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ma2000 1x EV-DO 网络优化理论与实践

cdma2000 1x EV-DO 网络优化理论与实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卸土,麦菁,杨炼 等 著
图书标签:
  • CDMA2000 1x
  • EV-DO
  • 网络优化
  • 移动通信
  • 无线通信
  • 优化理论
  • 实践指南
  • 通信工程
  • 无线网络
  • 性能优化
  • 3G网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373267
版次:1
商品编码:1175710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cdma2000技术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0
字数:65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cdma2000 1x EV-DO 网络优化理论与实践》全面、深入地介绍了CDMA通信系统基本架构、天线及电磁波基本原理,并从无线网络优化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入手,论述了cdma2000 1x及EV-DO的优化指标、参数优化和无线优化方法,列举了大量的实际优化案例,列举了无线网络优化平台的主要功能架构和功能模块,对干扰分析、直放站、海面覆盖、高铁覆盖、地铁覆盖、高层覆盖、厂家边界切换、话单应用、寻呼信道容量等进行了专题研究。
  《cdma2000 1x EV-DO 网络优化理论与实践》内容详实,系统完整,既有理论描述,又有大量详细的实例分析,在技术、工程上均有较高的参考价值,适合于从事无线网络优化的工程技术以及研究人员使用,可供大专院校通信专业教师和学生参考,也可作为通信技术培训教材。

目录

第1章 概述
1.1 CDMA通信概况
1.1.1 CDMA移动通信起源
1.1.2 第二代商用CDMA移动通信
1.1.3 第三代商用CDMA移动通信
1.1.4 CDMA向4G演进途径
1.2 CDMA无线网络优化
1.2.1 网络优化必要性
1.2.2 移动网络运行周期
1.2.3 网络优化常用工具
1.2.4 网络优化内容
1.2.5 网络优化手段
1.2.6 网络优化流程

第2章 天线和电磁波传播
2.1 天线概述
2.2 天线基本参数
2.2.1 工作频段
2.2.2 天线增益
2.2.3 驻波比
2.2.4 极化方式
2.2.5 波瓣宽度
2.2.6 上旁瓣抑制与零点填充
2.2.7 前后比
2.2.8 交叉极化比
2.2.9 隔离度
2.2.10 下倾角
2.2.11 三阶无源交调
2.2.12 输入阻抗
2.3 基站天线类型
2.3.1 全向天线
2.3.2 定向天线
2.3.3 八木定向天线
2.3.4 室内吸顶天线
2.3.5 室内壁挂天线
2.3.6 特殊天线
2.4 天线分集
2.4.1 分集概述
2.4.2 空间分集和极化分集
2.4.3 分集合并技术
2.5 不同环境天线选用
2.5.1 市区
2.5.2 郊区
2.5.3 农村
2.5.4 快速道路
2.5.5 山区
2.5.6 近海
2.5.7 隧道
2.5.8 室内
2.6 电磁波传播特性
2.6.1 慢衰落和快衰落
2.6.2 自由空间传播损耗
2.6.3 多径传播
2.6.4 多普勒频移

第3章 CDMA无线通信基础
3.1 CDMA网络架构
3.1.1 移动台(MS)
3.1.2 基站子系统(BSS)
3.1.3 网络交换系统(NSS)
3.1.4 操作维护中心(OMC)
3.2 CDMA蜂窝结构
3.3 移动区域组成
3.4 编号计划
3.4.1 移动终端识别
3.4.2 网络标识号
3.5 CDMA工作频段
3.6 cdma20001x无线信道
3.6.1 1x前向物理信道
3.6.2 1x反向物理信道
3.7 cdma20001x关键技术
3.7.1 扩频技术
3.7.2 扩频码
3.7.3 功率控制
3.7.4 软切换
……
第4章 CDMA网络规划
第5章 cdma2000 1x信令与协议
第6章 cdma2000 1x通信事件及流程
第7章 cdma2000 1x网优指标
第8章 cdma2000 1x参数优化
第9章 cdma2000 1x无线优化
第10章 1x EV-DO网络技术
第11章 1x EV-DO空口协议
第12章 1x EV-DO事件与流程
第13章 1x EV-DO网优指标
第14章 1x EV-DO参数优化
第15章 1x EV-DO无线优化
第16章 专题研究分析
第17章 优化案例介绍
第18章 网优平台介绍
缩略语

精彩书摘

  《cdma2000 1x EV-DO 网络优化理论与实践》:
  (4)导频信号功率分析
  通过改变导频功率,可以控制导频信号的覆盖范围。增加某些扇区的导频功率,提高导频信号的强度,加强覆盖,使该区域只有一个或两个强的主导频,并相应提高TADD的门限,滤除其他无用的信号。减少某些扇区的导频功率,降低其导频信号的强度,并控制这些导频信号的强度在TADD以下,减少对某地点的干扰,避免导频污染。
  (5)基站天线分析
  改变天线高度:提高主导频天线高度,提高主导频信号强度;降低非主导频天线高度,控制覆盖范围,避免越区覆盖,减少导频污染的几率。更换天线型号:主导频小区天线换用高增益天线,加强主导频信号强度;非主导频小区天线选用低增益天线,减少导频污染,避免越区覆盖。调整天线的方位角,有针对性地加强主导频小区天线的覆盖,移开非主导频天线方位角主瓣减弱覆盖,或避开高层建筑的阻挡。调整天线的倾角,减少主导频小区天线俯仰角,加强信号覆盖,加大非主导频小区天线的俯仰角,降低信号强度。
  3.导频污染优化
  解决导频污染主要思路就是突出强的导频信号、使进入激活集的导频减少、减弱部分导频信号,这样可以减少导频信号造成的干扰,解决导频污染问题。要解决导频污染问题,就要找到产生导频泻染的根源。以下是结合实际工作总结归纳的主要解决方法。
  (1)调整基站天线
  调整基站天线是解决导频污染的重要措施,包括调整天线的方位角、俯仰角、基站天线高度以及使用特殊天线类型等。调整基站天线的根本目的就是增强主导频信号的强度,提高主导频信号的Ec/Io,减小引起污染的导频信号强度。对于污染源的导频信号,应适当增加其天线的俯仰角或方位角,控制其主瓣的覆盖范围,减少对其他小区的导频信号的影响。
  (2)调整基站小区发射功率
  调整基站小区发射功率的目的是使彼此强度相差不大的导频功率拉开差距,从而产生主导频。改善导频污染情况,一般的做法是把区域内距离较远的导频或较弱导频的信号功率降低,或者把区域内主导频的信号功率适当的加大,提高激活集的导频的Ec/lo,以改善和解决导频污染。
  (3)增加基站或室内分布
  如果一个导频污染区域的话务量较高,通过优化调整效果不明显,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增加基站或增加室内分布。
  新站的加入要避免出现新的越区覆盖,同时需要重新规划PN,新站的位置规划需考虑可能产生的导频污染和干扰问题。
  (4)参数修改
  对于比较严重的大范围的导频污染区域,可以适当增加系统的切换门限TADD,这样可以使得一些导频的Ec/lo不能满足进入激活集的条件,从而达到消除导频污染的目的。
  在CDMA网络优化中,导频污染问题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要做到完全消除导频污染是非常困难的,加强网络优化和网络规划工作非常重要,将导频污染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或者将导频污染区域控制在用户活动数量较少区域。
  ……

前言/序言


CDMA2000 1x EV-DO 网络优化理论与实践 第一章:引言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据业务在现代通信网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CDMA2000 1x EV-DO(Evolution-Data Optimized)作为一种成熟且广泛应用的数据增强技术,在为用户提供高速、可靠的数据连接方面功不可没。然而,随着用户数量的激增和业务种类的多样化,网络性能的优化成为运营商面临的持续挑战。 本书旨在为广大从事 CDMA2000 1x EV-DO 网络规划、建设、优化和维护的工程师提供一套系统性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我们将深入剖析 CDMA2000 1x EV-DO 的核心技术原理,并在此基础上,详细探讨各种网络优化策略和技术手段。本书的编写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力求将抽象的技术概念与实际的网络场景紧密结合,帮助读者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 本书的目标读者包括但不限于: 网络优化工程师: 掌握本书内容,能够更有效地进行网络性能分析,制定并实施优化方案,提升网络容量和用户体验。 网络规划工程师: 深入理解网络性能瓶颈的产生原因,为更合理的网络规划提供依据。 网络维护工程师: 熟悉常见网络故障的优化解决方案,提高故障处理效率。 技术研究人员: 获得 CDMA2000 1x EV-DO 网络优化领域的最新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为未来的技术发展奠定基础。 本书的编写过程参考了大量的行业标准、技术文档和实际工程案例,力求内容的准确性、前瞻性和实用性。我们希望本书能够成为读者在 CDMA2000 1x EV-DO 网络优化道路上的得力助手。 第二章:CDMA2000 1x EV-DO 技术概述 本章将对 CDMA2000 1x EV-DO 技术进行全面回顾,为后续的优化内容打下坚实基础。我们将重点介绍以下几个方面: 2.1 CDMA2000 1x Evolution 的核心理念 与 IS-95A/B 的演进关系: 阐述 EV-DO 如何在 CDMA2000 1x 的基础上实现数据传输能力的飞跃,重点强调其针对数据业务的优化设计。 面向分组交换的架构: 详细介绍 EV-DO 在网络架构上如何为 IP 数据传输进行优化,包括其与传统电路交换网络的差异。 关键技术特征: 深入解析 EV-DO 的核心技术,如: AMC (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 介绍不同调制编码方式(如 QPSK, 8PSK, 16QAM)如何根据信道质量自适应调整,以最大化频谱效率和吞吐量。 HARQ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详细讲解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机制,包括其在提高传输可靠性和降低延迟方面的作用。 MAC层优化: 分析 EV-DO MAC 层在调度、资源分配、拥塞控制等方面的设计,以及这些设计如何影响网络性能。 前向链路(Forward Link)与反向链路(Reverse Link)的特点: 分别阐述上下行链路的设计理念、调度机制以及可能存在的性能瓶颈。 2.2 EV-DO Rev.0, Rev.A, Rev.B 的关键区别与演进 Rev.0 的特点: 介绍 EV-DO Rev.0 的基本参数和性能指标,分析其在数据吞吐量和延迟方面的限制。 Rev.A 的增强: 详细阐述 Rev.A 相较于 Rev.0 的主要改进,包括: 支持更高的调制编码阶数(如 16QAM)。 更灵活的链路传输。 对低速和高速业务的支持。 数据速率的提升。 Rev.B 的进一步发展: 介绍 Rev.B 在 Rev.A 基础上的进一步优化,重点关注: 多载波聚合(Multi-Carrier Aggregation)的概念及其在 Rev.B 中的应用。 对更高数据速率的追求。 在小区间的协同优化。 不同版本在网络部署和优化的考量: 分析不同 Rev. 版本的网络部署特点,以及在优化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差异。 2.3 EV-DO 网络基本组成 基站(Base Station, BTS): 介绍基站的主要功能,包括无线信号的收发、调制解调、信道编码解码等。 基站控制器(Base Station Controller, BSC): (在某些架构中)介绍 BSC 在基站管理、呼叫控制、移动性管理等方面的作用。 核心网(Core Network): PDSN (Packet Data Service Node): 重点介绍 PDSN 作为数据包交换核心的功能,包括 IP 地址分配、PPP 会话管理、数据路由等。 AAA (Authentication, Authorization, and Accounting): 讲解 AAA 服务器在用户认证、授权和计费方面的作用。 连接到外部 IP 网络: 阐述 EV-DO 网络如何通过 PDSN 连接到互联网等外部 IP 网络。 第三章:CDMA2000 1x EV-DO 网络性能指标与分析 准确的性能指标是网络优化的基础。本章将深入探讨 CDMA2000 1x EV-DO 网络的关键性能指标,并介绍常用的性能分析方法。 3.1 关键性能指标(KPIs) 数据吞吐量(Throughput): 用户平均吞吐量: 衡量单个用户在一段时间内的数据传输速率。 小区平均吞吐量: 衡量整个小区的平均数据吞吐能力。 峰值吞吐量: 在理想条件下可达到的最高数据传输速率。 吞吐量分布: 分析不同用户吞吐量分布情况,识别低吞吐量用户群体。 时延(Latency): 数据包传输时延: 从数据包发送端到接收端的平均时间。 应用层时延: 实际用户感受到的业务响应时间。 RTT (Round Trip Time): 往返时延,常用于评估网络响应速度。 业务接入成功率(Call Setup Success Rate, CSSR): 数据业务接入成功率: 用户成功建立数据连接的比例。 特定业务(如网页浏览、视频流)的接入成功率。 掉线率(Dropped Call Rate, DCR): 数据会话掉线率: 用户在数据会话过程中意外中断的比例。 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 SNR)与信号质量(Signal Quality, SQI): C/I (Carrier-to-Interference Ratio): 载波与干扰功率的比值,是衡量信号质量的关键指标。 Ec/Io (Energy per Chip to Total Interference Power Spectral Density): 芯片能量与总干扰功率谱密度的比值,同样是衡量信号质量的重要参数。 RxPower (Received Power): 接收到的信号强度。 误码率(Bit Error Rate, BER)与分组差错率(Packet Error Rate, PER): BER: 传输过程中出错的比特占总比特数的比例。 PER: 传输过程中出错的分组占总分组数的比例。 用户数与话务量(Traffic Volume): 活跃用户数: 当前使用网络的设备数量。 数据流量: 单位时间内网络传输的总数据量。 3.2 性能数据采集与分析工具 网管系统(NMS, Network Management System): 实时监控: 介绍网管系统如何提供实时网络性能数据。 告警管理: 如何利用告警信息识别潜在的网络问题。 性能报表: 分析网管系统生成的各类性能报表。 专业测试仪器: 信令分析仪: 用于捕捉和分析网络信令,诊断协议问题。 数据业务测试终端: 模拟用户行为,进行吞吐量、时延等测试。 路测系统(Drive Test System): GPS 定位与数据采集: 如何通过路测设备采集特定区域的网络数据。 KPI 可视化: 将路测数据与地理信息结合,直观展示网络覆盖和性能。 路测数据分析: 分析路测数据中的覆盖盲区、弱信号区域、干扰区域等。 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 统计分析: 利用统计方法对海量性能数据进行分析,找出规律和异常。 趋势分析: 识别网络性能随时间变化的趋势,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 关联分析: 分析不同 KPI 之间的关系,找出性能瓶颈的根本原因。 3.3 性能瓶颈识别 覆盖受限: 信号强度不足、覆盖盲区、越区切换失败等。 容量受限: 终端数量过多、业务流量过大导致资源(如功率、码资源)耗尽。 干扰受限: 同频干扰、邻频干扰、外部干扰等。 设备性能瓶颈: 基站设备、核心网设备处理能力不足。 信令处理瓶颈: 信令风暴、信令拥塞导致业务接入失败。 终端性能限制: 用户终端的接收灵敏度、处理能力不足。 第四章:CDMA2000 1x EV-DO 网络覆盖优化 覆盖是网络服务的基础,良好的覆盖是提供高质量用户体验的前提。本章将深入探讨 CDMA2000 1x EV-DO 网络的覆盖优化策略。 4.1 覆盖评估方法 路测数据分析: 覆盖图分析: 识别信号强度低、覆盖盲区、信号质量差的区域。 C/I、Ec/Io 分析: 评估干扰水平,判断是否为干扰限制的覆盖问题。 越区切换分析: 监测越区切换成功率,识别可能存在的切换区域覆盖问题。 仿真软件辅助: 传播模型应用: 利用不同的传播模型(如 Okumura-Hata, COST 231 Hata, Ray Tracing)进行覆盖仿真。 站址规划与优化: 通过仿真预测新站点的覆盖范围和对现有网络的影响。 用户投诉分析: 结合用户投诉的地理位置和业务类型,定位覆盖问题区域。 4.2 覆盖优化技术与策略 站点调整与优化: 天线参数调整: 天线高度调整: 提高天线高度以扩大覆盖范围或穿透障碍物。 天线方位角调整: 优化天线方向以覆盖特定区域或避开干扰源。 天线俯仰角调整: 调整天线下倾角以控制覆盖距离和减小扇区重叠。 切换参数优化: 切换迟滞(Hysteresis)调整: 调整切换迟滞值以防止频繁切换和优化切换区域。 切换门限(Threshold)调整: 优化切换发生的门限值,确保用户在信号良好时进行切换。 网络扩容与站点增补: 新增宏基站: 在覆盖盲区或信号弱区域新建宏基站。 新增微站/皮站: 在室内覆盖、热点区域或特定场景(如商场、地铁站)部署微站或皮站,实现精细化覆盖。 站址选择原则: 考虑覆盖需求、干扰情况、环境限制、成本效益等因素。 干扰抑制技术: 调整天线参数: 精确调整天线方向和俯仰角,减少邻区和同频干扰。 使用定向天线: 在特定场景下使用定向天线,聚焦信号覆盖,降低旁瓣干扰。 小区隔离度优化: 调整小区功率、切换参数等,提高小区间的隔离度。 干扰源定位与分析: 识别并排除外部干扰源(如未授权设备、其他通信系统)。 切换优化: 平滑切换(Soft Handoff)与硬切换(Hard Handoff)的理解与优化: 软切换区域管理: 优化软切换区域的大小和位置,避免出现切换乒乓和切换失败。 硬切换参数调整: 优化硬切换的门限和迟滞,确保用户在不同系统或不同网络类型间切换的平滑性。 高级切换策略: 根据业务类型和用户移动速度,采用不同的切换策略。 天线系统优化: 馈线损耗检查: 确保馈线连接良好,减少信号损耗。 合路器/分路器性能检查: 确保合路器/分路器性能良好,避免引入额外损耗和干扰。 远端射频单元(RRU)的应用与优化: (如果适用)介绍 RRU 的优势和部署优化。 第五章:CDMA2000 1x EV-DO 网络容量优化 随着用户数量和数据流量的不断增长,容量优化是提升网络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的关键。本章将聚焦于 CDMA2000 1x EV-DO 网络的容量优化策略。 5.1 容量限制因素分析 功率限制(Power Limitation): 前向链路功率限制: 基站的发射功率限制了同时服务的用户数量和数据速率。 反向链路功率限制: 终端的发射功率限制了其上传数据速率以及对基站的上行信号强度。 功率分配算法: 深入理解 EV-DO 功率分配算法,以及如何通过优化来提高功率利用率。 码资源限制(Code Limitation): 正交扩频码(Orthogonal Spreading Codes): 了解 CDMA 系统中扩频码的数量限制,尤其是在反向链路。 反向链路码的使用: 分析反向链路中码资源分配的效率,以及如何通过优化减少码资源浪费。 信道干扰(Interference): 同频干扰: 相邻小区使用相同频率造成的干扰。 邻频干扰: 相邻信道造成的干扰。 外部干扰: 其他无线通信系统或电子设备产生的干扰。 干扰对容量的影响: 详细分析干扰如何降低信噪比,从而影响数据速率和终端数量。 终端数量(Number of Terminals): 同类型终端的并发接入。 不同类型终端的资源竞争。 核心网能力(Core Network Capacity): PDSN 处理能力: PDSN 的数据转发、会话管理能力是否成为瓶颈。 AAA 服务器处理能力: 用户认证、授权的响应速度。 与外部网络的接口带宽。 5.2 容量优化技术与策略 功率控制优化: 前向链路功率控制: 开环功率控制(Open-Loop Power Control): 终端根据接收信号估计发射功率。 闭环功率控制(Closed-Loop Power Control): 基站根据接收信号和终端反馈进行精确的功率调整。 动态功率分配: 根据实时业务需求和终端能力,动态调整基站的发射功率。 反向链路功率控制: 快速功率控制: 确保终端能够快速响应基站的功率调整指令,维持稳定的上传速率。 功率补偿: 考虑室内外、城市密集区等环境差异,进行功率补偿。 信道编码与调制优化: AMC(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参数调整: 阈值优化: 调整不同调制编码方式的切换阈值,以平衡吞吐量和鲁棒性。 AMC 策略优化: 根据小区负载、干扰情况,调整 AMC 策略,优先保障高吞吐量用户。 HARQ(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优化: 重传策略调整: 优化重传次数、重传块大小,平衡延迟和可靠性。 ACK/NACK 机制优化: 确保 ACK/NACK 信号的及时有效传输,减少不必要的重传。 资源调度优化: 数据调度算法: 公平性与效率的平衡: 调整调度算法,确保用户公平性,同时最大化小区吞吐量。 优先级调度: 为不同业务类型(如 VoLTE, 视频流)设置不同的优先级。 服务质量(QoS)保障: 基于 QoS 参数,优化调度策略,满足不同业务的时延、速率要求。 反向链路调度: 轮询(Polling)与机会调度(Opportunistic Scheduling): 优化反向链路的调度方式,提高码资源利用率。 拥塞控制机制: 实施有效的拥塞控制策略,防止反向链路资源耗尽。 小区呼吸(Cell Breathing)管理: 功率控制与小区呼吸的关系: 分析功率控制如何影响小区的覆盖范围和容量。 通过参数调整控制小区呼吸: 优化天线下倾角、切换门限等参数,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小区呼吸。 负载均衡(Load Balancing): 扇区负载均衡: 调整扇区功率、切换参数,将用户导向负载较轻的扇区。 小区间负载均衡: 通过切换参数、功率控制等手段,实现相邻小区间的负载均衡。 异构网络下的负载均衡: (如果部署了 3G/4G/5G 等多制式网络)考虑与其他制式网络进行负载均衡。 用户优先级与 QoS 管理: 业务区分: 识别不同业务(如语音、数据、视频)的 QoS 要求。 优先级策略制定: 为不同业务配置不同的优先级,确保关键业务的服务质量。 QoS 参数配置: 精细化配置 QoS 参数,如最大速率、最小速率、时延上限等。 载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优化(针对 EV-DO Rev.B 及以上): 载波组合策略: 优化多载波的组合方式,最大化终端吞吐量。 载波间调度协调: 确保在多个载波上的调度协调一致,避免资源冲突。 第六章:CDMA2000 1x EV-DO 网络干扰与抗干扰优化 干扰是影响 CDMA2000 1x EV-DO 网络性能的头号杀手,尤其是在密集部署和复杂电磁环境下。本章将深入探讨干扰的来源、识别以及抗干扰优化策略。 6.1 干扰的来源与类型 同系统干扰(Intra-System Interference): 同频干扰: 同一小区或相邻小区内使用相同或相近频率的信号。 邻频干扰: 相邻信道的信号泄露到目标信道。 越区切换干扰: 用户在切换过程中,同时接收到多个小区的信号,如果切换策略不当,可能导致干扰。 反向链路干扰: 远近效应(Near-Far Effect): 离基站近的终端发射功率大,对远处的终端造成干扰。 码间干扰(Inter-Code Interference): 在同一小区内,如果扩频码不够正交,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干扰。 跨系统干扰(Inter-System Interference): CDMA2000 与其他 2G/3G/4G/5G 制式(如 GSM, WCDMA, LTE, NR)的干扰: 频率重叠区域的干扰。 谐波干扰。 与 WiFi、蓝牙等其他无线设备的干扰。 外部干扰(External Interference): 工业、医疗、科研设备的电磁辐射。 未授权的无线电发射设备。 电力线、高压线产生的电磁干扰。 6.2 干扰识别与分析方法 路测数据分析: C/I、Ec/Io 异常分析: 识别 C/I 值持续偏低或波动剧烈的区域,通常指示存在干扰。 信号强度与信噪比的关联分析: 当信号强度较高但 C/I 值很低时,高度怀疑存在干扰。 特定区域的干扰特征分析: 通过对特定区域(如工业区、电子市场)的路测数据进行细致分析,找出干扰源的特性。 基站侧告警与性能指标监控: 功率告警: 持续的功率升高告警可能表明反向链路干扰严重。 C/I 告警: 实时监控 C/I 指标,并设置告警阈值。 HARQ 重传次数异常: HARQ 重传次数的显著增加通常与信道质量下降(由干扰引起)有关。 频谱分析仪应用: 现场频谱扫描: 使用频谱分析仪在现场进行实时频谱扫描,捕捉异常的信号。 信号特征识别: 通过频谱分析仪的图形,识别出可疑的干扰信号的频率、带宽、调制方式等特征。 信令分析: 干扰相关的信令交互: 分析终端与基站之间的信令交互,例如功率控制指令、切换指令,判断是否受到干扰影响。 投诉分析: 用户投诉的地域分布和时间特征: 将用户投诉信息与路测数据、告警信息相结合,精确定位干扰区域。 6.3 抗干扰优化技术与策略 基站侧优化: 天线优化: 调整天线方位角和俯仰角: 精确对准目标覆盖区域,避开已知的干扰源方向。 使用更具方向性的天线: 在特定场景下,使用窄波束天线,减少对非目标方向的信号发射。 安装天线罩: 屏蔽来自特定方向的干扰。 功率控制优化: 更精细化的功率控制: 实施更快速、更精确的功率控制算法,减小远近效应。 反向链路功率补偿: 根据环境和终端类型,进行反向链路功率补偿。 切换参数优化: 优化切换迟滞和门限: 确保在强干扰区域,基站能够及时引导用户切换到干扰较小的邻区。 限制软切换数量: 在某些情况下,限制软切换的扇区数量,减少多路径干扰。 核心网侧优化: PDSN 配置优化: 确保 PDSN 能够有效地处理来自不同小区的流量,避免因 PDSN 瓶颈而引起的性能下降。 终端侧协同: 终端功率控制优化: 确保终端能够快速、准确地响应基站的功率控制指令。 终端的抗干扰能力: 鼓励使用具备更好抗干扰能力的终端设备。 站点选址与规划: 避开高干扰区域: 在规划新站点时,充分考虑电磁环境,选择干扰较小的区域。 异构网络部署策略: 在干扰严重区域,考虑部署微站或皮站,实现更精细的覆盖和干扰隔离。 高级干扰抑制技术: 干扰消除算法: (如果设备支持)在基站侧或终端侧应用干扰消除算法,主动抵消特定干扰信号。 自适应滤波技术: 利用自适应滤波技术,在接收端对干扰信号进行滤除。 干扰源定位与告警: 部署智能化的干扰监测系统,自动定位并告警干扰源,为及时处理提供依据。 协同优化: 跨系统干扰协调: 与其他运营商或通信系统进行合作,协商频率使用方案,避免潜在的跨系统干扰。 室内外干扰协调: 制定室内外覆盖的协调策略,减小室内外信号交叉区域的干扰。 第七章:CDMA2000 1x EV-DO 网络性能故障排除与优化实践 本章将结合实际案例,讲解 CDMA2000 1x EV-DO 网络中常见的性能故障现象,并提供系统性的故障排除思路和优化实践方法。 7.1 常见性能故障现象分析 用户上网速度慢/卡顿: 可能原因: 覆盖差、信号弱、干扰大、容量不足、终端能力差、PDSN 瓶颈、核心网拥塞。 排查步骤: 首先检查覆盖和信号质量,然后分析用户所在区域的容量情况,最后深入分析 PDSN 和核心网性能。 业务接入失败/频繁掉线: 可能原因: 覆盖盲区、切换失败、信令拥塞、PDSN 异常、终端故障、网络配置错误。 排查步骤: 重点分析信令日志,查看切换过程,检查 PDSN 的连接状态和资源占用情况。 特定区域信号覆盖不好/盲区: 可能原因: 传播损耗大、障碍物阻挡、基站覆盖不足、天线参数设置不当。 排查步骤: 进行详细的路测,绘制覆盖图,分析传播环境,并考虑基站参数的调整或站点增补。 通话质量差/杂音/断续: 可能原因: (虽然 EV-DO 主要用于数据,但部分业务场景涉及)信号不稳定、干扰、基带处理问题。 排查步骤: 检查信号质量,分析干扰情况,必要时检查基带处理能力。 网络整体吞吐量下降: 可能原因: 容量瓶颈(功率、码资源)、用户数量激增、 tráfico 模式变化、核心网性能下降。 排查步骤: 重点分析小区负载、用户数、数据流量,并检查核心网的资源使用情况。 7.2 故障排除与优化流程 故障报告与初步诊断: 接收用户报告或监控告警。 收集故障发生的时间、地点、用户终端信息、业务类型等关键信息。 根据故障现象进行初步判断,缩小故障范围。 数据采集与分析: 路测: 在故障区域进行详细路测,采集覆盖、信号质量、干扰等数据。 信令分析: 抓取故障发生时的信令,分析协议交互过程,识别异常。 网管数据分析: 查看网管系统中相关小区的性能指标、告警信息。 核心网数据查询: 检查 PDSN、AAA 服务器的运行状态和资源使用情况。 故障定位: 基于数据分析,准确找出故障的根本原因。 是覆盖问题?容量问题?干扰问题?设备问题?配置问题? 制定优化方案: 针对故障原因,设计切实可行的优化措施。 优化方案应考虑: 影响范围、实施难度、成本效益、对网络整体性能的影响。 方案实施与验证: 按照优化方案进行参数调整、设备配置更改等操作。 实施后,通过路测、网管监控等方式验证优化效果。 必要时进行回滚或二次优化。 文档记录与知识积累: 详细记录故障现象、排查过程、优化措施及效果。 将经验总结成文档,用于团队知识分享和今后类似问题的参考。 7.3 典型优化案例分析 案例一:某城区热点区域上网慢问题分析与优化 故障现象: 用户反映该区域上网速度慢,视频卡顿。 排查过程: 路测显示该区域信号覆盖良好,但 C/I 值偏高,HARQ 重传次数较多。通过信令分析发现,终端频繁尝试高阶调制编码失败。 优化方案: 调整天线下倾角,减少邻区干扰。 优化 AMC 参数,使其在轻微干扰下能更早地切换到低阶调制编码,提高成功率。 加强对该区域的干扰源排查。 优化效果: 用户上网速度得到显著提升,视频卡顿现象基本消失。 案例二:某工业园区覆盖盲区与掉线问题优化 故障现象: 用户在该工业园区内经常出现信号弱,业务接入失败,甚至掉线。 排查过程: 路测显示该区域存在明显的信号衰减,穿透损耗大。同时,该区域存在较多无线电干扰源。 优化方案: 在园区内增设微站,解决室内覆盖问题。 调整周边宏站天线参数,引导用户向干扰较小的区域切换。 与园区管理方合作,识别并屏蔽部分高功率干扰源。 优化效果: 园区内信号覆盖得到极大改善,掉线率大幅下降。 案例三:核心网 PDSN 性能瓶颈导致上网不稳定 故障现象: 用户反映上网不稳定,时而断线,时而连接成功率低。 排查过程: 网管系统显示 PDSN 的 CPU 占用率和内存占用率长期处于高位,PPS (Packets Per Second) 处理能力接近饱和。 优化方案: 升级 PDSN 设备硬件。 优化 PDSN 的会话管理参数,释放不活跃的会话。 审查 PDSN 的软件配置,移除不必要的服务。 优化效果: PDSN 性能得到提升,上网稳定性显著改善。 第八章:CDMA2000 1x EV-DO 网络发展趋势与挑战 尽管 CDMA2000 1x EV-DO 技术已相对成熟,但其发展仍在持续,同时面临新的挑战。本章将展望 CDMA2000 1x EV-DO 的未来发展方向,并探讨其面临的挑战。 8.1 技术演进与增强 向 LTE/5G 的平滑演进: 如何利用现有 CDMA2000 1x EV-DO 基础设施支持向更先进技术的过渡。 网络融合与协同: 探讨 3G 与 4G/5G 网络在覆盖、容量、切换等方面的协同优化。 新的业务支持: 对高清视频、VR/AR 等新型高带宽业务的支持能力。 低时延应用场景的适配。 终端能力提升: 支持更高阶调制编码的终端。 具备更强抗干扰能力的终端。 8.2 面临的挑战 频谱资源竞争: 随着 4G 和 5G 网络的快速发展,3G 频段面临被回收或重新分配的压力。 建设与维护成本: 维持和优化一个独立的 3G 网络需要持续的投入。 与 4G/5G 的协同难度: 在多制式共存的网络环境中,实现高效的协同优化和无缝切换是复杂的挑战。 网络能力的天花板: 相较于 4G 和 5G,CDMA2000 1x EV-DO 在峰值速率、容量和时延方面存在固有的局限性。 用户迁移: 用户逐渐向 4G 和 5G 迁移,3G 网络的流量和用户占比逐渐下降。 8.3 运营商的应对策略 聚焦细分市场: 在某些特定场景(如工业物联网、特定区域的稳定覆盖)继续发挥 3G 网络的价值。 技术升级与改造: 考虑将部分 3G 基站升级为支持 4G/5G 的多模设备。 网络整合与优化: 重点关注 3G 与 4G/5G 的网络融合,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业务创新: 探索 3G 网络在低成本、低功耗物联网等领域的应用潜力。 有序退网: 制定详细的退网计划,平稳过渡到新的网络技术。 第九章:结论 CDMA2000 1x EV-DO 网络优化是一项持续且复杂的工作,它要求工程师不仅要深入理解底层技术原理,更要能够将理论知识灵活应用于实际的网络场景。本书从技术概述、性能指标、覆盖、容量、干扰等多个维度,详细阐述了 CDMA2000 1x EV-DO 网络优化的关键环节和常用策略。通过对常见故障的深入分析和典型案例的讲解,本书旨在帮助读者建立一套系统性的故障排除和优化方法论。 展望未来,虽然 4G 和 5G 技术已成为主流,但 CDMA2000 1x EV-DO 在特定领域和过渡时期仍具有其价值。持续的技术演进、精细化的网络优化以及与其他制式网络的有效协同,将是应对未来挑战的关键。本书希望能够为广大网络工程师在 CDMA2000 1x EV-DO 网络优化领域提供有力的支持,帮助他们不断提升网络性能,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通信服务。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对通信网络发展史有浓厚兴趣的数码爱好者,尤其对那些在移动通信发展史上扮演过重要角色的技术充满好奇。近期,我了解到一本名为“cdma2000 1x EV-DO 网络优化理论与实践”的书籍。虽然我没有接触过书中的具体内容,但我对 EV-DO 技术在 2000 年代中期对移动数据传输产生的巨大影响深感着迷。我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描绘 EV-DO 技术如何从理论走向实际应用,它在当时是如何帮助运营商构建起用户体验得到显著提升的移动宽带网络。我期望书中能够介绍 EV-DO 技术在不同版本(如 Rev.0, Rev.A, Rev.B)上的演进,以及这些演进为用户带来的具体好处,比如更快的下载速度、更稳定的连接等。同时,我也想了解,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运营商在部署和运营 EV-DO 网络时,会遇到哪些普遍性的挑战,以及他们是如何通过“优化”来克服这些挑战的。这本书能否让我窥见那个时代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一个缩影,这将是我阅读的动力。

评分

作为一名在通信行业摸爬滚打了多年的技术人员,我一直以来都对 CDMA2000 1x EV-DO 网络的技术细节有着浓厚的兴趣。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找到一本深入剖析某个特定技术领域的书籍实属不易。最近,我偶然翻阅到一本关于“cdma2000 1x EV-DO 网络优化理论与实践”的书籍,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从其厚度和目录来看,它似乎涵盖了该领域的核心内容。我期望这本书能够详细阐述 EV-DO 网络的架构、关键技术原理,例如多载波扩展(MC-DS)、高级数据分组(HRPD)等,并深入分析其在实际网络部署和运营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尤其令我期待的是,书中是否会对不同场景下的网络优化策略进行详细讲解,比如如何提升用户吞吐量、降低时延、提高网络容量,以及如何诊断和解决常见的性能瓶颈问题。此外,我非常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实际案例分析,通过真实的网络优化案例,来印证理论知识的有效性,并为我提供可借鉴的实践经验。如果这本书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它无疑将成为我案头必备的参考资料。

评分

作为一名通信设备制造商的初级工程师,我近期听说了一本关于“cdma2000 1x EV-DO 网络优化理论与实践”的书籍,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关注。虽然我还没有机会拜读,但我深知 EV-DO 技术在过去十年中为移动通信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让我能够深入理解 EV-DO 网络的底层运行机制。我期待书中能详细解析 EV-DO 的关键技术细节,例如其在物理层和 MAC 层的数据调度算法、功率控制机制,以及如何在高密度用户环境下保证频谱效率。对于“优化”部分,我尤其希望能看到关于网络参数配置、扇区划分、天线调整等实际操作层面的指导,以及针对不同性能指标(如覆盖、容量、切换)的优化方法论。如果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实际的故障排查案例和解决方案,那将对我日后的工作提供极大的帮助。这本书能否成为我从理论学习到实际操作的桥梁,是我最为关心的。

评分

作为一名对无线通信技术充满热情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试图寻找能够系统性介绍特定无线技术细节的书籍。最近,我注意到一本名为“cdma2000 1x EV-DO 网络优化理论与实践”的书籍。尽管我并非专业人士,但我对 EV-DO 技术在 3G 时代的重要地位有所耳闻,它曾是许多用户体验高速移动互联网的关键。因此,我非常希望能通过这本书,以一种相对容易理解的方式,掌握 EV-DO 的基本工作原理。我期待书中能够清晰地解释 EV-DO 的核心技术概念,例如其如何实现数据传输的快速化和高效化,以及它与同一时期其他 3G 技术(如 WCDMA、TD-SCDMA)在技术原理和性能表现上的差异。此外,我也希望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图示或流程图,帮助我直观地理解复杂的网络结构和数据传输过程。对于“优化”部分,我希望它能以一种概念性的方式进行介绍,让我理解网络优化是为了解决哪些问题,以及大概的优化方向,而无需深入到复杂的算法层面。

评分

最近有幸接触到一本名为“cdma2000 1x EV-DO 网络优化理论与实践”的书籍,虽然我个人并非直接从事此领域的研究,但出于对通信技术演进的好奇,以及想了解其在移动通信历史中的地位,我对其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据我了解,EV-DO 技术曾经是 CDMA2000 体系下重要的移动宽带技术,它的出现标志着移动通信从语音时代向数据时代迈进的重要一步。因此,我十分好奇这本书会如何从宏观角度梳理 EV-DO 技术的发展历程,它与前代技术(如 CDMA IS-95)相比有哪些关键的性能提升和技术突破。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 EV-DO 的关键技术特性,例如其在数据传输速率、用户容量以及网络架构上的革新之处。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够从中了解到 EV-DO 技术在不同运营商网络中的实际应用情况,以及它在当时如何满足日益增长的移动数据需求。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历史性的视角,让我更深刻地理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脉络,这是我关注的重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