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1-6岁 ★童书出版妈妈三川玲、亲子阅读推广人粲然 倾情推荐!
“像一首禅诗/像一个启示/萌萌的画面/简单的情节/淡淡的喜悦/像妈妈浅浅怀抱般温柔”
【儿童教育作家三川玲】
如果说,我们今天再看《少年维特的烦恼》和《麦田里的守望者》,会把我们带到曾经的青春年少。那么,我们看到《可爱的咕噜汪》,则会把我们带到3岁时候的童真——要知道,当一个30多岁的成年人,能够得到3岁孩童的体验,是有多么多么的珍贵。哪怕,就是陪伴孩子阅读的那一刻的时间。
【亲子阅读推广人、童话作家粲然】
幼儿喜欢这套书的原因,也许是因为它有一种由内而外的“温柔”吧。温柔的动物、温柔的成长世界,还有耳边妈妈温柔的声音。它所描绘的世界,也是幼儿举目可见方寸之间的四季、大自然,与同伴、妈妈的各种连接。这是一套像妈妈浅浅怀抱一样的书。看到他,就想起两三岁的米尼。
★《可爱的咕噜汪》系列是日本绘本史的巅峰
日本1-6岁幼儿重复阅读率高的绘本,日本绘本史上不可逾越的巅峰,经典中的经典。
★包揽日本出版界四大奖项
日本学校图书馆协会好绘本奖;日本产经儿童出版文化奖
日本讲谈出版社文化绘本奖;日本厚生省儿童福利文化奖
★绘者是儿童绘本界泰斗级人物
绘者:【日】黑井健
1947年生于日本,著名的绘本作家、插画家、儿童出版美术家联盟会员。曾荣获三丽鸥(SANRIO)美术奖、红鸟插画奖等各种奖项。
★内容和图画极具匠心
一只名叫“咕噜”的胖胖的小狗,一群可爱的小伙伴,温馨的故事,浓浓的爱意,给孩子最温暖最亲密的陪伴。全书的绘画风格充满东方韵味,展现的场景极具诗意,很适合亲子共读,也适合作为孩子们的启蒙读物。
★大开本,硬壳精装
成品尺寸240mm*240mm,完美清晰地展现色彩和线条,温馨细腻,触手可摸。包装精美,是送给孩子的高品质礼物。
★绿色印刷
采用最适合呈现彩色图片的超感纸,以环保无害的大豆油墨印刷。纸张柔软不伤手,无异味,即使小朋友和书页亲密接触也完全不必担忧。
内容简介
《可爱的咕噜汪》是日本1-6岁幼儿重复阅读率最高的绘本,是日本绘本史上不可逾越的巅峰,可谓经典中的经典。
荣获:
“日本学校图书馆协会好绘本奖”
“日本产经儿童出版文化奖”
“日本讲谈出版社文化绘本奖”
“日本厚生省儿童福利文化奖”
全书的绘画风格充满东方韵味,展现的场景极具诗意,不仅是孩子们的启蒙读物,也很适合亲子共读。
第3辑包括《咕噜在下雨天》《咕噜在大风天》《咕噜和小刺球》《咕噜在夜里》《咕噜和娃娃》《冬天里的咕噜》6个温馨可爱的小故事,通过展现小狗咕噜及它的小伙伴们的日常生活,展示了孩子单纯美好的内心,他们认识与观察世界的初始视角,以及他们对亲密关系、伙伴关系的细微感受。
★《可爱的咕噜汪·第3辑:咕噜在下雨天》内容简介:
妈妈告诉咕噜,下雨天不能出去玩,不然会遇到“阿嚏”的。可是咕噜不听,他偷偷出门了。他遇到了蹦蹦跳跳的小青蛙和慢慢爬的蜗牛,玩得可开心了!他完全忘记了回家,傍晚的凉风吹了起来,“阿嚏”果然来找咕噜了……
作者简介
间所寿子,1983年出生于日本东京。诗歌音乐会会员。
主要作品,诗集《近山的日子》、《可爱的咕噜汪》系列、《10只青蛙》系列、《粉笔纪念册》等。
黑井健,日本著名童书绘画师。1947年生于日本新潟县新潟市,毕业于新潟大学教育系。
黑井健长年潜心研究儿童绘画,最擅长运用彩色铅笔进行创作,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作品充满温馨的诗意,朴素动人,极具东方韵味且富有禅意,深受大众喜爱。曾荣获三丽鸥(SANRIO)美术奖、红鸟插画奖等各种奖项。现居日本神奈川县,在日本清里建有“黑井健绘本屋”。在中国已出版的绘本作品有《可爱的咕噜汪》系列、《小狐狸找手套》、《圣诞老人的国度》等。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咕噜汪的奇妙冒险:全新系列绘本推荐 本套精选的绘本系列,旨在为3-6岁的学龄前儿童,提供兼具趣味性、教育性与情感引导的阅读体验。这些故事紧密围绕幼儿的日常生活、情感发展和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展开,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认知与社交能力。 --- 第一辑:《早安,小熊波波!》 主题: 建立规律作息、培养责任感与友爱精神。 内容简介: 小熊波波是一只活泼好动、但起床总是拖拉的小家伙。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进森林时,波波总想把温暖的被窝再赖上五分钟。本辑故事以幽默风趣的方式,展现了波波与他的好朋友——爱干净的小兔子米娅、准时的小松鼠奇奇,一起面对“起床困难症”的过程。 故事从清晨的第一个小挑战开始:波波忘记给他的向日葵浇水了。米娅温柔地提醒他,植物需要照顾,就像他需要早起一样。奇奇则用他精心制作的“时间表”来引导波波。通过一系列充满想象力的互动,比如波波想象自己的闹钟是一艘“蒸汽小船”,必须准时到达港口;或者他和妈妈玩“追逐太阳”的游戏,来鼓励他尽快起床。 在这一辑中,重点描绘了“责任”的萌芽。波波学会了为自己和小动物们的生活负责。他不仅要为自己穿衣、刷牙,还要关注朋友们的情绪。其中一个高潮部分是,波波因为帮助了迷路的小瓢虫而耽误了上学,但他勇敢地向老师解释了原因,并得到了谅解。故事的结尾,波波不再惧怕清晨的闹钟,而是把它看作是开启新一天冒险的“信号枪”。 教育侧重: 规律生活习惯的建立,理解时间的概念,初步体会“言出必行”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运用积极的自我对话来克服惰性。色彩运用上,大量采用温暖的鹅黄色与柔和的橘色,营造出清晨宁静而充满希望的氛围。 --- 第二辑:《翻越彩虹桥的想象力》 主题: 激发创造力、空间想象力与艺术表达。 内容简介: 这套故事将焦点对准了“想象力的无限可能”。主角是一对热爱画画的双胞胎——哥哥里奥和妹妹艾拉。他们拥有一个神奇的工具箱,里面装的不是真正的工具,而是“点子”和“如果……会怎样”的想法。 一天,里奥发现他的蜡笔颜色似乎不够用了,他想要一种“介于蓝色和绿色之间”的颜色。在艾拉的启发下,他们决定“制造”这种颜色。故事细致地描绘了他们如何把蓝色的天空碎片和绿色的草地碎片混合在一起,最终创造出了“海藻绿”。 本辑的高潮部分是一个关于“建造”的故事。里奥和艾拉决定用家里的毯子、枕头和椅子搭建一座通往月亮的桥梁。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遇到了现实的困难——椅子总是在倾斜,毯子总是滑落。但他们没有放弃,而是将这些困难转化为创意的燃料:倾斜的椅子变成了“摇晃的探险船”,滑落的毯子则变成了“云朵瀑布”。 故事中穿插了大量的拟人化描绘,比如一把椅子会“抱怨”自己被压得太久,一团橡皮泥会“唱歌”诉说自己的形状渴望。这些叙事手法鼓励孩子们用新的视角看待日常物品。最终,他们搭建的“桥梁”可能并不结实,但他们内心的成就感和对创造过程的享受,是比抵达月亮更重要的收获。 教育侧重: 鼓励使用非线性思维解决问题,理解色彩的混合与变化,培养艺术表现的勇气,以及将失败视为新尝试的开始。插画风格大胆运用了对比色,并加入了许多孩子视角下的夸张变形元素。 --- 第三辑:《石头爷爷的秘密低语》 主题: 培养对自然的好奇心、观察力与同理心。 内容简介: 本辑故事将主角带到了户外,聚焦于“微观世界”的探索。小主人公米娅发现,她家后院的石头似乎总在“说话”,但她听不懂。她找到了一个神秘的“放大镜”,这让她得以观察到石头底下发生的一切。 “石头爷爷”实际上是一块长满青苔的巨大岩石,它见证了花园里四季的更迭。通过米娅的视角,读者看到了地衣如何缓慢地“爬行”,蜗牛是如何用它闪亮的“小路”标记方向,以及蚂蚁是如何团结一致搬运比它们重十倍的食物。 故事巧妙地将科学观察融入情感叙事中。当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来临时,米娅担心那些弱小的虫子会被冲走。她用自己的雨伞为一队蚂蚁搭建了一个临时的“避难所”。在等待雨停的过程中,她学会了倾听风的声音、感受泥土的湿润,并理解到每一个微小的生命都有其生存的价值和不易。 后半部分,米娅和她的朋友们尝试为一只受伤的瓢虫搭建一个临时的“康复之家”。他们用小树枝做床铺,用干净的叶子做屋顶。这个过程教会了孩子们如何小心翼翼地对待弱小者,并体会到帮助他人的温暖。 教育侧重: 培养细致的观察能力,理解生态系统的相互依存性,建立对生物的敬畏之心和同理心,以及户外探索的安全意识。画面风格倾向于细腻写实,突出自然光影和纹理的质感。 --- 第四辑:《厨房里的角色扮演》 主题: 学习分享、理解家庭分工与食物的来源。 内容简介: 这套故事围绕着“食物与家庭互动”展开。小主人公本尼非常喜欢看爸爸妈妈做饭,但他觉得厨房里发生的一切都像一场复杂的“魔法表演”,充满了神秘感。 本辑通过本尼的视角,将厨房里的各种工具和食材进行了拟人化处理:面粉是“会飞的雪花”,擀面杖是“滚动的按摩师”,烤箱则是“温暖的巨人”。本尼最大的愿望是能帮上忙。 他第一次尝试帮忙是洗蔬菜。他发现胡萝卜喜欢“泡澡”,而菠菜则需要“轻轻地摇晃”。在这个过程中,他学会了耐心和细致。接着,他参与了制作饼干的环节。他笨拙地用模具压出形状,有些饼干因为用力过猛而碎裂,有些则形状奇特。爸爸没有责怪他,而是鼓励他:“看,这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星空’形状饼干!” 故事的关键冲突点在于“等待”。本尼对烤制过程感到极度焦急。他不停地问:“好了吗?好了吗?”妈妈借此机会解释了“化学反应”和“时间的作用”。他们一起观察面团如何膨胀、颜色如何变成诱人的金黄色。 最后,当全家人分享这些亲手制作的、略微有点烤焦但充满爱意的饼干时,本尼明白了分享的乐趣不仅仅在于食物本身,更在于共同努力后的成果。他还明白了,厨房里的每个人(包括洗碗机和水槽)都在为这个家付出。 教育侧重: 认识食物的初步制作过程,理解家庭成员的协作,学习“等待的艺术”,以及体验通过劳动获得的满足感和分享的喜悦。 --- 第五辑:《夜间小小的灯塔》 主题: 克服对黑暗的恐惧、培养安全感与独立性。 内容简介: 对于许多孩子来说,夜晚的降临意味着家中熟悉的轮廓被阴影取代,从而产生不安感。本辑的主角莉莉,就是一位对夜晚“大怪物”充满想象的小朋友。 故事从莉莉坚持要关掉走廊的夜灯开始。她认为那个小小的灯光不足以抵御房间里深处的黑暗。她的奶奶(一位充满智慧的退休灯塔看守人)带她进行了一场“夜间探索”。 奶奶没有直接告诉莉莉“黑暗并不可怕”,而是赋予了莉莉一个新角色——“夜间小小的灯塔”。奶奶送给她一个手电筒,告诉她,这个光束就是她自己的“灯塔之光”。只要她能用光束照亮黑暗中的物体,那些物体就不再是未知的“怪物”。 莉莉小心翼翼地用光束探索房间:被子堆成的“山”变成了柔软的“云朵”,衣架上挂着的衣服变成了安静的“巨人守卫”。她发现,黑暗并没有增加任何新事物,它只是让熟悉的事物变得模糊。 故事中还穿插了“声音的误导”。莉莉听到窗外传来“呜呜”声,她害怕是风声变的恶魔。奶奶引导她走到窗边,一起聆听,最后发现那是风吹过树叶发出的自然声响。 最终,莉莉学会了将手电筒放在床头,它成了她的“安全伙伴”。她明白,即使在完全黑暗中,她也拥有照亮自己世界的能力。 教育侧重: 正面引导孩子面对并接纳对黑暗的自然恐惧,建立内在的安全感,学习利用工具(手电筒)进行自我安抚,理解环境声音的来源,培养初步的独立处理恐惧的能力。 --- 第六辑:《我的“不开心”云朵》 主题: 识别和表达负面情绪、学习情绪调节的初步技巧。 内容简介: 本套绘本的收官之作,直接探讨了学龄前儿童最常见也最难处理的内部体验——负面情绪。小男孩阿哲在度过了不顺心的一天后,感觉自己头顶上飘着一朵灰色的、沉甸甸的“不开心云朵”。 阿哲试图通过玩玩具、吃零食来“赶走”这朵云,但云朵依然紧紧跟着他。他变得易怒,推开了想和他一起搭积木的朋友。 故事的核心是阿哲的妈妈引导他进行“情绪命名”。妈妈温柔地问:“阿哲,这朵云尝起来是什么味道的?是酸的,还是苦的?”通过具象化描述,阿哲开始意识到自己感觉到的不仅仅是“不舒服”,而是“生气”和“沮丧”。 接下来,妈妈介绍了几种“云朵处理”方法: 1. 深呼吸练习: 想象自己吸入清新的空气,把云朵的“灰尘”呼出去。 2. 动作释放: 允许阿哲在安全区域(比如枕头上)用力捶打几下,将“压力”释放出来。 3. 倾诉与连接: 阿哲把今天遇到的所有不顺心的事情都告诉了妈妈,包括积木倒塌和被别的小朋友抢走玩具的委屈。 在倾诉和被接纳之后,阿哲头顶的“不开心云朵”开始变小,颜色也逐渐变淡,最终变成了一朵透明的、带着一点点彩虹边的“小水汽”。 故事强调,情绪不是敌人,它们只是来“拜访”的访客,我们要学会接待它们,而不是试图消灭它们。 教育侧重: 帮助孩子识别和命名基本情绪(生气、难过、委屈),教授简单易行的情绪调节工具(呼吸、肢体活动),强化“被理解”对情绪疏导的重要性,建立健康的表达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