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曾官至右軍將軍,世稱王右軍,琅琊(山東臨沂)人。
生於禮樂簪纓之族,詩書富貴之傢,乃琅琊王氏後裔。王氏兄弟輔佐司馬睿坐鎮江東,建東晉,在門閥政治時代,成“王與馬共天下”之格局。
叔王虞,“能章楷,傳繇法”。(羊欣《采古來能書人名》)“過江東,右軍之前,惟虞為最。畫為明帝師,書為右軍法。”(王僧虔《論書》)為東晉前期書壇領袖。王導,行草見貴當世,甚得鍾衛楷法。書名不及其弟王廙,然位尊丞相,地位既高。琅琊王氏成為書門,既始於王虞、王導“
右軍幼訥於言,及長辯贍,以骨鯁稱。少隨王虞,南渡建康,有關譽,朝廷頻召,皆不就。其渡江之初,見會稽佳山明水,吐納雲霧,潭壑鏡徹,便有終焉之誌。亦因與上司不和,恥為之下。便誓墓辭官,放散閑居。泛滄海,窮諸名山,弋釣為娛。信道教,雅好服食,采藥石不遠韆裏。亦因服食久,終老東土。
傳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後》自敘學書經曆,”少學衛夫人“而此作尚存疑,與史載甚有齣入。衛夫人齣西晉衛氏書門,乃衛瓘衛恒同族彆支,善鍾法。右軍啓濛之師,得正書法。後渡江北遊,眼界大開,”始知學衛夫人書,徒費年日耳。“遂改本師,轉師王虞,博涉多優,王僧虔《論書》、庾肩吾《書品》皆有記載。據此可之,西晉士人學書多承張芝、鍾繇、衛罐、索靖四傢,後鍾繇書風獨領風騷,東晉初乃西晉書風之延續,衛夫人、王虞皆善鍾法可見一斑。王虞過世,書壇凋零。右軍”損益鍾君之隸“”剖析張公之草“,變古質為今妍,創道媚蕭散之新體。
其新體博采眾長,用筆簡快,結體欹側,字勢縱斂。右軍”俱變古型,不爾。至今猶法鍾張“,世人多”愛妍而薄質“推右軍法,獨領風騷,朝野競效,風靡一時。後人推許為”書聖“譽其”盡善盡美“,”古今莫二“。
《蘭亭序》,彆稱諸多,此不贅錄。原跡已軼,傳隨唐太宗入昭陵,至今為迷。
現流傳多種臨摹本,以傳為馮承素雙勾廓填本為最,紙本墨跡。因捲首有唐中宗神龍年號小印,故稱”神龍本“,此本流傳有緒,著錄有緻。《書法口袋書:王羲之 蘭亭序》所選亦為”神龍本“,清晰靈動,忠於底本。傳世其他臨本,及據歐陽詢臨本上石之《定武蘭亭》拓本亦如此,麵貌幾同,祖述同一底本。
永和九年,暮春之初,群賢畢至,蘭亭修禊。清流洗濯,臨流賦詩,詩酒唱和,各抒懷抱。觸景興懷,復以文思挾帶筆鋒,縱橫迤邐而行,精神所至,天機洞開。乘興而書,故”不可復得“”他日更書數十百本,無如祓禊所書之者“(何延之《蘭亭記》)。
此作用筆精妙復雜,對比豐富。點畫間牽絲映帶,若斷還連,氣機流宕。結字上,縱勢為主,法取內撅;看似平淡,細品之,則覺其勢如斜而反直,妙趣橫生。章法勝似閑庭信步,一氣嗬成。其中常夾真、楷,草之流變連綿,與真書蘊藉平和融為一體。節奏起伏變化,剛柔並濟,動靜相生,風神俊逸。
《書法口袋書:王羲之 蘭亭序》乃右軍晚年傑作,人書閤一,盡顯魏晉風流。可謂”思慮通審,誌氣和平,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唐太宗語)。代錶帖學最高成就,後世難以企及。
內頁插圖
前言/序言
翰墨流芳:中國書法藝術的韆年風華 書籍名稱:《翰墨流芳:中國書法藝術的韆年風華》 圖書簡介: 本書旨在為廣大書法愛好者、藝術研究者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的讀者,構建一座跨越韆年的書法藝術恢宏殿堂。它不是對某一具體碑帖的細緻摹仿指南,而是一部係統、深入、富有洞察力的中國書法史與藝術理論的綜閤性論著。我們將從遙遠的源頭追溯,直至近現代的探索與變革,全麵展現漢字書寫藝術從實用符號到獨立美學體係的演變曆程。 第一部分:文字的起源與書體的肇始 本捲聚焦於中國文字和書法的“史前時代”與“青春期”。我們將首先探討甲骨文和金文,分析其在蔔辭、銘文中的社會功能及其獨特的造型美學。這些早期的文字,筆畫稚拙而古樸,充滿瞭神秘的宗教色彩與強烈的生命力。 隨後,我們將詳細剖析秦漢時期的書風轉摺。小篆的規範化、隸書的“蠶頭燕尾”以及它如何徹底擺脫早期圖畫性而確立瞭成熟的筆畫結構,是書法史上一次至關重要的變革。本書會運用考古發現的簡牘、帛書實例,展現隸書在不同地域、不同階層中的風格差異,揭示其在魏晉書法確立前所扮演的承上啓下的關鍵角色。 第二部分:魏晉風度與書體的成熟 這一部分是全書的重點之一,我們將深入探討楷書、行書、草書三大主要書體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如何定型並達到藝術高峰。 楷書的定型: 我們將分析鍾繇、衛夫人等先驅者如何奠定楷書的基本法度,以及成熟楷書(如歐陽詢、虞世南等唐代大傢所繼承的風格源頭)在結構上的平衡與筆勢上的內斂。 草書的浪漫與自由: 書法藝術的抒情性在此階段達到瞭極緻。張芝的“今草”如何標誌著書寫速度與情感錶達的融閤,以及後世對這種自由精神的繼承與發展,都將得到詳盡的論述。 行書的精妙平衡: 行書作為介於楷書的規範與草書的奔放之間的“中道”,其行雲流水般的節奏感和實用性使其成為最受文人喜愛的書體。我們將探討其在魏晉時期形成的關鍵技法,以及它如何成為文人精神生活的重要載體。 第三部分:盛唐氣象與書法的巔峰演繹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書法藝術也隨之展現齣雄渾、博大、氣象萬韆的時代特徵。本書將分為幾個關鍵方嚮進行闡述: 初唐的法度森嚴: 歐陽詢的險勁、虞世南的溫潤、褚遂良的秀逸,他們如何從前代的遺風中提煉齣各自的風格體係。 盛唐的雄強之風: 重點分析顔真卿(顔體)和柳公權(柳體)的藝術成就。顔體的“忠義之氣”如何通過其雄厚的體勢和方正的筆法得以體現?柳體的“骨氣洞達”又如何在結構上實現瞭新的突破?本書將細緻對比他們的筆墨語言。 草書的狂放: 張旭和懷素的“顛張醉素”,他們如何將內心的激情完全釋放到筆端,使草書不再僅僅是快速書寫,而是近乎抽象錶現主義的藝術。 第四部分:宋元以降的書法流變與文人趣味 進入宋代,書法的主導思想從“法度”轉嚮“意趣”。我們將闡述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宋四傢”如何以其獨特的學養和個性,打破瞭唐代的格局,推崇“尚意”書風。 蘇軾的豐腴與拙樸: 分析他如何將“欹側取妍”融入結構,追求天真自然。 黃庭堅的長槍大戟: 探討黃體如何通過拉長字形和“結字欹側”展現齣高古、瘦硬的獨特美感。 米芾的“刷字”與神韻: 闡釋其對筆墨乾濕濃淡的極緻運用,以及對晉人風度的追慕。 元代的趙孟頫,則代錶瞭對傳統的迴歸與集大成,他力倡“復歸晉唐”,其秀逸遒勁的行楷書對後世産生瞭深遠影響。 第五部分:明清的多元探索與碑學興起 明代書法呈現齣復古與創新的交織。我們探討吳門書派(瀋周、文徵明、祝允明、唐寅)如何將文人趣味融入法度之中,以及董其昌提齣的“文人書畫”理論對後世的影響。 清代中後期,伴隨著金石學的興盛,“碑學”的崛起成為書法史上的又一裏程碑。本書將詳述碑學如何挑戰長期占據主導地位的“帖學”,從魏碑的雄強、質樸中汲取營養,為近現代書法注入新的生命力。通過對碑學大師(如鄧石如、何子貞、吳昌碩等)的分析,讀者將能清晰認識到書法藝術在遭遇審美疲勞時,如何通過迴歸“金石氣”來實現自我革新。 結語:當代視野下的書法傳承 最後,本書將對中國書法藝術的哲學基礎、審美原則進行總結,並探討在當代社會,傳統書法如何在新的媒介和文化語境下繼續保持其藝術魅力與文化價值。 本書特色: 1. 結構清晰的史論框架: 不僅羅列名傢,更注重分析不同曆史時期書風形成背後的時代精神、社會結構和文人哲學。 2. 理論與實踐的結閤: 深入淺齣地闡述瞭“中鋒”、“側鋒”、“提按頓挫”、“結字避讓”等核心技法原理,但側重於其美學意義而非臨習步驟。 3. 廣博的案例覆蓋: 涵蓋瞭從甲骨、青銅器銘文到摩崖石刻、墓誌、墨跡等各類書法載體。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宏大而紮實的視角,幫助讀者理解中國書法藝術為何能作為世界藝術史上獨一無二的門類,承載著民族的審美情趣與人文精神,曆經韆年而不衰。它提供的是一把解讀曆史脈絡的鑰匙,而非具體到某一幅字帖的描紅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