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这批藏石,碑林内中唐之前的碑刻会少之又少。这批墓志的一大部分,属于北魏元氏宗室贵族,其史料研究价值更是不言而喻,成为了二十世纪初,西安碑林博物馆在藏石方面的收获。
于右任先生为了保护国家文物,从民国初年起,先后收集了从汉代至宋代的墓志近400余方,均来自洛阳邙山。他收藏的墓志中有七对夫妇的石志,于是,他给自己的书斋起了一个浪漫而又有纪念意义的名字---“鸳鸯七志斋”。
《鸳鸯七志斋藏石》是于右任先生在民国期间搜集的汉至宋代石刻墓志的总称,其中大多数是北朝墓志。于右任以其中七对夫妻的墓志,起了一个美丽而动听的名字“鸳鸯七志斋”作为自己的斋室名。分别是:穆亮及妻魏太妃墓志、元遥及妻梁氏墓志、元珽及妻穆玉容墓志、元谭及妻司马氏墓志、元诱及妻薛伯徽墓志、丘哲及妻鲜于仲儿墓志和元鉴及妻吐谷浑氏墓志。
其中,汉石经及黄长石6石、晋墓石4石、北魏墓志136石、东魏7石、北齐墓志8石、北周墓志5石、隋代墓志113石、唐墓志35石、后梁1石、宋代4石等共计387石
于右任,原名伯循,号骚心,又号髯翁,晚号太平老人。陕西三原人,生于一八七九年。早年参加过辛亥革命,在南京临时政府中任交通次长,辛亥革命失败后,组织建立陕西靖国军,率师北伐。后长期任国民党监察院长,一九四九年到台湾,一九六四年病逝于台北。
《鸳鸯七志斋藏石》这本书,真的让我体验到了一种“以石观人,以石鉴史”的独特阅读乐趣。我原本只是出于好奇书名,想了解一下“藏石”的内容,但很快我就被作者的视角所吸引。他不仅仅是在介绍石头,更是在通过石头来展现人生的百态,历史的变迁。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有一段关于一块“玉石”的描写,作者详细考证了这块玉石从开采到被雕琢成器,再到流传至“七志斋”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穿插了对不同时代背景下人们对玉石的认识和理解的分析,以及不同时期玉石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这种叙述方式,使得一块看似普通的玉石,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而且,作者在运用“鸳鸯”这个意象时,也极大地拓展了我的想象空间。它不仅仅是象征爱情,更可能代表着一种稀有、珍贵,或者是一种双生的哲学思考。我感觉作者在字里行间,都在试图传达一种更加宏大和深刻的意境。这种深度的挖掘和广阔的视野,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石头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历史、关于文化、关于人生哲学的好书。
评分《鸳鸯七志斋藏石》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久违的深度阅读体验。我一直以为自己对石头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在描写每一块石头时,都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石头背后隐藏的故事和文化价值。我尤其欣赏他对“文人赏石”的解读。他详细阐述了历代文人如何将石头视为精神寄托,如何从石头的形态、纹理中感悟人生的哲理,甚至如何将石头作为创作的灵感来源。这让我对“收藏”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简单的物质堆砌,而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和文化的体验。而且,作者在运用“鸳鸯”这个意象时,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没有将它仅仅解读为爱情的象征,而是将其拓展到一种更广阔的维度,比如稀有与珍贵,或者双生与和谐。这种多层次的解读,使得“鸳鸯”这个意象在书中充满了生命力,也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满足了我对“藏石”的好奇,更让我对历史、文化和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鸳鸯七志斋藏石》这本书,的确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阅读收获。我原本只是因为书名带有“鸳鸯”二字,而对它产生了一丝好奇,没想到它却打开了我对“石头收藏”的全新认知。作者在描述每一块石头时,都不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描述,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加广阔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去审视。例如,他对一块“赏石”的介绍,不仅仅是描绘了它奇特的外形,更是追溯了这块石头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被不同的文人雅士所赏玩,以及他们在石头上寄托了怎样的情感和哲思。这种叙述方式,让我觉得每一块石头都有自己的生命和故事。而且,作者在运用“鸳鸯”这一意象时,也做得非常巧妙。他没有生硬地将其与某种特定的石头联系起来,而是通过对不同石头之间某种微妙的呼应,或者通过石头所引发的某种情感共鸣,来 subtly 地传达出一种关于生命、关于情感、关于和谐的意境。这种含蓄的表达,反而更能激起读者的好奇心,让我不断地去挖掘和解读。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物质的收藏,更是关于精神的寄托,让我感受到了收藏家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独到的审美视角。
评分读完《鸳鸯七志斋藏石》中的一章,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意想不到的洗礼。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纯粹介绍石头的书籍,但它远不止于此。作者在描写每一块石头时,不仅仅是在罗列它的物理属性,更是在讲述它的“前世今生”。他会追溯石头的来源,探讨它的形成过程,甚至会搜集关于这块石头流传下来的各种传说和故事。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对一块“望月石”的描写。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去描绘它在不同光线下的变幻,从初升的月牙到圆满的月轮,石头上的纹理仿佛也在随之舞动,讲述着古老而静谧的故事。他还引用了许多古籍中的诗词歌赋,将石头与诗人的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我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这让我突然意识到,作者所收藏的,不仅仅是石头本身,更是石头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和情感。他像是把每一块石头都当成了一个有灵性的生命,赋予它们独特的个性和生命力。这种解读方式,让枯燥的石头变得鲜活起来,让我重新审视了“收藏”的意义。它不再是简单的占有,而是一种与历史对话,与美对话,与生命对话的方式。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收藏家对艺术品背后故事的执着和热爱,也让我看到了他对石头最深沉的理解和敬畏。
评分当我终于翻开《鸳鸯七志斋藏石》的扉页,那种沉甸甸的质感扑面而来。我并没有急于寻找具体的章节,而是先浏览了目录。目录的结构本身就透露出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每一个标题都像是一扇小门,里面似乎都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或者一个细致入微的分析。我注意到有些章节的标题很具象,比如“云纹石的脉络与纹理”,让我联想到细腻的笔触去描摹石头的肌理;有些则显得颇有哲思,比如“文人赏石的意趣与境界”,这不禁让我思考,石头在文人的眼中,究竟承载了怎样的情感与文化内涵?“鸳鸯”二字反复出现,在不同章节中隐现,这让我愈发好奇,作者是如何将“鸳鸯”这一意象与“藏石”这一主题巧妙地联系起来的?是象征着稀有而珍贵的藏品,如同“水中鸳鸯”般难得?还是作者希望通过这些石头,来寄托某种关于情感、关于缘分的冥想?我尤其对“七志斋”这个名字背后的含义感到好奇。莫非是作者在“七志斋”中,倾注了七种不同的心血,或者收藏了七种极具代表性的石头?这种由名号引发的联想,极大地激发了我阅读的兴趣。我开始尝试着去猜测,去想象,去构建一个个关于这些石头的图景。我期待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的图录或考证,更能展现出作者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独到的审美视角。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实在太有意思了,《鸳鸯七志斋藏石》。一听这个名字,就觉得里面一定藏着不少故事,带着点文人雅士的清雅,又有点搜集癖的专注。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立刻翻阅,而是先端详了它的封面,那种厚重的纸质,印着水墨晕染的图案,仿佛穿越了时空,让我对里面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脑海中浮现出各种画面:或许是某个古老的书斋,香炉里升腾着袅袅青烟,一位饱学之士正伏案整理他心爱的石头;又或许是一场文人雅集的场景,大家围坐在一起,品评着稀世的珍宝,分享着各自的见闻和感悟。我不知道这本书究竟是什么样的内容,是史料汇编,还是某种考据的学术专著,抑或是某种情感的抒发?但“鸳鸯”二字,总让人联想到成双成对,温情脉脉,或许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于某种情感的寄托?而“七志斋”又显得格外别致,不知道这“七志”有何深意?是七种不同的追求,还是七个与石头相关的故事?“藏石”更是点明了主题,我想这本书一定是关于某种收藏品——石头。但究竟是哪一类的石头?是奇石,是古玉,还是某种矿石?是自然形成的,还是人工雕琢的?我充满了好奇,迫不及待地想进入作者的“七志斋”,去一探究竟。光是书名,就足够我神游一番,这本身就是一种阅读的乐趣,一种在未知中探索的冒险。我希望这本书能带给我惊喜,带给我知识,更带给我心灵的触动。
评分每次翻开《鸳鸯七志斋藏石》,都感觉像是在进入一个充满惊喜的宝藏。我之前对“收藏”这个概念并没有太多的概念,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收藏家背后所付出的心血和智慧。作者在介绍每一块石头时,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去考证它的来龙去脉,以及它所承载的历史信息。我特别喜欢他描写那些“有故事的石头”的部分。比如,有一块石头,据说曾经是一位古代名臣的案头之物,作者就详细考证了这段历史,并引经据典,让我仿佛亲眼目睹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他还会在介绍石头时,穿插一些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体会,这些感悟并非空泛的议论,而是与石头本身的特质紧密相连,充满了智慧的光芒。而且,作者在运用“鸳鸯”这个意象时,也极大地拓展了我的想象空间。它不仅仅是象征爱情,更可能代表着一种稀有、珍贵,或者是一种双生的哲学思考。这种含蓄而又充满哲思的表达,让这本书充满了阅读的魅力,也让我觉得它不愧为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著作。
评分不得不说,《鸳鸯七志斋藏石》是一本让人越读越上瘾的书。我的阅读体验非常奇特,一开始我以为自己是来“看石头”的,结果却被书中的“故事”深深吸引。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他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着我穿梭于历史的长河,探访那些尘封已久的记忆。我尤其喜欢他描写那些“有故事的石头”的部分。比如,有一块石头,据说曾经是某位帝王案头之物,作者就详细考证了这段历史,并引经据典,让我仿佛亲眼目睹了那个时代的辉煌。他还会在介绍石头时,穿插一些自己的感悟和体会,这些感悟并非空泛的议论,而是与石头本身的特质紧密相连。他会用很生动的比喻,来形容石头的形状,比如“如同凝固的云海”,或者“宛若沉睡的龙纹”。这种细腻的观察和独到的视角,让我在阅读中不断获得新的启发。而且,“鸳鸯”这个意象在书中出现得非常巧妙,它不是直接的点缀,而是贯穿于作者的思路之中,仿佛是一种隐秘的线索,引导着我去思考作者想要传达的某种深层含义。这种含蓄的表达,反而更能激起读者的好奇心,让我不断地去挖掘和解读。
评分《鸳鸯七志斋藏石》带给我的震撼,是那种层层剥茧、逐渐深入的惊喜。一开始,我被书名吸引,以为会是关于珍稀石头的图鉴,或者某位收藏家的心路历程。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它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也深刻得多。作者并非仅仅满足于展示藏品的精美,而是将每一块石头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文化语境中去审视。例如,他在介绍一块“寿山石”时,并没有停留在描述其色泽和质地,而是深入挖掘了寿山石的矿藏历史,以及历代文人墨客对它的品评。他甚至还考证了与这块石头相关的某些名人轶事,让这块石头不再仅仅是一件冰冷的物品,而是成为了连接历史人物与当下的一个生动载体。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鸳鸯”这一意象时,那种含蓄而又深远的表达。他并没有直接去解释“鸳鸯”代表什么,而是通过对不同石头之间某种内在联系的描绘,或者通过某些石头所引发的联想,来 subtly 地传达出一种关于情感、关于缘分、关于成双成对的意蕴。这使得阅读的过程充满了一种探索的乐趣,需要读者自己去体会,去感悟。这种留白和启发,正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也让我觉得它不愧为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著作。
评分我第一次阅读《鸳鸯七志斋藏石》,就被书中那种宁静而又充满智慧的氛围所感染。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他能够用极其平和的语调,讲述那些寻常却又不凡的故事。我喜欢他在介绍每一块石头时,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刻的理解。他不会用华丽的辞藻去堆砌,而是用朴实而又精准的语言,勾勒出石头的形态、质地,以及它所蕴含的独特韵味。例如,在描述一块“古玉”时,他会细致地指出玉石的沁色,以及沁色所可能代表的埋藏年代和环境,并且还会结合相关的考古发现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让我对书中内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充满了信心。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在探讨“鸳鸯”这一主题时,那种含蓄而又充满哲思的表达方式。他并没有生硬地将“鸳鸯”与某些石头联系起来,而是通过对不同石头之间微妙的呼应,或者通过石头所引发的某种情感共鸣,来 subtly 地传达出一种关于生命、关于情感、关于缘分的意境。这种解读,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物质的收藏,更是关于精神的寄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