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电系统建模与分析(原书第3版)

配电系统建模与分析(原书第3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威廉H.科斯汀(William H.Kersting) 著,王承民,王冰,衣涛 等 译
图书标签:
  • 配电系统
  • 电力系统分析
  • 电力建模
  • 电力仿真
  • 配电网规划
  • 电力系统可靠性
  • 电力质量
  • MATLAB
  • Simulink
  • 电力系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494942
版次:1
商品编码:11723832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9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配电系统建模与分析(原书第3版)》反映了配电系统建模和分析领域的新进展,所描述的方法能够确保在配电系统计算建模时得到尽可能准确的结果。
  本书添加了前两版没有的重要内容。前两版中建立了所有元件的模型,但是很少关注将这些模型应用到计算机程序中,来进行配电网规划和实时分析。本书包含大量的元件模型和一些实际的例子,来帮助工程人员如何应用和设置计算机程序,以帮助他们进行配电网规划和系统运行。同时,本书增加了一些近似方法来帮助读者解读计算机程序反馈的结果,以便他们能辨别出与实际不符的结果。另外一个改进是本书提前介绍了改进梯形迭代技术(第4章) 该方法被应用于大多数配电网分析程序中,作者解释了该方法的必要性,详述了该方法是如何运用的以及为什么是强有力的方法。
  正如读者所期待的那样,每个主题后都有详尽的总结,本书提供了一些习题、参考文献和作业来帮助读者应用Mathcad 和Windmil 程序将他们所学运用到实践中。

相关阅读:

《》

《》

《(第3版)》

《(原书第3版)》

《(第2版)》

内容简介

  《配电系统建模与分析(原书第3版)》反映了配电系统建模和分析领域的新进展,所描述的方法能够确保在配电系统计算建模时得到尽可能准确的结果。本书采取了与前两版相同的简化方式,清楚地阐释了配电系统模型后面的数学原理,同时讨论了“智能电网”的概念及其益处。
  本书增加了前两版没有的重要内容。在前两个版本中,建立了所有元件的模型,但是很少关注如何将这些模型应用到计算机程序中,以进行配电系统规划和实时分析。本书包括了大量的元件模型和一些实例,来演示如何应用和设置计算机程序,帮助工程人员进行配电系统规划和运行。
  同时,本书增加了一些近似方法,帮助读者解读计算机程序反馈的结果,辨别出与实际不符的情况。本书另一个改进是提前介绍了(第4章)改进梯形迭代技术,该方法被应用在大多数配电网分析程序中,作者解释了使用该方法的必要性,详述了改进梯形迭代技术为什么是强有力的方法,以及如何运用该方法。
  正如读者所期待的那样,本书在每个主题的后面都有详尽的总结,提供了一些习题、参考文献和作业,帮助读者应用Mathcad和Windmil软件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本书作为电气工程专业学生和工程技术人员非常重要的工具,探索了配电系统建模、仿真和分析领域的前沿进展,确保电能安全可靠地持续配送。

作者简介

  威廉H.科斯汀(William H.Kersting),在位于拉斯克鲁塞斯的新墨西哥州立大学(New Mexico State University,NMSU)获得电气工程学士学位,在伊利诺伊理工学院获得电气工程硕士学位。William H. Kersting于1962年在新墨西哥州立大学参加工作,作为电气工程系教授和电力企业管理协会的主任,直到2002年退休。他现在是Milsoft Utility Solution的顾问。同时,也是新墨西哥州拉斯克鲁塞斯WH电力咨询公司的股东。
  Kersting教授是电气与电子工程师 协会(美)(IEEE)的终生会员。他于1979年获得爱迪生电气学会的电气工程教育奖,并由于教学成绩突出于1977年获得新墨西哥州立大学的Westhafter奖。在加入新墨西哥州立大学之前,他是EL Paso电力公司的配电工程师。Kersting教授一直是IEEE电气工程教育协会和配电系统分析协会的积极成员。

目录

译者序
原书前言
致谢
作者
第1章配电系统简介1
1.1配电系统1
1.2配电变电站1
1.3辐射状馈线4
1.4配电馈线分布图5
1.5配电馈线电气特性7
1.6小结8
第2章负荷特性9
2.1定义9
2.2单个用户负荷10
2.2.1需求10
2.2.2最大需求10
2.2.3平均需求10
2.2.4负载系数11
2.3配电变压器负载12
2.3.1实际需求13
2.3.2最大实际需求13
2.3.3负荷持续时间曲线13
2.3.4最大非同时需求14
2.3.5差异系数14
2.3.6需求率16
2.3.7利用率16
2.3.8负荷差异16
2.4馈线负荷16
2.4.1负荷分配16
2.4.1.1差异系数的应用16
2.4.1.2负荷调查17
2.4.1.3变压器负荷管理20
2.4.1.4测量馈线的最大需求20
2.4.1.5方法的选择21
2.4.2利用分配的负荷计算电压降21
2.4.2.1应用差异系数21
2.4.2.2根据变压器额定功率分配负荷24
2.5小结25
习题25
第3章近似分析方法30
3.1电压降30
3.2线路阻抗31
3.3K系数法32
3.3.1Kdrop系数法32
3.3.2Krise系数法34
3.4负荷的均匀分布35
3.4.1电压降35
3.4.2线路损耗37
3.4.3严格的集中负荷模型38
3.5集中负荷的几何分布40
3.5.1矩形40
3.5.2三角形43
3.5.3梯形46
3.6小结50
习题50
参考文献54
第4章架空和地下线路的阻抗55
4.1架空线路的阻抗55
4.1.1相位变换的三相线路55
4.1.2相位不变换的配电线路56
4.1.3Carson公式57
4.1.4修正的Carson公式59
4.1.5架空线路的初始阻抗矩阵60
4.1.6架空线路的相阻抗矩阵61
4.1.7序阻抗63
4.1.8并列架空输电线路68
4.2地下线路阻抗70
4.2.1中性线同轴电缆71
4.2.2屏蔽电缆75
4.2.3并列地下配电线路78
4.3小结80
习题81
Windmil作业83
参考文献84
第5章架空和地下线路的导纳85
5.1一般电压降方程85
5.2架空线路86
5.3中性线同轴地下电缆91
5.4地下屏蔽电缆94
5.5序导纳95
5.6地下线路的导纳96
5.7小结97
习题97
Windmil作业98
参考文献98
第6章配电系统线路模型99
6.1线路的精确模型99
6.2线路的改进模型104
6.2.1三线制△形联结线路105
6.2.2中性线电流和接地电流的计算106
6.3线路的近似模型108
6.4改进梯形迭代法112
6.5并列线路的一般矩阵113
6.5.1物理上并列的线路116
6.5.2电气上并列的线路120
6.6小结123
习题124
Windmil作业128
参考文献128
第7章电压控制129
7.1标准电压等级129
7.2两绕组变压器理论130
7.3两绕组自耦变压器133
7.3.1自耦变压器的额定值136
7.3.2阻抗标幺值138
7.4分级式调压器140
7.4.1单相分级式调压器142
7.4.1.1类型A的分级式调压器142
7.4.1.2类型B的分级式调压器143
7.4.1.3常量145
7.4.1.4线路压降补偿器146
7.4.2三相分级式调压器150
7.4.2.1星形联结的调压器151
7.4.2.2闭合三角形联结的调压器157
7.4.2.3开环三角形联结的调压器159
7.5小结168
习题168
Windmil作业172
参考文献172
第8章三相变压器模型173
8.1引言173
8.2一般常量矩阵174
8.3△-Y(Y侧接地)降压型接线174
8.3.1电压174
8.3.2电流178
8.4△-Y(Y侧接地)升压型接线185
8.5Y-△(Y侧不接地)降压型接线187
8.6Y-△(Y侧不接地)升压型接线196
8.7Y-△(Y侧接地)降压型接线197
8.8开Y-开△接线201
8.9Y-Y(Y侧均接地)接线205
8.10△-△接线207
8.11开△-开△接线215
8.12戴维南等效电路218
8.13小结220
习题221
Windmil作业224
第9章负荷模型225
9.1Y型联结的负荷225
9.1.1恒有功和无功负荷225
9.1.2恒阻抗负荷226
9.1.3恒电流模型226
9.1.4组合负荷模型226
9.2△型联结的负荷228
9.2.1恒有功和无功负荷228
9.2.2恒阻抗负荷229
9.2.3恒电流模型229
9.2.4组合负荷模型229
9.2.5注入△型联结负荷的线电流230
9.3两相和单相负荷230
9.4并联电容器230
9.4.1Y型联结的电容器组230
9.4.2△型联结的电容器组230
9.5三相感应电机231
9.5.1感应电机模型231
9.5.2T形等效电路235
9.5.3转差率的计算239
9.5.4感应发电机241
9.6小结242
习题242
Windmil作业244
参考文献244
第10章配电馈线分析245
10.1潮流分析245
10.1.1梯形迭代技术245
10.1.1.1线性网络245
10.1.1.2非线性网络246
10.1.2一般馈线248
10.1.3不平衡三相配电馈线249
10.1.4改进梯形迭代技术的应用250
10.1.5综合分析251
10.1.6负荷分配256
10.1.7潮流分析总结257
10.2短路分析257
10.2.1一般原理257
10.2.2短路故障260
10.3小结264
习题264
Windmil作业266
参考文献270
第11章中间抽头变压器及二次侧线路271
11.1中间抽头的单相变压器模型271
11.1.1矩阵方程272
11.1.2通过二次侧三线制线路为负荷供电的中间抽头变压器276
11.2中间抽头的Y-△(Y侧不接地)联结变压器280
11.2.1回代过程方程280
11.2.2前推过程方程283
11.3超前开Y-开△型变压器接线289
11.4滞后开Y-开△型变压器接线291
11.5四线制二次侧线路293
11.6综合分析296
11.7小结302
习题302
Windmil作业303
参考文献304
附录305
附录A导线数据305
附录B地下电缆数据308

前言/序言



alt="" />
《现代电力系统分析与设计》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现代电力系统建模、分析与设计理论框架。作为一本面向高校师生、电力行业工程师以及对电力系统技术感兴趣的专业人士的参考书,它将引领您穿越复杂的电力系统世界,掌握其核心原理与实践应用。 第一部分:电力系统基础建模 本部分将从最基础的概念出发,为读者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我们将首先回顾电力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发电机、输电线路、变压器、负荷以及各种保护和控制设备。随后,我们将深入探讨电力系统中各种元件的数学建模方法。 发电机建模: 重点介绍同步发电机和异步发电机的稳态模型和动态模型。我们将分析发电机的电磁特性、机械特性以及在不同运行工况下的响应,为后续的系统分析提供准确的数学描述。 输电线路建模: 详细阐述输电线路的集总参数模型(短、中、长线路模型)和分布参数模型。我们将解释传输线参数(电阻、电感、电容)的计算方法,以及模型选择对系统分析精度的影响。 变压器建模: 涵盖单相和三相变压器的模型,包括其稳态等效电路和考虑励磁特性、漏磁等因素的更精细模型。我们将讨论变压器在系统潮流和故障分析中的作用。 负荷建模: 分析不同类型的负荷(常数功率、常数电流、常数阻抗)及其对系统电压和频率的影响。还将介绍负荷的统计特性和时变性建模。 第二部分:稳态分析 在掌握了各元件的建模方法后,本部分将聚焦于电力系统的稳态运行分析,这是理解电力系统行为的关键。 潮流计算: 详细介绍潮流计算的基本原理和各种算法,包括高斯-赛德尔法、牛顿-拉夫逊法以及快速解耦法。我们将通过实例演示如何计算系统的电压、电流、功率潮流以及线路损耗,为优化系统运行和规划提供依据。 最优潮流计算: 探讨如何在满足系统运行约束的前提下,最小化发电成本或燃料消耗。本章将介绍最优潮流的数学模型和求解方法,帮助读者理解电力市场运行和经济调度。 短路电流计算: 分析电力系统发生短路故障时的电流特性。我们将介绍对称短路和不对称短路的计算方法,以及它们对设备选型和保护配置的重要性。 系统可靠性分析: 介绍评估电力系统供电可靠性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我们将探讨各种可靠性指标(如停电频率、停电持续时间)的计算,以及如何通过系统改进来提高可靠性。 第三部分:动态分析与稳定性 电力系统是一个高度动态的系统,其稳定性是保证连续供电的基础。本部分将深入研究电力系统的动态行为和稳定性问题。 发电机暂态过程建模: 详细阐述发电机在扰动下的动态响应,包括暂态电势、同步振荡等。我们将分析发电机励磁系统和调速器对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 电力系统稳定性: 重点分析电力系统的各种稳定性类型,包括暂态稳定性、稳态稳定性和电压稳定性。我们将介绍判断系统稳定性的判据和分析方法,以及影响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电力系统控制器设计: 介绍常用控制器(如励磁控制器、调速器)的设计原理和方法,以及如何通过优化控制器参数来提高系统的动态性能和稳定性。 电力电子设备在系统动态中的作用: 简要介绍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如FACTS、HVDC)如何应用于提高系统动态性能和可控性。 第四部分:电力系统规划与运行 本部分将从更宏观的视角审视电力系统的规划与运行,为读者提供指导性的实践知识。 电力系统规划: 介绍电力系统规划的层次和方法,包括负荷预测、电源点选择、电网结构设计以及经济性评估。我们将讨论长期、中期和短期的规划策略。 调度运行: 阐述电力系统的日常调度运行机制,包括负荷分配、机组组合、备用管理等。我们将分析实时调度在保证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中的关键作用。 电能计量与损耗管理: 介绍电能计量技术及其在系统运行中的重要性。我们将深入探讨电力系统损耗的构成、计算方法以及降低损耗的措施。 现代电力系统技术发展趋势: 展望未来电力技术的发展方向,如智能电网、新能源接入、储能技术以及信息通信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本书特色: 理论与实践结合: 每章都配备了丰富的算例和图表,帮助读者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理解。 深入浅出: 从基础概念到复杂理论,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适合不同层次的读者。 全面系统: 涵盖了电力系统建模、分析与设计的各个关键环节,为读者提供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贴近实际: 关注电力系统实际运行中的问题,并结合最新的技术发展进行讨论。 通过阅读本书,您将能够深刻理解电力系统的运行机理,熟练掌握各种分析工具和方法,为未来在电力领域的学习、研究和工程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终于拿到这本《配电系统建模与分析(原书第3版)》,真是久闻大名,身边很多前辈和老师都在推荐。虽然我刚开始接触配电领域不久,但这本书的份量和深度立刻就让我感受到了它作为经典著作的价值。翻开目录,看到里面详细讲解了各种配电系统的拓扑结构、元件模型,比如架空线路、电缆、变压器、开关设备等等,感觉知识体系构建得非常扎实。特别是它对潮流计算、短路计算、稳定分析等核心问题的深入剖析,这正是我们工程实践中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书中的例题和算例也十分丰富,相信通过这些实际案例的学习,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并将之应用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深入研究其中的章节,比如关于负荷建模的部分,我一直对如何准确地预测和模拟不同类型负荷(居民、商业、工业)的行为感到困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启发。另外,对于故障分析和保护协调的章节,我也非常期待,这对于保障配电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至关重要。总而言之,这是一本从理论到实践都覆盖得非常全面的著作,对于想要系统学习和深入理解配电系统的人来说,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宝藏。我已经开始规划我的阅读计划,力求能够最大程度地吸收书中的精华,为我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我是一名刚入职的电力系统工程师,在学校学习期间,虽然接触过配电系统的一些基础知识,但对于实际工程中的复杂性还是缺乏深入的理解。听同事们推荐了《配电系统建模与分析(原书第3版)》,就立刻购买了。这本书的内容非常详实,我尤其被书中关于配电系统参数建模的部分所吸引。比如,对于不同类型线路(例如,架空裸导线、绝缘导线、电缆)的等值参数如何根据其物理特性精确计算,以及如何考虑环境因素(温度、湿度、日照)对参数的影响,书中都有非常详细的阐述。这对于精确进行潮流计算和故障分析至关重要。另外,书中对变压器模型也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不仅包括了传统的两绕组变压器,还涉及了三绕组变压器和自耦变压器等,并且对励磁特性、漏抗等参数的建模进行了深入分析。我最期待的是书中关于配电系统潮流计算算法的介绍,我一直对牛顿-拉夫逊法、PQ分解法等不同算法的原理、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感到好奇,希望这本书能够清晰地解释这些内容,并提供相应的程序实现思路。

评分

我是一名从事配电网运行维护的技术人员,日常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电压质量下降、线路过载、设备故障等。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指导我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专业书籍。《配电系统建模与分析(原书第3版)》这本书从目录上看就非常契合我的需求。我迫不及待地翻看了关于配电系统电压和无功功率优化控制的部分。目前,随着用户负荷的多样化和分布式电源的接入,配电网的电压稳定性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我希望书中能够介绍一些有效的电压调节手段,比如无功补偿装置(电容器、电抗器)的配置和投切策略,以及智能变压器的调压控制技术。我对于书中关于如何通过建模来预测和分析电压波动,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方案非常感兴趣。同时,书中对配电系统运行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的介绍也引起了我的注意。一套有效的监测和诊断系统,能够帮助我们及时发现潜在的隐患,提前进行维护,避免发生大的故障。

评分

作为一名在自动化设备行业工作的工程师,我经常需要与电力系统打交道,尤其是在一些工业自动化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对配电系统的理解至关重要。《配电系统建模与分析(原书第3版)》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我重点关注了书中关于配电系统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的内容。在工业环境中,稳定可靠的供电是生产安全和连续性的保障,而有效的保护系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各种继电保护元件(如电流继电器、电压继电器、差动继电器)的工作原理、整定计算方法,以及如何针对不同类型的故障(如过载、短路、接地故障)设计合理的保护方案。特别是书中关于配电系统选择性保护的讨论,如何确保故障发生时,只有距离故障点最近的保护装置动作,而不会误动或拒动,这对我非常有价值。此外,书中对配电系统自动化运行(如重合闸、自动切换装置)的介绍,也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这些技术对于提高供电的可靠性和快速恢复能力至关重要。

评分

我是一名在校的电气工程专业研究生,正在进行配电系统相关方向的研究。对《配电系统建模与分析(原书第3版)》的期待由来已久,这本书被认为是该领域的“圣经”之一。在仔细阅读了部分章节后,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配电系统潮流计算方法的研究进行了深入的了解。特别是关于非线性方程组的求解,牛顿-拉夫逊法和PQ分解法是经典方法,但书中是否也介绍了一些针对大规模配电系统或者含有分布式电源的系统的更高效、更鲁棒的算法,例如基于优化的潮流计算方法,或者利用机器学习的预测方法,这是我非常好奇的。我希望书中能深入剖析这些现代算法的原理,并且给出相应的伪代码或者编程指导,这将极大地帮助我的研究工作。此外,对于书中关于配电系统暂态分析的介绍,我非常感兴趣。例如,在雷击、开关操作等情况下,配电网会产生各种暂态现象,如过电压、暂态电流等,如何准确地对这些现象进行建模和仿真,并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这对于提高配电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评分

作为一名资深的电力设计人员,我对《配电系统建模与分析(原书第3版)》早有耳闻,终于有机会一睹真容。我立刻翻阅了关于短路分析的部分,这对于我们设计保护和选择开关设备至关重要。书中对不同类型短路(单相接地、两相短路、三相短路)的机理、计算方法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细致的讲解。特别是关于短路电流的计算,考虑了各种因素,如线路参数、变压器阻抗、发电机 Contribution 等,这对于确保短路电流计算的准确性非常有帮助。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配电网故障传播和隔离策略的讨论。在复杂的配电网络中,如何快速有效地隔离故障,防止故障范围扩大,保障非故障区域的供电,是设计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先进的故障隔离技术和策略,以及相应的仿真验证方法。此外,对于书中关于配电系统接地方式及其对故障特性的影响的阐述,我也非常感兴趣。不同的接地方式会显著影响接地短路电流的大小和分布,从而对保护装置的选择和动作产生重要影响。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我非常喜欢,厚实而有质感,封面上的文字清晰易读,给人一种专业、严谨的感觉。在阅读之前,我先粗略地浏览了一下全书的结构,发现它循序渐进,从最基础的概念讲起,逐步深入到更复杂的建模和分析技术。我尤其对其中关于配电系统运行可靠性评价的内容很感兴趣,这部分内容对于如何评估和提升配电系统的韧性至关重要。如今,随着新能源的接入和电动汽车的普及,配电系统的运行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可靠性问题也日益突出。这本书是否能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估方法和改进策略,是我非常关注的。此外,书中关于配电系统故障诊断和定位的章节也引起了我的注意。在实际工作中,快速准确地诊断和定位故障,能够极大地缩短停电时间,减少经济损失。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各种故障的特点、检测方法以及定位技术,并提供一些实际案例分析,这对我来说将是非常宝贵的学习资源。我还在期待书中对分布式电源(如光伏、风电)接入对配电系统潮流、电压稳定等方面影响的深入探讨。这正是当前配电系统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评分

我对《配电系统建模与分析(原书第3版)》这本书的期望主要集中在其关于配电系统动态特性和稳定性分析的部分。现代配电系统正朝着更加智能化、柔性化的方向发展,新能源的大量接入、电动汽车的普及以及储能系统的应用,都给配电系统的动态稳定性带来了新的挑战。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这些新兴技术对配电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例如,如何对包含高比例新能源的配电系统进行动态建模,如何分析其频率稳定性、电压稳定性以及转子动力学响应。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提供了相关的仿真工具和方法,以及如何利用这些工具来评估和优化系统的动态性能。此外,关于配电系统故障后的暂态过程和恢复策略的讨论,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部分。在实际运行中,当发生大规模故障时,如何快速有效地恢复系统的正常运行,避免连锁故障的发生,是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课题。

评分

我是一名对电力系统充满好奇心的业余爱好者,虽然没有专业的背景,但我对能源和电力技术的发展非常关注。在了解到《配电系统建模与分析(原书第3版)》这本书后,我被其严谨的学术性和广泛的应用性所吸引。我尝试阅读了书中关于配电网拓扑结构和潮流分析的基础概念。尽管有些数学公式对我来说略显复杂,但我依然能感受到作者们试图清晰地解释配电系统是如何工作的,以及能量是如何在其中流动的。书中提到的各种节点、支路、负荷、电源等概念,以及潮流计算如何帮助我们理解系统中各点的电压、电流和功率分布,都让我觉得非常有趣。我特别希望能从这本书中了解到,当配电网中的负荷发生变化,或者有新的电源接入时,整个系统的运行状态会如何随之改变。我相信,通过学习这本书,我能够对我们日常使用的电力系统有一个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有电可用”的层面。

评分

在翻阅《配电系统建模与分析(原书第3版)》时,我被书中对配电系统网络结构和运行模式的详细介绍所吸引。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配电系统规划和设计的部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用电需求的不断增长,配电网的扩建和改造是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套系统性的配电网规划方法,包括负荷预测、网络结构优化、容量配置、设备选型等方面。特别是在面对未来发展趋势,如电动汽车充电站的布局、分布式能源的接入点选择等,书中是否能够提供一些前瞻性的指导和案例分析,这将极大地帮助我们在实际规划工作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此外,关于书中对配电系统故障分析和原因追溯的讲解,我也非常感兴趣。在事故调查和经验总结中,准确分析故障原因,找出薄弱环节,是提高系统可靠性的重要途径。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套科学的方法论,帮助我们更有效地识别和解决配电系统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评分

以前从来不去评价,不知道浪费多少积分,自从积分可以抵现金的时候,才知道积分的重要。后来我就把这段话复制了,走到哪,复制到哪,即能赚积分,还非常省事;特别是不用认真的评论了,又健康快乐

评分

世界互联网大会”议程进入第二天,

评分

世界互联网大会”议程进入第二天,他表示京东不会去尝试盈利,而是以增速、获取市场份额为第一要务。谈到渠道下沉策略时,称:“明年6月底,希望京东自有快递会直接到每个村去。

评分

世界互联网大会”议程进入第二天,他表示京东不会去尝试盈利,而是以增速、获取市场份额为第一要务。谈到渠道下沉策略时,称:“明年6月底,希望京东自有快递会直接到每个村去。”

评分

世界互联网大会”议程进入第二天,他表示京东不会去尝试盈利,而是以增速、获取市场份额为第一要务。谈到渠道下沉策略时,称:“明年6月底,希望京东自有快递会直接到每个村去。”

评分

以前从来不去评价,不知道浪费多少积分,自从积分可以抵现金的时候,才知道积分的重要。后来我就把这段话复制了,走到哪,复制到哪,即能赚积分,还非常省事;特别是不用认真的评论了,又健康快乐

评分

世界互联网大会”议程进入第二天,他表示京东不会去尝试盈利,而是以增速、获取市场份额为第一要务。谈到渠道下沉策略时,称:“明年6月底,希望京东自有快递会直接到每个村去。”

评分

很快到货了

评分

以前从来不去评价,不知道浪费多少积分,自从积分可以抵现金的时候,才知道积分的重要。后来我就把这段话复制了,走到哪,复制到哪,即能赚积分,还非常省事;特别是不用认真的评论了,又健康快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