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蛙怒集》是陳傳席先生近年來評論文章的閤集,其中不僅包括對藝術市場、藝術教育、藝術理論的批評和討論,也包括許多對社會現象以及社會焦點問題的批判與建議。
陳傳席先生在《蛙怒集·龍怒和蛙怒》中說蛙怒雖然不比龍怒,但也可以齊鳴“如鬧市”、“聽齣未來天氣”,“誰謂蛙聲無益也”,這裏其實說的是社會批評。一個社會無論發展到哪個階段,必定會齣現各種問題,但有時我們願意為瞭錶麵的“和諧”和“其樂融融”,麵對問題閉口不談,睜眼不見,如同傢長溺愛有壞習慣的孩子一樣。隻不過傢長是齣於愛,養成瞭壞孩子,我們則是齣於各種利弊權衡,造成瞭一片祥和、蒸蒸日上的假象。
所有的蛙都不叫,於是池塘慢慢變成一灘死水;壞孩子最終為他人所不容,社會的懲罰終會代替傢長的教育。可見,“蛙聲”十分可貴,是社會匡正的基礎。
大多數中國人沉穩內斂,羞於提意見,尤其是齣於利弊權衡,在“沉默”真的可能成“金”的情況下,更不會仗義執言。而社會之所以還能嚮前,就是因為池塘裏仍有些許蛙聲,斷斷續續,偶爾傳染開來,整個池塘也會蛙聲一片。
當然,一個敢說真話的人不能因此成為美術評論傢。陳傳席先生作為一位有良知、有責任感、有擔當的文藝批評傢,作為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大知識分子,他的代錶作《六朝畫論研究》和《中國山水畫史》都完美地展現瞭其對古代著述和藝術作品的研究能力與理解能力,《蛙怒集》的字裏行間都透漏著作者對在曆史、哲學、社會學、藝術等各學科的深厚學養。
除此之外,“幽默”和“犀利”也是陳傳席文字的一大特色。《蛙怒集》中集結瞭多篇評論文章,充滿瞭對混亂的藝術市場、對贋品次品的尖銳批評,對虛僞的“現代藝術”和“評奬製度”的調侃,對醜惡的社會現實的針砭,令人對這些現象痛恨不及的同時又忍俊不禁。“蛙怒”不僅有音量,也有聲調,“似談經”,聞之令人想“與之同怒”。
內容簡介
《蛙怒集》匯集瞭當代著名藝術評論傢——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陳傳席先生自2007年至今所發錶的批評文論、散文隨筆等60餘篇文章。在本書中,陳傳席教授作為美術史傢、美術批評傢,以深入的考據、獨特的見解、犀利卻不失幽默的文字坦誠地錶達自己瞭獨特的藝術理念和觀點,對當前社會的許多現象進行批評並提齣建議,字裏行間透齣瞭作者身後的文化底蘊,展現瞭作者強烈的社會和文化責任感、道義感。
作者簡介
陳傳席,1950年生,江蘇徐州人,博士,現任中國人民大學責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特殊貢獻專傢。中國美術傢協會理論委員會委員。曾任美國堪薩斯大學研究員,上海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已在國內外刊物,如《文物》,《美術》,《美術研究》,《美術史論》,《美術觀察》,《新美術》,《新華文摘》,《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九州學刊》等上發錶學術文章500餘篇,並發錶過繪畫,小說,散文,譯著等。其代錶作為《畫壇點將錄》、《六朝畫論研究》、《中國山水畫史》。
內頁插圖
目錄
自序
1 高呼題跋
2 但開風氣不為師——美術官員設堂收徒議
3 但開風氣不為師——美術館元設堂收徒之再議
4 “捉刀”新傳
5 “紅妝禍水”和美女畫
6 論改名風潮
7 八大山人和七大山人
8 書畫價和垃圾處理費
9 改名和改稱
10 “書畫之鄉”的啓示
11 有話則短,無話就算
12 “不參加評奬”——訪三百硯齋啓示
13 英國的國際藝術節(上)
14 英國的國際藝術節(下)
15 美術館博物館免費開放等問題
16 怎樣報考研究生
17 再談投考研究生的問題
18 藏壞不如看壞
19 缺少陽剛大氣和激烈的節奏——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啓示
20 談著作權的保護期
21 大人和小人的氣量
22 分久必閤,閤久必分——論中西繪畫的交流
23 應由何人題寫大牌子
24 打擊過分的書籍包裝
25 人無風趣官必貴
26 無所不師,無所必師——兼談學習的三種方式
27 會議開齣什麼名堂
28 金融危機和藝術生命
29 文化藝術院士可以設立嗎?
30 小學生學習書法提議的感慨
31 猥瑣和謙虛
32 國學大師和國畫大師
33 上級打招呼怎麼辦?——讀《毛澤東書信選集》有感
34 新拔苗助長法及其他
35 不要培養人格低下的知識分子——談評奬的一個問題
36 四個學畫的人
37 花錢發錶作品可晉升職稱等議
38 大知識分子豈能不識字
39 論收藏——兼談“東方博古”仿真藝術品
40 論“庸眾”
41 弄清楚再批評
42 “天盡頭”和“好運角”——為風景名勝慘遭破壞而哭
43 無題
44 虛張聲勢與適得其反
45 藝術品和愛國——兼談怎樣信佛
46 藝術學和藝術史學——兼論教育中的一些問題
47 再論畫纔畫情
48 在廣場上樹立呂布雕像議
49 造假種種及小議
50 颱灣觀畫記
51 觀看現代書法錶演
52 再觀看現代書法錶演
53 假畫和假文
54 朝無幸位,民無幸食——議嚴打書畫造假
55 錯在趙,而不在秦——評中國部分有名的建築
56 規定、原則和專傢共識
57 集古字、美術字更莊重大方——談重大建築上的提額
58 國傢、人民
59 莫言為什麼能得諾貝爾奬
60 哪些中國的特色要保留
61 馬上要炒作抽象畫瞭
62 惑
63 看齣瞭中國的希望
64 中美兩國對待賣假畫的不同態度
65 從“寜戚飯牛”談起
66 懲治損壞藝術品和珍貴藝術材料的人
67 說帝和後
68 學生為什麼在校學不到知識——美術教育的一個問題
69 是發展?還是毀滅?——談目前美術的一個嚴重問題
後記
精彩書摘
猥瑣和謙虛
謙虛是一種美德,但過分瞭便成為虛僞。謙虛的反麵是驕傲和狂妄。在中國,謙虛的人不是太多。驕傲和狂妄的人也不太多,最多的是虛僞。虛僞有兩種,一是明顯的虛僞,一是猥瑣,而世人往往又把猥瑣小人看成是謙謙君子,其熱還正在蔓延。這對國民素質的影響極壞。狂妄和驕傲的人未必全有纔華,但其中大部分人還不是無能之輩,他可以把自己的纔能發揮到極緻,膽量還是大的。猥瑣的人,以謙虛的形式錶現齣來,實際上鄙猥瑣屑,這也不行,那也不行,高也不行,低也不行,膽小如鼠,唯唯諾諾,有時又聲色俱厲,一本正經。很多事本來可以成功的,就在猥瑣的心態下不能成功。很多話本來可以簡潔明瞭地講清楚的,就在猥瑣心態下,講瞭半天也講不清楚。
藝術本來應是活潑的,不必要一本正經。藝術批評是嚴肅的,但不是唯唯諾諾的,也不要聲色俱厲的,也應該活潑,更應該簡潔明瞭。但在猥瑣之人那裏,已復雜化瞭。
比如蓋叫天。年輕時羨慕一個叫“叫天”的演員,便自己取名“小叫天”,於是猥瑣之輩便大罵之,嘲笑之,“你有什麼資格叫‘小叫天’,太狂妄自大瞭吧。”蓋叫天便索性改名為“蓋叫天”,要蓋倒“叫天”,猥瑣之輩反而不敢吱聲瞭。筆者曾寫文評黃賓虹,其中談道:“據我所知,真正理解黃賓虹的隻有兩個人,其一是傅雷;其二是——我就不好意思說啦。讀者讀讀《史記·太史公自序》吧。”這段話本來是遊戲筆墨之語,或者是活潑一下筆墨而已。真正讀懂瞭的畫傢都很高興,說:“好玩,好玩!”“寫得好!”“有味道。”但猥瑣之輩讀後嚇得半死,大喊大叫:“這不得瞭啦,怎麼敢和傅雷並列,太狂妄瞭。為什麼叫我們讀《史記·太史公自序》,難道你是太史公嗎?”從北京到地方,一大批猥瑣之輩上訴,找關係,告黑狀,弄得很多人不得安寜,於是再版時隻好刪去。最近有細心讀者在二版、三版中找不到這句話,又問我為什麼刪去瞭。這篇文章就這句話好玩。(當然這也隻是他個人意見)本來很簡單、很好玩的幾句話,被弄得如此復雜,到處上訴,通過關係找領導人……這就不好玩瞭。如果我寫錯瞭,也可以寫文反駁,但他們又不。
颱灣有個李敖,香港鳳凰電視颱曾請他做瞭很長時間的連講。李敖在齣獄後齣版第一本書上寫的自序,說“中國古今寫文章最好的有三個人,第一是李敖,第二是李敖,第三是李敖。”這在颱灣可以發錶,在大陸是絕對發錶不瞭的,猥瑣之輩看瞭,肯定會找齣版社,上訴。可惜在颱灣,他們找不到。但他們痛苦、難過,到處評說嘲罵,但李敖還是李敖,他的文章影響一大批人,而猥瑣之輩的痛心疾首、百般嘲罵,並沒有使他們成為文化巨人,甚至也未能成為一個普通的文化人。李敖說的話雖然大言欺世,但也反映他的自信,他的話也並沒有損害任何人。無數大作傢大詩人看瞭他的話後,也並沒有認為他壓迫瞭自己,隻是笑笑而已。猥瑣之輩首先自己失去瞭自信,也不準許彆人自信,他們自認為自己渺小,也不準許彆人高大。
15年前,我發錶瞭《評郭沫若》之文,很多刊物轉載,大多數人贊成我的觀點,有兩個人發錶文章反對我,其中一人講得有理,我寫瞭《罵得有理》一文,發錶在2001年1月的《雜文月刊》上(後收入安徽美術齣版社齣版的《陳傳席文集》第四捲中)《雜文月刊》編輯來信錶示驚訝,挨瞭罵,不還罵,還說“罵得有理”,說是第一次見到。但另一人反對我,我就迴罵他是奴纔、猥瑣,因為他在文章中大談“你有什麼資格評郭沫若”,“誰給你的權利”,“自比郭沫若,自比馬剋思,過於自大瞭吧。”這個人便是猥瑣心態。所以,我不但沒有接受他的批評,反而撰文批駁反對。
孟子說:“說大人,則藐之。”知識分子應該藐視權貴纔對,這在古代的一部分知識分子中確實種下瞭根。但長期的專製製度,尤其是明代皇帝硃元璋,打擊知識分子,殺戮和侮辱知識分子,他們使用的隻是具有奴性品格的官員,繼而又培養具有奴性品格的文人,進一步打擊和殺戮那些缺少奴性品格或奴性品格不強的官員和文人,於是官員和文人的奴性品格便越來越強,直到現在都沒有消除,乃至人們反把具有奴性品格的猥瑣小人看成瞭謙謙君子瞭。
這種現狀在藝術創作上的反映,很嚴重,但目前還不便明講。在藝術批評上直接反映便是到處吹捧,不敢講真話,不敢指摘壞人壞事,尤其是對名人、對上層肯定的名人,即使他(她)乾瞭很多危害國傢和人民的事,也不敢正麵批評,而且還跟著叫好。其次,不敢用活潑的語言,不敢幽默,更不敢理直氣壯地批評,隻能一本正經地在套話套語中翻來覆去。人們看不起批評傢,其實根源不在此,而在彼。少數人敢講敢寫,但又無人敢發錶,時間長瞭,也就不寫瞭,為瞭生存,也隻好跟著說一些套話,不痛不癢。呼喚真正的批評,呼喚大批評傢,談何容易。我這篇文章其實也是吞吞吐吐的,如果暢所欲言,報紙也不敢發錶的,不是我怕,而是怕報社怕。
再論畫纔畫情
本來隻想談“畫纔”和“畫情”,但這個纔有纔能和纔華之彆,改為“材”也不行,真正的“畫材”也必有纔華,而非僅有纔能。一般說來,“纔能”這個詞是偏於能,能畫畫,能唱歌,能當官,但這個“能”升華後,便成為纔華。但能畫畫的人,能當官的人,曆代皆有成韆上萬,乃至幾十萬、上百萬,但成為大畫傢、大政治傢者百無一人、萬無一人,蓋其能沒有升華。華為“華”,本義是開花,古之“華”與“花”也是一個字。《禮記·月令》有雲:“始雨水,桃始華。”也有把華釋為果實的。劉基《悅茂堂詩·序》雲:“春而萌,夏而葉,鞦而華。”就是說經過春雨的滋潤,桃開花瞭;經過春萌夏葉,鞦天有瞭果實。如是觀之,畫人的纔能偏於技,習練而可得;纔華偏於藝,非僅技也,讀書、思考、曆練,通古今之變,通無人之際,人的情操、胸懷、意識、境界經過各種知識的滋潤、鍛煉,得到進一步的升華。所謂修養,修之養之,摒除庸俗,進入高雅,境界則不同一般,“能”方可升為“華”。
再論畫纔和畫情。有一個常見的例子,鄭闆橋看到竹“胸中勃勃,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並不是眼中之竹也……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總之,意在筆先者,定也;趣在法外者,化機也。”一般的俗士畫竹,也許就是一棵竹,人觀之,索然無味。但有畫情的人看到竹,也許會“疑為民間疾苦聲”,也許會想起“未齣土時先有節,便淩雲去仍虛心”,再加上他的各種修養,下筆時,融匯篆、隸、楷、草諸法,將學識、修養、思想境界、功力皆在竹中錶現齣來,畫齣來的就不是一棵普通的竹,這就叫內涵。清人況周頤雲:“吾聽風雨,吾覽江山,常覺風雨江山外,有萬不得已者在。此萬不得已者,即詞心也。”“畫情”即“畫意”加“詞心”。
有畫纔的人畫齣來的畫,若無詞心,即無高雅之情。無功力、無修養,必無內涵,他的畫不可能有情有趣。
我20歲左右時,看到很多和我年紀不相上下的人,畫齣很像樣的畫來,齣版瞭、展覽瞭,大傢都說:“20年後,橫行大江南北者,必此子也。”有一位年長的人說一點點反麵意見:“那就看他還讀書不讀書,修養能不能加強……”話未完就遭到大傢反駁:“你不要不承認,這個水平、這個基礎,齊白石有嗎?”但30年過去瞭,這一批少年得誌的畫人,不但未能成為齊白石,相反畫得非常一般化,遠遠不如他20歲時的畫。這就是有畫纔而無畫情。因為他少年得誌,沒有時間讀書,展覽會請他,齣版社請他,他忙於事業,且無生計之憂。他有美貌的妻子,華麗的房屋,溫柔鄉裏隻能消磨人的壯誌,艱難睏苦纔能“玉汝於成”。久而久之,他隻有畫纔而無畫情,但他的眼光還在提高,他看瞭齊白石、黃賓虹等大傢之畫,不僅在形更在筆墨修養,他不滿意自己僅有的畫纔,當然要提高,想在筆墨上齣奇製勝,有情趣有內涵,但這靠的是畫情而非纔能,無畫情而想畫齣情趣來,隻能畫虎類犬,畫的畫不但無情無意,連早年的纔華也不見瞭。
這就是成韆上萬的畫人,早有畫意而終不成器的原因。天天看到各種畫集、雜誌上的一堆堆繪畫垃圾,細觀之,也是很有技巧的,但他的畫纔沒升華。不知有多少畫瞭半輩子畫的人,見到我便問:“陳老師,你看我年輕時素描就這麼好,20年前就齣版……現在怎麼提高呢?”我想說而未說的話則是:你有畫纔,而無畫情,現在已無法提高瞭。
要之,西方畫以“畫纔”為主,中國畫以“畫情”為主,然西人作畫也並非不要畫情,國人作畫也並非不要畫纔。
……
前言/序言
龍怒和蛙怒
龍怒,刹時間天昏地暗,接著便是狂風大作,飛沙走石,接著便電閃雷鳴,大雨磅礴。龍繼續發怒,劈雷將巨石古木擊碎,狂風將大樹連根拔起,天搖地動,洪水泛濫,衝毀無數村莊。韆萬畝良田被淹沒,億萬人號啕哭叫,無傢可歸。雷擊聲、狂風聲、洪水聲、哀號聲,宇宙為之振動。於是韆萬人下跪磕頭求饒,拿齣最好的食品上供,龍怒稍息,留下韆萬裏屍體狼藉,樹倒村毀,或白茫茫大地一片,龍怒可謂威也。
蛙怒,肚子鼓一下。再怒,再鼓一下,然後瞭事,想把一個池塘的水擾翻都不可能。蛙怒和不怒都無所謂。但蛙還是經常怒,也隻是經常鼓肚子。
7年來,我在天津的《中國書畫報》上發錶瞭近六十餘篇文章,每一次也都牢騷滿腹,大概也隻是蛙怒吧。
蛙怒和龍怒是不敢比的。如果是龍怒,隻一次,現狀也就改變瞭。
貨比貨得扔,人比人得死。既然蛙怒比不上龍怒,看來我隻有一條路:得死。怎麼死呢?
李鴻章《臨終詩》詩雲:
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
李鴻章說的“一死難”,是擔心他死後國是無人過問。但我的死,不是對國傢前途放心不下,而是采取什麼方法去死。清初,柳如是陪錢謙益跳水自殺,錢謙益說水太涼,不宜自殺。我倒不是怕水涼,也不是怕水髒,而是死也要死個痛快,被水嗆死,是很難受的。
自縊,也就是上吊,那悶得更難受。上吊死的人,舌頭伸得很長,想象他死時多麼痛苦。
陳洪綬《過夏鎮》詩雲:“有繩懸樹死,無繩即觸石。”“有繩”即自縊,不可取;“觸石”,即以頭撞石。宋朝的大將楊業就是以頭撞李陵碑而死的,那當然很壯烈。但力氣不大的人,有時撞不死,白白流血,這方法不適用於教授。凡文弱書生最好不用“觸石”法自殺。
用手槍自殺最好,手槍對準腦袋,(不要對心髒,日本戰犯東條英機用手槍嚮心髒射擊,結果血流瞭很多,但人未死,後來被絞死瞭。)“呯”的一聲響,鮮血腦漿迸射,有聲有色,真是壯觀。但手槍不好搞,中國法律不準私人持槍。這方法雖好,但無法實現。
服安眠藥也不錯,雖然沒有用手槍自殺那麼壯觀,但也不受罪。但現在的安眠藥經過改革後,已經不能緻人死命瞭。
有人告訴我,吞金自殺是一法。《紅樓夢》中有《覺大限吞生金自逝》一節,是說尤二姐想自殺,自思“常聽人說生金子可以墜死,豈不比上吊自刎又乾淨。”於是打開箱子,找齣一塊生金吞下去,便死瞭。但黃金不好搞,我們窮教授哪來的黃金,再說黃金其實就是臭銅,活著的時候齷齪一輩子,死時還留下一肚子臭銅氣,太窩囊,不乾,絕對不乾。
我又想瞭很多方法,都不適閤。國傢課題中為什麼沒有人研究自殺的方法呢?我如果能活著,一是填補這項空白,題目就叫:國際自殺方法研究。因為我到美國去調查過自殺問題,美國舊金山金門大橋下臨大海,水流壯闊,很多人選擇在那裏跳水自殺。美國人喜歡壯烈氣勢,死也如此。後來市政府為瞭防止人們在此自殺,便決定封閉大橋。但市民反對,說:“我們有選擇自殺的自由。”美國是民主國傢,市政府隻好作罷。國情不一樣,但自殺是國際問題。
北歐是世界上最富有、最幸福的地區。一般人活得很悠閑,但有思想有誌嚮的人,成年過著平淡無奇的日子,覺得無趣,便自殺瞭。北歐人自殺,一般選擇平淡的、靜靜的、盡量不為人知的自殺方法。
北歐是世界上自殺率最高的地區,但有人說日本是世界上自殺率最高的國傢。我曾到日本考察自殺問題,日本自殺最集中的地方是美麗的富士山,被人稱為“自殺聖地”。富士山自下至上分為一禾木,二禾木,……七禾木。七禾木以上雪多無樹林,也難登上去。自殺者多選擇在二禾木結束生命,因為二禾木樹木多而茂密。三禾木也很好,但臨死前再爬上三禾木,太纍,又不必鍛煉身體瞭,因此在二禾木自殺最佳。死後上與雪山、下與密林作伴。所以,富士山上報申請世界文化遺産,老是批不下來,怕成為世界名山後,自殺於此的人就更多瞭。我寫這些,錶明我對自殺研究功力很深。
閑話休說,現在得抓緊時間自殺,沒有工夫從事這項研究瞭。
翻翻資料,看看前人是如何自殺的。從架上抽齣一本書《資治通鑒》。哎,我現在哪有什麼心思“資治”,又拿齣一本書《漢書》,翻到《王莽傳》,有雲:“紫色蛙聲,馀分閏位”注曰:“蛙,邪聲也”。又雲:“非正麯也”,又雲“以僞亂真”。蛙怒集其實是蛙聲集。弄瞭半天,我講的都是邪聲,是以僞亂真。這更嚴重瞭,那就更得自殺瞭。快點,又抽齣一本書,上麵有《詠蛙》詩:“獨坐塘前如虎踞,綠蔭樹下養精神。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作聲。”其實,後來蛙兒開口瞭,蟲兒還是不敢作聲啊。
咦!妙。這蛙聲固然比不上龍怒聲,不能使天下變色,但在這個池塘中,還起到作用。當然,此蛙非彼蛙。但蛙和龍比,要死;和蟲比,就不必死瞭。看來,不自殺,問題也不大,這首詩倒救瞭我的命。如果你到公安局告我,根據是:人比人得死。我就會說,還有蟲呢,還輪不到我呢!
現在,我把這六十餘篇“蛙聲”輯為一集。其實,蛙聲如連成一片,也是很響的。宋·方嶽《農謠》詩雲:“池塘水滿蛙成市”,是說蛙一齊叫,有如鬧市。清·陳淏纔《花鏡》雲:“一蛙鳴,百蛙皆鳴,其聲甚壯。”姚光《夜起一首次鈍根》雲:“悄步中庭群籟寂,惟聞蛙鼓似談經。”蛙若齊鳴,如鬧市,聲甚壯,也瞭不起,而且“似談經”。可使池塘不再寂寞,甚至可以影響主人睡覺,可使氣象學傢從蛙聲中聽齣未來的天氣,誰謂蛙聲無益也。
陳傳席
2014年12月16日於解放軍總參謀部醫院病房
蛙怒集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蛙怒集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