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脱欧,德国坐大,第四帝国魅影乍现?
迭代的文明,重返的荣耀,是做主人还是做导师?
欧债危机凸显了德国对于欧洲的重要性,但是德国在欧洲作为支配力量的形象却又与其过去的历史相映射。《不情愿的大师》是对德国从神圣罗马帝国时期到第二帝国、第三帝国时期(希特勒统治时期)的广泛研究。书中不仅揭示了像这样一个成熟发达的文明国家如何堕落到纳粹的野蛮统治,又如何在一代人的时间里重整旗鼓,成为“经济发动机”,重要的是,斯蒂芬·葛霖研究了德国主导其欧盟邻居们到了什么样的程度,而且试图告诉我们这会意味着什么?
斯蒂芬·葛霖,中文名王志浩。英国牛津大学学士、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硕士。1982年加入香港上海汇丰银行,2003年任汇丰控股集团行政总裁,2005年任英国汇丰银行有限公司主席,2006年成为汇丰控股集团主席。2009年3月25日,北京大学授予葛霖北京大学名誉校董铜牌。2010年,葛霖在《华尔街日报亚洲版》评选出的2009年亚洲商界风云人物排行榜中位列第九。
这本书是本年度棒的一本书,是斯蒂芬·葛霖对德国历史和文化的精辟分析……(德国)这个例子是给全世界的一堂课,有利有弊。任何想要了解“这堂课”的人,都应该看一下这本书。
——《环球邮报》
在斯蒂芬·葛霖看来,德国大的成就与其历史息息相关。“直面错误的过程绝非易事”,他说。“许多人直到去世也不曾直面自己的罪行。虽然不尽完美,但德国的赎罪却比其他曾犯下罪恶的国家彻底得多。”德国已经尽力了。
——《金融时报》
一本介绍德国历史,尤其是艺术、文学和音乐的作品……像彼得·沃森和西蒙·温德尔等作家一样,斯蒂芬·葛霖从纠正和拓宽英国人如何看待德国的角度出发,尤其是他讨论的重点放在第三帝国。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葛霖勋爵指出,德国的奇迹之处在于从全面崩溃的状态迅速崛起,建成模范式的民主制度和高度成功的经济。
——《经济学人》
葛霖在书中追溯了德国和欧洲过去2000多年的历史,从日耳曼部族战胜古罗马人到联邦德国和乌克兰之间的关系。他灵活地带领读者游走于政治和诗歌和经济之间,让读者明白德国这个沉默的巨人如何看待自己及其在欧洲未来的角色。正是这段历史正在塑造我们这个大陆:Green是让我们加以了解的佳人选。
——尼尔·麦格雷戈(Neil MacGregor,《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作者)
前言
第一章 柏林的春天
第二章 祖国之泪
第三章 该死的责任
第四章 日耳曼尼亚的觉醒
第五章 德意志民族
第六章 记忆、希望和梦魇
第七章 魔鬼契约
第八章 残存、重生、救赎、和解
第九章 直面德国历史的幽灵
第十章 新欧洲不情愿的领导者
第十一章 变形与神化?
第一章 柏林的春天
柏林,复活节。这是一座正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之都,到处焕发着勃勃生机。
这里有数不清的街边咖啡店。如果你坐在其中一家咖啡店外的餐桌旁,那些以掠夺性著称的麻雀可能会抢走你正在品尝的蛋糕。
蒂尔加滕公园披上了新绿——这座占地200公顷的林地位于柏林市中心,曾经是皇家狩猎场(因此又被称为动物园),在一战前那段看似平静的日子里,它成为中产阶级周日下午散步、欣赏风景的休闲场所。今天,在这里,你不仅可以沿着林间小道和运河散步,还可以忘掉欧洲第三大城市的种种喧嚣。
亚历山大广场是原东德少数引人入胜的历史建筑之一。广场上矗立着一座优雅的电视塔。太阳照在电视塔上,闪烁着一道道金光。电视塔拥有银灰色的球形结构,顶部是电视桅杆,下方是观光甲板,站在塔上可以俯瞰全市。它反射出的耀眼光芒仿若一个十字架——在四分之一世纪前统治民主德国的无神论者眼中,十字架曾是一种谬论之源。
施普雷河蜿蜒流经亚历山大广场,河的另一侧是城市中心广场,广场上曾矗立着柏林城堡,它是霍亨索伦王朝和德意志第二帝国皇帝们的宫殿。1871年,普鲁士王国统一了日耳曼地区,然后一直持续统治该地区直至1918年第二帝国崩溃。与其说这座古老的宫殿非常漂亮,不如说它显得威严壮观。在战前柏林的老照片中,它一直是主要景点。战争期间,它因遭到轰炸而受损。1950年,新成立的东德政府在一次宣示意识形态的行动中将其彻底炸掉,以表示旧世界已经被完全摧毁。取而代之的是用玻璃和水泥建造的东德人民宫——德国统一之后,人民宫也被拆除一空。说到人民宫,其实它是一座粗制滥造的建筑,其中塞满了石棉材料。在苏联傀儡政府的残酷统治下,东德人民遭受了40年的分裂和痛苦,这座建筑也许会让人回想起那段令人厌恶和尴尬的历史。
随着时光飞逝,世界在不断变化。如今,这里又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重视保护古建筑的洪堡论坛成立之后,古老的城堡再次矗立在世人面前——一座几乎原样复制的建筑在柏林市中心再现。在菩提树下大街的尽头,古老与现代之间的延续给人们留下更加强烈的印象。如果你站在附近的倍倍尔广场(1933年焚书事件发生地),身后是天主教大教堂,一侧是歌剧院,另一侧和对面是洪堡大学建筑群,一切似乎从来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你眼前的景象和战前一模一样。
不远处是实心砖砌成的新哥特式弗里德里希韦尔德教堂——现在它是一座博物馆(由卡尔·弗里德里希·申克尔建立,在附近显得十分显眼),其墙壁上仍然刻着古老的碑文,旨在纪念那些早已被人遗忘的19世纪杰出人物。墙上还刻有斑驳的战争碑文,旨在纪念在1914年至1918年间“抗击世界敌人”的战争中牺牲的人们。这些碑文似乎在大声控诉着什么。一战之后——经历了意外战败、德意志帝国崩溃、真正的城市内战之后——这种全世界都和德国为敌的感觉一如既往地清晰。
总之,这里有各式各样的建筑:现代的、古代的,以及未完工的。彼此交织在一起。
因为此时正值复活节,我的耳边回响着各种声音:从新教大教堂传来震耳的庄严钟声(它没有发出抑扬顿挫的钟乐声,因此即使是在复活节期间也难免给人以沉闷感)、巴赫的《马太受难曲》,以及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蜂拥的游客在菩提树下大街上川流不息。你可以听见好几种欧洲(亚洲)语言。
新的生活却始终和幽灵相伴。在市中心一个安静的角落里,距离新教大教堂不远处,矗立着索菲亚教堂。这座教堂是在二战轰炸中唯一未受损毁的教堂。附近是古老的犹太公墓,不时有三三两两的游客在这里驻足。这里有摩西·门德尔松的墓碑,他是德国著名作曲家费利克斯·门德尔松的祖父,是18世纪德国启蒙运动中最杰出的学者之一。距此不远处是奥拉宁堡大街犹太教会堂。在一位富有同情心且又勇敢的当地警长保护下,它历经“反犹太人暴乱”和“水晶之夜”的大火而幸存下来,最后却毁于盟军的轰炸。如今,它又被完美复原了,东西德统一之后,这座教堂成为大街上最热闹的区域,如磁石般吸引着夜生活者——当然,也吸引着妓女们在此聚集,她们披着及肩的黑发,或者戴着金色假发,身穿醒目的制服,脚蹬白色的靴子。这显然是20世纪20年代柏林风格的延续。
新建筑也在这种延续中兀然耸立,而且随处可见。在柏林市中心靠近勃兰登堡门附近,摆放着一块纪念犹太人大屠杀的不规则巨石。初看上去,它似乎显得有些空洞,但同时又逐渐深入你的灵魂,最后将你带入无尽的黑暗中。在春天温暖的日子里,它看上去并不显得狰狞,孩子们在黑色花岗岩石碑下欢快地玩耍,来自亚洲的旅游者倚靠在石碑上轮流拍照。但到了晚上,这是一个令人生畏的地方,有如此感受十分自然。
这里还有其他的痛苦记忆。在曾经的西柏林中心坐落着德皇威廉一世的纪念教堂——一侧是二战轰炸后留下的教堂残塔,另一侧是1962年完工的一座六边形现代建筑(与考文垂教堂同年建立,是战后最著名的建筑之一),这两者的结合带给人们极强的视觉冲击感。走进这座教堂,你会看到光线透过上万块蓝色玻璃窗格折射进来,让人仿佛沐浴在如空气般轻盈的宁静、祥和的光亮中,但绝不会有库达姆教堂呈现的那种浮华感。
在这里你还可以看到《斯大林格勒的麦当娜》。1942年12月,担任军医的艺术家库尔特·罗伊博身处斯大林格勒的战场,他在白布上绘下圣母和圣子,用于安慰受伤的病人。圣子看上去十分平静,而圣母显得非常安详。这幅画的周围写有“Licht,Leben,Liebe”——“光,生命,爱”。当他写下这几个词时,他一定知道他们所有人都不可能会有好的结局。数星期之后,德国第六军团投降,罗伊博被俘。一年后,他又画了另一幅圣母圣子画(这幅画现由其家人保管,没有公开展出)。这一次,圣母的表情截然不同。她的面容几乎是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的《尖叫》的翻版。但画上的签字依然如故:“光,生命,爱”。此后,罗伊博很快去世。他的同伴几乎都没有活着回来。
走出教堂,周围是街边市场、玻璃塔、来往的车辆,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熙熙攘攘的人群,有的在悠闲散步,有的在匆匆赶路。1945年,英国记者理查德·丁布尔比曾经来过这里,他认为柏林从此以后不再适合任何人居住,因为放眼望去,这里遍地都是残垣断壁、瓦砾碎石。然而,那样的景象似乎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身处柏林,你会对这里产生很多疑问:随处都能看见伟大而富有生命力的文化、生机勃勃的新生活、最新锐的艺术和建筑,当然也有悲惨的历史遗迹,这些地方有的美丽,有的空洞,有的丑陋,有的绝望。因此,你会对德国的历史、文化和身份产生疑问——会对所有人类、所有时代、所有地方产生疑问——这些疑问都会在这里一览无遗地展现出来。如果回顾历史,我们会问:德国国民的自卑情结来自何处?它似乎和德国国民的优越情结没什么区别,而且也曾经导致过无止境的破坏。如果展望未来,我们会问:在新的世纪里,在这个日益繁忙的世界十字路口上,德国人应该秉持何种国民身份?寻觅答案不仅和德国人有关,而且和全人类有关。这是一次攀登高度和探索深度之旅,所有人都能看清这一点。
对于任何一个对当代欧洲政治格局抱有好奇心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馈赠。它不是那种读完之后可以轻松丢在一边的快消品,它更像是一份需要时间去“消化”和“反刍”的餐点。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对身份认同的破碎与重塑这个主题的把握。他没有把“欧洲人”视为一个铁板一块的整体,而是细致地展现了不同区域、不同历史背景下的群体,在面对新的全球秩序时,那种集体身份认同是如何在拉扯中寻找平衡点的。那种对历史的“长时段”观察,让人在面对眼下的诸多纷争时,能多一份超然的冷静和理解。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一次彻底的思维洗礼,它迫使你跳出日常的新闻碎片,去建立一个更宏大、更具有解释力的历史坐标系。
评分拿到书的时候,我其实有点担心它会是那种过于学术化、枯燥乏味的“砖头书”。毕竟,探讨“新欧洲”的构建及其内在张力,很容易落入晦涩的政治学理论的窠臼。然而,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却出奇地富有张力。作者在铺陈宏大历史背景的同时,穿插了一些非常生动的、微观层面的轶事和人物速写,这使得冰冷的概念突然有了血肉。我尤其喜欢其中描述某位关键人物在某个关键会议上的微妙表情和肢体语言的那几段描写,寥寥数语,却把那种权力博弈中的试探与妥协描绘得淋漓尽致。这种文笔处理,让那些高高在上的国际政治,一下子变得可触摸、可感同身受。它证明了,即使是探讨最严肃的主题,也完全可以做到既有深度又不失文学性。
评分我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读完这本大部头,期间有好几次我都差点被那些密集的论证链条给“劝退”了。但每当我快要放弃的时候,总有那么一两段文字,像是突然点亮的灯塔,瞬间照亮了前面的迷雾。尤其是作者对后冷战时期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权力结构悄然转移那部分的论述,简直是神来之笔。他没有陷入那种简单的“强权与弱者”的二元对立,而是精妙地分析了那种微妙的、技术官僚式的权力渗透是如何完成的。那种文字的密度和信息的丰富程度,让我感觉这不是在读一本书,而是在拆解一部精密的德式机械装置,每一个齿轮的咬合都关乎整体的运转。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很有匠心,它不像传统历史著作那样线性推进,而是采取了一种螺旋上升的方式,不断地从不同的侧面回扣主题,使得主题的立体感越来越强。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很有意思,那种深沉的蓝灰色调,配上醒目的标题字体,一下子就把人拉进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之中。我刚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那种近乎老派的、但又极度精准的语言风格给吸引住了。他不是那种喜欢用花哨辞藻来包装观点的人,而是用一种近乎手术刀般冷静的笔触,去解剖那些错综复杂的历史脉络。读着读着,我感觉自己仿佛被带着走进了某个烟雾缭绕的柏林咖啡馆,听着那些哲学家和政治家们,在咖啡的香气中,激烈地争论着关于“欧洲未来走向”的宏大命题。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那种不回避矛盾的叙事方式。它没有试图去描绘一个完美无瑕的“新欧洲”蓝图,反而毫不留情地揭示了那些隐藏在光鲜之下的裂痕与暗涌。那种对细节的考据,那种对文献的引用,都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绝不是那种蜻蜓点水的通俗读物可以比拟的。那种阅读体验,更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识的峻岭,每攀升一步,都能看到更广阔却也更冷峻的风景。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充满了“挑战性”,但这种挑战感恰恰是它的魅力所在。它不迎合读者的预期,它要求你投入大量的脑力去跟上作者的思绪。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跨越世纪的文化心理变迁时的那种细腻和洞察力。他不是简单地罗列事件,而是试图去挖掘驱动这些事件背后的深层心理动因——那种德意志民族特有的那种集体无意识的焦虑与渴望。有时候,我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在房间里踱步思考几分钟,才能真正消化他抛出的那个复杂的概念。这感觉就像是在和一位学识渊博但脾气有点古怪的导师进行一场长达数百页的辩论,你必须时刻保持警醒,否则就会在某个逻辑的拐角处迷失方向。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给你一个简单的答案,而在于构建了一个让你进行深度思考的框架,让你开始质疑那些你习以为常的既定认知。
评分送货快,内容不错,能引起思考!
评分名字霸气,看标题买系列。。。
评分看上去很不错
评分名字霸气,看标题买系列。。。
评分还可以,配货很及时,质量也很好
评分名字霸气,看标题买系列。。。
评分看上去很不错
评分德国一直是很喜欢的国家,活动买下来很值!
评分好东西推荐给大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