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与中泰关系研究 第一辑(政治、文化卷)

中国-东盟与中泰关系研究 第一辑(政治、文化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禹东,庄国土,钟大荣,刘文正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东盟关系
  • 中泰关系
  • 政治
  • 文化
  • 区域合作
  • 国际关系
  • 东南亚
  • 泰国
  • 中国外交
  • 双边关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78432
版次:1
商品编码:1174596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2
字数:351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组织、收集了一系列研究中国-东盟和中泰关系的优秀文章。各篇文章作者围绕中国—东盟尤其是中泰双方学者关注的学术前沿问题进行了深度的研究探讨,各篇文章既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又不乏历史厚重感,令人耳目一新。

作者简介

张禹东,男,福建惠安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华侨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院长、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海外华人宗教与闽台宗教研究中心主任。毕业于厦门大学。先后担任(兼任)华侨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副主任、社会科学系主任、国际经济系主任、经济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商学院党总支书记、党委宣传部部长和华侨华人研究院院长等职。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国务院侨办专家咨询委员、中国侨联委员、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常务理事、福建省侨联特聘专家、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东南学术》杂志编委、东方管理学派著系丛书编委、联校教育社科医学研究论文奖计划学术委员会委员等。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宗教学和华侨华人。研究方向主要为:文化哲学、宗教学理论、华侨华人宗教与文化、华商管理等。主持和参与国家、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多项。
庄国土,男,1952年12月生,福建晋江人,籍贯福建晋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0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1982年获厦门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1989年获厦门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院长、华侨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国家985东南亚创新平台首席专家、知名海外华人研究和东南亚研究专家、国务院侨办专家咨询委员。研究方向:海外华人、华人华侨研究、国际关系理论、中外关系史、东南亚地区问题与国别政治。
钟大荣,华侨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刘文正,华侨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目录

政治、文化
文化相似性和中泰关系:历史的视角【庄国土】/3
东盟凝聚力的变化与中国因素【张锡镇】/19
以文化交流促进中国东盟合作【杨保筠】/27
转型时期的外交:1975年的中泰关系【李一平 罗文春】/34
中泰文化交往的渊源与当代价值【王福民】/45
以高校国际交流合作促进公共外交推动中泰友好发展
  ——以华侨大学为例【薛秀军】/54
大国在泰国的国家形象:基于亚洲民主动态调查的跨国比较【孔建勋 赵姝岚】/66
中泰民间关系的演进:以隆都镇为视域的研究【黄晓坚】/79
比照中泰两国佛教文化对思想观念传统习惯的影响
  ——以梁武帝奉佛与立泰王扶佛为例【林 敏】/103
中泰关系发展的现状、动力与新战略机遇【周方冶】/115
泰国潮人与泰中关系述略【杨锡铭】/126
泰国华人信息媒介发展及中泰关系问题研究【郑文标】/142
泰国华人宗教的文化适应:以泰国德教白云师尊造像为案例【陈景熙 张小燕】/150
中泰文化合作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钟大荣】/166
美国重返亚太背景下的中泰关系【江 涛】/177
大湄公河流域开发中泰合作法律机制研究【蔡文灿】/192
泰国华人与台湾地区对“泰国四面佛”的宗教信仰初探【王怡蘋】/206
泰国华人慈善组织的主要功能及其对中国慈善组织的启示
  ——以华侨报德善堂为例【钟大荣 王珊珊】/219
中泰佛教文化交流研究【郑 陶 苏朝晖】/232

文学、教育
从泰语和中文教学看中泰两国关系之发展【段立生 赵 雪】/247
泰北华文学校华文教材使用现状、问题及对策【胡建刚】/259
论中文教育节目在泰国卫星电视频道的传播
  ——以《你好BTU》为例【郭艳梅】/265
新媒体背景下泰国传统媒体汉语教学节目的生存之道【郭艳梅】/276
泰华作家的公共交往与泰华文坛的新“亮点”
  ——以《大众文艺》近三年(2010~2012年)发表情况为分析样本【陈庆妃】/290
泰国华文诗歌创作中的中国诗性智慧研究【沈 玲】/301
泰国新生代华裔语言使用与认同研究【沈 玲】/313
泰国师范生的汉语学习动机调查分析——以华侨大学为例【李 欣】/323
加强汉语国际教育,增进中泰合作交流【高鲜菊】/333

前言/序言

前  言

中国与东盟国家地理相近,人文相亲,友好往来源远流长。中国视东盟为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中泰两国是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好亲戚。建交40年来,中泰两国始终相互信任,两国关系走在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的前列,发挥着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中泰友好对于中国—东盟关系的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长期以来,华侨大学十分重视发展同泰国的交流与合作,与泰国皇室、政界高层及主流社会保持密切和良好的互动关系。华侨大学作为中国招收泰国留学生最多的大学,为泰国先后培养了千余名毕业生;华侨大学在泰国设有代表处,与泰国农业大学合办孔子学院,长期举办泰国华文教师培训,在泰华文教育工作成效卓然。泰国(东盟)政府官员中文学习班已连续举办10届,获中泰两国高层肯定。诗琳通公主、上议院议长尼空等皇室、政界高层曾多次莅校访问,而华侨大学代表团出访泰国,也多次受到泰国皇室成员、总理、国会议长等高规格接见。2011年,华侨大学为推动泰国研究的发展,还专门成立了校属研究机构——泰国研究所。
为深化中泰人文交流与合作,增进两国人民的了解与友谊,2011年华侨大学与泰国国家研究院、泰中文化经济协会决定共同发起举办中泰战略研讨会。2012年8月,首届中泰战略研讨会在泰国曼谷隆重召开,诗琳通公主、时任泰国政府总理英拉、泰国枢密院主席炳?廷素拉暖上将分别接见出席研讨会的中方代表,时任泰国副总理吉迪拉?纳拉农等出席研讨会。2013年10月,第二届中泰战略研讨会移师中国厦门,时任泰国副总理素拉蓬和国务院侨办副主任马儒沛出席研讨会并致辞。第三届中泰战略研讨会筹备期间虽遇泰国政局变动,但仍于2014年8月在曼谷如期成功举办,包括多位泰国前副总理、东盟前秘书长在内的重量级人物出席会议并发表演讲。三届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引起了两国社会的高度关注,中泰两国知名媒体对研讨会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报道。
中泰战略研讨会是一个开放的交流平台。除了华侨大学、泰国国家研究院、泰中文化经济协会三个主办单位之外,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驻泰国大使馆、中国东南亚学会、泰国盘谷银行、泰国开泰银行(泰华农民银行)都曾作为协办单位或支持单位参与各届研讨会的筹备工作。每届研讨会规模大,逾百名来自中泰两国学界、政界、企业界、非政府组织相关人士与会。学者来源多元,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包括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朱拉隆功大学、法政大学在内数十家中泰著名院校、科研机构的相关学者受邀参会。大批重量级官员、资深学者出席研讨会,发表演讲,展开深度对话,凸显了研讨会的专业水准。研讨会气氛轻松、热烈,各种不同的观点相互碰撞,思想的火花竞相迸发,达到增进了解、深化友谊的预期目标。
经过三年的发展,中泰战略研讨会已成为两国学界、政界、智库、企业界交流的重要对话平台,在推进学术界对中泰关系、中国—东盟关系研究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主办方和与会代表的共同努力下,三届研讨会共收到150篇左右的学术论文,集中展示了近年来中泰关系、中国—东盟关系研究的最新成果,是对两国学者相关研究的一次大检阅。参会论文视野广阔,涉及贸易、金融与投资,软实力、和平与安全,旅游与公共安全,文化艺术、教育,华侨、华人,农业、科技、海洋与环境等多个领域,几乎涵盖中泰关系、中国—东盟关系研究的各个方面。研讨会作为中泰两国智库交流的重要平台,产生的许多成果具有相当的前瞻性和重要的决策参考价值,为中泰、中国—东盟的战略合作注入了新的思维和动力。引人注目的是,一批30~45岁的学术新秀在研讨会中崭露头角,迅速成长起来,成为中泰关系、中国—东盟关系研究强大的后备力量。
为了让中泰战略研讨会的学术成果尽快面世,主办方决定先将参会论文中的中文论文结集两册出版,以飨读者,并以此纪念中泰建交40周年。随后,我们也会将英文、泰文的参会论文陆续编辑整理出版。
感谢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对中泰战略研讨会的重视和支持。感谢华侨大学相关职能部门、学院和研究机构对历届中泰战略研讨会举办的支持和配合。
感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对本次论文集编纂的大力支持。也要感谢华侨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黄日涵博士以及王超群、王楚楚、李丛宇同学,他们为论文集出版做了许多工作。最后,论文集的顺利付梓离不开单远举编辑的辛勤付出,在此深表谢意。

编者
2015年6月
《中国-东盟与中泰关系研究 第一辑(政治、文化卷)》 研究背景与意义 当前,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关系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化与发展。作为东盟的重要伙伴,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而泰国,作为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重要邻邦和东盟的核心成员国,其与中国的双边关系,不仅是中国-东盟整体关系的一个缩影,更是观察和理解该区域动态发展的重要窗口。 在全球政治格局变动、区域一体化深入推进以及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背景下,对中国-东盟关系及中泰关系的深入研究,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本辑《中国-东盟与中泰关系研究(政治、文化卷)》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需求,汇聚了一批学者在政治与文化维度上的最新研究成果,旨在为理解当前中国与东盟、中国与泰国之间复杂而又充满活力的互动关系,提供一个多层次、多视角的分析框架。 研究视角与核心议题 本辑研究聚焦于“政治”与“文化”两大核心维度,力求从这两个关键视角切入,剖析中国-东盟及中泰关系的深层逻辑与发展脉络。 政治维度: 在政治层面,本辑深入探讨了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地区安全、政治互信、多边合作机制以及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等议题上的互动。 地区安全与互信构建: 研究关注中国-东盟在维护地区和平稳定方面的共同努力,包括但不限于南海问题、非传统安全威胁(如跨国犯罪、恐怖主义)的应对。学者们审视了双方在构建军事互信措施、开展安全对话与合作方面的进展,并分析了地缘政治因素对地区安全环境的影响。 多边合作机制的演进: 重点考察了中国-东盟合作框架下的各种机制,如东亚峰会、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等,分析这些机制在促进区域治理、化解分歧、推动共同发展方面的作用。同时,研究也关注了机制运作中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政治互信与战略认知: 探讨了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战略认知的差异与趋同,以及政治互信的建立过程。研究分析了双方在国际舞台上的政策协调,以及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方面的探索,特别强调了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地区层面的具体实践与影响。 中国与泰国的政治互动: 在中泰双边关系研究方面,本辑深入分析了两国在政治互信、高层交往、政党交流、以及在区域和国际政治事务中的协调与合作。研究考察了泰国国内政治发展对中泰关系的影响,以及双方在维护地区稳定与繁荣方面的共同利益。 文化维度: 在文化层面,本辑着重考察了中国与东盟国家,尤其是与泰国之间在文化交流、文明互鉴、民心相通以及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深度互动。 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 研究关注了中国与东盟国家在传统文化、现代文化、艺术、教育等领域的交流现状与趋势。学者们探讨了不同文明之间如何通过对话与交流,增进相互理解,减少误解与偏见,并共同推动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发展。 民心相通与人文纽带: 深入分析了文化交流在促进民心相通、夯实双边和多边关系基础方面的重要作用。研究关注了旅游、教育、媒体、青年交流等多个层面的人文互动,以及这些互动如何塑造公众认知,增进情感认同。 文化产业的合作与发展: 探讨了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合作潜力与实践。研究关注了数字媒体、影视制作、创意产业等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及双方在推动文化产品“走出去”和“引进来”方面的经验与挑战。 中国与泰国的文化关系: 在中泰文化交流方面,本辑进行了详尽的梳理和深入的分析。研究考察了中国文化在泰国的传播与接受情况,泰国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以及双方在共同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方面的合作。同时,也关注了新媒体时代下,中泰两国文化交流的新形态与新特点。 研究方法与成果 本辑的研究方法涵盖了文献研究、历史分析、比较研究、案例分析、实证研究等多种学术范式。研究者们运用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创新性的分析工具,对海量的史料、文献、政策文件以及田园调查资料进行了深入挖掘与分析,力求呈现出客观、全面、深刻的研究结论。 本辑的研究成果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前沿性: 研究紧密结合当前中国-东盟及中泰关系发展的最新动态,关注了该领域前沿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深度性: 研究不仅停留在现象的描述,更深入挖掘了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动因,揭示了关系的内在逻辑。 多维度性: 采取政治与文化相结合的视角,力求从更宏观、更全面的角度理解中国-东盟及中泰关系的复杂性。 实践指导性: 研究成果为相关政策制定者、研究机构、企业以及公众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有助于深化对中国-东盟及中泰关系的认识,并为推动相关领域的合作提供理论支持。 本书读者对象 本书适用于以下读者群体: 相关领域的学者和研究人员: 为中国-东盟关系、中泰关系、国际关系、区域研究、政治学、国际政治、文化研究等领域的学者提供前沿的研究素材和学术参考。 政府部门和智库人员: 为制定对东盟及泰国政策的相关部门、从事区域研究的智库提供决策参考和智力支持。 高校师生: 为政治学、国际关系、亚洲研究、区域研究等专业方向的师生提供教学和学习的参考资料。 对中国-东盟及中泰关系感兴趣的社会各界人士: 帮助广大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与周边国家,特别是与东南亚核心国家泰国的政治与文化交往,增进对地区发展动态的认知。 结语 《中国-东盟与中泰关系研究 第一辑(政治、文化卷)》的出版,是相关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学术成果。本书凝聚了研究者们的心血与智慧,相信它将为深化我们对中国-东盟及中泰关系的认识,推动构建更加紧密、更具韧性的区域伙伴关系,作出积极的贡献。我们期待本书能够激发更多关于该领域的研究与探讨,为促进地区和平、稳定与繁荣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中国-东盟与中泰关系研究 第一辑(政治、文化卷)》在解读中泰两国关系时,给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认知角度。过去,我可能更多地关注两国之间的经济往来,但这本书则巧妙地将政治和文化这两个维度,与经济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更为立体的观察框架。书中关于泰国政治发展对区域关系的影响,以及中国在东南亚地区政治角色的演变,都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分析。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这些敏感议题时所展现出的审慎和客观,既不回避现实存在的挑战,也能够看到两国关系中积极的方面。在文化层面,本书也深入探讨了文化交流如何在增进两国人民相互理解、促进民间友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书中对于两国在教育、旅游、媒体等领域的合作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让我看到了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为我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我看待中泰两国关系的角度,让我能够从更宏观、更全面的视角去理解这一重要双边关系。

评分

这本书的篇幅虽然不算特别厚重,但内容却相当扎实,每一页都仿佛蕴含着作者多年的研究心血。在探讨中国-东盟关系时,作者并没有泛泛而谈,而是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维度进行深入挖掘。比如,在经济合作方面,书中对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贸易和投资关系的演变进行了详实的梳理,特别关注了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南亚地区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而对于中泰两国来说,书中则着重分析了两国在经济发展模式上的互补性,以及双方在基础设施建设、金融合作等领域的深入对接。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这些经济合作的同时,并没有回避其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和问题,例如市场准入、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这使得整本书的论述更加客观和全面。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活力的贸易谈判现场,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双方在追求共同利益的同时,也在谨慎地权衡得失,这种接地气的分析,让我对区域经济合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中国-东盟与中泰关系研究 第一辑(政治、文化卷)》这本书,我可以说是在偶然的机会下翻阅到的。起初被它宽泛的标题吸引,以为会是一部宏大的区域研究著作,但深入阅读后,我才发现它更像是一个精心挑选的知识宝库,将那些晦涩难懂的学术理论,以一种极其贴近生活和现实的方式展现出来。尤其是在政治层面,作者并没有沉溺于抽象的概念,而是通过对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具体互动案例的深入剖析,比如贸易协定的签订过程、安全对话机制的建立,甚至是某些区域性政策的出台背后逻辑,让我对这一复杂的地缘政治格局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书中对泰国在地缘政治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的探讨,更是让我耳目一新。它不再是那种枯燥的政治学教材,而是充满了故事性和洞察力,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智者,循循善诱地为你解读国际关系的奥秘。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细节的挖掘,那些往往被主流媒体忽略的细枝末节,却在这本书中被赋予了重要的意义,让我看到了政治决策背后的人性、利益和博弈,非常有启发性。

评分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中国-东盟与中泰关系研究 第一辑(政治、文化卷)》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一直以来,我对于“文化交流”的概念,可能停留在比较浅显的理解,例如旅游、美食、电影等。但这本书,则将文化的影响力,深深地根植于国家关系和社会发展之中。它不仅仅是罗列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更是深入探究了文化如何塑造了彼此的认知,影响了情感的认同,甚至在某些时候,成为了国家间合作与冲突的潜在驱动力。对于中泰两国之间的文化渊源,书中有着非常细致的描述,从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到现代的流行文化传播,再到两国人民之间民间交流的细微之处,都进行了生动而富有逻辑的梳理。读完这一部分,我才真正理解,文化交流并非仅仅是“你来我往”,而是一个更加深层、更加潜移默化的过程,它能够构建信任,弥合分歧,甚至在政治经济合作遇到阻碍时,成为连接彼此的重要纽带。书中对一些具体的文化现象,如泰国电影在中国的流行、中国文化元素在泰国的传播等案例的分析,让我感受到文化的力量是如此强大且无处不在。

评分

我一直对国际关系领域的书籍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涉及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研究。《中国-东盟与中泰关系研究 第一辑(政治、文化卷)》这本书,无疑是近期我阅读过的最引人入胜的作品之一。它并非那种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将复杂的政治议题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生动的事例和深入的分析,娓娓道来。在政治篇章中,作者对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安全、战略等方面的互动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尤其是在探讨泰国在这一复杂网络中所扮演的角色时,展现了作者对区域地缘政治的高度敏感性和深刻洞察力。而文化篇章,则更是将文化交流的意义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它不再仅仅是表面的接触,而是对身份认同、价值观念、以及情感连接等深层因素进行了挖掘。书中对于中泰两国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文化纽带,以及在现代社会中不断发展的文化交流模式的描绘,让我对两国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有了更真切的体会。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政治的稳定离不开文化的支撑,而文化的繁荣也需要政治环境的保障,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塑造着区域的未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