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第二版 套装上下册)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第二版 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傅熹年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古代建筑
  • 城市规划
  • 建筑设计
  • 建筑史
  • 文化遗产
  • 古代文明
  • 历史研究
  • 建筑群
  • 传统建筑
  • 第二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2174980
版次:2
商品编码:1176920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32
套装数量:2
字数:74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第二版 套装上下册)》共分为上、下两册,上册为论文,下册为图册,配有274幅严谨、准确、精美的插图。傅熹年先生通过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汁方法的系统研究,发现并向世人展示出“中国古代建筑确有..套规划设计原则、方法和艺术构图规律”。这些规律随着时代前进不断发展完善,正是由丁有这些原则、方法和规律控制,中国古代建筑才能在不断发展、推陈出新的同时做到承前启后、一脉相承,保持这一独特建筑体系的独立性和延续性。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第二版 套装上下册)》适合高等院校建筑系师生、建筑师、规划师、建筑历史及理论工作者阅读参考。

精彩书评

  ★中国古代建筑确有一套规划设计原则、方法和艺术构图规律。
  ——傅熹年

目录

上册:
第一章 城市平面布局
一、隋大兴城——唐西京长安城
二、隋东京城——唐东都洛阳城
三、隋江都城——唐扬州城
四、唐渤海国上京城
五、元大都城
六、明北京城
附:唐云州城——明大同城

第二章 建筑群的平面布局
第一节 宫殿
一、陕西省岐山县凤雏早周甲组建筑基址
二、汉长安未央宫
三、隋、唐洛阳宫殿
四、唐长安大明宫
五、黑龙江省宁安县唐渤海国上京宫殿
六、明、清北京紫禁城宫殿及其“外郛”
七、明、清北京紫禁城外朝“前三殿”建筑群及皇城前部
八、明、清北京紫禁城后两宫及东西六官
九、明、清北京紫禁城宁寿宫
十、明、清北京紫禁城其他宫院
十一、河北省承德避暑山庄正宫
十二、河北省承德避暑山庄如意洲及月色江声建筑群
第二节 皇家苑圊
一、北京市颐和园——原清漪园
二、北京市北海
第三节 祭祀建筑
一、西安市西汉明堂辟雍遗址
二、河南省登封市中岳庙
三、山东省泰安市岱庙
四、湖南省衡山镇南岳庙
五、山东省曲阜市孔庙
六、山西省万荣县后土庙图碑
七、河南省济源县济渎庙
八、辽宁省北镇市北镇庙
九、山东省颜庙、孟庙和曾庙
十、北京市东岳庙
十一、北京市文庙、国子监
十二、明、清北京天坛
十三、明、清北京社稷坛
十四、明、清北京太庙
十五、山西省解县关帝庙
第四节 陵墓
一、河北省平山县战国中山国国王謦陵出土的兆域图
二、西安市西汉杜陵
三、唐代陵墓
四、河南省巩义市北宋陵墓
……
第三章 单体建筑设计

下册:
第一章 城市平面布局
图1-1隋大兴一唐长安一平面分析图
图1-2隋唐东都洛阳规划分析图
图1-3隋江都城平面复原示意图
图1-4唐扬州城平面分析图
图1-5黑龙江宁安县唐渤海国上京平面分析图
图1-6元大都平面分析图(1)
图1-7元大都平面分析图(2)
图1-8明、清北京城平面分析图
图1-附-l唐云州-辽西京-明大同平面分析图(1)
图1-附-2唐云州-辽西京-明大同平面分析图(2)

第二章 建筑群的平面布局
第一节 宫殿
图2-1-1陕西岐山凤雏早周甲组建筑基址平面图
图2-1-2汉未央宫遗址平面图
图2-1-3隋唐洛阳宫大内平面布置分析图
图2-1-4隋唐洛阳宫大内中轴线上殿宇布置图
图2-1-5洛阳武周明堂位置图
图2-1-6唐长安大明宫总平面布置分析图
图2-1-7黑龙江宁安县唐渤海国上京宫殿总平面分析图(1)
图2-1-8黑龙江宁安县唐渤海国上京宫殿总平面分析图(2)
图2-1-9明、清北京紫禁城宫殿及皇城前部总平面布置分析图
图2-1-10紫禁城宫殿前三殿网格布置图
图2-1-11紫禁城宫殿太和门前网格布置图
图2-1-12紫禁城外朝前三殿及皇城天安门至午门间总平面分析图
图2-1-13北京明、清紫禁城宫殿、后两宫及东西六宫官院内建筑布置分析图
图2-1-14北京紫禁城宫殿皇极殿乐寿堂部分(外东路)总平面布置分析图
图2-1-15北京紫禁城慈宁宫及奉先殿平面分析图
图2-1-16-1明、清紫禁城宫殿平面布置分析图
图2-1-16-2明、清北京紫禁城宫殿总平面布置分析图(据航空照片)
图2-1-17承德避暑山庄正宫总平面分析图
图2-1-18承德避暑山庄如意洲平面分析图
图2-1-19承德避暑山庄月色江声平面分析图
第二节 皇家苑囿
图2-2-1颐和园万寿山部分轴线图
图2-2-2北京颐和园——原清漪园规划中轴线布置图
图2-2-3北海总平面布置示意图
第三节 祭祀建筑
图2-3-1汉长安明堂辟雍遗址(西安市大土门村遗址)总平面分析图
图2-3-2汉长安明堂辟雍遗址(西安市大土门村遗址)平面分析图
图2-3-3《大金承安重修中岳庙图》碑拓本
图2-3-4河南登封中岳庙总平面分析图
图2-3-5山东泰安岱庙总平面分析图
图2-3-6湖南衡山南岳镇南岳庙总平面分析图
图2-3-7山东曲阜孔庙总平面分析图
图2-3-8金刻《后土皇地祗庙像图》碑拓本
图2-3-9河南济源县济渎庙平面分析图
……
第三章 单体建筑设计

精彩书摘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第二版 套装上下册)》:
  祀五岳有悠久的历史。中岳嵩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在汉代已有正规的祠祭。到唐代祭五岳、四镇、四渎、四海之制已经形成,但划定等级,统一祠庙的规制实在北宋真宗时。
  宋真宗以其父得国出于篡夺,本人对辽屈辱退让,对内对外均无功业可言,只能乞灵于迷信妖言,遂大力提倡妖妄之说,制造伪天书祥瑞,来标榜自己为帝是天命所归。随后即进行封泰山、祀后土等封建帝王的所谓“太平盛举”。他除在汴京建玉清昭应宫以奉天书外,又提升五岳、海渎诸神的封号,开始在各地按新定的规格修庙。史载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以后先后遣官修东岳庙和南岳、中岳等庙,同时还兴修了老子庙和孔庙。大修祠庙,耗财扰民,无益于时,自是当时弊政,但大量兴建这类大型或超大型建筑群,对提高当时的规划设计水平却是有推动作用的。宋真宗兴建的大量宫观中,最宏伟精丽可代表北宋规划布局和建筑水平的当推玉清昭应官。宫始建于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至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建成,历时七年,官宇建筑“总二千六百一十区”,是仅次于皇宫的巨大建筑群。但它只存在了十五年,于宋仁宗天圣七年(1029年)毁于雷火,北宋所建其他宫观祠庙也大都毁于1127年金之南侵。只有各岳庙和海、渎、镇庙以及孔庙等因各朝都要祭祀,虽历经多次重建,建筑久非原构,但其规模、布局却大体可以保存下来,参考古图,还可大致推求出其原状,而诸庙中所表现出的共同之处,当即是北宋时官定宫观祠庙的基本规制。
  现存各岳庙中,中岳、东岳、西岳、南岳均基本上保持北宋时的规模,其中中岳庙有金代重修之图碑在,可供与现址对照,与岳庙同一规格的北宋后土庙也有金代重修时之图碑在,互相参证,更有助于考证其原状和规制。
  比岳庙低一个等级的四镇、四海、四渎庙尚可考见北宋时情况的只有河南济源县的济渎庙,其北宋时主殿的工字殿基址和后殿犹存,又有明代重修庙时之图碑,可以推知北宋时面貌。济渎庙北还附有北海神祠,其龙亭尚是宋金遗构,但此祠在宋时即是附祭于此的临时建筑,不能代表四海庙的完整规制。四镇庙现在只存辽宁北镇的北镇庙,此庙所祭北镇医巫闾山,在唐宋时都是在河北遥祭,至金代始正式在此建庙,但原建筑久已毁去,现庙为明永乐时拓建又经明清递修者,能保留多少金代遗规实所难言,只能视为明代镇庙的规制。与北镇庙情况类似的还有孔子的弟子颜渊、曾参之庙和孟子庙,也都是创建于北宋但现状为明中期扩建的,也只能作为明代祠庙的例证。
  元代建大都后,修建了太庙、社稷和其他大量祭祀建筑,绝大多数都已毁去,只有城内的文庙、国子监和城东的东岳庙为明清二代沿用,虽建筑屡经重建,遗规却得以基本保存下来,是研究元代创建的祠庙的极难得的史料。
  宋元时祠庙之主殿前都有宽大的月台,以满足祭祀时露天活动之需,祠庙主殿院之几何中心常常位于月台的前中部而不在主殿之中心,这是宋元祠庙布局与宫殿、寺庙不同之处。
  明在元大都基础上改建成北京城,废毁元之宫殿、坛庙、官署、祠宇,重新规划建设,清代沿用,基本完整地保存至今。这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十余座都城中唯一保存下来的,其宫殿、坛庙、祠宇、官署可谓集历朝成就之伟构,体现了古代规划、布局和建筑的最高水平。限于条件,目前只有天坛、太庙、社稷坛可以得到较准确的测图或数据,有条件进行研究,从中可以看到古代祠庙的传统手法在明清得到继承,并发展得更为完善精密。
  ……

前言/序言


精雕细琢,匠心独运:中国古代城市与建筑的空间智慧 引言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以其独特的智慧和不懈的创造力,留下了无数令人惊叹的城市遗址与建筑瑰宝。这些凝结着先民们生活经验、哲学思想、审美情趣的物质载体,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宏大而精妙的古代中国空间叙事,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城市规划理念、群体建筑的组合逻辑以及独具匠心的设计方法。本套书,正是对这份宝贵遗产的一次深入挖掘与系统梳理。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古迹,而是试图穿透表象,探寻隐藏在城市肌理与建筑形态背后的空间智慧,揭示古代工匠与规划者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创造出既实用又充满美感的生存环境。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宏大视野 本部分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从宏观的视角审视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智慧。我们不只是关注某个具体的城市,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之下,探究其规划原则的形成与演变。 择址与营建的哲学基础: 城市选址并非偶然,而是深受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易经》中的“天人合一”思想、风水理论中的“龙脉”、“砂”、“水”等观念,都在城市选址和布局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本部分将深入解析这些哲学思想如何指导古代城市在山川河流之间寻找最佳的生存之地,以期达到“藏风聚气”、“依山傍水”的理想状态。我们将探讨不同地区、不同时代在城市选址上因地制宜的策略,例如北方平原城市的规整布局与南方水乡城市的依水而建,各自展现了怎样的空间智慧。 礼制与秩序的空间体现: 中国古代社会等级森严,这种社会结构深刻地影响了城市的规划理念。都城的规划尤为突出,其严谨的轴线、对称的布局、功能的明确分区,无不体现着“天子居中”、“尊卑有序”的礼制思想。本部分将详细分析这些礼制原则如何转化为具体的城市空间形态,例如宫殿、官署、宗庙等核心建筑的朝向与位置,以及居民居住区的等级划分。同时,我们也会探讨城市中商业区、居住区、手工业区的划分与组织,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如何在满足社会功能需求的同时,维持一种内在的秩序感。 防御与发展的双重考量: 历史上的中国长期处于地缘政治的考量之下,军事防御是城市规划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城墙、城门、角楼、护城河等防御设施的设置,并非仅仅是为了抵御外敌,其本身也构成了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影响着城市的交通流线和空间组织。本部分将深入研究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城市防御体系,分析其设计原理与技术手段,并探讨防御体系与城市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一个坚固的城防体系,不仅能保证城市的安全,更能为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提供稳定的环境。 水系与交通的脉络: 无论是内陆城市的供水与排水系统,还是沿海与沿河城市的港口与水运体系,水系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部分将详细考察古代城市的水利工程,如运河、漕运、灌溉系统,以及城市内部的排水设施,分析它们是如何服务于城市生活、经济贸易和军事运输的。同时,我们将探讨道路系统的规划,包括城市主干道、次干道的布局,以及它们如何连接城市内部各功能区,并与外部交通网络(如驿道)相衔接,共同构成了城市活力的血脉。 城市形态的多样性与地域特色: 尽管存在普遍性的规划原则,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态并非千篇一律。本部分将聚焦于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城市,展现其鲜明的地域特色。例如,北方草原城市的开阔与军事化特征,江南水乡城市的精巧与依水而生的灵动,西南山地城市的层叠与嵌入山体的智慧。我们将分析这些地域特色是如何受到自然环境、民族文化、经济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并最终体现在城市的整体布局、建筑风格乃至生活方式上。 第二部分:建筑群布局的精妙组合 在宏大的城市框架之下,建筑群的布局是古代建筑智慧的集中体现。本部分将深入探究古代建筑群是如何通过巧妙的组合,形成富有韵律和意境的空间序列。 院落的空间组织: 院落是中国古代建筑最基本的空间单元,也是建筑群体组合的核心。无论民居、寺庙、宫殿还是官署,都离不开院落的组织。本部分将详细分析不同类型建筑群中院落的构成方式、组合模式以及它们在空间上的渗透与围合关系。我们将探讨“内向性”院落如何营造私密与宁静的氛围,以及“外向性”院落如何与外部空间产生互动。从封闭的内宅院落到开放的庭园景观,院落空间的演变折射出中国古代社会生活方式与精神追求的变迁。 轴线与对称的逻辑: 轴线是中国古代建筑群布局中最重要的组织原则之一。无论是在宏大的都城,还是在庄严的宫殿、寺庙建筑群中,一条清晰的轴线往往是连接主体建筑、引导视线、确立秩序的灵魂。本部分将深入剖析轴线在不同类型建筑群中的运用,研究其长度、宽度、朝向以及轴线两侧建筑的对称或不对称布局。我们将探讨轴线不仅仅是空间上的联系,更是权力、礼仪、秩序的精神象征。 序列与层次的节奏: 建筑群的布局并非简单堆砌,而是通过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富有节奏感的空间序列。从宏伟的入口到深邃的庭院,再到层层递进的建筑空间,这种序列感能够引导人们的视线,创造出丰富的空间体验。本部分将分析建筑群在空间上的层次划分,例如主体建筑、附属建筑、廊庑、围墙等如何相互配合,形成有主有次、有疏有密的空间格局。这种序列感也体现在视觉的引导上,通过角度、遮挡、开合的变化,不断刷新观者的空间感受。 借景与融合的自然智慧: 中国古代建筑尤其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将自然景观纳入建筑群的整体设计之中。本部分将探讨“借景”的手法,如何将远山、近水、绿树、花木等自然元素巧妙地引入到建筑的空间之中,形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无论是皇家园林中的山水亭榭,还是文人宅院中的曲径通幽,都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我们将分析建筑群的布局如何与地形地貌相结合,创造出既符合自然肌理,又能满足人工需求的独特空间。 建筑群体功能的组织与流线: 不同的建筑群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其布局也必然围绕这些功能进行组织。本部分将分析寺庙建筑群的宗教仪式空间、僧侣生活空间;宫殿建筑群的朝会空间、居住空间、办公空间;园林建筑群的游览空间、休憩空间。我们将重点关注建筑群体内部的交通流线设计,分析其如何实现不同功能区域之间的便捷联系,并引导人群的活动,形成有序而流畅的空间体验。 第三部分:建筑设计的独特方法 在空间布局的宏大框架之下,具体的建筑设计方法更是展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与创造力。本部分将深入探究那些流传千古的建筑设计理念与技术。 榫卯结构的巧思: 榫卯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核心技术,它巧妙地利用木材本身的特性,通过咬合连接,使得构件之间牢固而富有弹性。本部分将详细介绍不同种类、不同用途的榫卯结构,分析其设计原理、加工工艺及其在不同建筑部位(如梁柱、斗拱、构件连接)的应用。我们将强调榫卯结构在抗震、耐久性以及构件可拆卸性方面的独特优势,以及其所蕴含的精湛工艺与哲学智慧。 斗拱体系的精妙: 斗拱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特有的构件,它不仅承载着屋顶的重量,更是建筑等级与装饰的重要标志。本部分将深入解析斗拱的结构原理、组合方式以及不同朝代的形制演变。我们将探讨斗拱在力学传导、分散荷载方面的作用,以及其在视觉上所形成的丰富层次和艺术美感。从最简单的“一斗二升”到复杂的“大斗拱”,斗拱的变化展现了古代建筑师对力学与审美的深刻理解。 屋顶形式的象征与功能: 屋顶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形式、坡度、出檐等都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重要的功能考量。本部分将详细介绍中国古代常见的屋顶形式,如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等,分析其各自的等级区分、结构特点以及适用范围。同时,我们将探讨屋顶的出檐设计如何有效地保护墙体免受雨水侵蚀,以及不同地域气候条件下屋顶坡度的调整。 木材、砖石与夯土的材料智慧: 不同的材料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它们的选择与运用直接影响着建筑的整体风格、耐久性与表现力。本部分将深入研究古代建筑中常用的木材、砖石(如青砖、瓦当、石材)以及夯土等材料的特性,以及它们在建筑结构、墙体、地面、装饰等方面的应用。我们将探讨古代工匠如何因地制宜地选择和加工材料,以及他们对材料性能的深刻认知,如何转化为精美的建筑实体。 色彩与装饰的文化内涵: 建筑色彩与装饰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与象征意义。本部分将探讨中国古代建筑中色彩的运用,如宫殿的朱红、琉璃瓦的金色、民居的素朴等,分析不同色彩所代表的等级、寓意与风水观念。同时,我们将深入研究建筑装饰的丰富形式,如雕刻(木雕、石雕)、彩绘、琉璃等,分析其艺术风格、题材内容以及在建筑中的具体应用,例如梁枋上的吉祥图案、檐下的龙凤纹饰,它们共同构建了古代建筑的文化符号系统。 结语 本套书所呈现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探索。它所揭示的,不仅是精湛的技术和卓越的艺术,更是蕴含其中的东方哲学、社会伦理与人居智慧。通过对这些宝贵遗产的深入解读,我们得以窥见先民们如何以审慎的态度对待自然,以严谨的逻辑构建秩序,以细腻的情感雕琢空间,最终创造出那些历经岁月洗礼,至今仍能引发我们深深共鸣的经典之作。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溯,更是对当下人居环境设计与城市发展理念的深刻启迪。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极其严谨,但又巧妙地穿插了许多令人拍案叫绝的历史考据细节,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学术论述变得鲜活起来。它没有停留在简单地罗列古代的规划法式,而是深入挖掘了背后的文化土壤和哲学思想。比如,书中对“天人合一”思想是如何具体落实到城市选址和里坊划分中的阐述,我读了之后才真正理解,古代的城市布局并非纯粹的功利主义产物,而是承载了深厚的宇宙观。作者在引用文献时,旁征博引,旁及礼制、祭祀乃至风水学说的演变,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去感受规划者彼时的思考过程。这种将技术、人文、信仰融为一体的叙述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本书的学术深度,使之超越了一般的建筑史教材范畴,更像是一部关于古代文明思维方式的深度剖析。

评分

我个人非常欣赏作者在处理“方法论”这一核心议题时所展现出的批判性思维。书中对传统规划理论的梳理,并非一味赞美,而是敢于指出其历史局限性,并且尝试用现代的视角去审视这些古老方法的合理区间。例如,在讨论宋代城市商业布局的开放与管制时,作者不仅描述了当时的实际情况,还对比了不同历史时期对城市空间功能分区调控的得失。这种辩证的分析态度,让这本书的论述充满了活力和思辨性,避免了将古代经验“神圣化”的倾向。它鼓励读者主动思考:在今天的城市更新和历史街区保护中,哪些古法依然具有借鉴意义?这种引导性,使得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知古”,更在于“鉴今”,对于关注当代城市设计的专业人士也极具启发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实在是令人惊艳,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研究者,也能感受到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纸张的厚度适中,文字的排版清晰易读,尤其是一些复杂的平面图和剖面图,墨色的深浅和线条的粗细都把握得恰到好处,这对于需要反复对照图文进行分析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记得我之前买过一些同类书籍,常常因为印刷模糊,或者图纸的比例感失真,导致对建筑形制和空间序列的理解产生偏差,但光是翻阅这套书的目录和引言部分,就能感受到它在呈现学术成果时的专业态度。特别是那些古代工匠在规划城市时所依据的“理”与“数”,通过精美的图示得以直观展现,不再是晦涩难懂的文字描述,这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人对接下来的深入阅读充满了期待。这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在学术著作中是相当难得的,也足以证明这套书的价值远超其定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其中对“未被记载”的细节的细致还原。很多关于古代建筑的工艺流程或现场管理细节,往往散落在地方志或工程档案的角落里,难以整合。而本书作者显然投入了大量精力去“重构”这些场景,通过对不同时期营造尺度的比对,对工匠操作习惯的推测性描述,极大地丰满了古代建筑实践的“现场感”。例如,关于古代材料的预制、运输和现场安装的效率分析,读起来像是考古发现与工程管理学的交叉研究。这不仅提升了本书的学术厚度,更重要的是,它成功地将那些冰冷的图纸和文字,赋予了人与劳动的温度,让人真切感受到古人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智慧和艰辛,这才是真正打动人心的地方。

评分

初读这套书的结构,我最大的感受是其逻辑推演的缜密性。它不是按照朝代顺序简单堆砌案例,而是采用了一种“由宏观到微观,再回归宏观”的独特结构。第一册似乎更侧重于宏观的城市布局逻辑,探讨的是尺度、轴线、防御体系等大问题,而第二册则迅速下沉到具体的建筑单体设计和结构技术层面,比如斗拱的演变、台基的处理手法等。这种层层递进的设计,保证了读者在理解了城市整体脉络之后,能够带着整体的视角去审视局部,避免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弊端。这种结构安排,体现了作者对知识传授规律的深刻理解,使得读者能够循序渐进地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对于希望系统学习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学子来说,这种结构是极为友好的。

评分

很满意!

评分

想要这套书好久了,早前的第一版绝迹了有几年;没想到终于等到再版,傅老师的心血,绝对值得收入、学习、研究!

评分

质量不错,价格便宜,送货快捷!

评分

书是好书,书面包装也很精美~内容很有深度

评分

看起来不错,认真学习

评分

图文并茂,简单易懂,值得购买

评分

很权威的一本书了,就可以拿来看看

评分

批量买书,京东的比较全,价格偏贵,但质量还行。

评分

物流很快,包装完好,书也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