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黑兰读<洛丽塔>:以阅读来记忆》,1995年秋,伊朗学者阿扎尔·纳菲西辞去教职,她挑选了七名学生,邀请她们和自己坚持一场秘密的读书会。每周一次,她们读纳博科夫,读菲茨杰拉德,读亨利·詹姆斯,读简·奥斯汀。对这些作品中人物与命运的讨论让她和她的学生们越发领悟到自由与自我的意义。她和她的学生们秘密而坚定地反抗着,在政府强制要求女性戴面纱着黑袍的时候,私下悄悄地化妆、涂指甲油,她们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期盼着美好的未来。面纱和黑袍之下,藏的却是她们五彩缤纷的梦。而阅读,则是她们作为个体的最后也是最不能放弃的坚持抗争、追求自由的方式。纳菲西以清新而富有诗意的笔调,记录这些德黑兰的年轻女性如何阅读这些被伊朗政府列为禁书的西方文学名作。她们个体的生命历程亦证明:隐秘的阅读所带来的“微小的开口”,通往的却是极大的自由。
阿扎尔·纳菲西(Azar Nafisi),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客座教授、对外政策研究院的对话研究项目负责人。曾在伊朗的德黑兰大学、自由伊斯兰大学以及阿拉美塔巴塔拜大学教授西方文学。1981年因拒戴头巾,被逐出德黑兰大学。1997年,从伊朗到美国。纳菲西因《在德黑兰读<洛丽塔>》引发全世界的关注,她获得的奖项包括克里斯托弗·戈勃朗基金会国际思想与人文奖、伊丽莎白·安·斯通勇敢女性奖、美国移民法律基金会移民杰出成就奖、俄克拉荷马大学杰出校友奖等。蒙特霍里约克学院、斯腾山大学、戈切尔学院、巴德学院以及拿撒勒学院等多个高校均向她授予了荣誉博士学位。纳菲西的文章广受欢迎,多见于《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以及《新共和》等著名媒体。著作另有:《我所缄默的事:一个叛逆女儿的回忆》《反地域:纳博科夫小说的批评性研究》《比比和绿色的声音》《想象共和国》等。
洛丽塔
盖茨比
詹姆斯
奥斯汀
后记
谢词
1995年秋,辞去上一份教职后,我决定纵容自己去圆一个梦。我挑了七位最优秀最用功的学生,邀请她们每星期四早晨到我家来讨论文学。她们清一色是女性——在我私人的住所开男女合班的课风险太大,即使讨论的不过是小说。我们的课堂虽是男性止步,但仍有一名男学生锲而不舍,坚持伸张他的权利。于是他,也就是尼玛,私下照样阅读指定的作品,并在某些特殊的日子到我家来讨论我们正在看的书。我时常玩笑似的以斯帕克的《布罗迪小姐的青春》(The Prime of Miss Jean Brodie)提醒学生,并问:“你们哪个最后会出卖我?”因为我生性悲观,相信到头来总会有人背叛我。娜丝琳曾调皮地回答:“你自己说过,到头来我们都会背叛自己,成为出卖自己基督的犹大。”玛纳则强调我并非布罗迪小姐,而她们不过就是她们自己罢了。她让我想起我常挂在嘴边的叮咛:论是什么情况,千万别把小说当成现实人生的翻版,而小看了它;我们在小说中探求的并非现实,而是真相的顿悟。不过假如要违背自己的告诫,选一部最能反映我们在伊朗生活的小说,那绝非《布罗迪小姐的青春》或《一九八四》,而是纳博科夫的《斩首之邀》(Invitation to a Beheading),或更贴切的《洛丽塔》(Lolita)。我们的周四晨间研讨会进行了两年,我在德黑兰的最后一夜,有几个朋友和学生前来道别,顺便帮我打包。当我们将屋里所有的东西打包,当所有物品和色彩褪成八只灰皮箱,像精灵幻化成烟、缩进瓶中后,我和学生们衬着餐厅光秃秃的白墙,合拍了两张照片。那两张相片此刻就在我眼前。头一张有七个女人,她们倚墙而立,按当地法律规定,穿戴黑袍黑头巾,全身包得密不透风,只露出脸蛋和双手。第二张照片还是同一批人,同样的姿势,倚着同样的墙壁,唯一不同的是,她们除去了外层的包覆。她们因缤纷的色彩而有所区分,因衣服和头发的颜色、式样与长度而独特,就连那两个仍戴着头巾的女孩看起来也不太一样了。第二张最右边穿白色T恤和牛仔裤那个,是我们的诗人玛纳,她入诗的题材往往是多数人不屑一顾的事物。照片没反映出玛纳黑眼珠奇特的晦涩不明,未能显露出她内敛、隐秘的本性。站在玛纳旁边的是玛荷希,她的黑色长头巾,与细致的五官及腼腆的微笑,显得格格不入。玛荷希其实很能干,但她浑身流露出的优雅考究,令我们不由得称呼她“夫人”(my lady)。娜丝琳过去常说,我们不只用它来形容玛荷希,还扩展了“夫人”的含义。玛荷希十分敏感,有一次雅西告诉我,玛荷希就像瓷器一样易裂,在不熟的人面前显得不堪一击,可是谁敢招惹她,准没好下场。雅西继续敦厚地说:“我则像耐用的塑料,不论别人怎么对待,都不会龟裂。”
……
说实话,刚开始翻开这本书时,我有点担心它会陷入过于学术化的泥沼,但很快,我被那种近乎诗意的叙述风格所吸引住了。作者的文字有一种魔力,能将日常的琐碎瞬间提升到一种寓言的高度。这种叙事的高明之处在于,她将个人记忆的碎片,巧妙地编织进了宏大的文化背景之中,使得每一个章节都显得既私密又具有普世价值。我尤其喜欢她对于“秘密”和“分享”这两个主题的处理。在那个特定语境下,阅读本身就成了一种秘密行为,而与少数知己分享这些“秘密读物”,则构成了一种超越制度的、精神上的社群。这种由书本建立起来的联结,比任何官方认可的关系都来得更牢固、更真挚。读完整本书,我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共鸣:我们都需要那些能让我们暂时逃离现实、却又能让我们更清晰地看清现实的书籍。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更多是结构性的,而非情绪上的。它不仅仅是关于“读了什么”,更是关于“如何阅读”以及“阅读的后果”。作者展示了一种极其智慧的生存策略——利用文学作为一种隐蔽的武器,在不直接对抗体制的前提下,完成思想的突围。我一直在想,这种阅读的勇气从何而来?或许正是来自于那种深知自己所处环境的局限,反而激发出对无限可能性的渴望。她对细节的捕捉令人惊叹,无论是对一间教室的布置,还是一句不经意的对话,都充满了生活的质感,这种质感让那些关于文学的严肃讨论显得格外真实可信。与其说这是一本回忆录,不如说这是一部关于如何在“限制”中创造“自由空间”的操作指南。它提醒我,真正的反抗,往往发生在最意想不到的、最安静的角落里。
评分这本《在德黑兰读〈洛丽塔〉:以阅读来记忆》的文字,如同一次次穿越时光的窃窃私语,让我沉浸在一种既熟悉又疏离的氛围中。它并非一部传统的游记,而更像是一场关于文学、女性身份与压抑下的个人情感的细腻解剖。作者通过对几部经典文学作品的重读与探讨,搭建了一个独特的空间,让德黑兰的现实图景与书中的虚构世界交织、映照。我尤其欣赏她那种近乎考古学家般的严谨,去挖掘那些被社会规范小心翼翼掩盖起来的角落。读着读着,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些禁忌之下的呼吸,那种在规训中寻找自由的微弱挣扎。这种阅读体验是深刻的,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像是一次灵魂的共振,让人重新审视“阅读”本身的力量——它如何成为抵抗、成为庇护、成为定义自我的最后堡垒。那些关于女性友谊和隐秘学习的片段,带着一种温暖而又坚韧的力量,让人在为书中的世界揪心之余,又对人性中那股不灭的火花感到由衷的敬佩。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感受,就像是经历了一场马拉松式的精神漫步,每一步都踏在精心铺设的石板路上,每一步都指向一个深邃的哲学思辨。它没有激烈的冲突叙事,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静的、内省的力量。作者的笔触极其克制,却又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巨大的张力,尤其是在处理那些敏感的文化冲突和代际差异时。我注意到,她对文学经典的选择,绝非随意的堆砌,而是有着高度的象征意义,每一本书都像是一把钥匙,试图开启一扇关于理解、关于被理解的门。那些关于青春期叛逆与成年后责任之间的拉锯战,在德黑兰的特定背景下被放大了,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张力场。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文学批评,可以超越书本本身,成为一种观察现实、对抗虚无的有力工具。它迫使读者停下来,去问自己:在被定义好的框架内,我的阅读,我的记忆,还能为我保留多少自主权?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是舒缓而坚定的,如同在细沙中雕刻复杂的几何图形。我欣赏作者对于“记忆”这个核心概念的不断追问。她似乎在问:当我们被迫遗忘或篡改历史时,文学记忆是否能成为一种对抗性的存档方式?通过她对特定文本的深入挖掘,我们看到,那些被反复阅读、被低声讨论的句子,是如何在无形中塑造了一个群体,尤其是年轻女性群体的心灵地图。这不仅仅是一代人的故事,更是一种关于如何保存自我完整性的永恒探讨。每次合上书页,我都会留恋于那种混合着压抑与希望的独特气质,它既有对故土深沉的爱恋,也有对打破陈规的坚定信念。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们理解,在某些特定的社会结构下,一本好书的重量,可以超越一部宪法。
评分算算看我是不是也能当个叛逆的女儿
评分安抚按时发达发到付是打发撒地方
评分非常值得推荐,伊朗女性生存史。
评分有深度的书籍,静下心来慢慢看。
评分额,跟想象中不完全一样,内容尚可。
评分好书 不错不错
评分趁活动入手,是喜欢的书,包装印刷和装帧都很好。
评分很好!首先是物流上很准时很快的。其次是京东的包装上每次包装都是很爱护书籍的。再者快递员配送态度给力和气。最后,书籍内容由于很多是朋友或者其他推荐买的,有待进一步阅读然后给书友一些参考!
评分捕梦之乡/哈扎尔辞典 地理阅读(陈丹燕旅行汇)捕梦之乡/哈扎尔辞典 地理阅读(陈丹燕旅行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