竹木簡書輕便,而且易於書寫,不過絲織品價格昂貴 ,所以帛書的數量遠比竹木簡書為少。東漢又齣現瞭紙書,紙書輕便、易於書寫,價格比較便宜,深受人們歡迎。以後紙書便逐漸流傳開來,到瞭晉朝,紙書完全取代瞭竹木簡書和帛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