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火铸长城 写给新一代人看的抗战史

血火铸长城 写给新一代人看的抗战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焰 著
图书标签:
  • 抗战史
  • 历史
  • 战争
  • 长城
  • 血火
  • 新一代
  • 中国历史
  • 民族精神
  • 爱国主义
  • 历史科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东经济出版社
ISBN:9787545441789
版次:1
商品编码:1176404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徐焰将军站在宏观大视野下,对当时中国社会抗战全貌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绘,尊重历史,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国共两党在抗战中所做的贡献,充满了历史画面感。本书本着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的宗旨,兼具生动的语言,可读性强,是一本年轻人能看得进、读得懂、愿意读的抗战史读物。
  特色看点:
  看点一:日本究竟是何时宣布投降的?为何抗战纪念日定为九月三日?
  看点二:战前、战时,日本人民的生活状况和国内经济是什么样的?究竟是什么原因和欲望使他们泯灭人性地发动侵华战争?
  看点三:当时中国弱小贫瘠,政府软弱无能,面对敌人的穷凶极恶,是什么力量和信念使中国奇迹地般获胜?
  看点四:当前抗战神剧横行,那么哪些是有历史依据的,哪些是胡编乱造的?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史论结合,阐述全民族抗战精神的军事类大众读物。《血火铸长城 写给新一代人看的抗战史》以抗日战争时期重要历史事件为主线,系统、完整地讲述了这场全民族参与抵抗日本侵略者,并取得伟大胜利的战争。从1937年“七七事变”到1945年的日本宣布投降,历时八年,艰苦卓绝。全书共三十章,依照时间顺序,采用专题的形式,梳理了整个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时间节点,回顾了重要的战役和重大事件。徐焰将军站在宏观大视野下,对当时中国社会抗战全貌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绘,尊重历史,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国共两党在抗战中所做的贡献,充满了历史画面感。《血火铸长城 写给新一代人看的抗战史》本着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的宗旨,兼具生动的语言,可读性强,是一本年轻人能看得进、读得懂、愿意读的抗战史读物。

作者简介

  徐焰将军,是我国著名军事史专家,国防大学技术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防大学军事思想和军事历史学科带头人,治学严谨,对军史的研究及可披露资料的把握具有较高的权威性。

目录

一、抗日战争究竟打了多少年?

抗日战争是交战一方未宣过战的特殊大战/ 1

中国抗战经历一个从局部扩大到全面的过程 4

局部抗战与全面抗战相加,才构成完整抗战史/ 6

二、面对“香蕉帝国主义”,中国非战不能图存

历史上日本对华态度三阶段:仰视─平视─俯视/ 10

“脱亚入欧”的东洋鬼子,凶恶甚于西洋鬼子/ 12

从蚕食走向鲸吞,最终陷入中国抗战的汪洋大海/ 16

三、血的刺激,血的觉醒

中华败于“蕞尔小邦”,惊醒四千年大梦/ 19

徒弟长期不能摆脱被师傅欺负的命运/ 21

军事上超越日本,才能打败日军/ 23

四、由蔑呼“支那”到尊称“中国”

从骂“豚尾奴”到称“支那人”/ 26

闻辱国之称,催学子泪下/ 28

发动侵华战争却不宣战,傲慢地称为“膺惩”/ 30

战败者终于称呼战胜者为“中国”/ 32

五、昭和军阀形成,东方大战必起

法西斯主义起自西欧,日本军阀政客喜之/ 34

“三羽乌”聚会德国巴登巴登,昭和军阀自此诞生/ 36

终结“大正民主”,进入军阀横行时代/ 38

“下克上”推动日本国家车轮走向大战/ 40

法西斯统治最后崩溃,战后却未被认真清算/ 42

六、全民族团结,破分裂图谋

“厓山之后无中国”,纯系日本炮制的谬论/ 45

以“满蒙独立”为幌子,行肢解中国东北之实/ 47

建立伪满傀儡国,实由关东军操纵/ 49

炮制伪蒙政权,“首都”设在张家口/ 52

七、不战失东北,惊醒四万万同胞

满铁、关东军插入东北腹心,侵占只待时机/ 57

精神上患软骨症,成为“不抵抗”的根源/ 60

想争取外援先要自身坚强/ 62

中华全民族觉醒,始自“九一八事变”/ 63

八、白山黑水间十四年艰苦抗战

日寇侵占东北制造伪国,激起人民奋起反抗?/ 67

从义勇军、人民革命军到抗日联军?/ 68

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战斗/ 71

九、寇蹄踏长城,大刀留英名

淞沪一战打出十九路军威名/ 75

古老长城挡不住近代化敌寇的入侵/ 78

大刀队出击,为全民抗战树偶像/ 81

十、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由“不抵抗将军”一跃而为“千古功臣”/ 84

中共中央采取新政策,促成全国一致抗日/ 86

日本军阀想仿照元灭宋、清灭明的迷梦破产/ 89

十一、卢沟桥枪声宣告“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日军寻衅卢沟桥,燃起华北战火 92

卢沟桥事变看似偶然,中日决战却是历史必然/ 94

日本贪欲和旧中国腐败,导致侵略者如此疯狂/ 97

中国展开全面抗战,赢来得道多助地位/ 99

十二、回顾南京屠杀惨状,反思深层历史原因

日军暴行不能归咎“军纪”,高层对屠杀有密令/ 101

日本“皇国史观”和蔑视“支那”的理念驱动屠杀/ 104

面对屠刀缺乏反抗,无组织、缺斗志是根本原因/ 106

十三、靠持久战把敌肥里拖瘦

侵华轻易得手,曾使日本成为暴发户/ 111

侵华获利刺激经济,国民多被绑上战车/ 112

导致日本经济下滑的主要因素,在于中国的持久抗战/ 114

日本想以扩大战争解困,最后走向经济崩溃/ 117

十四、从师团序号看日军战斗力

日军师团按建立时间可分五个档次 / 120

日军不同师团的年龄构成不一样,战斗精神也存在差异/ 122

日本地域民风不同,直接影响各师团战斗力/ 124

十五、抗战时中国武器比日本差吗?

中国轻武器大多不差于敌,但杂乱且弹药供应难/ 128

日本重武器占上风,起初海空又居绝对优势/ 131

指挥水平和兵员素质决定武器使用效果/ 134

解放区军队装备最差,主要依靠群众以游击战抗敌/ 136

十六、台儿庄首获战役胜利

桂系李宗仁统辖杂牌军,反而形成合力抗敌/ 139

五战区部队先守后攻,日军孤军冒进败退/ 141

闻捷报举国欢腾,中国抗战增强信心/ 143

十七、保卫大武汉

武汉成中国临时首都,日军将其当成主攻目标/ 146

在“保卫大武汉”口号下且战且退,最终放弃/ 148

弃守广州、武汉,虽退犹战150

十八、到日军后方开辟新战场

红军帽徽可换,称号可改,共产党领导却不变/ 154

只能战略配合,有独立行动自由/ 157

共产党有群众基础才能在敌后立足/ 160

十九、东进!铁的新四军

南方游击队下山集中编成抗日新军/ 164

挺进江南后“脱手斩得小楼兰”/ 166

新四军主力过长江,华中成为发展重点/ 170

被宣布为“叛军”,新四军仍坚持抗日/ 172

二十、冲破黎明前的黑暗

由“大破袭战”发展为“百团大战”/ 175

根据地在敌“扫荡”中缩小一半仍坚持苦斗/ 177

生产自救并“把敌人挤出去”/ 180

创造地雷战、地道战等斗争形式 / 183

二十一、在万里长空对日抗战

中国航空兵建立虽不晚,却在发展中落后/ 186

在盟友援助下争夺制空权/ 188

中国解放区战场在最困难的条件下防空/ 191

二十二、中日战争中的情报战

扭转情报战中劣势地位,是抗战的重要一环/ 194

中共抗日斗争在公开和隐蔽两个战线展开/ 196

打入日本核心层的“中共谍报团”建立过惊人业绩/ 198

依靠人民是情侦和反特的根本保证/ 200

二十三、跨越国门抗战──血战缅北滇西

滇缅路成为中国主要国际交通线/ 202

指挥混乱导致精锐之师大半白白覆没/ 204

驼峰航线运力不足,驻印军要打通回国公路/ 207

远征军反攻滇西,攻敌据点激战半年/ 209

反攻缅北、滇西胜利显示了中国士兵具有良好素质?/ 212

二十四、腐败──削弱正面战场的毒瘤

正面战场虽坚持抗战却陷入消极防御/ 214

军民关系如何,决定着会战结局/ 217

抗战胜利前夕正面战场又出现大溃败/ 218

不扫除腐败便不能有效抗敌强国/ 220

二十五、解放区战场展开游击反攻

抗日根据地度过最困难时期,再度迎来大发展/ 224

日军在正面战场夺取大片地区,中共武装向新沦陷区发展/ 226

解放区军队展开练兵,准备转变为正规战/ 229

二十六、抗战中的国际友人

得道多助,大批国际友人来华/ 234

经教育,一批日本兵由敌变友/ 236

“日本八路”奋战在抗日前线/ 239

二十七、欢庆抗战胜利的喜悦和遗憾

意外惊喜震动亿万国人/ 244

八年血战使中国赢来大国地位/ 246

又一个不平等条约在抗战胜利时签订/ 248

二十八、向片面投降的日军反攻

美蒋“利用敌人来做守备队”使日军仍在顽抗/ 251

夺取大城市不成转取中小城市/ 254

留用日军造成放纵侵略罪犯的后果/ 258

二十九、日本真是无条件投降吗?

战争末期美国、日本在秘密谈判,“无条件投降”成为焦点/ 262

日本究竟何时宣布投降/ 266

“日本投降”概念被美国偷换成“日军投降”/ 268

将东条英机说成“二战三元凶之一”实属大谬/ 270

三十、结尾——谈抗战史应该力求全面客观

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战场形成最早、持续时间最长/ 273

抗战业绩辉煌,因国力衰弱也有局限性/ 276

美国在对日作战时实力最大,单独占领日本并有处置权/ 278

抗战胜利消除了亡国危机,并为建成新中国奠定了基础/ 280

中国努力自强,才能处理好对日关系/ 282

附录一、应准确表述抗战的战绩和损失

说明抗战艰苦离不开数据对比/ 284

中国是“死亡”还是“伤亡”3500万人 285

歼灭日军数要准确表述,不应用偷换概念夸大比例/ 285

附录二、抗战剧若只为钱,就不可能尊重历史

胡编乱造的抗战剧迎合了民粹主义倾向/ 288

抗战时期中国军队的装备低劣、衣衫褴褛/ 290

现在抗战剧对国民党的抗战宣传有些过分/ 290

抗战剧只为钱就不可能做到尊重客观历史/ 292

今天台湾岛内反而很少纪念抗战/ 294


前言/序言


血火铸长城:一部写给新一代人的抗战史 引言 历史是一面镜子,照鉴过去,启迪未来。对于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来说,抗日战争的硝烟似乎早已散尽,那段浴血奋战的岁月仿佛只存在于泛黄的史书和老兵模糊的记忆中。然而,那场波澜壮阔、影响深远的民族抗战,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熔炉,是我们今日和平生活的基石。 《血火铸长城》并非一部枯燥的教科书,它是一部以人民为中心的抗战史诗,旨在将那段沉重而光荣的历史,以鲜活、立体、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给新一代读者。我们深知,要让今天的年轻人真正理解和铭记那段历史,必须打破传统的叙事框架,深入挖掘那些被尘封的、鲜活的个体故事,展现战争的残酷、人性的光辉以及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集体意志。 第一部分:觉醒的年代——风雨如晦,山河破碎 本书的开篇,将带领读者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我们不会仅仅罗列条约和会议,而是聚焦于时代的脉搏。 一、 帝国主义的铁蹄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我们将深入剖析二十世纪初,日本军国主义的崛起及其对中国的野心。重点不再仅仅是“九一八事变”,而是探究事变前夜东北三省的社会生态、民众的初步反应,以及国民政府内部复杂的决策过程。通过描绘东北义勇军的初期抵抗,我们将展示普通民众从麻木到觉醒的艰难历程。 二、 民族矛盾的激化与救亡图存的呐喊: 从“一·二八”事变到七七事变,中国的抗战并非一蹴而就。本书将详细描绘一二·九运动如何点燃青年心中的怒火,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如何凝聚起全民族抗战的共识。我们会引用大量当时进步报刊的社论、学生的演讲稿,还原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民族危亡关头“为父老而死,为兄弟而死”的激情与彷徨。 三、 长城脚下的血肉防线: 以喜峰口、冷口等战役为切入点,本书细致还原了国民革命军在长城沿线进行的艰苦卓绝的防御战。这里没有宏大的战略部署,只有步兵在冰天雪地中与日军精锐部队肉搏的惨烈场景。我们将通过幸存士兵的回忆录片段,让读者感受到“一寸山河一寸血”的真实重量。 第二部分:全民族的抗战——从淞沪的血肉磨坊到敌后的火焰 抗战的全面爆发,标志着中华民族进入了最黑暗也最坚韧的时期。本书的第二部分着重展现的是全民族如何以“人海战术”和“游击智慧”来对抗工业化军队。 一、 淞沪会战的悲壮挽歌与战略转移: 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国力悬殊的集中体现。本书将重点描绘十国银行家云集的上海,如何转变为巨大的绞肉机。我们不仅关注德械师的英勇,更关注普通民夫在战火中流离失所的命运,以及中国军队如何以空间换取时间,为后方的工业和政府的转移争取宝贵时间。 二、 城市沦陷与平民的抉择: 南京大屠杀是民族的深重创伤。本书不会回避这场暴行,而是通过幸存者的口述和国际友人(如约翰·马吉、魏特琳女士)的记录,以克制的笔触,揭示暴行的恐怖,强调铭记历史教训的必要性。同时,我们会展现普通市民在绝境中互相救助的微光。 三、 敌后战场的星星之火: 本书极为重视敌后战场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如何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 游击战术的智慧: 描绘地道战、麻雀战等人民战争的创造性实践,展示游击队如何利用地形和民众支持,将日军的后勤补给线变成噩梦。 根据地的建设: 介绍敌后根据地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如何组织生产、开展教育、维持社会秩序,体现了人民政权的生命力。我们将重点介绍那些承担了物资运输、情报传递的无名英雄。 第三部分:熔炼与坚持——血脉中流淌的民族精神 抗战的胜利并非偶然,它源于中华民族深层次的韧性与团结。第三部分聚焦于抗战中的精神力量与社会变革。 一、 迁徙中的文化传承: 抗战时期,中国的精英阶层和大量工业设备向大后方(重庆、昆明)的艰难西迁,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化抢救行动之一。本书将描绘西南联大如何在炮火中坚持“刚毅坚卓”的教育理念,培育出影响中国后世的学术巨擘。我们将展示,即使在最艰难的岁月,中国人对知识和文化的信仰从未动摇。 二、 民族的团结与跨越鸿沟的合作: 抗战催生了空前的民族团结。本书将具体展现国共合作的复杂性与历史必然性。通过对局部地区共同抗战案例的分析,说明在民族存亡面前,个体差异可以被暂时搁置。我们将呈现各界人士(包括海外华侨、国际友人)对中国抗战的援助,突显这场战争的国际意义。 三、 科技与工业的低谷起步: 在极其有限的资源下,后方的兵工厂、小型水电站的艰难运转,体现了中国工业化进程在战火中的挣扎与不屈。我们将介绍一些关键技术人员和工程师的故事,他们用简陋的设备,保障了前线的弹药供应,这同样是“长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四部分:胜利的代价与永恒的回响 抗战的胜利(1945年)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但胜利的代价是惨重的,其影响深远。 一、 审判与重建: 本书将简述战后对战犯的审判,以及中国在废墟之上进行国家重建的初期努力。重点在于思考“如何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如何进行创伤修复”。 二、 铭记与传承: 为何要为新一代讲述这段历史?本书的结尾旨在回答这个问题。它不是要煽动仇恨,而是要让年轻一代理解: 1. 和平的来之不易: 今天的自由和发展,是建立在前人用鲜血筑成的防线上。 2. 民族的韧性: 无论面对何种挑战,中华民族总能在团结一致时展现出超凡的战斗力。 3. 对历史的责任: 铭记先辈的牺牲,是对未来最好的承诺。 总结 《血火铸长城》是一部充满人情味的宏大叙事,它以扎实的史料为骨架,以生动的个体故事为血肉,力求将那场“亡国灭种”的危机,转化为新一代人理解民族精神、坚定文化自信的生动教材。它不是要复述已知的战役,而是要重塑“长城”的精神内核——那是由千千万万普通中国人的勇气、智慧和牺牲铸就的、永远不会倒塌的精神壁垒。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一开始对“写给新一代人看的”这种定位是抱持怀疑态度的,总觉得可能牺牲了史实的深度。但阅读后发现,我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这本书的史料扎根极为深厚,这一点从它对某些鲜为人知的小股抵抗力量的描绘中就能看出来。作者显然进行了海量的、细致入微的考证工作,很多细节的描述,即便是对一些老一辈的抗战爱好者来说,可能都是全新的信息。它并不是简单地“简化”了历史,而是用更有效的沟通方式去“转译”了复杂性。它在尊重史实准确性的前提下,剔除了那些不必要的枝蔓,将核心的冲突、牺牲与智慧提炼出来,直击人心。这种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有“通俗的可读性”的平衡把握,是极其考验功力的,而这本书无疑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成功地避免了“为了流行而失真”的陷阱。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关于“长城”精神的全新解读。我们过去常将抗战描绘成一个线性的、单一的防御体系,但这本著作似乎打破了这种刻板印象。它所构建的“长城”,不再仅仅是地理上的实体屏障,而是一种渗透在民族血脉中的精神共识。它细致地展现了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人们是如何自发地、分散地构筑起这种精神上的防御体系的。我看到了普通民众的智慧如何在绝境中迸发,看到了知识分子如何在思想层面进行抵抗,看到了前线战士如何在绝境中坚守信念。这种多维度的剖析,让我对“民族凝聚力”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它告诉我们,真正的长城,是由无数个微小的、但绝不屈服的“点”连接而成的面,这种由下而上的历史书写方式,赋予了这段历史全新的、更具生命力的解读维度,令人深思,也令人感动。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钦佩的一点,在于它对“新一代人”这个阅读群体的深刻洞察和尊重。它没有采取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姿态,也没有用过于晦涩的专业术语去构建壁垒,反而像一位平等对话的智者,用现代人更容易接受的逻辑和视角去重新审视那段历史。它没有回避战争的残酷,但处理得非常得体,避免了廉价的煽情,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对历史教训的提炼和对民族精神根源的探讨上。我特别喜欢其中穿插的一些对比论证,它巧妙地将过去与当下连接起来,让我们思考,在信息爆炸、生活相对安逸的今天,我们所享有的和平又是何等来之不易。这种结构上的创新,让历史不再是尘封的过去式,而是成为了对未来决策具有前瞻性指导意义的进行时。它做到了在普及知识的同时,完成了一次深刻的价值观的重塑,这对于渴望理解“我们从哪里来”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一份珍贵的礼物。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手法实在让人耳目一新。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传统史书那种平铺直叙的记录,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演,精准地抓住了历史的戏剧张力。他没有过多纠缠于宏大的战略部署,反而将镜头聚焦到那些最微小、最真实的个体命运上。我读到那些边陲小镇的普通人在战争阴影下的挣扎,他们如何用血肉之躯去抵御钢铁洪流的冲击,那种细腻入微的心理刻画,让我仿佛能感受到彼时的饥寒交迫与绝望中的坚韧。尤其是对几个关键历史节点的处理,那种“抽丝剥茧”式的还原,让人在阅读时不断产生“原来如此”的顿悟感。文字的节奏把握得极佳,时而如疾风骤雨,渲染出战场上的残酷与混乱;时而又像山涧清泉,缓缓流淌出人性的光辉与救赎。这种强烈的代入感,远超我以往阅读的任何同类题材作品,它成功地将冰冷的历史数据,转化为了有温度、有血性的生命故事,让人在合上书页后,依然久久不能平复心中的震撼。

评分

这本书的文风,简直像是一场文学与历史的交响乐。我常常被那些排比句和比喻的精妙所折服。它的语言是饱满的、富有张力的,但又绝不拖泥带水,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像是经过了反复的推敲和打磨,精确地嵌入到它应该在的位置上。例如,书中描述战火对家园的吞噬时,所使用的那些意象,带着一种古老的史诗感,却又充满了现代的冲击力,仿佛能听见旧时代的瓦砾坍塌声与新时代的引擎轰鸣声相互交织。与其他一些严肃历史著作的“干燥”感截然不同,这本书充满了生命的热度,即使是叙述最惨烈的失败,作者也总能在字里行间透出一种不屈的傲骨。这使得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一种对语言艺术和历史厚重感的双重体验。我甚至多次停下来,仅仅是为了回味某一个段落的措辞,那种文学性的高度,确实令人拍案叫绝。

评分

徐将军的大作,值得一读

评分

书不错。书不错。给别人买的。他说不错。叫我给一个好评。好评。

评分

还可以

评分

早就想买的一本书,正好赶上活动。

评分

早就想买的一本书,正好赶上活动。

评分

好不错值得购买的一本书对那段历史有了很好的认识

评分

不错哦

评分

还可以

评分

大学历史课搞活动发奖品用的,学生们都爱看!信赖京东!支持京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