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監測分析技術

土壤監測分析技術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劉鳳枝,李玉浸 編
圖書標籤:
  • 土壤監測
  • 土壤分析
  • 農業技術
  • 環境科學
  • 生態學
  • 土壤學
  • 儀器分析
  • 化驗技術
  • 環境監測
  • 農業環境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化學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2226976
版次:1
商品編碼:11730528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019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土壤監測分析技術》包括上、中、下三篇。上篇是基礎篇,包括第1章~第8章,主要介紹瞭規範的環境監測實驗室的建製和布局、儀器設備的配置和實驗室的基本管理要求;土壤汙染現狀監測任務及監測分析技術的概述;元素監測的主要手段及在監測中的應用;樣品的采集與製備。中篇為無機篇,包括第9章~第13章,主要內容是土壤樣品的各種消解方法;18項微量元素、常量元素、稀土元素和化閤物等項目的測定,方法是現行國標和行標方法,其次是推薦已經比較成熟、被同行業認可,但仍未進入標準的方法。下篇是有機篇,包括第14章~第18章,主要介紹瞭有機物分析常規的監測手段,色譜、質譜和色質聯用技術的原理和應用,收集、整理瞭針對土壤中可能存在的有機汙染物的檢測方法,包括總論、樣品的提取與淨化、多種汙染物的檢測方法。另外,分彆在中篇和下篇的篇末設置附錄部分,內容包括相關標準和規範,便於讀者參考使用。《土壤監測分析技術》可供從事環境汙染分析與檢測、土壤汙染防治、化學工程等領域的工程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參考,也可供高等學校環境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農業工程及相關專業的師生參考。

內頁插圖

目錄

上篇 基礎篇
第1章 土壤監測分析方法的基礎知識及質量管理與保證
1.1 分析實驗室的要求及配置
1.1.1 天平室及配置
1.1.2 高溫室及配置
1.1.3 製樣室及配置
1.1.4 樣品前處理室及配置
1.1.5 氣瓶間及配置
1.1.6 標準樣品儲藏室
1.1.7 純水製備室及配置
1.2 儀器室的布局及要求
1.2.1 大型儀器室
1.2.2 小型儀器室
1.2.3 分析儀器種類的基本配置
1.2.4 分析儀器種類的高檔配置
1.3 分析實驗室對純水、試劑和器皿的要求
1.3.1 純水的質量要求、檢驗及製備方法
1.3.2 分析實驗室對試劑的質量要求
1.3.3 試劑的空白檢驗
1.3.4 試劑的配製、使用和保存
1.3.5 標準參考物質及使用
1.3.6 對常用玻璃器皿的質量要求
1.4 誤差的錶示方法
1.4.1 誤差的分類
1.4.2 誤差的錶示方法
1.5 數理統計基礎
1.5.1 有關名詞解釋
1.5.2 正態分布
1.5.3 t分布
1.5.4 F分布
1.6 數據統計檢驗
1.6.1 離群數據的檢驗
1.6.2 t檢驗法
1.6.3 F檢驗法
1.7 分析結果的錶示和評價
1.7.1 分析結果的單位和有效數字
1.7.2 分析結果的幾種錶示方法
1.7.3 分析結果的評價
1.8 靈敏度、檢齣限和測定下限
1.8.1 靈敏度、檢齣限和測定下限的含義
1.8.2 空白值的測量及降低空白值的方法
1.9 實驗室質量控製
1.9.1 實驗室內質量控製
1.9.2 實驗室間質量控製
1.9.3 協作項目質控程序——六步質控法
1.10 實驗室安全及注意事項
1.10.1 化學危險品安全知識
1.10.2 高壓氣體的使用和管理
1.10.3 使用電器設備的注意事項
1.10.4 實驗室用水注意事項
1.10.5 大型儀器的管理與維護
參考文獻

第2章 土壤汙染現狀和監測技術概述
2.1 土壤汙染現狀
2.1.1 土壤的化學組成
2.1.2 土壤元素背景值
2.1.3 土壤汙染物及來源
2.1.4 土壤汙染的危害
2.1.5 土壤汙染的防治
2.1.6 土壤汙染防治技術
2.1.7 土壤環境質量標準
2.1.8 農田固體廢棄物汙染控製標準
2.1.9 農用汙泥中汙染物控製標準
2.1.1 0城鎮垃圾農用控製標準
2.2 監測分析技術概述
2.2.1 化學分析法
2.2.2 分光光度法
2.2.3 原子吸收法
2.2.4 原子熒光法
2.2.5 X射綫熒光光譜法
2.2.6 電感耦閤等離子體質譜法
2.2.7 電感耦閤等離子體原子發射光譜法(ICP-AES)
2.2.8 電化學分析法
2.2.9 氣相色譜法(GC)
2.2.10 氣質聯用分析法(GC-MS)
2.2.11 聯用技術的發展
參考文獻

第3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3.1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定量分析基礎
3.1.1 原子對光輻射的吸收
3.1.2 吸收綫的輪廓與強度
3.1.3 吸收綫的測量
3.2 火焰原子化
3.2.1 火焰原子化器及火焰類型
3.2.2 試樣在火焰中的原子化
3.3 石墨爐原子化
3.3.1 石墨爐原子化法的原理
3.3.2 石墨爐原子化的特點
3.3.3 石墨爐原子化器
3.3.4 石墨爐原子化程序及參數選擇
3.4 其他類型原子化
3.5 乾擾及消除
3.5.1 乾擾類型
3.5.2 消除乾擾的方法
3.6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儀器裝置
3.6.1 儀器組成
3.6.2 儀器類型
3.6.3 塞曼型儀器及特點
3.7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分析技術及應用
3.7.1 樣品製備
3.7.2 測定條件的選擇
3.7.3 分析方法
3.7.4 應用
參考文獻

第4章 氫化物發生-原子熒光光譜法
4.1 HG-AFS法的發展概況
4.2 HG-AFS的原理
4.3 HG-AFS法儀器裝置
4.4 HG-AFS的分析特點
4.5 HG-AFS法在土壤重金屬分析中的應用
4.5.1 HG-AFS法在土壤監測中常用的前處理方法
4.5.2 HG-AFS在土壤監測中的應用實例
參考文獻

第5章 電感耦閤等離子體原子發射光譜法
5.1 ICP-AES的分析性能
5.2 ICP光源的特點
5.3 ICP放電的激發機理
5.3.1 ICP放電偏離LTE狀態
5.3.2 激發機理模型
5.4 ICP-AES定量分析基礎
5.4.1 譜綫發射強度與氣態分析物總濃度的關係
5.4.2 譜綫發射強度與分析物濃度關係函數(I=f(c))
5.5 ICP-AES儀器介紹
5.6 乾擾及消除
5.6.1 光譜乾擾
5.6.2 光譜乾擾的校正
5.6.3 非光譜乾擾及消除
5.7 ICP-AES檢齣限及其測量
5.7.1 與檢齣限和精密度有關的幾個術語
5.7.2 檢齣限的測量方法
5.7.3 檢齣限的性質
5.7.4 ICP-AES與其他方法檢齣限的比較
5.8 ICP-AES精密度及其測量
5.9 ICP-AES的應用
參考文獻148

第6章 電感耦閤等離子體質譜法(ICP-MS)
6.1 耦閤等離子體質譜儀的原理
6.1.1 原理
6.1.2 四極質譜儀的工作原理
6.1.3 飛行時間質譜儀的工作原理
6.1.4 高分辨電感耦閤等離子體質譜
6.2 ICP-MS的結構及特點
6.2.1 炬管與等離子體
6.2.2 進樣係統
6.2.3 離子提取係統
6.2.4 真空係統
6.2.5 離子分離與檢齣係統
6.2.6 檢齣限
6.3 乾擾問題
6.3.1 質譜乾擾
6.3.2 非質譜乾擾
6.4 ICP-MS在農業領域中的應用
6.4.1 水樣分析
6.4.2 生物樣品分析
6.4.3 土壤樣品分析
6.5 ICP-MS的聯用技術與最新進展
6.5.1 聯用研究
6.5.2 最新進展研究
參考文獻

第7章 X射綫熒光光譜法
7.1 簡單曆史迴顧
7.2 X射綫熒光主要類型
7.2.1 常規XRF
7.2.2 同步輻射XRF
7.2.3 全反射XRF
7.2.4 粒子激發X射綫發射(PIXE)
7.2.5 其他XRF
7.3 X射綫熒光光譜分析特點
7.4 X射綫熒光光譜儀發展情況簡介
7.4.1 X射綫熒光光譜儀基本配置
7.4.2 光學器件
7.4.3 探測器
7.5 製樣與定量技術研究
7.5.1 製樣技術
7.5.2 定量技術
7.6 X射綫熒光光譜中專傢係統研究現狀
7.6.1 XRF專傢係統總策略
7.6.2 結閤模糊邏輯與模式識彆算法的光譜解釋係統
7.6.3 光譜定性解釋專傢係統
7.6.4 知識控製係統
7.7 土壤樣品分析
7.7.1 土壤樣品基本特點
7.7.2 散射比率原理
7.7.3 峰值強度測量
7.7.4 背景強度測量
7.7.5 譜綫乾擾校正
7.7.6 樣品分析
7.8 應用研究
7.9 展望
參考文獻

第8章 土壤樣品的采集與製備
8.1 土壤樣品采集的目的
8.2 布點設計
8.2.1 布點的前期準備
8.2.2 布點原則
8.2.3 布點方法
8.3 土壤樣品的采集
8.3.1 土壤樣品的類型
8.3.2 采樣準備
8.3.3 現場采樣
8.3.4 樣品運輸
8.3.5 采樣注意事項
8.4 樣品製備與管理
8.4.1 樣品製備
8.4.2 樣品管理
參考文獻

中篇 無機篇
第9章 土壤樣品的消解
9.1 樣品消解的目的、要求與分類
9.1.1 樣品消解的目的與要求
9.1.2 樣品消解方法的概述
9.2 全消解法
9.2.1 電熱闆加熱酸消解法
9.2.2 多孔-長管-控溫消解法
9.2.3 高壓罐密閉酸消解法
9.2.4 微波消解法
9.2.5 恒溫水浴消解法
9.2.6 熔融法
9.3 部分消解法
9.3.1 常用浸提劑種類
9.3.2 土壤的水提取法
9.3.3 土壤的酸提取法
9.3.4 聯閤試劑提取法
9.4 土壤消解器皿及方法的選擇
9.4.1 土壤消解器皿
9.4.2 土壤消解方法的選擇
參考文獻

第10章 土壤中微量元素的測定
10.1 土壤中砷的測定
10.1.1 氫化物發生原子熒光法(GB/T 22105.2 -2008)
10.1.2 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銀光度法(GB/T 17134-1997)
10.1.3 硼氫化鉀-硝酸銀分光光度法(GB/T 17135-1997)
10.1.4 氫化物發生原子吸收法
10.1.5 ICP-AES法(同時測定多種元素)
10.1.6 ICP-MS法(同時測定多種元素)
10.2 土壤中鎘的測定
10.2.1 石墨爐原子吸收法(測定鎘、鉛)(GB/T 17141-1997)
10.2.2 KI-MIBK萃取火焰原子吸收法(測定鎘、鉛)(GB/T 17140-1997)
10.2.3 火焰原子吸收法(測定鎘、鉛)
10.2.4 ICP-AES法
10.2.5 ICP-MS法
10.3 土壤中鉻的測定
10.3.1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37-1997)
10.3.2 二苯碳酰二肼光度法
10.3.3 土壤總鉻的測定(NY/T 1121.1 2-2006)
10.3.4 ICP-AES法
10.3.5 ICP-MS法
10.4 土壤中銅的測定
10.4.1 火焰原子吸收法(測定銅、鋅)(GB/T 17138-1997)
10.4.2 ICP-AES法
10.4.3 ICP-MS法
10.5 土壤中汞的測定
10.5.1 冷原子熒光光譜法(GB/T 22105.1 -2008)
10.5.2 冷原子吸收法(GB/T 17136-1997)
10.5.3 ICP-AES法
10.5.4 ICP-MS法
10.6 土壤中鎳的測定
10.6.1 火焰原子吸收法(GB/T 17139-1997)
10.6.2 ICP-AES法
10.6.3 ICP-MS法
10.7 土壤中鉛的測定
10.7.1 石墨爐原子吸收法(GB/T 17141-1997)
10.7.2 氫化物發生原子熒光法(GB/T 22105.3 -2008)
10.7.3 火焰原子吸收法
10.8 土壤中鋅的測定(GB/T 17138-1997)
10.9 土壤中錳的測定
10.10 土壤中鐵的測定
10.10.1 火焰原子吸收光度法
10.10.2 鄰菲囉啉光度法
10.11 土壤中鉬的測定
10.11.1 硫氰化鉀分光光度法
10.11.2 催化極譜法(測定鉬、锡)
10.11.3 ICP-AES法
10.11.4 ICP-MS法
10.11.5 土壤中有效鉬的測定(NY/T 1121.9 -2006)
10.12 土壤中硒的測定
10.12.1 土壤中全硒的測定(NY/T 1104-2006)
10.12.2 DAN熒光光度法
10.12.3 氫化物發生-原子熒光光譜法
10.12.4 催化波極譜法
10.12.5 氣相色譜法
10.12.6 ICP-AES法
10.12.7 ICP-MS法
10.13 土壤中釩的測定
10.13.1 N-BPHA光度法
10.13.2 PAR光度法
10.13.3 ICP-AES法
10.13.4 ICP-MS法
10.14 土壤中鈷的測定
10.14.1 火焰原子吸收法
10.14.2 5-Cl-PADAB光度法
10.14.3 5-Br-PADAP光度法
10.14.4 ICP-AES法
10.14.5 ICP-MS法
10.15 土壤中锡的測定
10.15.1 氫化物發生-原子熒光光譜法
10.15.2 催化極譜法
10.15.3 ICP-AES法
10.15.4 ICP-MS法
10.16 土壤中鋇的測定
10.16.1 火焰原子吸收法
10.16.2 ICP-AES法
10.16.3 ICP-MS法
10.17 土壤中鈹的測定
10.17.1 鈹試劑Ⅲ光度法
10.17.2 石墨爐原子吸收法
10.17.3 ICP-AES法
10.17.4 ICP-MS法
10.18 土壤中鉍的測定(包括碲)
10.18.1 氫化物發生-原子熒光光譜法(測定鉍、碲)
10.18.2 ICP-AES法
10.18.3 ICP-MS法
10.19 土壤中銻的測定
10.19.1 5-Br-PADAP光度法
10.19.2 火焰原子吸收法
10.19.3 氫化物發生-原子熒光光譜法
10.19.4 ICP-AES法
10.19.5 ICP-MS法
10.20 土壤中碲的測定
10.21 土壤中銦的測定
10.21.1 石墨爐原子吸收法(測定銦、鉈)
10.21.2 ICP-AES法
10.21.3 ICP-MS法
10.22 土壤中鉈的測定
10.22.1 石墨爐原子吸收法
10.22.2 ICP-AES法
10.22.3 ICP-MS法
10.23 土壤中銀的測定
10.23.1 石墨爐原子吸收法
10.23.2 ICP-AES法
10.23.3 ICP-MS法
10.24 土壤中鍶的測定
10.24.1 火焰原子吸收法
10.24.2 ICP-AES法
10.24.3 ICP-MS法
10.25 土壤中硼的測定
10.25.1 土壤有效硼測定方法(GB 12298-90)
10.25.2 土壤中有效硼的測定(NY/T 1121.8 -2006)
10.25.3 亞甲基藍光度法(全硼)
10.25.4 ICP-AES法
10.25.5 ICP-MS法
10.26 土壤中碘的測定
10.26.1 離子色譜法
10.26.2 流動注射光度法
參考文獻

第11章 土壤中常量元素的測定
11.1 鉀
11.1.1 全鉀(包括鈉)(原子吸收光度法)
11.1.2 速效態鉀(原子吸收光度法)
11.1.3 速效態鉀(四苯硼鈉比濁法)
11.1.4 緩效鉀的測定(NY/T 889-2004)
11.2 鈉
11.3 鈣
11.3.1 EDTA絡閤滴定法(鈣、鎂總量,包括鎂)
11.3.2 全鈣(包括鎂)(原子吸收光度法)
11.4 鎂
11.4.1 全鎂(原子吸收法)
11.4.2 全鎂(EDTA滴定法)
11.5 鋁 (氟化物取代-EDTA容量法)
11.6 鈦
11.6.1 二安替比林甲烷比色法
11.6.2 變色酸光度法
11.7 矽(重量法)
參考文獻

第12章 土壤中稀土元素的測定
12.1 土壤中稀土元素氧化物總量的測定——對馬尿酸偶氮氯膦光度法(GB 6260-1986)
12.2 稀土分量的ICP-AES測定
12.2.1 稀土元素分離分析方法概述
12.2.2 土壤樣品的分解方法
12.2.3 分離分析方法
12.3 稀土分量的ICP-MS測定
參考文獻

第13章 無機化閤物分析
13.1 土壤中磷的測定
13.1.1 土壤全磷測定法(GB 9837-1988)
13.1.2 石灰性土壤有效磷測定方法(GB 12297-1990)
13.1.3 酸性土壤有效磷的測定(NY/T 1121.7 -2006)
13.2 土壤中氮的測定
13.2.1 土壤全氮測定法(半微量開氏法)(GB 7173-1987)
13.2.2 土壤中銨態氮的測定(納氏比色法)
13.2.3 土壤硝態氮及亞硝態氮的測定(還原蒸餾法、鍍銅鎘還原-重氮化偶閤比色法)
13.2.4 土壤水解性氮的測定(堿解擴散法)
13.3 土壤中硫的測定
13.3.1 森林土壤全硫的測定(GB 7875-1987)
13.3.2 土壤有效硫的測定(NY/T 1121.1 4-2006)
13.3.3 土壤硫酸根離子含量的測定(NY/T 1121.1 8-2006)
13.4 土壤中氟化物的測定離子選擇電極法(GB/T 22104-2008)
13.5 土壤中氯化物的測定
13.5.1 硝酸銀滴定法
13.5.2 土壤氯離子含量的測定(NY/T 1121.1 7-2006)
13.5.3 土壤氯離子含量的測定(NY/T 1378-2007)
13.6 土壤中氰化物的測定(異煙酸-吡唑啉酮分光光度法)
13.6.1 定性
13.6.2 定量
13.7 土壤中碳酸鹽測定法(NY/T 86-1988)
13.8 土壤中碳酸根、重碳酸根的測定
13.9 土壤水分測定法(NY/T 52-1987)
13.10 土壤中可溶性鹽分的測定
13.10.1 土壤水溶性鹽總量的測定(NY/T 1121.1 6-2006)
13.10.2 重量法
13.10.3 電導法
13.11 土壤中pH值的測定
13.11.1 玻璃電極法
13.11.2 土壤pH測定(NY/T 1121.2 -2006)
13.11.3 土壤pH測定(NY/T 1377-2007)
13.11.4 比色法
13.12 石灰性土壤陽離子交換量測定(NY/T 1121.5 -2006)
13.13 土壤有機質測定法
13.13.1 土壤有機質測定(NY/T 85-1988)
13.13.2 土壤有機質測定(NY/T 1121.6 -2006)
13.14 土壤中礦物油的測定(5A分子篩吸附法)
參考文獻

附錄 相關標準
附錄一 土壤水分測定法(NY/T 52-1987)
附錄二 土壤有效硼測定方法(NY/T 149-1990)
附錄三 土壤全磷測定法(NY/T 88-1988)
附錄四 石灰性土壤有效磷測定方法(NY/T 148-1990)
附錄五 土壤全氮測定法(半微量開氏法)(NY/T 53-1987)
附錄六 土壤有機質測定法(NY/T 85-1988)
附錄七 土壤質量鉛、鎘的測定石墨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41-1997)
附錄八 土壤質量銅、鋅的測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38-1997)
附錄九 土壤質量總鉻的測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HJ 491-2009)
附錄十 土壤質量鎳的測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39-1997)
附錄十一 土壤質量總汞的測定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36-1997)
附錄十二 土壤質量總砷的測定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銀分光光度法(GB/T 17134-1997)
附錄十三 土壤質量總砷的測定硼氫化鉀-硝酸銀分光光度法(GB/T17135-1997)
附錄十四 土壤中六六六和滴滴涕測定的氣相色譜法(GB/T 14550-2003代替GB/T 14550-1993)
附錄十五 土壤全鉀測定法(NY/T 87-1988)
附錄十六 土壤速效鉀和緩效鉀含量的測定(NY/T 889-2004)
附錄十七 土壤有效態鋅、錳、鐵、銅含量的測定二乙三胺五乙酸(DTPA)浸提法(NY/T 890-2004)
附錄十八 土壤全量鈣、鎂、鈉的測定(NY/T 296-1995)
附錄十九 土壤中全硒的測定(NY/T 1104-2006)
附錄二十 土壤pH的測定(NY/T 1377-2007)
附錄二十一 土壤氯離子含量的測定(NY/T 1378-2007)
附錄二十二 土壤質量重金屬測定王水迴流消解原子吸收法(NY/T 1613-2008)
附錄二十三 石灰性土壤交換性鹽基及鹽基總量的測定(NY/T 1615-2008)
附錄二十四 土壤質量氟化物的測定離子選擇電極法(GB/T 22104-2008)
附錄二十五 土壤質量總汞、總砷、總鉛的測定原子熒光法
第1部分:土壤中總汞的測定(GB/T 22105.1 -2008)
第2部分:土壤中總砷的測定(GB/T 22105.2 -2008)
第3部分:土壤中總鉛的測定(GB/T 22105.3 -2008)
附錄二十六 土壤質量有效態鉛和鎘的測定原子吸收法(GB/T 23739-2009)
附錄二十七 土壤碳酸鹽測定法(NY/T 86-1988)
附錄二十八 土 壤 檢 測
第1部分:土壤樣品的采集、處理和貯存(NY/T 1121.1 -2006)
第2部分:土壤pH的測定(NY/T 1121.2 -2006)
第3部分:土壤機械組成的測定(NY/T 1121.3 -2006)
第4部分:土壤容重的測定(NY/T 1121.4 -2006)
第5部分:石灰性土壤陽離子交換量的測定(NY/T 1121.5 -2006)
第6部分:土壤有機質的測定(NY/T 1121.6 -2006)
第7部分:酸性土壤有效磷的測定(NY/T 1121.7 -2006)
第8部分:土壤有效硼的測定(NY/T 1121.8 -2006)
第9部分:土壤有效鉬的測定(NY/T 1121.9 -2006)
第10部分:土壤總汞的測定(NY/T 1121.1 0-2006)
第11部分:土壤總砷的測定(NY/T 1121.1 1-2006)
第12部分:土壤總鉻的測定(NY/T 1121.1 2-2006)
第13部分:土壤交換性鈣和鎂的測定(NY/T 1121.1 3-2006)
第14部分:土壤有效硫的測定(NY/T 1121.1 4-2006)
第15部分:土壤有效矽的測定(NY/T 1121.1 5-2006)
第16部分:土壤水溶性鹽總量的測定(NY/T 1121.1 6-2006)
第17部分:土壤氯離子含量的測定(NY/T 1121.1 7-2006)
第18部分:土壤硫酸根離子含量的測定(NY/T 1121.1 8-2006)
第19部分:土壤水穩性大團聚體組成的測定(NY/T 1121.1 9-2008)
第20部分:土壤微團聚體組成的測定(NY/T 1121.2 0-2008)
第21部分:土壤最大吸濕量的測定(NT/T 1121.2 1-2008)

下篇 有機篇
第14章 總論和基本理論知識
14.1 質量控製
14.1.1 簡介
14.1.2 QA項目計劃
14.1.3 現場操作
14.1.4 實驗室操作
14.1.5 定義
14.2 基本理論知識
14.2.1 色譜法
14.2.2 有機質譜法
14.2.3 色質聯用技術
14.2.4 色質聯用技術在環境樣品分析中的應用
參考文獻

第15章 樣品的采集
15.1 土壤樣品采集的基本過程
15.1.1 現場調查與資料收集
15.1.2 監測單元的劃分
15.1.3 監測點的布設
15.1.4 樣品的采集
15.1.5 樣品的運輸
15.1.6 樣品的保存
15.2 采樣的質量控製
15.2.1 運輸空白
15.2.2 全程序空白
15.2.3 現場平行樣
15.3 玻璃器皿的清洗
15.4 高濃度樣品
參考文獻

第16章 樣品中有機汙染物的提取
16.1 概述
16.1.1 土壤樣品中有機物的提取方法
16.1.2 方法摘要
16.1.3 乾擾
16.1.4 儀器和材料
16.1.5 試劑
16.1.6 操作步驟
16.1.7 質量控製
16.1.8 方法性能
16.2 頂空法
16.2.1 使用範圍
16.2.2 方法摘要
16.2.3 乾擾
16.2.4 儀器和材料
16.2.5 試劑
16.2.6 樣品的采集、保存和處理
16.2.7 操作步驟
16.2.8 質量控製
16.3 吹掃捕集法
16.3.1 使用範圍
16.3.2 方法摘要
16.3.3 乾擾
16.3.4 儀器和材料
16.3.5 試劑
16.3.6 樣品的采集、保存和處理
16.3.7 操作步驟
16.3.8 質量控製
16.4 索氏提取法
16.4.1 適用範圍
16.4.2 方法摘要
16.4.3 乾擾
16.4.4 儀器和材料
16.4.5 試劑
16.4.6 樣品的收集、保存和處理
16.4.7 操作步驟
16.4.8 質量控製
16.5 自動索氏提取法
16.5.1 適用範圍
16.5.2 方法摘要
16.5.3 乾擾
16.5.4 設備和材料
16.5.5 試劑
16.5.6 樣品的收集、保存和處理
16.5.7 操作步驟
16.5.8 質量控製
16.5.9 方法性能
16.6 加壓流體提取法
16.6.1 適用範圍
16.6.2 方法摘要
16.6.3 乾擾
16.6.4 設備和材料
16.6.5 試劑
16.6.6 樣品的收集、保存和處理
16.6.7 操作步驟
16.6.8 質量控製
16.6.9 方法性能
16.6.1 0安全性
16.7 超聲波提取法
16.7.1 適用範圍
16.7.2 方法摘要
16.7.3 方法乾擾
16.7.4 設備和材料
16.7.5 試劑
16.7.6 樣品的收集、保存和處理
16.7.7 操作步驟
16.7.8 質量控製
16.8 石油中全部可迴收烴類化閤物的超臨界流體提取法
16.8.1 方法使用範圍
16.8.2 方法摘要
16.8.3 方法乾擾
16.8.4 設備和材料
16.8.5 試劑
16.8.6 樣品的收集、保存和處理
16.8.7 操作步驟
16.8.8 質量控製
16.8.9 安全性
16.9 多環芳烴的超臨界流體提取法
16.9.1 方法使用範圍
16.9.2 方法摘要
16.9.3 方法乾擾
16.9.4 設備和材料
16.9.5 試劑
16.9.6 樣品的收集、保存和處理
16.9.7 操作步驟
16.9.8 質量控製
16.9.9 方法性能
參考文獻

第17章 有機提取物的淨化
17.1 樣品的淨化
17.1.1 樣品淨化方法及類型
17.1.2 方法摘要
17.1.3 乾擾
17.1.4 設備和材料
17.1.5 試劑
17.1.6 樣品的收集、保存和處理
17.1.7 操作步驟
17.1.8 質量控製
17.2 氧化鋁柱淨化法
17.2.1 方法適用範圍
17.2.2 方法摘要
17.2.3 乾擾
17.2.4 設備和材料
17.2.5 試劑
17.2.6 樣品的收集、保存和處理
17.2.7 操作步驟
17.2.8 質量控製
17.2.9 方法性能
17.3 弗羅裏矽土淨化法
17.3.1 適用範圍
17.3.2 方法摘要
17.3.3 乾擾
17.3.4 儀器和設備
17.3.5 試劑
17.3.6 樣品的收集、保存和處理
17.3.7 操作步驟
17.3.8 質量控製
17.3.9 方法性能
17.4 矽膠淨化法
17.4.1 方法適用範圍
17.4.2 方法摘要
17.4.3 乾擾
17.4.4 設備和材料
17.4.5 試劑
17.4.6 樣品的收集、保存和處理
17.4.7 操作步驟
17.4.8 質量控製
17.4.9 方法性能
17.5 凝膠滲透淨化法
17.5.1 方法適用範圍
17.5.2 方法摘要
17.5.3 乾擾
17.5.4 設備和材料
17.5.5 試劑
17.5.6 樣品的收集、保存和處理
17.5.7 操作步驟
17.5.8 質量控製
17.5.9 方法性能
17.6 酸-堿分配淨化法
17.6.1 方法使用範圍
17.6.2 方法摘要
17.6.3 乾擾
17.6.4 設備和材料
17.6.5 試劑
17.6.6 樣品的收集、保存和處理
17.6.7 操作步驟
17.6.8 質量控製
17.7 硫淨化法
17.7.1 方法適用範圍
17.7.2 方法摘要
17.7.3 乾擾
17.7.4 設備和材料
17.7.5 試劑
17.7.6 樣品收集、保存和處理
17.7.7 操作步驟
17.7.8 質量控製
17.7.9 方法性能
17.8 硫酸/高錳酸鉀淨化法
17.8.1 方法適用範圍
17.8.2 方法摘要
17.8.3 乾擾
17.8.4 設備和材料
17.8.5 試劑
17.8.6 樣品的收集、保存和處理
17.8.7 操作步驟
17.8.8 質量控製
參考文獻

第18章 有機汙染物的測定
18.1 色譜法檢測有機化閤物
18.1.1 適用範圍
18.1.2 方法摘要
18.1.3 乾擾/色譜性能
18.1.4 設備和材料
18.1.5 試劑
18.1.6 樣品的收集、保存和處理
18.1.7 操作過程
18.1.8 質量控製
18.1.9 方法性能
18.2 揮發性有機化閤物
18.2.1 非鹵代有機物的氣相色譜法分析
18.2.2 揮發性鹵代物和芳香烴的氣相色譜分析
18.2.3 揮發性有機化閤物的氣相色譜/質譜(GC/MS)分析
18.3 農藥
18.3.1 有機氯農藥的氣相色譜分析
18.3.2 有機磷農藥的氣相色譜分析
18.3.3 氨基甲酸酯類農藥的液相色譜分析
18.3.4 含氮類農藥和對二氨基聯苯類化閤物的高效液相色譜/質譜分析
18.3.5 氯代除草劑的氣相色譜分析
18.4 酚類化閤物
18.5 鄰苯二甲酸酯類化閤物
18.6 氯代醚類化閤物
18.7 氯代苯類化閤物
18.8 硝基苯/環酮類化閤物
18.9 苯胺及苯胺衍生物
18.10 半揮發性有機化閤物
18.11 二�び⒗�
18.11.1 多氯二苯並二�び�/多氯二苯並呋喃的高分辨氣相色譜/低分辨質譜(HRGC/LRMS)分析
18.1 1.2 多氯二苯並二�びⅲ≒CDDs)和多氯二苯並呋喃(PCDFs)的高分辨氣相色譜/高分辨質譜聯用儀(HRGC/HRMS)分析
18.12 PAHs & PCBs
18.12.1 多環芳烴的氣相色譜分析
18.12.2 多氯聯苯(PCBs)的氣相色譜分析
18.12.3 多環芳烴的液相色譜分析
18.12.4 PAHs和PCBs的氣相色譜/質譜法分析
18.13 醛類化閤物
18.14 不揮發性有機化閤物
18.15 亞硝胺類化閤物
18.16 爆炸物
18.16.1 硝基芳香化閤物和硝基胺類化閤物的液相色譜分析
18.16.2 特屈拉辛的液相色譜分析
18.16.3 硝化甘油的液相色譜分析
參考文獻
附錄 土壤監測的相關行業標準
附錄一 農田土壤環境質量監測技術規範
附錄二 土壤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前言/序言


園藝學導論:從基礎到應用 本書導讀 本書旨在為初學者和希望深入瞭解園藝科學的愛好者提供一個全麵而係統的入門指南。園藝學,作為一門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學科,涉及植物的栽培、改良和利用,是連接人類生活與自然環境的重要橋梁。我們不僅關注植物的生長習性,更探討其在生態、經濟和社會層麵的價值與應用。 第一部分:園藝學基礎理論 第一章:園藝學的範疇與發展 本章首先界定瞭園藝學的定義,將其與農業其他分支(如農學、林學)進行區分。我們追溯瞭園藝學的曆史演變,從古代的園林藝術和果蔬種植,到現代基於科學原理的精準栽培。重點介紹瞭園藝學在現代社會中的地位,特彆是在城市綠化、營養健康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麵扮演的關鍵角色。 第二章:植物的形態與生理基礎 深入理解植物是做好園藝工作的前提。本章詳細闡述瞭植物的宏觀結構——根、莖、葉、花、果實的形態特徵及其功能。隨後,我們將探討植物的生命活動,包括光閤作用、呼吸作用、蒸騰作用等關鍵生理過程。特彆強調瞭環境因素(光照、溫度、水分)如何調控這些生理活動,為後續的栽培技術奠定理論基礎。 第三章:植物生長發育的調控 植物的生長並非無序的,而是受到內在遺傳和外在環境的共同控製。本章著重介紹植物激素的作用機理,如生長素、赤黴素、細胞分裂素在促進營養生長、誘導開花和果實發育中的角色。此外,還將討論如何通過人工手段(如修剪、環剝、遮光)來乾預和優化作物的生長周期,實現高産優質的目標。 第二部分:園藝作物分類與栽培技術 第四章:果樹學概論 果樹是園藝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本章係統介紹瞭溫帶、亞熱帶和熱帶主要果樹(如蘋果、柑橘、香蕉)的生物學特性和區域分布。詳細講解瞭果園的選址、土壤改良、砧木的選擇與嫁接技術。栽培管理方麵,重點闡述瞭整形修剪、花果負荷調控以及病蟲害的綜閤防治策略。 第五章:蔬菜學原理與實踐 蔬菜是人類膳食結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本章分類介紹瞭葉菜類、根莖類、瓜茄類和豆類蔬菜的生長規律。栽培技術部分,我們細緻分析瞭不同蔬菜對溫度、水分和營養的需求差異。針對保護地栽培(如溫室、大棚),探討瞭環境控製技術,以實現反季節生産和品質提升。 第六章:觀賞園藝與花卉學 觀賞園藝不僅關乎美學,更涉及城市生態和居民心理健康。本章涵蓋瞭切花、盆栽花卉、觀葉植物以及球根花卉的識彆與養護。講解瞭花卉的繁殖技術(如組培、扡插),以及如何根據不同場閤和環境需求進行植物配置和養護管理。 第七章:設施園藝與精準農業 現代園藝正朝著高效、精準的方嚮發展。本章聚焦於現代設施農業技術,包括環境信息監測係統、精準灌溉(滴灌、微噴)和營養液膜技術(NFT)。探討瞭如何利用傳感器和數據分析來優化資源配置,降低生産成本,提高資源利用率。 第三部分:園藝産品的質量與安全 第八章:園藝作物的營養與健康 植物的營養是決定最終産品品質的關鍵因素。本章深入分析瞭宏量元素(氮、磷、鉀)和微量元素(鐵、鋅、硼)在植物體內的功能和缺乏癥錶現。詳細介紹瞭有機肥料、無機肥料的閤理使用原則,以及測土配方的科學方法。 第九章:采後處理與産品保鮮技術 從田間到餐桌,采後管理直接影響産品的商品價值和安全。本章介紹瞭水果和蔬菜的最佳采收指標、預冷技術、包裝材料的選擇。重點闡述瞭氣調貯藏、輻照保鮮等現代保鮮技術,旨在最大限度地延長貨架期,保持産品的新鮮度和營養成分。 第十章:可持續園藝與生態平衡 麵嚮未來,園藝生産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本章討論瞭有機栽培、生物防治、秸稈還田等生態友好型技術。強調瞭生物多樣性在園藝係統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過生態係統服務理念來構建更具韌性和環境適應性的園藝生産模式。 結語 本書力求理論與實踐相結閤,內容涵蓋瞭園藝學的核心知識體係,為讀者提供瞭一個堅實的起點。無論是專業學生,還是緻力於美化生活和追求健康飲食的愛好者,都能從中獲得指導和啓發。園藝是一門需要耐心和實踐的藝術,希望本書能成為您探索植物奧秘旅程中的得力夥伴。

用戶評價

評分

最近我入手瞭一本名為《土壤監測分析技術》的書,本來是抱著學習如何科學地評估土壤質量,從而更好地進行農業生産的目的。畢竟,土壤是農業的根基,瞭解它的健康狀況至關重要。但是,讀完之後,我感覺這本書的內容更像是給土壤科學傢或者實驗室技術人員準備的。書中詳細介紹瞭各種土壤采樣的方法,從宏觀的網格法到微觀的點狀采樣,以及每種方法的優缺點和適用場景。接著,它深入到各種分析儀器的原理和操作規程,比如原子吸收光譜法、氣相色譜質譜聯用技術等等,這些聽起來非常高大上,但對我這樣一個普通農民來說,理解起來有些吃力。更令我感到睏惑的是,書中對於土壤退化、養分流失、重金屬汙染等實際農業生産中經常遇到的問題,並沒有提供太多的案例分析或者具體的防治措施。我原本期待的是能夠學到一些實用的經驗,比如如何通過簡單的觀察判斷土壤肥力,或者如何根據土壤檢測報告來調整施肥方案。這本書更多的是在教你如何“測量”,而不是如何“解讀”和“應用”。雖然我知道精準的測量是科學決策的基礎,但作為一本麵嚮可能廣泛讀者的書,缺乏將復雜的分析結果轉化為易於理解的實踐指導,確實是一個不小的遺憾。

評分

我是一名對環境科學和可持續發展感興趣的學生,最近翻閱瞭《土壤監測分析技術》這本書,希望能從中獲得一些關於土壤環境保護的知識。書中確實涵蓋瞭土壤監測在環境評估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過監測來識彆潛在的環境風險。它詳細介紹瞭土壤樣品采集的規範流程,包括采樣點的選擇、采樣深度、采樣頻率等,這些對於保證監測數據的準確性至關重要。此外,書中還闡述瞭多種土壤汙染物(如重金屬、有機汙染物)的檢測方法,包括其原理、儀器設備以及數據解釋。我比較欣賞的是書中對各種監測技術的嚴謹描述,這對於理解土壤環境監測的科學性很有幫助。然而,令我感到略有不足的是,本書在探討土壤汙染的成因、汙染擴散的機製以及如何進行有效的土壤修復策略方麵,似乎涉及得不夠深入。它更多地停留在“監測”和“分析”的層麵,而對於“治理”和“預防”的實踐性指導,則相對較少。我期待這本書能有更多關於實際案例分析,比如某個地區土壤汙染的具體情況,以及采取瞭哪些監測手段,最終是如何進行修復的。這樣,理論與實踐的結閤會更加緊密。

評分

對於任何希望深入瞭解土壤微觀世界的人來說,《土壤監測分析技術》這本書絕對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寶藏。它以一種極其詳盡的方式,揭示瞭土壤中各種細微的物質組成和相互作用。我特彆喜歡書中對土壤礦物學、有機質分解過程以及微生物群落多樣性的闡述,這些內容極大地拓展瞭我對土壤復雜性的認知。它詳細介紹瞭各種高精尖的分析技術,比如質譜聯用技術在有機汙染物分析中的應用,以及生物標記物在評估土壤健康方麵的潛力。這些內容讓我看到瞭土壤科學前沿的研究動態。然而,如果你和我一樣,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些簡單易行的傢庭土壤改良建議,或者如何通過日常的園藝實踐來提升土壤肥力,那麼你可能會有些許的失落。這本書的重點在於“技術”本身,而不是這些技術的“應用”和“轉化”。它更像是在告訴你如何精確地“測量”土壤的每一個細胞,而不是如何“喂養”你的花園。雖然我非常欣賞其嚴謹的科學態度和豐富的技術細節,但對於一個希望將這些知識轉化為日常實踐的讀者來說,可能還需要輔以其他的參考資料。

評分

我一直對土壤健康和環境監測很感興趣,所以當我在書店看到《土壤監測分析技術》這本書時,我非常激動。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潔大方,一看就很有學術研究的專業感。我迫不及待地把它帶迴傢,希望它能為我解答一些關於土壤汙染和改良的疑問。然而,在仔細閱讀瞭目錄和部分章節後,我發現這本書的內容似乎與我最初的設想有所偏差。它更側重於介紹各種土壤監測的儀器設備、實驗操作流程以及數據處理的方法。雖然這些內容也很重要,但對於一個希望瞭解土壤健康狀況如何影響植物生長、如何通過科學方法改善土壤肥力,以及如何預防和治理土壤汙染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側重點可能不夠突齣。例如,書中對於具體的農作物如何在不同土壤條件下錶現的分析,以及針對不同土壤類型提齣的改良建議,我並沒有找到足夠詳細的論述。更多的是關於如何精確地測量土壤中的各種化學成分、物理性質以及微生物活性。雖然理解其學術價值,但作為一名業餘愛好者,我更希望書中能有更多關於實際應用層麵的指導,比如如何根據監測結果來判斷土壤是否適閤種植某種作物,或者當土壤齣現某種問題時,有哪些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這本書更像是一本操作手冊,而不是一本科普讀物,這一點是我閱讀後感到比較意外的地方。

評分

我一直對園藝和傢庭種植有著濃厚的興趣,所以當朋友推薦《土壤監測分析技術》這本書時,我以為會學到很多關於如何讓我的花草長得更茁壯的小竅門。我設想書中會包含各種土壤的配比、有機肥的使用方法,以及如何根據植物的生長情況來調整土壤的酸堿度等等。然而,這本書的側重點完全齣乎我的意料。它幾乎所有的篇幅都在講解各種土壤的物理、化學和生物特性,以及如何通過各種精密儀器去檢測這些特性。例如,書中花瞭大量篇幅介紹各種土壤質地分類標準,以及如何測量土壤的孔隙度、導水率、保水能力等。對於我來說,這些概念都比較抽象,與我平時種花時需要關注的“土壤是否疏鬆透氣”、“是否容易積水”等直觀感受相去甚遠。書中提到的各種分析方法,比如X射綫衍射、掃描電子顯微鏡等等,更是讓我望塵莫及。我更希望能夠看到一些關於如何在傢中簡易地檢測土壤,或者如何根據日常觀察來判斷土壤問題,並給齣簡單易行的解決方案。這本書更像是一本專業的學術教材,而不是一本麵嚮傢庭園藝愛好者的指導手冊,這讓我感到有些失望。

評分

內容很多,好厚的一本書,希望對專業知識有幫助,期待中。

評分

土壤檢測方麵的書籍中目前發現的比較全麵的書籍 可惜有些國標已經被替換瞭 建議盡快換版 否則會誤導讀者

評分

監測技術非常係統全麵。

評分

包括上、中、下三篇。上篇是基礎篇,包括第1章~第8章,主要介紹瞭規範的環境監測實驗室的建製和布局、儀器設備的配置和實驗室的基本管理要求;土壤汙染現狀監測任務及監測分析技術的概述;元素監測的主要手段及在監測中的應用;樣品的采集與製備。中篇為無機篇,包括第9章~第13章,主要內容是土壤樣品的各種消解方法;18項微量元素、常量元素、稀土元素和化閤物等項目的測定,方法首選是現行國標和行標方法,其次是推薦已經比較成熟、被同行業認可,但仍未進入標準的方法。下篇是有機篇,包括第14章~第18章,主要介紹瞭有機物分析常規的監測手段,色譜、質譜和色質聯用技術的原理和應用,收集、整理瞭針對土壤中可能存在的有機汙染物的檢測方法,包括總論、樣品的提取與淨化、多種汙染物的檢測方法。另外,分彆在中篇和下篇的篇末設置附錄部分,內容包括相關標準和規範,便於讀者參考使用。

評分

內容很多,好厚的一本書,希望對專業知識有幫助,期待中。

評分

資料很全的一本書,非常實用

評分

專業書籍,值得買,質量不錯~

評分

土壤檢測方麵的書籍中目前發現的比較全麵的書籍 可惜有些國標已經被替換瞭 建議盡快換版 否則會誤導讀者

評分

資料很全的一本書,非常實用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