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帶遙感評估

海岸帶遙感評估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蘇奮振 等 著
圖書標籤:
  • 遙感
  • 海岸帶
  • 生態評估
  • 環境監測
  • GIS
  • 海洋
  • 海岸綫
  • 圖像處理
  • 資源管理
  • 地理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436825
版次:1
商品編碼:11727368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地球觀測與導航技術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16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海岸帶遙感評估》針對海岸帶獨特的地錶形態、結構、格局和過程,融閤高分辨率遙感的技術特點,創建海岸帶遙感獨特的調查、分析與評估方法,旨在打通海岸帶與遙感的學科壁壘,使海岸帶與遙感融閤並重,相互不可或缺,以區彆於遙感技術在海岸帶中的應用或利用遙感技術的海岸帶分析等一主一附的技術方法路綫。《海岸帶遙感評估》分海岸帶遙感調查、海岸帶遙感分析和海岸帶遙感評估模型三篇。海岸帶遙感調查篇探討海岸帶遙感的分類體係、信息提取和製圖方法;海岸帶遙感分析篇則以我國大陸海岸30年變化為核心,探討海岸帶遙感分析中的典型形態特徵分析方法和要素組成特徵分析方法;海岸帶遙感評估篇則創建海岸帶遙感評估物理模型,探究海岸帶與人力的相互作用及其纍積效應與過程。

目錄

《地球觀測與導航技術叢書》齣版說明
前言
第1章 緒論
1.1 海岸帶與海岸綫
1.1.1 海岸帶及其岸綫
1.1.2 中國海岸及岸綫
1.1.3 中國海岸開發利用
1.2 海岸帶遙感
1.2.1 海岸帶遙感信息源
1.2.2 海岸帶信息提取
1.2.3 海岸帶遙感應用
1.3 海岸帶開發利用評估
1.3.1 研究發展
1.3.2 評估模型
1.4 海岸帶生態服務評價
1.4.1 海岸帶生態服務功能
1.4.2 海岸帶生態係統麵臨的問題
1.4.3 海岸帶生態服務評估研究
1.5 海岸帶遙感評估
1.5.1 海岸帶遙感評估當前研究
1.5.2 海岸帶遙感評估研究趨勢
1.5.3 海岸帶遙感評估意義

第一篇 海岸帶遙感調查
第2章 海岸帶遙感分類
2.1 海岸利用類型遙感分類
2.2 海岸帶濕地類型遙感分類
2.3 海岸帶植被類型遙感分類
2.4 圍填海類型遙感分類
2.5 海岸帶地貌類型分類
2.6 海岸綫類型分類
2.7 島礁類型分類

第3章 海岸帶遙感解譯與製圖
3.1 解譯方法選擇
3.2 解譯尺度確定
3.3 底圖製作原則
3.4 土地利用遙感信息提取
3.5 地貌信息提取
3.6 其他專題提取
3.7 遙感解譯質量控製
3.8 海岸帶專題製圖
附錄3.1 土地利用類型解譯標誌
附錄3.2 地貌類型解譯標誌
附錄3.3 土地利用野外調查錶樣例
附錄3.4 地貌野外調查錶樣例

第二篇 海岸帶遙感分析
第4章 中國大陸岸綫及其30年巨變
4.1 岸綫長度及其尺度效應
4.1.1 岸綫長度與尺度
4.1.2 岸綫分形分析
4.2 大陸岸綫類型及時間變化
4.2.1 岸綫類型空間分布
4.2.2 各構造岸段類型構成及變化
4.2.3 各行政區海岸綫類型構成特徵
4.3 海岸綫的空間平移與利用
4.3.1 海岸綫空間平移的計量方法
4.3.2 岸綫空間擺動及利用變化
4.3.3 我國大陸海岸開發方式轉變分析
4.4 典型岸段曆史變遷與近期變動
4.4.1 珠江口段大陸海岸綫時空變化分析
4.4.2 杭州灣-長江口段大陸海岸綫時空變化分析
4.4.3 呂四-海州灣段大陸海岸綫時空變化分析
4.4.4 濰河口-灤河口段大陸海岸綫時空變化分析
4.4.5 葫蘆島港-遼河口段大陸海岸綫時空變化分析
4.4.6 典型岸段30年空間利用比較

第5章 渤海岸綫改變與濕地變遷
5.1 環渤海岸綫及濕地變遷
5.1.1 渤海岸綫變遷
5.1.2 渤海濕地變化
5.2 天津濱海新區
5.2.1 天津新區岸綫變遷
5.2.2 天津新區濕地的時空變化分析
5.3 曹妃甸工業區
5.3.1 曹妃甸岸綫變遷
5.3.2 曹妃甸濕地時空變化分析
5.4 錦州灣工業區
5.4.1 錦州灣岸綫變遷
5.4.2 錦州灣濕地時空變化
5.5 營口工業區
5.5.1 營口工業區岸綫變遷
5.5.2 營口工業區濕地的時空變化分析
5.6 長興島工業區
5.6.1 長興島岸綫變遷
5.6.2 長興島濕地時空變化分析
5.7 黃河口
5.7.1 黃河口岸綫變遷
5.7.2 黃河口濕地的時空變化分析

第三篇 海岸帶遙感評估模型
第6章 海岸利用適宜性和嚮量差強度評價
6.1 海岸利用強度適宜度模型
6.1.1 基本原理
6.1.2 環境條件分級
6.1.3 模型分解
6.2 海岸利用適宜性評價
6.2.1 多源多期數據一緻化
6.2.2 各時期岸帶利用適宜度評價
6.2.3 結果分析
6.3 海岸利用強度嚮量差模型
6.3.1 屬性空間的確定
6.3.2 屬性空間維的選取
6.3.3 模型參數的獲取
6.4 海岸利用強度嚮量差評價
6.4.1 緩衝區分析
6.4.2 嚮量差模型評價
6.4.3 結果分析
6.5 傳統方法與嚮量差模型的比較分析
6.5.1 傳統土地利用格局與過程評價模型
6.5.2 傳統評價結果與分析
6.5.3 傳統模型與嚮量差模型的比較

第7章 海岸開發強度衝量模型
7.1 利用強度衝量模型
7.1.1 衝量模型構建
7.1.2 岸帶結構分層評價
7.1.3 強度綜閤評價
7.2 大亞灣開發強度評價
7.2.1 大亞灣基本概況與數據
7.2.2 大亞灣結構要素時空變化
7.2.3 大亞灣結構要素開發強度評價
7.2.4 大亞灣開發強度綜閤評價
7.3 柘林灣開發強度評價
7.3.1 柘林灣基本概況與數據
7.3.2 柘林灣結構要素時空變化
7.3.3 柘林灣各結構要素開發強度評價
7.3.4 柘林灣開發強度綜閤評價
7.4 評價結果驗證及對比分析
7.4.1 利用類型對開發強度的影響
7.4.2 形態特徵對開發強度的影響
7.4.3 動力特徵對開發強度的影響
7.4.4 地貌對開發強度的影響

第8章 海岸生態係統時空差異服務評價與預測
8.1 評價模型的構建與指標確定
8.1.1 基於時空差異的評價模型構建
8.1.2 指標選取及計算
8.1.3 指標權重的確定
8.2 研究區選取及概況
8.2.1 研究區自然概況
8.2.2 研究區社會經濟概況
8.2.3 研究區生態環境狀況
8.3 生態係統服務價值評價結果與分析
8.3.1 海岸帶生態係統服務評價當量錶
8.3.2 生態係統服務價值空間分布特徵
8.3.3 生態係統服務價值變化特徵分析
8.4 圍填海活動生態服務價值損失分析
8.5 海岸帶生態係統服務壓力評價
8.6 海岸開發利用及生態價值預測模擬
8.6.1 模型構建及參數設定
8.6.2 模型有效性及精度
8.6.3 生態價值預測分析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海岸帶遙感評估》:
  第1章 緒論
  對海岸帶監測與提供信息服務已成為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技術條件,是世界各國提高綜閤影響力和爭奪長遠戰略優勢的新領域。本書針對海岸帶這一物理空間采用衛星遙感手段對其進行監測和迴顧,對其空間資源、景觀環境和生態服務進行現狀或過程的評估,力圖為海岸帶研究、開發和管理提供技術方法、評估手段和對比背景參考。
  1.1 海岸帶與海岸綫
  本節首先探討海岸帶的定義及意義,不同以往,本書將海岸綫從海岸帶中單獨列齣,其原因在於海岸綫是海岸帶的基礎要素之一,它不僅是海陸的分界綫,還承載著豐富的環境信息,在實際操作中,海岸綫的改變在海岸帶中最為顯著、最容易測量,在一定意義上也是海岸變化的重要空間位置指標、景觀變化指標和生態環境變化指標,對海陸性質、沿海灘塗、濕地生態係統及近岸海洋環境有著重要的指示作用。在本節中同時對我國海岸的問題進行初步的探討。
  1.1.1海岸帶及其岸綫
  海岸帶是位於陸地與海洋過渡區域的一個狹長帶狀區域,既包含受陸地影響的海洋,也包括受海洋影響的陸地。一般可從狹義和廣義兩方麵理解。狹義的海岸帶是指海洋嚮陸地的過渡地帶,包括3個部分:①潮上帶:高潮綫以上狹窄的陸上地帶,它的陸嚮界綫是波浪作用的上限,大部分時間裸露於海水麵之上,僅在特大高潮或暴風浪時纔被淹沒;②潮間帶:平均高潮綫與平均低潮綫之間的區域,高潮時淹沒,低潮時齣露的交替地帶;③水下岸坡:低潮綫以下直至波浪有效作用於海底的下限地帶。廣義的海岸帶則是指以海岸綫為基準嚮海陸兩個方嚮輻射擴散的廣闊地帶,包括沿海平原、河口三角洲、淺海大陸架,一直延伸到大陸架邊緣的地帶。
  海岸帶地處海洋、陸地、大氣3種介質相互交接、相互作用的地帶,海岸綫則是3類介質的交匯綫。3種介質不同性質使得海岸帶成為能量和物質的重要集散地帶,其中各種過程(包括物理過程、化學過程、生物過程和地質構造等)耦閤多變,演變機製復雜多樣,導緻海岸帶成為響應全球變化最迅速的區域,也是生態環境最敏感、最脆弱的地帶。
  海陸過渡區域的定義決定瞭海岸帶的確切範圍沒有統一的界定標準。關於海岸帶定義的較早版本是1919年JohnsonDW提齣,是指高潮綫以外的陸地部分海岸。20世紀50~80年代海岸綫的界定通常包括水上和水下兩個部分。1980~1995年我國在全國海岸帶灘塗資源綜閤調查中使用的海岸帶範圍是嚮陸地延伸10km,嚮海延伸15km。
  1993年開始,IGBP將海岸帶海陸交互作用單獨列為其核心計劃之一。該計劃將海岸帶定義為,從近岸平原一直延伸到大陸架邊緣,反映齣陸地�埠Q笙嗷プ饔玫牡卮�。海陸交互作用計劃提齣的海岸帶概念使得海岸帶的範圍比過去更加明確而且範圍也有所拓寬,即嚮陸到200m等高綫,嚮海是大陸架的邊坡,大緻與200m等深綫相一緻。
  1996年陳述彭先生對海岸帶提齣瞭兩點認識:第一,海岸帶是以海岸為基綫嚮海陸兩方麵輻射、擴散。其輻射程度、廣度是不一樣的,是逐漸減弱、逐漸模糊的。第二,從地球係統科學來說,海岸帶是陸地係統與海洋係統的結閤部。
  雖然從科學的角度來看用指定距離的方法來定義海岸帶範圍缺乏理論基礎,然而從操作的角度而言卻是必要的。“我國近海海洋綜閤調查與評價專項”(908專項)的海島海岸帶衛星遙感調查與研究工作把海岸帶研究範圍規定為“以海岸綫為基綫,嚮陸延伸5km(在不同的地方可以適當調整),嚮海延伸至平均大潮低潮綫外1km”。
  考慮到遙感成像機理和人類活動最激烈區域等因素,本書後麵章節的海岸帶遙感分析與評估工作將更接近於狹義定義,同時考慮到當前或過去30年我國海岸帶的變化過程,重點聚焦在海岸帶中的海岸綫及岸綫嚮陸一側。
  海岸綫是劃分國傢領土和海洋專屬經濟區的基準,海岸綫對維護海洋權益有著重要的意義。我們國傢對海岸綫的位置有明確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傢標準《海洋學術語——海洋地質學》(GB/T18190—2000)對海岸綫的定義為“在我國係指多年大潮平均高潮位時海陸分界綫”。國傢海洋局908專項辦公室編寫的《海島海岸帶衛星遙感調查技術規程》中規定:平均大潮高潮時水陸分界的痕跡綫。因受海陸相互作用、河流淤積、人為開發等諸多因素的綜閤影響,海岸綫呈現齣顯著的動態性。
  海岸綫是地形圖和海圖的基礎要素,也是銜接地形圖和海圖的重要紐帶。目前,我國海岸帶地區的測繪工作由於受到諸多主客觀因素的製約,在測量同一海岸帶地區陸地地形圖和海圖時應用的方法和技術不同,獲取的地圖要素有彆,采用的標準規範不統一。因此,海陸之間的成圖差異較大,往往在位置性質、要素錶達等方麵具有衝突,導緻海岸帶的管理和研究標準不統一,甚至産生混亂。可見,利用遙感技術監測海岸綫變化,是更新地圖要素、實現海圖與地形圖無縫拼接的重要依據。
  岸綫是一個時空高度動態的界麵或實體,受海陸過程、相對海平麵變化、泥沙運動、氣候變化及人類活動等因素的影響,處於變化中,機製也較為復雜。例如,海岸綫變化既有海洋動力導緻海岸衝蝕、磨蝕和溶蝕,造成岸綫嚮陸一側後退,也有河口衝淤或圍海造地所導緻的岸綫嚮海一側推進。通常,在某一時期海岸綫動態變化往往受某一主要因素控製及其他多種因素的綜閤影響。以下從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來分析。
  自然因素包括地殼運動,氣候變化,入海河流輸沙,海平麵變化,波浪、潮流、潮汐和風暴潮作用等。其中,海岸綫的變化受到入海河流中泥沙的影響,當河流將大量泥沙帶入海洋時,因流速變緩、泥沙沉積,岸綫變化錶現為河口嚮海淤漲。影響海岸變化的各自然因素簡要介紹如下:
  (1)構造與冰期:地質構造和地殼運動奠定瞭地球錶麵的整體形態特徵,同時也是海岸發育和演化的基礎。在第四紀時期,冰期和間冰期的更迭,引起大幅度的海麵升降變動,大幅度的海侵和海退,形成瞭不同的海岸階段。距今7000~6000年前,海麵上升到與現代海麵相近的高度,從而形成瞭現代海岸形態框架。
  (2)海浪作用:海浪在塑造海岸中是最直接、最活躍的動力因素,形成海蝕崖、海蝕洞、海蝕平颱和岩灘等典型海浪作用地貌。海浪具有的巨大能量,也對海岸建築物産生重大影響,如堤壩潰塌等。同時,海浪在近岸物質搬運和堆積方麵也起重要作用。
  (3)近岸流作用:斜嚮入射的波浪逼近海岸時,在破波帶內産生平行於海岸的沿岸波流。海水流動所産生的泥沙運動,形成一係列海濱堆積地貌。近岸流對砂礫質海岸變化塑造能力顯著,通常錶現為沙嘴、沙壩和沙洲的動態變化。
  (4)潮汐作用:潮汐引起的海水周期性升降運動以及隨之産生的海水水平方嚮運動,對塑造海岸有重要影響。不同岸段潮差有較大差彆,潮差大小直接影響海水動力所能作用到的範圍。尤其是對細顆粒物質組成的淤泥質和砂礫質海岸,潮流是泥沙運移的主要營力。
  (5)生物作用:在熱帶和亞熱帶生物作用較為明顯。我國生物岸綫在廣東、廣西和海南海岸分布較為廣泛。在海灣、河口潮灘上,往往形成平靜、隱蔽的紅樹林海岸環境,利於細顆粒物質迅速堆積。在珊瑚和珊瑚礁發育地區,構成珊瑚礁堆積海岸。
  (6)氣候因素:在不同氣候帶,因溫度、降水、蒸發、風等因素不同,風化作用的錶現有所差異,進而影響到海岸的發育演化,並使海岸發育具有一定的地帶性,如近岸發育的沙坡式沙丘。颱風是影響中國的重要高影響天氣係統之一。颱風帶來的大風和強降水災害也會造成海岸綫較大規模的變化,如颱風形成的大浪對海岸自然形態和人工形態的重新塑造等。
  人類從事生産和開發活動也會引發海岸變化。人為因素改變海岸形態有兩種方式,一種方式為直接開發海岸,如圍填灘塗用於養殖、種植、港口碼頭建設及城鎮建設等;另一種是在入海河流上遊修建水利設施,改變入海河流搬運泥沙過程,而引起海岸沉積動態變化,間接影響海岸變化。前者往往能夠在短期內較大程度地改變海岸形態,極大程度地乾擾近岸生境。後者則造成海岸後退、海水侵入和入海河口土地鹽漬化等。事實上,沿岸的人為活動或人工建築也會間接影響海岸形態,如吹填海工程或圍填的堤壩、養殖筏等會改變沉積方嚮和過程。此外,海灘養護可以減緩海灘的侵蝕,維護海灘的穩定性,如美國在東部海岸進行瞭上百年的大規模海灘養護工作,降低瞭大西洋颶風帶來的海岸帶風暴災害,改善瞭美國東部海岸環境。總之,河流水利工程、攔河築壩、蓄水放水製度、圍海造地、建設港口、采挖珊瑚礁和砂石、砍伐紅樹林等均會引起海岸形態、結構、水文、動力等條件的變化,直接或間接地造成海岸綫及其服務功能的變化。
  總體上,海岸綫的自然變化是緩慢的,往往需要很長的曆史時期。若某一海岸長期以侵蝕作用為主,海岸綫就會錶現為嚮陸地後退,相反長期以堆積作用為主的岸綫則會嚮海域推進。同時,海岸綫在短期內也錶現齣相對穩定狀態,隻有在人類開發活動影響下纔會發生大規模變化。
  1.1.2中國海岸及岸綫
  中國海岸具有許多獨特的自然現象值得研究和探討。更為迫切的是,30年來,經濟飛速發展,人口日益嚮海岸帶地區集中,陸域國土13%的沿海經濟帶,創造全國60%左右的國民經濟産值。龐大的人口和經濟總量給海岸帶地區帶來瞭前所未有的繁榮與壓力,部分過度開發區大量自然景觀消失,自然災害頻發,人員與財産損失巨大。在新的曆史時期下,如何保證海岸帶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改善海岸帶中人與自然關係,協調自然、社會和生態的關係,已成為構建美好和諧社會的重要前提,也是中國夢實現的重要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依托於海岸的地理空間區位和高生産力,在國傢發展外嚮型經濟的總體部署下,在外商或外資進入中國的第一前沿,海岸帶區域發展成為我國最具經濟活力和競爭能力的區域,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程度最高、人口最密集、資源開發利用最頻繁的區域,成為陸域經濟區核心和外海通道,成為海洋經濟區的核心和海洋開發活動的堅實基地,對我國國防、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麵對我國人口增長、經濟發展迅速,海岸帶土地資源短缺成為迫切問題,圍填開發海岸,實現土地資源擴張成為解決海岸帶土地資源緊張局麵見效最快的方式。與此同時,海岸資源利用的範圍和規模迅速擴大,給海岸資源環境和海岸生態環境帶來巨大壓力。我國新一輪的海岸開發活動正在展開,過度追求經濟利益,犧牲生態效益來換取經濟效益的現象頻發。因此,海岸帶資源可持續利用任務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日益凸顯齣來。
  我國海岸帶縱跨38個緯度,沿岸瀕臨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4個海區。大陸岸綫北起中朝邊境的鴨綠江口,南至中越邊境的北侖河口。從北往南有遼寜省、河北省、天津市、山東省、江蘇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颱灣島、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和海南省及香港特彆行政區和澳門特彆行政區,其中廣東省大陸岸綫最長(圖1.1)。
  圖1.1我國大陸海岸綫分布圖
  我國海岸綫麯摺多灣、島嶼眾多,其形態受闆塊、褶皺及水文動力等影響。太平洋闆塊、歐亞闆塊和印度洋闆塊運動是我國海島海岸帶地貌形成的內應力;海平麵升降、河流塑造、海洋侵蝕、大氣作用和人類開發活動是我國海岸帶地貌形成的外應力。海岸帶地貌類型豐富多樣,自然地貌分布有山地、丘陵、颱地、平原、河流、湖泊、潟湖、潮灘、岩灘、礁坪、水下三角洲、水下淺灘等;人工地貌主要有港口、鹽田、養殖池塘和水庫等。
  我國海岸帶在構造上從北嚮南錶現為隆起—沉降帶交替的格局,即燕山隆起帶、遼河平原�不�北平原沉降帶、遼東半島�采蕉�半島隆起帶、蘇北�埠賈萃宄兩蕩�及浙閩粵桂隆起帶(圖1.1)。隆起帶多岬灣,岸綫麯摺,沉降帶多灘塗,岸綫平直。
  綜閤海岸綫成因和物質組成,我國海岸綫可分為自然岸綫和人工岸綫兩個大類,其中自然岸綫包括基岩岸綫、砂礫質岸綫、淤泥質岸綫、生物岸綫;人工岸綫主要包括碼頭、堤壩及道路等人工構築物形成的岸綫。
  當前我國岸綫中人工岸綫的長度已經超過自然岸綫。基岩海岸開發不易,同時具有較好的自然風光,被工農業利用的概率小些,其次是砂質岸綫,因具有很高的旅遊休閑價值,被工農業生産利用的概率也較小。
  ……

前言/序言


書籍簡介:《地球深部結構與地球物理學前沿》 作者: [此處可填入虛構的權威作者姓名,例如:陳建華 教授, 李明 博士] 齣版社: [此處可填入虛構的專業齣版社名稱,例如:大地齣版社] 齣版年份: [此處可填入年份,例如:2024年] --- 導言:探尋我們星球的根基 地球,這個我們賴以生存的藍色星球,其錶層活動的壯麗與復雜往往掩蓋瞭其內部深不可測的奧秘。闆塊構造的驅動力、地磁場的起源、火山和地震的機製,無一不與地球內部數韆公裏深處的物質狀態、動力學過程以及熱演化曆史緊密相關。 本書《地球深部結構與地球物理學前沿》旨在係統梳理和深入探討當前地球物理學領域中關於地球內部結構、物質組成、熱力學狀態以及動力學過程的最新研究成果與核心理論。本書將視角聚焦於地殼、地幔乃至地核的精細結構解析、物質相變行為的模擬,以及地球深部過程對地錶環境影響的地球物理學詮釋。 我們摒棄對錶層現象的簡單描述,轉而深入到地球物理信息的采集、處理、反演及其物理意義的解讀,力求為地球科學領域的研究人員、高年級本科生及研究生提供一個全麵、前沿且具有高度專業性的知識框架。 --- 第一部分:地球深部結構探測的新範式 本部分重點闡述現代地球物理學如何通過非侵入式探測手段,描繪齣地球內部的“CT 圖像”。我們著重介紹幾種關鍵技術及其在深部結構研究中的應用突破。 1.1 地震波層析成像技術的革新與挑戰 地震波是探測地殼以下結構最有效的信息載體。本書詳述瞭從傳統的體波(P波、S波)到新型的同震(Co-seismic)和後震(Post-seismic)波形分析在分辨率上的飛躍。重點討論瞭全波形反演(Full Waveform Inversion, FWI)在處理復雜介質(如俯衝帶、大洋中脊)中的數學基礎、計算效率優化,以及如何利用機器學習方法輔助實現高精度、高分辨率的局部三維速度模型構建。此外,對接收函數技術在莫霍麵和岩石圈/軟流圈界麵精細刻畫中的應用進行瞭深入剖析。 1.2 大地電磁場(EM)的深部穿透力 電磁場是揭示地球深部電導率分布的關鍵。本書詳細闡述瞭大地電磁(MT/TEM)勘探方法的物理原理,特彆是對低頻數據的采集與處理。著重討論瞭從地幔過渡帶到外核邊界(CMB)的電導率模型構建,如何利用高導層來約束含水礦物、部分熔融體的分布,以及電導率異常與地幔柱形成、闆塊減薄等動力學事件之間的關聯性。新一代高精度、寬頻帶大地電磁儀器的性能提升及其對深部結構成像的貢獻是本章的亮點。 1.3 重力與磁場在深部物性約束中的互補作用 雖然重力和磁場主要反映地殼中上部的物性差異,但本書探討瞭如何通過高精度衛星重力數據(如GRACE/GOCE)結閤反演技術,約束深部岩石圈的密度結構和岩石磁性(居裏溫度麵)的分布。重點分析瞭如何將地震速度結構(密度、溫度)與磁場異常進行耦閤反演,以確定地幔物質的磁性轉變點及其對闆塊運動的製約。 --- 第二部分:地幔動力學與物質相變前沿 地球內部最活躍的驅動力來源於地幔的對流。本部分深入研究瞭地幔的物質組成、相變物理化學性質及其對熱動力學的影響。 2.1 地幔物質的相圖與礦物物理學 本書係統梳理瞭在高壓高溫條件下,橄欖石、石榴石等主要地幔礦物的晶體結構變化和相變過程。詳細介紹瞭金剛石對頂砧(DAC)實驗、後洛弗代爾(Post-Perovskite, pPv)相變的最新發現及其對D”層(D-double-prime Layer)結構特徵的物理解釋。探討瞭水在矽酸鹽晶格中的溶解度、對礦物力學性質(如粘滯性)的影響,及其在俯衝帶物質循環中的關鍵作用。 2.2 地幔對流的模擬與深部熱演化 從拉姆伯特-彭伯頓模型到更復雜的耦閤流變學模型,本書全麵分析瞭地幔對流的模式(頂部驅動、底部驅動或混閤模式)。重點闡述瞭如何利用地球物理觀測約束(如地幔熱柱的溫度和上升速度),來驗證和修正數值模擬結果。特彆關注瞭岩石圈物質俯衝到地幔深處的命運,及其如何影響地幔過渡帶的物質儲集與釋放。 2.3 地核-地幔邊界(CMB)的復雜界麵 CMB被認為是地球物理場變化最劇烈的區域之一。本章聚焦於D”層的結構、低速異常體(LLSVPs)的性質、熱交換機製以及對地核外核流體運動(即地磁發電機)的反饋作用。通過PcP波的反射和透射,結閤對該界麵附近熔融物質的電導率模擬,探討CMB對流如何影響地錶磁場的長期演變。 --- 第三部分:地球深部過程的全球效應 地球深部的活動並非孤立存在,它們深刻地影響著地錶環境、資源分布乃至生命起源。 3.1 火山活動與岩漿房的地球物理成像 本書探討瞭地震波速異常與岩漿的熔融度、揮發分含量之間的定量關係。利用三維層析成像和地錶形變監測(InSAR),分析瞭活動火山下岩漿房的幾何形態、流體遷移路徑及其演化速率。重點介紹瞭利用微震群集來識彆深部岩石圈破裂帶對地錶火山噴發觸發的潛在貢獻。 3.2 地震孕育與破裂機製的深部控製 地震的發生與深部應力積纍和釋放密切相關。本書從斷層帶的摩擦定律齣發,探討瞭深部慢地震(Slow Slip Events)在應力調整中的作用。通過分析地震波的極化特徵和各嚮異性,揭示瞭俯衝帶深部地殼或上地幔的岩石片理化方嚮,進而約束瞭闆塊邊界的真實耦閤狀態。 3.3 地球物理方法在深層能源與資源勘探中的應用展望 盡管本書核心是基礎科學研究,但我們亦探討瞭深部地球物理方法如何服務於實際應用。包括深層地熱資源評估中的高溫區識彆(基於低速、高導率異常),以及對深部沉積盆地和油氣儲層圍岩物性的精細刻畫,強調瞭地球物理反演對復雜地下介質認識的普適性。 --- 結語:地球深部研究的未來方嚮 《地球深部結構與地球物理學前沿》不僅是對現有知識的總結,更是對未來研究的展望。本書強調瞭多學科交叉(地球化學、岩石物理、高壓物理、計算科學)的重要性,呼籲構建更大規模、更高精度的全球地球物理觀測網絡,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最終目標是構建一個能夠準確模擬地球內部熱、物質、流體、應力四維演化的完整“地球係統模型”。 本書以其嚴謹的科學態度、詳盡的理論推導和前沿的案例分析,緻力於成為地球深部科學研究者案頭必備的工具書和思想引路者。

用戶評價

評分

讀完這本關於遙感評估的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成功地構建瞭一個連接空間科學與生態經濟學的橋梁。它的價值遠超單純的技術手冊範疇,更像是一部關於可持續發展實踐的指南。書中對紅樹林覆蓋度變化、珊瑚礁白化程度監測以及濕地退化的定量分析,都采用瞭國際公認的最新評估指標,使得研究結果具有高度的可比性和權威性。其中關於遙感數據反演水質參數(如葉綠素a濃度和懸浮物總量)的章節,不僅詳盡介紹瞭反演模型及其誤差分析,還提供瞭大量的案例研究,展示瞭在突發環境事件(比如溢油事故或強降雨後的泥沙排放)中,遙感技術如何實現快速響應和損害評估。這種將技術能力與環境責任緊密結閤的敘事方式,讓人感到振奮,它證明瞭高科技手段並非冰冷的計算,而是守護我們藍色傢園的有力工具。

評分

這部作品的視角十分獨特,它聚焦於我們星球上最引人入勝的地理交匯點——海岸綫。作者沒有滿足於傳統的地理描述,而是深入探討瞭如何運用遙感技術,這一現代科學的利器,去解讀和量化這些動態變化的區域。我尤其欣賞它在理論闡述與實際應用之間的精妙平衡。書中對不同衛星傳感器數據的處理方法進行瞭詳盡的梳理,從可見光到微波,每一種技術如何揭示泥沙輸運、植被健康乃至海岸侵蝕的細微差彆,都被剖析得入木三分。特彆是關於潮汐和波浪作用下地貌演變的建模部分,不僅邏輯嚴密,而且配圖清晰,極大地幫助瞭非專業背景的讀者建立起對復雜水動力過程的直觀認知。可以說,它提供瞭一個將宏觀的衛星影像轉化為可操作的、具有時序分析價值的地理信息的完整技術路綫圖,對於任何希望在海岸帶管理和研究領域有所建樹的人來說,這無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寶典,它教會你如何“看透”海岸綫的變遷,而非僅僅“目睹”它們。

評分

這部著作最讓我感到驚艷的是其對社會經濟維度影響的考量。海岸帶管理從來就不是一個純粹的物理或生物科學問題,它深刻地嵌入到人類的活動和決策之中。作者巧妙地將遙感監測到的物理變化——比如港口擴張、旅遊設施的侵占——與宏觀的區域經濟數據相結閤,進行影響評估。書中關於“海岸帶基礎設施韌性”的評估框架,引入瞭脆弱性指數和暴露度分析,用量化的指標來衡量特定社區在麵對海平麵上升或極端天氣事件時的潛在損失。這種多學科交叉的視角,使得這本書不再是一本孤立的技術手冊,而是一部極具前瞻性的政策參考工具。它強有力地證明瞭,精確、及時的遙感數據,是製定科學、公平的海岸帶空間規劃和資源分配策略的基石。

評分

對於那些在地理信息係統(GIS)平颱操作上已有一定經驗的從業者而言,這本書的實操指導部分提供瞭極大的啓發。它不僅僅停留在理論上談論“遙感評估”,而是深入到具體的軟件操作流程和腳本編寫思路。例如,在處理大麵積海岸綫變化檢測時,作者詳細演示瞭如何利用麵嚮對象的方法(OBIA)進行特徵提取,相比傳統的像素分類,其分類精度和地物邊界的吻閤度有瞭質的飛躍。書中穿插的那些“專傢提示”和“常見陷阱”模塊,像是經驗豐富的導師在耳邊低語,避免瞭初學者在數據預處理和幾何校正中常犯的低級錯誤。總而言之,它成功地將深奧的算法轉化為可執行的步驟,極大地縮短瞭從理論學習到實際項目應用之間的鴻溝。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設計堪稱教科書級彆的典範,它引導讀者以一種層層遞進的方式掌握復雜的遙感原理。起初是對電磁波譜與地物光譜響應的基礎迴顧,這部分寫得極其紮實,為後續的高級應用打下瞭堅實的地物信息學基礎。隨後,它逐步深入到多源數據融閤與時間序列分析,這部分內容尤其精彩,展示瞭如何通過整閤閤成孔徑雷達(SAR)和光學影像,剋服雲層和光照的限製,實現海岸帶要素的連續監測。我特彆留意瞭其中關於不確定性量化的小節,作者沒有迴避遙感數據固有的局限性,而是坦誠地討論瞭空間分辨率、光譜分辨率對最終評估結果的影響,並提齣瞭幾種有效的誤差校正策略。這種嚴謹的態度,使得讀者在應用這些方法時,能夠更加審慎地評估自己結論的可靠性邊界,這對於科學研究的嚴謹性至關重要。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海岸帶遙感評估感覺很好

評分

海岸帶遙感評估感覺很好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