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重大节日调查研究

中国少数民族重大节日调查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邢莉 著,文日焕 编
图书标签:
  • 少数民族
  • 节日
  • 文化
  • 民俗
  • 社会学
  • 人类学
  • 中国
  • 调研
  • 研究
  • 传统节日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民族出版社
ISBN:9787105113705
版次:1
商品编码:1176289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与边疆史地研究创新基地文库 ,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35
字数:6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少数民族重大节日调查研究》内容包括了土族纳顿节调研报告——以青海省民和县三川地区2006年纳顿节为个案,彝族火把节调研报告——以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沙力坪村2006年火把节为个案,维吾尔族古尔邦节调研报告——以喀什地区维吾尔族2006年古尔邦节为个案等等。

目录

绪言民间节日:我们智慧和创造力的源泉
土族纳顿节调研报告——以青海省民和县三川地区2006年纳顿节为个案
第一章 纳顿节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空间
第一节 三川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
第二节 三川地区的经济生产状况
第三节 三川地区的人文历史演进
第二章 土族的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土族概况
第二节 土族的族源与民族形成
第三节 土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第四节 土族的宗教信仰及节日体系
第三章 纳顿节概述
第一节 传说和起源
第二节 举行时间与分布地点
第三节 祭祀神祗及装脏仪式
第四节 土族的节日体系
第四章 鄂家纳顿节的文化背景与相关问题
第一节 鄂家纳顿节的村落背景
第二节 鄂家纳顿节的人文背景
第五章 鄂家纳顿节的仪式
第一节 宋家纳顿
第二节 鄂家纳顿
第三节 桑布拉纳顿
第六章 鄂家纳顿节中的其他文化现象
第一节 商贸往来
第二节 娱乐休闲
第三节 走亲访友
第七章 纳顿节的文化内涵
第一节 纳顿节的信仰体系
第二节 纳顿节中浓重的农事色彩
第三节 古代军事生活的记忆
第四节 纳顿节供品的信仰内涵
第五节 酬神娱神的舞蹈
第六节 沟通人神的法拉
第七节 生计方式的转变与文化变迁
第八章 纳顿节的社会功能
第九章 纳顿节现状与发展趋势
附录
附录一 土族纳顿节分布示意图
附录二 纳顿节仪式的锣鼓点节奏
附录三 主要访谈对象简介
附录四 参考文献

彝族火把节调研报告——以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沙力坪村2006年火把节为个案
第一章 火把节综述
第一节 田野调查点概况
第二节 火把节的时间
第三节 火把节的历史与传说
第二章 火把节祭祀仪式个案分析
第一节 火把节祭祀仪式个案
第二节 仪式分析
第三章 火把节体育文娱
第一节 歌舞叙事
第二节 赛马、斗牛及其他
第三节 摔跤
第四章 火把节的文化内涵
第一节 敬天祭祖
第二节 占田祈丰
第三节 烧虫逐疫
第四节 叫魂赎魂
第五章 社会文化功能解析及当代变迁
第一节 农业生产
第二节 文化传承
第三节 社会整合
第四节 火把节的当代变迁
附录
附录一 火把节民间传说
附录二 火把节相关文献记载
附录三 火把节起源传说分析
附录四 主要访谈对象简介
附录五 参考文献

维吾尔族古尔邦节调研报告——以喀什地区维吾尔族2006年古尔邦节为个案
第一章 古尔邦节的渊源与传承
第一节 古尔邦节的起源
第二节 伊斯兰教希吉拉历(回历)与古尔邦节
第三节 我国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的古尔邦节概述
第二章 维吾尔族的古尔邦节
第一节 维吾尔族宗教信仰概况
第二节 维吾尔族的节日体系
第三节 古尔邦节在维吾尔族节日体系中的地位
第三章 喀什噶尔古尔邦节的个案选择
第一节 喀什噶尔概况
第二节 喀什地区伊斯兰教信仰与民众日常生活
第三节 艾提尕尔清真寺与维吾尔族的民众生活
第四章 喀什噶尔古尔邦节的节日准备
第一节 喀什古尔邦节的文化时间和文化空间
第二节 节前的准备及风俗
第五章 古尔邦节节日仪式描述
第一节 亡灵的节日——拜墓仪式
第二节 清真寺内的神圣空间——会礼仪式
第三节 喀什古尔邦节的狂欢——萨玛舞蹈
第四节 民众的群体认同——拜节
第五节 家庭的聚会礼仪
第六章 古尔邦节的文化内涵
第一节 古尔邦节的文化内涵
第二节 古尔邦节的传承方式和特点
第三节 古尔邦节的社会功能
附录
附录一 2006年喀什古尔邦节随机问卷调查
附录二 主要访谈对象简介
附录三 参考文献
……

蒙古族那达慕调研报告——以2006年“东乌珠穆沁旗建旗50周年”那达慕大会为个案
湘西苗族“四月八”节日调研报告——以凤凰县山江镇2007年“四月八”节日为个案

精彩书摘

  《中国少数民族重大节日调查研究》:
  锣鼓手的装扮比其他“会手”要特别。锣手的装扮是头戴红缨帽,身穿青色长衫,腰间扎有彩色绸带,扎绑腿,穿深色裤子,脚穿黑色布鞋,右手持锣槌,左手持锣。鼓手头戴草帽,草帽上系有纸穗,身穿深色对襟坎肩(为使打鼓方便,将右肩掖在腋下),腰系红色绸带。裤子上套有专门的套裤,扎绑腿,脚穿黑色布鞋。鼓手一般右手持鼓槌,左肩挎鼓。今年鄂家纳顿正会中,主队有8锣6鼓,客队有4锣4鼓,队伍较为庞大。大旗手为青壮年,身穿青色长衫,手持扇子和大型彩旗,旗子上写有“国泰民安”“五谷丰登”、“保佑黎民”、“政通人和”等话语。
  2.“会手”舞
  大约10点50分,鄂、宋家“会手”与桑布拉“会手”正式进入会场,在东西两侧各自绕场,一般是三分三合,边走边舞。期间,众人间断有序的高呼“大好哟好”,并列队摆出各种阵法,如“一字长蛇”、“二龙戏珠”等。就整体来看,“会手”舞列队整齐,舞蹈统一,气势壮观,整体队形富于变化。就个人舞蹈动作来看,主要是手与脚动作的配合,随着锣鼓节奏,双脚或前迈或起落,双臂挥动,头部轻缓摆动,身体也随之一起一俯,并且伴有旋转的动作,舞姿轻盈,有如飞鸟一般。锣鼓手的动作幅度较大,或抬脚或屈膝,身体时而前俯,时而上扬,特别是“旋槌击鼓(锣)”的动作尤为醒目,鼓(锣)槌在头顶旋转一圈后向下用力击打,鼓(锣)声响亮,气势高昂。
  绕场之后,约中午12点,主客队的“会手”在神帐前汇合,依然排成两列纵队,此时锣鼓手还要再表演一番。稍作休息,就开始诵“谢恩”、“搭头词”、“唱喜讯”、“打杠子”等活动。
  ……
《锦绣中华:多彩民族节庆掠影》 本书并非对中国少数民族重大节日进行系统性的调查研究,而是以一种更为轻松、生动的视角,带领读者漫步于中华大地上,捕捉那些最为绚烂、最具代表性的民族节庆瞬间。我们不求穷尽所有,不执着于学术的严谨,而是力求呈现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不同民族独特的文化韵味与生活热情。 第一章:大地回响——春日里的生机与祈愿 当春风唤醒沉睡的山川,大地便开始奏响生命的乐章。在本书中,我们将首先抵达西南的彩云之南,近距离观察佤族的司岗里节。这个节日,与其说是一个固定的庆典,不如说是佤族人民对新年、对收获、对生命的一次集体呐喊。在这里,我们看不到枯燥的统计数据,却能感受到鼓点如雷、歌声震天的欢腾,看见青年男女在“摸你黑”的泼水狂欢中传递着纯真的爱意,闻到篝火晚宴上烤全羊的香气,体会到古老歌谣中对祖先的敬畏和对来年的期盼。 接着,我们将目光投向东北的黑土地,那里流传着赫哲族的乌日列节。这个节庆,是赫哲人对渔猎时代生活方式的追忆,更是对自然恩赐的感恩。本书将描绘他们如何在江边燃起篝火,在悠扬的鱼皮鼓声中吟唱古老的渔歌,讲述先辈们与江河搏斗、与自然共生的故事。我们会听到他们分享捕鱼的技巧,品尝用江鱼烹制的美味,更重要的是,能感受到这个曾经濒临消失的民族,如何在节日里重拾民族记忆,凝聚文化认同。 第二章:夏日焰火——盛夏里的激情与传承 盛夏的热浪,点燃了许多民族的激情。我们将跟随苗族的脚步,走进他们一年一度的六月六。这不仅是一个丰收的节日,更是苗族青年男女展示才艺、寻找伴侣的重要场合。本书不会提供关于苗族人口分布、节日起源的学术分析,而是会生动地描绘芦笙比赛的激烈,银饰在阳光下闪耀的光芒,以及青年男女在对歌传情中的羞涩与大胆。我们会看到盛装的苗族妇女,如同彩虹般行走在田埂上,听到她们婉转的歌声,感受到古老刺绣技艺的精湛,以及这个民族对自由、对爱情的浪漫追求。 随后,我们将视角转向西北的戈壁荒漠,去体验维吾尔族的乃如孜节(也称巴卡特节)。这个节日,是维吾尔族人民在春末夏初,对即将到来的丰收季节的祝福与庆祝。我们不会深入探讨其宗教渊源或历史演变,而是将镜头聚焦于那盛大的瓜果展销会,五彩斑斓的瓜果如同宝石般在阳光下闪耀;描绘热闹非凡的歌舞表演,载歌载舞中洋溢着生命的热烈;品尝香甜可口的瓜果,感受瓜果之乡的独特魅力。本书将呈现的是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瓜果飘香的节日场景,一个民族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第三章:金秋硕果——秋日里的感恩与团聚 秋风送爽,意味着收获的季节到来。我们将走进藏族的雪顿节,感受这个以“酸奶”和“晒佛”为核心的盛大节日。本书不会对雪顿节的宗教意义进行解读,而是将重点放在节日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我们会描绘在哲蚌寺和色拉寺前,僧侣们展开巨幅唐卡,在庄严的诵经声中,将佛祖的光辉洒向人间,信徒们虔诚地顶礼膜拜。同时,我们也会展现拉萨街头巷尾,人们欢聚一堂,品尝酸奶,观看藏戏,整个城市都沉浸在一片祥和喜悦的氛围中。 紧接着,我们将前往北方,体验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本书不会对那达慕的历史渊源进行考证,而是着力描绘“男子三艺”——摔跤、赛马、射箭——的精彩瞬间。我们会看到蒙古汉子们健硕的身躯在摔跤场上翻滚,看到骏马在草原上飞驰,看到弓箭划破长空,精准地命中靶心。我们还将感受到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体验一场盛大的马奶酒宴,聆听长调悠扬,观看热情奔放的歌舞,体验那份属于草原民族的豪迈与自由。 第四章:冬日暖阳——冬闲里的慰藉与祈福 冬日虽寒,却也孕育着新的希望。我们将探访朝鲜族的光复节(本书不涉及历史事件,仅借用节日名称,侧重于冬季家庭聚会和庆祝活动)。本书将描绘在寒冷的冬日里,朝鲜族人民如何围坐在一起,享受丰盛的年夜饭,品尝打糕,观看传统的歌舞表演,孩子们则穿上美丽的韩服,玩着各种游戏。我们会感受到浓浓的家庭温情,听到朝鲜族人民用歌声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本书的最后一站,我们将目光转向彝族的火把节。虽然此节多在夏季,但本书将以一种更为象征性的方式,将其视为彝族人民在漫长冬日里,对光明、对力量的一种期盼和召唤。我们不会详细记录其历史由来,而是将重点放在火把节所象征的意义。本书将描绘人们手持火把,汇聚成一片红色的海洋,在熊熊火焰中,驱散寒冷与黑暗,传递着民族的团结与力量。我们会听到震天的歌声,看到激情的舞蹈,感受到彝族人民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锦绣中华:多彩民族节庆掠影》是一本以写意笔触描绘的民族节庆画卷。它不提供详尽的学术分析,不罗列枯燥的数据,而是希望通过生动形象的文字,捕捉每个节日中最动人的瞬间,呈现出中国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人民群众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它是一次心灵的旅行,一次对中华大地深厚文化底蕴的浅尝辄止的品味,一次对那些在节日里闪耀着独特光芒的民族灵魂的致敬。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感到“沉浸”的书。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够听到远方传来的鼓乐声,闻到空气中弥漫的香料味,感受到节日的热烈氛围。作者以其生动的笔触和翔实的史料,将那些遥远而神秘的少数民族节日,鲜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我不仅仅是在阅读文字,更像是在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文化旅行。 书中对节日的“调查研究”之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并非简单地将已有的资料进行整合,而是亲自深入到各个民族地区,与当地居民交流,观察他们的生活,记录他们的故事。这种“田野调查”式的研究方法,使得书中的内容充满了真实感和生命力,也让我看到了那些被书本文字所掩盖的、活生生的民族文化。我从中看到了研究者的严谨和热情,也看到了少数民族人民的智慧和热情。

评分

我必须承认,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中国少数民族重大节日的了解是非常有限的,甚至可以说是模糊的。但这本书,无疑是一扇让我窥见更广阔文化世界的窗户。它以一种极其细腻和富有条理的方式,为我勾勒出了各个少数民族节日的全景图。我不仅了解了他们的节日名称,更重要的是,我开始理解了这些节日如何融入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如何成为他们身份认同的一部分。 书中最打动我的是,作者在描述节日习俗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深切的同情心和尊重。他不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审视,而是努力去理解每个民族节日在其历史、地理和文化背景下的独特性。例如,对于一些可能在外人看来比较“奇异”的习俗,作者都进行了深入的解释,揭示了其合理性和深层意义。这种“看见”和“理解”的过程,让我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产生了由衷的敬意。

评分

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极具启发性的阅读体验。我原本对中国少数民族的认识,多是基于一些笼统的印象,而这本书则以一种极其系统和细致的方式,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认知世界。它不仅仅是关于节日的介绍,更是对这些节日所承载的文化、历史和精神的深度挖掘。 我特别赞赏书中对少数民族节日中所蕴含的“集体记忆”的探讨。作者通过对不同节日活动的细致描绘,揭示了这些活动如何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连接起来,如何构建了民族的共同身份和归属感。这种对节日社会学功能的深刻理解,让我对“文化”的内涵有了更宏观的认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韧性和生命力,也让我对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有了新的思考。

评分

我个人认为,这本书在学术价值之外,还具有极强的启蒙意义。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理解,很多时候停留在表面,例如一些节日的名称、大概的活动形式。但这本书却将这些表面现象背后的深层逻辑一一揭示。例如,作者在分析某些节日祭祀活动时,不仅描述了仪式的过程,更深入探讨了其宗教信仰、神话传说与当地社会结构之间的复杂联系。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解读方式,让我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理解不再停留在碎片化的认知,而是形成了一个更为宏观和深入的框架。 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回避文化变迁带来的挑战。作者在探讨少数民族节日如何适应现代社会时,展现了其深邃的思考。例如,在市场经济和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一些传统的节日习俗面临着遗失或变形的风险。本书就对这些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建设性意见。这种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份对中国文化多样性宝贵遗产的深切关怀。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关于如何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以及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的宝贵经验。

评分

作为一名对历史和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必须说,这本书是一次令人难以置信的知识盛宴。它不仅仅是对中国少数民族重大节日的梳理,更是一次对民族精神、文化传承和社会变迁的深刻洞察。作者在书中对一些古老节日习俗的考证,其严谨程度令人钦佩,仿佛穿越时空,亲眼见证了那些历史时刻。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节日仪式和象征意义的解读。作者不仅仅是描述了某个节日有哪些活动,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活动背后的象征意义,例如服饰的颜色、图案,歌舞的节奏,祭品的选择等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民族情感。这种解读方式,让我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这些节日的意义,以及它们对于维系民族认同和文化记忆的重要性。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化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有了全新认识的书。我一直对中国这片土地上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充满好奇,但往往信息零散,缺乏系统性的了解。这本书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它不仅仅是罗列了各个少数民族的节日名称,而是深入地剖析了这些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历史渊源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作者的研究非常严谨,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和文献,同时又结合了实地考察的田野调查数据,使得论述既有理论深度,又不失鲜活的实践性。 书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少数民族节日仅仅视为一种民俗活动,而是将其提升到了社会学、人类学甚至民族心理学的层面来解读。比如,对于一些与农耕、祭祀相关的节日,作者详细阐述了这些活动如何塑造了少数民族的集体记忆,如何维系了社区的凝聚力,又如何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着民族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书中对一些地方性节日习俗的细致描绘,如节日期间的歌舞形式、服饰特点、饮食习惯,以及这些习俗的变迁,都展现了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仿佛亲身参与了那些盛大的庆典,感受到了浓厚的民族风情。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卷。中国少数民族的重大节日,在作者的笔下,不再是枯燥的概念,而是充满了生命力的鲜活场景。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次精心策划的文化之旅,让我有机会深入了解不同民族的传统、信仰和生活方式。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探讨节日演变的过程中,并没有简单地断定其“好”或“坏”,而是以一种中立且尊重的态度,去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例如,一些节日为了适应现代社会而做出的调整,作者都进行了客观的描述和分析。这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让我对文化传承和发展有了更深的思考。我相信,这本书会引起更多读者的共鸣,让更多人有机会去了解和欣赏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魅力。

评分

对于一直以来对中国多元文化抱有浓厚兴趣的我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珍贵的礼物。它以一种非常学术但又不失可读性的方式,向我展示了中国少数民族重大节日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书中对每个节日的研究,都显得非常扎实,无论是历史渊源的追溯,还是民俗活动的描写,都力求做到准确和全面。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节日背后社会功能的分析。作者并没有将节日视为孤立的文化现象,而是将其置于整个社会结构之中进行考察。例如,某个节日如何促进了族内通婚,如何维护了社会秩序,又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新的角色,这些都得到了深入的探讨。这种将个体节日置于宏观社会背景下的研究方法,让我能够更全面、更系统地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运作机制。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在于它所展现的民族节日背后蕴含的深厚哲学和人文关怀。作者不仅仅在记录,更是在思考。例如,在分析一个关于感恩自然的节日时,书中深入探讨了少数民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古老智慧,以及这种智慧在现代生态危机日益严峻的当下所具有的现实意义。这种将传统文化与当下社会议题相结合的视角,让我耳目一新。 书中对不同民族节日之间共性与差异的对比分析,也极具启发性。通过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节日进行比较研究,作者揭示了中华民族文化内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同时也展现了不同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轨迹。这种宏观的视野和细致的微观分析相结合,使得全书的论述显得既有力度又不失温度。我从中看到了中国这片土地上,不同文明如何交融、共生,最终形成了一个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对于我这样一个对民族文化研究涉足不深的普通读者来说,简直是一次“启蒙”。我以往对少数民族的认知,更多地来自于一些新闻报道和影视作品,这些信息往往是零散且片面的。这本书则以一种系统、深入的方式,将中国各地少数民族的重大节日呈现在我面前,而且不仅仅是简单的罗列,更是对其文化根源、社会功能以及在现代社会中演变轨迹的细致梳理。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书中对一些具体节日的研究,比如某个民族的丰收节,不仅仅描述了收获的喜悦,更深入剖析了其背后对土地的敬畏、对自然的感恩以及对社群互助的强调。这种解读让我明白了,这些节日不仅仅是简单的庆祝活动,更是承载着民族价值观和生活哲学的重要载体。读完这本书,我对“文化”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表面的风俗习惯,更是内化的精神传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