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液萃取化工基础

液液萃取化工基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戴猷元 著
图书标签:
  • 液液萃取
  • 化工分离
  • 传质过程
  • 化工原理
  • 萃取剂
  • 平衡理论
  • 设备设计
  • 工业应用
  • 化工基础
  • 分离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39068
版次:1
商品编码:11742836
包装:平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页数:31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化工、生物化工、环境、制药领域从事分离过程研究开发、设计和运行的工程技术人员;化工、生物化工、环境、制药等相关专业教师、研究生。
  1.作者为清华大学教授,化工萃取领域资深专家;
  2.本书为化学工程有机物络合萃取经典读物。

内容简介

  液液萃取是重要的化工分离单元操作。它具有分离效率高、能耗低、生产能力大、设备投资少、便于快速连续和安全操作等优点。本书包括物质的溶解特性及常用萃取剂、金属萃取的基本原理、有机物萃取的基本原理、液液萃取相平衡、扩散及相间传质过程、逐级接触液液萃取过程的计算、微分接触连续逆流萃取过程的计算、液液萃取设备的分类及特点、混合澄清器、柱式萃取设备、离心萃取设备、萃取过程的强化、新型萃取分离技术等内容,系统阐述了液液萃取的基本原理、平衡关系、过程速率、应用设备及设计计算、萃取过程强化途径,并介绍了新型萃取分离技术。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化工、生物化工、环境、制药等专业研究生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上述专业从事分离过程研究开发、设计和运行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戴猷元,清华大学,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三十多年来,一直从事化学工程与技术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长期讲授《化工原理》(学校一类课)、《化工概论》等课程;科研方面的重点是液液萃取分离过程的新工艺和新方法的研究。科研方面的重点是萃取分离过程的新工艺和新方法的研究,先后承担“液液萃取过程及设备的基本规律研究”、“新型膜分离过程的研究”等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抗生素大规模生产关键技术创新”、负责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络合萃取法处理工业含酚废水技术”和其他部委和企业的研究课题。萃取新工艺方面,有机物稀溶液络合萃取工艺研究和机理探讨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络合萃取法处理工业含酚废水技术”和“络合萃取法处理工业苯胺废水技术”等科技成果均属国内首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萃取新方法方面,在膜萃取过程的研究、外场对分离过程的强化、萃淋树脂分离过程的研究、聚合物反胶团萃取、预分散溶剂萃取、浊点萃取等新的领域取得成果。近二十年,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及教育教学奖20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4项、四等奖1项),授权专利26项。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NULL

目录

第1章概述001��
1.1液液萃取过程001
1.2液液萃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002
1.3液液萃取中的基本概念004
1.3.1分配定律和分配常数004
1.3.2分配系数006
1.3.3萃取率006
1.3.4相比和萃取因子007
1.3.5萃取分离因数007
1.3.6物理萃取与化学萃取008
1.4液液萃取技术的研究内容及方法009
参考文献010
第2章物质的溶解特性及常用萃取剂011��
2.1物质溶解过程的一般描述011
2.2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特性012
2.2.1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特性012
2.2.2物质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特性014
2.3物质萃取的各种影响因素015
2.3.1空腔作用能和空腔效应015
2.3.2被萃溶质亲水基团的影响017
2.3.3溶质与有机溶剂相互作用的影响021
2.4常用的萃取剂022
2.4.1萃取剂选择的一般原则022
2.4.2中性络合萃取剂023
2.4.3酸性络合萃取剂026
2.4.4胺类萃取剂028
2.4.5螯合萃取剂030
参考文献033
第3章金属萃取的基本原理034��
3.1金属离子配合物034
3.1.1金属离子的水合034
3.1.2金属离子配合物的形成及稳定性035
3.2中性络合萃取过程036
3.2.1中性金属配合物的萃取036
3.2.2金属配阴离子加合阳离子的萃取过程037
3.3酸性络合萃取过程及螯合萃取过程038
3.3.1酸性络合萃取过程038
3.3.2螯合萃取过程039
3.4离子缔合萃取过程040
3.4.1阴离子萃取过程041
3.4.2阴离子交换过程041
3.4.3阳离子萃取过程041
3.5金属萃取过程的影响因素042
3.5.1萃取剂特性的影响042
3.5.2金属离子成键特性的影响045
3.5.3萃合物特性及其形成条件和存在环境的影响046
3.6协同萃取过程049
3.6.1酸性萃取剂和中性萃取剂的协同萃取050
3.6.2肟与酸性萃取剂的协同萃取051
3.6.3螯合萃取剂和中性萃取剂的协同萃取051
3.6.4其他协同萃取体系051
参考文献051
第4章有机物萃取的基本原理052��
4.1简单分子萃取052
4.2有机物络合萃取过程052
4.2.1有机物络合萃取的过程描述052
4.2.2有机物络合萃取体系的基本特征053
4.2.2.1分离对象的特性053
4.2.2.2络合剂的特性053
4.2.2.3稀释剂的选择055
4.2.3有机物络合萃取的高效性和高选择性055
4.3有机物络合萃取过程的机理分析056
4.3.1络合萃取的作用机制056
4.3.2络合萃取的萃合物结构057
4.3.3络合萃取的历程058
4.3.3.1中性磷氧类络合剂络合萃取有机羧酸的历程058
4.3.3.2胺类络合剂络合萃取有机羧酸的两种历程058
4.3.3.3胺类络合剂络合萃取苯酚的两种历程060
4.3.3.4酸性磷氧类萃取剂络合萃取有机胺类的两种历程060
4.4有机物络合萃取的特征性参数061
4.4.1分离溶质的疏水性参数lgP061
4.4.2分离溶质的电性参数pKa062
4.4.3络合剂的表观碱(酸)度063
4.4.3.1络合萃取剂表观碱(酸)度的定义064
4.4.3.2络合萃取剂表观碱(酸)度的测定方法065
4.4.3.3络合萃取剂表观碱(酸)度的影响因素066
4.4.4络合剂相对碱(酸)度067
4.4.4.1以被萃溶质为对象的络合萃取剂相对碱(酸)度的定义068
4.4.4.2络合萃取剂相对碱(酸)度的测定方法069
参考文献069
第5章液液萃取相平衡071��
5.1物理萃取相平衡071
5.1.1物理萃取相平衡的一般性描述071
5.1.2弱酸或弱碱的萃取相平衡072
5.1.3萃取相溶质自缔合的萃取相平衡074
5.1.4混合溶剂物理萃取的相平衡076
5.2化学萃取的相平衡076
5.2.1化学萃取相平衡的一般性描述076
5.2.2萃合物化学组成的确定078
5.2.3络合萃取相平衡的质量作用定律分析方法080
5.3萃取相平衡的图示方法081
5.3.1完全不互溶体系直角坐标图082
5.3.2三角形相图082
5.3.2.1三角形相图中的组成表示法083
5.3.2.2杠杆法则083
5.3.2.3液液平衡关系在三角形相图上的表示法084
5.3.2.4液液相平衡在直角坐标上的表示法087
5.4萃取相平衡的模型预测方法088
参考文献090
第6章扩散及相间传质过程092��
6.1分子扩散及涡流扩散092
6.1.1分子扩散092
6.1.2扩散系数094
6.1.3单相中的稳态分子扩散096
6.1.3.1等摩尔反向扩散097
6.1.3.2单向扩散098
6.1.4涡流扩散099
6.2相间传质099
6.2.1对流传质100
6.2.2相间传质模型101
6.2.3分传质系数103
6.2.4总传质系数103
6.3界面现象及其影响104
6.3.1Marangoni效应105
6.3.2Taylor不稳定性106
6.3.3表面活性剂的影响106
6.4液滴传质特性107
6.4.1液滴和液滴群的运动107
6.4.2液滴和液滴群的传质109
6.4.2.1液滴生成阶段的传质109
6.4.2.2液滴自由运动阶段的传质110
6.4.2.3液滴凝并阶段的传质112
6.4.2.4考虑液滴内外传质的总传质系数112
参考文献114
第7章逐级接触液液萃取过程的计算116��
7.1单级萃取过程及其计算117
7.1.1溶剂部分互溶体系117
7.1.2溶剂不互溶体系119
7.2多级错流萃取过程及其计算120
7.2.1溶剂部分互溶体系120
7.2.2溶剂不互溶体系123
7.3多级逆流萃取过程及计算124
7.3.1溶剂部分互溶体系125
7.3.1.1三角形坐标图求理论级数125
7.3.1.2直角坐标图求理论级数127
7.3.2溶剂不互溶体系128
7.3.3多级逆流萃取过程的最小萃取剂用量129
7.3.3.1溶剂部分互溶体系129
7.3.3.2溶剂不互溶体系131
7.3.4两相完全不互溶体系的多级逆流萃取过程计算132
7.4复合萃取133
7.4.1完全不互溶体系的萃取率和去污系数134
7.4.2完全不互溶体系的物料衡算和操作线134
7.4.3双溶质组分分离的操作条件选择原则135
7.4.4多级逆流复合萃取过程的图解法136
7.4.5多级逆流复合萃取过程的公式解法136
参考文献138
第8章微分接触连续逆流萃取过程的计算139��
8.1柱塞流模型139
8.2萃取柱内流动的非理想性142
8.2.1非理想流动和停留时间分布142
8.2.2萃取柱内的轴向混合及其影响145
8.3考虑萃取柱内轴向混合的计算模型146
8.3.1级模型146
8.3.2返流模型及其求解方法147
8.3.2.1返流模型的建立147
8.3.2.2线性平衡关系时返流模型的求解方法148
8.3.2.3非线性平衡关系时返流模型的求解方法151
8.3.3扩散模型及其求解方法151
8.3.3.1扩散模型的建立152
8.3.3.2线性平衡关系时扩散模型方程的解析解及其简化153
8.3.3.3分散单元高度及其近似计算156
8.3.4前混现象158
8.4萃取柱轴向混合参数的实验测定159
8.4.1扰动响应技术及其数据处理方法159
8.4.1.1扰动响应法及模型方程159
8.4.1.2扩散模型方程160
8.4.1.3几种主要的模型参数求取方法161
8.4.1.4几种数据处理方法的比较165
8.4.2稳态浓度剖面法166
8.4.2.1基于扩散模型的单变量估值法167
8.4.2.2基于返流模型的多变量估值法168
8.4.3动态响应曲线法169
参考文献171
第9章液液萃取设备的分类及特点173��
9.1液液萃取设备的基本条件和主要类型173
9.2液液萃取设备的性能特点174
9.2.1液液萃取设备的特点174
9.2.2液液萃取设备的液泛流速和比负荷175
9.2.3萃取设备的传质速率和总传质系数177
9.3液液萃取设备的选择179
参考文献180
第10章混合澄清器181��
10.1混合澄清器及其类型181
10.2箱式混合澄清器的特点185
10.3混合澄清器的设计186
10.3.1混合室的设计187
10.3.2澄清室的设计188
10.4混合澄清器的操作189
参考文献190
第11章柱式萃取设备192��
11.1柱式萃取设备的类型和特点192
11.1.1喷淋萃取柱192
11.1.2填料萃取柱192
11.1.3筛板萃取柱193
11.1.4脉冲筛板萃取柱和脉冲填料萃取柱194
11.1.5振动筛板萃取柱195
11.1.6转盘萃取柱(RDC)196
11.1.7混合澄清型萃取柱197
11.2填料萃取柱的设计计算198
11.2.1液滴平均直径dP的计算199
11.2.2特性速度和液泛流速计算200
11.2.3总传质系数的计算201
11.2.4柱高的计算201
11.3筛板萃取柱的设计计算201
11.3.1液滴平均直径的计算201
11.3.2特性速度和液泛流速计算202
11.3.3筛板萃取柱传质性能计算204
11.4脉冲筛板萃取柱的设计计算205
11.4.1液滴平均直径的计算205
11.4.2特性速度和液泛流速计算206
11.4.3脉冲筛板萃取柱的操作特性207
11.4.4脉冲筛板萃取柱的传质特性计算209
11.4.5脉冲筛板萃取柱的设计计算举例210
11.5转盘萃取柱的设计计算211
11.5.1液滴平均直径的计算211
11.5.2特性速度和液泛流速计算212
11.5.3转盘萃取柱的操作特性214
11.5.4转盘萃取柱的传质特性计算215
11.5.5转盘萃取柱的设计计算步骤215
11.6柱式萃取设备的性能比较216
参考文献220
第12章离心萃取设备223��
12.1离心萃取器及其类型223
12.1.1离心萃取器的分类223
12.1.2连续接触离心萃取器224
12.1.3逐级接触离心萃取器225
12.2离心萃取器的关键参数228
12.2.1离心分离因数
12.2.2离心萃取器的压力平衡和界面控制229
12.2.2.1离心力场条件下的流体静力学方程229
12.2.2.2转筒式离心萃取器的界面控制229
12.2.3离心萃取器的分离容量231
12.2.4离心萃取器的级效率232
参考文献233
第13章萃取过程的强化234��
13.1单元操作和单元过程234
13.2“场”、“流”分析的一般性概念235
13.2.1“场”、“流”的定义及特征235
13.2.2“场”、“流”分析的基本内容236
13.2.2.1“流”和“场”的存在是构成分离过程或反应过程的必要条件236
13.2.2.2“流”和“场”按不同方式组合可以构成不同的过程237
13.2.2.3调控“流”和“场”的作用可以实现过程强化238
13.2.2.4多种“流”和多种“场”的组合可以产生新的过程239
13.2.3常用分离过程的“场”、“流”分析241
13.3从基本原理出发强化萃取过程242
13.3.1提高过程的传质推动力242
13.3.2增大相际总传质系数251
13.3.3增加相间传质面积254
13.4耦合技术及过程强化255
13.4.1过程耦合技术255
13.4.1.1同级萃取反萃取耦合过程255
13.4.1.2萃取发酵耦合过程260
13.4.1.3膜技术与过程耦合263
13.4.2化学作用对萃取分离过程的强化264
13.4.3附加外场对萃取分离过程的强化266
参考文献268
第14章新型萃取分离技术271��
14.1概述271
14.2液膜技术272
14.2.1概述272
14.2.2液膜技术的构型和操作方式274
14.2.2.1乳状液膜过程274
14.2.2.2支撑液膜过程275
14.2.2.3封闭液膜过程276
14.2.3液膜分离过程的传质机理及促进传递277
14.2.3.1液膜分离过程的传质机理277
14.2.3.2液膜分离过程的促进迁移278
14.2.4乳状液膜280
14.2.4.1乳状液膜体系的组成280
14.2.4.2乳状液膜分离工艺282
14.2.4.3乳状液膜体系的渗漏及溶胀283
14.2.5支撑液膜体系284
14.2.6封闭液膜体系285
14.3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287
14.3.1概述287
14.3.2超临界流体及其性质287
14.3.3超临界流体萃取工艺291
14.3.3.1超临界流体�补烫遢腿」ひ�291
14.3.3.2液体的超临界流体逆流萃取工艺292
14.3.3.3溶剂循环293
14.3.3.4溶质和溶剂的分离294
14.3.4超临界流体萃取设备294
14.4双水相萃取技术295
14.4.1概述295
14.4.2双水相体系的形成295
14.4.3双水相体系的主要参数297
14.4.4双水相萃取的特点及两相分配298
14.4.4.1双水相萃取的特点298
14.4.4.2影响双水相萃取分配的因素298
14.4.5亲和双水相萃取技术300
14.5膜萃取技术300
14.5.1概述300
14.5.2膜萃取的研究方法及数学模型301
14.5.2.1膜萃取的研究方法301
14.5.2.2膜萃取过程的传质模型301
14.5.3膜萃取的影响因素304
14.5.3.1两相压差Δp的影响304
14.5.3.2两相流量的影响304
14.5.3.3相平衡分配系数与膜材料的浸润性能的影响304
14.5.3.4体系界面张力和穿透压305
14.5.4中空纤维膜萃取的过程设计306
14.5.4.1分传质系数关联式306
14.5.4.2中空纤维膜器中流动的非理想性306
14.5.4.3中空纤维膜萃取过程强化的途径307
14.5.4.4中空纤维膜萃取器的串联和并联308
14.6胶团萃取技术和反胶团萃取技术308
14.6.1概述308
14.6.2胶团的结构及性质309
14.6.3胶团萃取310
14.6.4聚合物胶团萃取311
14.6.5浊点萃取311
14.6.6反胶团的结构及性质313
14.6.7反胶团体系的增溶及溶质传递315
14.6.8蛋白质的反胶团萃取研究316
参考文献317

《化工单元操作导论》 本书聚焦于化工生产中最为基础且普遍的单元操作,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认知框架。不同于仅侧重某一具体过程的专业书籍,本书致力于梳理和讲解驱动各类化工过程运转的普适性原理和技术。 第一部分:流体处理基础 本部分将系统介绍流体在化工设备中的行为特性及其控制方法。内容涵盖: 流体静力学与动力学: 深入剖析流体在静止和流动状态下的压力分布、伯努利方程的应用,以及雷诺数等关键参数在判断流体流动模式(层流、湍流)中的作用。我们将探讨粘性、密度等物性参数如何影响流体行为,并介绍流体在管道、设备内的流动阻力计算与分析。 流体输送设备: 详尽讲解离心泵、容积泵等各类流体输送设备的结构原理、选型依据、操作要点及常见故障分析。着重阐述其在不同工况下的性能曲线解读,以及与管路系统匹配的重要性。 流体分离设备(初步): 引入气液、固液分离的基本概念,为后续更复杂的分离单元操作打下基础。例如,对简单过滤、沉降等过程的原理进行初步介绍,为后续的过滤、沉淀等章节做铺垫。 第二部分:传质与传热基础 传质与传热是化工生产中的核心环节,贯穿于几乎所有的分离和反应过程中。本部分将深入讲解这些基本原理: 传热学原理: 全面阐述热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传热方式的机理,并详细介绍各类换热器的结构、类型、设计计算以及操作优化。内容将包括传热系数的确定、对流传热的强化与抑制、以及辐射传热在高温过程中的应用。 传质学原理: 深入探讨组分在不同相(气、液、固)之间的传递过程。我们将介绍扩散、对流扩散等基本概念,并重点讲解相平衡的理论基础,如亨利定律、拉乌尔定律等。基于相平衡理论,我们将初步引入物质传递的通量分析。 混合与分散: 讲解实现相界面有效接触的混合与分散过程,包括搅拌混合器的类型、设计原则、影响混合效率的因素。涉及气液、液液、固液等体系的混合与分散技术。 第三部分:单元操作的初步实践 在本部分,我们将前面介绍的基础原理应用于具体的化工单元操作,展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蒸馏与精馏基础: 介绍蒸馏的基本原理,包括挥发度差异驱动的分离过程,并初步讲解连续蒸馏、间歇蒸馏的原理与设备。引入塔板效率、理论塔板等概念,为后续深入的精馏设计打下基础。 吸收与解吸: 讲解气体组分在液体中溶解或脱离液体的过程。重点阐述吸收塔的设计考虑,包括传质推动力、传质系数的计算,以及填料塔和板式塔在吸收操作中的应用。 干燥单元操作: 探讨固体物料中水分或其他溶剂的去除过程。介绍不同类型的干燥设备(如烘箱、流化床干燥器、喷雾干燥器)的工作原理、适用范围及干燥曲线的分析。 结晶单元操作: 讲解从溶液中形成固体晶体的过程。内容包括过饱和度的产生、晶核形成与晶体生长机理,以及不同结晶设备(如蒸发结晶器、冷却结晶器)的特点与选型。 本书特色: 原理先行,应用导向: 强调化工单元操作背后的物理化学原理,并紧密结合实际工程应用,帮助读者理解“为什么”以及“如何做”。 体系完整,循序渐进: 内容从最基础的流体处理,逐步深入到复杂的传质传热过程,再到具体的单元操作,层层递进,适合不同阶段的学习者。 图文并茂,易于理解: 大量运用图表、流程示意图等可视化工具,直观展示设备结构和操作过程,降低理解难度。 强调设计思路: 在介绍各类单元操作时,不仅讲解原理,也初步渗透相关的设计思路和工程考量,培养读者的工程思维。 本书适合化学工程、应用化学、制药工程、环境工程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从事化工生产、设计、研发的工程师,作为学习和参考的入门及进阶读物。它将为读者掌握更加复杂的化工过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所传授的知识,更在于它所激发出的思考。我是一名年轻的科研人员,一直致力于探索更高效、更环保的液液萃取技术。而这本书,无疑为我指明了方向。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讲解“新型萃取技术”时,所展现出的前瞻性。他不仅介绍了超临界流体萃取、膜萃取等新兴技术,还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这激发了我对这些新技术的浓厚兴趣,并促使我开始相关的研究。书中还对“过程模拟与优化”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作者不仅介绍了各种模拟软件的应用,还结合实际案例,演示了如何利用模拟技术来优化萃取过程。这对于我进行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此外,书中还涉及了一些关于“经济性与可持续性”的讨论,这让我意识到,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我们也需要考虑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总而言之,《液液萃取化工基础》是一本能够启发思考、指导实践、富有远见的著作,它是我在科研道路上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

评分

这本书绝对是每个化学工程师案头的必备之物,它的内容之精炼,涵盖之全面,让我惊叹不已。从最基础的液液萃取原理,到复杂的工艺设计和优化,本书几乎无所不包。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讲解过程中,循序渐进的逻辑 M.I.T. (Mass, Intensity, Transition) 教学法,让那些初学者也能轻松理解那些看似抽象的概念。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是对实际化工生产的深刻洞察。书中的案例分析,每一个都贴近工业现场,让我看到了理论如何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也让我明白了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哪些挑战,以及如何运用书中知识去解决。例如,关于相平衡数据预测的那一章,作者不仅列举了各种模型,还详细解释了它们各自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这对于我在处理非理想体系时,能够选择最合适的模型至关重要。再比如,在讨论萃取器类型时,作者对塔式、混合澄清槽式、喷雾塔等各种设备的结构、操作特点、传质效率以及适用范围做了详尽的对比分析,配以大量图示,使得我能够非常直观地理解不同设备的优劣势,从而在项目初期就能做出更明智的选择。书中的数学推导清晰明了,公式的来源和意义都解释得非常透彻,不会让人觉得枯燥乏味。而且,作者在讲解过程中,经常会穿插一些“经验之谈”或者“工业界的陷阱”,这些内容是教科书上很难找到的,但对于实际工作却价值连城。读这本书,就像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身边循循善导,不仅传授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它让我从一个对液液萃取“只知皮毛”的工程师,成长为一个能够独立分析和设计复杂萃取过程的专业人士。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它的定价,绝对是物超所值,值得每一个化工领域的从业者深入研读。

评分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性的著作,更是一部充满了作者丰富经验和深刻洞察的作品。我曾多次在工作中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传统的教科书上往往找不到现成的答案,而这本书,却总能给我提供一些意想不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比如,书中关于“萃取过程中的异常现象分析与对策”部分,作者列举了大量的实际案例,详细剖析了乳化、结垢、腐蚀等常见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给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这对我来说,简直是“及时雨”,让我能够快速定位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此外,书中的“经济性分析与项目评估”章节,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不仅介绍了各种经济评估方法,还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不同萃取工艺方案的经济可行性,这对于我在项目决策过程中,能够做出更明智的选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书中的语言风格也十分独特,既有科学的严谨性,又不失人文的关怀。作者在讲解技术的同时,也融入了一些对化工行业发展趋势的思考,以及对年轻工程师的殷切期望。总而言之,《液液萃取化工基础》是一本能够启发思考、指导实践、富有远见的著作,它是我职业生涯中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

评分

我是一名在校大学生,正在学习化工原理,这本书绝对是我学习过程中的一盏明灯。在学校的课堂上,液液萃取的部分总是让我感到有些抽象和难以理解,但是自从我开始阅读《液液萃取化工基础》后,一切都变得清晰起来。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朴实,语言生动形象,他总是能够用最简单易懂的方式来解释最复杂的概念。例如,当他解释液液萃取的基本原理时,他会用一个生动的比喻,将抽象的分子运动过程具象化,让我立刻就能明白物质是如何从一个相转移到另一个相的。书中的插图也非常有帮助,它们不仅展示了各种萃取设备的结构,还直观地展示了操作过程,这对于我这种视觉型学习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特别喜欢书中的练习题,每一章后面都配有不同难度级别的习题,这让我能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并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我尝试着做了一些练习题,有些题目确实非常有挑战性,但当我通过书中提供的思路和方法最终解决它们时,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这本书让我对液液萃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让我对未来的化工学习充满了信心。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领我一步步探索液液萃取的奥秘。我一定会将这本书作为我未来学习和工作的宝贵参考。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让我感到非常震撼。我是一名从事化工设备设计多年的工程师,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复杂的液液萃取问题。而这本书,可以说是为我提供了最系统、最全面的解决方案。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讲解“溶剂选择”时,所给出的详细指南。他不仅列举了各种溶剂的性质和特点,还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给出了具体的选择建议,这大大节省了我查找资料和进行实验筛选的时间。书中还深入探讨了“传质阻力”的来源及其影响因素,并提供了多种降低传质阻力、提高萃取效率的方法。这对于我进行设备优化和工艺改进,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此外,书中对“操作稳定性与放大效应”的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详细阐述了在工艺放大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这对于我进行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总而言之,《液液萃取化工基础》是一本集理论、实践、创新于一体的杰作,它不仅让我对液液萃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它提升了我解决复杂化工问题的能力,是我职业生涯中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简直令人咋舌,对于我这种长期在实验室工作的研究人员来说,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能够让我更好地理解工业界是如何应用液液萃取技术的。书中所阐述的传质理论,其严谨性是我之前未曾见过的,特别是关于流体动力学和界面现象的描述,让我在思考如何提高萃取效率时,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曾尝试将书中的一些先进的模拟方法应用于我的研究项目,结果令人鼓舞,显著提高了模型的预测精度。书中对不同溶剂体系的分析,涵盖了从简单的水-有机物体系,到复杂的包含多种组分的复杂混合物,每一种情况都给出了详细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建议。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溶剂回收和循环利用的章节,作者不仅介绍了传统的蒸馏和汽提方法,还引入了一些新兴的、更环保的回收技术,这对于我正在进行的绿色化工项目来说,提供了宝贵的思路。书中的数据图表,绘制得清晰美观,而且都标注了详细的单位和条件,这极大地节省了我查找文献和进行对比分析的时间。同时,作者在讲解过程中,并没有回避一些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的困难,比如乳化、相分离缓慢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这对于我在设计实验装置和优化操作参数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出现,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对液液萃取这一重要的化工单元操作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份充满了智慧和经验的宝藏。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液液萃取可以这样理解!”。作者的讲解方式非常具有启发性,他善于将复杂的理论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阐述出来,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那些原本让我头疼的概念。例如,在解释“相平衡”时,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枯燥的数学公式,而是用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泡茶”,来形象地说明溶质在两种不互溶液体中的分配规律,让我瞬间豁然开朗。书中的案例分析也是非常出色,每一个案例都贴近工业现场,充满了实战的智慧。我尤其喜欢关于“萃取设备的选择与设计”的章节,作者不仅列举了各种主流的萃取设备,还详细分析了它们的优缺点,并提供了详细的设计指南。这对我来说,非常有价值,让我能够根据不同的工艺要求,选择最合适的设备,并进行初步的设计。书中还涉及了一些关于“安全与环保”的知识,这让我意识到,在追求高效分离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对人员安全和环境保护的责任。总而言之,《液液萃取化工基础》是一本集理论、实践、创新于一体的杰作,它不仅让我掌握了液液萃取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我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体现在其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上。我是一名质量控制工程师,在日常工作中,对产品纯度的要求极高,而液液萃取作为一种重要的分离手段,其过程的控制至关重要。这本书中关于“过程控制与优化”的章节,让我眼前一亮。作者不仅详细介绍了各种在线和离线监测手段,还深入分析了如何利用这些数据来实时调整操作参数,以达到最佳的分离效果。我尝试着将书中介绍的一些模糊控制和神经网络控制的思想应用于我正在负责的一个项目,结果非常令人满意,显著提高了产品的收率和纯度,同时降低了能耗。书中还对“环境影响与可持续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与当前化工行业的发展趋势高度契合。作者分析了在液液萃取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污染物,以及如何通过选择合适的溶剂、优化操作条件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并推广了绿色溶剂和生物可降解溶剂的应用。这不仅让我对液液萃取过程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让我意识到作为化工从业者,我们肩负着保护环境的重任。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能够更加自信地面对工作中的挑战,也让我对未来的化工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涵盖了液液萃取从基础理论到实际应用的方方面面。我作为一名在化工行业摸爬滚打了多年的老工程师,依然从中受益匪浅。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讲解“萃取过程的放大问题”时,所给出的深入分析。他不仅详细列举了从实验室规模到工业规模放大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挑战,如传质效率下降、设备选型不当等,而且针对这些问题,提供了非常详细且具有操作性的解决方案。这对于我进行大型工艺装置的设计和改造,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书中的案例研究也非常贴近实际工业生产,每一个案例都充满了实战的智慧和精辟的见解。我曾经遇到过一个棘手的物料分离难题,通过参考书中类似的案例分析,我得以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并最终成功地完成了任务。此外,书中对于“溶剂回收与循环利用”的探讨,也让我印象深刻。作者不仅介绍了各种常用的回收技术,还分析了它们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这对于我在设计更加环保和经济的工艺流程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考。这本书,绝对是我案头必备的工具书之一,它不仅提升了我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它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对液液萃取这一重要的化工单元操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对于有志于在化工领域深入发展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不可或缺的。我是一名工艺工程师,日常工作中经常需要处理涉及到液液萃取的工艺流程,而这本书,可以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它在理论上的深度和在实践上的应用性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放大效应”的讨论,这在很多其他同类书籍中都难以找到如此详尽的阐述。书中详细分析了从实验室规模到工业规模的放大过程中,各种参数的变化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并给出了相应的工程化建议。这对于我进行新工艺开发和现有工艺优化,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指导。此外,书中所提及的各种分析检测方法,如色谱法、光谱法等,以及它们在液液萃取过程中的应用,也让我对整个过程的质量控制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书中提供的详细计算步骤和公式推导,帮助我能够独立完成各种工艺计算,而无需依赖于预设的软件工具。这不仅提升了我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让我对工艺过程的理解更加深入。书中的参考文献也是非常丰富的,为我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线索。总而言之,《液液萃取化工基础》是一本集理论、实践、工程经验于一体的杰作,它的出现,极大地提升了我解决复杂化工问题的能力,是我职业生涯中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