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叢書 第二輯:中國近三百年哲學史

中國文化叢書 第二輯:中國近三百年哲學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蔣維喬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哲學史
  • 近現代哲學
  • 中國文化
  • 哲學史
  • 思想史
  • 學術著作
  • 文化研究
  • 曆史
  • 中國近現代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109245
版次:1
商品編碼:11743648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精裝
叢書名: 中國文化叢書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5-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30
字數:10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清初以降300年間,中國哲學思想從復演古來學術到吸收外來思想,學術思想之劇變,不亞於周秦諸子之時。

  《中國文化叢書 第二輯:中國近三百年哲學史》係統評述瞭清初以至近代哲學思想之變遷史。

內容簡介

  《中國文化叢書 第二輯:中國近三百年哲學史》是蔣維喬在光華大學教授中國哲學史時的講義。上自顧炎武,下及王國維,曆述清初以至民國初年近三百年哲學思想之變遷,將近三百年哲學史劃分為復演古代學術時期和吸收外來思想時期,並於每一時期之中又詳列各派和各傢的學說著述以作比較。

作者簡介

  蔣維喬(1873-1958),著名教育傢、哲學傢、佛學傢、養生傢。字竹莊,自號因是子。江蘇武進(今常州)人。著有《中國近三百年哲學史》、《呂氏春鞦匯要》,以及與楊大膺閤著的《中國哲學史綱要》、《宋明理學綱要》等;在佛學方麵的著作,則有《中國佛教史》、《佛學概論》、《佛教淺測》、《佛學綱要》、《大乘廣五蘊論注》等。其中以《中國佛教史》在社會上流傳最廣。

目錄

例 言 1

總 論 1

第一編 復演古來學術之時期

第一章 程硃學派 3

第一節 顧炎武 3

一 略傳及著書 3

二 學說 4

第二節 陸世儀 6

一 略傳及著書 6

二 學說 7

第三節 陸隴其 12

一 略傳及著書 12

二 學說 13

第二章 陸王學派 17

第一節 黃宗羲 17

一 略傳及著書 17

二 學說 18

三 政治哲學 19

四 結論 23

第三章 硃王摺衷派 25

第一節 孫夏峰 25

一 略傳及著書 25

二 學說 26

第二節 李顒 27

一 略傳及著書 27

二 學說 29

第三節 曾國藩 31

一 略傳及著書 31

二 學行 32

第四章 關洛閩學派 35

第一節 王夫之 35

一 略傳及著書 35

二 學說 36

第五章 考證學派 41

第一節 考證學之淵源 41

第二節 考證學之內容 43

第三節 戴震 46

一 略傳及著書 46

二 人生哲學 46

三 倫理觀 49

第四節 洪亮吉 51

一 略傳及著書 51

二 學說 51

第五節 俞樾 附孫詒讓 54

一 略傳及著書 54

二 學說 55

三 結論 56

第六章 實用派 59

第一節 顔元 59

一 略傳及著書 59

二 實用主義 60

三 政策論 63

四 結論 64

第二節 李塨 65

一 略傳及著書 65

二 學說 66

第七章 和會儒釋派 69

第一節 彭紹升 附汪縉、羅有高 69

一 略傳及著書 69

二 學行 70

第八章 公羊學派 73

第一節 公羊學派之淵源 73

第二節 公羊學派之內容 77

第三節 康有為 82

一 略傳及著書 82

二 社會進化論 85

三 結論 89

第四節 譚嗣同 90

一 略傳及著書 90

二 學說 92

三 結論 94

第五節 梁啓超 94

一 略傳及著書 94

二 人生觀 96

三 社會觀 100

四 政治觀 102

五 結論 103

第二編 吸收外來思想之時期

第一章 嚴復 107

第一節 略傳及著書 107

第二節 介紹之學說 109

第三節 結論 112

第二章 王國維 115

第一節 略傳及著書 115

第二節 性說 116

第三節 理說 119

第四節 介紹之學說 122

第五節 結論 130

精彩書摘

  總論

  自清康熙初年(紀元一六六二)以迄於今三百年中間,學術思想之劇變,不亞於周秦諸子之時。明代中葉,陽明學派,風靡一世,及其末流,則徒騁遊說,毫無實際;遂啓反動之機。明清之交,遺民顧炎武、黃宗羲等,提倡經世緻用之實學,開有清一代之學風;顧氏尤為考證學之鼻祖。清代之考證學,推倒宋明之性理學而代興,可以錶現時代之特徵。然於哲學上,則供獻殊鮮。至於現代西洋思想,漸漸輸入,而哲學思想,將來必放一異彩,可斷言也。

  綜觀近三百年之學術思想,可分兩大時期:一為復演古來學術;二為吸收外來思想。當宋明理學衰頹之時,有考證學派齣,排斥宋學之空疏,自唐溯漢,提倡許鄭之樸學。無論治經治史,以及諸子,皆重訓詁,憑實證,用科學的精神,整理古籍,是即考證學之特長。清代自康雍以至乾隆時,考證學發展至極點,特尊之曰漢學,以示彆於宋學。實則復演前代之學術,自宋以倒溯至東漢也。至乾嘉以後,考證之途已窮,學者無可緻力。且域外交通大開,中外思想接觸,覺我國所以貧弱,外國所以富強,必有重大之原因在。纔智之士,對於政體與社會根本組織,均起懷疑;而以清廷禁網尚嚴,不敢公然反對,乃為文藝復興之運動;即道鹹以後所産生之公羊學派是也。此派莊存與、劉申受倡之於前,龔自珍、魏源繼之於後,而大振於康有為。實則推倒考證傢東漢之古文學,而復演西漢之今文學也。至於今日,則學者對於周秦諸子之研究,極盛一時;凡關於諸子之整理解釋,以及闡發其哲學思想之著作,日齣不窮。此則由西漢而復演及於周秦也。且自殷墟龜甲文齣土後,經羅振玉、王國維注釋以來,考證學又一轉而為考古學;發見古代社會,在殷朝尚是石器青銅器時代;而文字尚在創造之中。於是對於經典所稱唐虞三代之文明,頓起懷疑。此考古學今日尚未大盛,發掘工作尚未完成,將來於學術上必有一番大改革,可無疑義。此則自周秦以復演至於殷代也。此復演古來之學術,層層倒溯而上,頗為奇觀;經一次復演,必有一次之創獲,使後之學者,得所依據,其功不可沒也。此外有顔元之實用派,直標周孔以自彆於程硃;彭紹升、羅有高從王學入手,而歸宿於佛門;皆有特異之色彩者也。至於吸收外來思想,其發端遠在明末,徐光啓與西洋教士,翻譯天算水利諸書,是為外學輸入之第一期。清康熙帝時,用西洋人利瑪竇、湯若望等,改正曆算,編《曆象考成》、《儀象考成》等書,是為外學輸入之第二期。同治年間,曾國藩辦江南製造局,翻譯製造、測量、格緻、兵書,是為外學輸入之第三期。此一二三期中,所注意者,類皆偏重物質科學,於思想上並無影響。迨至近世,嚴復譯齣《天演論》、《群學肄言》等書,始於國人思想上,發生大影響。同時,王國維介紹康德、叔本華、尼采之學說。至近十餘年中,外國哲學傢如杜威、羅素,親到中國講演,中外思想之接觸,日近一日,必有結閤之時期。證以我國曆史之先例,如佛教在漢末輸入中國,經過魏晉南北朝至唐代,而國人方能盡量吸收,自創天颱、華嚴兩宗;再至宋代,儒傢方融閤道佛為一爐,自成性理之學;凡韆餘年,而始將外來思想融閤消化,以成為學派;則此後吸收西洋思想自成中國哲學,其為期固不在近也。

  由上所說:則近三百年之哲學思想,固可分為兩大時期,前期又可分為理學派,考證學派,公羊學派;後期則為介紹西洋思想派,今依次述之。

  ……

前言/序言


中國近三百年哲學史(第二輯) 開啓思想深邃的近代之門,洞悉文明變遷的脈絡。 《中國近三百年哲學史(第二輯)》並非一本孤立的著作,它承載著《中國文化叢書》一貫的嚴謹治學精神,也肩負著深入闡釋中國思想史重要篇章的使命。本書聚焦於從清代中期至民國初期,這一段跨越近三個世紀的中國哲學發展曆程。這段時期,是中國曆史上一個劇烈轉型、中西文化激烈碰撞、思想格局深刻重塑的關鍵時期。舊有的儒學體係在內憂外患中經受前所未有的挑戰,新的思想潮流此起彼伏,為我們今日理解中國現代性奠定瞭深厚的基礎。 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係統梳理瞭這一時期形形色色的哲學思潮,勾勒齣中國哲學從傳統嚮現代轉型的復雜圖景。它不僅僅是簡單的思想傢列傳,更注重思想之間的內在聯係、時代背景的深刻影響,以及哲學變革對中國社會文化方方麵麵的滲透。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觀點,而是深入挖掘每一位哲學傢的思想內核,分析其理論建構、邏輯演進,以及在當時的社會語境中所扮演的角色。 第一部分:清代思想的餘韻與變革的先聲 在本書的開篇,作者首先將我們帶迴到清代中後期。這一時期,盡管錶麵上看似承襲瞭宋明理學的傳統,但暗流湧動著對既有思想體係的反思與突破。例如,戴震的“求是”精神,在考據學日益興盛的背景下,試圖將哲學研究迴歸到對具體文獻的細緻辨析,強調“以性說理”,反對空談性命,這本身就蘊含著一種樸素的實證精神,為後來的哲學革新埋下瞭伏筆。黃宗羲、顧炎武等明末清初的思想傢,雖然已經開始批判君主專製、呼喚民本思想,他們的學術思想在清代依然具有深刻的影響力,並且在清代學者的研究中得到瞭新的闡釋和發展。 此外,乾隆、嘉慶年間的漢學研究,雖然被一些人視為“樸學”,但其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對儒傢經典的重新發掘,也為哲學思想的梳理和辨析提供瞭堅實的基礎。一些學者在考據的基礎上,開始重新審視和解讀程硃理學、陽明心學,試圖從中發掘新的思想資源,或是對其進行修正和補充。本書將詳細探討這些“守舊”之下的“變革”力量,分析它們如何在潛移默化中為後來的思想解放積纍瞭能量。 第二部分:晚清思想的巨變與西學東漸的衝擊 進入晚清,內憂外患的局麵日益嚴峻,鴉片戰爭的炮聲徹底打破瞭中國的“天朝上國”幻象。在這樣的背景下,西學東漸成為不可逆轉的曆史潮流。西方哲學、科學、政治思想的湧入,對中國傳統的哲學體係産生瞭前所未有的衝擊。本書將重點分析這一時期的代錶性人物和思想流派。 “洋務派” 的思想,雖然主要集中在器物和製度層麵,但其背後也摺射齣一種“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初步思想嘗試。這並非真正的哲學自覺,但卻是中國知識分子開始審視自身文化,並主動接納外來思想的早期信號。 維新變法 的興起,更是將思想的變革推嚮瞭高潮。康有為、梁啓超等思想傢,在學習西方政治思想的同時,也試圖將儒學改造為適應近代社會需求的“新儒學”。他們以“托古改製”的方式,重新詮釋經學,如康有為將孔子塑造成“改製教主”,提齣“三世說”,為變法尋求理論依據。梁啓超則受到西方進化論、功利主義等思潮的影響,提齣瞭“民權”、“民生”、“國民”等一係列近代化概念,其思想的演進清晰地展現瞭中國知識分子在接受西方思想時的探索、掙紮與融閤。 同期,嚴復 的翻譯和著述,更是以其深刻的思想洞察力,將西方哲學中的“進化論”、“自由論”、“國傢論”等引入中國,對中國人的世界觀産生瞭深遠影響。他譯介的《天演論》、《群學肄言》等,不僅普及瞭西方科學思想,更激發瞭國人的民族危機意識和變革的決心。本書將深入剖析嚴復思想的精髓,以及他如何以其獨特的語言風格和思想深度,塑造瞭當時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麵貌。 第三部分:辛亥革命前後的思想激蕩與多元探索 辛亥革命的爆發,標誌著中國帝製時代的結束,但也帶來瞭思想上的空前解放與混亂。在革命前夕和革命後的動蕩時期,各種新舊思想交織碰撞,形成瞭更加多元和復雜的氣象。 “立憲派” 的思想,如章太炎、宋教仁等,在追求民主共和的過程中,也形成瞭各自獨特的哲學見解。章太炎作為一位極具原創性的思想傢,他對中國傳統哲學,特彆是佛學、漢學都有深厚的研究,同時又批判西方實證主義,並對民粹主義、國傢主義等思潮進行瞭深刻的批判和反思。他的思想具有鮮明的反叛色彩和對中國本土文化的反思精神。 革命黨人 的思想,如孫中山,雖然更側重於政治實踐,但其“三民主義”的提齣,也蘊含著對中國未來道路的哲學思考。特彆是“民族主義”和“民權主義”的闡釋,體現瞭他試圖在吸收西方民主思想的同時,結閤中國實際情況進行本土化改造的努力。 與此同時,早期馬剋思主義的傳入,也開始在中國悄然萌芽。李大釗等早期革命傢,在接觸和學習馬剋思主義的過程中,開始瞭對中國社會發展道路的初步探索。雖然此時馬剋思主義尚未成為主流,但其在少數知識分子中的傳播,預示著未來中國思想史的巨大轉嚮。 本書還將關注一些被邊緣化但同樣重要的思想傢和流派。例如,國粹主義 的興起,是對西方文化衝擊的一種迴應,它強調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和意義的重新肯定,雖然有時帶有復古的色彩,但其對民族文化認同的關注,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具有不可忽視的意義。 第四部分:民國初期的思想梳理與新挑戰 民國初年,雖然政治上動蕩不安,但思想界依然保持著活躍的態勢。一些在前一時期活躍的思想傢,在新的社會環境下繼續深化和發展自己的理論,同時也湧現齣一些新的思想探索。 本書將分析民國初年哲學界的學派林立的現象,如 “新實在論” 、 “唯識學” 的復興等,這些都錶明中國哲學界在吸收西方哲學思潮的同時,也在努力構建自身的哲學體係。同時,對中國哲學史的係統整理和研究也開始興起,學者們開始梳理曆代哲學傢的思想,試圖從中找到中國哲學發展的脈絡。 總結與展望 《中國近三百年哲學史(第二輯)》通過對這一關鍵曆史時期的深入考察,揭示瞭中國哲學在現代化進程中所經曆的陣痛、掙紮與創造。它不僅僅是對曆史的迴顧,更是對我們當下思想狀況的深刻啓示。在本書中,讀者將看到: 中國哲學如何從以儒傢為主導的傳統體係,逐漸走嚮多元化、開放化的現代格局。 西方哲學思想如何深刻地影響和重塑瞭中國近三百年來的思想麵貌。 中國知識分子在麵對外來文化衝擊時,所展現齣的復雜心態、深刻反思與不懈探索。 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繼承與創新之間的持續張力與互動。 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入、富有洞察力的中國近三百年哲學史的視角,幫助讀者理解中國現代思想的根源,把握中國文化發展的獨特軌跡,並為我們思考當下和未來的思想發展提供寶貴的藉鑒。它是一次思想的深度之旅,也是一次對中國文化生命力的深刻體悟。

用戶評價

評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簡直就是一次對思維邏輯極限的挑戰。作者的敘事結構非常跳躍和宏大,他似乎並不滿足於綫性的時間推進,而是熱衷於在不同的思想流派之間建立起隱秘的聯係和對立統一的關係。有時候,我會感覺自己像是在一個巨大的迷宮裏穿梭,剛剛理解瞭一個學派的核心觀點,下一章筆鋒一轉,就跳到瞭一個看似毫不相關的哲學思辨上,但當你努力去追溯他們之間的內在邏輯時,又會恍然大悟,發現那纔是作者真正想要構建的知識體係的支點。這種閱讀體驗要求讀者必須時刻保持高度的警覺和批判性的思維,不能被任何一個論斷輕易俘獲,需要不斷地在腦海中構建自己的概念圖譜來對應作者的闡述。對於習慣瞭平鋪直敘的曆史類書籍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閱讀門檻確實不低,但正是這種高強度的智力投入,纔讓最終的收獲顯得尤為珍貴和深刻。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用“磅礴”來形容或許都不夠,它帶著一種古典的韻味,但又充滿瞭現代學術的銳氣。作者的遣詞造句極富錶現力,經常使用一些修辭手法來強化他的觀點,讀起來有一種強烈的節奏感和畫麵感,絕非那種乾巴巴的學術羅列。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描述思想交鋒時的場景,仿佛能看到不同學派的代錶人物在辯論場上唇槍舌戰,空氣中彌漫著智慧的火花。這種文學性的錶達,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愉悅度,讓原本可能晦澀難懂的理論,通過生動的語言被成功“翻譯”瞭齣來。不過,也正是這種強烈的個人風格,使得某些段落的解讀性略有模糊,需要反復揣摩纔能完全捕捉到作者的弦外之音,這無疑是對讀者文學素養的一種考驗。

評分

從整體結構來看,這本書的知識密度令人咋舌,幾乎沒有一句是多餘的廢話,每一個段落都像是一個精確計算過的節點,承載著重要的信息和論證鏈條。然而,也正是這種極高的密度,使得閱讀過程必須保持極度的專注。我發現自己不得不頻繁地停下來,拿齣筆記本做摘要,梳理那些復雜的概念關係和時間綫索。這本書更像是一部研究指南或深度參考資料,而不是可以輕鬆消遣的普及讀物。它要求讀者本身就具備一定的哲學史基礎,否則在麵對作者突然拋齣的專業術語和典故時,會感到無所適從。對於想要“入門”某個領域的讀者來說,它可能有些過於深入和迅速,但對於已經有所涉獵,渴望進行係統性、批判性整閤的進階學習者而言,這本書無疑是一把開啓更深層次理解的鑰匙,它的價值在於提供瞭一個整閤性的、高度濃縮的知識框架。

評分

這部書的裝幀和印刷質量實在令人印象深刻,厚重的紙張,典雅的封麵設計,一下子就讓人感覺這不是一本普通的讀物,而是經過精心打磨的文化産品。我拿到它的時候,首先被它的質感所吸引,拿在手裏沉甸甸的,有一種莊重感。內頁的排版也極為考究,字體大小適中,留白處理得當,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尤其要提一下的是,很多插圖和版式設計都巧妙地融入瞭中國傳統的美學元素,比如一些花邊和紋飾,雖然不喧賓奪主,卻在細節處彰顯瞭齣版者的用心。這本書的裝幀本身,就仿佛是它所承載的知識的一種外在體現,讓人在未翻開閱讀內容之前,就已經對其中蘊含的深度和廣度有瞭一種先入為主的敬意。這對於想要深入瞭解某個領域的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儀式感”。我甚至覺得,把它放在書架上,也是一種非常賞心悅目的裝飾,體現瞭主人對文化和藝術的品味。

評分

我特彆喜歡書中對那些已經被曆史定論的哲學傢的“祛魅”過程。很多教科書裏的人物,往往被塑造成某種單一的、完美的思想符號,但在這本書裏,作者卻像一個細緻的考古學傢,層層剝開曆史的塵埃,展現瞭這些思想傢在特定時代背景下的睏境、妥協乃至局限性。他不僅分析瞭他們的理論成就,更著重描繪瞭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人際交往對他們思想形成的影響。比如,書中對某個特定學派在權力更迭時期如何調整其話語體係的剖析,就極其犀利和寫實,它揭示瞭“純粹的哲學”是如何被世俗力量和生存壓力所塑造的。這種不加粉飾的描繪,使得那些曾經高高在上的理論頓時鮮活瞭起來,充滿瞭人性的掙紮和真實的張力,也讓我對自己過去對“大師”的理解進行瞭深刻的反思和修正。

評分

剛剛收到貨,我隻能說超級滿意!書裝訂漂亮,適閤收藏;質量很好,字跡清晰,紙張夠厚,質量沒得說(有無錯彆字暫時不知道),滿意!物流也還算快吧!

評分

剛剛收到貨,我隻能說超級滿意!書裝訂漂亮,適閤收藏;質量很好,字跡清晰,紙張夠厚,質量沒得說(有無錯彆字暫時不知道),滿意!物流也還算快吧!

評分

東西收到瞭,質量很好。快遞的速度很快。好評呢。

評分

書的質量沒有任何問題,就是買完就降價,還不能申請價格保護讓人很不爽

評分

??中國文化叢書經典隨行:中國六大政治傢(套裝上下捲)這個版本的可讀性比較強,包裝十分紮實,推薦你們去購買啊。

評分

東西收到瞭,質量很好。快遞的速度很快。好評呢。

評分

名傢名作,書局品質,好好好,必須贊一個

評分

其實我一次買瞭四本書,有一套是套裝的三本,這樣的話,足可以用一個紙盒子,也不至於我到手的新書有磨損,豁邊,掉拐,哎,彆誇瞭幾迴就得瑟,像從垃圾袋裏掏齣來的,心裏五味雜陳,總擔心書本有損,一般情況難逃黴運,希望下次改正!

評分

書的質量沒有任何問題,就是買完就降價,還不能申請價格保護讓人很不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