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在重温狄更斯的维多利亚时代小说,比如《雾都孤儿》。狄更斯的作品,其社会批判的力量是毋庸置疑的,他用饱满的情感、鲜活的人物群像和对底层人民苦难的细致描摹,构建了一个庞大而真实的旧伦敦。他的文字充满了人性的温暖、对不公的愤怒,以及那种对道德救赎的强烈渴望。阅读狄更斯,你会被他宏大的叙事节奏和强烈的戏剧冲突所牵引,仿佛置身于那个蒸汽与贫困交织的时代。这和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对历史进程的宏大叙事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旨在描摹一个时代的风貌,尽管一个侧重社会问题,一个侧重历史哲学。但这种基于现实主义的、厚重的叙事方式,与博尔赫斯对“虚构性”的极致追求,是站在对立面的。博尔赫斯似乎对现实世界的道德评判和情感宣泄不感兴趣,他更热衷于构建一个纯粹由概念和逻辑支撑的纯净世界,一个没有灰尘、没有眼泪、只有纯粹思想的游戏场。
评分前不久啃完的乔伊斯《尤利西斯》,那简直是一场文学上的“马拉松”,对读者的精力和耐心的巨大考验。它用意识流的手法,将都柏林一天之内无数细碎的念头、感官印象和语言游戏熔铸一炉,密度之大,信息量之饱和,让人读完后感觉仿佛经历了一场知识的饱和轰炸。你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警觉,才能跟上主角布鲁姆那些天马行空的内心独白和对语言本身的解构。相较于《尤利西斯》的“全景式”铺陈和对日常琐碎的极度放大,我更欣赏卡尔维诺在《如果在冬夜,一位旅人》中的那种“元小说”的精巧构造。卡尔维诺是在玩弄阅读的行为本身,他让读者不停地在故事的边缘徘徊,不断开始,却又不断中断,这是一种游戏感十足的智慧。而博尔赫斯那些关于“无限图书馆”或“巴别塔”的故事,似乎也带有这种对文学结构和阅读机制的戏谑与探索,但卡尔维诺的叙事是更具互动性和趣味性的,它更像一个邀请你一起解谜的智者,而不是博尔赫斯那样,直接向你展示一个已经完成的、复杂到令人敬畏的符号系统。
评分这套《博尔赫斯全集·第一辑(套装16册)》真是让人爱不释手,尤其是在阅读了其他几位作家的作品之后,更能体会到博尔赫斯文字的独特魅力。我最近读完的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那部小说像一个色彩斑斓、充满魔幻现实主义的迷宫,家族的兴衰、历史的轮回,读起来酣畅淋漓,充满了拉丁美洲特有的热情与忧郁。马尔克斯的叙事是宏大而绵密的,每一个人物的命运都与整个世界的命运交织在一起,让人沉浸其中,仿佛自己也成了马孔多镇上的一员,见证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爱与孤独。与博尔赫斯的精确、理智甚至有些冰冷的文学迷宫相比,马尔克斯的文字更像是汹涌澎湃的河流,带着读者一同向前冲刷,虽然主题同样深邃,但表达方式截然不同。博尔赫斯擅长在有限的篇幅内构建无限的可能,而马尔克斯则是在无尽的时间长河中描绘世事的无常。这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让我更加期待翻开博尔赫斯那套书时,能进入他构建的、全然不同的知识宇宙。
评分最近迷上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那是一种带着淡淡哀愁和青春期迷惘的阅读体验。林沓子和直子的形象,如同夏日午后忽而降临的阵雨,清新却又带着一丝挥之不去的湿冷。村上的文字是如此的轻盈、干净,充满了对音乐、孤独和逝去时光的缅怀。他的叙事节奏舒缓,像是在安静的咖啡馆里独自品味一杯手冲咖啡,你需要放慢呼吸,才能捕捉到字里行间那些若有似无的情绪波动。这与我之前读过的加缪的《局外人》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加缪笔下的默尔索,那种对世界漠不关心的疏离感,是哲学层面的冷峻与抽离,直接探讨存在的荒谬。而村上春树的“孤独”更像是现代都市人普遍的、可以被理解和共情的心理状态,它包裹着一层温柔的、带有感官享受的外衣。博尔赫斯,如果我没记错,他的作品里那种对图书馆、迷宫和无限循环的痴迷,似乎更偏向于加缪式的哲学思辨,但又被他独特的结构主义和奇思妙想包裹着,形成了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既冰冷又充满想象力的独特体验。
评分说起来,最近读完的卡夫卡的《变形记》,那种令人窒息的、荒诞而又无比真实的焦虑感,至今挥之不去。格里高尔一觉醒来变成甲虫的设定,其力量不在于它“多么不可能”,而在于它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个体存在的脆弱性、异化感以及被家庭和体制抛弃的恐惧。卡夫卡的文字是如此简洁、冷静,却又充满了梦魇般的压迫感,他将最离奇的事件写得如同陈述事实一般,这种反差制造了巨大的艺术张力。这种对荒谬存在感的描绘,与加缪有着精神上的关联,但卡夫卡的焦虑是更内化、更个体化的,是关于“我”与“世界”的根本性隔阂。相比之下,我曾读过的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则完全是另一种维度。普鲁斯特是用近乎百科全书式的细致,去追溯记忆中的每一个瞬间,他的文字是感官的、漫长的、充满细节的回归。博尔赫斯的作品,如果说也有“记忆”和“时间”的主题,那也是一种抽象的、形而上的记忆,关于失落的文本、迷失的迷宫,而不是普鲁斯特那种带着玛德莱娜蛋糕香气的个人生命体验。两者的差异,就像是抽象几何图形与具象油画的区别。
评分演讲集。一九六七年秋,博尔赫斯应哈佛大学诺顿讲座之邀,就诗的地位、隐喻模式、小说与诗、音韵与翻译等展开六讲。讲座录音带在图书馆尘封三十多年后,由时任西安大略大学现代语言文学系副教授的凯林–安德·米海列司库整理出版。全集广征博引,涉及从古至今诸多文学现象,又有着口语化文本的不拘形式感,娓娓道来,收放自如,“《诗艺/博尔赫斯全集》是一本介绍文学、介绍品位,也介绍博尔赫斯本人的书……博尔赫斯跟历代的作家与文本展开对话,而这些题材即使是一再反复引述讨论也总还是显得津津有味。”
评分买全集的时候碰到了活动,非常便宜。自从高中读了《环形废墟》之后就很喜欢博尔赫斯,看了他的其他作品之后就更喜欢他了。博尔赫斯的书非常值得看,推荐给大家。
评分非常好打折多值得一买再买
评分小说集,一九四九年出版,收短篇小说十七篇。阿莱夫是希伯来文的第一个字母,数学中代表无穷数、无限的集合,神秘主义理解为超越时空极限的潜在的能量。博尔赫斯以小说的形式展开对时间、对空间、对宇宙、对宏观与微观的思考。在爱慕的女人去世之后,“我”每年仍在她生日那天去她家拜访,她的表哥达内里多年来一直在写一部题为《大千世界》的长诗,他向“我”吐露了一个秘密,地下室角落里有一个“阿莱夫”,那正是他写诗天赋的源泉。“我”静静躺在幽暗地下室的砖地上,眼睛紧盯楼梯第十九级台阶,终于,我看到一个
评分《英国通史》内容包括自远古至2016年英国公投的历史,是对近二百年来中国英国史研究的总结,也是迄今为止第一部多卷本的英国通史,代表了中国学者英国史研究的话语方式和话语体系。写作方式上,充分吸收中外英国史研究的既有成果,细致描述英国历史的轨迹,在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之外,本书突出社会生活的叙述,还原历史上英国人的生活状态,是一部有血有肉、生动活泼的英国通史。丛书共六卷:第一卷《文明初起:远古至11世纪》;第二卷《封建时代:从诺曼征服到玫瑰战争》;第三卷《铸造国家:16—17世纪英国》;第四卷《转型时期:18世纪英国》;第五卷《光辉岁月:19世纪英国》;第六卷《日落斜阳:20世纪英国》。
评分读书日屯点书,清理一下购物车。
评分《诗艺》演讲集。一九六七年秋,博尔赫斯应哈佛大学诺顿讲座之邀,就诗的地位、隐喻模式、小说与诗、音韵与翻译等展开六讲。讲座录音带在图书馆尘封三十多年后,由时任西安大略大学现代语言文学系副教授的凯林–安德·米海列司库整理出版。全集广征博引,涉及从古至今诸多文学现象,又有着口语化文本的不拘形式感,娓娓道来,收放自如。“《诗艺》是一本介绍文学、介绍品位,也介绍博尔赫斯本人的书……博尔赫斯跟历代的作家与文本展开对话,而这些题材即使是一再反复引述讨论也总还是显得津津有味。”
评分这本书是我选了很久才决定的,不能说是最好的。书很新……90多万字140多元,很贵
评分挺好的,非常实用。京东的物流很快哟~希望以后会更快╭(╯3╰)╮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