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路在何方?
香港中文大学原校长金耀基大成之作
探索中国“现代转向”的漫长革命
中国现代化的三大主旋律: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从帝制到共和,从经学到科学
腾讯思享会《检书》栏目推荐,微信公众号ID:ThinkerBig
《中国文明的现代转型》是中国现代化研究大家金耀基教授的一部力作,主要着力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关注对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考察,二是考察东亚社会现代转型中的现代性与传统文化的互动。《中国文明的现代转型》以中国现代文明转型命题为主线,通过透视百余年中国近现代历史,清晰地勾勒出百年中国现代文明转型的现代化三大主旋律:即“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从帝制到共和、从经学到科学”。
金耀基,1935年生,原籍浙江天台。台湾大学法学士、台湾政治大学政治学硕士、美国匹兹堡大学哲学博士。曾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讲座教授。著有《从传统到现代》《中国现代化与知识分子》《大学之理念》《中国民主之困局与发展》《中国社会与文化》《中国的现代转向》《社会学与中国研究》《中国政治与文化》《剑桥语丝》《海德堡语丝》《敦煌语丝》等。
诚然,今天已经出现了一个中国的现代文明的基本形态,但它还处于转型的过程中,还不断在学习、提升、反思、完善、持续的试验中。如果再有三十到五十年的和平环境,在21世纪里,一个有别于“西方现代性”的中国的现代文明将可修成正果。对此,我是有所憧憬的。我也深信,这是中国人的历史共业。
——金耀基
前言
中国现代化与文明转型
中国的现代化
中国“现代转向”的漫长革命
东亚另类现代性的兴起
儒学、现代性与亚洲的民主
东亚经济发展的文化诠释
??——论香港的理性传统主义
现代化、现代性与中国的发展
现代性、全球化与文化认同
文化自觉、全球化与中国现代性之构建
中国现代化的目的,简单地说,有二:一是使中国能跻身于世界之林,使古典的中国能够成功地参与到现代世界社会中去;二是使中国古典文化彻底更新,使中国古典文化能在未来的世界文化中扮演一重要的角色。所以在本质上,中国现代化运动是承继了康梁维新、孙中山先生的国民革命以及五四运动的正面精神而向前推进的。中国的出路有而且只有一条,就是中国的现代化。现代化是世界的潮流,中国不能违逆这个潮流,而一相情愿地同归到“传统的孤立”中去;在这一点上说,我们没有选择,我们只有顺着潮流走。在一个全新的物理的“天下”结构里,我们应该培养一个全新的中国形象。在古典的物理的“天下”结构里,中国就是天下,天下就是中国,因此,我们自然地形成了“中国中心的”文化观;而今日,中国只是中国,中国不复就是天下,因此,我们应该有一“世界中心的”文化观(严格地说是“地球中心的”文化观)。只有在“世界中心的”文化观上,我们才能成功地妥当地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运动。
以“世界中心的”文化观作为观念基底,中国现代化的工作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充量地、理性地、选择地“借取”“吸收”西方文化的质素,我们前面已经指出,“现代型模”是以“西方型模”为主要基料的,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地、一心一意地接受西方文化,凡是有益于中国现代化的,我们都应予以借取。人类学者告诉我们,文化借取是任何一个文化丰富、发展它自己的必要途径。胡适之先生说过这样的话:“无论什么文化,凡可以使我们起死回生、返老还童的,都可以充分采用,都应该充分收受,我们救国建国,正如大匠建屋,只求材料可以应用,不管他来自何方呢!”a另一方面,中国的现代化工作就是使中国业已堕失或衰微的传统,经过理性的批判重整的过程,重新产生的文化动力。中国古典文化在上一个世纪中,一直在“退却”中,现在应该使之“重来”,这一“重来”的过程就是“新传统化过程”。新传统化过程,主要在使已经丧失的传统价值得以回归到实际来,但这一工作,在性质上是一“创新”,亦即它必须要符合中国现代化所需求的,否则是“复古”,而不是“创新”,亦不能视之为“现代化过程的一部分”。譬如,多子多孙是中国古典文化所重视的价值观念,但这一价值观念与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却是冲突的,因此,我们应加以扬弃。反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原是中国古典的文化理念。而此一理念与民主虽有基本之异,但二者是却亦有共同相通之处。无疑地,掘发古典的民本思想是有助于中国政治的现代化的,那么,我们应该使之回归。再则,中国新传统化过程的工作,在方法上,必须运用并借助现代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特别是行为科学,对古典文化作系统的整理和发挥,中国文化是否能在世界文化中占一席地位,是否能对中国的现代化有所补益与贡献,与它之研究态度与方法都具有第一重要的关系的。
中国现代化运动,更具体一点说,应该系统地、持续地从下列三个步骤做去:
第一,在思想教育上,应该积极推进科学思想教育。现代化是与科学化不能分开的,中国文化的基本性格是伦理的、美艺的,诺索普(F. S. C. Northrop)在比较中西文化之性格后指出:中国(东方)文化的特性是建立在“美艺的质素”(aestheticcomponent)上,而西方化的特性则建立在“观解的质素”(theoretical component)上。这一看法大致已为比较文化学者所同意。因此,我们必须普遍深入地展开科学的、经验的精神为主的教育,唯如此,才能转向科学化,才能逐渐走上“理性化”的道路。并且应该更具体地调适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取向与价值系统,培养一种“职业取向”以及“专业取向”的心态,以迎接一个工业秩序的社会系统。而在根本上,如罗斯托所说的,“必须推广一个理性的概念,一个对自然力与宇宙世界的理性概念,即自然环境并不是一种天赋的不能更改的因素,而是一个有秩序的宇宙,它是可以被人类利用而谋求福利与进步的”。而这项理性的推广,则有赖于学校的老师、社会的报纸、杂志、无线电与电视等大众传播工作者的努力,唯有从事于观念工作者的自觉性的努力,现代化的精神才能从根而普遍地产生出来。
第二,在经济上,应该积极地推进工业化运动,这不止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当然要求,并且是中国解决社会生存问题必不可缺之途径。中国文化根本上是一“非经济性”的文化,也即是一自足的农业文化。中国之不能适应新社会,显出贫穷、落后等现象,主要在于经济结构之落伍。中国之现代化在某个意义上说,实不外是中国之工业化,中国唯有工业化,才能为中产阶级稳住基础。中国之传统文化活动,严格说来,是限于社会中少数的“士”的阶级的,绝大多数的非士阶级(特别是农人)几乎都被拒绝于纯文化圈子之外,赖德菲尔特(R.Redifield)所说的文化的“大传统”是由“士”人垄断、传替的,而“士”的阶级却是不事生产、完全自外于经济行为的。要想推进工业化,必须改变“士”的结构与价值取向。主要的努力有二:积极的应破除传统重农轻商的心理以及制欲(望)贬利(润)的观念;b积极的应鼓励一种“企业精神”与“成就动机”,以造成韦伯所称的“经济的心态”。而在具体的做法上,则是把过去投资在农业上的绝对比重(75%)转移到工业、交通、贸易与业务方面上去。在这一转移的过程中,必须对建立在农业制度上的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等加以重组。我们相信,中国只有工业化,才能充实社会的力量,使社会从政治中独立出来,造成更多足以对抗政治“自治体”,而知识分子也可从政治的窄门走出,而寻找自我立足的机会,唯如此,才能形成“制衡”政治的多种力量,这是中国由工业化走向民主化的契机。
第三,在政治上,应该积极地推进民主化运动。中国士大夫,在文化理念上,都有从事政治的冲动,基于“兼善天下”的伟大志趣,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不只在“内圣”工夫,还在“外王”事业。但政治自始至终却是士人独占的权利与义务,绝大部分的社会群众对政治是陌生的、冷漠的,因此,韦伯说中国人有一种浓厚的“非政治”的态度,他们实际上是“非政治动物”。他们对政治不仅无“投入取向”,抑且无强烈的“产出取向”,几乎处于一不闻不问的状态下。中国有民本思想,但在民本思想下,人民只是被动地被承认其价值(是一政治客体),而不能自觉地感到自己之价值(成为政治之主体)。民本思想在最好的情形里,只在圣君贤相的格局下,达到“开明专制”的境地,无论如何,人民总缺少一“机构”使他们在政治的“投入产出的过程”中扮演一角色。而民主社会,则是一“普遍参与”的社会。但半个多世纪以来,在意识形态上,虽然众人具有强烈的政治的“产出取向”,但尚没有塑成正确的“投入取向”,因此,还没有发展出一套相应于民主制度的行为模式,政治还被认为“在朝者”的事,而不知道在民主的参与社会中,根本无传统的“在朝”“在野”之分。虽远在边陬海隅,如能妥善地运用神圣一票,则身虽在江湖,实不啻居于庙廊也。实在说,“政治结构”与“政治意识与行为”的现代化,在一个过渡性之社会中,确是最重要的,一个有系统的、继续的、大规模的现代化工作,必须靠政治的秀异分子来策划与推动。尤其在中国这个社会中,政治向来是一切的重心,思想、经济之现代化没有政治上秀异分子的支持,是难期有功的,罗斯托说:“一个社会的全面的现代化的工作,在基本上是政治领导者的责任”,这是颇有见地的。
上述三个现代化步骤,实是主要的,而不是全部的,譬如学术的现代化、行政的现代化、企业的现代化,都是中国现代化运动中重要的工作。严格地说,现代化运动是一“多面向”的工作,它牵涉到整个文化社会的内在问题,因此必须透过所有科学的通力合作。中国现代化运动长则一百年,短则一个年代以来,认真地说,并没有达到该有的成绩,而更不幸的是中国现代化工作常常陷入了大小的“恶性循环”的命运。此何以说呢?往往一个单一的因素害于其他所有的因素,譬如政治之不能进步,往往是害于经济、思想、学术等的不发达;而经济的不能进步,又往往是因为政治、思想、学术等之不够健全,任何一个单一因素的进步之果实与努力,都可能为其他因素之辐辏而被吞没,这就是我所说的“点”的进步为“面”的落后所吞吃。所以唯有全面地、有系统地推动思想、学术、政治、经济、行政等的现代化工作,以打破各种大小的恶性循环,而后现代工作才能产生一“自力支持的成长”,而进入一个现代化的“起飞”阶段。
反思深刻,洞察敏锐: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镜鉴 这本书的题目《中国文明的现代转型》本身就透露着一种对时代变迁的强烈关注和深刻反思。我虽然尚未有机会翻阅,但从这个标题就能想象到,作者一定是在探讨中国社会在近现代以来所经历的巨大而深刻的变革。我想,这本书很可能涉及到的不仅仅是表面的经济发展或技术进步,更会深入挖掘这些转型背后所带来的文化冲击、价值重塑以及个体命运的沉浮。我期待书中能够对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现象进行“解剖”,比如,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传统的家庭观念、社区关系是如何被挑战和改变的?在物质日益丰裕的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又呈现出怎样的图景?书中是否会触及到社会公平、贫富差距、环境问题等当代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并从文明转型的角度给出独特的解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批判性的视角,不回避问题,而是敢于直面那些复杂的、甚至令人不安的现实。对我而言,阅读这样一本书,就像在照一面镜子,既能看到中国现代化的辉煌成就,也能反观其转型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和需要解决的难题,从而获得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卷帙浩繁,思辨深邃:一场关于“中国性”的史诗级追问 最近偶然翻阅到一本题为《中国文明的现代转型》的书,虽然我尚未有机会深入研读其中篇章,但仅凭其宏大的书名和作者在学界的一贯声望,便足以激起我对书中核心议题的强烈好奇。这本书无疑触及了当下中国最根本、最迫切的时代命题:在经历数百年的剧变之后,曾经延绵数千年的中华文明,究竟如何在全球化浪潮和现代化进程的席卷下,重塑其身份认同,又将何去何从?我尤其期待书中对“中国性”这一概念的辨析。这种“中国性”究竟是历史的惯性使然,还是时代选择的必然?它体现在哪些具体的社会结构、文化基因和思维模式之中?又如何在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互动与碰撞中,展现出其独特的韧性与创造力?我设想,作者必定不会止步于简单的历史叙述或模式套用,而是会深入剖析现代转型过程中,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个体与集体之间复杂的张力与辩证关系。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种超越二元对立的视角,去理解和阐释中国文明在现代语境下的生成与演进。这种理解,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当下现实的洞察,以及对未来方向的深刻预判。这本书,如同一个浩瀚的知识宝库,等待我去挖掘其中蕴含的智慧与启示。
评分思想碰撞,启迪智慧:一场关于“何以为中国”的探索 尽管尚未阅读《中国文明的现代转型》这本书,但这个书名已经点燃了我对其中深刻思想的强烈期待。在我看来,这本书的核心议题,大概率是在探索“现代性”与“中国性”之间的交汇与张力,试图回答“在现代化的洪流中,中国文明究竟还能保留多少‘中国’的特质?”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和颠覆性的问题。我猜想,作者必定会深入剖析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层面所发生的巨大转变,并追问这些转变对传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乃至国民性格所带来的深远影响。书中是否会探讨,在学习西方现代化模式的过程中,中国是如何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这些模式进行“再创造”,从而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发展路径?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展现出一种思想碰撞的火花,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叙述,更是一种对中国文明内在逻辑的深度挖掘和创新性解读。阅读这样一本著作,对我而言,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一场智识上的探险,它会迫使我重新审视那些关于“中国”的固有认知,并在与作者思想的碰撞中,获得新的启迪,找到理解当代中国的新视角。
评分格局宏大,视野多元: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叙事 《中国文明的现代转型》这个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了那些试图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理解中国在世界格局中角色的著作。我还没来得及细看,但可以预见,这本书的立足点应该相当高远,不仅仅局限于中国本土的内部变化,而是会将中国文明的转型置于全球化的宏大背景之下进行审视。我猜测,书中可能会探讨在西方文明强势输出的时代,中国是如何在保持自身文化主体性的同时,吸收借鉴外来文明的营养,并最终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的。这种“转型”,必然会涉及到中国与世界其他文明体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书中是否会分析中国崛起对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秩序带来的影响?它又如何回应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各种解读与期待?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视角,既有对中国自身发展逻辑的深入剖析,也有对中国在全球化浪潮中所扮演角色的多维度呈现。这样一本书,或许能帮助我们打破一些固有的认知模式,以更开阔的视野来理解当下的中国。
评分视野宏阔,脉络清晰:探寻现代中国发展逻辑的奥秘 《中国文明的现代转型》这本书,光看书名就让人感受到一股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和现实关怀。我虽然还没来得及细读,但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一窥究竟。在我看来,这本书的核心议题大概率是围绕着“中国如何从一个古老的文明体,成功过渡到现代国家”这一宏大命题展开的。这其中必然涉及到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变革,包括但不限于政治体制的重塑、经济结构的转型、社会阶层的变迁、思想文化的演进,以及国际地位的改变等等。我尤其好奇书中会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关键节点,如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是如何进行解读和分析的。是将其视为线性发展的阶段,还是充满了断裂与反复?书中是否会探讨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是如何借鉴、吸收、又或是拒绝西方经验的?这种“拿来主义”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觉?我推测,作者必定具备极高的学术素养和宏观视野,能够将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梳理得脉络清晰,逻辑严谨。这本书,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个理解中国当下发展逻辑的钥匙,帮助我们拨开迷雾,看清前行的方向。
评分搞活动买的,相当于五折,还是挺合算的
评分值得推荐一看的中国政治学著作。
评分京东自营神速,好评好评好评!!
评分好书,快递很给力,希望大家看看
评分值得推荐一看的中国政治学著作。
评分好评好评!!!!!!!!!!!!!!!!
评分给先生订的,他喜欢的书
评分快递小哥辛苦,东西不错!
评分为了够十个字,很不错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