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才教育·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3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赠送电子书大礼包)

圣才教育·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3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赠送电子书大礼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圣才考研网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文学史
  • 袁行霈
  • 圣才教育
  • 考研
  • 文学笔记
  • 真题详解
  • 教材辅助
  • 文学史
  • 考研资料
  •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石化出版社
ISBN:9787511434210
版次:1
商品编码:11768144
品牌:圣才教育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内外经典教材辅导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2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国内外经典教材辅导系列·中文类: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3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文学史》(第3版,袁行霈著,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学习辅导书。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是我国高校广泛采用的中国文学史经典教材之一,也被众多高校(包括科研机构)指定为“中国文学史”考研考博专业课参考书目。本书遵循第3版的章目编排,共分为9编(含总绪论),每编分为若干章,每章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复习笔记,总结本章的重难点内容,同时对重要知识点进行点拨,总结提炼高频考点,梳理知识逻辑关系;第二部分为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精选详析了部分名校近年的考研真题,并针对该教材的重难点相应整理了典型题,以巩固和强化知识难点。

目录

总绪论(1)
0.1复习笔记(1)
0.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略)
(4)
第一编先秦文学
绪论(5)
0.1复习笔记(5)
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略)(8)
第1章上古神话(9)
1.1复习笔记(9)
1.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12)
第2章《诗经》(14)
2.1复习笔记(14)
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18)
第3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24)
3.1 复习笔记(24)
3.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28)
第4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33)
4.1复习笔记(33)
4.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37)
第5章屈原与楚辞(44)
5.1 复习笔记(44)
5.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49)
第二编秦汉文学
绪论(55)
0.1复习笔记(55)
0.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略)(59)
第1章秦及西汉散文(60)
1.1复习笔记(60)
1.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63)
第2章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64)
2.1复习笔记(64)
2.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67)
第3章司马迁与《史记》(70)
3.1复习笔记(70)
3.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74)
第4章两汉乐府诗(79)
4.1复习笔记(79)
4.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82)
第5章东汉辞赋(85)
5.1复习笔记(85)
5.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88)
第6章《汉书》及东汉散文(92)
6.1复习笔记(92)
6.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95)
第7章东汉文人诗(97)
7.1复习笔记(97)
7.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99)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103)
0.1复习笔记(103)
0.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108)
第1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109)
1.1复习笔记(109)
1.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112)
第2章两晋诗坛(118)
2.1复习笔记(118)
2.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120)
第3章陶渊明(124)
3.1复习笔记(124)
3.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127)
第4章南北朝民歌(130)
4.1复习笔记(130)
4.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131)
第5章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133)
5.1复习笔记(133)
5.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135)
第6章永明体与齐梁诗坛(138)
6.1复习笔记(138)
6.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142)
第7章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144)
7.1复习笔记(144)
7.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145)
第8章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146)
8.1复习笔记(146)
8.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150)
第9章魏晋南北朝小说(154)
9.1复习笔记(154)
9.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156)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
绪论(158)
0.1复习笔记(158)
0.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略)(160)
第1章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161)
1.1复习笔记(161)
1.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164)
第2章盛唐的诗人群体(166)
2.1复习笔记(166)
2.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169)
第3章李白(174)
3.1复习笔记(174)
3.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177)
第4章杜甫(179)
4.1复习笔记(179)
4.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182)
第5章大历诗风(187)
5.1复习笔记(187)
5.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189)
第6章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190)
6.1复习笔记(190)
6.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194)
第7章白居易与元白诗派(196)
7.1复习笔记(196)
7.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199)
第8章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203)
8.1复习笔记(203)
8.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206)
第9章唐传奇与俗讲变文(210)
9.1复习笔记(210)
9.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213)
第10章晚唐诗歌(216)
10.1复习笔记(216)
10.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219)
第11章李商隐(220)
11.1复习笔记(220)
11.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222)
第12章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225)
12.1复习笔记(225)
12.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227)
第五编宋代文学
绪论(232)
0.1复习笔记(232)
0.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略)(234)
第1章宋初文学(235)
1.1复习笔记(235)
1.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237)
第2章柳永与北宋前期词人的探索(238)
2.1复习笔记(238)
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241)
第3章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243)
3.1复习笔记(243)
3.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245)
第4章苏轼(249)
4.1复习笔记(249)
4.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253)
第5章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260)
5.1复习笔记(260)
5.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263)
第6章周邦彦和北宋后期词人的创造(266)
6.1复习笔记(266)
6.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270)
第7章李清照与南渡词风的新变(271)
7.1复习笔记(271)
7.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273)
第8章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275)
8.1复习笔记(275)
8.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277)
第9章辛弃疾和南宋中期词人的拓展(279)
9.1复习笔记(279)
9.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282)
第10章姜夔、吴文英及南宋后期
词人的深化(286)
10.1复习笔记(286)
10.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289)
第11章南宋的古文和四六(293)
11.1复习笔记(293)
11.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295)
第12章南宋后期和辽金的诗歌(297)
12.1复习笔记(297)
12.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300)
第六编元代文学
绪论(301)
0.1复习笔记(301)
0.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略)(304)
第1章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305)
1.1复习笔记(305)
1.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308)
第2章关汉卿(310)
2.1复习笔记(310)
2.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313)
第3章王实甫的《西厢记》(316)
3.1复习笔记(316)
3.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318)
第4章白朴和马致远(321)
4.1复习笔记(321)
4.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323)
第5章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325)
5.1复习笔记(325)
5.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328)
第6章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330)
6.1复习笔记(330)
6.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332)
第7章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333)
7.1复习笔记(333)
7.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336)
第8章元代散曲(339)
8.1复习笔记(339)
8.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341)
第9章元代诗文(343)
9.1复习笔记(343)
9.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345)
第七编明代文学
绪论(346)
0.1复习笔记(346)
0.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348)
第1章《三国志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350)
1.1 复习笔记(350)
1.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353)
第2章《水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356)
2.1复习笔记(356)
2.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359)
第3章明代前期诗文(364)
3.1复习笔记(364)
3.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366)
第4章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367)
4.1复习笔记(367)
4.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370)
第5章明代杂剧的流变(373)
5.1复习笔记(373)
5.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375)
第6章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377)
6.1复习笔记(377)
6.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380)
第7章汤显祖(385)
7.1复习笔记(385)
7.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388)
第8章《西游记》与其他神怪小说(394)
8.1复习笔记(394)
8.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397)
第9章《金瓶梅》与世情小说的勃兴(400)
9.1复习笔记(400)
9.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403)
第10章“三言”“二拍”与明代的短篇小说(405)
10.1复习笔记(405)
10.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408)
第11章晚明诗文(411)
11.1复习笔记(411)
11.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414)
第12章明代的散曲与民歌(417)
12.1复习笔记(417)
12.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略)(419)
第八编清代文学
绪论(420)
0.1复习笔记(420)
0.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422)
第1章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423)
1.1复习笔记(423)
1.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428)
第2章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430)
2.1复习笔记(430)
2.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434)
第3章清初白话小说(436)
3.1复习笔记(436)
3.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438)
第4章《聊斋志异》(440)
4.1复习笔记(440)
4.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444)
第5章《儒林外史》(446)
5.1复习笔记(446)
5.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449)
第6章《红楼梦》(453)
6.1复习笔记(453)
6.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458)
第7章清中叶诗文词多元发展的局面(460)
7.1复习笔记(460)
7.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464)
第8章清中叶的小说戏曲与讲唱文学(466)
8.1复习笔记(466)
8.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略)(469)
第九编近代文学
绪论(470)
0.1复习笔记(470)
0.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略)(472)
第1章龚自珍与近代前期诗文词(473)
1.1复习笔记(473)
1.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475)
第2章近代前期的小说与戏曲(477)
2.1复习笔记(477)
2.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481)
第3章黄遵宪、梁启超与近代后期诗文词(483)
3.1复习笔记(483)
3.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486)
第4章近代后期的小说与戏曲(489)
4.1复习笔记(489)
4.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492)

前言/序言

  我国各大院校一般都把国内外通用的权威教科书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参考教材,这些教材甚至被很多考试(特别是硕士和博士入学考试)和培训项目作为指定参考书。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专业课,我们有针对性地编著了一套与国内外教材配套的复习资料,并提供配套的名师讲堂和题库。
  袁行霈所著的《中国文学史》(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是我国高校采用较多的中国文学史优秀教材,也被众多高校指定为“中国文学史”专业考研参考书目。
  作为该教材的学习辅导书,本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在参考了国内外名校名师讲授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的课堂笔记基础上,本书每章的复习笔记部分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同时对重要知识点进行点拨,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配套教材的知识精华。
  2.精选考研真题,巩固重难点知识。为了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本书精选了部分名校近几年的中国文学史考研真题,这些高校大部分以该教材作为考研参考书目。所选考研真题基本涵盖了各个章节的考点和难点,特别注重联系实际,凸显当前热点。
  3.归纳典型题,强化知识考点。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各章知识难点的复习,特针对该教材的重难点相应整理了典型常考题,并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和延伸,梳理知识点逻辑关系,以达到高效复习的目的。
  与本书相配套,圣才考研网提供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网授精讲班【教材精讲+考研真题串讲】、3D电子书、3D题库(详细介绍参见本书书前彩页)。
  要深深牢记:考研不同一般考试,概念题(名词解释)要当作简答题来回答,简答题要当作论述题来解答,而论述题的答案要像是论文,多答不扣分。有的论述题的答案简直就是一份优秀的论文(其实很多考研真题就是选自一篇专题论文),完全需要当作论文来回答!
  购买本书享受大礼包增值服务,手机扫描本书封面大礼包二维码或登录圣才学习网,刮开所购图书封面防伪标的密码,即可享受大礼包增值服务:①视频课程(5小时,价值100元);②本书3D电子书(价值30元);③3D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价值30元);④手机版【电子书/题库】(价值60元);⑤圣才学习卡(价值20元),可在圣才学习网旗下所有网站进行消费。扫一扫本书封面的二维码,可免费下载本书手机版;摇一摇本书手机版,可找所有学习本书的学友,交友学习两不误;本书提供名师考前直播答疑,手机电脑均可观看,直播答疑在考前推出(具体时间见网站公告)。


《中国文学史:脉络梳理与经典鉴赏》 本书简介: 《中国文学史:脉络梳理与经典鉴赏》是一部系统梳理中国文学发展历程,深入剖析文学作品内涵,旨在帮助读者构建清晰的文学史认知体系,培养深厚的文学鉴赏能力的学术专著。本书紧密围绕中国文学史上各个重要时期、流派、作家及其代表作品,通过严谨的学术研究和生动的语言阐释,带领读者穿越数千年的文学长河,感受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内容概述: 本书以中国文学的源头——先秦时期为起点,逐一考察了各个历史阶段的文学成就。 先秦时期: 从《诗经》的质朴与风雅,到《楚辞》的浪漫与瑰丽,再到诸子百家的思想光辉如何渗透于文学之中,本书详细解读了这一时期文学的起源、特征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奠基性意义。《诗经》的“风、雅、颂”分类、现实主义精神;《楚辞》的屈原创作及其神话色彩、浪漫主义倾向;诸子散文的逻辑严谨与文采并茂,都将在本书中得到细致的分析。 秦汉时期: 重点关注汉赋的铺张与辞藻,乐府诗的现实关怀与民间色彩,以及史传文学的兴起。《汉赋》的宏大叙事、修辞手法;乐府诗如何反映社会生活,记录民间疾苦与喜悦;司马迁《史记》的文学价值,其叙事艺术、人物塑造的卓越成就,都将成为本书的重点探讨内容。 魏晋南北朝时期: 深入分析了文人诗歌的崛起,山水诗的清新与玄远,以及骈文的精致与藻饰。建安文学的“风骨”;曹操、曹植、王粲等“建安七子”的文学贡献;陶渊明的田园诗所蕴含的隐逸情怀与人生哲学;谢灵运的山水诗如何描绘自然之美;南北朝时期骈文的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都将在本书中得到充分阐释。 隋唐五代时期: 这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高峰,本书将重点介绍唐诗的辉煌,包括初唐的革新、盛唐的豪迈、中唐的现实与婉约,以及晚唐的凄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杜牧等伟大诗人的创作风格、思想情感及其对后世的影响,都将得到深入的解读。同时,本书也会关注唐传奇的兴盛,及其在中国小说史上的重要地位。 宋代: 重点研究宋词的婉约与豪放,宋代散文的革新,以及话本小说的萌芽。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词人的创作特色;欧阳修、王安石、曾巩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散文成就;宋代市民文学的兴起,为后来的小说发展奠定了基础,都将在本书中得到细致的梳理。 元代: 聚焦元杂剧的繁荣,及其在戏剧文学史上的里程碑意义。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等剧作家的杰出贡献,以及元杂剧的艺术特征,如唱、念、做、打的结合,都将得到重点分析。 明清时期: 这是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鼎盛时期,本书将深入探讨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的艺术成就、思想内涵及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此外,本书还会关注明清时期戏曲、小说、散文等其他文学样式的革新与发展。 本书特色: 1. 体系完整,脉络清晰: 本书以时间为轴线,将中国文学史的发展清晰地划分为各个时期,每个时期又细分为重要的文学流派、代表作家及其作品,形成了一个完整而有序的文学史框架。读者可以通过本书轻松掌握中国文学发展的总体脉络,避免零散记忆。 2. 精选经典,深入解读: 本书精选了中国文学史上各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并对这些作品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解读。解读内容涵盖作品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通过对经典作品的反复品味,读者能够真正理解和欣赏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 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本书不仅注重文学史知识的梳理和阐释,更强调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在解读作品时,本书会穿插介绍相关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引导读者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同时,本书也会通过对具体作品的赏析,帮助读者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提升自身的文学鉴赏水平。 4. 语言生动,可读性强: 本书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力求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避免使用晦涩难懂的术语,注重用清晰流畅的语言进行阐述,让文学史的学习过程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乐趣和启发。 5. 注重文化背景的呈现: 文学是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的产物。本书在介绍文学作品的同时,也注重对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思潮、文化观念等进行梳理和呈现,帮助读者理解文学作品产生的深层原因,以及文学与社会、文化的相互作用。 6. 引导深度思考: 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搬运工,更致力于引导读者进行深度思考。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引发读者对人生、社会、历史的思考,从而提升读者的思想境界和人文素养。 适用对象: 对中国文学史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高等院校文学专业学生。 准备参加中国文学史相关考试的考生。 希望系统学习中国文学,提升文学鉴赏能力的学习者。 结语: 《中国文学史:脉络梳理与经典鉴赏》是一本集学术性、思想性、可读性于一体的优秀文学史读物。它将带领您走进中国文学的殿堂,感受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与情怀。阅读本书,您不仅能获得丰富的文学知识,更能点燃内心的文学热情,开启一段美妙的文学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既保持了学术著作应有的严谨与准确,又充满了令人愉悦的叙述性和温度感。我讨厌那种干巴巴、充满了教条主义的学术腔调,而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深谙如何与读者进行一场高质量的对话。他用词精准,分析到位,但在关键的转折点,又会用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来描绘文学现象的精髓。特别是对于那些跨时代、跨流派的比较分析部分,作者展现出了高超的驾驭能力,他不会一味地褒贬,而是站在历史的广阔视野下,去探究文学遗产的复杂性与多重价值。这种“知人论世”的洞察力,让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接受了一次深刻的人文熏陶。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因为某句精辟的论断而停下来,反复揣摩,甚至引发我对外延知识的探索欲望,这才是真正优秀教材应有的引导作用。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文学学习者的福音!封面那种沉稳的米色调,配上简洁却又不失厚重的字体,拿在手里就感觉自己握住了知识的重量。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内页的纸张选择,那种微微泛黄的质感,读起来眼睛非常舒服,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有强烈的疲劳感,这对于我们这种需要啃下大量史料的考生来说,简直是太贴心了。装订工艺也相当扎实,即便是频繁翻阅查找某个具体章节或知识点,书脊也丝毫没有松动的迹象,可见出版社在制作上是下了真功夫的。而且,这本书的开本设计也经过了深思熟虑,既方便携带到图书馆或自习室,又保证了版面足够的书写和批注空间,对于需要将自己的思考和理解随时记录下来的读者来说,这点至关重要。这种对手感和实用性的极致追求,让我对内文的质量也充满了信心,感觉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阅读伴侣。每次翻开它,都能感受到一种仪式感,仿佛已经提前进入了那种严谨治学的学术氛围之中。

评分

作为一名正在备考的研究生,我最看重的是内容的深度和对考试的指向性,而这本书在这两方面都超出了我的预期。它并非仅仅是对袁行霈原著的简单复述,而是在原著坚实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知识点深化和考点提炼。很多我过去觉得模糊不清的、似懂非懂的概念,通过这本书的解析,瞬间变得豁然开朗。它不只是告诉你“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是这样”,以及“这种观点在学术界是如何演变的”。对于一些历年真题中反复出现的、容易混淆的文学流派的边界划分,书中的阐述细致入微,提供了非常具有实战价值的辨析思路。这种将学术研究与应试策略完美融合的处理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复习效率,让我感觉手里握着的不是一本普通的教科书,而是一份经过精心打磨的“通关秘籍”。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章节编排逻辑清晰到令人惊叹,简直就是为自学者量身定做的导航图。它不像有些教材那样,把复杂的历史脉络搅成一团乱麻,而是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将中国文学史的演变过程切割得井井有条。从先秦的萌芽到近代的转型,每一个关键时期、每一个重要流派,都被安排在了最恰当的位置,过渡自然得仿佛在读一部跌宕起伏的小说。更让我称赞的是,它在介绍具体作家作品时,不是简单地罗列生平事迹,而是紧密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思潮,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理解框架。例如,在阐述唐诗的巅峰时,作者是如何巧妙地将盛唐气象、安史之乱的影响,以及不同地域文人的精神面貌串联起来的,读完之后,我脑海中浮现的不再是孤立的篇章,而是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这种层层递进、融会贯通的编排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历史复杂性的门槛,让晦涩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

评分

坦白说,我过去对这类文学史的阅读体验往往是枯燥乏味,容易产生抵触情绪,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的结构设计中,似乎暗藏着一种巧妙的节奏感,使得即便是面对最艰涩的理论推导,阅读体验也从未变得迟滞。作者在关键概念的阐释处,常常会辅以恰到好处的文学引文作为佐证,这些引文的选择既有高度的代表性,又兼具了美学上的愉悦感。这种“讲理而不板滞,叙事而不失真”的平衡把握,使得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一种探索的乐趣,仿佛不是在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文学向导一同穿越历史的隧道。每次合上书本,我都能感受到自己的知识结构得到了实质性的巩固与拓展,那种精神上的充实感是其他任何辅助材料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

实用,易懂,回家好好看看!

评分

看着可以,应该是正版, 在京东上买书就是快 ,急用的时候很方便,

评分

在看

评分

挺好的

评分

考MTI的推荐书目,还可以吧

评分

可以的

评分

挺不错的,值得一看,质量很好!

评分

必备考研书籍,挺好的。非常喜欢,也很实用。

评分

,,,,,,,,,,,,,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