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西诺战役1944:从冬季防线到罗马城下(上册)

卡西诺战役1944:从冬季防线到罗马城下(上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潘学基 著
图书标签:
  • 二战
  • 卡西诺战役
  • 意大利战役
  • 盟军
  • 德军
  • 军事历史
  • 战争史
  • 欧洲战场
  • 1944年
  • 上册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长安出版社
ISBN:9787510709340
版次:1
商品编码:1172106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战史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二战意大利战场血腥惨烈之战役全景叙述
汗水与鲜血浇筑成这场二战山地战战役,《卡西诺战役1944:从冬季防线到罗马城下》是西线战史研究值得一看的佳作。
 圣地的摧毁还是生命的拯救?卡西诺修道院大轰炸全方位记述。40万字的生动详实表述+近1000张珍贵图片+80多幅地图、地貌分析图+国内出色二战团队打造
 卡西诺修道院轰然倒地,那不勒斯成为断壁残垣,战火洗劫了意大利遗迹,却锻造了各国军队,法国远征军用山地战证明自己的实力,摧毁了古斯塔夫的铜墙铁壁;波兰军队把代表胜利的红白旗帜插在了卡西诺山上;德国伞兵重新赢回荣誉,被盟军称为“卡西诺的绿色魔鬼”、“卡西诺的响尾蛇”……


内容简介

在大量战地照片和亲历者证词的基础上,《卡西诺战役1944:从冬季防线到罗马城下》对1943年底至1944年6月,有12个国家共同参与的意大利战役进行了全面剖析,籍此来向读者展现意大利山地作战中*其残酷、漫长的血腥争夺战之全貌。每一场战斗都配有作战序列表、战地照片、作战地图和战区地貌分析图,详细铺陈了四次卡西诺之战,一气呵成却又不显沉闷。另外,《卡西诺战役1944:从冬季防线到罗马城下》一书还对整个意大利战役的伤亡情况进行了统计,并总结经验教训,更在结尾处精心准备了二战战地彩照、彩绘,重现了这场惨烈程度不亚于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血腥争夺战。

作者简介

  潘学基,1980年生,上海人。对二战及地面兵器装备、战术运用、编制体系有较深的认知,目前主攻方向是二战西线战史。曾在多本战史类杂志发表过文章,并出版过多部二战专著。

内页插图

目录

前 言
第一章 盟军进攻意大利本土
1-1 向古斯塔夫防线进军
1-2 这就是卡西诺
1-3 拯救卡西诺修道院的艺术瑰宝
第二章 古斯塔夫防线上的初次交锋
2-1 美军第2军向利里河谷的进军(1944年1月3日-16日)
2-2 法国远征军在利里河谷以北的突破(1944年1月12日-16日)
2-3 英军第10军从利里河谷以南强渡加利格里阿诺河(1944年1月17日-28日)
2-4 美军第36步兵师在利里河谷下游强渡加里河(1944年1月20日-22日)
第三章 第一次卡西诺之战
3-1 法国远征军的后续进攻(1944年1月21日-2月4日)
3-2 美军第34步兵师强攻卡西诺地区(1944年1月24日-2月12日)
第四章 第二次卡西诺之战
4-1 新西兰第2军的到来
4-2 盟军决定轰炸卡西诺修道院
4-3 轰炸卡西诺修道院(1944年2月15日)
4-4 印度第4步兵师初次进攻593高地(1944年2月15日-17日)
4-5 印度第4步兵师进攻卡西诺修道院(1944年2月17日-18日)
4-6 新西兰第2步兵师进攻卡西诺镇(1944年2月17日-18日)
第五章 第三次卡西诺之战
5-1 “狄更斯”行动
5-2 卡西诺镇的毁灭(1944年3月15日)
5-3 新西兰军进攻卡西诺镇(1944年3月15日-16日)
5-4 印度第4步兵师攻打绞刑吏山(1944年3月15日-17日)
5-5 卡西诺镇火车站之战(1944年3月17日)
5-6 对卡西诺镇西南地区的进攻(1944年3月18日)
5-7 代号“赫克托”:进攻卡西诺修道院(1944年3月19日)
5-8 “复仇”行动:卡文迪许小道争夺战(1944年3月19日)
5-9 “狄更斯”行动进入尾声(1944年3月20日-22日)
5-10 僵 局(1944年3月23日-5月10日)

精彩书摘

Kenneth Hoy)的B连在肃清城堡山的东侧山坡时遇到德军顽强抵抗,他们无法西进,便决定继续南进。2点至3点30分,B连挺进到了圣思嘉教堂(代号“修女院”),还占据了小镇学校的一间地下室。与之相比,诺埃尔·桑德斯少校(Noel Sanders)的A连已经逼近了6号公路北路段上的“吉斯林”线,第8分队的“谢尔曼”坦克也来到了小镇邮局跟前。与第8分队汇合后,A连越过“吉斯林”线攻入了卡尔米内教堂(代号“女修道院”)。可德军伞兵很快发起凌厉的反击,迫使A连的一个步兵排退出教堂。A连另一个步兵排也在邮局西面100米的街道上受阻,只得进入几栋残破的房屋中暂做休整。
  莫腾中校的第25步兵营在小镇巷战中没有讨到多少便宜,他手下的D连倒是为进攻城堡山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下午1点,由于B连攻不上城堡山,D连连长斯坦姆福德·休伊特少校(Stamford Hewitt)临时改变了战术。他让第17和第18排从东面的山坡继续牵制住德军,另派第16排越过城堡山北面的山谷奇袭165高地。驻防165高地半山腰的两名德军伞兵看见新西兰人突然出现,只能乖乖束手就擒。在迫使德军交代出高地的布防情况后,第16排的托马斯·麦克尼斯下士(Thomas McNiece)和比尔·斯托克韦尔一等兵(Bill Stockwell)从右侧的狭窄山道悄悄接近了165高地东面的黄房子(即科莱拉别墅),结果发现山道旁建有一座德军碉堡。这座碉堡其实是德军第3伞兵团第2连的连部,麦克尼斯和斯托克韦尔决定先下手为强。两人冒着被德军机枪打倒的危险冲向碉堡,一边投掷雷,一边用手中的斯登冲锋枪向碉堡的开口密集扫射。毫无防备的德国人完全被打懵了,第2连连长彼得·毛尔少尉(Peter Maul)和两名手下阵亡,其余23名伞兵纷纷举手投降。
直到第2连连部被端,193高地上的德军才发觉情况不妙。尽管他们压制了从东面过来的第18排,却没抵挡住从背后偷袭的第17排。一些德国伞兵试图躲进山上的耶努拉古堡,也被新西兰士兵用手雷和冲锋枪给逼了出来。耶努拉古堡终于在下午4点45分时宣告陷落,第25步兵营由此获得了“狄更斯”行动首日的大胜利。然而好景不长,天黑之前小镇上空突降暴雨,双方于是暂时休战。弗赖伯格发现新西兰第6步兵旅的进度已经大幅滞后,第25步兵营仍未到达预定的进攻终止线“乔基”线。为加强攻势,弗赖伯格增调了第24步兵营的一个连进入小镇,当晚他还让理查兹中校的第26步兵营接管了小镇的邮局和市政厅地区。
纯粹从伤亡数字上看,盟军的轰炸的确对德军造成了沉重打击。第3伞兵团第2营原有近300名官兵,目前已经折损了160人,大部分都被压在废墟下面就此失踪。但盟军的空袭未能催跨这些拥有钢铁般意志的精锐战士,第3伞兵团第2营依然是一股令人生畏的力量。雅姆罗斯基中尉的第8连在6号公路北路段还有50多人;第8连左翼,埃里希·舒斯特少尉(Erich Schuster)在城堡山南面还有17人;第8连右翼,鲁道夫·赖森巴赫上士(Rudolf Reisenbacher)的第5连还有32人;第5连右翼,卡尔·诺伊霍夫军士长(Karl Neuhoff)的第6连还有33人和6名工兵。午夜时分,第2营营长福尔廷上尉借撤离小镇伤员的机会,派了一批工兵前往火车站探查敌情。工兵的回报令他相当震惊:火车站已经被完全遗弃了。得知这一情况后,第3伞兵团团长海尔曼上校立即下令让团属工兵排和携带反坦克炮的团属第14装甲歼击连前往小镇增援,第1伞兵师师长海德里希中将也把第1伞兵团第2营和刚刚吸收了大批空军野战步兵的第3伞兵团第3营调了过来。第3营原来的营长克雷策少校目前动身去了奥地利,他的工作由瓦尔特·弗兰克中尉(Walther Franke)暂时接管。第1伞兵团第2营后来被派往大陆旅馆支援福尔廷上尉的第3伞兵团第2营第6连,第3伞兵团第3营则在修道院高地南面驻扎下来。
3月16日上午,新西兰军的进展仍然十分有限。除第24步兵营和第25步兵营D连在城堡山下汇合外,第25步兵营B连仅仅从“吉斯林”线向前挪动了150米,A连也被德军机枪压制在离大陆旅馆不到200米的位置上。部队的推进速度看起来极其缓慢,人员伤亡却很少。从15日至16日,新西兰第25步兵营总共只有11人阵亡,29人负伤,1人失踪。
临近中午时,小镇西面的德军侦察兵发现齐亚诺广场上部分损毁的布鲁诺宅邸无人驻守,立即派人对其进行加固。一批德军伞兵随后从小镇东面对市政厅实施了反击,被新西兰人打倒数人后败退。另一批德军伞兵趁这机会进入了卡尔米内教堂,意图阻止新西兰军越过6号公路北路段。卡尔米内教堂自然成了新西兰人急需解决掉的眼中钉,肉中刺。中午过后,新西兰第19装甲团A中队的斯特拉顿·莫林中尉(Stratton Morrin)和吉姆·弗内斯中尉(Jim Furness)分别指挥第1分队和第4分队,从美军第48工兵营前夜里搭建的贝利桥上越过拉皮多河,他们的目标是进入小镇协助步兵重新占领卡尔米内教堂。当时在6号公路北路段的Y字形岔道上弹坑密布,岔道口上还有一座被德军炸毁的涵洞。我们并不清楚当时新西兰军是如何处理这座涵洞的,只知道盟军在3月18日晚上为它架设了代号“威尔科克斯”(Wilcox)的100英尺贝利桥。除此之外,离卡尔米内教堂约150米的Y字形左岔道上还有个代号“塞尔比”(Selby)的大弹坑。为了让第1分队越过这个弹坑,莫林中尉从第7野战工兵营招来一辆“情人节”型架桥坦克。但这辆架桥坦克的行动装置被德军火箭弹击毁,车载的剪式桥也无法卸下,车组只好将它遗弃在公路上。莫林接着叫来第二辆架桥坦克,尽管这次架设十分顺利,剪式桥的一头却被莫林中尉的座车深深压进了烂泥里,令后面的其他坦克无法继续前进。依靠莫林投掷的烟雾手雷作掩护,新西兰工兵把剪式桥重新抬起,往弹坑中填了些石块和砖瓦,再将它安置在上头,使剪式桥再次通车。第1分队和第4分队恢复前进没多久,纵队打头的莫林中尉又遇到了第二个弹坑。他本打算让架桥坦克过来帮忙,可后来还是和僚车一起设法绕过了它,第4分队同样也是如法炮制,只有一辆第1分队的“谢尔曼”发生了陷车。可惜祸不单行,就在坦克纵队即将抵达卡尔米内教堂前,莫林不幸撞上了第三个弹坑,而且这次他无法绕行了。街道另一头的新西兰第26步兵营看到坦克来了,纷纷向它挥手致意。为了与步兵接上头,莫林跳下座车徒步来到第14排的驻地。第14排排长请求莫林为他们提供火力掩护,他爽快地点头同意。接下来的事情不言自明,莫林的“谢尔曼”用十多发炮弹将卡尔米内教堂打得千疮百孔,第14排顺利冲进教堂,击毙六名残余的德军伞兵,只有三人侥幸逃脱。
卡尔米内教堂陷落的消息很快传到了舒斯特少尉的耳朵里。由于无法和第2营营长福尔廷上尉取得联络,饮水和食物也即将耗尽,他决定放弃城堡山南面的据点向西北方向突围。夜晚10点,舒斯特把全队17人分成几个小组,悄悄溜过了新西兰人的封锁线。3月18日清晨,这批德军来到阿尔巴尼塔修道院,与第4伞兵团的第11连汇合。
……

前言/序言

“我们躲避诺曼底登陆,来到意大利。
酣畅饮酒,寻欢作乐。
偷懒的美军与第8集团军,
住在罗马,嘲笑坦克。
因为我们在躲避诺曼底登陆,
躲在阳光灿烂的意大利。”
1944年夏,驻意大利的英军被指控逃避战争。下议院议员阿思特声称他们在“免费度假”,而真正的战场是在诺曼底。意大利的英军理应对此强烈抗议,但多数人没力气也没心思在乎这种诬蔑。他们刚以四个月的时间对抗了德军一座异常坚固的防御阵地,而这场胜利令人质疑。他们在高耸的山腰挣扎前进,承受日光曝晒与风雪严寒,他们穿越冰冷的河水,在无止尽的泥泞沼泽中行进。意大利战场根本不是英国议员口中的度假胜地,实际上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战斗一直是富有争议的多国联合作战行动。
北非战役胜利后,盟军对从哪里攻打德国的欧洲壁垒意见分歧。英国首相丘吉尔终是说服美国在意大利对德国施加压力,盟军经由西西里登陆意大利本土,士气低落的意军在军队登陆后不久后投降,这次行动看来将迅速结束。但意大利战场对于军队而言是条件极为严苛的地方,它有崇山峻岭作为后盾,有大量河川阻挡进军的路线。对于在此作战的年青人来说,这将会是次无比严峻的挑战,大大消磨他们的信心与耐力。
“情况令人难以置信,不断下雨或下雪。由于没有足够御寒衣物和帐篷,大家从未干爽过。”英军士兵如是说。
“德军对我们全面开火,大炮机枪全部出动,感觉就像置身闪电当中。”波兰士兵如是说。
“机枪子弹从头上扫过,有时当然不见得总从头上飞过。我们因此折损了大量兵力”新西兰士兵如是说。
德军在意大利的坚固防线使得盟军举步维艰。战线在卡西诺山脚下停止前进。1944年1月15日,美军第5集团军疲惫不堪的士兵刚将德军从特罗奇奥山击退。早在两个月前,他们从此山东面不断进攻剩下的7英里路,光是这一程的伤亡人数就高达1。6万人。当美军好不容易登上山顶,却因利里河谷对面的景像而大惊失色。古斯塔夫防线上的德军隐蔽在一个坚不可摧的防御阵地后面,使他们得以完全控制通往罗马的6号公路。盟军如果想要北进,势必得快速穿越利里河谷,或是直接突击防御阵地的核心,坐落在卡西诺山上的一座巨大修道院。它居高临下,俯瞰山脚下的一切。“云雾突然散去,你在5英里之外就能看到修道院。它矗立在悬崖绝壁的顶端,给人一种时时受到监视的怪诞之感。”对广大的参战盟军士兵来说,意大利战役的苦难还在后头,这座巨型建筑物即将成为他们眼里恐惧和难忘的象征。
第三次卡西诺之战结束后,第14装甲军军长赞格尔中将曾通过德国的广播电台作过一次公开讲话,从另一个角度表达了德方对这次战役的看法:“国内的公众宣传总把卡西诺之战说成是以伞兵部队为主导的春季大胜仗,但实际上这是从去年秋冬季节起就延续至今的漫长战役。也许你们还不知道,在意大利绵延的群山中,曾爆发过多次和卡西诺之战情况相似的战斗。盟军的攻击从未停止过,我手下的师经常得从一个地方调到另一个地方,或是抽出为数众多的下属单位支援其他方向上的防御战。很多时候,他们往往要面对比自己强大数倍的敌人。正是经过这一系列不屈不挠的战斗,我军消除了盟军登陆内图诺安齐奥地区对古斯塔夫防线后方形成的威胁。国内曾有不少新闻报道把意大利战线称为‘充满阳光的南方战区’,这是不正确的。意大利绝不是啥好地方,你只要站在2000英尺高山上,或是看看冬季海岸边被冰雹砸得稀烂的橘树林,就会理解我的意思了。当地的糟糕地形和自然条件恐怕是很多人难以想象的,那里的平原在初春季节里沼泽遍地,泥泞不堪。高山上的土地又硬得让人无法挖掘战壕,还不断遭受暴风雪的侵袭。我军士兵一直在过着一种如同一战堑壕战般的生活,英美盟军却拥有为数众多的重炮和战机。我可以再次重申,意大利绝对不止卡西诺一个地方经历过盟军空前猛烈的炮火摧残,我们只是依靠指挥官和士兵们的坚韧毅力才获得了胜利。如果没有各位营长、连长、士官和普通士兵的优秀表现,我们说不定会被盟军赶出卡西诺地区。”
本书从实际情况出发,采用大量作战双方的战地照片和亲历者的证词,配以详尽的作战地图和战区地貌分析图,来对这场从1943年底一直延续到1944年6月,有十二个国家共同参与的战事进行全面剖析,籍此来向读者展现意大利山地作战中极为残酷、漫长的血腥争夺战之全貌。全文将分为8个章节,依次介绍意大利战役的开端,对古斯塔夫防线的初期攻势,四次卡西诺之战,从“王冠行动”到突破希特勒防线,以及伤亡报告、战术运用总结等等内容。其中吸引读者兴趣的那些激烈的装甲部队对抗,我将使用类似维莱博卡日之战的描述手法来重现卡西诺之战中的每一场坦克战和反坦克战,并对绝大部分的战损车辆的照片作点评。除此之外,各主要参战国的重要将领和受勋者们的简历,本书也会在书中一一作出介绍。


卡西诺战役1944:从严冬防线到解放罗马(上册) 战火燃烧的阿宾山脉,一段不屈的史诗 1943年末,随着盟军在意大利南部的登陆与推进,一条令人生畏的防线横亘在通往罗马的道路上——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冬季防线”,其核心地带,便是被硝烟笼罩的卡西诺地区。这座古老的山城,因其战略地位的极端重要性,成为了一战和二战中都曾上演残酷绞杀的血腥之地。然而,1944年的卡西诺战役,其烈度、规模和对整个战局的影响,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书《卡西诺战役1944:从严冬防线到解放罗马(上册)》正是聚焦于这场决定性的战役初期,深入剖析其艰难的开端,以及盟军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如何一步步啃食德军坚固防线,为最终解放意大利铺平道路的壮丽画卷。 历史的沉重背负:地理与战略的双重绞索 卡西诺山,一座海拔超过500米的山峰,其顶部曾矗立着古老的圣本笃会修道院,这座千年古刹不仅是宗教圣地,更成为了德军战略部署的天然瞭望台和坚固据点。德军指揮官阿尔贝特·凯瑟林元帅,这位经验丰富的老练将领,深知卡西诺的战略价值,他在这里部署了由赫尔曼·戈特指挥的第10集团军,构筑了层层叠叠、纵深巨大的防御工事。这条防线并非简单的一条战壕,而是由多道防线组成,从沿海的盖塔湾,一直延伸到内陆的山地,其中最核心的便是“古斯塔夫防线”。卡西诺山及其周围的制高点,构成了这条防线最坚固的“锚点”,无论是从地理的险峻,还是从战略的连贯性来看,一旦卡西诺失陷,整个古斯塔夫防线将面临崩溃的风险,盟军便可以长驱直入,直抵罗马。 盟军的困境显而易见。他们需要在崎岖的山地、泥泞的河流、以及严寒的冬季中作战,每一次前进都伴随着巨大的伤亡。尤其是从萨莱诺登陆后,盟军的推进速度远未达到预期,在“古斯塔夫防线”前遭遇了顽强的抵抗。地形的限制使得大规模的装甲部队难以展开,盟军不得不依赖步兵和炮兵的协同作战,而德军则利用其对地形的熟悉,以及精心构筑的掩体和反坦克工事,有效地消耗着盟军的有生力量。 冰封的战场,血与火的交织:战役的初期篇章 本书的上册,将带领读者回到1944年1月,那是一个寒冷刺骨的冬天。在卡西诺地区,大雪封山,寒风凛冽,将战场变成了一个冰冷的炼狱。盟军,包括美军、英军、加拿大军、法军(含殖民部队)以及波兰军等,肩负着打破僵局、解放意大利的重任。然而,等待他们的,是一场超乎想象的艰苦战斗。 初期,盟军主要由美国第五集团军负责进攻。战役的序幕,是反复而惨烈的争夺。美军的将士们,在零下严寒中,冒着炮火,艰难地向德军的防线发起冲击。他们试图攻占卡西诺山下的城镇,以及山上的重要高地,但每一次进攻都遭遇了德军疯狂的抵抗。德军利用其优势地形,设置了密集的交叉火力网,迫击炮、机枪、反坦克炮,以及狡猾的狙击手,让盟军的每一次暴露都成为生命的危险。 本书将详细描绘初期进攻的艰难与挫折。我们将看到盟军士兵在泥泞的战壕中,忍受饥寒与伤痛,用血肉之躯去冲击德军坚固的阵地。我们将感受到炮火的轰鸣如何震碎山谷,子弹如何撕裂空气,以及在枪林弹雨中,士兵们所承受的巨大心理压力。书中将呈现那些英勇无畏的冲锋,那些令人扼腕叹息的牺牲,以及那些在绝境中闪耀的人性光辉。 突破的曙光,在绝境中寻找生机 尽管初期战况胶着,伤亡惨重,但盟军从未放弃。本书的上册,不仅仅记录了失败与苦难,更着重展现了盟军指挥官和士兵们在绝境中寻找突破的努力。我们将看到,战役并非一成不变的消耗战,盟军在不断调整战术,试图找到德军防线的薄弱环节。 例如,初期盟军试图从正面进攻卡西诺山,但收效甚微。随着战役的推进,盟军开始尝试从侧翼迂回,或者利用海陆空协同作战,来打破僵局。战役的指挥官们,如美军第五集团军司令马克·克拉克上将,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需要在推进战线与减少伤亡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他需要不断调集兵力,协调不同部队的行动,并在艰难的战场环境下,做出影响战局的决策。 战争的残酷现实:技术、战术与人性的较量 卡西诺战役,是一场技术、战术与人性的全方位较量。书中将深入探讨当时双方所使用的武器装备,例如盟军的M4谢尔曼坦克,以及德军引以为傲的虎式和豹式坦克。炮兵的运用,空中支援的重要性,以及通讯技术在战场上的作用,都将得到细致的展现。 同时,本书也将剖析双方的战术。德军如何利用其精湛的防御工事,例如“龙牙”障碍物、地雷区、以及隐藏的机枪巢,有效地阻滞盟军的进攻。盟军又如何应对,例如使用火焰喷射器、爆破器材,以及夜间渗透等战术,来对抗德军的防御。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关注战争中的个体。我们将通过士兵的视角,去体验战争的残酷与真实。那些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背景的士兵,他们在严寒中相互扶持,在炮火下共同战斗。本书将展现他们的恐惧、他们的勇气、他们的友情,以及他们对和平的渴望。即使是在最黑暗的时刻,人性的光辉也从未熄灭。 预示着胜利的黎明:卡西诺之战的上半场 《卡西诺战役1944:从严冬防线到解放罗马(上册)》并非简单地罗列战役的进程,而是试图还原一个立体的、充满细节的战场。它将深入探究战役的起因,分析德军防线的优势,以及盟军在初期遭遇的巨大困难。读者将跟随盟军的脚步,一同经历那些艰难的攻坚战,感受那些血与泪的时刻。 本书的上册,将带领读者走过卡西诺战役最艰难、最惨烈的开端。它展现了盟军如何在极端不利的条件下,与意志坚定的德军展开殊死搏斗。虽然胜利的道路依旧漫长而艰辛,但正是这些艰苦卓绝的战斗,磨砺了盟军的斗志,积累了宝贵的作战经验,并为最终的胜利埋下了伏笔。卡西诺战役的上半场,是一曲不屈的英雄赞歌,它以鲜血和牺牲,宣告着法西斯防线即将被撕裂,解放意大利的黎明,终将降临。 本书的深度解析,将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这场战役的复杂性、其在二战中的战略意义,以及那些为之付出巨大代价的普通士兵。它是一部关于勇气、牺牲、以及对自由不懈追求的史诗。

用户评价

评分

当《卡西诺战役1944:从冬季防线到罗马城下(上册)》捧在手里时,我的思绪就早已飘向了那片被战火笼罩的土地。我尤其期待书中对卡西诺山地地形的细致描绘,那种错综复杂的地势,究竟是如何成为德军固若金汤的防御工事的天然屏障?同时,我也想知道,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盟军的士兵们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一次又一次地发起进攻的。书名中的“冬季防线”,本身就充满了悲壮的色彩,我非常想了解在那段漫长的日子里,究竟发生了哪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战斗,又有多少生命在那片土地上陨落。作者在叙述过程中,是否能够展现出不同国家士兵之间,以及不同军事单位之间的配合与冲突?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宏大的军事史,更能深入到战争的每一个微小之处,捕捉到那些鲜活的个体故事,让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评分

终于拿到了这本《卡西诺战役1944:从冬季防线到罗马城下(上册)》,光是封面那种厚重感就让人觉得分量十足。我一直对二战时期欧洲战场,尤其是意大利战役非常感兴趣,总觉得那片土地承载了太多悲壮的故事。这本书的书名就直接点明了核心,从艰苦卓绝的冬季防线,到最终解放罗马的曙光,这中间的每一个章节都充满了期待。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描绘那个漫长而血腥的冬季的,究竟是什么样的地形、什么样的天气、什么样的战术,让这场战役变成了消耗战的代名词?美军、英军、法军,还有德国国防军,各方军队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怎样的足迹?是战略上的博弈,还是战场上的血肉厮杀?书名中的“上册”也预示着故事的宏大,我期待它能为我铺陈出整个战役的初期阶段,让我能深刻理解为何卡西诺会成为盟军前进道路上如此难以逾越的障碍。对那些在极端条件下作战的士兵们,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情感、他们的牺牲,作者又会如何捕捉和呈现?这不仅是一场军事行动,更是一场人性的考验。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第一页,跟随作者的笔触,走进那个冰冷而残酷的战场。

评分

迫不及待地翻开《卡西诺战役1944:从冬季防线到罗马城下(上册)》,我被一种沉浸式的叙事风格深深吸引。作者的文字不像是在陈述历史,更像是在带领读者穿越回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尤其是在描绘冬季防线的艰苦环境时,那种刺骨的寒冷、无处不在的泥泞,以及弥漫在空气中的绝望感,仿佛触手可及。书中的地图和照片,虽然只是辅助,但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我能更清晰地辨认出山地地形的复杂,以及那些古老修道院在战火中被摧毁的惨状。我对德军在卡西诺地区构建的防御工事尤其感到好奇,究竟是怎样的工程,让他们能够在如此不利的地形中抵抗住盟军一次又一次的猛攻?书中对于各个师团的交替、指挥官的决策、以及不同国家士兵之间的协同作战,都进行了细致的描述。我关注的不仅仅是战役的结果,更是这个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微小的变化,它们是如何共同促成最终的战局。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的进程往往是由无数个个体努力和牺牲叠加而成的,而作者正是将这些无数的“点”连接成了一条清晰而感人的“线”。

评分

在阅读《卡西诺战役1944:从冬季防线到罗马城下(上册)》的过程中,我深受触动的是作者对战争残酷性以及人道主义的反思。虽然书名聚焦于军事行动,但作者并没有回避战争给普通民众带来的巨大创伤。我特别关注书中有没有提及战役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他们的家园是如何被战火吞噬,他们又是在怎样的困境中挣扎求生。卡西诺修道院作为战役的标志性地点,其被炸毁的经过以及后续的争议,我非常期待作者能有深入的探讨。这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失误,更是一种文化的损失,这种对文明的破坏,是战争最令人痛心的一面。书中对双方士兵的刻画也并非脸谱化,我希望看到那些普通士兵在极端压力下的选择,他们的恐惧、他们的勇气、他们的战友情谊。作者如何平衡军事战略的分析和个体生命的叙述,是我非常期待的。从“冬季防线”到“罗马城下”这条路,充满了牺牲,而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在这些牺牲背后,那些闪耀着人性的微光。

评分

《卡西诺战役1944:从冬季防线到罗马城下(上册)》这本书,从我拿到手的触感来说,就有一种厚重的历史感。我一直对二战的各个战役都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意大利战役,尤其是卡西诺地区,总是给我一种特别的感受。那个地方的地形极其险峻,盟军在那儿遭遇的阻力,简直是难以想象的。书名直接点明了战役的关键节点,从“冬季防线”的坚守,到最终“罗马城下”的希望,这中间的每一步都充满了血与火的洗礼。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梳理那漫长而艰苦的冬季的,究竟是什么样的战术和策略,让盟军在那片泥泞和寒冷中寸步难行。书中对参战的各国军队,比如美军、英军、法军,以及坚守的德军,他们的行动和决策,我非常想深入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军事战略的堆砌,更是一种对历史细节的挖掘,那些战术的调整,指挥官的抉择,以及战场上士兵们的真实状态,我都想从书中窥见一斑。

评分

还是不错的,图文结合,适合了解那段历史~打折买的,还是划算。

评分

评分

开空调咯巨魔与我裸女我OK涂抹饿的

评分

PAULANER(柏龙)融会了德国巴伐利亚千余年来啤酒酿制之大成,它不仅拥有自己的麦芽、酒花种植园,而且拥有自己的冰川深水井(240米)。 PAULANER(柏龙)是德国家喻户晓的慕尼黑著名啤酒品牌:其360余年酿酒史、炉火纯青的酿酒工艺、特制麦芽、与众不同的罐顶酵母结合瓶内二次发酵工艺、采用万余年净化的阿尔卑斯山冰川水,精心打造出一代健康啤酒的经典—慕尼黑小麦王(HEFE-WEISSBIER)。

评分

送货好快,质量包装很好,喜欢。

评分

看起来不错,卡西诺的绿色魔鬼,很难想象德军一个很小的分战场竟然造成美军死亡人数和三年朝鲜战争相当

评分

还是不错的,图文结合,适合了解那段历史~打折买的,还是划算。

评分

以前看过德国伞兵的战史,希望内容会更加详实。

评分

图文并茂,需要时间慢慢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