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记者笔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中外记者笔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祝立明 编
图书标签:
  • 二战
  • 战争史
  • 记者
  • 历史
  • 中外
  • 战争纪实
  • 历史研究
  • 传记
  • 文化
  • 社会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49660
版次:1
商品编码:1174167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478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二战期间国内外战地记者亲历的战争场面,悲壮、惨烈。让你亲自感受真实的二战。

内容简介

  《中外记者笔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约为40万字,分上编(18万字)和下编(22万字)。上编为中国战场,开篇为范长江的“卢沟桥畔”,本编共收入39篇通讯,含盖面较广,最后一篇是重庆《大公报》特派记者鸿增采写的“日军签降”一幕,详细记载了中国战区日军代表冈村宁次在南京向国民政府投降签字之情景,发表于1945年9月3日重庆《大公报》。在这一编中,这次增加一篇,即1937年9月平型关一仗后,中央社记者赴太行山八路军总部,采访总指挥朱德和副总指挥彭德怀,朱德亲自向王少桐记者介绍了平型关一仗的基本情况。下编是国外战场部分,这部分主要是苏、美、英战地记者们所写的通讯,其中有四篇是中国记者的文章,如萧乾先生是当时中国仅有赴欧洲战场的记者,有他采写的发自伦敦的报道,重庆《大公报》记者在白宫采访罗斯福夫人的报道,以及朱启平那著名的一篇《落日》,详细记录了在日本东京湾“密苏里”号战舰,日本向盟国投降一幕。46篇通讯内容基本含盖了欧洲、北非和太平洋各战区各国与德、日、法交战情况。

作者简介

  祝立明,祖籍浙江嵊州,1952年1月出生于安吉。曾在海军部队服役,后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1975年8月进入人民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1989年调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参与筹建中国法制出版社,1996年任副社长(主持工作),1998年任社长,2012年退休。

目录

上编
卢沟桥畔 范长江
血战居庸关 小方
南口迂回线上 秋江
今日的朱德彭德怀 王少桐
娘子关失陷记
--我军苦战经过 陆诒
退出太原城 秋江
忆东战场 罗平
傅作义将军会见记 杨令德
沦陷后的济南 杨道平
这里开遍了民族解放的血花 宇文济民
台儿庄歼灭暴敌
--血战的一幕 惜梦
慰问台儿庄 长江
江南划期的胜利 刘尊棋
空军初次远征日本 中央社记者
山西战局鸟瞰 郭从周
广州在轰炸中 夏衍
武汉空战 朱民威
张自忠将军会见记 子冈
在兽蹄蹂躏下的武汉(节录)李重汉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节录)淮冰
敌将阿部怎样被打死的 鲁戈
保卫祖国领空的华侨飞航员 林有
不可征服的北平 弗·奥利弗
四面楚歌中的北平 韦冈
绥西大捷经过(节录) 木公
模范的歼灭战
--进攻陈庄的敌人是怎样被歼灭的 韦明
敌后的 "马奇诺 "防线
--一个新的万里长城的创造 戒夫
百团大战在华北 邸华
晋察热的游击战争 克寒
湘北观捷记 重庆《大公报》特派员
港战经过 中央社记者
鄂西会战记 杨培新
强渡怒江前后 [美]范伍德
国军攻克密芝那经过 邓蜀生
会师记 吕德润
西南暴风雨 淮冰
日本俘虏访问记 林语堂
日军签降一幕 重庆《大公报》特派员鸿增
下编
兵不血刃取挪京 [美]《芝加哥每日新闻报》记者史托伊
康边森林的一幕 [英]伦敦《新闻评论》记者
死寂的巴黎 [美]美联社记者罗希洛
巴黎今昔感 [美]《纽约时报杂志》记者拉罗德 ·卡伦德
崩溃后的法兰西 [法]康纳德 ·旺夫
"格拉夫斯比 "号沉没记 [美]弗莱彻 ·普拉特
空袭下的柏林 [日]矢野庄太郎
赫斯奔英之谜 [美]纽约《民族》杂志记者
进攻的故事
--一九四〇年的悲喜剧 萧乾
战时英国目睹记 [美]本·罗伯逊
纳粹发动反苏战争
重庆《新华日报》新闻版面(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三日)
轰炸莫斯科 [美]卡德威尔
战时莫斯科景象 西勒斯 ·萨特博格
斯大林格勒战役经过 [美]《新闻周刊》记者
苏联为什么打得这样好? [美]埃德加 ·斯诺
"准备弃舰!愿上帝保佑你们!" [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
突尼西亚战记 [美]《时代》杂志记者
柏林挨炸记 [美]奥斯卡 ·雅各比
德国上空鏖战记 莫里斯 ·埃德尔曼
间谍充斥的葡萄牙 休·米尔
盟军攻欧目击记 英国路透社记者
诺曼底降陆记 伦纳德 ·莫斯利
海军支援 [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希克斯
在英国驱逐舰上 [美]《纽约时报》记者戴希
各位听众: [美]美国广播公司记者乔治 ·赫克斯
陷落前的柏林景象 《柯里尔》杂志记者乔治 ·拉德纳
希特勒的末日 国际通讯社记者霍斯
柏林之战 [苏]波列伏伊
柏林巷战 [苏]戈尔巴朵夫、米尔让诺夫
德寇无条件投降
重庆《新华日报》新闻版面(一九四五年五月八日)
德国投降结束 守巧夫
朱可夫元帅答盟国记者问 塔斯社记者
克里姆林宫庆功宴 塔斯社记者
纳粹战犯伏法记
日寇竟甘冒大险,发动太平洋战争
重庆《新华日报》新闻版面(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九日)
盟军在太平洋岛屿登陆素描 《画邮报》记者
广袤无际的太平洋战场 [美]乔治 ·霍恩
大演说家丘吉尔 路易斯 ·艾伯查尔斯 ·科罗
罗斯福夫人访问记 严仁颖
计划进攻日本的美国海军统帅 --金氏 [美]福雷斯特 ·戴维斯
超级空中堡垒轰炸日本记 [美]罗伯特 ·科普利
长崎投弹记 [美]《纽约时报》记者 威廉 ·劳伦斯
广岛蒙难记 [美]《纽约先驱论坛报》记者 霍默 ·比加特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日本昨日签定降书
重庆《新华日报》新闻版面(一九四五年九月三日)
东京死寂之夜 黎秀石
落日 朱启平
后记

精彩书摘

  我们躺在草中,四周是红酸粟和蝴蝶,而世界的命运却在我们上空决定。我们看到轰炸开始,看到战斗,也看到一切终结。——[美]本·罗伯逊
  我是一向怕看死人,怕看人血的,可是现在,我能够在尸场上慢慢地走,我能够踏过那涂满了街道的“血路”了,不踏同胞的无辜的血,是不能通过罹灾区域的!残酷吗?不,这是感觉的麻痹,这是对于恐怖的感受的疲劳和饱和!——夏衍
  凯德尔站起来,跑到台子边。在他的脸上现出紫红的小块。而他的双眼湿润着泪水。他在台子边坐下,签着投降书。凯德尔在所有几份书上都签了字。这延续了几分钟的时间。……在这厅里此刻没有一个无动于衷的人,在全人类中也没有,而尤其是——在苏维埃联邦。——[苏]戈尔巴朵夫、米尔让诺夫
  ……

《烽火中的凝视:跨越国界的历史印记》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第二次世界大战无疑是最为深刻、最触目惊心的一道伤痕。那场席卷全球的浩劫,不仅改变了国家版图,颠覆了政治格局,更在无数个体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硝烟散尽,留下的不仅是断壁残垣与战争遗孤,还有那些用笔尖记录下历史瞬间的灵魂。本书正是对那段黑暗岁月进行的一次多维度的回溯,它不拘泥于单一的视角,而是汇聚了来自不同国度、不同文化背景的观察者,以他们的文字,勾勒出战争的真实图景,揭示出人性的复杂光辉与阴暗。 这是一本关于“看见”的书,关于在目不暇接的历史洪流中,如何捕捉那些转瞬即逝但足以触动灵魂的画面。战争,绝非仅是冰冷的数据和宏大的战略,它更是发生在个体身上的鲜活经历,是无声的呐喊,是绝望中的希望,是陌生人之间的短暂慰藉。本书的作者们,他们或是身处战火前线的通讯记者,用手中的相机和笔杆捕捉着真实的战场;或是深入敌后,秘密记录着抵抗者的勇气与牺牲;或是流亡海外,以局外人的冷静与深刻反思着战争的根源与后果。他们的身份各异,立场可能有所不同,但他们共同的目标,是用文字的力量,为后人留下关于这场战争最生动、最直观的见证。 本书的精髓,在于其“跨越国界”的视野。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全球性的冲突,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置身事外。因此,要真正理解这场战争的复杂性,就必须超越狭隘的国家视角,去倾听来自不同阵营、不同文化圈的声音。本书的编纂者们,历经多年搜寻和考证,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精选了极具代表性的作品。这些作品来自那些曾亲历战火,或身处战争边缘的记者们。他们的笔触,或磅礴大气,描绘出战役的宏伟场面;或细腻入微,刻画出普通人在战争中的挣扎与坚韧。他们笔下的战争,有冲天的火光,有弥漫的硝烟,有英勇的牺牲,也有卑劣的背叛;有政治家的纵横捭阖,也有士兵的血肉之躯;有国家机器的残酷运转,也有寻常百姓的悲欢离合。 想象一下,当一位身处诺曼底登陆现场的英国记者,用他急促而激昂的文字,描述着登陆艇破浪前进的瞬间,沙滩上绽放的死亡之花,以及士兵们眼中闪烁的决绝与恐惧。他的文字,带着潮湿的海风和火药的气息,将读者瞬间拉入那个决定历史走向的关键时刻。与此同时,另一位身在珍珠港的美国记者,则以一种更为沉痛的笔调,记录下那个宁静的早晨如何被突如其来的爆炸所撕裂,当他目睹战舰在烈焰中沉没,生命在顷刻间消逝,那种震惊与愤怒,通过他的文字,能够穿透时空的阻隔,抵达每一个读者的心灵。 而当我们将目光转向东方,便能听见来自中国的记者的声音。他们记录着日军侵华的暴行,记录着十四年抗战的艰辛与不屈。在那些饱受战火蹂躏的城市,在那些沦陷区人民的苦难生活中,他们用一支笔,对抗着遗忘与谎言,用文字为民族的苦难留下不朽的证词。那些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报道,关于重庆大轰炸的记录,那些描绘着民族脊梁如何在那段最黑暗的日子里挺直的身影,无一不凝聚着记者的良知与勇气,也饱含着中国人民的血泪与抗争。 本书的价值,还在于它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简单复述,更在于它对战争背后人性的深刻洞察。那些来自不同国家、不同立场的记者,他们的观察角度虽有差异,但他们对人类情感的描绘,却往往能够产生共鸣。他们记录下士兵在战场上的恐惧与战友之间的情谊,记录下平民在炮火下的无助与对和平的渴望,记录下那些在绝境中展现出的善良与大爱,也记录下在极端环境下人性扭曲的阴暗面。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让历史人物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个体。 例如,一位报道了集中营解放的记者,他的文字中充斥着难以置信的悲悯和愤怒。他用颤抖的手记录下那些骨瘦如柴、目光呆滞的幸存者,那些令人发指的集中营建筑,以及那些曾经施暴者的冷漠面孔。他的文字,不是为了煽情,而是为了让读者直面那段人类历史上的至暗时刻,永远铭记战争带来的罪恶,并警惕历史的重演。 同时,本书也收录了那些对战争进行深刻反思的作品。一些记者,在战后依然不懈地追问,战争的根源何在?如何才能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他们试图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剖析战争的成因,并对人类社会的未来提出自己的思考。他们的文字,超越了单纯的事件报道,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引导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本书的内容组织,力求呈现出历史的真实肌理。它并非按照时间顺序简单排列,而是通过主题的划分,将不同来源的素材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读者可以从中看到战前欧洲的暗流涌动,看到闪电战的迅猛推进,看到太平洋战场上的浴血奋战,看到抵抗运动的星星之火,以及战后世界格局的重塑。每一篇作品,都像是一块拼图,共同构筑起一幅宏大而复杂的世界战争画卷。 我们所呈现的,是那些在信息爆炸时代依然具有生命力的文字。它们或许没有绚丽的辞藻,但字里行间都跳动着真实生命的脉搏;它们或许没有宏大的叙事,但那些细小的瞬间,却足以震撼人心。本书的编纂者相信,历史不应被遗忘,而真相,往往隐藏在那些最直接、最朴素的记录之中。 《烽火中的凝视:跨越国界的历史印记》,是一次对历史的致敬,也是一次对人性的探索。它邀请您,与那些勇敢的记者一同,重返烽火连天的岁月,用他们的眼睛去观察,用他们的笔去感受,用他们的文字去思考。这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一次跨越国界的凝视,一次对人类共同记忆的深刻回响。阅读本书,您将不再仅仅是历史的旁观者,而是仿佛置身其中,感受那段波澜壮阔、令人扼腕的历史。它所蕴含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对和平的祈愿,以及对未来永恒的警醒。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一直在琢磨着,如果能找到一本能够深度剖析二战时期不同国家记者们所见所闻的书,那该有多好。毕竟,官方的历史记载往往带有某种立场,而记者的第一手报道,尤其是来自不同阵营的记者的视角,能够更全面、更真实地反映战争的残酷与复杂。我设想着,这本书会呈现出怎样的画面?是那些在战火纷飞的前线,记者们冒着生命危险,捕捉到的震撼人心的瞬间?还是他们在后方,采访那些经历了家园被毁、亲人离散的普通民众,记录下他们的悲痛与坚韧?我尤其好奇,来自轴心国和同盟国的记者,他们的观察视角会有何不同?又有哪些相似之处?这本书或许能揭示出一些我们鲜为人知的历史侧面,让我们对那段历史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

我最近在寻找一些能够提供多元化观点的历史读物,特别是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样波澜壮阔的事件。我一直在想,如果能够汇集不同国家记者的亲历报道,那将是一种怎样的新鲜体验。我设想,这本书或许能带领我穿越时空,亲眼目睹那些历史性的时刻,感受那些硝烟弥漫的战场,倾听那些在战火中幸存者的声音。我好奇,不同国家的记者,他们会如何解读战争的起因、过程和影响?他们记录下的文字,是否会带有鲜明的民族情感,又或者,他们是否能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保持一种相对客观的观察?我期待它能用生动的笔触,描绘出那些鲜活的人物和动人的故事,让我对那段历史有更立体、更深入的理解。

评分

说实话,我最近对二战的历史细节特别感兴趣,尤其是那些关于战争如何影响普通人的故事。我一直在想,如果有一本书能够集结世界各地记者的视角,来讲述二战的方方面面,那该是多么有价值。我设想,这本书应该会包含很多不同于教科书上的内容,也许会有一些充满个人色彩的描写,一些记者们在现场的真实感受,甚至是他们对战争进程的个人判断。我希望能看到那些描绘城市被轰炸后的残垣断壁,描述士兵在前线的艰辛与恐惧,以及普通人在战争阴影下的挣扎与希望。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够展现出战争的残酷性,同时也歌颂那些在黑暗中闪耀的人性光辉,让我们在了解历史的同时,也能反思和平的珍贵。

评分

我最近对二战的历史很着迷,尤其是那些关于战争背后故事的细节。我总觉得,官方的历史叙述难免会有些宏大叙事,而那些亲历者的记录,尤其是记者的第一手报道,更能反映出战争的真实面貌。我猜想,这本书大概会把我带到硝烟弥漫的战场,或者被战火摧毁的城市,让我通过记者的眼睛,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悲伤与残酷。我期待它能包含一些我之前不知道的细节,比如战争期间记者们采访的那些普通人,他们的生活是如何被战争改变的,他们又是如何面对苦难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罗列,更能触及到人性的深度,让我对那段历史有更深刻的感悟。

评分

这本书,我最近才在书店里随手翻了翻,当时被它厚实的装帧和醒目的书名吸引住了。感觉它应该能带我进入一个宏大的历史叙事,从不同视角去解读那段刻骨铭心的战争岁月。我脑子里设想的是,它会像一副徐徐展开的恢弘画卷,用文字描绘出硝烟弥漫的战场、颠沛流离的人民,以及那些在乱世中闪耀的人性光辉。或许,它会包含一些鲜为人知的战争细节,或者是一些官方历史叙述中难以触及的个体命运。我期待它能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那个时代的悲壮与不屈。虽然我还没有真正开始阅读,但仅仅是书名就勾起了我强烈的求知欲,让我对它充满了各种美好的设想,希望它能成为一本真正能够启迪思想、震撼心灵的优秀作品。

评分

很好的书,快递给力,很好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经典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经典

评分

经典

评分

很好的书,快递给力,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